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饲料中锌含量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生长、饲料效率、矿物质含量和体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13
1
作者 叶超霞 刘永坚 +3 位作者 田丽霞 周立斌 阳会军 梁桂英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3-89,共7页
以ZnSO4·7H2O为锌源,用锌添加量为0、20、40、60、80和100mg/kg的实验饲料投喂斜带石斑鱼12周,研究其对斜带石斑鱼生长、饲料效率、矿物质含量和体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实验组的增重率,饲料效率,存活率和全鱼、脊椎骨、鳞片的... 以ZnSO4·7H2O为锌源,用锌添加量为0、20、40、60、80和100mg/kg的实验饲料投喂斜带石斑鱼12周,研究其对斜带石斑鱼生长、饲料效率、矿物质含量和体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实验组的增重率,饲料效率,存活率和全鱼、脊椎骨、鳞片的锌含量无显著差异。全鱼、脊椎骨和鳞片的锰含量均随着饲料中锌的添加而降低,锰和锌存在明显的拮抗关系。全鱼的铁含量随着饲料中锌的添加而降低。全鱼、脊椎骨和鳞片的钙、磷、镁含量均不受饲料中锌含量的影响。饲料中添加锌对全鱼水分、灰分,肌肉水分、脂肪,形态学指标,红细胞比容和血红蛋白含量没有显著影响。饲料中不添加锌时,全鱼的蛋白、脂肪和肌肉的蛋白、灰分含量较低。实验结果表明基础饲料中33mg/kg的锌已经满足斜带石斑鱼生长的需求,能使鱼体锌达到饱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锌需要量 生长 矿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C对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生长及组织中维生素C积累量的影响 被引量:32
2
作者 周歧存 刘永坚 +1 位作者 麦康森 田丽霞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2-158,共7页
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方法 ,进行了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对点带石斑鱼生长和组织中维生素C积累量影响的研究 ,设计了 6个不同维生素C水平 ( 0、35、70、1 40、2 80、70 0mg/kg)的等氮等能饲料 ,对石斑鱼幼鱼进行为期 8周的生长实验 ,每个水... 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方法 ,进行了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对点带石斑鱼生长和组织中维生素C积累量影响的研究 ,设计了 6个不同维生素C水平 ( 0、35、70、1 40、2 80、70 0mg/kg)的等氮等能饲料 ,对石斑鱼幼鱼进行为期 8周的生长实验 ,每个水平三个重复 ,每个养殖单元放养初始体重为 1 0g左右的点带石斑鱼幼鱼 2 0尾。饲养实验在海水网箱 ( 1 .5m× 1m× 2 .0m)中进行。结果表明 ,饲料中未添加维生素C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以及存活率显著低于维生素C添加组 ,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的浓度为 70mg/kg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最高。对鱼体生物学指标的分析表明 ,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并不影响鱼体的肥满度和内脏比指数 ,却显著影响肝体比指数。鱼体水分、蛋白质和灰分含量不受饲料中维生素C添加水平的影响 ,然而对鱼体脂肪含量的影响显著。随着饲料中维生素C添加水平的提高 ,石斑鱼肌肉和肝脏中维生素C的积累量显著升高。以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为指标 ,点带石斑鱼维生素C的适宜需要量为70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C 石斑鱼 生长 组织中维生素C积累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中高水平铜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生长和铜、铁、锰、锌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叶超霞 刘永坚 +3 位作者 田丽霞 阳会军 王安利 周立斌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06-610,共5页
