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5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融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与实施策略 被引量:2
1
作者 魏延庆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45-49,共5页
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融媒体的快速发展改变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融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在于,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效能,加快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 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融媒体的快速发展改变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融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在于,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效能,加快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转换。开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是,科学引导,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守好阵地,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内容建设;适应形势,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注重安全,以法治思维维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内培外引,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媒体时代 高校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科学引导 守好阵地 内培外引 教育环境 教育队伍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职业教育数字化政策的基本内容与经验借鉴 被引量:2
2
作者 祁占勇 吴仕韬 《职教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0-128,共9页
面对教育数字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世界各国把政策制定作为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变革的关键保障。依托罗斯威尔和泽格菲尔德的政策工具分类框架能够将国外职业教育数字化政策划分为以“出台数字化战略框架”为依托的环境型政策,以“保障数... 面对教育数字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世界各国把政策制定作为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变革的关键保障。依托罗斯威尔和泽格菲尔德的政策工具分类框架能够将国外职业教育数字化政策划分为以“出台数字化战略框架”为依托的环境型政策,以“保障数字经费投入”“重视数字技能培训”“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为内容的供给型政策和以“激发多主体参与”为导向的需求型政策。其中,数字战略框架是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依靠,保障数字经费投入是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支柱,重视数字技能培训是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是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心,激发多主体参与是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动力。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还缺乏系统完备的政策体系,还要从科学规划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框架、加强以“数字本位”为内核的供给型政策建设、完善以“产教融合”为导向的需求型政策工具、加快部署建设“数字校园”的基础性工程等维度着手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高质量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数字化 职业教育数字化政策 环境型政策工具 供给型政策工具 需求型政策工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业特色高校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博士教育的创新模式探索
3
作者 夏露 武雄 +1 位作者 王旭升 张小明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51-356,共6页
资源与环境问题是当前世界经济迅猛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我国行业特色高校开展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博士点建设,旨在培养资源与环境行业领域的应用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以满足国家重大战略对该领域的人才需求。通过调研我国8所行... 资源与环境问题是当前世界经济迅猛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我国行业特色高校开展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博士点建设,旨在培养资源与环境行业领域的应用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以满足国家重大战略对该领域的人才需求。通过调研我国8所行业特色高校,分析了国内资源与环境领域专业学位博士生的招生情况和培养现状,并结合专业特色和问卷调查结果,从招生选拔形式、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和评价体系4个方面出发,提出了新形势下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博士教育的创新模式。研究结果对奠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博士教育的发展格局,助力我国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建设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与环境 专业学位 博士教育 创新模式 行业特色高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基础教育机会差异研究
