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机载偏振遥感仪的偏振定标 被引量:13
1
作者 邵卫东 王培纲 +1 位作者 郑亲波 施志华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37-140,共4页
针对λ/4云母波片的相位延迟量相对误差为 3 %~ 5 %和一些云母片对于沿快轴和慢轴振动的光具有不同的吸收系数 ,设计了一套基于极值法的偏振标定系统 ,分析了波片快慢轴吸收系数和相位延迟量对输出光强极值的影响 ,得到了各个通道波片... 针对λ/4云母波片的相位延迟量相对误差为 3 %~ 5 %和一些云母片对于沿快轴和慢轴振动的光具有不同的吸收系数 ,设计了一套基于极值法的偏振标定系统 ,分析了波片快慢轴吸收系数和相位延迟量对输出光强极值的影响 ,得到了各个通道波片的标定结果 .利用上述结果 ,对理想线偏振光和非偏光进行了定标 ,其偏振度误差均小于 1%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载偏振遥感仪 偏振定标 λ/4云母波片 相位延迟量 相对误差 极值法 偏振光 偏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婴幼儿脑电图λ波的产生机制及其临床意义
2
作者 王晓璐 孙瑞迪 +3 位作者 罗小青 匡光涛 余晓莉 江军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54-357,共4页
目的以在婴幼儿脑电图监测中遇到的高大枕区"棘慢波样"λ波为切入点,探讨λ波的产生机制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5例具有高大的枕区"棘慢波样"λ波的5个月~1岁11个月患儿的脑电图,该图形在低频间断闪光刺激(intermit... 目的以在婴幼儿脑电图监测中遇到的高大枕区"棘慢波样"λ波为切入点,探讨λ波的产生机制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5例具有高大的枕区"棘慢波样"λ波的5个月~1岁11个月患儿的脑电图,该图形在低频间断闪光刺激(intermittent photic stimulation,IPS)下频繁出现。以IPS作为诱发事件,参考诱发电位的叠加平均处理方式对5例患儿的脑电图进行处理。结果该λ波具有诱发电位性质,即同一患者在不同频率的闪光刺激下得到的叠加平均图形具有潜伏期一致、波幅不同、且与刺激具有锁时关系的特点。结论低频率的闪光刺激是鉴别该λ波的方法之一。该λ波的产生机制是枕叶皮层的视觉诱发电位未经叠加即显示出自发或诱发λ波,可能反映了部分婴幼儿枕叶皮层的高兴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电图 λ波 间断闪光刺激 叠加平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