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DFLOW-CFPv2 模型在岩溶隧道突涌水及对地下水环境影响中的应用: 以云南鹤庆锰矿沟岩溶水系统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肖竞 万军伟 +4 位作者 成建梅 李仲夏 余杭 李槿鸿 袁帅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1-310,共10页
滇中地区构造复杂、岩溶发育,隧洞突涌水及泉流量衰减是隧洞施工过程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锰矿沟岩溶水系统岩溶管道化程度高,岩溶裂隙与岩溶管道2种含水介质差异显著。采用MODFLOW-CFPv2双重介质数值模型对锰矿沟岩溶水系统展开数值模... 滇中地区构造复杂、岩溶发育,隧洞突涌水及泉流量衰减是隧洞施工过程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锰矿沟岩溶水系统岩溶管道化程度高,岩溶裂隙与岩溶管道2种含水介质差异显著。采用MODFLOW-CFPv2双重介质数值模型对锰矿沟岩溶水系统展开数值模拟研究,精细刻画岩溶管道与引水隧洞,进而掌握隧洞施工对地下水流场影响以及泉流量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1)MODFLOW-CFPv2模型能够刻画岩溶地区复杂的地质结构,较好地模拟研究区地下水位的动态特征和岩溶泉流量响应特征。(2)在强排工况下隧洞单位长度最大涌水量为164 m^(3)/(d·m),单位长度稳定涌水量为69 m^(3)/(d·m),锰矿沟岩溶泉流量也出现显著下降的趋势,在模拟期内平均泉流量从天然条件下1578 L/s下降至1098 L/s,总体减少了30.4%;峰值泉流量从2133 L/s下降至1375 L/s,减少了35.5%,强排工况施工会对隧洞工程施工和地下水环境造成显著影响;限排工况下隧洞单位长度最大涌水量为39 m^(3)/(d·m),单位长度稳定涌水量为24 m^(3)/(d·m),隧洞单位长度涌水量显著降低,锰矿沟岩溶泉流量的下降趋势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模拟期内平均泉流量降低至1284 L/s,减少了18.6%,峰值泉流量降低至1617 L/s,减少了22.1%。采用的MODFLOW-CFPv2双重介质模型具有较精确刻画岩溶区管道、溶洞、裂隙共存的高度非均质岩溶水系统的能力,能够定量评价香炉山隧洞施工对锰矿沟岩溶水系统地下水流场及泉流量的影响,为香炉山隧洞工程的突涌水灾害防治提供参考依据,也为岩溶地区复杂地质条件下地下水研究提供借鉴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介质 数值模拟 引水隧洞 泉流量 MODflow-CFPv2模型 岩溶隧道 突涌水 云南锰矿沟岩溶水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水系统喹诺酮类抗生素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估
2
作者 赵学威 邢学睿 +1 位作者 邢立亭 侯森戈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1-179,共9页
近年来,抗生素作为一种典型新兴污染物在岩溶水环境中的风险已引起广泛关注,以济南岩溶水系统为例,综合运用水化学分析、聚类—主成分分析、氢氧同位素技术、风险熵法(RQ)和联合概率曲线法(JPCs),在对济南岩溶水系统级次划分的基础上,... 近年来,抗生素作为一种典型新兴污染物在岩溶水环境中的风险已引起广泛关注,以济南岩溶水系统为例,综合运用水化学分析、聚类—主成分分析、氢氧同位素技术、风险熵法(RQ)和联合概率曲线法(JPCs),在对济南岩溶水系统级次划分的基础上,分析不同级次地下水流系统中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分布特征,评估其对生态和人体健康风险威胁程度。结果表明:①泉域内含水层中发育局部—中级—区域三级地下水流系统,抗生素在不同级次地下水流系统中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随循环深度增加而浓度减小的特征,说明其分布受不同级次流动系统控制;②单一风险熵法评估显示,局部地下水流系统的生态风险等级较高,且对青少年及婴儿均构成中等程度的健康风险,中间—区域地下水流系统中,只有少数点位存在轻度生态风险,人体健康风险普遍较低,仅对婴儿构成有限威胁;③利用多层次风险评估法,充分考虑整个泉域生态系统中多数物种的敏感性差异,发现仅诺氟沙星(NOR)的最大风险乘积处于低风险范围内,其余抗生素的风险可忽略。研究结果为北方岩溶水系统保护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流系统 抗生素 岩溶水 生态风险 济南泉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西南岩溶泉流量模拟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马从文 张志才 +3 位作者 陈喜 程勤波 彭韬 张林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56,共9页
