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4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mpacts of land-use change on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in Changsha,China 被引量:2
1
作者 刘云国 曾晓霞 +4 位作者 徐立 田大伦 曾光明 胡新将 唐寅芳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1年第2期420-428,共9页
Changsha,a typical city in central China,was selected as the study area to assess the variations of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on the basis of land-use change. The analysis not only included the whole city but also the u... Changsha,a typical city in central China,was selected as the study area to assess the variations of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on the basis of land-use change. The analysis not only included the whole city but also the urban district where the landscape changed more rapidly in the center of the city. Two LANDSAT TM data sets in 1986 and 2000 and land use data of five urban districts from 1995 to 2005 were used to estimate the changes in the size of six land use categories. Meanwhile,previously published value coefficients were used to detect the changes in the value of ecosystem services delivered by each land category.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total value of ecosystem services in Changsha declines from $1 009.28 million per year in 1986 to $938.11 million per year in 2000. This decline is largely attributable to the increase of construction land,and the conversion from woodland and water body to cropland to keep the crop production. In the five districts,there is $6.19 million decline in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between 1995 and 2005. Yuelu District has the highest unit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while Yuhua District has the lowest one. This may be attributed to the greater conversion from cropland and grassland to woodland and water body with the increase of construction land in Yuelu District.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increase rate of construction land should be controlled rigorously and the area of woodland and water body should be increased or at least retained in the study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use change urban expansion city scale district scale central China changsh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nd-use Change and 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 of Harbin City 被引量:1
2
作者 SUN Lina YUAN Zhaohua SONG Ge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10年第1期32-36,共5页
Appraisaling the land-use change degree of urban land objectively, analyzing the reasons, and proposing the countermeasures have important meanings to promote l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article analyzed the dyn... Appraisaling the land-use change degree of urban land objectively, analyzing the reasons, and proposing the countermeasures have important meanings to promote l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article analyzed the dynamic change of land-use ecological footprint in Harbin City from 1996 to 2006. Through the measurement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to assess the social impact and the extent of sustainable land-us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er capita ecological footprint in Harbin had increased year by year, while the per capita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had decreased, the per capita ecological deficit was increasing, and land-use in Harbin City was in an overload status. Finally, reasonable land-use proposals were propo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rbin City land-use change ecological footpri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atial-temporal Patterns of Land-use Change in Typical Transect Area Along China National Highway 106 During 1996-2008
