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4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simulation model for estimating train and passenger delays in large-scale rail transit networks 被引量:5
1
作者 江志彬 李锋 +1 位作者 徐瑞华 高鹏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12期3603-3613,共11页
A simulation model was proposed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in delays and passenger delays and to predict the dynamic passenger distribution in a large-scale rail transit network. It was assumed that th... A simulation model was proposed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in delays and passenger delays and to predict the dynamic passenger distribution in a large-scale rail transit network. It was assumed that the time varying original-destination demand and passenger path choice probability were given. Passengers were assumed not to change their destinations and travel paths after delay occurs. CapaciW constraints of train and queue rules of alighting and boarding were taken into account. By using the time-driven simulation, the states of passengers, trains and other facilities in the network were updated every time step. The proposed methodology was also tested in a real network, for demonstration.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short train delay does not necessarily result in passenger delays, while, on the contrary, some passengers may get benefits from the short delay. However, large initial train delay may result in not only knock-on train and passenger delays along the same line, but also the passenger delays across the entire rail transit networ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lay simulation passenger delay train delay rail transit network TIMETABL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Feasible Partial Train Traffic Simulation Using Diagram Expressed in Network
2
作者 Cheng Yu (Railway Technical Research Institute Kokubunji-she Tokyo 185, Japan )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1994年第3期57-63,共7页
Simulating large-scale and complex systems is commonly considered a difficult and time-consuming task.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 partial simulation way to speed up the simulation with real time demands. It is based ... Simulating large-scale and complex systems is commonly considered a difficult and time-consuming task.