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耦合“现状—趋势”的城市地表热环境评估
1
作者 艾合麦提·那麦提 曾坚 +1 位作者 宋苑震 刘祥 《灾害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0-85,共6页
针对城市地表热环境评估较少考虑动态变化趋势的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新的耦合“现状—趋势”的城市地表热环境评估方法。采用非参数趋势检验法分析多年地表温度的演变趋势,有效识别地表温度的升高、未变化和降低趋势,并通过与现状地表... 针对城市地表热环境评估较少考虑动态变化趋势的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新的耦合“现状—趋势”的城市地表热环境评估方法。采用非参数趋势检验法分析多年地表温度的演变趋势,有效识别地表温度的升高、未变化和降低趋势,并通过与现状地表温度的耦合叠加,深入挖掘现状地表温度高且呈升高趋势等热环境问题严重且紧迫的关键区域,从而实现对城市热环境状况的全面评估。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例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文所提出的评估方法能够有效地识别具有热环境持续恶化潜能的区域,同时也能揭示长期存在高温状况的重点区域。研究结果为城市规划与热环境精准管理提供科学评估工具,助力制定改善策略,提升热环境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热环境评估 地表温度 演变趋势 耦合评估 天津市中心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andsat8的天津地区夏季城市热岛区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杜晋苗 孙艳玲 +1 位作者 马振兴 王中良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4期41-47,共7页
为掌握城市热岛区的分布特征以寻求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可行方法,选取2013年7月24日和8月25日两景Landsat8天津地区遥感影像,采用单窗算法反演地表温度,并在此基础上,利用Senanayake等提出的方法确定夏季城市热岛区,分析热岛区与植被和... 为掌握城市热岛区的分布特征以寻求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可行方法,选取2013年7月24日和8月25日两景Landsat8天津地区遥感影像,采用单窗算法反演地表温度,并在此基础上,利用Senanayake等提出的方法确定夏季城市热岛区,分析热岛区与植被和水体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夏季地表温度平均值约为31.5℃,以中温区和较低温区为主;热岛区的地表温度在36℃以上,所占区域为研究区面积的6.12%,且空间分布不均,呈现市区和塘沽中东部2个中心,景观格局呈零星状和组团状,热岛区斑块面积相差较大;结合实例采用空间叠加法分析热岛区与植被和水体的关系,发现热岛区内几乎无植被和水体分布,说明水体和植被对热岛具有缓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岛区 地表温度 单窗算法 夏季 天津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DIS与Landsat 8地表温度融合拼接——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闫李月 李洪忠 +3 位作者 韩宇 陈劲松 左小清 王占峰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89-700,共12页
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基于时空影像融合模型(STI-FM),提出大区域多源LST(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影像融合拼接模型(Multi-source Image Fusion Stitching Model,MI-FSM),消除时间不同、天气差异的影响,生成覆盖大湾区的中高分辨... 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基于时空影像融合模型(STI-FM),提出大区域多源LST(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影像融合拼接模型(Multi-source Image Fusion Stitching Model,MI-FSM),消除时间不同、天气差异的影响,生成覆盖大湾区的中高分辨率地表温度数据。首先,应用STI-FM融合MODISLST与Landsat LST,将不同时相的多幅LandsatLST合成为具有统一特定时相的LST影像。然后,对合成的LST影像进行镶嵌处理,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多幅Landsat 8 LST图像的拼接。为了验证STI-FM在研究区的适用性,选取研究区中心“夏-夏、冬-夏”2组Landsat 8 LST图像,将合成的Landsat LST与验证数据进行对比与评价,结果表明:STI-FM在研究区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对精度进行评价,验证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表明:不同时相MODISLST图像间拟合程度较高,其回归分析的确定系数(M)均在0.6-0.9之间,RMSE均<1.5;最后对整体以及局部细节的目视分析表明:融合拼接的成果较为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温度 影像融合 MODIS landsat8 粤港澳大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andsat8影像和劈窗算法的济南地区地表温度反演 被引量:5