3
作者 LIU Yu LIU Yansui +1 位作者 GUO Liying LU Shasha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11年第3期39-46,共8页
Based on land-use database updated with the survey of 1996, 2000, 2004 and 2008,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land-use changes in the typical transect area along National Highway 106 with the aid of GIS technology and quan... Based on land-use database updated with the survey of 1996, 2000, 2004 and 2008,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land-use changes in the typical transect area along National Highway 106 with the aid of GIS technology and quantitative model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rable land had been continuously decreased from 1996 to 2008, with a loss of 65.85× 10^3 hm2 and an average decrement of 5.49×10^3 hm^2 per year, and the loss in northern areas was larger; garden land and woodland were gradually centralized to the predominance area with an increment of 25.73×10^3 hm2 and 22.37×10^3 hm2, respectively; residential and industrial land increased year after year, and the transportation land showed the equalized developing spatial pattern; the increment of construction land and encroachment on arable land in the area were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national macroscopic land-use policies, the rapid advance of urban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regional economy. Through this case study, it is suggested that differential land- use policies should be adopted to create goo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o guarantee food security and to promo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use change mechanism analysis transect area along China National Highway 10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19年黄淮海流域植被覆盖度变化归因研究
4
作者 郑荣伟 张子元 +2 位作者 高学睿 王庆明 黄志强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4-221,共8页
[目的]科学评估黄淮海流域植被覆盖度变化中气候演变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定量贡献,为优化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科学建议。[方法]基于黄淮海流域及其周围226个站点的气象数据以及SPOT-NDVI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法、线性斜率、Mann-Kendall趋势检... [目的]科学评估黄淮海流域植被覆盖度变化中气候演变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定量贡献,为优化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科学建议。[方法]基于黄淮海流域及其周围226个站点的气象数据以及SPOT-NDVI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法、线性斜率、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Person相关等方法,探讨植被覆盖度演变对蒸散发、降水、气温等气候因子响应的时间滞后效应,在残差分析法中增加时滞效应影响,评估了植被覆盖度变化原因。[结果](1)2000—2019年黄淮海流域年均植被覆盖度增长显著,线性斜率为0.038/10 a。(2)黄淮海流域植被覆盖度对降水响应滞后以0月和1月为主,分别占比52%和48%;对气温响应主要为无滞后性和滞后1月,分别占比61%和38%;对潜在蒸散发响应主要滞后1月和2月,分别占比49%和34%。[结论]影响黄淮海流域植被变化的主要因素为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的平均贡献率为33%,人类活动的平均贡献率为67%;其中约47%的区域人类活动影响贡献率超过80%,主要位于黄河流域西北部和东南部、海河流域南部和淮河流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时滞效应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黄淮海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沼泽湿地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5
作者 丁辰 神祥金 +7 位作者 刘奕雯 吴丽媛 张佳琦 马蓉 王延吉 张兴东 吕宪国 姜明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643-2654,共12页