4
作者 王家庭 靳淑敏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4-52,共19页
依据Roemer的机会差异理论和Bourguignon的参数化方法,使用CEPS基线数据分地区测算了我国基础教育机会差异系数,并分析其产生机制。通过回归识别出教育结果的决定因素,控制可能的遗漏变量,借鉴Hayek本地信息思想衡量教育质量,并检验其... 依据Roemer的机会差异理论和Bourguignon的参数化方法,使用CEPS基线数据分地区测算了我国基础教育机会差异系数,并分析其产生机制。通过回归识别出教育结果的决定因素,控制可能的遗漏变量,借鉴Hayek本地信息思想衡量教育质量,并检验其有效性。发现: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教育机会差异度更低,教育资源的扩张可能会促进教育资源配置的平衡;引入城市行政级别,发现在非省会地级市存在着“贫困的公平”,即升学率低、教育资源差异度低、学生基础教育机会差异低的并存;Shapley值分解结果显示:欠发达地区的差异更多来自学校,即优质教育资源的高度集中;较发达地区的差异更多来自家庭背景,即大城市对高学历家长的选择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教育 教育机会差异 教育资源配置 城市级别 家庭背景 教育公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生理论视角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研究
5
作者 王晓川 屠彦薇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4期10-14,共5页
基于共生理论视角可以看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共生关系由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构成,它们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完整的共生系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存在“专创融合”共生单元缺少互动... 基于共生理论视角可以看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共生关系由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构成,它们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完整的共生系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存在“专创融合”共生单元缺少互动与合作、“专创融合”共生模式一体化尚未形成、“专创融合”共生环境缺乏有力支撑等现实困境。共生理论视角下,实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高校需要通过增强共生单元互动合作效能、扩展共生模式协同耦合深度、提高共生环境保障支撑水平等路径尝试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理论 高校 创新创业教育 专业教育 “专创融合” 共生单元 共生模式 共生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入黄河流域生态资源的高中生物学学科实践活动
6
作者 王科 董星池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3-76,共4页
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其生态环境保护对于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生物学是中学阶段与黄河生态环境最为紧密的学科之一。本文旨在通过挖掘黄河流域生态教育资源,结合生物学学科特点和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二“... 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其生态环境保护对于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生物学是中学阶段与黄河生态环境最为紧密的学科之一。本文旨在通过挖掘黄河流域生态教育资源,结合生物学学科特点和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模块,设计了基于黄河生态教育的高中生物学科学教育活动,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教学资源和策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促进高中生物学教学“育人”功能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教育 黄河生态环境 高中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科-专业”互动教育模式探讨
7
作者 王家强 夏文豪 +2 位作者 罗德芳 柳维扬 杨莉莉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1期149-153,共5页
“学科-专业”互动教育模式对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分析新农科背景下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学科与专业的关系、学科与专业的建设任务及学科专业的互动模式等方面,探索农... “学科-专业”互动教育模式对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分析新农科背景下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学科与专业的关系、学科与专业的建设任务及学科专业的互动模式等方面,探索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科专业互动的可行性及方法,旨在进一步提高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满足新农科背景下社会对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 专业 教育模式 农业资源与环境 新农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HS实训的实验室安全教育探索 被引量:1
8
作者 潘蓉 徐宏勇 +3 位作者 费妮娜 刘金库 李晨晨 凌昊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4-268,共5页
传统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通常以讲座的形式讲授安全知识,方法和手段单一,无法满足实验设备和研究生数量日益增长的需求。华东理工大学通过建设EHS实训中心,不断丰富“以实为主、实虚结合”的安全教育内容,通过加强安全课程的产出导向和... 传统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通常以讲座的形式讲授安全知识,方法和手段单一,无法满足实验设备和研究生数量日益增长的需求。华东理工大学通过建设EHS实训中心,不断丰富“以实为主、实虚结合”的安全教育内容,通过加强安全课程的产出导向和引入国际先进教学理念,建立了EHS培训矩阵和线上课程,探索了以EHS实训为主线、以“项目式教学”为主要教学方法、以提高课程实践感知和学生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安全教育模式,为进一步提高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质量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室安全教育 环境健康安全实训 项目式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环境”匹配视域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变革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吕建强 金红莉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1,共6页
