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Sentinel-1时序InSAR分析的安徽铜陵地表形变监测及时空特征解译
1
作者 杨辰 金源 +1 位作者 邓飞 史绪国 《中国岩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21-631,644,共12页
安徽省铜陵市与岩溶和采矿等相关的塌陷等地质灾害广泛发育,监测岩溶区的时空形变特征对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具有广覆盖、穿透云雾与高精度形变监测等优点,在... 安徽省铜陵市与岩溶和采矿等相关的塌陷等地质灾害广泛发育,监测岩溶区的时空形变特征对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具有广覆盖、穿透云雾与高精度形变监测等优点,在地质灾害监测中取得广泛应用。文章利用小基线数据集(small baseline subset,SBAS)InSAR技术对覆盖铜陵市铜官区和义安区2015-2021年的Sentinel-1数据进行分析,探测到新桥矿区、老鸦岭、笔架山六国化工厂等局部形变区。老鸦岭和新桥矿区形变区主要集中在矿业开采形成的尾矿坝,视线向最大形变速率分别为68 mm·a^(-1)和118 mm·a^(-1),其中老鸦岭的形变区受到强降雨影响。笔架山最大视线向形变速率约为48 mm·a^(-1),主要与周边施工活动有关。研究证明InSAR技术可为岩溶区大范围地质灾害识别提供重要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区 形变监测 时序InSAR 降雨 采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矿区土壤重金属As、Sb高光谱反演研究
2
作者 张杨 吴琳娜 欧阳坤长 《激光与红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81-1092,共12页
喀斯特矿区土壤在高地质背景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重金属污染严重,是区域重金属迁移的重要源区,快速监测其重金属含量能为区域重金属的迁移转化研究提供基础。本研究同步测定土壤样品As、Sb含量和采集高光谱数据。通过对比9种高光谱数... 喀斯特矿区土壤在高地质背景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重金属污染严重,是区域重金属迁移的重要源区,快速监测其重金属含量能为区域重金属的迁移转化研究提供基础。本研究同步测定土壤样品As、Sb含量和采集高光谱数据。通过对比9种高光谱数据预处理方法,优选出5种较优预处理方法,基于遗传算法筛选光谱特征波段,分别建立了两种机器学习(偏最小二乘回归(GA_PLSR)和随机森林(GA_RF))的高光谱反演模型。结果表明:(1)多元散射校正+一阶微分(MSC+FD)预处理方法是土壤As和Sb的最优光谱预处理方法;(2)喀斯特矿区土壤重金属As的最优反演模型为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该模型训练集与测试集的R^(2)均大于0.9,RPD均大于3.0;土壤Sb的最佳反演模型是随机森林模型,该模型训练集与测试集的R^(2)均大于0.9,RPD均大于3.0;(3)喀斯特矿区反演土壤As的光谱特征波段分布在446.1~468.4、534.7~561.2、685~728.3、735.7~766.6、817~839.7和852.2~1077 nm之间;而土壤重金属Sb的特征波段主要为343.6~359.6、671.5~686.5、746~753.4、921.2~998.6、1024.3~1037.7 nm。该结果可以为喀斯特矿区快速获取土壤中As和Sb含量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反演 土壤重金属 随机森林 偏最小二乘回归 喀斯特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荆襄磷矿莲花山矿段主井岩溶充水水源识别
3
作者 徐思 于杨 +3 位作者 廖赔赔 蔡祖旭 刘家千琳 陈彦美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9-120,共12页