沼泽湿地在中国分布广泛,在区域碳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植被覆盖度是评价湿地植被生长和固碳能力的重要指标。目前,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沼泽湿地植被覆盖度,进而影响区域乃至全球碳循环。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明确沼泽植被覆盖度时... 沼泽湿地在中国分布广泛,在区域碳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植被覆盖度是评价湿地植被生长和固碳能力的重要指标。目前,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沼泽湿地植被覆盖度,进而影响区域乃至全球碳循环。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明确沼泽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于准确评估和预测沼泽湿地固碳潜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1—2022年MODIS NDVI数据及逐月气象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模型等方法分析了中国沼泽湿地生长季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在2001—2022年,中国沼泽湿地生长季植被覆盖度多年均值为58.49%,沼泽湿地生长季植被覆盖度总体呈现显著增加趋势(0.025/10a;P<0.01),生长季植被覆盖度上升趋势较高的区域位于松嫩平原,下降趋势较高的区域位于青藏西南部地区。全国平均的生长季沼泽植被覆盖度与生长季降水和最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表明生长季降水和最低温度的增加能够显著增加中国沼泽湿地植被覆盖度。在不同地区,生长季降水的增加能够显著提高东北地区与内蒙古地区沼泽湿地植被覆盖度;生长季白天最高温度与夜晚最低温度的升高对青藏高原地区沼泽湿地植被覆盖度的增加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而生长季白天最高温度的升高对内蒙古地区的沼泽植被覆盖度具有降低作用。在夜晚最低温度的影响方面,7、8月夜晚最低温度的升高能够显著增加青藏高原地区沼泽植被覆盖度;9月夜晚最低温度的升高能显著增加中国大部分地区沼泽植被覆盖度。明确中国沼泽湿地生长季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能够为评估中国沼泽湿地固碳潜力,揭示湿地植被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机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泽 植被覆盖度 气候变化 响应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EM模型的柴窝堡湖面积时空动态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6
作者 刘晓彦 毛东雷 +3 位作者 姚卢琛 董正武 王雪梅 马玉娇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2-310,共9页
湖泊面积变化是衡量生态系统功能的关键指标。柴窝堡湖作为乌鲁木齐市周边最大的淡水湖,研究其面积变化对揭示生态恢复成效、指导水资源合理配置等具有深远意义。结合年均气温、年降水量、潜在蒸散量、NDVI、人口数量、植被覆盖面积等要... 湖泊面积变化是衡量生态系统功能的关键指标。柴窝堡湖作为乌鲁木齐市周边最大的淡水湖,研究其面积变化对揭示生态恢复成效、指导水资源合理配置等具有深远意义。结合年均气温、年降水量、潜在蒸散量、NDVI、人口数量、植被覆盖面积等要素,采用NDWI、Mann-Kendall检验、结构方程模型(SEM)等方法,对柴窝堡湖面积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年际变化上,湖泊面积变化可分为3个时期,1987-2008年为稳定期,2008-2014年为萎缩期,2014-2023年为上升恢复期。在季节变化上,1987-2023年春夏秋季湖泊面积分别以0.27、0.34和0.29 km^(2)·a^(-1)的速率在萎缩,但从整体看,湖泊面积的变化受季节更替的影响较小。2)在空间变化上,1987-2008年各方位面积萎缩的幅度较小;2008-2014年除东南面外,其余方位均严重萎缩;2014-2023年各方位都有所增长。1987-2023年湖泊面积在湖西面萎缩的最多,湖东面萎缩的最少。3)中高植被覆盖的面积与湖泊面积变化呈显著正相关(p<0.05),人口数量与湖泊面积变化呈显著负相关(p<0.05)。4)人口数量增长、地下水的过度开采是湖泊面积萎缩的直接影响因素,而退耕补湖、压粮保水、引洪补湖等措施是湖泊面积恢复的主要推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窝堡湖 面积变化 归一化水体指数(NDWI) 结构方程模型(SEM) 人口 植被覆盖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遥感影像的三江平原水域覆盖变化特征
7
作者 曾星雨 曲艺 +4 位作者 张弘强 罗春雨 李海燕 崔玲 周博奇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76-79,共4页
针对以往研究利用Landsat TM影像进行水域覆盖识别存在的时间分辨率低、信息缺失等问题,结合Landsat TM影像的高空间分辨率和MODIS影像的高时间分辨率优势,通过建立Landsat TM影像提取的水域分布比例与MODIS波段及衍生指标之间的关系,... 针对以往研究利用Landsat TM影像进行水域覆盖识别存在的时间分辨率低、信息缺失等问题,结合Landsat TM影像的高空间分辨率和MODIS影像的高时间分辨率优势,通过建立Landsat TM影像提取的水域分布比例与MODIS波段及衍生指标之间的关系,构建水域分数覆盖模型(FCWM),模拟形成水域覆盖时空序列,分析三江平原水域分数覆盖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2—2020年三江平原整体上水域分数覆盖呈下降趋势,整体水域分数覆盖平均值下降了23.63百分点,在2020年降水量高于2002年的情况下,许多具有高等、较高、中等水域分数覆盖的区域降级为较低和低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遥感 水域覆盖 变化特征 Landsat TM MODIS 三江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2年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8
作者 李状 张静 +4 位作者 刘宏伟 杨俊泉 苗晋杰 韩博 白耀楠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86-800,共15页
【研究目的】系统研究2000—2022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科学揭示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多种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为该地区开展生态质量评价和重要生态空间调查评估等工作提供数据和理论... 【研究目的】系统研究2000—2022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科学揭示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多种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为该地区开展生态质量评价和重要生态空间调查评估等工作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撑。