岩溶泉对西南岩溶区生态系统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受岩溶区独特水文地质结构与多重水流过程控制,岩溶泉流量具有复杂的动态变化特征,机器学习模型为其模拟和预测提供了有效手段。然而,岩溶泉域降雨−泉流量过程及其时空变异... 岩溶泉对西南岩溶区生态系统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受岩溶区独特水文地质结构与多重水流过程控制,岩溶泉流量具有复杂的动态变化特征,机器学习模型为其模拟和预测提供了有效手段。然而,岩溶泉域降雨−泉流量过程及其时空变异特征对机器学习模型结构与模拟精度的影响仍不明晰。本文选取西南典型岩溶泉,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建立岩溶泉流量模拟模型,利用泉域实测逐小时降雨与泉流量序列进行模型训练与验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降雨−泉流量过程对岩溶泉流量模拟精度的影响,以及岩溶水文地质结构对降雨−泉流量响应滞时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山坡岩溶泉与流域出口岩溶泉训练期纳什效率系数(NSE)分别为0.942与0.951,验证期分别为0.831与0.834。对于山坡岩溶泉与流域出口岩溶泉,利用全年实测序列训练的模型预测雨季泉流量存在较大偏差,NSE分别为0.793与0.798,而利用雨季实测序列训练的模型预测雨季泉流量,精度显著提升,NSE分别为0.956与0.962,且此差异在暴雨频繁的5、6、7月尤为显著。受浅薄土壤与表层岩溶带分布影响,山坡岩溶泉LSTM模型时序步长显著小于流域出口岩溶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LSTM 岩溶泉流量 响应滞时 岩溶降雨−泉流量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泉水温度对降雨—流量响应的指示作用
4
作者 何清 陈喜 +1 位作者 张志才 程勤波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2-278,335,共8页
岩溶区土-岩交错、裂隙和管道发育,加大了降雨入渗补给方式和多重水流辨识难度。文章利用贵州陈旗小流域场次降雨、泉流量以及大气、土壤和泉水温度观测数据,识别降雨入渗补给方式、泉流量来源以及热传导机制。结果表明:强度小、历时长... 岩溶区土-岩交错、裂隙和管道发育,加大了降雨入渗补给方式和多重水流辨识难度。文章利用贵州陈旗小流域场次降雨、泉流量以及大气、土壤和泉水温度观测数据,识别降雨入渗补给方式、泉流量来源以及热传导机制。结果表明:强度小、历时长的降雨,泉水温度缓慢上升且持续时间长,以“分散入渗补给”和热传导作用为主;随着降雨强度增大、持续时间缩短,泉水温度上升时段缩短、下降快速,以“径流集中入渗补给”和“直接集中入渗补给”为主,热传导减弱、平流作用增强。退水初期泉水温度比泉流量下降快速,后期则相反。指示退水初期泉流量来源于大量细小裂隙水向岩溶管道中释放,后期释放量减小并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泉 降雨-径流响应 泉水温度 入渗补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泉域降雨径流水文过程的模拟——以重庆金佛山水房泉为例 被引量:15
5
作者 吴月霞 蒋勇军 +2 位作者 袁道先 李林立 杨平恒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1-48,共8页
通过地貌、水文地质、土壤、植被、地下洞穴管道等实地调查,以及示踪试验确定水房泉泉域范围和地下水文系统特征,并通过代表性点的土壤入渗试验、降雨和流量监测以及DEM数据等获得泉域水文模型所需的面积、结点高程、入渗率、糙率、管... 通过地貌、水文地质、土壤、植被、地下洞穴管道等实地调查,以及示踪试验确定水房泉泉域范围和地下水文系统特征,并通过代表性点的土壤入渗试验、降雨和流量监测以及DEM数据等获得泉域水文模型所需的面积、结点高程、入渗率、糙率、管道长度、含水层孔隙度、出流系数等参数。选择SCS径流曲线模型估算地表产流,利用SWMM模型模拟泉域对场降雨的径流响应过程。通过运行模型,与实测流量比较,结果显示模拟曲线与观测流量曲线吻合较好,用于校正和验证的两场降雨产流的模拟误差分别为9.5%和12%,表明SWMM可应用于岩溶区以管道流为主要排水系统的含水介质的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 SWMM 水房泉 管道流 示踪 入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中上游能源基地区岩溶大泉流量衰减原因、变化趋势及其防治对策 被引量:2
6
作者 时坚 王晶 +1 位作者 刘德深 韩行瑞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30-334,共5页
黄河中上游地区,自黄河青铜峡,经内蒙准格尔、山西、陕西两省至河南西部,为我国最重要的以煤炭资源为主的能源基地。随着能源基地的建设和开发,区域岩溶地下水水位连年持续下降,岩溶泉水流量衰减,引起了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如水质恶化... 黄河中上游地区,自黄河青铜峡,经内蒙准格尔、山西、陕西两省至河南西部,为我国最重要的以煤炭资源为主的能源基地。随着能源基地的建设和开发,区域岩溶地下水水位连年持续下降,岩溶泉水流量衰减,引起了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如水质恶化、生态退化等。本文从能源基地岩溶泉流量衰减问题入手,研究了能源基地区岩溶泉水流量衰减问题,提出了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合理控制地下水的开采、搞好矿坑水的综合利用及污水处理资源化等相应的防治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大泉 流量衰减 原因分析 防治对策 黄河中上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丽江市黑龙潭泉群断流的人工神经网络模拟 被引量:7