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 partial simulation way to speed up the simulation with real time demands. It is based on the idea that a train traffic diagram is expressed in a network, and through calculating the maximal long path in the network the simulation is done, but only within a particular partial area.Upon this, we let it become a problem oriented simulation. The simulation could be started at any time,from any trains or at any stations and stopped as the same way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 to be concerned.We can use this kind of simulation to analyse or confirm the correctness of traffic schedule at a high speed to meet the real time deman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in traffic simulation Traffic schedule networ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换相失败下调相机定子匝间短路故障特征分析
3
作者 李俊卿 黄涛 +3 位作者 韩小平 张承志 刘若尧 何玉灵 《广东电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34,共10页
为探究同步调相机在考虑电网侧影响下故障特征分量的变化情况,对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发生换相失败时同步调相机定子匝间短路故障特征进行分析。采用场路网联合仿真的方法,对该问题完成了有限元仿真模型的搭建,分别对调相机正常运行、换... 为探究同步调相机在考虑电网侧影响下故障特征分量的变化情况,对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发生换相失败时同步调相机定子匝间短路故障特征进行分析。采用场路网联合仿真的方法,对该问题完成了有限元仿真模型的搭建,分别对调相机正常运行、换相失败、定子匝间短路和换相失败下定子匝间短路4种工况下同步调相机的定子电流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换相失败会使同步调相机定子匝间短路故障支路的电流幅值增大,以第3、5次谐波为主的奇次谐波含量提升;使同步调相机故障支路与非故障支路间电流相位差减小。换相失败对故障特征影响的分析对诊断同步调相机轻微定子匝间短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相失败 同步调相机 故障诊断 定子匝间短路 场路网联合仿真 支路电流相位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轨跨线列车开行方案优化研究
4
作者 殷勇 江承蓁 +2 位作者 梁铖 陈锦渠 李搏志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1-190,共10页
智能轨道快运(ART)系统作为一种新兴的轨道交通制式,其具有运输组织灵活、便于跨线运营组织的特点。近年来,随着ART系统的不断建设,部分城市的ART系统逐渐建设成网,为了节约运营成本,便于乘客出行,研究ART跨线列车开行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智能轨道快运(ART)系统作为一种新兴的轨道交通制式,其具有运输组织灵活、便于跨线运营组织的特点。近年来,随着ART系统的不断建设,部分城市的ART系统逐渐建设成网,为了节约运营成本,便于乘客出行,研究ART跨线列车开行方案具有重要意义。考虑乘客的路径选择行为,以企业运营和乘客出行综合成本最优为目标,客流需求及线路通过能力等为约束,构建了用于确定跨线运营背景下,不同交路上列车发车频率及跨线交路折返站位置的ART列车开行方案优化模型,并运用模拟退火遗传算法实现了模型的求解。最后,以宜宾智轨为例验证了所构建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优化后的跨线列车开行方案与独立运营方案相比,综合成本降低了7.15%,能够有效提升ART系统的运营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轨道快运系统 网络化运营 跨线列车 模拟退火遗传算法 开行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浅层特征融合的孪生网络目标跟踪算法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子康 姚文进 +1 位作者 薛尚捷 司婷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73-984,共12页