【研究方法】本文以北方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对象,在收集不同类型的自然因素(高程、气象数据等)、人为因素(土地利用方式等)数据和MODIS−NDVI遥感图像数据基础上,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和趋势分析、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相关性分析等数理统计学方法,分析2000—2022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1)2000—2022年北方农牧交错带平均植被覆盖度以0.0093/a的速率逐年增加,植被覆盖情况整体呈“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2)2000—2022年研究区内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趋势以增加为主,其中极显著增加和显著增加趋势区域面积占比分别为60.33%和10.14%;(3)在地形方面,研究区高程低于2500 m或高于4000 m时,植被覆盖度随高程增加而逐渐降低;高程介于2500~4000 m时,植被覆盖度随高程增加而逐渐增加;此外,坡度介于0°~45°时,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呈升高的趋势;在气象方面,植被覆盖度与平均气温和干旱指数分别呈正相关、负相关;在土地利用方面,植被覆盖度总体变化情况受研究区不同年份草地、林地和耕地等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数量、方式与结构等转变影响。【结论】研究区植被覆盖度总体呈增加趋势,生态质量明显上升。研究区植被覆盖情况与自然因素(地形、气象)和人为因素(土地利用)等多种影响因素存在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时空变化特征 影响因素 生态地质调查工程 北方农牧交错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的植被覆盖度监测研究
9
作者 谷雷 胡国贤 +3 位作者 岳彩荣 吴风志 张一凡 谭德宏 《绿色科技》 2025年第6期232-238,共7页
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云计算平台,调用Landsat 8OLI长时序遥感影像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法,设计并实现植被覆盖度监测应用程序。可即时获取用户指定的时间和指定的研究区后,自动生成植被覆盖度信息,旨在为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监测、质量评... 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云计算平台,调用Landsat 8OLI长时序遥感影像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法,设计并实现植被覆盖度监测应用程序。可即时获取用户指定的时间和指定的研究区后,自动生成植被覆盖度信息,旨在为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监测、质量评价等提供重要基础数据。在此基础上,以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为例,快速获取2014-2023年的植被覆盖数据并进行时空变化分析,揭示其植被覆盖度的长期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①基于GEE强大的云计算能力、灵活的编程接口和Landsat8OLI遥感影像全球覆盖、重返周期短的特点,设计实现的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监测应用程序可高效便捷地获取植被覆盖信息。②东川区2014-2023年近10年的植被覆盖度不稳定,植被覆盖度整体较低,状况较差,高植被覆盖度等级仅占14.75%。10年间,植被覆盖变化剧烈,植被覆盖改善区域占全区面积的38.13%,退化区域占比26.23%。植被覆盖变化趋势受海拔地形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ogle Earth Engine 植被覆盖度 动态变化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中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植被综合盖度时空演变分析
10
作者 李娟 蔡哲理 +3 位作者 向娟 袁方芳 袁光碧 雷邦俊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26,共6页
植被恢复是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的关键,植被综合盖度量化了植被茂密程度,能够衡量地表植被状况,有助于深入探究石漠化区域植被恢复的趋势。本文以黔西市民丰—大元小流域为研究区,基于资源三号卫星影像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 植被恢复是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的关键,植被综合盖度量化了植被茂密程度,能够衡量地表植被状况,有助于深入探究石漠化区域植被恢复的趋势。本文以黔西市民丰—大元小流域为研究区,基于资源三号卫星影像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图像差值法及变异系数、转移矩阵分析等深入分析2016和2021年的植被综合盖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变化趋势及稳定性。结果表明:①5年间,研究区内极高和高植被覆盖面积的大幅增加使整个区域的植被综合盖度有所改善;低植被覆盖向高植被覆盖的大面积转换表明研究区由无植被覆盖地表类型(如裸岩石砾地等)向有植被覆盖地表类型(如草地、灌木甚至林地等)转变,进一步展现了该区域在石漠化治理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②5年间,研究区植被覆盖整体变化为改善趋势,改善区域占比略大于退化区域,植被覆盖整体相对稳定;退化区域中轻微退化略大于轻度改善,这是城市化扩张和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影响;部分林地和耕地转换为建设用地,植被覆盖程度在建设用地区域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综合盖度 中高分辨率遥感影像 变化趋势 石漠化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oogleEarthEngine的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11
作者 姚楠 董国涛 薛华柱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0-268,共9页