基于“人—环境”匹配理论的“要求—能力”匹配、“需求—供给”匹配、“人—组织”匹配三个维度审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匹配关系,发现“要求—能力”不匹配表现为学生技能不能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需求—供给”不... 基于“人—环境”匹配理论的“要求—能力”匹配、“需求—供给”匹配、“人—组织”匹配三个维度审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匹配关系,发现“要求—能力”不匹配表现为学生技能不能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需求—供给”不匹配表现为培养环境难以满足学生的技能发展需求,以及“人—组织”不匹配表现为学生价值观念与产业发展需求的工匠精神之间尚有差距。为此,需要着重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新技能促成“要求—能力”匹配,构建分布式的学习生态体系实现“需求—供给”匹配,打造情境化学习环境实现“人—组织”匹配,不断完善技能预测系统有效感知环境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人—环境”匹配理论 产业转型升级 技能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政育人视域下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实验教学建设 被引量:1
10
作者 汪露 熊鹏 +4 位作者 朱泰峰 喻成龙 方熊 赵尊康 张小玲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10期122-125,共4页
实验教学是完成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但目前与思政育人的理念结合不够深入。该文以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为例,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以思政育人为视角,剖析实验课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制度建设、课程建设、... 实验教学是完成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但目前与思政育人的理念结合不够深入。该文以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为例,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以思政育人为视角,剖析实验课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制度建设、课程建设、环境建设和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该专业本科实验教学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政育人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实验教学 建设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科护生环境健康教学方案的构建及效果评价
11
作者 苟蒙雨 陈勤 +3 位作者 陈琦慧 马晨晓 张亚男 杨潍羽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5,共5页
目的 对本科护生开展环境健康教学,以提升其环境健康素养水平。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分组,将在护理学院大三年级招募的61名护生以班级整体为单位,通过抽签法随机分配至试验组(30人)和对照组(31人)。对照组按常规教学要求通过雨课堂线上自... 目的 对本科护生开展环境健康教学,以提升其环境健康素养水平。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分组,将在护理学院大三年级招募的61名护生以班级整体为单位,通过抽签法随机分配至试验组(30人)和对照组(31人)。对照组按常规教学要求通过雨课堂线上自主学习环境健康相关知识,试验组采用研究团队构建的环境健康教学方案以线上预习、线下面对面团体授课方式展开教学,每周1次,持续6周;于教学前、教学结束后即刻及教学结束后1个月评价教学效果。结果 试验组27人、对照组29人完成全部教学过程。两组环境健康素养得分、环境风险感知得分比较,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及交互效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在教学结束后即刻及教学结束后1个月,试验组护生环境健康素养得分、环境风险感知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对本科护生实施环境健康教学方案有助于提高本科护生的环境健康素养水平和环境风险感知能力,有利于提升其为公众开展环境健康指导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科护生 环境健康 环境健康素养 公众健康 生态环境 环境污染 环境风险感知 护理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时代开放远程教育何以培养乡村人才——面向乡村学习者的开放远程学习环境测量工具开发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白然 谢浩 张伟远 《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6-64,共9页
构建面向乡村学习者的开放远程学习环境,是互联网时代开放大学培养乡村人才、以开放远程教育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议题。采用混合研究范式,以3557名开放大学乡村成人学习者为样本,经过理论模型构建、指标体系建立、工具检验与确立这3... 构建面向乡村学习者的开放远程学习环境,是互联网时代开放大学培养乡村人才、以开放远程教育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议题。采用混合研究范式,以3557名开放大学乡村成人学习者为样本,经过理论模型构建、指标体系建立、工具检验与确立这3个阶段,形成了面向乡村学习者的开放远程学习环境测量工具。测量工具包含制度体系、技术支持、在地化教学、学习支持、社会支持、个体发展6个维度,经检验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测量工具体现机构整体性视域和学习者本位立场,兼具理论合理性和实践解释力,有助于深化对开放远程教育培养乡村人才理论的理解,为面向乡村学习者的开放远程学习环境监测、评估与改善提供工具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远程教育 开放大学 成人学习 终身学习 学习环境 乡村人才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学视域下职教教师数字素养培育的现实羁绊与破解之道 被引量:1
