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reakthrough and significance of technology on internal multiple recognition and suppression: A case study of Ordovician Dengying Formation in Central Sichuan Basin, SW China 被引量:1
1
作者 GAN Lideng XIAO Fusen +10 位作者 DAI Xiaofeng YANG Hao XU Youping RAN Qi WEI Chao XIE Zhan'an ZHANG Xuan LIU Weidong ZHANG Ming SONG Jianyong LI YANDo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8年第6期1023-1035,共13页
Aimed at the serious mismatch between the synthetic seismogram and the real data of the Sinian Dengying Formation and the Lower Cambrian Qiongzhusi Formation in the GS1 well area, Sichuan Basin, four aspects of intern... Aimed at the serious mismatch between the synthetic seismogram and the real data of the Sinian Dengying Formation and the Lower Cambrian Qiongzhusi Formation in the GS1 well area, Sichuan Basin, four aspects of internal multiples identification and suppression were studied. Firstly, a forward modeling method of internal multiple based on reflectivity method was developed. Through eight means such as post-stack and pre-stack forward modeling of internal multiple, and combined with VSP data, it was demonstrated that well-seismic mismatching in this area is mainly caused by the internal multiples. Secondly, the simulation results of internal multiple forward modeling using the stripping method combined with the internal multiple periodicity analysis showed that four groups of overburden layers with velocity inversion were the main sources of the internal multiples. Thirdly, by identifying internal multiples accurately and using suppression technology based on pattern recognition, an effective and replicable suppression scheme suitable for these formations was established, overcoming the difficulty of the small speed difference between internal multiple and primary reflection wave which makes the current methods ineffective. Fourthly, an evaluation index of internal multiple intensity was proposed, and the internal multiple intensity distribution diagram of the fourth member of Dengying Formation(Deng-4 Member) in Gaoshiti-Moxi area was compiled. This scheme greatly improved the well-seismic match, and the strata sedimentary features are clearer on the new seismic profiles with higher lateral resolution, with which smaller faults and geological anomalies can be identified and a series of the bead reflections in the Dengying Formation are first discovered. The coincidence rate of reservoir prediction based on seismic waveform classification was increased from 60% to 90%, and that of hydrocarbon detection based on dual phase medium theory was increased from 70% to 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NAL multiple reflectivity method forward modeling well-seismic match velocity inversion SEISMIC waveform classification hydrocarbon detection Sichuan Basin SINIAN Dengying Form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tection performance and inversion processing of logging-while-drilling extra-deep azimuthal resistivity measurements 被引量:10
