期刊文献+
共找到351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ptimal location and effect judgment on drainage tunnels for landslide prevention 被引量:4
1
作者 WANG Zhi-lei SHANG Yue-quan SUN Hong-yue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7期2041-2053,共13页
An optimal drainage tunnel location determination method for landslide prevention was proposed to solve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drainage tunnel construction. Current applications of drainage tunnel systems in China w... An optimal drainage tunnel location determination method for landslide prevention was proposed to solve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drainage tunnel construction. Current applications of drainage tunnel systems in China were reviewed and the fimctions of drainage tunnel were categorized as catchment and interception. Numerical simulations were conduc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both catchment and interception tunnels have variation of the function in the simulation of monolayer model, which shows the reduction of permeability condition in lower layer. The function of catchment can be observed in the deep slope, while the function of interception is observed near groundwater source. By using the slope safety factor and discharge water amount as the objectives of optimal drainage tunnel location, and pore-water pressure in fixed node and section flux as the judgment for construction quality of adjacent drainage tunnel, the design principle of drainage tunnel was introduced. The K103 Landslide was illustrated as an example to determine the optimal drainage tunnel location. The measured drainage tunnel efficiency was evaluated and compared with that from the numerical analyses based on groundwater data. The results validate the present numerical stud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ainage tunnel GROUNDWATER RAINFALL landslide prevention safety factor optimal analys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下游滑坡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
2
作者 何鑫 罗贺文 +2 位作者 孟照蔚 蒋树 李怡哲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9-146,共8页