[目的]探究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变化的时空特征,揭示植被对气候因子变化的时滞效应,进而为地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基于2001年至2020年的黄土高原地区NDVI数据、气温和降水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法、一元线性回归和时... [目的]探究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变化的时空特征,揭示植被对气候因子变化的时滞效应,进而为地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基于2001年至2020年的黄土高原地区NDVI数据、气温和降水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法、一元线性回归和时滞偏相关分析等方法,开展地区植被与气候因子变化关系的研究。[结果]过去20年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以0.076/10 a的速率增加,在空间上主要呈现极显著增加,但占总面积38.29%的区域植被覆盖变化波动较大。黄土高原月植被覆盖度与气温和降水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降水是影响植被变化的主要因素。植被对降水的响应滞后时间主要集中在3个月,而气温的滞后时间在空间上存在较大差异,东南部植被主要滞后0至1个月,而西北部植被主要滞后2至3个月。[结论]黄土高原植被变化主要受降水影响,20年间植被恢复情况良好,但变化波动较大,未来应继续生态保护工作进行巩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GEE 时滞相关 气候变化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内蒙古中西部植被覆盖度演变特征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徐佳乐 杨兴川 +4 位作者 赵文吉 杨志强 钟一雪 师乐颜 马鹏飞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08-1018,共11页
植被覆盖的动态演变能够有效地反映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为探究内蒙古中西部5个盟市植被覆盖度时空演变特征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基于MODISNDVI数据和同期气候因子(平均气温、累计降水、平均日照时数、平均相对湿度)数据,利用Theil-Sen Med... 植被覆盖的动态演变能够有效地反映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为探究内蒙古中西部5个盟市植被覆盖度时空演变特征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基于MODISNDVI数据和同期气候因子(平均气温、累计降水、平均日照时数、平均相对湿度)数据,利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K检验、Hurst指数、偏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内蒙古中西部5个盟市2000-2021年植被覆盖度和气候因子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植被覆盖度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2000-2021年,内蒙古中西部5个盟市的平均植被覆盖度为0.321,处于较低水平;22年间,植被覆盖度呈波动上升趋势,增长速度为0.4%。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低覆盖度面积为53.2%,中高覆盖度和高覆盖度约占总面积的10%。研究区植被覆盖度的平均Sen斜率为0.004,表明植被覆盖整体呈上升趋势;植被改善区域面积达89.1%,植被退化部分占比为10.6%。Hurst指数均值为0.423。结合Sen趋势,预测出未来覆盖度以稳步增长为主,其中48.4%的区域不会发生显著的植被改善或退化现象,30.6%的区域未来以植被改善为主。研究区平均气温、累计降水量呈上升趋势,而平均日照时数和平均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植被覆盖度与平均气温的关系以不显著相关为主,其中通过显著性检验(p<0.05)的正相关面积为14.7%;植被覆盖度与累计降水量的关系以正相关为主,正相关面积占比为98.1%;与平均日照时数和平均相对湿度的关系均以不显著相关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时空格局 气候变化 相关分析 趋势预测 归一化植被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地区土壤水蚀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马云飞 许翔驰 +3 位作者 马艳敏 全秋浩 吴玉洁 王冬妮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8-85,共8页
探讨长白山地区受极端降水、地形复杂、植被破坏等因素影响造成的土壤侵蚀状况,可以研判该地区水土流失情况,为当地水土生态保护提供科学参考。利用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趋势及相关分析法,定量分析长白山地区土壤水蚀的空间... 探讨长白山地区受极端降水、地形复杂、植被破坏等因素影响造成的土壤侵蚀状况,可以研判该地区水土流失情况,为当地水土生态保护提供科学参考。利用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趋势及相关分析法,定量分析长白山地区土壤水蚀的空间格局及时空分布特征,并探究土壤水蚀与气候、植被覆盖度及地形驱动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2000-2020年长白山地区土壤水蚀模数均值总体呈“西南高,东北低”的空间格局。相较于其他地类,草地、未利用地、林地更易发生土壤水蚀。近21 a来,土壤水蚀模数平均以0.0255 t/(hm^(2)·a)的速度上升,土壤水蚀模数表现为上升趋势的地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8.3%,侵蚀等级总体以微度和轻度为主,且轻度侵蚀比例也呈增加趋势,表明该地区土壤侵蚀状况趋于好转,未来吉林市中北部和延边州部分地区的水土流失风险较高。土壤水蚀与降水、海拔高度及坡度具有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气温、植被覆盖度的相关性以负相关为主。海拔大于1000 m或坡度大于20°的草地、林地区域是水土防治的重点地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地区 土壤水蚀 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 气候变化 植被覆盖度 地形驱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洛河上游流域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其地形分异特征 被引量:4
14
作者 陈浩 权倍平 +3 位作者 李占斌 郭晋伟 李伟涛 张晓萍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9-227,239,共10页
