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利用地幔内反射波探测日本列岛下660km不连续面的深度变化(英文)
被引量:
1
1
作者
山田朗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7-56,共10页
通过分析发生在日本周边深源地震的宽频带波形资料,估计了日本列岛下的660km不连续面(d660)的深度变化。许多宽频带波形记录到了在d660顶部发生反射的sScS的后续波。sScS后续波与sScS间的到时差包含了震中与台站下方的d660深度变化的信...
通过分析发生在日本周边深源地震的宽频带波形资料,估计了日本列岛下的660km不连续面(d660)的深度变化。许多宽频带波形记录到了在d660顶部发生反射的sScS的后续波。sScS后续波与sScS间的到时差包含了震中与台站下方的d660深度变化的信息。我们成功地检测到这两种震相并将其分离,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这方面研究的报道。我们由sScS与其后续波的到时差来求每个震中与记录台站下的d660的深度变化。研究结果显示,西部日本下的d660较深(大于660km),这可能是滞留在地幔转换带中的冷的太平洋板块造成的。在日本中部,d660变深,显然这不是太平洋板块本身造成的,因为日本中部已经位于该滞留板片的东部。日本东北部下的d660变得较浅,这可能是太平洋板片形状变化或下地幔热物质上涌形成局部热异常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60
km不连续面
ScS反射波
后续波
俯冲板片
温度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地幔转换带520km地震不连续面及其成因
被引量:
1
2
作者
冯华俊
吴耀
金振民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8-88,共11页
前人研究表明410km和660km地震不连续面分别由橄榄石向瓦兹利石相变和后尖晶石相变引起。但对520km地震不连续面(简称D520)的研究相对较少,对其成因的解释还存在很大争议。橄榄石中瓦兹利石-林伍德石相变以及CaSiO3钙钛矿的出溶反应被...
前人研究表明410km和660km地震不连续面分别由橄榄石向瓦兹利石相变和后尖晶石相变引起。但对520km地震不连续面(简称D520)的研究相对较少,对其成因的解释还存在很大争议。橄榄石中瓦兹利石-林伍德石相变以及CaSiO3钙钛矿的出溶反应被广泛认为是D520的相变成因。辉石相变为尖晶石+斯石英组合也曾被认为是D520的可能成因。1 400℃条件下对MgSiO3辉石相变的实验研究,结合前人对橄榄石相变的研究成果,计算了方辉橄榄岩在1 400℃、18GPa条件下因辉石-瓦兹利石+斯石英和瓦兹利石-林伍德石相变引起的密度增量和波速增量,发现俯冲方辉橄榄岩中辉石的相变对520km深度的密度增量和波速增量有很大的贡献,有助于形成D520。此外,在探讨D520的成因时应综合考虑地幔转换带中温度,水以及矿物间Fe、Mg、Ca等主量元素分配等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转换带
520
km
地震
不连续
面
地震观测
高温高压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动高压物理在地球与行星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
7
3
作者
毕延
经福谦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9-92,共14页
综述了动高压物理应用于地球和行星科学研究中的一些最新进展,包括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与热力学状态,巨行星的物质组成模型,太阳系中的碰撞成坑与吸积相互作用等。依据铁的冲击波数据,结合其他热力学数据,可以得到一条统一的铁的熔化曲线...
综述了动高压物理应用于地球和行星科学研究中的一些最新进展,包括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与热力学状态,巨行星的物质组成模型,太阳系中的碰撞成坑与吸积相互作用等。依据铁的冲击波数据,结合其他热力学数据,可以得到一条统一的铁的熔化曲线,将动高压与静高压数据完全统一,初步解决了长期困扰高压界的动、静压关于铁的熔化温度存在系统偏差的诘难。外推到ICB处(330 GPa),铁的熔化温度(亦称锚定温度)约为(5 950±100) K。冲击Hugoniot 数据,结合地震学模型可以约束地幔与地核的物质组成。冲击压缩下钙钛矿型(Mg0 9,Fe0 1)SiO3的高压声速测量结果表明,1 770 km深度的不连续面不仅是一个相变界面而且是一个化学成分或矿物学分界面。低温可凝聚气体(H2、He)或冰(H2 O, CH4, CO2, NH3 和N2 )的冲击波数据,及Jeffrey 数等其他数据可以用来构建巨行星(如木星和土星)的物质组成模型。地球深部矿物的冲击温度测量可以用来研究它们的高压熔化行为,据此建立的高压相图可以为控制地幔对流的地幔物质的准静态蠕变提供约束条件。熔融硅酸盐在上地幔压力条件下的冲击压缩数据,可以约束地幔熔岩稳定存在的深度,在此深度地幔熔岩不会因固体围岩提供的浮力而向上运移到地表,从而在此深度形成稳定的低速带。冲击波数据在描写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核边界处铁的熔化温度(锚定温度)
1770
km
深处的成分
不连续
面
下地幔中的热异常
核幔边界
地球原始大气的形成
巨行星的物质组分模型
行星表
面
的大型撞击
K-T(白垩纪-第三纪)界
面
的大规模灭绝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利用地幔内反射波探测日本列岛下660km不连续面的深度变化(英文)
被引量:
1
1
作者
山田朗
机构
日本爱媛大学地球动力学研究中心
出处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7-56,共10页
基金
日本国文部科学省科研基金资助项目(Kiban-A17204037)
文摘