2
作者 Lei Wang Shao-Gui Deng +3 位作者 Pan Zhang Ying-Chang Cao Yi-Ren Fan Xi-Yong Yuan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5期1015-1027,共13页
We present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s on the physics,detection performance and inversion of logging-while-drilling extradeep azimuthal resistivity measurements(EDARM).First,the definitions of EDRAM measurements are dis... We present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s on the physics,detection performance and inversion of logging-while-drilling extradeep azimuthal resistivity measurements(EDARM).First,the definitions of EDRAM measurements are discussed,followed by the derivation of the attenuation and phase-shift geometrical factors to illustrate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formation units to the observed signals.Then,a new definition of detection depth,which considers the uncertainty of inversion results caused by the data noise,is proposed to quantify the detection capability of ED ARM.Finally,the B ayesian theory associated with Markov chain Monte Carlo sampling is introduced for fast processing of EDARM data.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ED ARM is capable of detecting the azimuth and distance of remote bed boundaries,and the detection capability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spacing and resistivity contrast.The EDARM tool can accommodate a large range of formation resistivity and is able to provide the resistivity anisotropy at arbitrary relative dipping angles.In addition,multiple bed boundaries and reservoir images near the borehole are readily obtained by using the Bayesian inver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tra-deep azimuthal resistivity measurements(EDARM) Detection performance inversion method Reservoir imaging Detection of multiple bed boundari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verse scattering method and soliton solution family for the Einstein-Maxwell theory with multiple Abelian gauge fields
3
作者 高亚军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08年第10期3574-3579,共6页
A Hauser-Ernst-type extended hyperbolic complex linear system given in our previous paper [Gao Y J 2004 Chin. Phys. 13 602] is slightly modified and used to develop a new inverse scattering method for the stationary a... A Hauser-Ernst-type extended hyperbolic complex linear system given in our previous paper [Gao Y J 2004 Chin. Phys. 13 602] is slightly modified and used to develop a new inverse scattering method for the stationary axisymmetric Einstein-Maxwell theory with multiple Abelian gauge fields. The reduction procedures in this inverse scattering method are found to be fairly simple, which makes the inverse scattering method be fine and effective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 As an example, a concrete family of soliton solutions for the considered theory is obtai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instein-Maxwell theory with multiple Abelian gauge fields inverse scattering method soliton solution famil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东地区井-海联采三维DAS-VSP数据成像处理方法研究与示范意义