7
作者 曾成 杨睿 +3 位作者 杨明明 胡君春 武贵华 樊宇红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3年第4期391-397,共7页
近年来,云南省丽江市著名景点黑龙潭泉群断流频发,这将严重威胁丽江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正确认识黑龙潭泉群断流的原因,并掌握其发生的规律,本文在对该泉群的水文地质条件、降水量和断流的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该泉群的断流... 近年来,云南省丽江市著名景点黑龙潭泉群断流频发,这将严重威胁丽江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正确认识黑龙潭泉群断流的原因,并掌握其发生的规律,本文在对该泉群的水文地质条件、降水量和断流的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该泉群的断流情况开展了人工神经网络模拟研究。本文发现黑龙潭泉群属于非全排型山前断裂溢流岩溶泉;年降水量不足与该泉群的断流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构建了网络拓扑结构为6-13-3的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黑龙潭泉群的不同断流情况进行了模拟,该模型以前期降水量、温度与湿度作为输入向量参数,以1953-2002年的数据作为训练样本,以2003—2012年的数据作为模型检验样本,检验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度约为90%,表明该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黑龙潭泉群的断流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丽江 黑龙潭泉群 岩溶泉成因 断流 人工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落水洞直径对岩溶泉流量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温忠辉 张依楠 苏佳林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1-116,共6页
基于裂隙-管道介质物理模型,通过设计多组试验方案,研究落水洞直径的改变对岩溶含水系统调蓄能力及泉流量过程的影响。经试验数据分析发现:调蓄系数随着落水洞直径增大而增大;在低强度下,落水洞直径的改变对裂隙和落水洞共同释水阶段的... 基于裂隙-管道介质物理模型,通过设计多组试验方案,研究落水洞直径的改变对岩溶含水系统调蓄能力及泉流量过程的影响。经试验数据分析发现:调蓄系数随着落水洞直径增大而增大;在低强度下,落水洞直径的改变对裂隙和落水洞共同释水阶段的衰减能力影响不大,而在高强度下,其衰减能力随着落水洞直径的增大明显减小;底部管道释水阶段的衰减系数不受补给强度和落水洞直径的影响,其值约为0.0017 1/h;调蓄系数与第一阶段衰减系数的乘积与落水洞直径无关,与补给强度呈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泉流量 物理试验 落水洞直径 调蓄系数 衰减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ARIMA模型的岩溶山区泉流量动态预测 被引量:4
9
作者 褚学伟 许模 +1 位作者 王中美 李博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67-872,共6页
地下水天然露头作为岩溶山区农村的重要供水水源,其流量动态的变化对供水的保障程度起到决定性作用。本文以堰塘泉为例,分析了泉流量的年内、年际变化规律,采用SARIMA模型,建立了拟合预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堰塘泉流量存在年内的季节... 地下水天然露头作为岩溶山区农村的重要供水水源,其流量动态的变化对供水的保障程度起到决定性作用。本文以堰塘泉为例,分析了泉流量的年内、年际变化规律,采用SARIMA模型,建立了拟合预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堰塘泉流量存在年内的季节性变化;拟合及预测结果表明,SARIMA模型应用于短期预测精度较高,长期预测虽然精度降低,但实测值仍处于95%的预测范围之间,说明该模型可用于短期预测,其长期预测结果对地下水天然露头开发利用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山区 SARIMA模型 周期性 泉流量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的泉流量预报模型 被引量:7
10
作者 陈南祥 曹连海 邱林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7-9,共3页
偏最小二乘回归能较好地解决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问题,克服了变量多重相关性在系统建模中的不良作用.同时用这一方法建立的泉流量模型,可进行流量预报.且以黑龙洞泉为例,通过计算、拟合、分析,说明建立的泉流量模型具有较好拟合性和稳定性.
