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变化环境下西江北江枯水流量联合分布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陈子燊 黄强 刘曾美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0-26,共7页
基于Clayton copula和Kendall分布函数分析广东西江马口站和北江三水站枯水流量的联合分布及其风险概率。根据两站流量之间的时空关联与变异,以1959—2010年西江马口站历年连续7日平均最小流量和对应期间的北江三水站枯水流量为样本,分... 基于Clayton copula和Kendall分布函数分析广东西江马口站和北江三水站枯水流量的联合分布及其风险概率。根据两站流量之间的时空关联与变异,以1959—2010年西江马口站历年连续7日平均最小流量和对应期间的北江三水站枯水流量为样本,分别计算1959—1985年和1986—2010年两个时段(分别称为样本A和样本B)的西江北江枯水流量联合分布的"或"重现期、"且"重现期和二次重现期及其最可能的设计分位数。结果表明:1样本B中马口站的枯水流量设计值小于样本A相应重现期设计值,三水站则显著增大;21985年后西江和北江枯水流量同频率遭遇的可能性较前期明显减小;3二次重现期所对应的累积频率代表了特定设计频率情况下西江和北江枯水流量遭遇的风险率;4由更严谨的二次重现期计算的马口站枯水流量最大可能设计值Q7d,T=20a、Q7d,T=10a和Q7d,T=2a设计值或更适合分别作为西江三角洲供水规划、生态需水和调水压咸设计参考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水流量联合分布 Clayton COPULA函数 Kendall分布函数 二次重现期 西江 北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Copula径流模型及西水东调缺水风险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涂新军 陈晓宏 +2 位作者 刁振举 赵勇 杜奕良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162-168,共7页
基于两变量Copula函数模拟、变点识别和均值平移时序重构方法,构建珠江三角洲西水东调工程受水区东江和水源区西江的枯水径流联合分布模型。以生态环境流量及最小流量管理目标为设计阈值,研究区域联合缺水风险特征及对变化环境的响应。... 基于两变量Copula函数模拟、变点识别和均值平移时序重构方法,构建珠江三角洲西水东调工程受水区东江和水源区西江的枯水径流联合分布模型。以生态环境流量及最小流量管理目标为设计阈值,研究区域联合缺水风险特征及对变化环境的响应。结果表明:Archimedean copula的Clayton、Frank和GH模型,均能较好地模拟两区域枯水径流联合分布特征。变化环境下特别是流域内水利工程径流调节作用,东江枯水径流时序非一致性显著,均值跳跃明显,变点时间为1972年,最枯月径流量增加了65.5%。若要满足最小下泄流量管理目标,东江缺水风险率较高,为37.7%。与东江天然径流(还原系列)相比,在东江流域内水利工程影响下(还现系列),东、西江同时缺水风险率由35.8%下降到16.7%。但由于2江枯水径流的正相关性,西江有水可调保证率也由54.8%下降到21.0%。在已知东江缺水情形下,西江有水可调保证率(55.8%)仅略高于西江缺水风险率(44.2%)。因此,珠江三角洲西水东调工程运行,需要科学设计更为精细的水资源调度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径流 风险 两变量联合分布 时序重构 缺水 珠江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分段进水工艺处理低C/N城市污水流量优化控制 被引量:7
3
作者 王伟 陈强 +1 位作者 汪传新 彭永臻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686-2693,共8页