岩溶矿区受岩溶发育的影响,非均质性强烈,在延深开采过程中极易出现突涌水现象以及地下水环境污染等问题。莲花山主井施工过程中受涌突水问题的困扰,施工进展缓慢。在系统整理已有水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主井及周边水文孔抽水试验... 岩溶矿区受岩溶发育的影响,非均质性强烈,在延深开采过程中极易出现突涌水现象以及地下水环境污染等问题。莲花山主井施工过程中受涌突水问题的困扰,施工进展缓慢。在系统整理已有水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主井及周边水文孔抽水试验前后水化学数据、同位素数据分析并结合高精度野外示踪试验,查明了主井的充水水源及主要径流途径。结果表明莲花山矿段内ZK02钻孔地下水持续受南部磷石膏渣场渗滤液的泄漏补给,水化学类型为SO_(4)—Mg·Ca;氢氧同位素显示大气降水为区域地下水的主要充水水源之一,主井抽水后水化学类型由HCO_(3)·SO_(4)—Mg·Ca转变为S0_(4)·HC0_(3)—Mg·Ca,反映抽水形成的降落漏斗促使ZK01的灯影组岩溶水和ZK02的渗滤液污染水共同补给主井;示踪试验揭示地下水流向为渣场→ZK02→ZK0_(3)→主井,矿段内地下水从南部向北东部径流,在F13断层影响下,渗滤液沿着张家冲向斜核部至F09断层,并沿着其倾向从主井涌出。研究结果可为主井防治岩溶水害、地下水污染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莲花山矿段 岩溶地下水 水化学特征 示踪试验 同位素 充水水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闭坑煤矿山酸性废水治理方法:以贵州省道真县平模山闭坑煤矿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陈鸿申 赵爽 +2 位作者 田合利 龚芯磊 陈忠发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67-174,共8页
以贵州省道真县平模山闭坑煤矿为例,探索适宜于岩溶山区闭坑煤矿山酸性废水(ADM)治理的实用技术,为岩溶山区开展闭坑煤矿山酸性废水治理工程提供参考。综合分析矿区地表水和地下水补、径、排关系,以及酸性废水量、水质情况,采用主动处... 以贵州省道真县平模山闭坑煤矿为例,探索适宜于岩溶山区闭坑煤矿山酸性废水(ADM)治理的实用技术,为岩溶山区开展闭坑煤矿山酸性废水治理工程提供参考。综合分析矿区地表水和地下水补、径、排关系,以及酸性废水量、水质情况,采用主动处理和被动处理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清污分流工程+酸性废水净化提升工程+人工湿地净化工程+复垦工程+附属工程进行综合治理。工程竣工后取治理区域末端水样进行检测分析,治理区域末端水质pH值为6.42,硫酸根离子(SO_(4)^(2-))浓度为248 mg/L,铁离子(Fe)浓度为5.42 mg/L,锰离子(Mn)浓度为3.28 mg/L,悬浮物浓度为46.64 mg/L,研究结果表明:5个重要监测指标pH值、硫酸根离子、铁离子、锰离子、悬浮物浓度均低于《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0426—2006)排放标准,治理效果较为显著。在有效改善矿区生态环境的同时,新增耕地面积4800 m^(2),新增植被恢复面积918 m^(2),流域保护长度9.8 km。研究结论可为岩溶山区废弃闭坑煤矿山酸性废水治理提供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治理模式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 酸性废水 闭坑 岩溶山区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与GIS技术的喀斯特煤矿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以盘州市为例 被引量:5
5
作者 刘发勇 田祥贵 何林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3-68,共6页
针对喀斯特煤矿区特殊的地质环境特点,综合考虑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因素,选取与煤矿开采活动关联的指标因子,建立喀斯特煤矿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评价指标的分级处理,利用RS与GIS技术对指标因子进行单一评价分析,并在A... 针对喀斯特煤矿区特殊的地质环境特点,综合考虑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因素,选取与煤矿开采活动关联的指标因子,建立喀斯特煤矿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评价指标的分级处理,利用RS与GIS技术对指标因子进行单一评价分析,并在ArcGIS栅格数据空间叠加分析计算的支持下,采用综合指数法和层次分析法对盘州市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得到盘州市喀斯特煤矿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等级。