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8篇文章
< 1 2 5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sefulness of reversed U-curve technique to enhance mapping and ablation efficiency in the treatment of pulmonary sinus cusp-derived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被引量:5
1
作者 Xiaonan Dong Min Tang +1 位作者 Qi Sun Shu Zhang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01期155-155,共1页
Objective Reversed U-curve and nonreversed U-curve(conventional technique) were both reported to be effective in treating pulmonary sinus cusp (PSC)-derived ventricular arrhythmia (VA).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 Objective Reversed U-curve and nonreversed U-curve(conventional technique) were both reported to be effective in treating pulmonary sinus cusp (PSC)-derived ventricular arrhythmia (VA).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wo metho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curve nonreversed U-curve ventricular arrhythmi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europrotective effect of cerebroprotein hydrolysate on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mice
2
作者 SHI Cai-yun AN Zi-xuan LI Wei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674-675,共2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neuroprotective effect of cerebroprotein hydroly⁃sate(CH)on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n mice.METHODS A total of 60 male SPF Kunming mice were randomly divided,reforming longa m...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neuroprotective effect of cerebroprotein hydroly⁃sate(CH)on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n mice.METHODS A total of 60 male SPF Kunming mice were randomly divided,reforming longa method into sham group(sham),model group(tMCAO,reforming longa method),CH 0.2 and 0.5 g·kg-1 groups and positive drug control group(edaravone 0.008 g·kg-1).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 were performed 24 h after opera⁃tion.Mice with scores ranged between 1 and 3 were included in subsequent experiments.Each group had 8 mice.CH edaravone and normal sa⁃line were ip injected for 5 d.The tMCAO group and the sham group were administered the same amount of normal saline as administration groups.TTC staining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volume of cerebral infarction;ELISA was per⁃formed to detect the levels of interleukin-6(IL-6),interleukin-1β(IL-1β),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and interferon-γ(IFN-γ)in serum and penumbra.RESULTS TTC staining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infarction in sham group.Compared with tMCAO group,the infarct volume in each administr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P<0.01).ELISA results showed that IL-6,IL-1βand IFN-γin serum and penumbra were of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MCAO group and sham group(P<0.01),and BDNF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P<0.01).Compared with tMCAO group,IL-6,IL-1βand IFN-γin serum and ischemic penumbra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all administration groups(P<0.01),while the content of BDNF was in⁃creased in CH 0.2 g·kg-1 group and edaravone 0.008 g·kg-1 group(P<0.05),and other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P<0.01).CONCLU⁃SION CH could reduce the cerebral infarction vol⁃ume and improve the nerve injury caused by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The mechanism was related to inhibit the expression of IL-6,IL-1βand IFN-γand increase the expression of BDNF possib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cerebroprotein hydrolysat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otective effect of active ingredient of Ferula sinkiangensis on global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mice
3
作者 ZHANG Wen-qiang MI Yan +2 位作者 XU Ji-kai LI Ning HOU Yue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735-735,共1页