深度学习相关的目标跟踪算法在利用深浅层特征融合时,未考虑分类分支与回归分支的差异性,两分支均使用同一融合特征,不能同时满足各自分支的不同任务要求。依据分类分支与回归分支的不同任务要求与深浅层特征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种新的... 深度学习相关的目标跟踪算法在利用深浅层特征融合时,未考虑分类分支与回归分支的差异性,两分支均使用同一融合特征,不能同时满足各自分支的不同任务要求。依据分类分支与回归分支的不同任务要求与深浅层特征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种新的特征融合方式用于视觉目标跟踪。将骨干网络中不同特征层的通道数按比例进行微调,分别形成适合分类分支与回归分支的融合特征。为验证所提特征融合方式的有效性,在基于SiamCAR算法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改变特征提取与融合方式,在UAV123、GOT-10K、LaSOT数据集上提高了2%~3%的精度。实验结果证明:所提特征融合方式是有效的,同时框架整体以75帧/s的实时运行速率实现了良好的跟踪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跟踪 孪生网络 分类 回归 深浅层特征融合 分类与IoU联合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ROFINET IRT的列车通信网络调度算法 被引量:3
6
作者 周洁琼 王立德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13,共7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实时以太网PROFINET的列车通信网络模型,采用时分复用的方式将传输周期分为IRT时段、RT时段和NRT时段,传输3种实时性要求不同的列车数据.在此基础上,重点设计了基于资源受限项目调度问题的实时周期数据IRT通信调度算法,... 提出了一种基于实时以太网PROFINET的列车通信网络模型,采用时分复用的方式将传输周期分为IRT时段、RT时段和NRT时段,传输3种实时性要求不同的列车数据.在此基础上,重点设计了基于资源受限项目调度问题的实时周期数据IRT通信调度算法,通过时态约束得出多个任务的调度时刻表.采用OPNET仿真软件建立了时分复用的PROFINET通信模型,仿真结果表明:采用本文调度算法的IRT时段交付时间,相比单调速率调度后的IRT交付时间减小,且任务量越大,该算法越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车通信网络 PRofINET IRT通信调度算法 资源受限项目调度问题 时态约束 网络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提示学习和全局指针网络的中文古籍实体关系联合抽取方法 被引量:2
7
作者 李斌 林民 +3 位作者 斯日古楞 高颖杰 王玉荣 张树钧 《计算机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5-81,共7页
基于“预训练+微调”范式的实体关系联合抽取方法依赖大规模标注数据,在数据标注难度大、成本高的中文古籍小样本场景下微调效率低,抽取性能不佳;中文古籍中普遍存在实体嵌套和关系重叠的问题,限制了实体关系联合抽取的效果;管道式抽取... 基于“预训练+微调”范式的实体关系联合抽取方法依赖大规模标注数据,在数据标注难度大、成本高的中文古籍小样本场景下微调效率低,抽取性能不佳;中文古籍中普遍存在实体嵌套和关系重叠的问题,限制了实体关系联合抽取的效果;管道式抽取方法存在错误传播问题,影响抽取效果。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提示学习和全局指针网络的中文古籍实体关系联合抽取方法。首先,利用区间抽取式阅读理解的提示学习方法对预训练语言模型(PLM)注入领域知识以统一预训练和微调的优化目标,并对输入句子进行编码表示;其次,使用全局指针网络分别对主、客实体边界和不同关系下的主、客实体边界进行预测和联合解码,对齐成实体关系三元组,并构建了PTBG(Prompt Tuned BERT with Global pointer)模型,解决实体嵌套和关系重叠问题,同时避免了管道式解码的错误传播问题;最后,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分析了不同提示模板对抽取性能的影响。在《史记》数据集上进行实验的结果表明,相较于注入领域知识前后的OneRel模型,PTBG模型所取得的F1值分别提升了1.64和1.97个百分点。可见,PTBG模型能更好地对中文古籍实体关系进行联合抽取,为低资源的小样本深度学习场景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体关系联合抽取 全局指针网络 提示学习 预训练语言模型 中文古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π型谐波控制网络的高效功率放大器设计 被引量:1
8
作者 汪雅婷 杨苹 +1 位作者 王俊 白天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13,共5页