评价结果显示,盘州市生态环境质量大部分较好,优良等级占比达75.03%,但部分区域山高坡陡、植被覆盖度低及煤矿开采区相对应的生态环境情况较差;在生态环境保护及经济发展的规划中应以生态环境质量较差的区域为主,加强矿山土地复垦、植树造林等一系列生态恢复措施。在综合评价时引入生态环境质量网格化评价方法,通过一定范围内生态环境质量等级面积及权重的定量计算,为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煤矿区 生态环境质量 GIS技术 指标体系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区地下水数值模拟分析及开采方案比选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凤娟 杨子龙 +3 位作者 邢学睿 王立艳 刘淑芹 刘莉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0-204,共5页
数值模拟是解决地下水开采评价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为安全高效开发岩溶塌陷区地下水资源,以山东省临沂市岩溶区为例,根据水文地质调查分析,充分掌握了岩溶区地下水补给规律、运移规律、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选取合理模拟范围,建立数值... 数值模拟是解决地下水开采评价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为安全高效开发岩溶塌陷区地下水资源,以山东省临沂市岩溶区为例,根据水文地质调查分析,充分掌握了岩溶区地下水补给规律、运移规律、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选取合理模拟范围,建立数值模型,开展多方案地下水动态演化数值预测分析,据此来分析评价最优开采方案。研究结果表明:方案一岩溶塌陷危险性较高,数值观测孔水位在第1279 d、第1644 d、第2019 d和第3105 d时,水位降至灰岩顶板标高39.9 m以下,将引发岩溶塌陷风险;方案二则较安全,数值观测枯水期水位接近灰岩顶板标高,既达到地下水开发利用潜力的标准,又可保证生态地质环境安全,因此,建议采用方案二。开采过程中预警区水位应位于基岩顶板标高以下,以避免岩溶塌陷发生。本文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塌陷区的科学开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区 塌陷灾害 岩溶灾害防治 地下水开采 方案比选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深开采影响下典型岩溶充水矿区水化学特征及涌水来源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于杨 金晓文 +2 位作者 徐思 张玉 陈彦美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20-1033,共14页
为探究延深开采影响下典型岩溶充水矿区水化学成因及涌水水源变化过程,选取马坑矿区+420 m、+300 m、+200 m、+100 m四个开采水平涌水点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矿区地下水流系统演变规律的基础上,综合运用Piper三线图、离子组合比、Gibbs图... 为探究延深开采影响下典型岩溶充水矿区水化学成因及涌水水源变化过程,选取马坑矿区+420 m、+300 m、+200 m、+100 m四个开采水平涌水点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矿区地下水流系统演变规律的基础上,综合运用Piper三线图、离子组合比、Gibbs图、氯碱指数等水化学方法并概化涌水点水源演化概念模型,对矿区不同开采水平涌水点水化学成因及补给来源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向深部开采过程中,矿区地下水径流方向发生变化,水温、pH及TDS随开采深度不断增大,水化学类型则由HCO_(3)-Ca型逐渐向HCO_(3)·SO_(4)-Ca型和HCO_(3)-Na·Ca型演变。矿区地下水化学组分主要受碳酸岩盐溶解作用影响,其次不同开采水平还伴随黄铁矿氧化、阳离子交换作用、混合作用等因素的影响;+420 m及+300 m水平涌水点充水水源为岩溶水、P_(1)j^(1)砂岩水混合水源,而+200 m与+100 m开采水平主要充水水源为岩溶水且深部花岗岩低温热水沿导水断层对+100 m水平涌水点进行补给。研究结果可为同类型岩溶充水矿区地下水管理及矿坑水防治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深开采 岩溶充水矿区 开采水平 水化学 涌水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界牌岭矿区矿坑充水途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罗伟奇 刘拥军 +7 位作者 李同生 周鑫 陈文东 欧健 陈亮晶 宋学旺 章威 何国扬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7-68,共12页