4
作者 张少华 余刚 +9 位作者 刘海波 张宇 Guillaume Cambois James Cowell Jane Mason 陈沅忠 周铮铮 段炼 李翔 陈辉 《石油科技论坛》 2025年第2期69-81,共13页
文章介绍了迄今为止世界最大规模的多井三维DAS-VSP数据的成像处理方法研究。2022年,ADNOC公司在阿布扎比近海Zakum油田实施了超高密度三维OBN数据采集,同时利用工区内13口高产油井或注水井管柱外固定的铠装光缆同步接收三维DAS-VSP数... 文章介绍了迄今为止世界最大规模的多井三维DAS-VSP数据的成像处理方法研究。2022年,ADNOC公司在阿布扎比近海Zakum油田实施了超高密度三维OBN数据采集,同时利用工区内13口高产油井或注水井管柱外固定的铠装光缆同步接收三维DAS-VSP数据。其中北岛6口井,气枪震源覆盖面积超150km^(2),气枪密度为25m×25m,采集总炮数达240余万炮;中央岛7口井,气枪震源覆盖面积达160km^(2),气枪总采集炮数达280余万炮。接收端仪器采用最先进的uDAS2.3仪器进行数据实时采集、解调和存储,井下接收级间距1m,采样率1ms。气枪震源采用混采激发,接收数据段显示明显的混炮痕迹。针对混采的DAS-VSP共炮集数据,采用先进的基于稀疏反演的解混算法进行解混预处理,获得高信噪比的原始记录。在此基础上进行异常振幅噪声压制处理,并利用时变反褶积或Tau-P域反褶积进行多次波压制,综合初至层析反演和联合域全波形反演(JDFWI)进行各向异性速度建模,最后实施多井联合上行波、下行波和多次波偏移成像处理,为甲方提供了准确的VSP数据采集井周围储层构造成像信息,为工区内全方位放射状分布的水平生产井的布设和钻进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S-VSP OBN 联合域全波形反演 最小二乘逆时偏移 井-海联采 多次波成像 层析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多视角新闻信息快速检索方法
5
作者 张志强 张丽 +2 位作者 周晓清 王伟钧 黎忠文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57-64,共8页
信息检索一直是数据挖掘研究的重要领域,也是情报搜集的重要手段。如果采用人工手动搜索方式在数据库中检索信息,检索效率较低。为此,以新闻信息搜集为应用背景,以提高信息检索效率为目的,提出了一种多视角新闻信息快速检索方法。该方... 信息检索一直是数据挖掘研究的重要领域,也是情报搜集的重要手段。如果采用人工手动搜索方式在数据库中检索信息,检索效率较低。为此,以新闻信息搜集为应用背景,以提高信息检索效率为目的,提出了一种多视角新闻信息快速检索方法。该方法以用户需要检索的多视角新闻描述信息为检索依据,利用关键词权重分割法处理多视角新闻描述信息来构建词汇向量,以词汇向量在新闻信息库中的检索结果为依据来构建词汇检索向量,以向量相似度计算模型为信息筛选规则,在新闻信息库中快速检索并筛选出用户需要搜集的新闻信息。文中给出了所提方法的设计模型、涉及的关键技术实现策略、数据处理流程以及实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根据用户指定的多视角新闻描述信息,在新闻信息库中快速高效地检索并筛选出符合用户需求的新闻文章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视角 新闻信息 信息检索 快速检索方法 词汇向量 词汇检索向量 向量相似度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资料层间多次波压制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赵锐锐 陈新哲 +3 位作者 向平奥 李勇军 李志娜 李振春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63-1176,共14页
层间多次波压制是目前困扰油气地震勘探的难题之一。为推动层间多次波压制方法的发展,对层间多次波预测及自适应相减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调研,总结了共聚焦点技术、地表数据分离法、逆散射级数法、虚同相轴法、Marchenko自聚焦方法等... 层间多次波压制是目前困扰油气地震勘探的难题之一。为推动层间多次波压制方法的发展,对层间多次波预测及自适应相减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调研,总结了共聚焦点技术、地表数据分离法、逆散射级数法、虚同相轴法、Marchenko自聚焦方法等备受关注的层间多次波预测方法以及自适应相减法的发展进程,分析了上述方法的优缺点。共聚焦点技术中层相关算法相比边界算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但以牺牲计算成本为代价;逆散射级数法虽然具有较高的多次波预测精度,但是巨大的计算量限制了其推广应用;地表数据分离法和虚同相轴法虽然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但是数据分离过于依赖人工操作;Marchenko自聚焦方法目前在实际应用中尚不成熟。自适应相减方法在一次波和多次波非正交情况下的局限性导致了层间多次波压制方法的诞生。在保证层间多次波压制效果的前提下提高计算效率以及实用性,是当前层间多次波压制方法的重要发展方向。结合目前研究热点,层间多次波压制方法与波形反演、深度学习等方法技术的结合可能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间多次波压制 共聚焦点技术法 地表数据分离法 逆散射级数法 虚同相轴法 Marchenko自聚焦 自适应相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网络融合多源信息的列车测速方法研究
7
作者 陆海亭 孙春洋 +2 位作者 王亮军 付保明 陈林山 《铁路通信信号工程技术》 2024年第5期90-95,共6页