为了提高通信系统的工作效率,提出一种基于F类理论的π型谐波控制网络。该网络利用直流偏置电路引入二次谐波短路点,从而降低谐波控制电路的复杂度;同时,能够确保二次、三次谐波阻抗不受后续基波匹配电路的影响。为避免寄生参数对晶体... 为了提高通信系统的工作效率,提出一种基于F类理论的π型谐波控制网络。该网络利用直流偏置电路引入二次谐波短路点,从而降低谐波控制电路的复杂度;同时,能够确保二次、三次谐波阻抗不受后续基波匹配电路的影响。为避免寄生参数对晶体管芯漏极阻抗的影响,在π型谐波控制网络与晶体管之间引入L型寄生补偿电路,实现二次谐波阻抗趋近零、三次谐波阻抗趋近无穷大。为验证所设计网络的可行性,设计一款高效率F类功率放大器并进行仿真测试,结果表明在1.8~2.1 GHz工作频带内,饱和输出功率为43.21~44.84 dBm,增益为13.21~14.84 dB,功率附加效率为69.59%~73.54%。由此证明了所提出的π型谐波控制网络在高效率放大器设计中能够很好地满足各项性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类功率放大器 工作效率 π型谐波控制网络 谐波阻抗 L型寄生补偿电路 联合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规则柱状节理岩体几何特征模拟方法与应用
9
作者 裴书锋 李浩然 +3 位作者 张建聪 江权 樊义林 谭尧升 《工程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54-1162,共9页
非规则柱状节理玄武岩在白鹤滩水电站大面积分布,精细描述其几何特征并研究代表性单元体尺度是进行工程稳定性分析的前提。本文提出了一种考虑柱体端面多边形边长、边数等几何特征的柱状节理岩体建模方法,该方法通过对Voronoi图形中多... 非规则柱状节理玄武岩在白鹤滩水电站大面积分布,精细描述其几何特征并研究代表性单元体尺度是进行工程稳定性分析的前提。本文提出了一种考虑柱体端面多边形边长、边数等几何特征的柱状节理岩体建模方法,该方法通过对Voronoi图形中多边形中心点位置的微扰动,结合短边消除算法,不断对Voronoi多边形进行动态更新,直至多边形最大对角线长度规则度和六边形指数与现场统计结果一致,实现柱状节理岩体端面几何特征的精确模拟。白鹤滩水电站柱状节理岩体端面以四边形、五边形为主,边长主要分布在7~30 cm,呈近似正态分布,其规则度约为0.85,六边形指数约为1.422。应用本文提出的建模方法建立了白鹤滩水电站不同尺寸的柱状节理岩体模型,模型中规则度和六边形指数与现场统计结果一致。通过不同尺寸下柱状节理岩体模型的单轴压缩试验模拟,得到其弹性模量的表征单元体尺度为3 m×3 m。最后分析了规则度对柱状节理岩体弹性模量的影响规律,随着规则度的增加,柱状节理岩体弹性模量的离散性减弱,且平均值逐渐增大,越规则的柱状节理岩体各向异性越弱,工程稳定性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鹤滩水电站 柱状节理岩体 规则度指标 Voronoi网络 表征单元体尺度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层重组扩展卡尔曼滤波的神经网络力场训练
10
作者 胡思宇 周远昌 +3 位作者 赵曈 汪林望 贾伟乐 谭光明 《软件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093-4109,共17页
分子动力学模拟在材料模拟、生物制药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科学智能(AI-for-Science)发展,尤其是神经网络力场在预测能量、力等性质的问题上,相比于传统势函数方法在准确性上有大幅提升.针对当前的神经网络力场模型在使用一阶... 分子动力学模拟在材料模拟、生物制药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科学智能(AI-for-Science)发展,尤其是神经网络力场在预测能量、力等性质的问题上,相比于传统势函数方法在准确性上有大幅提升.针对当前的神经网络力场模型在使用一阶训练方法时出现的超参设置敏感和梯度爆炸问题,给出层重组卡尔曼滤波器在避免超参数设置问题上的若干策略和防止梯度爆炸的理论证明.基于层重组卡尔曼滤波器,制定交替训练方法并分析该方法的精度收益和时间成本、提出分块阈值的性能模型并论述该模型的有效性、证明防止梯度爆炸的性质并验证该优化器关于激活函数和权重初始化的鲁棒性.对4种典型的神经网络力场模型在11个有代表性的数据集进行测试,实验表明,当层重组卡尔曼滤波器和一阶优化器达到相当的预测精度时,层重组卡尔曼滤波器相比于一阶方法快8–10倍.可以相信,所提出的层重组卡尔曼滤波训练方法能给其他的科学智能应用带来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智能 神经网络 力场训练 层重组扩展卡尔曼滤波优化器 分子动力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阶图神经联合训练的装备剩余寿命预测
11
作者 陈凯诺 张福光 +2 位作者 张涵 尹延涛 杜光传 《现代防御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8-159,共12页
针对现有小子样高可靠性装备剩余寿命预测方法精度较低、预测泛化性较差等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高阶邻域聚合图卷积神经网络和双向门控单元联合训练的装备剩余寿命评估方法。该方法将公开的大样本数据集和装备关键部件测试数据等小子样... 针对现有小子样高可靠性装备剩余寿命预测方法精度较低、预测泛化性较差等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高阶邻域聚合图卷积神经网络和双向门控单元联合训练的装备剩余寿命评估方法。该方法将公开的大样本数据集和装备关键部件测试数据等小子样本信息构建为属性图,整合不同阶邻居信息,捕获装备采样信息间的高阶关联特征,再使用双向门控单元进行寿命预测,并通过预训练-微调的联合训练策略提升模型泛化能力。提升了装备剩余寿命预测的精度,提升了不同场景下的寿命预测的泛化性,并通过仿真实验和消融实验证明了方法各个模块的必要性。与其他经典方法相比,该方法预测的准确性和稳健性均有显著提升。有效利用了公开数据集和装备小子样数据之间的关联信息,为复杂装备系统的剩余寿命预测评估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寿命预测评估 图卷积神经网络 高阶邻域聚合 双向门控循环单元 联合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神经网络的自动空气制动系统仿真研究