湖南省界牌岭矿区在深部多金属矿探采结合施工时,出现了矿坑涌水量大和西南部塔下村余家组发生了大量岩溶地面塌陷等问题。尽管以往开展过矿区水文地质勘查工作,但对水文地质条件尤其是威胁矿山安全生产及对周边地质环境造成破坏的矿坑... 湖南省界牌岭矿区在深部多金属矿探采结合施工时,出现了矿坑涌水量大和西南部塔下村余家组发生了大量岩溶地面塌陷等问题。尽管以往开展过矿区水文地质勘查工作,但对水文地质条件尤其是威胁矿山安全生产及对周边地质环境造成破坏的矿坑潜在充水水源和充水通道了解得不够清楚。文章系统整理分析了矿区前期各阶段水文地质资料,结合地面调查、物探、钻探、抽水试验等常规方法,对界牌岭矿区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研究,并重点分析了矿坑充水途径。结果显示:(1)研究区西南部新发现NE向断层F_(303)。(2)矿坑主要充水途径有2条:①矿区西部F_(201)至F_(32)段隔水层测水组缺失,壶天群、梓门桥组与石蹬子组直接接触,同时受F_(201)、F_(303)、F_(32)的影响,构成矿坑最主要的充水途径;②矿区西北部沿花岗斑岩岩体与围岩接触带富水性较好,围岩接触带构成矿坑充水途径;主要充水水源为西部壶天群地下水和田尾溪水。建议在F_(1)的西侧梓门桥组、壶天群范围内利用下部隔水层测水组对梓门桥组、壶天群内的充水途径进行帷幕注浆,阻隔矿区与河水、壶天群的地下水水力联系。研究结果可为矿山下一步防治水工作的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金属矿 充水途径 充水水源 岩溶地面塌陷 界牌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西南州典型岩溶区地下河水质特征分析及综合评价
9
作者 王靖怡 刘埔 +4 位作者 陈维孝 彭纪超 罗颖 路豪 李博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9期12797-12808,共12页
为研究贵州省黔西南州煤-锑集中矿区水质特征,沿龙摆尾和水鸭两条相邻岩溶地下河采集水样,利用Piper三线图、Gibbs模型与离子比值图对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进行分析,应用基于CRITIC法+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模型对两条岩溶地下河进行... 为研究贵州省黔西南州煤-锑集中矿区水质特征,沿龙摆尾和水鸭两条相邻岩溶地下河采集水样,利用Piper三线图、Gibbs模型与离子比值图对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进行分析,应用基于CRITIC法+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模型对两条岩溶地下河进行水质评价。分析结果显示,龙摆尾地下河主要以HCO_(3)-SO_(4)-Ca型水为主,水鸭地下河主要以HCO_(3)-Ca和SO_(4)-HCO_(3)-Ca型水为主,水文地球化学演化主要受碳酸盐岩风化作用控制。选取总Fe、总Mn、SO_(4)^(2-)、总Sb等9个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两条相邻岩溶地下河进行水质评价,评价结果显示龙摆尾20%的水样呈Ⅲ~Ⅴ类水,不宜饮用,水鸭地下河水质优于龙摆尾地下河。对比评价结果可得,煤-锑矿集中开采使大量矿山排水涌入岩溶地下河系统,导致Fe、Mn、SO_(4)^(2-)、Sb等离子浓度超标,但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岩溶发育状况以及周边矿区规模的大小造成的污染程度与污染范围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锑集中矿区 相邻岩溶地下河 CRITIC法 层次分析法 模糊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云南高原岩溶大水矿区地下水系统的复杂性
10
作者 王宇 《中国岩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23-1234,共12页