通过分析发生在日本周边深源地震的宽频带波形资料,估计了日本列岛下的660km不连续面(d660)的深度变化。许多宽频带波形记录到了在d660顶部发生反射的sScS的后续波。sScS后续波与sScS间的到时差包含了震中与台站下方的d660深度变化的信息。我们成功地检测到这两种震相并将其分离,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这方面研究的报道。我们由sScS与其后续波的到时差来求每个震中与记录台站下的d660的深度变化。研究结果显示,西部日本下的d660较深(大于660km),这可能是滞留在地幔转换带中的冷的太平洋板块造成的。在日本中部,d660变深,显然这不是太平洋板块本身造成的,因为日本中部已经位于该滞留板片的东部。日本东北部下的d660变得较浅,这可能是太平洋板片形状变化或下地幔热物质上涌形成局部热异常造成的。
关键词
660
km不连续面
ScS反射波
后续波
俯冲板片
温度异常
Keywords
660
km
discontinuity
ScS reverberation
postcursor
subducting slab
temperature.anomaly
分类号
P315 [天文地球—地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地幔转换带520km地震不连续面及其成因
被引量:
1
2
作者
冯华俊
吴耀
金振民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8-88,共11页
基金
中国深部探测项目(Sinoprobe-08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4076)
文摘
前人研究表明410km和660km地震不连续面分别由橄榄石向瓦兹利石相变和后尖晶石相变引起。但对520km地震不连续面(简称D520)的研究相对较少,对其成因的解释还存在很大争议。橄榄石中瓦兹利石-林伍德石相变以及CaSiO3钙钛矿的出溶反应被广泛认为是D520的相变成因。辉石相变为尖晶石+斯石英组合也曾被认为是D520的可能成因。1 400℃条件下对MgSiO3辉石相变的实验研究,结合前人对橄榄石相变的研究成果,计算了方辉橄榄岩在1 400℃、18GPa条件下因辉石-瓦兹利石+斯石英和瓦兹利石-林伍德石相变引起的密度增量和波速增量,发现俯冲方辉橄榄岩中辉石的相变对520km深度的密度增量和波速增量有很大的贡献,有助于形成D520。此外,在探讨D520的成因时应综合考虑地幔转换带中温度,水以及矿物间Fe、Mg、Ca等主量元素分配等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
地幔转换带
520
km
地震
不连续
面
地震观测
高温高压实验
Keywords
mantle transition zone
520
km
seismic discontinuity
seismic observation
high P-T experi-ment
分类号
P315.2 [天文地球—地震学]
P554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动高压物理在地球与行星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
7
3
作者
毕延
经福谦
机构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
出处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9-92,共1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重大项目(10299040)
文摘
综述了动高压物理应用于地球和行星科学研究中的一些最新进展,包括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与热力学状态,巨行星的物质组成模型,太阳系中的碰撞成坑与吸积相互作用等。依据铁的冲击波数据,结合其他热力学数据,可以得到一条统一的铁的熔化曲线,将动高压与静高压数据完全统一,初步解决了长期困扰高压界的动、静压关于铁的熔化温度存在系统偏差的诘难。外推到ICB处(330 GPa),铁的熔化温度(亦称锚定温度)约为(5 950±100) K。冲击Hugoniot 数据,结合地震学模型可以约束地幔与地核的物质组成。冲击压缩下钙钛矿型(Mg0 9,Fe0 1)SiO3的高压声速测量结果表明,1 770 km深度的不连续面不仅是一个相变界面而且是一个化学成分或矿物学分界面。低温可凝聚气体(H2、He)或冰(H2 O, CH4, CO2, NH3 和N2 )的冲击波数据,及Jeffrey 数等其他数据可以用来构建巨行星(如木星和土星)的物质组成模型。地球深部矿物的冲击温度测量可以用来研究它们的高压熔化行为,据此建立的高压相图可以为控制地幔对流的地幔物质的准静态蠕变提供约束条件。熔融硅酸盐在上地幔压力条件下的冲击压缩数据,可以约束地幔熔岩稳定存在的深度,在此深度地幔熔岩不会因固体围岩提供的浮力而向上运移到地表,从而在此深度形成稳定的低速带。冲击波数据在描写行?
关键词
内核边界处铁的熔化温度(锚定温度)
1770
km
深处的成分
不连续
面
下地幔中的热异常
核幔边界
地球原始大气的形成
巨行星的物质组分模型
行星表
面
的大型撞击
K-T(白垩纪-第三纪)界
面
的大规模灭绝事件
Keywords
melting temperature of iron at ICB (anchor temperature)
compositional discontinuity at the depth of 1 770
km
thermal heterogeneity in lower mantle
CMB
formation of Earth's primitive atmosphere
compositional models of major planets
giant
分类号
P584 [天文地球—岩石学]
O521 [理学—高压高温物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利用地幔内反射波探测日本列岛下660km不连续面的深度变化(英文)
山田朗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地幔转换带520km地震不连续面及其成因
冯华俊
吴耀
金振民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动高压物理在地球与行星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毕延
经福谦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