12
作者 成庶 周昕怡 +2 位作者 于天剑 林磊 王佳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91-1601,共11页
通过分析空气制动试验数据研究10 000 t重载列车空气制动系统的空气传递特性,提取影响空气制动系统关键部件(列车管、副风缸和制动缸)的神经网络特征,建立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自动空气制动系统仿真模型。将模型作为制动激励输入纵向动力... 通过分析空气制动试验数据研究10 000 t重载列车空气制动系统的空气传递特性,提取影响空气制动系统关键部件(列车管、副风缸和制动缸)的神经网络特征,建立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自动空气制动系统仿真模型。将模型作为制动激励输入纵向动力学模型,并将纵向动力学模型的预测结果与浩吉西峡东站—襄州北站铁路10 000 t重载列车的实际运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0 000 t重载列车的制动和缓解信号从机车向远端车辆传递,随着传递距离增加,传递速度几乎不变,但传递强度有所衰减;基于神经网络的制动系统仿真模型能预测10 000 t重载列车常用制动减压50 kPa工况的列车管、副风缸和制动缸风压变化,预测精度高达99.9%,在相同计算步长下,计算效率较传统的流体力学仿真模型提升了2 938倍,具有广阔的工程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载列车 制动系统 机器学习 神经网络 数值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数据驱动的沉管隧道接头安全状态分析方法——以港珠澳大桥海底沉管隧道为例
13
作者 丁浩 周陈一 +1 位作者 郭鸿雁 周云腾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752-1761,共10页
为解决沉管隧道接头安全状态不断变化且难以直接感知的技术难点,以港珠澳大桥海底沉管隧道为工程背景,通过分析既有监测数据,总结管节接头的变形模式,揭示管节接头张合量与结构温度的强相关性,明确潮位变化对接头剪切变形的显著影响。... 为解决沉管隧道接头安全状态不断变化且难以直接感知的技术难点,以港珠澳大桥海底沉管隧道为工程背景,通过分析既有监测数据,总结管节接头的变形模式,揭示管节接头张合量与结构温度的强相关性,明确潮位变化对接头剪切变形的显著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知识-数据驱动的沉管隧道接头变形快速推演方法,通过建立沉管隧道精细化有限元模型,开展海量典型变形模式下的沉管隧道结构力学行为分析,构建沉管隧道变形服役行为数据集;利用BP神经网络,建立基于仿真接头服役行为特征的沉管隧道接头全断面变形推演模型,实现基于有限实测数据的接头全断面变形快速重构。该方法在港珠澳大桥海底沉管隧道的现场管养中得到成功应用。以2023年台风“苏拉”为例,基于台风登陆过程中接头的局部位移实测数据,推演接头剪力键及止水带关键点位处管节接头的变形情况。结果表明,该沉管隧道接头系统整体受台风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数据驱动 沉管隧道 管节接头 安全状态 仿真分析 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相机和神经网络的下肢关节力矩估计 被引量:1
14
作者 高飞 王正陶 +1 位作者 王冬梅 于随然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0-456,共7页
目的 通过深度相机和神经网络估计人在直线行走时髋、膝和踝关节的屈伸力矩。方法 利用光学运动捕捉系统、测力板和Azure Kinect深度相机采集20个人的步态信息,受试者被要求以其偏好的步行速度直线行走,同时踏在测力板上。并利用Visual... 目的 通过深度相机和神经网络估计人在直线行走时髋、膝和踝关节的屈伸力矩。方法 利用光学运动捕捉系统、测力板和Azure Kinect深度相机采集20个人的步态信息,受试者被要求以其偏好的步行速度直线行走,同时踏在测力板上。并利用Visual 3D仿真得到关节力矩作为参考值,分别训练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模型与长短期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 LSTM)模型进行关节力矩估计。结果 ANN模型估计髋、膝和踝关节的关节力矩的相对均方根误差(relative root mean square error, rRMSE)分别为15.87%~17.32%、18.36%~25.34%和14.11%~16.82%,相关系数分别为0.81~0.85、0.69~0.74和0.76~0.82。