关键词 岩溶水 泉流量 偏最小二乘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泉流量过程线的管道流与裂隙流识别 被引量:1
11
作者 柯婷婷 束龙仓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60-467,共8页
岩溶含水系统存在不规则的裂隙网络和管道结构,由于贮水空间的差异,导致水流运移的多变性和水动力参数的复杂难测。基于泉流量过程线的分析技术能够很好地识别岩溶系统中的管道流和裂隙流。文章将泉流量分为3个组成部分:前期蓄水量、快... 岩溶含水系统存在不规则的裂隙网络和管道结构,由于贮水空间的差异,导致水流运移的多变性和水动力参数的复杂难测。基于泉流量过程线的分析技术能够很好地识别岩溶系统中的管道流和裂隙流。文章将泉流量分为3个组成部分:前期蓄水量、快速径流和慢速径流,其中快速径流和慢速径流视为两线性并联水库,建立了前期降雨和瞬时单位线之间的识别函数,识别降雨在岩溶不同空隙类型中的水量分配系数,并将该函数模型应用到后寨地下河岩溶小流域。模拟结果表明,上游到下游前期蓄水量呈增加趋势,而水量进入管道中的分配系数分别为0.84,0.6以及0.48,呈现递减趋势,说明岩溶裂隙结构越往下游越发育。模型计算出的泉流量曲线与实测值相比,NSE达到90%以上,模拟效果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含水系统 泉流量过程线 管道流 裂隙流 识别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龙门石窟泉群断流原因探讨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玉忠 杨德贵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0-73,82,共5页
龙门石窟是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近年来,龙门石窟景区内的龙门泉群流量逐年变小,甚至出现断流的现象。文章通过对整个龙门泉域边界条件及性质、泉群出露条件与成因类型、泉水的形成条件、同位素与氟利昂技术及地下水开采现状等多方... 龙门石窟是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近年来,龙门石窟景区内的龙门泉群流量逐年变小,甚至出现断流的现象。文章通过对整个龙门泉域边界条件及性质、泉群出露条件与成因类型、泉水的形成条件、同位素与氟利昂技术及地下水开采现状等多方面分析研究,探讨了龙门泉群的形成及其间歇性断流、干枯的原因,提出龙门泉域岩溶水水资源合理发利用保护规划建议,为泉域地下水资源保护规划及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泉群断流 岩溶水 大气降水 环境同位素 同位素法测年 氟利昂法测年 龙门石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印江朗溪岩溶槽谷龙洞湾泉流量衰减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梁日胜 曾成 +4 位作者 闫志为 石彪 何师意 樊宇虹 灌瑾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18,共9页
文章对贵州省印江县朗溪隔槽式向斜岩溶槽谷轴面南东侧的龙洞湾岩溶泉流量衰减规律进行了分析,通过在泉口设置复合堰、安放水文气象自动监测仪,获取了该泉降雨量和相对水位的高时间分辨率监测数据,并采用水力学公式计算了泉流量,分析了... 文章对贵州省印江县朗溪隔槽式向斜岩溶槽谷轴面南东侧的龙洞湾岩溶泉流量衰减规律进行了分析,通过在泉口设置复合堰、安放水文气象自动监测仪,获取了该泉降雨量和相对水位的高时间分辨率监测数据,并采用水力学公式计算了泉流量,分析了降雨过后岩溶泉流量的动态特征,再利用分区间指数函数衰减方程确定了该泉所在含水介质的结构特征及亚储水量,结果发现:(1)龙洞湾泉流量峰值滞后时间受降雨过程特征影响较大,当降雨量大或前期有降雨影响时,滞后时间短;当降雨量小或前期无降雨影响时,滞后时间长;(2)强降雨后,龙洞湾泉流量的衰减可分为三个亚动态,且衰减系数的差异较大,第I亚动态和第II亚动态的衰减系数分别是第III亚动态的11倍和3倍,这表明其三重岩溶含水介质的特征明显;(3)龙洞湾泉的含水介质具有不均匀性,以管道流和裂隙流为主,岩溶发育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槽式向斜 岩溶槽谷 岩溶泉 流量衰减 亚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南市区四大泉群流量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4
作者 薛兆瑞 王明森 +3 位作者 杨旭洋 刘健 李妍妍 佘敦先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6-155,共10页