4
作者 王菲 《绿色科技》 2015年第8期15-17,19,共4页
地表温度是表征地表能量和资源环境变化的重要参数,通过地面观测站获得大面积地表参数并不现实。遥感影像以其面积广、更新快、数据廉价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地表参数的求取。利用Landsat8卫星影像,采用劈窗算法,对地表比辐射率和大气透过... 地表温度是表征地表能量和资源环境变化的重要参数,通过地面观测站获得大面积地表参数并不现实。遥感影像以其面积广、更新快、数据廉价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地表参数的求取。利用Landsat8卫星影像,采用劈窗算法,对地表比辐射率和大气透过率进行了估算,实现了对济南地区地表温度的反演。利用同日的MODIS温度产品对反演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反演结果能较真实地反映济南地区地表温度的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南地区 地表温度 landsat8 劈窗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中地区高温脆弱性评估及其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包微 黄晓军 纪王迪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863-1875,共13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高温事件频发,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综合利用遥感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建立“暴露度-敏感性-适应能力”高温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量化高温脆弱性指数,揭示2005—2020年关中地区高温脆弱性时...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高温事件频发,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综合利用遥感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建立“暴露度-敏感性-适应能力”高温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量化高温脆弱性指数,揭示2005—2020年关中地区高温脆弱性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2005—2020年关中地区夏季地表温度高温区面积增加,地表温度空间格局大致相似,次高温区和高温区呈片状分布在中部区域,次低温区和低温区集中分布在南部秦岭山区。(2)关中地区高温脆弱性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分布格局与地表温度类似,较高和高等级脆弱性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中部平原,低和较低等级区域主要分布在南部秦岭山区。(3)2005—2020年关中地区高温脆弱性指数呈降低趋势,较高和高等级脆弱性面积占比由2005年的48.20%降低至2020年的37.49%。(4)2005—2010年,高温脆弱性等级发生变化的范围较小,2010—2020年,各高温脆弱性等级发生变化的范围明显增加,大部分区域脆弱性等级降低,主要表现为中脆弱性降为较低脆弱性、较高脆弱性降为中脆弱性、高脆弱性降为较高脆弱性。研究结果可为高温适应能力的提高和高温脆弱性的减缓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温度 高温脆弱性 时空变化 关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市中心城区典型城市形态原型中建筑形态的热环境效应 被引量:5
6
作者 艾合麦提·那麦提 曾穗平 +1 位作者 倪丽丽 曾坚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28-1236,共9页
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例,使用Landsat-8遥感影像反演地表温度(LST),以表征城市热环境。同时,采用建筑数据量化17种建筑形态指标,并识别9种典型城市形态原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城市形态原型间的地表温度差异,并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方法... 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例,使用Landsat-8遥感影像反演地表温度(LST),以表征城市热环境。同时,采用建筑数据量化17种建筑形态指标,并识别9种典型城市形态原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城市形态原型间的地表温度差异,并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方法探究不同城市形态原型中建筑形态的热环境效应。