LSTM模型具有更好的估计效果,rRMSE分别为8.53%~12.18%、14.32%~18.78%和6.51%~11.83%,相关系数分别达到了0.89~0.95、0.85~0.91和0.90~0.97。结论 本文证实了利用深度相机和神经网络无接触估计人体下肢关节力矩方案的可行性,其中LSTM模型具有更佳的表现。关节力矩估计结果与现有研究相比具有更好的精度,潜在应用场景包含远程医疗、个性化康复方案制定以及矫形器辅助设计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相机 神经网络 下肢关节 力矩 生物力学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维离散裂隙网络的采场结构参数优化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成龙 王贻明 +2 位作者 张纯锋 付琛 张宏荣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0-27,共8页
为保障深井矿山安全高效开采,以某铜矿为例,提出了一种基于节理裂隙的采场结构参数优化方法。首先,综合工程地质背景和Mathews稳定图法,实现采场结构参数初选;其次,借助COMSOL软件构建采场周围结构面的三维离散裂隙网络,通过与采场开挖... 为保障深井矿山安全高效开采,以某铜矿为例,提出了一种基于节理裂隙的采场结构参数优化方法。首先,综合工程地质背景和Mathews稳定图法,实现采场结构参数初选;其次,借助COMSOL软件构建采场周围结构面的三维离散裂隙网络,通过与采场开挖模型耦合,重构结构面影响下的采场三维模型;然后,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计算,确定不同采场结构参数方案的安全性指标;最后,运用多目标理想点法综合决策,获得最优采场结构参数方案。研究结果表明:结构面组成的裂隙网络会降低采场的稳定性,二步骤矿柱回采的采场稳定性远弱于一步骤矿房回采;采场宽度是影响采场稳定性的关键因素,采场宽度与开挖后产生的最大位移和最大拉(压)应力呈正相关,与安全率呈负相关;采场结构参数也受采场形状影响,确定的采场面积存在对应的最优采场结构参数。综合考虑经济因素得到的最优采场结构参数为采场宽度10 m,采场高度15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场结构参数 节理 离散裂隙网络 数值模拟 理想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BF神经网络整定PID的电液比例系统位置控制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陈翰文 徐巧玉 +1 位作者 徐恺 张正 《机电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1-381,共11页
针对凿岩机械臂的电液比例系统位置控制精度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整定PID的电液比例系统位置控制方法。首先,在AMESim中搭建了阀控非对称液压缸的电液比例系统简化模型,设置了各个模块的参数;然后,利用MATLAB/Sim... 针对凿岩机械臂的电液比例系统位置控制精度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整定PID的电液比例系统位置控制方法。首先,在AMESim中搭建了阀控非对称液压缸的电液比例系统简化模型,设置了各个模块的参数;然后,利用MATLAB/Simulink搭建了系统闭环控制模型,通过不断更新RBF网络模型并修正PID参数,实现了基于RBF神经网络整定PID的电液比例系统位置控制目的;结合AMESim搭建的电液比例系统模型和Simulink下搭建的控制器进行了联合仿真;最后,基于凿岩台车机械臂实验平台,进行了电液比例系统位置控制实验。仿真结果表明:在受到外部干扰的情况下,RBF神经网络整定PID控制系统能够在0.3 s内控制活塞杆重新运行至目标位置,平均响应时间为1.5 s,位置精度误差不超过5 mm。实验结果表明:与常规PID控制方法相比,RBF神经网络整定PID控制活塞杆位置精度误差降低了75%,位置精度误差在工程实际要求的10 mm范围以内,因此,RBF神经网络整定PID算法可以有效提高电液比例系统的位置控制精度,满足凿岩机械臂实际工作中对电液比例系统位置精度的控制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凿岩机械臂 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整定PID 电液比例系统位置控制精度 联合仿真 MATLAB/SIMULINK AMESI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VC的舰载机作战指挥训练系统设计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剑超 董斐 +1 位作者 姬嗣愚 吴穹 《现代防御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0-138,共9页