采用改良分段进水工艺处理低碳氮比(C/N<3.5)生活污水,研究流量分配对系统处理性能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以实际处理效果以及物料衡算结果为依据来逐步提高首段进水比例以寻求最优的流量运行工况,共确定4组不同的进水流量... 采用改良分段进水工艺处理低碳氮比(C/N<3.5)生活污水,研究流量分配对系统处理性能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以实际处理效果以及物料衡算结果为依据来逐步提高首段进水比例以寻求最优的流量运行工况,共确定4组不同的进水流量分配。结果表明:在此碳氮比条件下,通过提高首段进水比例的方法并不能降低厌氧区氮氧化物的含量,甚至出现相反的情况;系统的同步硝化反硝化作用以及微生物同化作用强度对TN的去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段进水比例的提高强化了厌氧区聚磷菌的释磷作用,提高了磷酸盐的去除率;综合考虑系统的脱氮除磷效能以及后续可优化空间,确定在进水流量分配比例为6:3:1的工况3为最优工况,系统出水COD、氨氮、总氮、磷酸盐浓度分别为45.98、0.04、17.47和2.43 mg·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段进水 废水 流量分配 沉降 污染 低碳氮比 脱氮除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心微流动的核磁共振可视化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狄勤丰 华帅 +4 位作者 顾春元 叶峰 庞东山 蒋帆 杨培强 《实验流体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98-103,共6页
岩心微流动可视化是研究化学驱油微观机理的一项重要流体实验新方法,重点介绍采用低场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天然岩心中流体分布可视化的新进展。提出和分析了国产低场核磁共振成像岩心驱替装置面临的图像不清、材料干扰等问题,通过合理... 岩心微流动可视化是研究化学驱油微观机理的一项重要流体实验新方法,重点介绍采用低场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天然岩心中流体分布可视化的新进展。提出和分析了国产低场核磁共振成像岩心驱替装置面临的图像不清、材料干扰等问题,通过合理选材、优化参数,从硬件和软件2方面进行了改进与优化,消除了干扰因素。开展了天然岩心的驱替实验,采集了油水的实时NMR信号与MRI成像信号,以及不同驱替阶段油水的NMR-T2谱,得到分辨率较高的油水分布图像。结果显示残余油随着驱替PV数的增加而减少,具有初期减少明显而后趋缓的特点,并发现岩心中存在端部油残滞现象,其范围距端部4mm左右。研究了通过获得的油水分布图像计算含油饱和度的方法,其结果与传统方法一致,误差在10%以内,这也说明了油水分布图像的可靠性。这不仅为计算饱和度提供了一种新方法,而且该方法的另一个优势是可以分析任意局部位置的油水饱和度。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岩心微流动过程中流体分布的可视化方面,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动可视化 低场核磁共振 油水分布 端部残滞 饱和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义极值分布模型在黄河源区枯季径流中的应用 被引量:8
5
作者 周旭东 杨涛 梁慧迪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14,240,共4页
为研究广义极值分布模型(GEV)在黄河源区独特的寒区自然环境与冻土覆盖状态环境中的应用价值,基于黄河源区4个站点1956~2011年逐日径流量资料,分别以两参数对数正态分布曲线(LN2)、皮尔逊Ⅲ型曲线(P3)、对数皮尔逊Ⅲ型曲线(LP3)、GEV ... 为研究广义极值分布模型(GEV)在黄河源区独特的寒区自然环境与冻土覆盖状态环境中的应用价值,基于黄河源区4个站点1956~2011年逐日径流量资料,分别以两参数对数正态分布曲线(LN2)、皮尔逊Ⅲ型曲线(P3)、对数皮尔逊Ⅲ型曲线(LP3)、GEV 4种枯水径流理论频率分布对最枯1、3、7、30、90d平均枯水流量进行拟合分析,并采用概率点距相关系数法(PPCC)和改进的均方根误差法(RMSE)进行量化裁定。结果表明,GEV已具备适应寒区枯水径流频率分析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优于LN2、P3、LP3概率分布函数,对高流量、高变差系数、长历时均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季径流 概率分布 极值分布 PPCC检验 RMSE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平面非均质条件下含水低渗气藏开采理论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宋洪庆 朱维耀 +2 位作者 张玉广 崔英怀 何东博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8年第6期45-47,51,共4页