为满足金沙江下游库区防灾减灾、安全运行和生态环保等方面的工程需求,在对金沙江下游大量滑坡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应用GIS平台,获取滑坡分布和特征信息,系统性地开展滑坡分布与地貌、构造、岩性、岸坡结构类型等地质要素关联分... 为满足金沙江下游库区防灾减灾、安全运行和生态环保等方面的工程需求,在对金沙江下游大量滑坡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应用GIS平台,获取滑坡分布和特征信息,系统性地开展滑坡分布与地貌、构造、岩性、岸坡结构类型等地质要素关联分析,深入探讨滑坡形成的地质、环境等多方面原因。结果表明:①金沙江下游滑坡主要发育在金沙江干流,以层状岩层顺层滑坡为主,且多为大型和特大型滑坡;②滑坡孕育受多种因素控制,深切河谷地貌为滑坡产生提供了临空条件,层状或互层状软弱岩层为滑坡孕育提供了物质基础,顺向坡为主的岸坡结构类型为滑坡发生提供了有利环境,断裂和褶皱影响滑坡的空间展布,活动产生的节理裂隙等为滑坡发育提供了结构条件。研究成果揭示了金沙江下游滑坡与地质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滑坡的成生机理,可为金沙江下游区域滑坡的识别、监测、演化分析及其工程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分布特征 孕灾因素 滑坡成生机理 金沙江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elief-F特征优选的滑坡影响因子提取及易发性建模分析
3
作者 方露 邢尹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0-96,共7页
为解决现有滑坡易发性评价模型精度不足和单一决策模型局限性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集成智能组合算法优化RF的PSO-GA-RF集成模型。采用著名的过滤式特征选择方法——Relief-F算法,对滑坡致灾因子进行权重排序,剔除冗余特征,优化分类结果... 为解决现有滑坡易发性评价模型精度不足和单一决策模型局限性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集成智能组合算法优化RF的PSO-GA-RF集成模型。采用著名的过滤式特征选择方法——Relief-F算法,对滑坡致灾因子进行权重排序,剔除冗余特征,优化分类结果,从而减少了依赖主观判断提取影响因子的问题,降低了人为误差。PSO-GA-RF集成模型融合了多种算法的优势,对RF模型的参数进行优化,简化了参数选择的烦琐过程,减小了误差。试验结果表明,PSO-GA-RF集成模型在预测性能和效率上均优于RF和GA-RF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易发性 影响因子 Relief-F PSO-GA-R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奔子栏-真达乡河段滑坡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廖俊生 许强 +4 位作者 张富灵 巨袁臻 杨建 郭德存 何万通 《工程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1-212,共12页
金沙江奔子栏-真达乡河段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与横断山脉交界的位置,地质活动强烈,滑坡灾害频发。为进一步掌握金沙江奔子栏至真达乡河段水电站库区及其所属范围的滑坡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以区内调查和遥感识别的189处滑坡为基础,研究... 金沙江奔子栏-真达乡河段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与横断山脉交界的位置,地质活动强烈,滑坡灾害频发。为进一步掌握金沙江奔子栏至真达乡河段水电站库区及其所属范围的滑坡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以区内调查和遥感识别的189处滑坡为基础,研究河段滑坡分布的规律,提出相关的控制因素并分析其对滑坡分布规律的影响,通过相关性分析确定主要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①区内滑坡分布规律的控制因素主要是坡体结构,其次是工程地质岩组和地形地貌;②逆向坡的分布对滑坡发育存在显著影响,逆向坡是区内滑坡的主要坡体结构,为岩体的变形破坏过程提供了缓慢变形的结构基础,使得风化碎裂的岩体堆积在原位构成滑体;③工程地质岩组的分布导致滑坡空间分布规律呈明显的差异性特征,较软岩组中滑坡发育数量最多,占比50.8%;④滑坡主要发育于陡-极陡的中小起伏中山地貌中,地形坡度多介于15°~41°之间,以25°~33°为主,倾向以东西向为主;⑤断裂构造和河流形态控制着局部的滑坡分布,断层距与发育滑坡数量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研究成果对区域性的滑坡灾害防治工作和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上游 滑坡 分布规律 控制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沅陵县滑坡易发性评价 被引量:1
5
作者 张云 资锋 +3 位作者 曹运江 成湘伟 韩用顺 唐龙 《自然灾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5-116,共12页