地铁列车自主测速定位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是保障其行车安全和效率的先决条件。在目前常用地铁列车测速方法的基础上,研究传感器的选型以及相应多源数据融合算法,提出运用人工神经网络融合光电式传感器、多普勒雷达传感器以及加速度计的地... 地铁列车自主测速定位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是保障其行车安全和效率的先决条件。在目前常用地铁列车测速方法的基础上,研究传感器的选型以及相应多源数据融合算法,提出运用人工神经网络融合光电式传感器、多普勒雷达传感器以及加速度计的地铁列车智能测速方法。该方法充分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的自学习、自适应、非线性的能力,选用光电式传感器、多普勒雷达、加速度计这三种传感器的实测数据作为其输入,选取RBF人工神经网络智能融合快速寻优,自适应地调整它们的实测数据权重,从而得到地铁列车的实时速度值,以期达到进一步提高列车测速的精确性与可靠性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速方法 多源信息融合 RBF神经网络 地铁列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广州某项目逆作法设计与施工管控要点
8
作者 温宇静 《广东建材》 2024年第12期123-125,共3页
本文旨在通过项目逆作法设计施工实例,地下地上双向施工的全逆作法,对工程逆作法施工方法选择、总体部署与难点、特点,以及地下连续墙、竖向支撑桩柱、降水、土方开挖的受力体系转换等各个关键施工技术攻关与成果进行详细阐述。分别从... 本文旨在通过项目逆作法设计施工实例,地下地上双向施工的全逆作法,对工程逆作法施工方法选择、总体部署与难点、特点,以及地下连续墙、竖向支撑桩柱、降水、土方开挖的受力体系转换等各个关键施工技术攻关与成果进行详细阐述。分别从设计角度、工程角度出发对其所需配合逆作法进行调整的核心事项、关键工艺、施工功效等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为后续项目采用逆作法的决策提供技术依据以及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作法 施工管控 垂直度 暗挖 设计多工况考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独立信息数据波动赋权的泥石流危险度评价 被引量:11
9
作者 陈鹏宇 余宏明 +2 位作者 刘勇 李才 彭祖武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49-454,共6页
针对经典泥石流危险度评价中以灰色关联度作为次要危险因子筛选依据的不足,采用复相关系数作为泥石流次要危险因子筛选的依据,从而建立了泥石流危险度评价的主要危险因子与次要危险因子组合的多因子体系。在此基础上,针对次要危险与主... 针对经典泥石流危险度评价中以灰色关联度作为次要危险因子筛选依据的不足,采用复相关系数作为泥石流次要危险因子筛选的依据,从而建立了泥石流危险度评价的主要危险因子与次要危险因子组合的多因子体系。在此基础上,针对次要危险与主要危险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同时为了体现次要危险因子对泥石流危险度的贡献作用,采用独立信息数据波动赋权法计算泥石流次要危险因子的权重,建立了泥石流危险度评价的计算公式。以此计算东川市12条泥石流沟的危险度评价结果,计算结果比经典方法更符合次要因子的补充地位,从而证明了该方法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险度 泥石流 独立信息数据波动赋权法 复相关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求解复合圆筒壁非稳态导热问题的新方法 被引量:10
10
作者 王照亮 张克舫 +1 位作者 李华玉 梁金国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9-92,共4页
为了求解复合材料内的温度分布,根据导热基本规律,建立了复合圆筒壁导热问题的数学模型。采用Laplace变换和Stehfest数值反演技术对拉氏变换进行多次迭代反演,求得温度分布的近似解。设计了复合圆筒壁温度测试实验装置。复合圆筒壁的非... 为了求解复合材料内的温度分布,根据导热基本规律,建立了复合圆筒壁导热问题的数学模型。采用Laplace变换和Stehfest数值反演技术对拉氏变换进行多次迭代反演,求得温度分布的近似解。设计了复合圆筒壁温度测试实验装置。复合圆筒壁的非稳态测温装置的测试结果与利用高温四参数测试仪对注汽井的现场测试结果吻合良好,说明该解法的计算结果精度高,适用于不同的初边值条件或含内热源的导热问题,可应用于具体工程问题的分析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筒壁 非稳态导热 求解 Laplace变换 温度分布 参数测试仪 初边值条件 复合材料 数学模型 迭代反演 拉氏变换 反演技术 实验装置 温度测试 现场测试 测温装置 计算结果 分析计算 工程问题 近似解 注汽井 内热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间多次波辨识与压制技术的突破及意义——以四川盆地GS1井区震旦系灯影组为例 被引量:16
11
作者 甘利灯 肖富森 +10 位作者 戴晓峰 杨昊 徐右平 冉崎 魏超 谢占安 张旋 刘卫东 张明 宋建勇 李艳东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60-971,共12页
针对四川盆地GS1井区震旦系灯影组及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的地震合成记录与实际记录严重不匹配现象,开展层间多次波辨识与压制技术研究。(1)研发了基于反射率法的多次波正演模拟方法,通过叠后和叠前多次波正演模拟等8种手段,结合VSP资料论... 针对四川盆地GS1井区震旦系灯影组及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的地震合成记录与实际记录严重不匹配现象,开展层间多次波辨识与压制技术研究。(1)研发了基于反射率法的多次波正演模拟方法,通过叠后和叠前多次波正演模拟等8种手段,结合VSP资料论证了该区井震不匹配主要是由层间多次波造成的。(2)利用剥层法井点和联井剖面多次波正演模拟结果,结合多次波周期性分析,明确了上覆4组速度反转层是灯影组层间多次波的主要来源。(3)在层间多次波准确识别和来源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传统Radon方法创新应用,结合基于模式识别的压制技术,突破了由于层间多次波与一次波速度差异小使得现有方法难以奏效的困境,结合基于模式识别的压制技术,形成了适用、有效、可复制的压制处理方案。(4)提出了一种多次波发育强度评价指标,编制了高石梯—磨溪地区灯四段多次波发育强度分布图。该方案提高了井震匹配程度,压制后剖面结构特征更加符合沉积规律,横向分辨率更高,小断裂与小异常体特征更清晰,并在灯影组发现了串珠反射。基于地震波形分类的储集层预测符合率从60%提高到90%,基于双相介质的烃类检测符合率从70%提高到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次波 反射率法正演模拟 井震匹配 速度反转 波形分类 烃类检测 四川盆地 震旦系灯影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深熔焊接任意形状小孔的能量密度计算 被引量:6