OBJECTIVE Learning and memory impairment is one of the common sequelae of stroke patients,which is called"post-stroke dementia"and seriously affects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patients.For post-stroke dement... OBJECTIVE Learning and memory impairment is one of the common sequelae of stroke patients,which is called"post-stroke dementia"and seriously affects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patients.For post-stroke dementia,there is still no effective clinical treatment.In the present study,we aim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he active ingredient of Ferula sinkiangensis,AW09,on global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mice.METHODS The bilateral common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BCCAO)reperfusion model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AW09 on cognitive dysfunction in mice with global cerebral ischemia reperfusion.Y-maze and Morris water maze were used to test the learning and memory ability of mice.RESULTS Y-maze test showed that AW09 treatment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spontaneous alternation rate of BCCAO model animals and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total number of arm entries.The results of Morris water maze showed that AW09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escape latency of BCCAO mice during the training period.During the probe test phase,AW09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swimming time in target quadrant,distance in target quadrant and number of platform crossings and decreased the swimming time in the quadrant opposite the target quadrant of BCCAO mice.CONCLUSION AW09,the active ingredient of Ferula sinkiangensis,can improve working memory impairment and spatial memory impairment in animals with global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suggesting that AW09 has poten⁃tial therapeutic value for cognitive dysfunction caused by global cerebral ischem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rula sinkiangensis ischemia-reperfusion learning and memor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oteomic study on protective mechanism of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to ischemia-reperfusion lung injury
4
作者 ZHANG Chun-fang CHEN Zhu-chu +3 位作者 GUO Hai-zhou ZHANG Heng XIAO Zhi-qiang CHEN Sheng-x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5年第z1期304-309,共6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 of protein expression of lung tissue of rabbit after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and try to elucidate the potential protective mechanism of IP.Methods 12 domestic rabbits were rando...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 of protein expression of lung tissue of rabbit after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and try to elucidate the potential protective mechanism of IP.Methods 12 domestic rabbi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group IP and group control(6 rabbits in each group).All the left lungs were afflicted by ische mia-reperfusion injury except that those in group IP were subject to IP prior to ischemic phase.2-DE was employed to separate the total protein of the lung tissue.PDQuest analysis software was used to distinguish the differently expressed protein spot.MALDI-TOF-MS and Mascot database searching were exploited to identify these proteins.Results 1)IP attenuated the ischemia-reperfusion lung injury.2)The proteomic analysis showed 35 target proteins,of which 17 were characterized such as 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delta catalytic subunit.Conclusions 1)Proteomic is a promising tool to investigate the IP and ischemia-reperfusion lung injury.2)That IP inhibits inflammatory cascades through 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 may be one of its protective mechan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TEOM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贴附式长程心电监测在心悸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5
作者 何文一 蒋秋月 +1 位作者 彭欢欢 邓国兰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43-848,共6页
目的:探讨贴附式72 h长程三导联心电监测在心悸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因心悸行贴附式72 h长程三导联心电监测的患者病史和心电图资料。比较24 h和72 h监测期间心律失常及一过性ST-T改变的发生率,... 目的:探讨贴附式72 h长程三导联心电监测在心悸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因心悸行贴附式72 h长程三导联心电监测的患者病史和心电图资料。比较24 h和72 h监测期间心律失常及一过性ST-T改变的发生率,并分析72 h心律失常及一过性ST-T改变检出率减去24 h检出率得到的率差在年龄、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等不同危险因素下的差异。结果:216例心悸患者中,72 h监测各类心律失常及一过性ST-T改变检出率均高于24 h监测(P<0.05)。年龄<60岁患者的房性早搏率差明显高于≥60岁患者的率差(P<0.01)。高血压患者的房性早搏率差低于非高血压患者率差(P<0.05)。非高血压患者或非冠心病患者中T波改变的率差异明显高于高血压或冠心病患者(P<0.01)。与24 h三导联心电监测相比,贴附式72 h三导联心电监测可明显提高心律失常及一过性ST-T改变检出率。在年龄<60岁或未合并高血压的心悸患者中,贴附式电极72 h三导联心电图监测对自觉症状相符的房性早搏更敏感;在未合并高血压或冠心病的心悸患者中,贴附式电极72 h三导联心电图监测对症状相关的一过性T波改变更敏感。结论:贴附式72 h长程三导联心电监测极大地促进了诊断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同时也减轻了心悸患者的经济负担,实现了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程心电监测 心悸 动态心电图 心律失常 ST-T改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儿童心肌炎的临床特征分析