构建准确的滑坡预测模型和确定环境因子的贡献程度,对滑坡易发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在以往研究中,最大熵物种分布(maximum entropy model,MaxEnt)模型因其对样本量要求低、预测精度高和可避免模型过度拟合等优点,被广泛运用在生态学领... 构建准确的滑坡预测模型和确定环境因子的贡献程度,对滑坡易发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在以往研究中,最大熵物种分布(maximum entropy model,MaxEnt)模型因其对样本量要求低、预测精度高和可避免模型过度拟合等优点,被广泛运用在生态学领域。以沅陵县为研究区,基于342处滑坡灾害点数据和9个环境变量,分别采用确定性系数(certainty factor,CF)模型、逻辑回归(Logistic)模型和MaxEnt模型对沅陵县进行滑坡易发性分区预测。同时采用刀切法(Jackknife)检验环境因子对预测结果的贡献程度,确定滑坡地质灾害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确定性系数模型、逻辑回归模型和MaxEnt模型的受试者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值分别为0.827、0.803、0.911,3种模型的预测精度均较高,且MaxEnt模型精度最高,表现较好;河流是影响研究区滑坡灾害发生贡献程度最高的环境因子;滑坡灾害主要发育在以河流为中心向外延伸100 m范围内,集中分布在沅江、深溪和兰溪附近。研究能为沅陵县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确定性系数模型 逻辑回归模型 MaxEnt模型 易发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滑坡易发性相关致灾环境因子研究的综述与展望 被引量:1
6
作者 黄发明 陈杰 +4 位作者 杨阳 陈茜 周创兵 江炳辰 郭飞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37,共24页
致灾环境因子是滑坡易发性预测建模的输入变量,是指影响滑坡发生、发展和分布的各种边坡自然属性因子。类型齐全且意义明确的致灾环境因子,对提高滑坡易发性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为了进一步明确致灾环境因子的研究现状和未来... 致灾环境因子是滑坡易发性预测建模的输入变量,是指影响滑坡发生、发展和分布的各种边坡自然属性因子。类型齐全且意义明确的致灾环境因子,对提高滑坡易发性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为了进一步明确致灾环境因子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展望,本研究在Web of Science的核心合集数据库中进行了文献检索,标题中包含“landslide susceptibility”,出版日期范围从20130101-20231231,收集了767篇滑坡易发性英文论文构成文献数据库。首先统计每篇文献中致灾环境因子数量、获取方法、来源、重要性和认可度等信息,然后详述了致灾环境因子的定义和物理意义;之后对致灾环境因子的优化选取/组合方法、因子联接方法、因子误差及其适宜性等特征进行了讨论,为后续预测滑坡易发性时选取致灾环境因子的不确定性研究提供参考。综述结果表明:(1)文献数据库中共统计出82种致灾环境因子,使用频率较高的因子有40余种,其中坡度、坡向、高程、岩性是使用频率最高的4个因子,坡度、高程、公路密度、岩性、降雨等因子在滑坡易发性预测中的重要性依次增高;(2)发现采用类型齐全且物理意义明确的致灾环境因子、基于环境因子联接方法来构建模型输入变量、消除环境因子中的随机误差、提升环境因子的适宜性和内在可解释性等研究有利于大幅提升机器学习方法预测滑坡易发性的性能,在未来研究中需要重点关注这些关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易发性 致灾环境因子 机器学习 不确定性讨论 地形地貌因子 水文环境因子 地表覆被因子 地层岩性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点安全系数的滑坡推力算法
7
作者 李欢 杨涛 +3 位作者 吴羿君 赵炎炎 钟卫 杨柳青 《工程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31-1539,共9页
高效而准确地计算滑坡推力是滑坡治理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引入点安全系数定量描述滑坡的滑动机理,提出了考虑滑坡局部稳定性的滑坡推力计算方法。在点安全系数计算的基础上,将滑体划分成若干个竖向条块进行受力分析,假设仅点安全系数... 高效而准确地计算滑坡推力是滑坡治理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引入点安全系数定量描述滑坡的滑动机理,提出了考虑滑坡局部稳定性的滑坡推力计算方法。在点安全系数计算的基础上,将滑体划分成若干个竖向条块进行受力分析,假设仅点安全系数小于设计安全系数的条块才会产生滑坡推力,对其进行抗剪强度参数折减,使其达到极限工作状态,得到条块的滑坡推力。将本文方法应用于甘洛县一村寨滑坡的治理设计中,结果表明:天然状态下,本文方法计算得到的各条块间的水平推力与数值计算结果基本一致;假设不同设计安全系数、不同设桩位置进行敏感性分析,数值模拟结果与本文方法计算结果均吻合较好。本文方法融合了数值模拟的真实应力计算和极限平衡法的方便简洁,可以更加真实地计算滑坡推力,确保抗滑支挡结构设计的经济技术合理性,对实际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推力 点安全系数 强度折减 设计安全系数 数值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SBAS-InSAR形变与机器学习模型的滑坡易发性评价