采用铜适量(4.47mg/kg)和铜过量(1127.51mg/kg)的两种饲料投喂初始体重为(12.9±0.2)g的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8周,研究饲料中过量铜对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形态学指标、体组成和鱼体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饲... 采用铜适量(4.47mg/kg)和铜过量(1127.51mg/kg)的两种饲料投喂初始体重为(12.9±0.2)g的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8周,研究饲料中过量铜对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形态学指标、体组成和鱼体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饲料铜含量由4.47mg/kg升高到1127.51mg/kg时,斜带石斑鱼增重率由228%下降到63%,饲料效率由1.12下降到0.51,肠脂比由2.90%下降到1.69%。全鱼和肝脏中的铜含量均随饲料铜水平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斜带石斑鱼全鱼铜含量由2.98mg/kg上升到34.98mg/kg,肝脏铜含量由36.6mg/kg上升到1364.0mg/kg。但饲料中过量铜对斜带石斑鱼的存活率、鱼体肥满度、脏体比、肝体比和全鱼体组成没有显著性影响。摄食高铜饲料的斜带石斑鱼肝脏锌含量显著升高,锌可能在铜的解毒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斑鱼 铜毒性 矿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饲料中铜的适宜添加量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叶超霞 刘永坚 +3 位作者 田丽霞 阳会军 王安利 周立斌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61-466,共6页
以初始体重为(13.0±0.3)g的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为实验对象,用铜添加量为0、1、3、5、10和20mg/kg的实验饲料投喂斜带石斑鱼8周,研究斜带石斑鱼的铜需求量。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0—20mg/kg铜对石斑鱼生长、饲料效率... 以初始体重为(13.0±0.3)g的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为实验对象,用铜添加量为0、1、3、5、10和20mg/kg的实验饲料投喂斜带石斑鱼8周,研究斜带石斑鱼的铜需求量。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0—20mg/kg铜对石斑鱼生长、饲料效率、存活率、形态学指标和红细胞比容没有显著性影响。随饲料铜水平的上升,斜带石斑鱼全鱼和肝脏的铜含量呈先上升后平稳的趋势,当饲料铜添加量达到或超过3mg/kg时,石斑鱼全鱼和肝脏的铜含量趋于平稳。折线模型表明,饲料中铜总含量为5—5.5mg/kg时,石斑鱼全鱼和肝脏的铜含量能够达到饱和。当饲料中铜总含量≥6.00mg/kg时,全鱼的铁、锰、锌含量显著下降。因此,根据全鱼和肝脏铜含量的折线模型分析,考虑到饲料铜对全鱼铁、锰、锌含量的影响,作者认为当基础饲料铜含量为1.50mg/kg时,饲料中的最适铜添加量为3mg/kg,饲料中铜总量为5—5.5mg/kg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矿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素诱导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雄性化的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黄文 杨宪宽 +6 位作者 徐新 肖玲 李水生 赵会宏 张海发 张勇 林浩然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17-1323,共7页
石斑鱼属雌雄同体雌性先成熟鱼类,低龄鱼卵巢先成熟,表现为雌性,高龄鱼才性转变为雄性。本实验通过持续跟踪取样,分析了人工养殖条件下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在36月龄内的性腺发育过程,发现其性分化完成后,雌性卵巢在9月龄... 石斑鱼属雌雄同体雌性先成熟鱼类,低龄鱼卵巢先成熟,表现为雌性,高龄鱼才性转变为雄性。本实验通过持续跟踪取样,分析了人工养殖条件下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在36月龄内的性腺发育过程,发现其性分化完成后,雌性卵巢在9月龄后开始发育。因此,采取投喂含有雄激素甲基睾酮(MT)饲料的方法,可以在石斑鱼卵巢发育之前,成功诱导8月龄的斜带石斑鱼幼鱼向雄性方向发育。结果表明,以MT 10mg/kg饲料的剂量投喂3个月能够有效诱导卵巢未发育的幼鱼往雄性方向发育;但停止投喂MT后,幼鱼精巢又开始出现退化,不会继续往雄性方向发展,而转变为雌性。以上结果表明,斜带石斑鱼性别决定和分化除了受遗传因子和内分泌调控外,还受到年龄、体型和群体、环境等因子的影响,人工投喂MT激素的作用并不能从根本上影响石斑鱼幼鱼的性腺发育的方向,只有在持续剂量的MT激素诱导下,石斑鱼幼鱼才能发育为成熟的雄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甲基睾酮 性别分化 性腺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两种催乳素受体基因的cDNA克隆和mRNA表达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勇 马细兰 +4 位作者 陈勇智 李水生 陈华谱 刘晓春 林浩然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8-146,共9页