[目的]揭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前后黄土丘陵沟壑区流域植被恢复过程,阐明流域植被恢复的地形分异效应,进而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制定适宜的流域生态建设和保护对策提供科技支撑。[方法]基于北洛河上游流域1990—2019年4期Landsat影像及数... [目的]揭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前后黄土丘陵沟壑区流域植被恢复过程,阐明流域植被恢复的地形分异效应,进而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制定适宜的流域生态建设和保护对策提供科技支撑。[方法]基于北洛河上游流域1990—2019年4期Landsat影像及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模型结合GIS技术,开展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前后该流域植被覆盖度变化地形分异特征研究。[结果](1)流域植被覆盖度在空间上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异特征。1990—2019年流域年均植被覆盖度呈持续上升趋势,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以后高等级植被覆盖度面积占比大幅提升,1990年、2000年、2010年、2019年高等级植被覆盖度面积占比分别为0.97%,6.96%,42.17%,64.18%。(2)在工程实施的各个时期,流域植被覆盖总体持续改善,但西北局部地区植被退化。研究期间,流域植被覆盖度结构改善明显,中高及高植被覆盖度面积以转入为主,中低及低植被覆盖度面积以转出为主。(3)流域植被覆盖度在地形上存在明显分异特征,植被覆盖度随高程的增加呈减小趋势,植被覆盖度与坡度呈正相关,坡度越陡,植被覆盖度越大,植被覆盖度随坡向遵循阴坡>半阴坡>平地>半阳坡>阳坡的分布规律。[结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增加北洛河上游流域植被覆盖度起到了关键作用,但部分区域植被退化严重,未来该流域应重点关注城市空间扩展以及气候变化对植被建设的影响,以应对环境演变下植被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时空变化 地形因子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IS-NDVI的塔城地区植被覆盖动态变化
15
作者 李孟泽 师庆东 汪溪远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46-259,共14页
【目的】研究20 a塔城地区植被覆盖动态变化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方法】基于塔城地区2001~2020年植被生长比较旺盛月份(6~9月)的MODIS-NDVI产品数据和2000、2010以及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Theil-Senmedi... 【目的】研究20 a塔城地区植被覆盖动态变化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方法】基于塔城地区2001~2020年植被生长比较旺盛月份(6~9月)的MODIS-NDVI产品数据和2000、2010以及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Theil-Senmedi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像元二分法、变异系数等工具和方法。【结果】塔城地区多年平均植被覆盖度介于0.32~0.46之间,以低、中低植被覆盖度为主,高植被覆盖度区主要集中于西北部和中部;2001~2020年,塔城地区植被覆盖度以0.38%/a的变化率呈现波动增长趋势;植被覆盖改善区(72%)大于退化区(26%),沙湾市和乌苏市南部、塔城市以及额敏县改善较为明显;弱变异和中等变异为该区域植被覆盖度变异主要类型;塔城地区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是未利用地向草地的转化以及草地向耕地的转化,未利用地在草地和耕地的补充与占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植被覆盖度与土地利用类型存在响应联系,未利用地面积的显著减少区域与植被显著增加区域高度重合,说明未利用地对植被覆盖度的贡献最大。【结论】反映出在研究时段内塔城地区未利用地的环境得到改善,荒漠化防治等生态修复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植被覆盖 时空变化 土地利用变化图谱 塔城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2021年西宁市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包文金 李梦媛 司剑华 《绿色科技》 2024年第2期66-72,共7页
为揭示西宁市近20年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规律,为西宁市植被应对气候变化及生态良性发展提供科学指导,选取西宁市2001-2021年植被遥感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最大值合成法及Slope趋势分析法等对西宁市植被覆盖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探究了研... 为揭示西宁市近20年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规律,为西宁市植被应对气候变化及生态良性发展提供科学指导,选取西宁市2001-2021年植被遥感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最大值合成法及Slope趋势分析法等对西宁市植被覆盖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探究了研究期内西宁市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在时间变化上,月际植被覆盖度呈现显著上升趋势,月总平均植被覆盖度在0.3412,由0.2963增长到了0.4222,其中7月份植被覆盖度(0.4222)最高,12月份(0.2963)最低。年均植被覆盖度呈现显著上升的趋势,由0.3350增长到0.3532。(2)在空间分布上,西宁市植被覆盖度呈现由西向东、由北向南增加的趋势。低植被覆盖区域呈现减少趋势,其余植被覆盖等级均呈现增加趋势。(3)在变化趋势上,2001-2021年植被覆盖度显著增加区域面积达到了33645.6 km^(2),占比为30.75%,植被覆盖度显著减少面积为30740.4 km^(2),占比为28.10%。2001-2021年植被覆盖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未来西宁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应该放在低植被覆盖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NDVI 时空变化 西宁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埋滴灌不同覆盖对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的影响
17
作者 周慧 徐红梅 +2 位作者 赵太平 孙杰 杜红霞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4年第3期36-38,共3页