基于2010—2020年济南市区四大泉群泉水出流量、地下水位及降雨量等数据,利用Mann-Kendall检验、Pettitt检验和Pearson相关系数等方法,开展泉水流量、地下水位和降雨量的突变、整体变化趋势及两者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趵突泉、五龙潭... 基于2010—2020年济南市区四大泉群泉水出流量、地下水位及降雨量等数据,利用Mann-Kendall检验、Pettitt检验和Pearson相关系数等方法,开展泉水流量、地下水位和降雨量的突变、整体变化趋势及两者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趵突泉、五龙潭和黑虎泉泉群均存在突变时间,突变时间分别为2014年8月、2017年8月和2017年3月,且突变前后及整体都呈现出显著下降趋势;珍珠泉泉群未发生突变,整体为不显著的上升趋势;四大泉群之间存在中、低程度的相关性,趵突泉泉流量与趵突泉地下水位中度相关,且趵突泉地下水位的突变时间早于趵突泉泉流量的突变时间;降雨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不存在突变时间;人类活动是泉水流量呈减少趋势和发生突变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泉水 流量 演变规律 影响因素 济南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MS和NCC/GU-WG的晋祠泉水位及流量预测 被引量:3
15
作者 范杰 贾振兴 +3 位作者 郑秀清 臧红飞 王凯 张佩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36-39,53,共5页
在综合分析晋祠泉域地质、水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基于GMS建立了泉域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和分布参数的地下水流数值模型,并结合中国天气发生器(NCC/GU-WG)预测的降雨量数据,模拟了不同岩溶水压采方案下晋祠泉口岩溶水位的变化,并预测了晋祠... 在综合分析晋祠泉域地质、水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基于GMS建立了泉域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和分布参数的地下水流数值模型,并结合中国天气发生器(NCC/GU-WG)预测的降雨量数据,模拟了不同岩溶水压采方案下晋祠泉口岩溶水位的变化,并预测了晋祠泉的出流时间和流量。结果表明,从经济和可行性角度来看,逐年压采泉域岩溶水较易实现,且可加快晋祠泉的复流,是较为理想的复流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MS NCC/GU-WG 晋祠泉复流 岩溶地下水 水位及流量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泸西皮家寨岩溶大泉束流调压壅水开发示范 被引量:9
16
作者 王宇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5,18,共6页
皮家寨岩溶大泉为上升泉,流量1072.75~1957.5L/s,出露于岩溶盆地边缘槽谷底部松散土层覆盖区,出口及天然径流途径位置低下。根据该泉所处的具体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条件,构思设计了新颖的岩溶大泉束流调压壅水技术方案。方案利... 皮家寨岩溶大泉为上升泉,流量1072.75~1957.5L/s,出露于岩溶盆地边缘槽谷底部松散土层覆盖区,出口及天然径流途径位置低下。根据该泉所处的具体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条件,构思设计了新颖的岩溶大泉束流调压壅水技术方案。方案利用了皮家寨岩溶大泉较高的承压水头和下游存在弱透水岩体、上覆弱透水盖层的有利条件,采用帷幕灌浆形成地下防渗帷幕,与地上束流调压池联合,通过开、闭束流调压池上的引水闸和泄水闸调节水位,对大泉进行束流调压壅水开发,使水位壅高,就势将水流输往更高的地区,实现自流引水灌溉。示范工程的建成不仅取代了原有的提水泵站,节约了抽水费用,而且还消除了下游低洼地带农田的长期积水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大泉 束流调压壅水 水文地质调查 工程地质勘察 云南泸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娘子关泉域岩溶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 被引量:5
17
作者 宁维亮 高红波 张江华 《水资源保护》 CAS 2002年第4期18-20,共3页