6
作者 梁家锟 刘春峰 王虹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23-529,共7页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儿童心肌炎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探讨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暴发性心肌炎(FMC)、心肌炎(MC)及疑似心肌炎(SMC)患儿共244例的临床资料,比较3组患儿的临床特点、合并心律失常类型...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儿童心肌炎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探讨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暴发性心肌炎(FMC)、心肌炎(MC)及疑似心肌炎(SMC)患儿共244例的临床资料,比较3组患儿的临床特点、合并心律失常类型及治疗和转归情况。结果244例患儿中,132例(54.1%)合并心律失常,其中室性心律失常83例(62.9%),存活105例[86例(81.9%)无遗留心律失常]。FMC组出现心音低钝、心脑综合征、心源性休克、心功能不全以及死亡的比例高于MC组及SMC组(P<0.01)。5例合并Ⅲ°房室传导阻滞(AVB)患儿经控制合适心室率,未安装临时起搏器,均恢复正常。结论FMC、MC、SMC患儿合并心律失常以室性多见,且很少遗留心律失常。FMC临床症状重,病死率高。Ⅲ°AVB患儿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出现的室性心动过速若控制好心室率,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炎 心律失常 起搏器 预后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间手术模式下心律失常射频导管消融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初步探索研究
7
作者 夏雨 徐沁 +6 位作者 陈冠之 张念秦 胡志成 吴灵敏 郑黎晖 丁立刚 姚焰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46-652,共7页
目的:初步探讨当日出院的日间手术模式下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心律失常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连续入选2024年7月8日至2024年9月18日期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拟接受日间手术模式下心律失常射频导管消融术的50例患者。观察患者的手术... 目的:初步探讨当日出院的日间手术模式下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心律失常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连续入选2024年7月8日至2024年9月18日期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拟接受日间手术模式下心律失常射频导管消融术的50例患者。观察患者的手术即刻成功率,并随访患者术后30天内再住院/门急诊就诊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3个月内心律失常的复发情况。结果:50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7.2±16.1)岁,男性32例(64.0%)。47例(94.0%)患者接受射频导管消融术,其中18例(36.0%)为心房颤动患者;其余3例(6.0%)仅接受电生理检查。接受射频导管消融术的患者术中即刻成功率为100%(47/47),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血管穿刺并发症及消融相关并发症。患者的平均总住院时间和术后在院观察时间分别为(6.84±1.13)h和(3.40±1.12)h;术后30天内全因和因心律失常再住院/门急诊就诊率分别为12.0%(6/50)和2.0%(1/50);术后3个月内心律失常总复发率为4.0%(2/50),复发病例均为接受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术的患者。结论:日间手术模式下心律失常射频导管消融术安全、有效、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间手术 射频导管消融 心律失常 心房颤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一过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模型构建
8
作者 刘致强 赵志坤 +2 位作者 米伟 王刚 李良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2025-2032,共8页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发生一过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并检验预测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8月至2024年2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空军医院行PCI术的480例ACS患者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发生一过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并检验预测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8月至2024年2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空军医院行PCI术的480例AC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7∶3分为建构组336例与验证组144例,建构组数据用于构建模型,验证组对该模型进行验证。根据术后是否发生一过性心律失常将建构组患者分为发生组84例与未发生组252例,验证组分为发生组36例与未发生组108例。观察两组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采用ROC实验分析连续性变量的预测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CS患者PCI术后发生一过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采用R语言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采用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对模型进行评价与验证。结果建构组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越大、存在糖尿病病史、发病到入院时间≥6 h、BNP水平越高是ACS患者PCI术后发生一过性心律失常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据此建立的预测模型AUC为0.865,95%CI:0.804~0.927,在预测ACS患者PCI术后发生一过性心律失常方面表现良好,其C-index为0.858(0.753~0.865),当其风险阈值介于0.10~0.96时,该模型可以较好地提供标准化净收益。验证组ROC曲线和校准曲线结果良好,AUC为0.846,C-index为0.840(0.737~0.851),提示模型具有较好的外部预测效能。验证组决策曲线分析结果表明,当风险阈值介于0.06~0.94时,该模型可以较好的提供标准化净收益。结论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越大、存在糖尿病病史、发病到入院时间≥6 h、BNP水平越高是ACS患者PCI术后发生一过性心律失常的主要危险因素,基于这4个影响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有效预测ACS患者PCI术后发生一过性心律失常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一过性心律失常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磁共振延迟钆增强预测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置入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价值
9
作者 宋玲毓 李健 +4 位作者 张闯 杨漫漫 张国星 苏小雅 时向民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2-135,共4页