采用RT-PCR方法克隆了斜带石斑鱼两种催乳素受体(Prolactin receptor,PRLR)的cDNA序列,序列分析表明:PRLR1开放阅读框为1947bp,共编码649个氨基酸,PRLR2开放阅读框为1749bp,共编码487个氨基酸,PRLR1与PRLR2的氨基酸同源性为40.4%。用Rea... 采用RT-PCR方法克隆了斜带石斑鱼两种催乳素受体(Prolactin receptor,PRLR)的cDNA序列,序列分析表明:PRLR1开放阅读框为1947bp,共编码649个氨基酸,PRLR2开放阅读框为1749bp,共编码487个氨基酸,PRLR1与PRLR2的氨基酸同源性为40.4%。用Real-time RT-PCR方法研究了PRLR1和PRLR2在各组织和早期发育不同阶段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PRLR1和PRLR2在所检测的12种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以鳃、肾、肠表达量较高;PRLR1在受精期表达最高,PRLR2在视囊形成期表达最高,而且除受精卵期外PRLR2在各时期的表达量均高于PRLR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催乳素受体 CDNA克隆 Real-time RT-PCR mRNA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胱胺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生长激素及其受体mRNA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李云 蔡生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44-250,共7页
以海水硬骨鱼类斜带石斑鱼为研究对象,通过投喂和腹腔注射半胱胺盐酸盐(CSH),研究半胱胺对斜带石斑鱼生长激素(GH)及其受体(GHR)mRNA水平的影响,以初步揭示半胱胺促进斜带石斑鱼生长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长期投喂CSH可以显著提高斜带... 以海水硬骨鱼类斜带石斑鱼为研究对象,通过投喂和腹腔注射半胱胺盐酸盐(CSH),研究半胱胺对斜带石斑鱼生长激素(GH)及其受体(GHR)mRNA水平的影响,以初步揭示半胱胺促进斜带石斑鱼生长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长期投喂CSH可以显著提高斜带石斑鱼的相对体重增长率。投喂和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CSH均能明显促进斜带石斑鱼脑垂体GHmRNA水平及肝脏2种gGHRmRNA水平,且促进效果与CSH浓度呈剂量依存关系。本研究还就CSH对斜带石斑鱼2种不同类型GHR作用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注射不同剂量CSH发现,低剂量CSH(20μg/g体重)只可以引起gGHR2mRNA水平的显著提高。中剂量CSH(50μg/g体重)可同时显著提高gGHR1和gGHR2mRNA水平,但gGHR2水平明显高于gGHR1水平;通过单独注射50μg/g体重CSH溶液发现,注射后2h,2种gGHRmRNA水平均有显著升高,其中gGHR2水平明显高于gGHR1。注射后6h,gGHR2mRNA水平率先达到最高值。注射后12h,gGHR1mRNA水平达到最大值。由此可以推测gGHR2对于CSH所引起刺激的剂量敏感性及时间敏感性均高于gGHR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生长 生长激素 生长激素受体 半胱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GnRH Ⅱ基因的克隆及启动子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陈戟 罗余山 +1 位作者 朱作言 胡炜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896-902,共7页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hin-releasing hormone,GnRH)是调控脊椎动物生殖的关键因子之一。文章克隆了经济鱼类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GnRHⅡ基因的cDNA、基因组序列及其启动子,发现GnRHⅡ基因启动子中与组织特异性表...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hin-releasing hormone,GnRH)是调控脊椎动物生殖的关键因子之一。文章克隆了经济鱼类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GnRHⅡ基因的cDNA、基因组序列及其启动子,发现GnRHⅡ基因启动子中与组织特异性表达相关的区域位于距转录起始点上游2005 bp~956 bp之间。以GnRHⅡ启动子驱动绿色荧光蛋白在斑马鱼胚胎中表达的结果显示,GnRHⅡ神经元主要分布在中脑附近和眼部。文章为深入了解GnRHⅡ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及GnRHⅡ基因的功能提供了基础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 启动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两种神经肽NPB的发现及表达分析
9
作者 李伟萍 胡哲 +7 位作者 李玉 王翔 黄文 王宇 肖玲 李水生 张勇 林浩然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79-886,共8页