岩溶大水矿区地下水系统的复杂性是指系统及其环境的构成元素、组织结构、影响因子及其相互联系和交互作用的多元性、非线性、随机性所导致的无序、突变、探测与推断误差较大的特性。文章从地下水系统的边界条件、水文地质结构、含水介... 岩溶大水矿区地下水系统的复杂性是指系统及其环境的构成元素、组织结构、影响因子及其相互联系和交互作用的多元性、非线性、随机性所导致的无序、突变、探测与推断误差较大的特性。文章从地下水系统的边界条件、水文地质结构、含水介质性状、开采影响效应四个方面系统论述了岩溶大水矿区地下水系统的复杂性,并通过典型实例分析,提供了岩溶大水矿区地下水系统复杂性的实证,以及对岩溶大水矿区地下水系统复杂性特征的形象化描述。根据对岩溶大水矿区地下水系统复杂性的系统认识,结合矿区水文地质勘查实践中的问题,讨论了现行规范中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评价指标优化调整及评价标准定量化的意见,以及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矿区勘探控制程度的合理评价尺度,同时对规范的修订和完善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地质 岩溶矿区 地下水系统 复杂性 坑道涌水 勘探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某铅锌矿区废水汇集洼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与评价 被引量:34
11
作者 覃朝科 易鹞 +1 位作者 刘静静 何娜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3年第3期318-324,共7页
对某铅锌矿废水汇集的岩溶洼地土壤重金属镉、铜、铅、锌、铬、砷和汞的含量进行调查分析,运用单项污染指数与综合污染指数相结合的方法对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和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指数法对土壤重金属污染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 对某铅锌矿废水汇集的岩溶洼地土壤重金属镉、铜、铅、锌、铬、砷和汞的含量进行调查分析,运用单项污染指数与综合污染指数相结合的方法对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和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指数法对土壤重金属污染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区块土壤受到重金属镉、锌、汞、铅的严重污染,其污染指数均大于1,尤其是镉污染指数高达88.4,其后依次为锌和汞,铅最小;剖面上,A、B、C层,即0~30 cm、30~60 cm和60~90 cm土壤,均已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而且污染程度A层>B层>C层,其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67.0、11.9和8.8,各自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分别为2 921.0、543.4、421.2,对应的潜在生态风险程度分别为极强、强、强.由此可见,该岩溶洼地土壤不仅镉、锌、汞、铅污染严重,而且其生态风险也很大,但土壤中基本没有受铜、铬、砷污染.在该洼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物没有清除前,建议禁止种植食用农产品,而改为种植非食用型经济作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矿区 土壤 重金属 污染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岩溶区矿山与水污染问题探讨及建议 被引量:24
12
作者 覃政教 林玉石 +2 位作者 袁道先 潘勇邦 王明章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41-348,共8页
我国西南石山连片分布的岩溶区,总面积约100万km2,其中裸露岩溶区面积约62万km2,这里虽然年降水量在1000 mm以上,但由于岩溶强烈发育,降水很快转化为地下径流,通过众多岩溶地下河排入位于深切峡谷的大江大河里。该区地形西高东低,西部... 我国西南石山连片分布的岩溶区,总面积约100万km2,其中裸露岩溶区面积约62万km2,这里虽然年降水量在1000 mm以上,但由于岩溶强烈发育,降水很快转化为地下径流,通过众多岩溶地下河排入位于深切峡谷的大江大河里。该区地形西高东低,西部为云贵高原,东部为低山丘陵区,中部是过渡的斜坡地带。云贵高原处于生态屏障区,是长江和珠江的分水岭。该区矿产资源丰富,如贵州的煤矿、稀有金属、磷矿等;广西的有色金属、锰矿、铝土矿等。