针对舰载机实装多兵种作战指挥训练组织难度大、风险高等特点,考虑到飞行模拟训练经济型、安全性等优点,对舰载机作战指挥训练系统进行研究设计,搭建了系统整体框架,阐述了技术原理,介绍了各分系统的功能作用,实现了“背靠背”作战筹划... 针对舰载机实装多兵种作战指挥训练组织难度大、风险高等特点,考虑到飞行模拟训练经济型、安全性等优点,对舰载机作战指挥训练系统进行研究设计,搭建了系统整体框架,阐述了技术原理,介绍了各分系统的功能作用,实现了“背靠背”作战筹划、多层次兵力指挥控制、接入指挥信息系统实装、多维度态势展现、对抗效果评估等辅助决策支持等功能,建立了“人在环”和“人不在环”两种应用模式,最后对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如采用注入式扩展技术以支撑高性能并行仿真引擎驱动,提出了基于接口的编程和动态QoS的联合中间件技术,利用代码重用方式实现工程数字模型封装集成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舰载机 作战指挥 模拟训练 LVC 飞行模拟器 联合作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地铁列车的主动径向装置研究
18
作者 刘慧斌 倪文波 马少明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0-113,118,共5页
[目的]地铁列车通过小半径曲线区段时会产生车轮磨耗及噪声。转向架轮对的主动径向技术作为一种理论上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措施,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方法]通过分析主动径向原理,确定了“径向导向”的控制目标。提出了一种用于... [目的]地铁列车通过小半径曲线区段时会产生车轮磨耗及噪声。转向架轮对的主动径向技术作为一种理论上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措施,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方法]通过分析主动径向原理,确定了“径向导向”的控制目标。提出了一种用于转臂式轴箱定位转向架的可控橡胶节点装置及其控制系统,使之成为车辆的主动径向装置。阐述了该主动径向装置的主动径向导向原理,即:地铁列车运行时以信标的方式获取线路信息,径向控制器内存储有每条曲线的信息,结合列车运行速度可确定列车在曲线中位置,由此控制可控橡胶节点装置动作,进而实现轮对以径向姿态通过曲线。以列车的头车为研究对象,建立了A型地铁列车的动力学模型,对采用主动径向装置的地铁列车以60 km/h的速度通过400 m曲线半径时的通过性能进行了分析,并与传统转向架的通过性能进行对比。[结果及结论]相比于传统转向架导向轮对,主动径向转向架导向轮对的冲角和磨耗指数均大幅降低;同一转向架的两个轮对具有相近的横移量,在该位置下轮对可实现“纯滚动”;列车在小半径曲线上的通过性能有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列车 主动径向导向 可控橡胶节点 曲线通过能力 联合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路网列车运行径路推算与轨迹仿真复现技术
19
作者 王爱丽 靳磊 +3 位作者 孙喜利 杨扬 王子腾 戎珊 《中国铁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1-147,共7页
针对铁路路网列车运行径路推算与列车运行实况数字仿真技术进行研究,提出铁路路网列车运行径路推算和轨迹仿真复现方法。在构建铁路数字路网图的基础上,采用求解K最短路径问题的Yen算法,根据距离、时间等约束条件生成最优径路集合,从组... 针对铁路路网列车运行径路推算与列车运行实况数字仿真技术进行研究,提出铁路路网列车运行径路推算和轨迹仿真复现方法。在构建铁路数字路网图的基础上,采用求解K最短路径问题的Yen算法,根据距离、时间等约束条件生成最优径路集合,从组合优化的角度智能推算出最符合整体需求的运行径路;采用数字化仿真技术,构建针对铁路路网多线路多列车的运行过程数字仿真复现模型,实现路网多线路列车的到发、行进、动态分布等过程的精准模拟和可视化仿真复现;采用铁路路网的真实运行样例数据,对相关技术和方法进行试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路网 列车运行径路 数字化仿真 列车轨迹复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间敏感网络的高速动车组网络拓扑仿真测试
20
作者 梁北辰 赵红卫 《铁道机车车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1-50,共10页
以太网通信为高速动车组的智能化和多网融合提供了技术基础。针对多网融合可能导致的线路负载过高和线路拥塞,需要验证时间敏感网络在以太网控车方面的实用性。时间敏感网络能够对数据进行优先级分类,保证重要数据的确定性传输。针对高... 以太网通信为高速动车组的智能化和多网融合提供了技术基础。针对多网融合可能导致的线路负载过高和线路拥塞,需要验证时间敏感网络在以太网控车方面的实用性。时间敏感网络能够对数据进行优先级分类,保证重要数据的确定性传输。针对高速动车组的多网融合场景,构建网络拓扑仿真模型。通过在仿真中对比线路空载与满载时开启和关闭TSN功能带来的影响,表明TSN设备能够稳定和降低线路满载时数据传输的时延。对单环网和双环网在正常和故障工况下的性能表现进行对比,表明两种拓扑都可以在出现单点故障时维持通信,且单环网在特定故障下的性能维持优于双环网。基于单环网网络架构和TSN交换机搭建试验台进行半实物仿真流量承载测试,表明单环网可以满足多网融合的运行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敏感网络 列车通信网络 通信网络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