神经肽B(Neuropeptide B,NPB)在生命体的许多生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调节摄食行为、能量平衡、睡眠、神经内分泌功能和调节炎症性疼痛等。为了研究在石斑鱼中NPB与摄食调控的关系,本文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转录组数... 神经肽B(Neuropeptide B,NPB)在生命体的许多生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调节摄食行为、能量平衡、睡眠、神经内分泌功能和调节炎症性疼痛等。为了研究在石斑鱼中NPB与摄食调控的关系,本文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转录组数据比对分析后,在斜带石斑鱼中克隆得到了两种NPB(NPB1和NPB2)基因的c DNA序列,首次发现鱼类存在两种NPB基因。作者对NPB编码蛋白的信号肽及其成熟肽的结构进行了预测,发现与其它脊椎动物相一致。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了斜带石斑鱼不同组织中的m RNA的表达模式,结果发现NPB1和NPB2在脑组织中广泛表达,且在下丘脑中表达最为丰富;在其它的外周组织器官中也有相应的表达。饥饿试验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禁食3d和7d后,NPB1和NPB2的m RNA表达量都发生了显著的下调;复投喂后表达量恢复。由此可见NPB1和NPB2参与了斜带石斑鱼摄食行为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NPB 基因克隆 组织分布 摄食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带石斑鱼仔稚鱼生长和摄食的研究 被引量:24
10
作者 谢仰杰 翁朝红 +1 位作者 苏永全 王军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3-130,共8页
于2003-2004年对人工培育的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仔鱼、稚鱼和幼鱼的生长和摄食进行了研究.在水温28.5~31.0℃,盐度31.4~34.3条件下.初孵仔鱼经39d培育变态为幼鱼.全长(L/mm)与日龄(D/d)的关系式为L=2.0... 于2003-2004年对人工培育的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仔鱼、稚鱼和幼鱼的生长和摄食进行了研究.在水温28.5~31.0℃,盐度31.4~34.3条件下.初孵仔鱼经39d培育变态为幼鱼.全长(L/mm)与日龄(D/d)的关系式为L=2.039 8e^0.076 7D;体质量(M/mg)与日龄(D/d)的关系式为M=0.065 8e^0.252 8D;全长(L/mm)和体质量(M/mg)的关系式为M=0.0065L^3.2573.对170尾仔、稚、幼鱼的解剖观察结果表明.摄食率达95.88%,饱食率达77.65%.饱食量(F/mg)与体质量(M/mg)呈直线相关,F=0.0433M—0.0039,大多数仔稚鱼在30min内可以饱食.仔鱼对轮虫的消化时间为1~2h,稚鱼对卤虫无节幼体和桡足类的消化时间分别为1.5~3h和2~4h.斜带石斑鱼仔稚鱼的摄食强度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仔鱼白天摄食、晚上不摄食,前期仔鱼在8:00和18:00摄食量较大,后期仔鱼在8:00和16:00摄食量较大,稚鱼昼夜均摄食,摄食高峰期出现在中午12: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仔鱼 稚鱼 摄食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石斑鱼(斜带石斑鱼♀×赤点石斑鱼♂)与其亲本形态性状比较研究 被引量:20
11
作者 吴水清 郑乐云 +5 位作者 罗辉玉 黄种持 林克冰 邱峰岩 吴精灵 林金波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7-54,共8页
研究了杂交石斑鱼[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赤点石斑鱼(E.akaara)♂]与其亲本的生长差异。采用形态学测量方法,分别测定了3种石斑鱼体质量和7个形态性状,对各形态性状对体质量影响进行通径分析,并分析杂交子代杂种优... 研究了杂交石斑鱼[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赤点石斑鱼(E.akaara)♂]与其亲本的生长差异。采用形态学测量方法,分别测定了3种石斑鱼体质量和7个形态性状,对各形态性状对体质量影响进行通径分析,并分析杂交子代杂种优势。结果显示,3种石斑鱼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之间均呈极显著相关(P<0.01),斜带石斑鱼、赤点石斑鱼体质量与全长的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946、0.932,杂交子代体质量与尾柄高的相关性最高(0.955),与全长的相关系数为0.927;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中,斜带石斑鱼保留体长、体高、尾柄高和体厚,赤点石斑鱼保留全长、体高和尾柄高,杂交子代保留全长、体高、尾柄高和体厚。对杂交子代杂种优势进行分析发现,体质量平均杂种优势为3.43%,体长平均杂种优势为3.02%,杂交子代同时表现出正向超亲优势和负向超亲优势。该研究表明杂交子代(斜带石斑鱼♀×赤点石斑鱼♂)与斜带石斑鱼的差异要小于赤点石斑鱼,杂交子代形态性状更偏向于母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赤点石斑鱼 杂交子代 通径分析 杂种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带石斑鱼仔、稚、幼鱼的形态发育研究 被引量:22