为了了解地埋滴灌不同覆盖对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的影响,设置玉米生长过程中不同覆盖条件下的地埋滴灌试验区,采集土壤水分数数据,对不同覆盖条件下的土壤水分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埋滴灌不同覆盖对土壤水分变化规律有着显著影响,在... 为了了解地埋滴灌不同覆盖对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的影响,设置玉米生长过程中不同覆盖条件下的地埋滴灌试验区,采集土壤水分数数据,对不同覆盖条件下的土壤水分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埋滴灌不同覆盖对土壤水分变化规律有着显著影响,在漫灌条件下,不覆膜灌溉均较覆膜灌溉土壤含水量高,玉米拔节期该现象最显著,随着玉米生长的推进,该现象逐渐减弱至消失;在浅埋和深埋滴灌条件下,不覆膜灌溉基本较覆膜灌溉土壤含水量高。该试验漫灌灌溉制度适宜,浅埋滴灌和深埋滴灌灌溉制度需继续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埋滴灌 不同覆盖 土壤水分 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年—2020年攀枝花市土地利用/覆盖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佳宁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4年第9期53-55,共3页
用2010年—2020年GlobeLand30地表覆盖数据,从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幅度和转移方向,以时间和空间2个维度来研究20年来攀枝花市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特征。经过对3年的地表覆盖数据的分析研究得出:攀枝花市主要土地类型为耕地和林地;20... 用2010年—2020年GlobeLand30地表覆盖数据,从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幅度和转移方向,以时间和空间2个维度来研究20年来攀枝花市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特征。经过对3年的地表覆盖数据的分析研究得出:攀枝花市主要土地类型为耕地和林地;20年来城市扩张同时,攀枝花市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草地、林地减少和人造地表增加,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也以耕地、林地、草地、灌木地的相互转移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 利用/覆盖 时空变化 转移矩阵 攀枝花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IP5和CMIP6模式对1950~2014年中国陆地植被碳储量的模拟评估
19
作者 王一然 韩洋 +1 位作者 张倩 曹富强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1-301,共21页
选取两套植被碳密度数据和首次至第九次(1950~2018年)中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基于遥感的土地覆盖数据,对比评估CMIP5和CMIP6地球系统模式对中国陆地植被碳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趋势的模拟能力,并进一步探究CMIP5和CMIP6土地变化数据的异... 选取两套植被碳密度数据和首次至第九次(1950~2018年)中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基于遥感的土地覆盖数据,对比评估CMIP5和CMIP6地球系统模式对中国陆地植被碳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趋势的模拟能力,并进一步探究CMIP5和CMIP6土地变化数据的异同对植被碳储量模拟结果的影响。1995~2004年多模式平均结果表明,CMIP5和CMIP6模式均高估了中国植被碳储量,分别为28.0±6.0 Pg(C),25.3±7.7 Pg(C),两套参考数据分别为18.1 Pg(C)和18.7 Pg(C)。CMIP6模式对植被碳空间分布的模拟优于CMIP5模式,其各项泰勒评分(TSS)指标均显著提高,模式间不确定性有所减小。1950~1990年,CMIP5和CMIP6模拟的中国区植被为碳源,分别为-89.4 Tg(C)a^(-1)和-58.2 Tg(C)a^(-1),且于1980年代显著增强,分别为-256.6 Tg(C)a^(-1)和-171.0 Tg(C)a^(-1)。1990~2014年CMIP5模式中植被碳源减弱[-48.1 Tg(C)a^(-1)],而CMIP6模式中植被则转变为碳汇[42.8 Tg(C)a^(-1),P<0.05]。CMIP5与CMIP6模式对中国植被碳源汇模拟的差异和模式的土地变化情况密切相关,相较于CMIP5模式,CMIP6模式的土地变化数据(LUH2)和中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更吻合,1980年代后模式森林覆盖度的变化趋势与清查结果更为接近。本研究显示目前用于CMIP模拟的LUH1、LUH2数据与中国森林和农田在过去65年的变化情况有较大差异,采用更准确的土地变化数据对提高下一代CMIP模式植被碳模拟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5 CMIP6 植被碳储量 森林覆盖度 土地利用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2—2020年青藏高原植被生长季的月NDVI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0
作者 杜近芳 程江浩 +2 位作者 刘悦俊 何再军 张燕杰 《高原科学研究》 CSCD 2024年第2期40-49,共10页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对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敏感,而其植被覆盖率和物候期变化对全球生态变化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文章基于Global Inventory Modelling and Mapping Studies(GIMMS)与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对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敏感,而其植被覆盖率和物候期变化对全球生态变化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文章基于Global Inventory Modelling and Mapping Studies(GIMMS)与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两种长时间序列青藏高原NDVI数据集,分析1982—2020年5—10月逐月青藏高原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时空变化趋势及其与月降水量、月均气温和土地利用的关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近40年5—10月逐月NDVI整体呈增长趋势;植被生长季初始期有所提前,并且生长季有延长趋势。近40年,5—10月逐月NDVI出现下降趋势的地区集中分布在青藏高原的西部和东南部,西部草地对气温上升的敏感性与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部分草地退化为荒漠,近年来水热条件的改善和生态保护政策的实施使植被有所恢复;而东南部的植被变化则主要与人类活动和气温升高有关。该研究有助于理解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率的影响规律,为全球气候变化下青藏高原的生态保护政策优化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植被覆盖 气候变化 土地利用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