结果表明:①不同城市形态原型之间的夏季地表温度差异显著,低层高密度区地表温度均值最高,高层低密度区最低;②不同城市形态原型中建筑形态对夏季地表温度均有显著影响,但影响程度存在差异;③不同城市形态原型中各建筑形态因素对夏季地表温度影响方向一致,但重要性存在差异。因此,城市开发和更新中应关注城市形态模式和建筑形态,提出因地制宜的建筑形态调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形态原型 建筑形态 地表温度 热环境效应 多元线性逐步回归 天津市中心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区与非喀斯特区的地表温度与近地表气温差异分析
7
作者 廖梦垚 罗娅 +3 位作者 余军林 王青 石春茂 徐雪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61,78,共9页
地表温度与近地表气温的关系是识别下垫面与近地表大气相互作用的重要依据,对维持能量良好循环与改善气候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喀斯特区的自然背景与非喀斯特区有明显差异,陆地-大气间能量传输的规律在两类地区具有差异。基于近邻成对像... 地表温度与近地表气温的关系是识别下垫面与近地表大气相互作用的重要依据,对维持能量良好循环与改善气候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喀斯特区的自然背景与非喀斯特区有明显差异,陆地-大气间能量传输的规律在两类地区具有差异。基于近邻成对像元选择,获取贵州西南紫云、望谟两县2000—2018年的地表温度和近地表气温,并对比分析它们在喀斯特区与非喀斯特区的差异。结果表明:①就年平均状况而言,喀斯特区地表温度与近地表气温的差异及其波动性比非喀斯特区大,陆地-大气之间能量传输的稳定性为非喀斯特区大于喀斯特区。②从季节状况看,地表温度与近地表气温的差异在春、夏、秋三季为喀斯特区比非喀斯特区明显,冬季无明显差异;地表温度与近地表气温差异的波动性在冬季为喀斯特区大于非喀斯特区;喀斯特区陆地-大气之间能量传输的稳定性在4个季节均大于非喀斯特区。③从各月看,喀斯特区地表温度与近地表气温差异在各月均比非喀斯特区明显,差异波动性在4月份大于非喀斯特区,其余月份基本一致;除去3月份和4月份,其余各月的非喀斯特区陆地-大气之间能量传输均比喀斯特区稳定。结果可为研究气候变化、解析地表环境模式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温度 近地表气温 差异 喀斯特区 非喀斯特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与地表温度关系研究 被引量:41
8
作者 王敏 孟浩 +3 位作者 白杨 苏敬华 沙晨燕 张敏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43-350,共8页
以上海市外环内区域为研究对象,利用2011年TM和航空影像数据,研究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格局特征与地表热环境分异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城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地表温度差异较大,平均地表温度最低的是河流,为23.12℃;最高的为工业用地... 以上海市外环内区域为研究对象,利用2011年TM和航空影像数据,研究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格局特征与地表热环境分异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城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地表温度差异较大,平均地表温度最低的是河流,为23.12℃;最高的为工业用地,为35.89℃。工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和居住用地等的平均地表温度明显高于河流、公园和林地的平均地表温度。从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温度等级的分布情况来看,低温区主要由河流和公园构成,分别占低温区总面积的70.05%和10.23%;高温区主要由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和道路广场组成,分别占高温区总面积的78.15%、6.42%和5.58%,其中河流、湖泊和别墅式住宅均没有分布在高温区域内,说明水体、公园和林地具有明显的降温效应。尽管草地也具有一定的降温效应,但其降温效果没有水体、公园等明显。城市建筑物高度与地表温度的Pearson相关性结果表明,二者之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性(Sig.=0.012),说明地表温度随着城市建筑物的增高而降低。新式住宅、别墅式住宅地表平均温度显著低于旧式住宅。研究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特征与地表温度的关系表明,地表温度与斑块数、斑块密度等表现出极显著的相关性,与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不透水率、斑块聚集度和斑块数等共同作用,影响着城市的地表温度。其中对地表温度影响最为严重的是城市不透水率,其次是斑块的聚集程度,斑块的形状特征对地表温度影响程度稍弱。上述分析表明增加景观中绿地和水体比例,提高景观多样性与复杂度,借助绿化用地对不透水地表进行分割可以明显降低地表温度。该结论可用于城市格局优化、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温度 空间格局 景观指数 不透水地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露天煤矿地表扰动的温度分异效应 被引量:12