采、选矿产生的尾砂及废水,如果处理不当,会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北面影响长江流域,南面影响珠江流域。2008—2010年间,"西南岩溶石山地区重大环境地质问题及对策研究"项目专家组先后几次对岩溶石山区部分矿产开采点引发的水环境污染问题进行考察,认为由于不规范、不合理的矿产开发带来的水环境问题依然比较严重,是影响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环境地质问题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石山区 矿山污染 水环境 典型实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贴近度的岩溶塌陷易发性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何书 王家鼎 +1 位作者 朱忠 吴开兴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13,共6页
在综合分析岩溶塌陷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参考大量实例及专家意见,结合模糊贴近度理论,建立了岩溶塌陷易发性评价模型。在模型的建立过程中,讨论了岩溶塌陷评价指标隶属度的计算,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以武山铜... 在综合分析岩溶塌陷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参考大量实例及专家意见,结合模糊贴近度理论,建立了岩溶塌陷易发性评价模型。在模型的建立过程中,讨论了岩溶塌陷评价指标隶属度的计算,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以武山铜矿区上屋周地段岩溶塌陷评价为实例,利用模型分别对该地段目前和1994年的岩溶塌陷易发性进行了评价,并进行了对比,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利用武山铜矿区多个已发生岩溶塌陷的地段对方法进行了验证,并对整个碳酸岩覆盖区域进行评价,均表明该评价模型效果良好。所提基于模糊贴近度的岩溶塌陷易发性评价模型原理直观,计算方法简单、快速、实用,为岩溶塌陷易发性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塌陷 贴近度 评价模型 层次分析法 武山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北矿区煤层底板岩溶水环境同位素判别模式 被引量:8
14
作者 陈陆望 桂和荣 +2 位作者 胡友彪 许光泉 袁文华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44-47,50,共5页
研究了皖北矿区重大底板突水———底板岩溶水环境同位素δD值、δ18O值、T含量与水温、pH值、TDS值、水质宏量组分之间的客观联系。采用R型聚类等方法分析了奥灰水和太灰水环境同位素δD值、δ18O值、T含量与这些常规水质指标之间的相... 研究了皖北矿区重大底板突水———底板岩溶水环境同位素δD值、δ18O值、T含量与水温、pH值、TDS值、水质宏量组分之间的客观联系。采用R型聚类等方法分析了奥灰水和太灰水环境同位素δD值、δ18O值、T含量与这些常规水质指标之间的相关程度 ,并以R〉 0 6的常规指标进行多元线性回归 ,建立了岩溶水环境同位素判别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 底板 岩溶水 环境同位素 判别模式 矿区 氧同位素 水质 奥灰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性矿山废水污染对岩溶区旱地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9
15
作者 刘桂华 吴永贵 +2 位作者 付天岭 杨少博 张春辉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3期168-172,共5页
为研究岩溶区煤矿开采后产生的酸性矿山废水(AMD)对周边旱地土壤养分的影响,以贵州典型煤矿周边的石灰性旱地土壤为对象,研究 AMD 污染对土壤氮、磷、钾和钙等矿质养分含量及矿质养分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较高浓度的 AMD 污... 为研究岩溶区煤矿开采后产生的酸性矿山废水(AMD)对周边旱地土壤养分的影响,以贵州典型煤矿周边的石灰性旱地土壤为对象,研究 AMD 污染对土壤氮、磷、钾和钙等矿质养分含量及矿质养分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较高浓度的 AMD 污染(固液比为1∶7.5~1∶10)显著降低土壤全钾、全钙、有效氮、速效钾、缓效钾和有效磷的含量;显著增加土壤有效钙的含量,加剧土壤酸化,促进土壤有机质的急剧分解,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明显升高;对土壤全磷总体影响不大。