12
作者 刘冬娥 张雅芝 +2 位作者 方琼珊 王涵生 关灼鹏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80-189,共10页
2005年10-12月,在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水产试验场,对人工培育的斜带石斑鱼仔、稚、幼鱼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描述.根据卵黄囊、鳍膜、鳞片以及背鳍长棘和腹鳍长棘的变化,将斜带石斑鱼的胚后发育划分为仔鱼期、稚鱼期和幼鱼... 2005年10-12月,在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水产试验场,对人工培育的斜带石斑鱼仔、稚、幼鱼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描述.根据卵黄囊、鳍膜、鳞片以及背鳍长棘和腹鳍长棘的变化,将斜带石斑鱼的胚后发育划分为仔鱼期、稚鱼期和幼鱼期3个时期.初孵仔鱼平均全长1.6mm(1.60-1.78mm).在培育水温为21.0—28.5℃,盐度为24.8—28.3条件下,初孵仔鱼至孵化后5日龄为前期仔鱼,3日龄仔鱼开口;孵化后6日龄至31日龄为后期仔鱼;孵化后32日龄至68日龄为稚鱼期;孵化后69日龄进入幼鱼期.背鳍第二鳍棘和腹鳍鳍棘的长出与收缩是斜带石斑鱼前期发育过程中最明显的变化.此外,本文探讨了斜带石斑鱼与青石斑鱼、点带石斑鱼和赤点石斑鱼仔、稚、幼鱼期发育的异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形态发育 仔鱼 稚鱼 幼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带石斑鱼幼鱼饥饿前后胃肠道的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宋海霞 翁幼竹 +2 位作者 方琼珊 刘志刚 方永强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4-78,共5页
应用组织学方法详细地观察了斜带石斑鱼幼鱼饥饿前后胃肠道组织细胞的变化特征.结果发现饥饿后引起胃体部的粘膜和腺体萎缩,胃腺细胞排列无序,腺细胞胞质中分泌颗粒明显减少,肌层变薄,肌纤维排列疏松,而贲门胃和幽门胃则没有明显变化;... 应用组织学方法详细地观察了斜带石斑鱼幼鱼饥饿前后胃肠道组织细胞的变化特征.结果发现饥饿后引起胃体部的粘膜和腺体萎缩,胃腺细胞排列无序,腺细胞胞质中分泌颗粒明显减少,肌层变薄,肌纤维排列疏松,而贲门胃和幽门胃则没有明显变化;在肠道可见幽门盲囊和肠前段出现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表现在肠绒毛长度和上皮细胞的高度均明显下降,纹状缘退化,杯状细胞的体积和数目都减少,肠中段的变化较前段不显著,后段肠壁可见浆膜层和肌层严重脱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饥饿 幼鱼 胃肠道 组织学 斜带石斑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牛磺酸水平对不同生长阶段斜带石斑鱼幼鱼生长性能和体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12
14
作者 王学习 周铭文 +2 位作者 黄岩 王琨 叶继丹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810-1820,共11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牛磺酸水平对不同生长阶段斜带石斑鱼幼鱼生长性能和体成分的影响。以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质源,配制牛磺酸水平分别为0(D1)、0.5%(D2)、1.0%(D3)和1.5%(D4)的试验饲料。将初始体重为(13.85±0.25)g斜带石斑鱼幼鱼...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牛磺酸水平对不同生长阶段斜带石斑鱼幼鱼生长性能和体成分的影响。以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质源,配制牛磺酸水平分别为0(D1)、0.5%(D2)、1.0%(D3)和1.5%(D4)的试验饲料。将初始体重为(13.85±0.25)g斜带石斑鱼幼鱼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水族箱(体积为120 L),每箱放养25尾。试验鱼每天投喂饲料2次至表观饱食,养殖周期84d,分别在饲喂的第28、56和84天称重、取样。试验第1~28天为第1个生长阶段,第29~56天为第2个生长阶段,第57~84天为第3个生长阶段。结果表明:在每个生长阶段下,牛磺酸添加组(D2、D3和D4组)试验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和饲料效率均显著高于未添加牛磺酸组(D1组)(P<0.05),且D3组试验鱼的增重率显著高于其他牛磺酸添加组(第3个生长阶段的D4组除外)(P<0.05)。在同一饲料牛磺酸水平下,第1个生长阶段试验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和饲料效率均显著高于第2个和第3个生长阶段(P<0.05)。在饲喂至第28、56和84天时,各牛磺酸添加组试验鱼的肝体比和脏体比均显著低于未添加牛磺酸组(P<0.05),肥满度则与未添加牛磺酸组无显著差异(P>0.05)。