9
作者 谢苗苗 白中科 +2 位作者 付梅臣 周伟 袁涛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43-647,共5页
以平朔矿区1987年、1996年、2001年和2005年的Landsat TM影像为数据源,依据地表形态与采矿功能划分5种地表扰动类型,以单通道普适性算法反演地表温度。基于空间统计和面积加权的增温贡献率等方法,分析地表扰动类型的温度分异特征和对矿... 以平朔矿区1987年、1996年、2001年和2005年的Landsat TM影像为数据源,依据地表形态与采矿功能划分5种地表扰动类型,以单通道普适性算法反演地表温度。基于空间统计和面积加权的增温贡献率等方法,分析地表扰动类型的温度分异特征和对矿区增温的贡献程度及动态:露天采坑和工业场地的地表平均温度最高,高出矿区最低温度5~10℃,具有强烈的增温效应;未复垦排土场地表温度处于中等水平,受到排弃物类型和堆置特征的影响,具有较大的时空分异特性,在矿业开发初期具有较高的增温效应;剥离区和已复垦排土场的地表温度较低,具有最低的增温效应,已复垦排土场的增温效应随着恢复生态系统气候调节功能的显现呈逐年降低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煤矿 地表扰动 地表温度 复垦 平朔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空间插值法估算云覆盖像元地表温度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6
10
作者 张军 覃志豪 +3 位作者 刘梅 涂丽丽 周义 杨强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5-49,F0003,共6页
云覆盖是热红外遥感应用和地表温度遥感定量反演的重要障碍。实验选取河北衡水地区Landsat TM影像,借助GIS的空间分析功能,探索运用反距离加权(IDW)和普通克里金插值(OK)方法近似估算3种典型地表类型(水面、城镇、农田)下的云覆盖像元... 云覆盖是热红外遥感应用和地表温度遥感定量反演的重要障碍。实验选取河北衡水地区Landsat TM影像,借助GIS的空间分析功能,探索运用反距离加权(IDW)和普通克里金插值(OK)方法近似估算3种典型地表类型(水面、城镇、农田)下的云覆盖像元地表温度的可行性。实验结果显示:当云覆盖区域达15 000个像元(约等于13.5km2)时,两种空间插值方法对城镇的云覆盖像元地表温度估算误差都为1.6°C左右,而农田和水面的估算误差在1°C左右(且水面估算误差小于农田),这与3种典型地表类型的地表温度空间异质性密切相关。因此,当Landsat TM图像中有少块云覆盖而发生地表温度值缺失时,利用空间插值法估算云覆盖像元的地表温度是切实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覆盖像元 地表温度 空间插值 估算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土地利用的热环境效应研究--以宁波城区为例 被引量:23
11
作者 谢苗苗 周伟 +1 位作者 王仰麟 常青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15-821,共7页
选取宁波城区为研究对象,利用高分辨率的QUICKBIRD多光谱影像数据与Landsat ETM+热红外波段数据探求城市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的热环境效应。采用剖面分析方法表征宁波城区的热环境空间分异状况;通过热环境效应总体贡献指数与面积加权贡献... 选取宁波城区为研究对象,利用高分辨率的QUICKBIRD多光谱影像数据与Landsat ETM+热红外波段数据探求城市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的热环境效应。采用剖面分析方法表征宁波城区的热环境空间分异状况;通过热环境效应总体贡献指数与面积加权贡献指数定量分析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对城市热环境的正负效应。结果表明宁波城区存在热岛效应,建设用地内部地表温度差异明显;工矿仓储用地、平房住宅、交通运输用地、未利用地与公共建筑用地对宁波城区热环境效应具有正向贡献,其中工矿仓储用地最为明显;水域、农用地、生活居住用地和城市绿地对于城市热环境效应具有减缓作用,其中水域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地表辐射温度 热环境效应贡献指数 宁波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ST_LAI特征空间的农田干旱监测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随欣欣 秦其明 +3 位作者 董恒 王金梁 孟庆野 刘明超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01-205,共5页