以含水低渗气藏气体流动特性进行分析为基础,通过对含可动水、含约束可动水和含束缚水影响下的三类低速非达西渗流进行了分类阐述,阐明了气体滑脱效应和启动压力梯度各自存在和同时存在的条件,建立了启动压力梯度存在时反映平面非均质... 以含水低渗气藏气体流动特性进行分析为基础,通过对含可动水、含约束可动水和含束缚水影响下的三类低速非达西渗流进行了分类阐述,阐明了气体滑脱效应和启动压力梯度各自存在和同时存在的条件,建立了启动压力梯度存在时反映平面非均质渗流特征的渗流数学模型,利用积分变换推导出了模型的解析解,通过分析模型计算结果,发现非均质储层渗透率由高到低的开发过程中储层全程泄压效果要远好于渗透率由低到高的开发情况,且生产过程中存在最佳生产压差,为矿场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水低渗气藏 平面非均质 压力分布 启动压力梯度 渗流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纳米孔隙网络中天然气充注的三维可视化物理模拟 被引量:7
7
作者 乔俊程 曾溅辉 +7 位作者 夏宇轩 蔡建超 陈冬霞 蒋恕 韩国猛 曹喆 冯枭 冯森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06-318,共13页
利用微纳米孔隙三维可视化在线天然气充注物理模拟实验,结合孔隙尺度原位叠算技术、孔隙网络模拟技术和视渗透率理论,研究低渗(致密)气充注过程中气水流动与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通过精确刻画分析微纳米孔隙网络中的气水流动与分布特... 利用微纳米孔隙三维可视化在线天然气充注物理模拟实验,结合孔隙尺度原位叠算技术、孔隙网络模拟技术和视渗透率理论,研究低渗(致密)气充注过程中气水流动与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通过精确刻画分析微纳米孔隙网络中的气水流动与分布特征及其变化可以发现,低渗(致密)气充注过程分为扩张和稳定两个阶段:扩张阶段形成了大孔喉先于小孔喉,孔喉中央先于边缘的气驱水连续流动模式,半径大于20μm的孔喉是气相充注的主要通道;随充注动力增加,孔隙边缘和更小孔隙中央的可动水持续被驱出,半径为20~50μm和半径小于20μm的孔喉先后主导了气相充注通道的扩张,充注通道的孔喉半径、喉道长度和配位数递减,是气相渗透率与含气饱和度的主要增长阶段;半径为30~50μm的孔喉控制了含气饱和度的增长模式。稳定阶段,气相充注通道扩张至极限,通道的孔喉半径、喉道长度和配位数保持稳定,孔喉网络中形成稳定的不可动束缚水,气相呈集中网簇状、水相呈分散薄膜状分布,含气饱和度和气相渗透率趋于稳定。半径小于20μm的连通孔喉控制了气相充注通道的极限规模,控制了稳定气水分布的形成及最大含气饱和度。连通孔喉非均质性影响了孔喉中气相充注和气水分布的动态变化过程。微纳米孔喉配置及其非均质性控制了低渗(致密)砂岩气充注动态过程及气水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致密)砂岩 天然气充注机理 三维可视化 物理模拟 微纳米孔喉网络 气水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流域枯季径流的区域频率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谢永玉 石朋 +1 位作者 瞿思敏 张志才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4-27,共4页
了解岩溶流域枯季径流的变化对维持岩溶生态系统的发展有重要意义。采用线性矩法以年最小7日平均径流量作为枯季径流的统计特征量,通过样本一致性检验、样本相似区检验及区域分布函数识别后,分别采用5种分布函数进行频率分析计算,并以... 了解岩溶流域枯季径流的变化对维持岩溶生态系统的发展有重要意义。采用线性矩法以年最小7日平均径流量作为枯季径流的统计特征量,通过样本一致性检验、样本相似区检验及区域分布函数识别后,分别采用5种分布函数进行频率分析计算,并以概化的罗枝斯蒂分布(GLO)作为区域统一分布线型,采用指标洪水法对研究区贵州省乌江水系进行枯季径流的区域频率分析。结果表明,GLO分布能取得较好的枯季径流模拟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环境 枯季径流 区域频率分析 相似区检验 GLO分布 指标洪水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道结构对低压旋转式喷头水力性能影响试验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刘俊萍 李滔 张前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12-317,共6页