12
作者 庞盛永 陈立亮 +3 位作者 陈涛 殷亚军 胡伦骥 刘建华 《激光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14-618,共5页
为了准确计算激光深熔焊接瞬态小孔演化过程中小孔壁面所吸收的激光能量,提出了一种基于Level set方法和有限差分模型的光线追踪新方法。该方法同时合理考虑了小孔对激光能量的多重反射吸收以及等离子体对激光的逆韧吸收。结果表明,所... 为了准确计算激光深熔焊接瞬态小孔演化过程中小孔壁面所吸收的激光能量,提出了一种基于Level set方法和有限差分模型的光线追踪新方法。该方法同时合理考虑了小孔对激光能量的多重反射吸收以及等离子体对激光的逆韧吸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光线追踪方法可以用来准确计算任意复杂形状小孔壁面的能量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技术 激光小孔焊接 LEVEL SET方法 二分方法 光线追踪 多次反射吸收 逆韧制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线性回归法在某隧洞地应力场反演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3
作者 史存鹏 王家祥 +2 位作者 陈长生 王旺盛 胡巍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47-50,64,共5页
为弥补地应力实测点的不足,有必要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反演地应力场。针对某深埋隧道,以水压致裂法实测地应力为依据,开展了该洞段地应力场的反演分析。在介绍反演基本原理和误差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实例分析结果。研究结果表明,由多... 为弥补地应力实测点的不足,有必要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反演地应力场。针对某深埋隧道,以水压致裂法实测地应力为依据,开展了该洞段地应力场的反演分析。在介绍反演基本原理和误差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实例分析结果。研究结果表明,由多元线性回归计算得到的地应力值与实测结果规律一致,可用于评价工程洞段的地应力场分布;受水平构造应力、断裂构造等影响,该洞段地应力场存在一定空间变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压致裂法 多元线性回归 地应力场反演 深埋隧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的TOPSIS的设备重要度分析 被引量:11
14
作者 李常有 徐敏强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64-167,共4页
一个工业设备通常由多个子系统组成,各子系统在系统中的重要程度不同,导致设计阶段的可靠性分配、运行阶段的检测水平以及维修方式的决策等都须以其重要度为基础。采用改进的TOPSIS确定系统中每个子系统的重要度,以满足实际需求。此方... 一个工业设备通常由多个子系统组成,各子系统在系统中的重要程度不同,导致设计阶段的可靠性分配、运行阶段的检测水平以及维修方式的决策等都须以其重要度为基础。采用改进的TOPSIS确定系统中每个子系统的重要度,以满足实际需求。此方法在根据信息熵法求取各属性权重的基础上采用TOPSIS计算各子系统的重要度。将其应用到塑料挤出机的重要度分析中,结果表明,该方法对设备重要度的确定是有效的和实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料挤出机 信息熵法 TOPSIS 多属性决策 重要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避免航迹聚集的改进的JPDA方法 被引量:2
15
作者 巴宏欣 何心怡 +2 位作者 杨飞 于爱荣 王勇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09年第5期923-927,共5页
提出了使用分类信息来改进传统的JPDA方法,在数据关联过程中综合使用了目标的运动学信息和目标的分类信息,提高了在跟踪波门内目标正确关联的概率,有效避免了航迹聚集现象.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尤其当多个临近目标的属性信息差别明显... 提出了使用分类信息来改进传统的JPDA方法,在数据关联过程中综合使用了目标的运动学信息和目标的分类信息,提高了在跟踪波门内目标正确关联的概率,有效避免了航迹聚集现象.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尤其当多个临近目标的属性信息差别明显时,有目标分类信息辅助的JPDA方法可以显著提高跟踪波门内目标的正确关联概率,降低波门内其他目标/杂波的关联概率,使得被跟踪目标的信息更新以正确目标的信息为主.仿真结果验证了算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目标跟踪 联合概率数据关联 分类信息 航迹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栓联接梁动力学模型及其参数辨识方法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伯平 翟敬宇 +2 位作者 孙伟 陈玉刚 韩清凯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4483-4491,共9页