在同一饲料牛磺酸水平下,饲喂至第56和84天时的肝体比和脏体比均显著低于饲喂至第28天时(P<0.05)。饲喂至第84天时,各牛磺酸添加组鱼体的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而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未添加牛磺酸组(P<0.05)。上述结果表明,饲料中维持一定水平的牛磺酸有利于斜带石斑鱼幼鱼的生长,饲料牛磺酸不足或过多均不利于其生长。饲料中添加牛磺酸降低斜带石斑鱼幼鱼体脂沉积而增加体蛋白质沉积。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回归分析得到3个生长阶段斜带石斑鱼幼鱼饲料的适宜牛磺酸水平分别为1.20%(第1个生长阶段)、1.08%(第2个生长阶段)、1.00%(第3个生长阶段)。斜带石斑鱼幼鱼对牛磺酸的需要量随鱼龄的增长而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幼鱼 饲料牛磺酸水平 生长阶段 生长性能 体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饥饿对斜带石斑鱼肝脏和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15
15
作者 林黑着 刘永坚 +3 位作者 何建国 郑文晖 李卓佳 田丽霞 《南方水产》 2006年第4期1-6,共6页
在室外水泥池(4m×1.5m×1m)进行石斑鱼(62.3±0.6g)的饥饿实验,每池放养35尾,设3个重复,实验时间分别为0、1、2、3和4周。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体重减轻,肥满度和肝体比显著降低;肌肉水分显著增加而蛋白质含量显著下降(P<... 在室外水泥池(4m×1.5m×1m)进行石斑鱼(62.3±0.6g)的饥饿实验,每池放养35尾,设3个重复,实验时间分别为0、1、2、3和4周。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体重减轻,肥满度和肝体比显著降低;肌肉水分显著增加而蛋白质含量显著下降(P<0.05),脂肪含量在第1周下降后基本保持稳定。肝脏饱和脂肪酸在饥饿前3周基本保持不变,第4周显著下降。单不饱和脂肪酸在饥饿第1周保持不变,然后呈下降趋势。多不饱和脂肪酸和高不饱和脂肪酸的总和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含量显著增加。与肝脏相比,肌肉中脂肪酸变化程度较小。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肌肉中140减少而205增加。饥饿使肌肉中DHA/EPA比率呈下降趋势,但肝脏DHA/EPA比率显著上升;肌肉和肝脏中DHA+EPA的百分比都随饥饿时间的延长而显著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斑鱼 饥饿 脂肪酸 肝脏 肌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幼鱼和养成阶段斜带石斑鱼对饲料中脂肪的需要量 被引量:11
16
作者 董晓慧 杨俊江 +3 位作者 谭北平 杨奇慧 迟淑艳 刘泓宇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3-146,共14页
本试验旨在探讨2个生长阶段(幼鱼和养成阶段)斜带石斑鱼对饲料中脂肪的需要量。以鱼油调整饲料脂肪水平,配制5种脂肪水平(7.07%、9.92%、12.92%、15.95%和19.04%)的等氮饲料,分别投喂体重为9.1 g(幼鱼阶段)的斜带石斑鱼8周和体... 本试验旨在探讨2个生长阶段(幼鱼和养成阶段)斜带石斑鱼对饲料中脂肪的需要量。以鱼油调整饲料脂肪水平,配制5种脂肪水平(7.07%、9.92%、12.92%、15.95%和19.04%)的等氮饲料,分别投喂体重为9.1 g(幼鱼阶段)的斜带石斑鱼8周和体重为102.6 g(养成阶段)的斜带石斑鱼10周。同一生长阶段,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幼鱼阶段放养25尾鱼,养成阶段放养20尾鱼。结果表明:1)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幼鱼和养成阶段石斑鱼的增重率( WGR)、特定生长率( SGR)、蛋白质效率( PER)、肥满度( CF)和脏体比( VSI)均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饲料系数( FCR)则呈相反的变化趋势,上述指标均在饲料脂肪水平为12.92%时获得极值。2)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幼鱼和养成阶段石斑鱼的全鱼粗蛋白质含量逐渐下降,全鱼和肌肉粗脂肪含量逐渐上升,全鱼和肌肉水分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全鱼和肌肉其他常规营养成分含量无规律性变化。3)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幼鱼和养成阶段石斑鱼的血浆总蛋白( TP)和低密度脂蛋白( LDLC)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血浆高密度脂蛋白( HDLC)含量呈逐渐升高趋势。幼鱼和养成阶段石斑鱼的血浆甘油三酯( TG)和总胆固醇( CHOL)含量与饲料脂肪水平呈线性或曲线关系。4)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幼鱼和养成阶段石斑鱼的肝脏肝脂酶( HL)、脂蛋白脂酶( LPL)、苹果酸脱氢酶( MDH)活性均逐渐下降,而肝脏乳酸脱氢酶( LDH)活性则逐渐上升。