在深入调查山西省娘子关泉域岩溶水资源现状的基础上 ,分析了岩溶水位逐年下降 ,泉水流量减少 ,水质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的原因是由于煤矿开采、工业用水及废水的不达标排放、农业灌溉及农药化肥的使用。制定了泉域岩溶水质和水量的保护管... 在深入调查山西省娘子关泉域岩溶水资源现状的基础上 ,分析了岩溶水位逐年下降 ,泉水流量减少 ,水质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的原因是由于煤矿开采、工业用水及废水的不达标排放、农业灌溉及农药化肥的使用。制定了泉域岩溶水质和水量的保护管理目标 ,指出只有依法保护泉域岩溶水资源 ,控制岩溶水位下降及泉流量减少 ,加强污染源的综合治理 ,推行清洁生产 ,完善泉域水资源的监测网络系统 ,才能实现岩溶泉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娘子关泉域 岩溶水资源 泉流量 可持续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流场确定密县盆地岩溶水北部和南部边界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玉良 牛志强 《西安工程学院学报》 1999年第3期32-35,共4页
新密电厂岩溶水水源地勘探工作中,通过大型群井抽水试验形成的人工流场,解决了其北部边界的争议问题和确定了南东部的边界性质,为盆地岩溶地下水资源评价提出了客观依据。
关键词 人工流场 密县盆地 岩溶水 北部边界 南部边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郭庄泉流量衰减原因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8
19
作者 高波 《水资源保护》 CAS 2002年第1期64-65,共2页
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分析了郭庄泉流量衰减的主要原因是岩溶地下水开采量不断增大 ,降雨量减小 ,以及由于开采下组煤 ,大量抽排岩溶地下水。指出只有控制岩溶水开采 ,调整产业结构 ,开展采矿排水利用研究 ,关闭严重破坏岩溶泉的... 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分析了郭庄泉流量衰减的主要原因是岩溶地下水开采量不断增大 ,降雨量减小 ,以及由于开采下组煤 ,大量抽排岩溶地下水。指出只有控制岩溶水开采 ,调整产业结构 ,开展采矿排水利用研究 ,关闭严重破坏岩溶泉的矿井 ,人工增大岩溶地下水补给量 ,才能保护好郭庄泉水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庄泉 流量衰减 岩溶地下水 山西 自然因素 人工开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施工对济南白泉泉群流量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束龙仓 王小博 +5 位作者 李虎 倪寒茜 李罡 余亚飞 王鑫 张曼琦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92-200,共9页
为研究地铁建设对济南白泉泉群的影响,在综合分析白泉泉域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假定研究区岩溶强径流带位置及水力性质,利用FEFLOW软件建立地下水流数值模型。以规划地铁M1号线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济南东站、梁王站、梁王东站分别... 为研究地铁建设对济南白泉泉群的影响,在综合分析白泉泉域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假定研究区岩溶强径流带位置及水力性质,利用FEFLOW软件建立地下水流数值模型。以规划地铁M1号线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济南东站、梁王站、梁王东站分别施工及3个站同时施工4种情景下,采用施工降水或施工降水+人工回灌两种施工方式对白泉泉群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采用施工降水的施工方式使得白泉泉群流量衰减,其中3个站同时施工对泉流量的影响最大,泉流量最大衰减达5.48%;各站分别施工时,济南东站对泉流量影响最大,泉流量较未施工时减少了0.043×10^(4) m^(3)/d。采用施工降水+人工回灌的施工方式,能够有效缓解泉流量的衰减,各车站施工时的泉流量衰减由仅施工降水时的2.26%~5.48%降低至0.08%~1.21%。岩溶强径流带有利于地下水形成优势径流,促进白泉泉群补给,一定程度上缓解因地铁施工引起的泉流量衰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南白泉泉群 岩溶强径流带 数值模型 施工方式 泉群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