2)较低浓度的 AMD 污染(固液比为1∶0.1~1∶2.5)能一定程度增加土壤有效磷和有机质的含量,减少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CE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矿山废水(AMD) 喀斯特地区 旱地 污染 土壤矿质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喀斯特山地采煤沉陷区土地整治关键技术研究——以重庆松藻矿区为例 被引量:7
16
作者 黄晶晶 张坤 +2 位作者 魏朝富 胡斐南 钟茫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64-174,共11页
煤矿的井工开采引起地表沉陷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很多不利影响.本文以重庆松藻矿区3个典型区域的采煤沉陷区土地整治为例,采用三区划分法对采煤沉陷区进行预测,探讨了采煤沉陷区预测及土地整治关键技术问题,以期为喀... 煤矿的井工开采引起地表沉陷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很多不利影响.本文以重庆松藻矿区3个典型区域的采煤沉陷区土地整治为例,采用三区划分法对采煤沉陷区进行预测,探讨了采煤沉陷区预测及土地整治关键技术问题,以期为喀斯特山地采煤沉陷区土地整治技术提供参考和借鉴.结果表明:(1)赶水沉陷区涉及稳定、非稳定和未来影响三类,安稳沉陷区涉及非稳定和未来影响两类,打通沉陷区涉及稳定和非稳定两类;(2)水源破坏是松藻矿区较突出的问题之一,而相应的水利工程技术成为松藻矿区沉陷区整治的重点,同时也是沉陷区整治是否有效的重要评定标准之一;(3)沉陷区土地整治工程规划关键技术为:土地平整工程主要规划布局在未来影响区内;水利工程的规划布局要尽量避开易于发生拉裂和垮塌的断层附近.沉陷区土地整治工程设计关键技术在于:在土地平整技术上,土地平整设计更强调耕作田块的稳定性,防止田面沉降;在水利工程技术上,非稳定区和未来影响区的工程设计C20砼浇筑厚度应大于稳定区;对于道路工程设计,非稳定区和未来影响区生产路主要采取预制钢筋砼板方式,而稳定区内生产路路面采用C20砼浇筑.科学地分析预测采煤沉陷区对合理制定土地整治技术及土地整治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沉陷区 喀斯特地区 土地整治 工程技术 三区划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岩溶矿区采动影响下溶洞对导水裂隙发育规律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振华 李松涛 +4 位作者 杜锋 王文强 李建伟 焦阳 樊旋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06-117,共12页
黔西南矿区为我国典型的岩溶发育矿区,采动影响下岩溶顶板导水裂隙高度异常发育,雨季大气降水极易通过超高导水通道进入井下工作面,造成工作面涌水灾害,严重影响矿井的正常生产。为此,以新田煤矿煤层开采的导水裂隙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矿... 黔西南矿区为我国典型的岩溶发育矿区,采动影响下岩溶顶板导水裂隙高度异常发育,雨季大气降水极易通过超高导水通道进入井下工作面,造成工作面涌水灾害,严重影响矿井的正常生产。为此,以新田煤矿煤层开采的导水裂隙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矿区溶洞赋存特征基础上,采用现场实测、室内模拟及理论分析等手段,研究了工作面开采过程中溶洞下顶板导水裂隙带的发育规律,揭示了超高导水裂隙的发育机理,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域顶板溶洞在地表—玉龙山段—长兴组等层位由上而下具有明显的分带现象,地表沿沟谷处落水洞发育,玉龙山段强含水层中上部溶洞发育,且呈现不同形态的串珠状,长兴组仅局部赋存直径较小的溶洞;②岩溶含水层中溶洞对导水裂隙有着重要的影响,无溶洞条件下,导水裂隙发育高度为43.1 m,裂采比为14.4,含溶洞条件下,导水裂隙发育异常,其高度可达173.1 m,裂采比高达57.7,与玉龙山段灰岩强含水层沟通;③溶洞下顶板导水裂隙由采动上行裂隙和溶洞失稳下行裂隙两部分构成,采动影响下,溶洞在集中应力和采动附加应力的共同作用下发生失稳,并容易形成下行裂隙,与采动上行裂隙沟通,最终形成黔西南矿区特殊的超高导水裂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发育矿区 溶洞 采动上行裂隙 溶洞下行裂隙 超高导水裂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动作用下上硬下软型缓倾岩质高边坡变形机理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钟祖良 王南云 +3 位作者 李滨 刘新荣 崔芳鹏 杨忠平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09-517,共9页