5)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幼鱼阶段肝脏酸性磷酸酶( ACP)活性无显著变化( P〉0.05),养成阶段肝脏ACP活性逐渐下降,幼鱼和养成阶段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幼鱼和养成阶段石斑鱼肝脏碱性磷酸酶( AKP)和溶菌酶(LZM)活性与饲料脂肪水平呈正相关关系。6)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幼鱼和养成阶段石斑鱼的胃肠道胃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逐渐下降,胃肠道脂肪酶活性逐渐上升。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饲料中适宜水平的脂肪可以改善幼鱼和养成阶段斜带石斑鱼的生长性能,且对体成分、生化指标和消化代谢酶活性有一定影响;以SGR、FCR和PER为评价指标,幼鱼和养成阶段的斜带石斑鱼对饲料中脂肪的需要量均在11%~13%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脂肪 生长性能 生化指标 消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带石斑鱼稚鱼和早期幼鱼消化道可培养菌群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孙云章 凌泽春 +2 位作者 杨红玲 叶继丹 林文燕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5-70,共6页
利用常规微生物分离鉴定方法结合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研究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 40d稚鱼和70d早期幼鱼消化道可培养菌群.结果表明,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哈维弧菌Vibrio harveyi、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 利用常规微生物分离鉴定方法结合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研究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 40d稚鱼和70d早期幼鱼消化道可培养菌群.结果表明,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哈维弧菌Vibrio harveyi、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鲍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嗜冷杆菌Psychrobact-er sp.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cepacia均从稚鱼和早期幼鱼消化道分离.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斜带石斑鱼消化道细菌可归为3类:γ-变形杆菌纲γ-Proteobacteria、β-变形杆菌纲β-Proteobacteria和芽孢杆菌纲Bacil-li.稚鱼和早期幼鱼消化道的优势菌相似,稚鱼消化道的优势菌为芽孢杆菌Bacillus、嗜冷杆菌Psychrobacter、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和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而早期幼鱼消化道的优势菌为芽孢杆菌、不动杆菌、嗜冷杆菌和假单胞菌Pseudomonas.芽孢杆菌为稚鱼与早期幼鱼消化道的最优势菌,分别占可培养细菌总数的78.6%和75.6%,而弧菌在稚鱼和早期幼鱼消化道中的数量均较低,分别仅占消化道可培养细菌总数的2.8%和1.1%.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和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等3种乳酸菌仅见于早期幼鱼消化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消化道菌群 稚鱼 早期幼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带石斑鱼仔、稚鱼的摄食与生长特性 被引量:10
18
作者 刘冬娥 张雅芝 王涵生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9-107,共9页
据2005年10-12月,在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海水育苗试验场的试验数据,采用生态学方法对人工培育的斜带石斑鱼仔、稚鱼的摄食习性与生长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水温为26.5-28.5℃时,仔鱼在孵出第4天开口摄食,开口饵料为牡蛎受精卵和担轮幼... 据2005年10-12月,在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海水育苗试验场的试验数据,采用生态学方法对人工培育的斜带石斑鱼仔、稚鱼的摄食习性与生长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水温为26.5-28.5℃时,仔鱼在孵出第4天开口摄食,开口饵料为牡蛎受精卵和担轮幼虫.以后随着鱼体的生长,依次投喂臂尾轮虫、卤虫无节幼体、桡足类、鱼糜.