8
作者 李文东 叶禹 +2 位作者 李霞 魏伟 辛存林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6-131,146,共7页
本文综合运用InSAR和机器学习技术,对甘肃省夏河县北部滑坡重点区进行易发性评价,将SBAS-InSAR获取的形变信息作为动态评价因子参与到11个静态因子中,使用随机森林(RF)、逻辑回归(LR)、极端梯度提示(XGBoost)3种模型进行易发性评价,并... 本文综合运用InSAR和机器学习技术,对甘肃省夏河县北部滑坡重点区进行易发性评价,将SBAS-InSAR获取的形变信息作为动态评价因子参与到11个静态因子中,使用随机森林(RF)、逻辑回归(LR)、极端梯度提示(XGBoost)3种模型进行易发性评价,并对其评价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3种评价模型中,XGBoost模型性能最佳,且加入形变量后的XGBoos模型评价精度高于仅使用静态因子的XGBoost模型,其综合性能指标AUC值达0.93,召回率、准确率、F1分数分别达0.896、0.894、0.898。因此,将SBAS-InSAR技术获取的地表形变量作为滑坡易发性评价因子,可以提高模型预测的准确性,并能增加评价的实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易发性评价 机器学习 SBAS-InSAR 评价因子 夏河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PH方法的土质滑坡运动距离预测
9
作者 涂聪 冯君 +2 位作者 涂正楠 王瑞兴 钟卫 《自然灾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9-98,共10页
依山而建的西南山区村寨常常面临小型土质滑坡的威胁。为研究小型土质滑坡的致灾范围以及不同地形因子对致灾范围的影响,文中以四川小金县某不稳定边坡为基础,建立了概化模型并根据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smoothed particle hydrodynamics,... 依山而建的西南山区村寨常常面临小型土质滑坡的威胁。为研究小型土质滑坡的致灾范围以及不同地形因子对致灾范围的影响,文中以四川小金县某不稳定边坡为基础,建立了概化模型并根据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smoothed particle hydrodynamics,SPH)方法模拟土质滑坡发生的全过程。此次研究通过控制变量法分别研究了摩擦系数f、坡宽D、基岩高度H、基岩坡脚β和土坡坡脚α等地形参数对滑坡致灾范围的影响,最后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土质滑坡的致灾范围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致灾范围的最大水平距离L和覆盖面积S均与基岩坡角β、基岩高度H、土坡坡脚α呈正相关关系,与摩擦系数f呈负相关关系,但最大水平距离受坡宽D的影响较小,覆盖面积与坡宽D正相关。最后通过31个坡脚型滑坡实例验证了预测模型的准确性与可行性,研究成果对于西南山区村寨滑坡灾害评估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质滑坡 致灾范围 地形因子 数值模拟 SP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优化FP⁃Growth算法的滑坡频繁因素组合挖掘
10
作者 李佳颖 郝彬超 +4 位作者 王卫东 王智超 曹禄来 韩征 朱崇政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2-541,共10页
滑坡影响因素复杂多样,挖掘滑坡的频繁因素组合能宏观快速地初步判识滑坡易发区域。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内586处滑坡灾害为样本数据,从地质条件、水文条件、地形条件、气象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五个方面收集12个滑坡影响因素,基于卡方... 滑坡影响因素复杂多样,挖掘滑坡的频繁因素组合能宏观快速地初步判识滑坡易发区域。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内586处滑坡灾害为样本数据,从地质条件、水文条件、地形条件、气象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五个方面收集12个滑坡影响因素,基于卡方检验剔除与滑坡灾害弱相关的影响因素,耦合分析滑坡区域与影响因素区划,针对大数据挖掘算法仅能以历史滑坡次数等离散型变量为挖掘依据的局限性,引入特征参数优化频繁模式树(FPGrowth)算法,使其能以历史滑坡面积和历史滑坡密度等连续型变量为挖掘依据,挖掘滑坡频繁二级因素组合,利用卡方检验与频率比检验挖掘结果准确性。结果表明:基于历史滑坡密度的优化关联规则算法能更好地挖掘滑坡频繁二级因素组合,其中,“高程<1769 m、地表起伏度62~140 m”的区域滑坡最频繁,需要对滑坡灾害重点关注与防治。针对原始关联规则算法仅能以滑坡次数为挖掘依据的局限,优化算法以考虑滑坡范围的影响,深入研究多种影响因素对滑坡的综合作用,为滑坡灾害的快速判识与防灾减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挖掘技术 优化关联规则算法 FP-GROWTH算法 滑坡影响因素 频繁组合挖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木地貌学方法在滑坡地质灾害研究中的应用