我国西南岩溶山区地质环境复杂,地下开采活动频繁,大型崩滑灾害频发。为了了解上硬下软缓倾岩质边坡下覆矿层开采时坡体的沉降与地裂缝发育规律,以贵州普洒崩塌为例,通过相似模型试验,研究采动作用下,坡体的地表沉降、内部位移、层间压... 我国西南岩溶山区地质环境复杂,地下开采活动频繁,大型崩滑灾害频发。为了了解上硬下软缓倾岩质边坡下覆矿层开采时坡体的沉降与地裂缝发育规律,以贵州普洒崩塌为例,通过相似模型试验,研究采动作用下,坡体的地表沉降、内部位移、层间压力变化规律、以及采动诱发的地裂缝发育情况。研究表明:在地下开采情况下,坡体地表沉降和内部位移随开采宽度增加呈线性增大;当开采宽度约为采高的16倍时,地表沉降突增,并伴随裂缝出现;测点越靠近地裂缝,沉降变化率越大,地裂缝发生位置与地表沉降变化率最大的测点大致出现在同一区域;掘进工作面推进时,采空区上方顶板岩层出现卸荷区域,压应力减小,而采动工作面煤层上方岩体出现层间挤压区域,压应力增加;采空区上方大于20倍采高范围以外,岩体层间压力受地下开采活动的扰动影响微弱。本研究为西南岩溶山区在地下采动作用下,对山体崩滑的早期识别与破坏机制分析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山区 岩质边坡 采动作用 模型试验 地裂缝 层间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喀斯特矿区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的现状及治理对策 被引量:11
19
作者 张一修 王济 张浩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0年第2期128-133,共6页
分析贵州喀斯特矿区及矿山废弃地的分布、开发与利用现状,得出矿区废弃土地生态环境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重金属污染严重。研究发现赫章等地土壤中锌含量达到162.23~877.88 m g/kg,铅为37.24~305.56 m g/kg,镉为0.50~16.43 m g/kg,... 分析贵州喀斯特矿区及矿山废弃地的分布、开发与利用现状,得出矿区废弃土地生态环境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重金属污染严重。研究发现赫章等地土壤中锌含量达到162.23~877.88 m g/kg,铅为37.24~305.56 m g/kg,镉为0.50~16.43 m g/kg,大大超过当地土壤的背景值;(2)生境干旱;(3)水土流失加剧。据调查,贵州矿山土壤的平均侵蚀模数一般都高达5 000~15 000 t/(km2.a);(4)生物多样性差。进而介绍矿区污染土壤的修复和复垦现状,并提出贵州喀斯特矿区废弃地土壤环境治理的关键问题及相关研究技术:喀斯特矿山土壤改良机制研究;植物—微生物综合治理手段研究;循环利用技术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矿区 废弃土地 土壤环境问题 土壤修复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南潘谢矿区岩溶类地质异常体演化过程及预测 被引量:10
20
作者 许光泉 孙丰英 +3 位作者 刘丽红 李佩全 汪敏华 刘满才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2-68,共7页
针对深埋矿山开采岩溶通道的突水致灾问题,依据近年淮南潘谢矿区揭露资料,讨论了该区岩溶类"地质异常体"特征;在分析宏观地质背景基础上,从沉积史、构造史、古岩溶发育史及地下水流作用等方面追踪其演变过程;通过分析古地貌... 针对深埋矿山开采岩溶通道的突水致灾问题,依据近年淮南潘谢矿区揭露资料,讨论了该区岩溶类"地质异常体"特征;在分析宏观地质背景基础上,从沉积史、构造史、古岩溶发育史及地下水流作用等方面追踪其演变过程;通过分析古地貌与矿区不同深度放水试验水文地质特征,间接分析深埋条件下的古岩溶信息,并预测潘谢矿区岩溶类"地质异常体"分布位置,从而为煤炭开采过程中的灰岩水害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潘谢矿区 地质异常体 岩溶陷落柱(带) 演化与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