以低压旋转式喷头为研究对象,选择喷盘空间流道的结构参数:出口截面形状、流道偏转角、流道型线弧长、出口仰角作为试验因素,采用L34(9)的正交设计,测量了工作压力为250 kPa时,不同因素水平下各试验喷头的水量分布和流量,并利用线性插... 以低压旋转式喷头为研究对象,选择喷盘空间流道的结构参数:出口截面形状、流道偏转角、流道型线弧长、出口仰角作为试验因素,采用L34(9)的正交设计,测量了工作压力为250 kPa时,不同因素水平下各试验喷头的水量分布和流量,并利用线性插值法计算了单喷头的射程,选用Matlab软件模拟了正方形布置下喷头的组合均匀系数,分析了空间流道各结构参数值对喷头水力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低压喷头空间流道的出口截面为圆形和倒U形时,其喷洒均匀性优于出口截面为异形的喷头;空间流道结构参数的改变对流量基本无影响,波动范围在±0.1 m3/h.运用综合评分法分析得到各空间流道结构参数因素对组合均匀系数和射程的综合评价指标影响的主次顺序为流道偏转角、出口截面形状、出口仰角、流道型线弧长、最终得出低压旋转式喷头空间流道结构参数的最佳组合为出口截面圆形,流道偏转角4.5°,流道型线半径29 mm,出口仰角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压喷头 空间流道 正交试验 水量分布 喷洒均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轴摆缸式阀配流水液压马达工作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满家祥 赵继云 +3 位作者 王云飞 黄笛 刘磊 于鸣泉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50-458,共9页
为解决盘配流和轴配流低速大扭矩水液压马达配流副存在的磨损和泄漏问题,提出一种新型阀配流结构的低速大扭矩水液压马达,柱塞配流通过配流凸轮控制配流阀的通断实现。研究柱塞运动学规律和马达输出扭矩形成,揭示配流阀推杆位移、阀芯... 为解决盘配流和轴配流低速大扭矩水液压马达配流副存在的磨损和泄漏问题,提出一种新型阀配流结构的低速大扭矩水液压马达,柱塞配流通过配流凸轮控制配流阀的通断实现。研究柱塞运动学规律和马达输出扭矩形成,揭示配流阀推杆位移、阀芯通断、柱塞进回液间的对应关系,分析马达角排量波动随转角、结构设计参数K的变化规律,当结构设计参数K为0.13时,马达输出扭矩波动率为6.59%。在AMESim中建立了配流阀及单柱塞配流过程的仿真模型,分析配流阀的工作特性及单柱塞动态配流性能,工作中配流阀产生最大压降为0.08 MPa,进/回液配流阀无高低压串液。为验证阀配流结构在水液压马达中的工作性能,建立阀配流单柱塞试验台,并研究不同工况下的配流工作特性。试验结果表明,配流阀在马达转速0~60 r/min、压力0~21 MPa的工况下稳定配流,进液阀口压力在柱塞腔进回液转换时存在瞬间小幅压力波动,但对配流过程基本无影响,阀配流结构能够满足曲轴摆缸式马达柱塞的配流需求,为低速大扭矩水液压马达的配流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液压 阀配流 低速大扭矩 液压马达 性能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田采出水的精细过滤技术 被引量:9
11
作者 邓波 丁慧 耿伏龙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3-75,共3页