11
作者 李伟波 范浩文 +1 位作者 殷悦铭 邓清禄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6-217,230,共13页
我国是地质灾害频发的国家,滑坡地质灾害是其中重要的灾害类型之一,对受灾区居民的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由于历史滑坡地质灾害(如古滑坡)的数据获取途径有限,同时灾害记录的信息并不是很完整,因此不利于开展滑坡地质灾害的历史重建及预测... 我国是地质灾害频发的国家,滑坡地质灾害是其中重要的灾害类型之一,对受灾区居民的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由于历史滑坡地质灾害(如古滑坡)的数据获取途径有限,同时灾害记录的信息并不是很完整,因此不利于开展滑坡地质灾害的历史重建及预测研究,而树木地貌学方法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本综述对滑坡地质灾害中的树木倾斜、树轮偏心、树轮宽度突变、应力木形成和细胞管腔变化等常见的树木异常指标进行了总结分析;针对不同的树木异常指标,提出了相应的采样策略和灾害事件的识别方法,进而分析还原了滑坡地质灾害事件的形成历史及时空分布;在此基础上,结合环境数据对滑坡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进行了探讨。总体而言,树木地貌学方法在滑坡地质灾害研究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能够为滑坡地质灾害的历史重建及预测提供参考方法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地质灾害 树木地貌学方法 树木反应特征 诱发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驱动模型评价滑坡易发性的对比研究:以黄河中游流域为例
12
作者 李光明 杨玉飞 +4 位作者 唐亚明 王小浩 尹春旺 冯凡 周永恒 《西北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65,共15页
准确的滑坡易发性图有益于管理部门开展土地利用规划和防灾减灾工作,目前已经成为了中国滑坡风险评估与管控的重点研究领域。本研究旨在对比分析不同数据驱动模型在区域滑坡易发性评估中的表现,以黄河中游流域为研究区,通过详细的野外... 准确的滑坡易发性图有益于管理部门开展土地利用规划和防灾减灾工作,目前已经成为了中国滑坡风险评估与管控的重点研究领域。本研究旨在对比分析不同数据驱动模型在区域滑坡易发性评估中的表现,以黄河中游流域为研究区,通过详细的野外调查结合遥感图像视觉解释,获得了包括684个历史滑坡点的数据库。选取了14个评价因子,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了这些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应用C5.0决策树算法确定了各因素的重要性。选取了3种典型的数据驱动模型(加权信息量(WIV),支持向量机(SVM)和随机森林(RF))进行了区域滑坡易发性评价,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其曲线下面积AUC值来验证模型的性能。结果表明,距道路的距离、距河流的距离以及坡度是该地区滑坡发生最重要的贡献因素。大多数历史滑坡都发生在滑坡易发性图中的中等和高易发区内。SVM和RF模型获得的高/极高易发区内的滑坡点均超过总滑坡点的70%。RF模型表现最好,高易发性区占全区面积的21.9%,滑坡数量占全部历史滑坡点的90.5%。AUC精度的比较表明,RF模型的准确性高于其他两种模型:RF的AUC为0.904,而WIV和SVM的AUC分别为0.845和0.8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易发性 权重 数据驱动模型 决策树 环境因子 随机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历史样本增强的滑坡智能识别改进算法 被引量:1
13
作者 饶炜博 陈刚 +6 位作者 邹崇尧 范小洁 常富强 何建权 林晓静 李显巨 唐骞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8-61,共14页