农田干旱具有范围广且对农业生产影响巨大的特点,对农田干旱的遥感实时动态监测是目前公认的难题。利用MODIS的地表温度(LST)产品和叶面积指数(LAI)产品,构建LST-LAI光谱特征空间,提出温度—叶面积干旱指数(temperature LAI drought ind... 农田干旱具有范围广且对农业生产影响巨大的特点,对农田干旱的遥感实时动态监测是目前公认的难题。利用MODIS的地表温度(LST)产品和叶面积指数(LAI)产品,构建LST-LAI光谱特征空间,提出温度—叶面积干旱指数(temperature LAI drought index,TLDI)监测农田水分含量,并利用宁夏实测的0~10cm平均土壤含水量验证该指数的精度,结果表明:它们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2的变化范围为0.43~0.86。与TVDI相比,TLDI弥补了作物封垄后TVDI因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饱和对农田水分监测精度降低的缺陷。此外,利用MODIS数据产品LST和LAI进行农田干旱监测,避免了使用MODIS原始数据的繁杂处理过程,初步为MODIS数据产品在农田干旱监测业务化运行探索出一条技术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产品 地表温度 叶面积指数 农田干旱 温度-叶面积干旱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0年来重庆市主城区地表热岛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13
13
作者 韩贵锋 颜文涛 +1 位作者 赵珂 叶林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15-621,共7页
为了揭示快速城市化地区热岛的时空变化特点,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利用1988─2009年共5个时期的TMETM+影像反演地表温度,分析了地表热岛和相对热岛强度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20年来地表热岛的空间格局经历了集聚→较集聚... 为了揭示快速城市化地区热岛的时空变化特点,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利用1988─2009年共5个时期的TMETM+影像反演地表温度,分析了地表热岛和相对热岛强度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20年来地表热岛的空间格局经历了集聚→较集聚→集聚的演变过程,热岛逐渐由重庆市老城区向外围城市组团转移;最大的相对热岛强度总体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老城区的相对热岛强度明显减弱,外围新兴城市组团相对热岛强度显著增加,沿长江和嘉陵江的开发建设导致滨江带相对热岛强度明显增强;相对热岛强度增强幅度与减弱幅度基本相当,大部分地区的相对热岛强度变化较平缓.相对热岛强度及其时空变化与重庆市扩张十分吻合,具有显著的城市组团式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温度 地表热岛 相对热岛强度 时空变化 遥感 重庆市主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1年以来安徽省秋季连阴雨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3
14
作者 何冬燕 吴蓉 +2 位作者 田红 邓汗青 罗连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29-844,共16页
近年来安徽秋季连阴雨过程日数异常偏多、灾情严重,为此综合利用观测数据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综合运用线性倾向估计、功率谱、PMFT、REOF、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等多种统计方法,试图厘清其变化规律和气候成因。研究结果显示:(1)安... 近年来安徽秋季连阴雨过程日数异常偏多、灾情严重,为此综合利用观测数据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综合运用线性倾向估计、功率谱、PMFT、REOF、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等多种统计方法,试图厘清其变化规律和气候成因。研究结果显示:(1)安徽秋季连阴雨呈现南多北少、山区多平原丘陵少的分布特征,主要可分为四个集中区:Ⅰ区位于淮北,Ⅱ区位于沿淮和江淮之间北部,Ⅲ区位于江淮之间南部、沿江东部和江南东北部,Ⅳ区位于皖南山区、大别山南麓和沿江西部。(2)历年区域性秋季连阴雨过程累计日数表现为:Ⅰ区略增加、Ⅲ和Ⅳ区略减少,Ⅰ区在2014年、Ⅱ区在2013年、Ⅳ区在2015年分别发生了突变,Ⅰ区具有明显的4年左右的变化周期。(3)影响安徽秋季区域性连阴雨过程的环流的垂直结构较深厚;弱冷空气反复渗透及充沛的水汽是其发生的必要条件,南海是主要的水汽源地,此外,来自东部沿海充沛的水汽是偏北地区发生区域性过程的重要原因,水汽的输送范围直接影响过程可能到达的北界。(4)夏季地表气温可以通过影响后期环流对秋季连阴雨产生作用,最明显的表现是夏季北非中部和西北印度洋气温偏低时,同年秋季巴尔喀什湖一带低压槽加深、西太平洋副高偏强,冷空气引导条件和水汽输送条件较好,有利于Ⅰ区区域性连阴雨过程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季连阴雨过程 分区 年际变化 环流形势 地表气温关键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内插的云下地表温度估计及精度分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涂丽丽 覃志豪 +2 位作者 张军 刘梅 耿君 《遥感信息》 CSCD 2011年第4期59-63,106,共6页