13
作者 白玲 李桂婷 孙雅婷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58,共7页
数字技术的强势崛起重构了教育生态。置身于教育数字化生态环境中,职教教师亟须提升数字素养以培养数字时代紧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从生态学视角看,职教教师数字素养培育存在未凸显职教类型特征、缺乏过程性设计、囿于通用式培训及困于... 数字技术的强势崛起重构了教育生态。置身于教育数字化生态环境中,职教教师亟须提升数字素养以培养数字时代紧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从生态学视角看,职教教师数字素养培育存在未凸显职教类型特征、缺乏过程性设计、囿于通用式培训及困于封闭的生态环境等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培育主体存在未有效利用生态位原理,未充分体现生态链法则,未个性化贯彻限制因子定律,未针对性破除花盆效应等现实羁绊。要为职业教育数字生态环境中的教师赋能蓄力,其数字素养培育应明晰职教教师生态位,助力边缘区域教师数字素养习得;串联生态发展链,建立系统化的教师数字素养培育机制;突破限制因子,形成定制化的教师数字素养培育方案;打破花盆效应,建立开放型的数字素养培育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理论 职教教师 数字素养 数字化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动教育和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融合路径探索
14
作者 彭丽媛 邢佳佳 +3 位作者 周燕 陈俊辉 徐秋芳 秦华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280-282,共3页
劳动是推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劳动教育是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农业资源与环境作为一门要求学生同时掌握理论知识和劳动技能的综合性学科,完善劳动教育与该学科的有效结合对于培养高素质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 劳动是推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劳动教育是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农业资源与环境作为一门要求学生同时掌握理论知识和劳动技能的综合性学科,完善劳动教育与该学科的有效结合对于培养高素质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探讨了劳动教育和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关系,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从树立劳动观念、完善课程建设、加强师资建设和专业实践等方面提出了二者融合的路径,以期为该专业有效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和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劳动教育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课程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永续发展: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厘定、时代使命与创新路径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盼 王沐阳 《当代教育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16,共10页
生态文明教育是解决生态矛盾、缓解生存危机,实现国民生态素养不断提升的重要举措。中国生态文明教育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理论指导与根本遵循,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形态转变、生态环境问题的现实驱动、国际环境教育的发展引领、美丽中... 生态文明教育是解决生态矛盾、缓解生存危机,实现国民生态素养不断提升的重要举措。中国生态文明教育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理论指导与根本遵循,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形态转变、生态环境问题的现实驱动、国际环境教育的发展引领、美丽中国建设的持续推进等多重背景的驱动下,逐渐明晰了概念内涵,形成了独特的发展特征。推进和发展生态文明教育需要把握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建设目标,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关注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的内在联系,实现意识培养到思维转型的模式更替。新时期,促进生态文明教育实现永续发展,需要强化顶层设计,完善生态文明教育的各项保障;注重组织协同,统筹生态文明教育的多方力量;提升教师能力,打通生态文明教育的关键环节;完善课程模式,确保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 生态环境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生态文明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隐联想测验视角下地理专业学习对大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影响
16
作者 袁振杰 何俊安 杨立国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93-1205,共13页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明确指出,帮助学生理解人地关系对于可持续发展教育具有重要价值。其中,人地协调观作为地理学的基本价值理念,是高等教育阶段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目标。然而,当前关于人地协调观的评测研究主要集中于基础地理教育领...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明确指出,帮助学生理解人地关系对于可持续发展教育具有重要价值。其中,人地协调观作为地理学的基本价值理念,是高等教育阶段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目标。然而,当前关于人地协调观的评测研究主要集中于基础地理教育领域,且以纸笔测试或问卷量表等外显测量方法为主。