四川地形复杂,山区纵横交错处滑坡具有频发、突发、易发的特点,对人民财产和环境资源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开展滑坡的识别检测,提取相关信息,对滑坡灾害预防监测及灾后预备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传统目视解译方法经济成本高、耗时耗力、... 四川地形复杂,山区纵横交错处滑坡具有频发、突发、易发的特点,对人民财产和环境资源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开展滑坡的识别检测,提取相关信息,对滑坡灾害预防监测及灾后预备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传统目视解译方法经济成本高、耗时耗力、历史样本收集困难的问题,引入了高程、坡度、坡向、岩性、地表起伏程度、距断层距离、距水系距离、距道路距离、归一化植被指数9个滑坡影响因子,对历史滑坡的判识中引入影响因子的信息量值进行定量分析,增强了历史滑坡样本数据准确性;其次针对滑坡自动识别结果可能存在的定位不准确、分割边界模糊等问题,采用递归特征金字塔网络和DIoU损失对Mask R-CNN模型进行改进,提出滑坡智能识别改进算法。评价结果表明:改进算法相比原始模型,精确率提高了3.6%,召回率提高5.2%,对四川省青川县历史滑坡进行准确识别与边界分割,识别准确率达74.4%。随着卫星遥感手段与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该改进算法对滑坡智能识别、构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体系提供信息基础与理论参考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识别 数据增强 深度学习 信息量值 滑坡影响因子 改进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东德水电站库区滑坡发育分布及蓄水响应规律
14
作者 李超瑞 汤明高 +2 位作者 周剑 张乔峰 李扬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5-51,共17页
【目的】乌东德水电站蓄水运行导致大量滑坡变形,为了查明滑坡发育特征及蓄水变形响应规律【方法】采取SBAS-InSAR、光学遥感解译、现场调查、数理统计与理论分析等方法,调查研究了乌东德水电站蓄水诱发滑坡的数量、发育特征、变形规律... 【目的】乌东德水电站蓄水运行导致大量滑坡变形,为了查明滑坡发育特征及蓄水变形响应规律【方法】采取SBAS-InSAR、光学遥感解译、现场调查、数理统计与理论分析等方法,调查研究了乌东德水电站蓄水诱发滑坡的数量、发育特征、变形规律及趋势。【结果】结果显示:乌东德水库沿岸发育滑坡62处、其中涉水滑坡39处。滑坡集中分布在侏罗系、白垩系红层及元古界浅变质岩区域。滑坡的坡度为10°~40°,前后缘高差200~800 m,坡向为西或东,斜坡类型多为凸型顺向岸坡,滑面形态以直线或折线型为主。初次蓄水以来39处涉水滑坡共发生114次明显变形,最大变形速率为63.72 mm/a;现阶段滑坡变形次数和变形速率呈逐年增长趋势,处于活跃阶段;滑坡变形趋势分为加速变形、匀速变形和减速趋稳变形,其中加速变形滑坡占比61.54%,以顺向直线型、涉水程度较高的滑坡为主,其蓄水响应显著、变形量大;库水位下降对滑坡的影响程度大于库水位上升。【结论】揭示了乌东德水库滑坡变形规律,为水库滑坡灾害预测与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东德水电站 滑坡 发育分布 变形规律 发展趋势 地质灾害 影响因素 水库蓄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逻辑回归模型的黄河上游段滑坡易发性分析
15
作者 张华睿 余波 +1 位作者 徐鹏 曾飞翔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5-39,共5页
针对黄河上游查达村至松巴村段滑坡灾害,建立逻辑回归模型,对其易发性进行了系统分析。通过分析孕灾环境,选取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字高程模型(DEM)、坡度、坡向、降水量、气温、地温以及SBAS-InSAR时序地表形变等8个影响因子,构建... 针对黄河上游查达村至松巴村段滑坡灾害,建立逻辑回归模型,对其易发性进行了系统分析。通过分析孕灾环境,选取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字高程模型(DEM)、坡度、坡向、降水量、气温、地温以及SBAS-InSAR时序地表形变等8个影响因子,构建滑坡易发性分析指标体系。利用二元逻辑回归模型确定影响因子的回归系数及回归方程,深入探讨了影响因子与滑坡之间的定量关系。为进一步细化研究,对局地影响因子进行了空间一致性处理,构建了362个滑坡样本点,总面积约为2.855 km^(2),并结合概率隐函数分析了研究区滑坡灾害的发生概率,探讨了研究区滑坡易发性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高风险区域主要集中在地势陡峭、植被覆盖较差且气象条件恶劣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易发性 逻辑回归模型 影响因子 黄河上游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和物理模型试验的软土滑坡运动特性预测研究
16
作者 周书东 丁其乐 +3 位作者 王奕仁 张彤炜 张益 王凤阳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39-248,共10页