云覆盖下地表温度的估计,是热红外遥感研究的一个前沿问题。地表温度具有较高的空间相关性,理论上可通过空间内插值方法来估计云覆盖下的地表温度,从而消除云对地表温度产品的应用限制。本文基于普通克里格插值方法和规则样条函数插值... 云覆盖下地表温度的估计,是热红外遥感研究的一个前沿问题。地表温度具有较高的空间相关性,理论上可通过空间内插值方法来估计云覆盖下的地表温度,从而消除云对地表温度产品的应用限制。本文基于普通克里格插值方法和规则样条函数插值方法提出了云下地表温度的估计方法,并通过ArcGIS软件进行应用试验,分析了这一方法在不同云覆盖范围内的估计精度。实验结果表明,当云覆盖小于9km2时,城市地区的估计误差小于1℃,而农田地区为0.6℃。因此,本文提出的云覆盖下地表温度的估计方法在一定的云覆盖范围内是可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温度 云覆盖地区 普通克里格插值 规则样条函数插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雄安新区白洋淀湿地地表水和地下水转化关系及其对芦苇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2
16
作者 王雨山 尹德超 +5 位作者 王旭清 祁晓凡 夏雨波 马稚桐 张亮 徐蓉桢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68-1381,共14页
查明地表水和地下水作用关系对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地表水和地下水位监测、氢氧稳定同位素分析、湖床沉积物温度示踪等方法,研究了白洋淀渗漏对周边浅层地下水的影响范围和深度,评价了地表水垂向渗漏速率,并探讨了芦... 查明地表水和地下水作用关系对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地表水和地下水位监测、氢氧稳定同位素分析、湖床沉积物温度示踪等方法,研究了白洋淀渗漏对周边浅层地下水的影响范围和深度,评价了地表水垂向渗漏速率,并探讨了芦苇分布面积和地表水位以及地下水位埋深的关系。结果表明:白洋淀渗漏受地质结构和水力梯度等因素影响,对浅层地下水垂向上影响深度为20 m,水平向上影响范围存在较大空间变异。周边浅层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为大气降雨和地表水,其中地表水渗漏的补给比例为0~90.5%。淀区渗漏速率0.01~0.59 mm/d,和含水层埋深关系密切,埋深越小,越有利于地表水渗漏。1976—2020年,白洋淀芦苇分布面积和地表水位关系密切。当地表水位为6.3~6.8 m时,芦苇分布面积最大,在水位小于6.3 m条件下芦苇面积随着水位增高而增加,大于6.8 m条件下随着水位增高而减少。芦苇台地下水位埋深和地表水位显著相关,在2020年4—9月芦苇生长期,除雨季前期外多数时段台地地下水埋深均适宜芦苇发育,建议在雨季前期实施生态补水,通过降低台地地下水位埋深促进芦苇生长发育。研究结果可为白洋淀生态补水、渗漏防治和生态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渗漏 氢氧同位素 温度示踪 芦苇分布 地质调查工程 白洋淀 雄安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住区热环境可控影响因素定量分析 被引量:12
17
作者 王伟武 张雍雍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348-2353,2382,共7页
以杭州城西52个不同类型住区为例,基于杭州夏季Landsat5TM数据和遥感图像解译方法提取了不同住区的地表温度、植被指数和反照率,同时结合目视解译和现场调查,分别计算了不同住区的建筑密度、容积率、平均建筑高度等建设指标.采用线性相... 以杭州城西52个不同类型住区为例,基于杭州夏季Landsat5TM数据和遥感图像解译方法提取了不同住区的地表温度、植被指数和反照率,同时结合目视解译和现场调查,分别计算了不同住区的建筑密度、容积率、平均建筑高度等建设指标.采用线性相关与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城市地表温度与植被指数、地表反照率、容积率、建筑密度等指标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城市热环境与其人为可控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大小依次为:植被指数>地表反照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加强城市住区绿化建设、采用高反照率材料是改善住区热环境的有效手段;适度减少建筑密度和提高容积率可以缓解城市紧凑发展与城市热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区热环境 地表温度 植被指数 地表反照率 建筑密度 住区容积率 建筑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雄安新区城市热岛效应的空间异质性 被引量:8
18
作者 刘丽香 杨凯 +4 位作者 叶家慧 韩永伟 孟晓杰 侯春飞 高馨婷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46-553,共8页