低渗透油层渗透率<0.1μm2,孔喉半径小,容易被堵塞,对注入水质要求高,目前缺乏对含有原油、化学添加剂、粉质颗粒和无机盐的油田采出水适应性强的精细过滤设备。本文介绍了油田采出水回注精细过滤材料试验和采用旋流配水、脉冲水流... 低渗透油层渗透率<0.1μm2,孔喉半径小,容易被堵塞,对注入水质要求高,目前缺乏对含有原油、化学添加剂、粉质颗粒和无机盐的油田采出水适应性强的精细过滤设备。本文介绍了油田采出水回注精细过滤材料试验和采用旋流配水、脉冲水流反洗技术的改性聚四氟乙烯滤芯过滤装置的小试和中试研究情况,研究开发的改性聚四氟乙烯精细过滤装置,当进水含油量≤20mg/L、悬浮物含量≤20mg/L时,出水达到了《碎屑岩油藏注水水质推荐指标》(SY5329-94)规定的A1级注水水质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细过滤 改性聚四氟乙烯 金属膜 滤芯 旋流配水 脉冲反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钝体表面附着物对低速水流压电俘能器性能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孙维鹏 刘宸涵 +3 位作者 郁小彬 胡珅 钟可欣 赵道利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463-1472,共10页
低速水流能可作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补充,适用于低速水流能开发的压电俘能器已在流场中表现出了优异的性能.而在钝体的表面增加附着物可影响压电俘能器的能量转换.通过改变附着物的形状、凸起高度和凹陷深度探究其对驰振式压电俘能器输... 低速水流能可作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补充,适用于低速水流能开发的压电俘能器已在流场中表现出了优异的性能.而在钝体的表面增加附着物可影响压电俘能器的能量转换.通过改变附着物的形状、凸起高度和凹陷深度探究其对驰振式压电俘能器输出特性的影响.利用拓展的哈密顿原理建立俘能器的机械控制方程,引入高斯定理建立电场-位移控制方程,并基于准稳态假设计算驰振的水动力及力矩,进而得到压电俘能器机电耦合分段参数模型.用伽辽金法离散悬臂梁的位移,并在此基础上解耦控制方程,从而得到输出功率及悬臂梁位移近似解.通过水槽实验获得压电俘能器输出功率的实验值,并验证了数学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0.51 m/s流速下,-2 mm椭球型凸起的压电俘能器RMS功率为1.411 mW,与无附着物的椭圆柱相比增幅为69.88%;当钝体包裹6 mm凸起的圆柱型附着物时,悬臂梁末端的振幅为3.07 mm,相比于无附着物的情况降低了84.83%.三维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凸起、凹陷为2 mm附着物的应用会使在钝体上形成的压差升高,进而加剧流致振动,且会影响从钝体两侧脱落涡的大小及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速水流能 附着物 压电俘能器 分段参数模型 驰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流理论的低渗透油藏CO_2泡沫驱渗流模拟 被引量:2
13
作者 苏玉亮 姜妙伦 +3 位作者 孟凡坤 詹世远 盛广龙 陈颖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87-196,共10页
泡沫驱油体系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机理十分复杂,为准确认识CO_2泡沫驱油机理,揭示其渗流规律.本研究基于低渗透油藏CO_2泡沫驱渗流特征,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及泡沫中表面活性剂的吸附,根据分流理论和物质平衡原理,将表面活性剂分别溶于水或C... 泡沫驱油体系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机理十分复杂,为准确认识CO_2泡沫驱油机理,揭示其渗流规律.本研究基于低渗透油藏CO_2泡沫驱渗流特征,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及泡沫中表面活性剂的吸附,根据分流理论和物质平衡原理,将表面活性剂分别溶于水或CO_2,并在不同注入条件下,分别建立低渗透油藏CO_2泡沫驱一维渗流模拟模型.运用图解法进行求解,确定驱替过程中含水饱和度的剖面分布.油藏数值模拟结果验证了所建模型的有效性.