针对处于悬臂态的螺栓联接梁,采用线性弯曲刚度和立方刚度等参数来表征该系统联接部位的非线性特性,结合边界条件和联接部位的连续性条件,建立其二自由度非线性动力学模型。采用多尺度法对该系统进行求解,获得其非线性频率响应函数。在... 针对处于悬臂态的螺栓联接梁,采用线性弯曲刚度和立方刚度等参数来表征该系统联接部位的非线性特性,结合边界条件和联接部位的连续性条件,建立其二自由度非线性动力学模型。采用多尺度法对该系统进行求解,获得其非线性频率响应函数。在非线性解的基础上,推导出系统的线性和非线性参数的表达式。以某悬臂螺栓联接梁为例,实测不同预紧力矩下的固有特性和响应特性,进而辨识出不同预紧力矩下该系统的线性和非线性参数。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螺栓联接梁二自由度非线性模型以及相应的参数辨识方法具有合理性,螺栓联接梁具有典型的软式非线性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栓联接梁 非线性动力学模型 频率响应函数 多尺度法 参数辨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根铰间隙的空间框架展开机构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淑利 刘志全 +1 位作者 濮海玲 杨巧龙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838-846,共9页
利用Kane法多体动力学基本理论并考虑根铰间隙影响因素,建立适用于空间柔性太阳电池阵的多框架展开机构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框架展开机构的展开方式和展开过程进行仿真分析,获得了机构组成部件在展开过程中的几何位置、速度、加速度... 利用Kane法多体动力学基本理论并考虑根铰间隙影响因素,建立适用于空间柔性太阳电池阵的多框架展开机构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框架展开机构的展开方式和展开过程进行仿真分析,获得了机构组成部件在展开过程中的几何位置、速度、加速度等动力学特性,分析了框架展开机构各个关节点运动特性、铰链间隙与外部驱动力的相互作用规律。结果表明:合理控制框架展开机构各运动部件的驱动力矩是保证框架按照确定规律展开的必要条件;根铰间隙对太阳电池阵框架展开机构角加速度影响较为明显,进而影响到展开框架展开过程的稳定性,对转角和角速度几乎没有影响;在进行空间太阳电池阵框架展开机构设计时应严格控制铰链轴间隙,并通过动力学仿真校核间隙对太阳电池阵展开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为空间柔性太阳电池阵多模块框架展开机构设计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柔性太阳电池阵 多模块框架展开机构 铰链间隙 KANE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弹性定向管的多管火箭发射动力学的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毕世华 李显明 +1 位作者 荣吉利 王汉平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z1期2-5,共4页
采用 Kane- Huston方法建立了多管火箭的通用发射动力学模型 ,重点研究了定向管的弹性、弹管摩擦等建模问题。提出了约束矩阵的概念 ,以便于自动完成约束处理和系统动力学方程的缩并。对某多管火箭炮发射过程进行了分析计算 。
关键词 多管火箭 发射动力学 Kane-Huston方法 弹性体 多体系统动力学 广义逆矩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隙岩体局部化破坏分析的多重势面分岔模型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元高 周维垣 +2 位作者 陈欣 赵吉东 杨强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80-283,共4页
采用多重势面弹塑性分岔理论对裂隙岩体的局部化破坏进行计算模拟.基于多重势面弹塑性理论分析局部化问题,构造了适用于裂隙岩体破坏的多重势面不连续分岔模型,并使用数值方法求解局部化方向.在有限元方法的基础上,使用该模型计算裂隙... 采用多重势面弹塑性分岔理论对裂隙岩体的局部化破坏进行计算模拟.基于多重势面弹塑性理论分析局部化问题,构造了适用于裂隙岩体破坏的多重势面不连续分岔模型,并使用数值方法求解局部化方向.在有限元方法的基础上,使用该模型计算裂隙岩体的局部化破坏条带.算例分析表明这一模型用于分析裂隙岩体的局部化破坏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屈服面 裂隙岩体 不连续分岔 局部化破坏 多重势面弹塑性分岔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平均互信息熵的复杂系统可靠性评定方法 被引量:3
20
作者 颜兆林 冯静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8-51,共4页
可靠性评定是定量评估系统可靠性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对其可靠性进行定量控制的必要手段。某些复杂系统由于研制时间和经费的限制,现场试验样本量极其有限,依赖传统的基于大样本的数理统计方法将难以获得客观结论,因此其可靠性评定一直是... 可靠性评定是定量评估系统可靠性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对其可靠性进行定量控制的必要手段。某些复杂系统由于研制时间和经费的限制,现场试验样本量极其有限,依赖传统的基于大样本的数理统计方法将难以获得客观结论,因此其可靠性评定一直是工程实践中的技术难题。针对复杂系统可靠性评估和寿命预测时现场样本量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可靠性评定方法。该方法利用平均互信息熵来度量多源验前信息对可靠性评定不确定性减少所起的作用,以此为依据确定多源信息融合权重,并通过融合验前分布进行复杂系统的可靠性评定,从而减少了评定过程中的主观性,增强了评定结论的可信性。最后通过仿真实例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叶斯方法 多源验前信息 可靠性评定 信息融合 平均互信息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