以雄安新区雄县、容城县、安新县2019年9月Landsat-8卫星遥感影像为依据,采用监督分类法将土地利用类型分为5种,分析雄安新区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利用辐射传输法反演地表温度,依据均值-标准差法对地表温度进行分级,分析雄安新区地表温度... 以雄安新区雄县、容城县、安新县2019年9月Landsat-8卫星遥感影像为依据,采用监督分类法将土地利用类型分为5种,分析雄安新区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利用辐射传输法反演地表温度,依据均值-标准差法对地表温度进行分级,分析雄安新区地表温度空间变化及热岛强度分级情况;通过信息点(point of information,POI)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分析高温分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雄安新区5种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和建筑用地面积较大,占比分别达56.19%和31.81%,5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占比在三县的分布差异较大。雄安新区地表温度的分布特征总体是北部温度较高,南部温度较低,温度极差约为21℃,且容城县地表温度变异较大。三县的热岛强度等级面积差异较大,中温区面积最大,低温区面积最小,热岛强度等级面积占比较高的城市,其建筑用地面积占比也会较高。热岛强度的不同温区地表温度平均值与POI数量具有显著的线性正相关;不同城市功能区对地表温度具有不同影响,人类活动大的功能区地表温度高,且高温区分布在建筑用地周围,低温区分布在水域周围,中温区分布在耕地和林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安新区 热岛 地表温度 土地利用 热岛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地表覆盖类型对城市地表热环境的调节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倩 吴英 毛双双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98-204,210,共8页
以南宁市高速环道范围内的主城区为研究对象,通过Landsat TM遥感影像反演地表温度(LST),提取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改进的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MNDWI)、改进的归一化建筑指数(NDBI),用最大似然分类法将研究区地表覆盖类型分为水体... 以南宁市高速环道范围内的主城区为研究对象,通过Landsat TM遥感影像反演地表温度(LST),提取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改进的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MNDWI)、改进的归一化建筑指数(NDBI),用最大似然分类法将研究区地表覆盖类型分为水体、林地、园地和建筑用地。同时将研究区按照3km×3km规格分为47个统计小区域,利用ArcGIS中的空间分析功能,统计每个小区域各地表覆盖类型的面积比例及其平均地表温度,并对两者进行相关分析。从而在像元(30m×30m)和小区域(3km×3km)2个尺度上定量研究地表覆盖类型对地表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像元尺度上,地表覆盖类型的地表温度排序,从高到低依次为建筑用地、园地、林地、水体;LST与NDBI呈显著线性正相关,LST与NDVI和MNDWI呈非线性关系;LST与正的NDVI和正的MNDWI均呈显著线性负相关;在小区域尺度上,平均地表温度最高的是以建筑用地为主的15号小区域达33.2℃,平均地表温度最低的是以绿地和水体为主的36号小区域仅27.8℃,小区域的水体、林地、园地的面积比例和小区域的平均地表温度呈负相关关系,建筑用地面积比例与小区域平均地表温度呈明显正相关关系。不同地表覆盖类型对地表温度的影响不同,绿地与水体均具有降温作用,且绿地比水体降温效果好。因此,在城市规划中,通过适当设置水体和绿地可以达到调节地表热环境,缓解热岛效应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覆盖类型 地表温度 像元 小区域 南宁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IS影像及不透水面积的珠江三角洲热岛效应时空分析 被引量:11
20
作者 贺丽琴 杨鹏 +2 位作者 景欣 晏磊 苏琳琳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40-146,共7页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其形成的热岛效应也日益明显。采用热红外遥感方法研究热岛效应,可很直观地了解城市热岛的空间分布状况。基于MODIS影像,运用劈窗算法,对珠江三角洲地区1 a中4季的地表温度(...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其形成的热岛效应也日益明显。采用热红外遥感方法研究热岛效应,可很直观地了解城市热岛的空间分布状况。基于MODIS影像,运用劈窗算法,对珠江三角洲地区1 a中4季的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进行反演;并用不透水面积(impermeable surface area,ISA)对城市中心区和郊区进行划分,最终定量获得城市热岛效应的大小。研究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地区存在较严重的热岛现象,夏季最为严重,冬季最轻,且城市之间有相互连接形成大片城市热岛效应的趋势;热岛效应的大小与归一化植被指数值成负相关,与城市的经济发展程度成正相关。研究成果可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规划提供一定的生态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岛效应 珠江三角洲 MODIS 地表温度(LST) 不透水面积(ISA)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