【目的】软土滑坡因其复杂的塑性变形和流变特性,破坏机理不同于硬质岩土中的普通滑坡,传统的滑坡研究方法难以有效捕捉其运动特性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特征。【方法】为量化评估软土滑坡的运动特性,采用软土的黏塑性流体假设,利用理想黏塑... 【目的】软土滑坡因其复杂的塑性变形和流变特性,破坏机理不同于硬质岩土中的普通滑坡,传统的滑坡研究方法难以有效捕捉其运动特性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特征。【方法】为量化评估软土滑坡的运动特性,采用软土的黏塑性流体假设,利用理想黏塑性材料Carbopol作为试验材料开展物理模型试验,并选取滑坡到达指定距离的厚度和速度作为代表性参数,通过随机森林算法训练试验数据构建预测模型。【结果】结果显示:厚度训练数据和测试数据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941和0.923,速度训练数据和测试数据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936和0.917;厚度和速度残差主要分布范围分别为(-0.02,0.02)和(-0.1,0.075),且呈正态分布。此外,自变量重要性分析显示屈服应力为对模型影响最大的输入变量,其重要程度特征值为0.35。【结论】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和良好的泛化能力,在处理软土滑坡动力学的高维度数据和复杂非线性关系方面具有较好的表现,可为软土滑坡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土滑坡 随机森林算法 黏塑性流体 预测模型 CARBOPOL 运动特性 数值模拟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F-CNN-LSTM模型的滑坡易发性评价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守华 王睿菘 +3 位作者 孙希延 刘小明 卢伟萍 林子安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4-95,共12页
针对滑坡灾害样本选择以及深度学习模型中的长期依赖、梯度消失、退化等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确定性系数法(certainty factor,CF)、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 neural network,CNN)模型和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 针对滑坡灾害样本选择以及深度学习模型中的长期依赖、梯度消失、退化等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确定性系数法(certainty factor,CF)、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 neural network,CNN)模型和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模型的CF-CNN-LSTM深度学习模型。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辖区为研究区,选取高程、坡度和坡向等13种滑坡评价因子,采用CF-CNN-LSTM模型对研究区进行滑坡易发性评价,并与CNN模型、LSTM模型、循环神经网络模型和逻辑回归模型进行对比,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整体准确率等6种方法对模型预测精度进行评估。结果表明:CF-CNN-LSTM模型的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值为0.953,高于其它单一模型,同时其它5项评估指标均优于单一模型,证明CF-CNN-LSTM模型具有更高的精度,可用于梧州市辖区的滑坡易发性评价工作,能够对该区域的滑坡风险管理提供科学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易发性评价 确定性系数 卷积神经网络 长短期记忆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环境因子优化TSES法选择负样本及其在滑坡易发性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崔玉龙 朱路路 +1 位作者 徐敏 缪海波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2-199,共8页
滑坡易发性评价是滑坡灾害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不合理的滑坡负样本会影响滑坡易发性评价,从而影响到滑坡灾害的防治,因此提供一种合理的负样本选取方法变得尤为关键。以西藏米林市的古滑坡为例,选择高程、坡度、坡向、坡位、距道路距... 滑坡易发性评价是滑坡灾害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不合理的滑坡负样本会影响滑坡易发性评价,从而影响到滑坡灾害的防治,因此提供一种合理的负样本选取方法变得尤为关键。以西藏米林市的古滑坡为例,选择高程、坡度、坡向、坡位、距道路距离、距断层距离、距水系距离、地形起伏度、地层岩性、土地利用类型10类环境因子,使用Relief算法计算环境因子的贡献值并依据贡献值优化选择环境因子;基于环境因子优化的目标空间外向化采样法(target space exteriorization sampling,简称TSES)选择负样本,作为性能优异的随机森林模型的输入变量;之后结合优化的环境因子和正或负样本预测米林市的滑坡易发性,并用混淆矩阵和ROC曲线评价构建模型的性能。