本研究选取中国一所综合性大学的地理专业与非地理专业三、四年级本科生作为参与者,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和德菲尔法收集词汇设计实验,然后分别通过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和量表法获取大学生对人地协调观的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数据,最后结合访谈对评测结果进行三角验证。结果发现:(1)大学生的IAT效应值与外显测量得分均较高,普遍表现出了积极的人地协调观认同;(2)地理专业学生的IAT效应值显著高于非地理专业学生,显示出明显的内隐联结强度差异;(3)地理专业学生在相容任务与不相容任务中的反应时均显著长于非地理专业学生;(4)人地协调观的内隐认同与外显认同存在分离效应,验证了IAT用于人地协调观测量的有效性和价值。上述发现不仅验证了地理专业对培养大学生人地协调观的积极作用,同时为地理教育改革提供了外显态度与内隐态度双重视角测量证据,对提升大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具有实践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协调观 地理教育 内隐联想测验(IAT) 地理核心素养 学科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生理论视域下乡村学校引领校家社协同育德共生系统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1
17
作者 褚红宇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43-50,共8页
共生理论为解决共存样态下乡村学校引领乡村校家社协同育德的悬浮化困境提供了有益启示。基于共生理论发现,乡村学校是引领乡村校家社协同育德共生系统的主导性共生单元,互惠共生关系是乡村学校引领乡村校家社协同育德共生系统的价值追... 共生理论为解决共存样态下乡村学校引领乡村校家社协同育德的悬浮化困境提供了有益启示。基于共生理论发现,乡村学校是引领乡村校家社协同育德共生系统的主导性共生单元,互惠共生关系是乡村学校引领乡村校家社协同育德共生系统的价值追求,共生环境是乡村学校引领乡村校家社协同育德共生系统的外部保障。当前,乡村校家社协同育德共生系统的形成正面临着共生单元中乡村学校德育的引领作用发挥不够、共生关系中乡村校家社协同育德的非共生态、共生环境中乡村校家社协同育德的乡土文化环境掣肘等困境。乡村学校应在共生单元中,充分发挥乡村学校德育的引领作用;在共生关系中,构建乡村校家社协同育德的互惠共生伙伴关系;在共生环境中,主动适应乡村社会建立“信任链”和“重情谊”的行动逻辑和交往逻辑,最终形成乡村学校引领乡村校家社协同育德共生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理论 乡村学校 校家社协同育德共生系统 共生单元 共生关系 共生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念的设施环境与调控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被引量:1
18
作者 汪自松 钟丽华 李荣峰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4期139-142,共4页
该文以学生为中心,按照新农科要求开展应用型综合农科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将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理念导入新农科背景下设施环境与调控课程的教学改革。从教师队伍的培养、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方式和... 该文以学生为中心,按照新农科要求开展应用型综合农科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将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理念导入新农科背景下设施环境与调控课程的教学改革。从教师队伍的培养、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方面进行探索,同时,利用双师双园制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落实立德树人、全面培养的任务,可为培养“学农爱农为农”的应用型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果导向教育 设施环境与调控 教学改革 双师双园制 实践教学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终身教育智慧学习环境:意涵分析、框架设计及实践进路
19
作者 崔行臣 《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9-56,共8页
终身教育智慧学习环境是构建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的基础,是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关键。从现实问题出发,基于适应个性化学习的终身教育视角,对终身教育智慧学习环境意涵进行分析,根据体验学习理论和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理论提出终身教育智... 终身教育智慧学习环境是构建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的基础,是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关键。从现实问题出发,基于适应个性化学习的终身教育视角,对终身教育智慧学习环境意涵进行分析,根据体验学习理论和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理论提出终身教育智慧学习环境的框架构成,设计了终身教育智慧学习环境的“DT—PS—RS”框架,基于“顶层设计—技术支撑—要素联动—场景重构—生态保障”的闭环逻辑提出构建终身教育智慧学习环境的实践进路,以期为适应终身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智慧学习环境的接续建设和实践落地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身教育 智慧学习环境 学习空间 智慧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士生学术韧性:内蕴阐析、作用机制与培育路径
20
作者 刘闰之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5-31,共7页
博士生学术韧性是博士生在面对学术逆境时主动适应并积极恢复、仍然保持高水平的成就动机和表现的能力,体现了一种对学术研究的坚韧意志和坚定信念。具体而言,博士生学术韧性是一种学术品格,可被理解为一个包含认知、行为、情感多维层... 博士生学术韧性是博士生在面对学术逆境时主动适应并积极恢复、仍然保持高水平的成就动机和表现的能力,体现了一种对学术研究的坚韧意志和坚定信念。具体而言,博士生学术韧性是一种学术品格,可被理解为一个包含认知、行为、情感多维层面的心理特质。从作用机制来看,博士生学术韧性主要由“保护因子”防御、动态性调节和持续性支持等三个方面共同作用。与此同时,博士生学术韧性会受到个体特质、学术环境和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为此,博士生学术韧性的培育需要发挥博士生个体、重要他人、高校管理、社会文化等多个主体层面的作用,共同营造促进博士生积极适应与发展的良性生态,以护佑博士生的生命成长及中国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士生培养 学术韧性 心理特质 学术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