对422尾仔、稚鱼观察结果表明,其摄食率达95.1%,消化道饱满系数波动在0.96%-34.15%之间,日摄食指数在45.83%-82.08%之间,其摄食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仔鱼摄食高峰出现在11:00和15:00,稚鱼摄食高峰出现在13:00和17:00,仔、稚鱼夜间基本不摄食.对较大个体的饵料生物有明显的选择性.摄食量(y)与体重(W)的关系式为y=0.017W+0.198,全长(LT)与日龄(D)的关系式为LT=2.229e0.038D,体重(W)与日龄(D)的关系式为W=0.063e0.130D,全长(LT)与体重(W)的回归方程为W=0.0047LT3.3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仔鱼 稚鱼 摄食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体成分和组织游离氨基酸含量对饲料中牛磺酸含量的响应 被引量:6
19
作者 周铭文 王和伟 叶继丹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85-794,共10页
本试验旨在探讨饲料中牛磺酸含量对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体成分及组织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以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质源配制低牛磺酸含量的基础饲料,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0.4%、0.8%、1.2%、1.6%的牛磺酸,配制成5种试验饲料。... 本试验旨在探讨饲料中牛磺酸含量对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体成分及组织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以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质源配制低牛磺酸含量的基础饲料,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0.4%、0.8%、1.2%、1.6%的牛磺酸,配制成5种试验饲料。将300尾平均体重为(19.14±0.06)g斜带石斑鱼幼鱼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每组投喂1种试验饲料,饲养周期为56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各牛磺酸添加组试验鱼的增重率、摄食率和饲料效率均显著增加(P<0.05),内脏指数显著降低(P<0.05),肝脏指数、肥满度无显著变化(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牛磺酸添加组试验鱼全鱼粗蛋白质含量显著升高(P<0.05),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全鱼水分和粗灰分含量则无显著变化(P>0.05)。各牛磺酸添加组试验鱼肝脏和肌肉中总非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游离丝氨酸含量以及肝脏游离蛋氨酸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鱼血清、肝脏、肌肉和全鱼中牛磺酸含量随饲料中牛磺酸含量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且与饲料中牛磺酸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0.907,P<0.05)。随饲料中牛磺酸含量的增加,肝脏牛磺酸保留率呈上升趋势,而肌肉中牛磺酸保留率则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此外,各组试验鱼肌肉牛磺酸保留率均高于肝脏。由此得出,饲料中一定含量的牛磺酸能促进斜带石斑鱼生长和摄食,降低全鱼脂肪沉积,增加全鱼蛋白质沉积,降低组织中游离氨基酸含量。以增重率为指标,通过回归分析得出斜带石斑鱼饲料中牛磺酸的适宜含量为1.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牛磺酸 生长性能 体成分 游离氨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带石斑鱼仔鱼变态过程中甲状腺的发育变化 被引量:5
20
作者 唐啸尘 刘晓春 林浩然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10-214,共5页
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属鲈形目,鳍科,石斑鱼属,为暖水性中下层鱼类,是我国南方沿海重要的经济养殖鱼类。长期以来,许多海水鱼仔稚鱼培育阶段的一大难题是成活率低。目前斜带石斑鱼的大规模苗种培育仍未很好解决,仔... 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属鲈形目,鳍科,石斑鱼属,为暖水性中下层鱼类,是我国南方沿海重要的经济养殖鱼类。长期以来,许多海水鱼仔稚鱼培育阶段的一大难题是成活率低。目前斜带石斑鱼的大规模苗种培育仍未很好解决,仔鱼经历第二背鳍棘从生长到吸收的变态过程时死亡率很高。研究表明甲状腺激素能加速仔鱼的变态过程和提高仔鱼存活率。因此,了解仔鱼甲状腺的发育变化特点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仔鱼 甲状腺 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