为检验环境因子优化的TSES法的有效性和先进性,采用耦合信息量法和TSES法选择滑坡负样本并构建随机森林模型,与环境因子优化的TSES法构建的随机森林模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环境因子优化的TSES法构建的随机森林模型的评价效果较好,其ACC为93.7%、AUC为0.987,均高于耦合信息量、TSES法构成的模型。环境因子优化的TSES法能够提高模型的精度,解决多因子作为约束条件取样中因子选取的问题,为滑坡易发性评价采集负样本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易发性评价 RELIEF算法 负样本 环境因子优化TSES法 随机森林 古滑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马拉雅山区重大滑坡灾害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玉峰 钱嘉贞 +1 位作者 程谦恭 陈鹏海 《中国铁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20,共11页
以喜马拉雅山区重大滑坡灾害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重大滑坡灾害与高程、坡度、坡向、断裂构造和水系之间的空间分布关系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重大滑坡灾害成集群分布,滑坡高密度区分别在喜马拉雅山区西部、中部和东部,呈现出明显的断... 以喜马拉雅山区重大滑坡灾害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重大滑坡灾害与高程、坡度、坡向、断裂构造和水系之间的空间分布关系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重大滑坡灾害成集群分布,滑坡高密度区分别在喜马拉雅山区西部、中部和东部,呈现出明显的断裂构造控制特征,受主中央断裂、藏南拆离系、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以及南北向裂谷等构造分布控制,与断裂构造距离越近,发育重大滑坡灾害的数量越多;在20°~40°坡度范围内的陡峭斜坡中滑坡最为发育,而该坡度范围坡体主要分布于河流两岸,明显受控于河流水系,表明河流水系与坡度共同耦合控制滑坡的孕育。通过分析探讨不同因素对重大滑坡孕育的控制作用,可以指导研究区重大滑坡灾害预测预报,为工程的早期勘测选址以及区域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山区 重大滑坡 孕灾因子 空间分布特征 主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积石山Ms6.2级和泸定Ms6.8级地震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对比 被引量:20
20
作者 铁永波 张宪政 +15 位作者 曹佳文 秦雅东 王立朝 董英 郭富赟 郭兆成 白永健 冉涛 侯圣山 王涛 高波 卢佳燕 李光辉 宁志杰 向炳霖 孙才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21,59,共14页
2023年积石山Ms6.2级地震是继2022年泸定Ms6.8级地震后在青藏高原东缘—东北缘地区发生的又一次强震事件。2次地震均诱发大量地震地质灾害,但由于发震断层类型、地质和地貌等条件的差异,2次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呈现显著的差异性。... 2023年积石山Ms6.2级地震是继2022年泸定Ms6.8级地震后在青藏高原东缘—东北缘地区发生的又一次强震事件。2次地震均诱发大量地震地质灾害,但由于发震断层类型、地质和地貌等条件的差异,2次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呈现显著的差异性。为揭示不同震区地震地质灾害发育规律,本研究采用地面调查、遥感解译和空间叠加统计等方法,对比分析了积石山和泸定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和控灾因子。结果表明:断层类型控制了同震地质灾害的发育优势坡向和垂向空间展布,即“背向坡效应”和“上下盘效应”;地貌条件是影响同震地质空间分布的主要因子,即川西高山峡谷地貌中“线状”分布和陇西黄土地貌中“面状”分布;特殊土体类型、气候、植被覆盖等差异性是同震地质灾害调查与应急处置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因子。本次研究可为不同断层类型和不同地貌区同震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范围划定、趋势预测和灾后重建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地震 泸定地震 地震地质灾害对比研究 同震滑坡分布特征 控灾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