对不同泡沫质量、表面活性剂分布情况下的曲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泡沫中含水率提高,泡沫质量变差,泡沫驱替前缘移动速度先增后减,存在最佳的含水饱和度使得驱替效果最好;泡沫混相驱替前缘移动速度随气相与液相中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之比的增大而增加,当其趋近于无限大时,驱替效果达到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田开发工程 低渗透油藏 CO2泡沫驱 渗流特征 含水饱和度分布 分流理论 数值模拟 曲线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速大扭矩液压马达的配流机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于鸣泉 赵继云 +1 位作者 满家祥 王云飞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01-109,共9页
在煤矿、食品和水下等应用中,低速大扭矩高水基液压马达具有高比功率和介质友好性的优点。但目前高水基液压马达仍保持液压油马达的配流结构不变,仅替换工作介质,将液压油替代为高水基乳化液。然而,传统配流盘结构使用弹簧力压紧,保证密... 在煤矿、食品和水下等应用中,低速大扭矩高水基液压马达具有高比功率和介质友好性的优点。但目前高水基液压马达仍保持液压油马达的配流结构不变,仅替换工作介质,将液压油替代为高水基乳化液。然而,传统配流盘结构使用弹簧力压紧,保证密封,但在低速、高压和高水基工况下,配流盘磨损严重,从而产生严重泄漏。针对高水基乳化液驱动系统,文中提出了一种由阀、轴承和五星轮组成的阀配流机构,马达的进排液过程通过配流阀控制,而配流阀的启闭由五星轮驱动控制;然后,对比分析了偏心轮、凸轮和五星轮配流机构的配流规律及优缺点,发现五星轮配流结构可减小顶杆应力集中并解决了顶杆自旋卡紧现象;最后,利用AMESim仿真验证了五星轮配流结构的优越性,还制备了样机并进行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转速(10~90r/min)和压力(5~21MPa)下,柱塞腔内的压力可迅速建立;与传统配流盘机构相比,21MPa、90r/min高水基工况下阀配流机构的泄漏量仅为0.15mL/min,显著提高了马达容积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水基液压马达 数值仿真 阀配流机构 低速大扭矩 流体传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弗劳德数梯形墩-悬栅消力池水力特性 被引量:5
15
作者 俞晓伟 牧振伟 高尚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7-115,共9页
针对大单宽流量、低弗劳德数消力池内消能问题,通过物理模型试验方法,对比分析消力池内加设梯形墩和悬栅消能工后水力特性和消能效果,优化梯形墩-悬栅消力池布置形式。结果表明:在低弗劳德数水流条件下,梯形墩-悬栅联合消能工断面水深... 针对大单宽流量、低弗劳德数消力池内消能问题,通过物理模型试验方法,对比分析消力池内加设梯形墩和悬栅消能工后水力特性和消能效果,优化梯形墩-悬栅消力池布置形式。结果表明:在低弗劳德数水流条件下,梯形墩-悬栅联合消能工断面水深分布均匀,消力池底板沿程压力分布梯度和时均压力分布系数波动幅度较小,整体稳定性较优;动能修正系数基本保持在1<α<2的范围内,可有效改善入池断面流速分布;消能率由传统消力池的52.25%、70.37%、75.89%分别提升至56.74%、75.95%、79.22%;梯形墩-悬栅消力池内悬栅单排等间距、高度与尾坎同高布置时,梯形墩呈双排交错形式布置在距池首0.35L左右处对于整体流态改善明显,消力池出口流速可降至0.4 m/s,消能率提高至59.63%、76.12%、79.37%,研究结果可为同类工程的底流消能问题提供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弗劳德数水流 梯形墩-悬栅 水力特性 布置形式 时均压力分布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基岩裂隙作用的流域水文过程模拟
16
作者 石清 陈喜 +1 位作者 魏玲娜 张志才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89-394,共6页
利用分布式水文-土壤-植被模型(DHSVM),根据枯期径流2段退水规律,建立基岩裂隙水运动的计算方法,实现了DHSVM的改进。根据东江星丰流域地形、土壤、植被及水文地质特征,采用现场观测、遥感资料分析及室内试验等手段,确定星丰流域植被、... 利用分布式水文-土壤-植被模型(DHSVM),根据枯期径流2段退水规律,建立基岩裂隙水运动的计算方法,实现了DHSVM的改进。根据东江星丰流域地形、土壤、植被及水文地质特征,采用现场观测、遥感资料分析及室内试验等手段,确定星丰流域植被、土壤、基岩裂隙特征参数。利用2003—2008年实测气象、水文资料进行参数率定和模型验证。采用扰动分析法分析改进的DHSVM参数对径流、蒸散发影响的灵敏度。结果表明:改进的DHSVM实现了裂隙含水层对径流的调节,能更好地模拟枯期基流,提高了流域水文过程的模拟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水文模型 DHSVM 基岩裂隙水 枯期径流 星丰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小南河串流片防洪水位计算 被引量:4
17
作者 黎春松 刘伟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2011年第4期149-151,共3页
传统的多河流串流计算主要采用水库联调的方法,把串流的各条河流概化为静态水库,库水位水平且不考虑横向流动。为解决串流区水流的横向流动及水面线并不总像库水位一样水平的问题,采用二维非恒定流数学模型计算串流区洪水演进。通过概... 传统的多河流串流计算主要采用水库联调的方法,把串流的各条河流概化为静态水库,库水位水平且不考虑横向流动。为解决串流区水流的横向流动及水面线并不总像库水位一样水平的问题,采用二维非恒定流数学模型计算串流区洪水演进。通过概化地形、考虑入流、糙率、边界条件和水流的横向流动等因素,计算出了整个串流区域的水面线、水深、流速、出流等水力要素,并给出洪水演进模拟图,为确定河流与总干渠交叉建筑物的规模、总干渠左岸沿线水面线和对沿线村庄、农田的防洪影响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联调 二维非恒定流数学模型 交叉河流 左岸排水 总干渠 流速分布 淹没影响 水面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江上游高山森林溪流非木质残体现存量与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川 杨万勤 +4 位作者 张慧玲 王滨 岳楷 彭艳 吴福忠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509-1514,共6页
森林溪流非木质残体的特征直接关系到流域源头水质环境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碳及养分等物质的输出格局。为了解岷江上游水源源头高山森林生态系统溪流非木质残体的储量特征,于2013年8月高山森林溪流水量最大的季节,在研究区域海拔3 600 m典... 森林溪流非木质残体的特征直接关系到流域源头水质环境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碳及养分等物质的输出格局。为了解岷江上游水源源头高山森林生态系统溪流非木质残体的储量特征,于2013年8月高山森林溪流水量最大的季节,在研究区域海拔3 600 m典型高山森林范围内,沿主河道两岸调查每条森林溪流的非木质残体储量,共找到18条森林溪流汇入主河道,根据实地采样的可操作性和典型性,选择其中12条溪流详细调查非木质残体储量,每条森林溪流从尽头到源头每隔10 m设置一个长度为1 m,溪流实际宽度的样方(源头作为最后一个样方)。将样方内所有非木质残体全部采集,低温保存,迅速带回实验室,分别按照树皮、树叶和直径小于1 cm树枝分离,65℃烘干至恒重,测定各组分现存量。然后,将样品粉碎过筛,采用重铬酸钾氧化法测定凋落物有机碳含量,以不同组分现存量与其碳含量计算各组分的碳储量。结果表明:(1)该区域森林溪流非木质残体总现存量和总碳储量分别为657.25 kg和262.96 kg,单位面积现存量和碳储量为439.70 g·m-2和175.92g·m-2;(2)各溪流中直径小于1 cm树枝占非木质残体总现存量和总碳储量的69.76%和73.41%,其次为树叶,树皮比例最小且不足10%;(3)尽管溪流长度、面积和流量与非木质残体各组分单位面积现存量和碳储量均无显著相关关系,但显著影响溪流非木质残体总现存量和总碳储量及其在各组分的分配比例;(4)相对于树皮,凋落树叶现存量和碳储量所占比例在流量较小溪流中相对较大。这些结果为深入认识高山森林流域水环境及其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提供新的思路和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森林 溪流 非木质残体 现存量 碳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