目的探讨心脏磁共振延迟钆增强(late gadolinium enhancement,LEG)在预测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置入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ventricular arrhythmia,VA)事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 目的探讨心脏磁共振延迟钆增强(late gadolinium enhancement,LEG)在预测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置入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ventricular arrhythmia,VA)事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4年3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和第六医学中心ICD置入并行LEG检查的心源性猝死高危患者16例,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发生ICD恰当治疗的VA事件分为VA组7例和无VA组9例。比较2组临床基线特征、LEG特点与发生VA事件的相关性。结果VA组术后透壁性强化、心肌中层强化比例明显高于无VA组(71.4%vs 11.1%,P=0.035;85.7%vs 22.2%,P=0.04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透壁性强化(OR=5.000,95%CI:0.150~166.589,P=0.368)和心肌中层强化(OR=7.000,95%CI:0.217~226.005,P=0.272)不是VA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透壁性强化和心肌中层强化联合预测及单独透壁性强化的诊断效能较好(P<0.05)。结论LEG对预测患者置入ICD后发生VA事件具有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心性 除颤器 植入型 磁共振成像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例儿童PRKAG2心脏综合征的临床和遗传学特征分析
10
作者 严子航 王玉珍 +4 位作者 产文秀 陈浩 吴近近 陈轶维 傅立军 《临床儿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1-215,232,共6页
目的探讨儿童PRKAG2心脏综合征(PCS)患者的临床和遗传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9月至2022年10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确诊为PCS患儿的临床资料和基因检测结果。结果共纳入7例PCS患儿,其中男6例,女1例,发病中位年龄9.0(3.0~12.0)岁。其中... 目的探讨儿童PRKAG2心脏综合征(PCS)患者的临床和遗传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9月至2022年10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确诊为PCS患儿的临床资料和基因检测结果。结果共纳入7例PCS患儿,其中男6例,女1例,发病中位年龄9.0(3.0~12.0)岁。其中5例患儿出现不同程度心肌肥厚,4例合并心室预激,2例合并房室传导阻滞,1例合并窦性静止。7例患儿中检测到PRKAG2基因的6种不同的错义突变,包含2个新发现的突变(F293V,Q337H)。中位随访时间3.0(2.0~3.8)年,其中1例患儿进展为终末期心衰接受心脏移植、1例因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安装了永久性心脏起搏器,2例因为左室流出道梗阻分别接受了改良扩大Morrow手术和室间隔射频消融手术。结论PCS是儿童肥厚型心肌病的少见病因,容易发生传导系统病变,对于合并预激综合征或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肥厚型心肌病患儿,需要注意该病的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KAG2心脏综合征 肥厚型心肌病 预激综合征 心律失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RP75和VDAC1在海洛因致心律失常中的作用
11
作者 管雅玲 苏丽萍 +4 位作者 刘丽 季敏 庄梦婕 朱森森 蒲红伟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20-726,共7页
目的探讨葡萄糖调节蛋白75(GRP75)和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1(VDAC1)在海洛因致心律失常中的作用。方法基于本课题组前期获得的海洛因干预原代心肌细胞转录组数据和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下载的GSE31821数据集,利用R语言筛选出共同的差异表... 目的探讨葡萄糖调节蛋白75(GRP75)和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1(VDAC1)在海洛因致心律失常中的作用。方法基于本课题组前期获得的海洛因干预原代心肌细胞转录组数据和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下载的GSE31821数据集,利用R语言筛选出共同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对DEGs进行富集分析。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使用Cytoscape软件筛选关键基因。利用HDOCK软件对关键基因进行分子对接预测,进行体内实验验证。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模型+7 d组、模型+14 d组、模型+21 d组,每组12只。构建海洛因成瘾大鼠模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时定量PCR检测心肌组织中差异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筛选出51个DEGs,主要富集在横纹肌细胞发育、肌节、肌动蛋白结合过程等功能以及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钙信号通路、凋亡等方面。结合PPI和Cytoscape的结果,筛选出GRP75、VDAC1这2个关键基因。分子对接结果显示,GRP75与VDAC1存在相互作用关系,相互作用力强,能够形成稳定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GRP75、VDAC1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且随着海洛因干预时间的延长,GRP75、VDAC1的表达呈时间依赖性方式显著升高(P<0.05)。结论GRP75和VDAC1可能参与海洛因致心律失常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洛因 心律失常 葡萄糖调节蛋白75 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瘢痕与药物治疗反应对非缺血性心肌病心衰患者室性心律失常风险的影响
12
作者 计雨佳 张恩瑞 +4 位作者 钱雯 张新尉 朱晓梅 徐怡 邹建刚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71-677,共7页
目的:探究非缺血性心肌病(nonischemic cardiomyopathy,NICM)患者心肌瘢痕与药物治疗反应对室性心律失常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心脏磁共振检查且接受药物治疗的77例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 目的:探究非缺血性心肌病(nonischemic cardiomyopathy,NICM)患者心肌瘢痕与药物治疗反应对室性心律失常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心脏磁共振检查且接受药物治疗的77例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35%的NICM患者延迟钆增强(late gadolinium enhancement,LGE)与1年随访期内LVEF变化情况。采用Kaplan⁃Meier曲线和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多因素分析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34(16~49)个月。患者药物治疗后1年内LVEF变化与LGE无关(P=0.379),与LGE负荷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295(95%CI:-0.487~-0.076,P=0.009)。随访期间,5例患者发生室性快速心律失常(ventricular tachyarrhythmia,VTA)事件,在生存分析中,VTA事件与LGE负荷有关(P=0.005),与LGE是否存在和药物治疗是否有反应无关(P=0.309,P=0.890)。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中,LGE负荷是VTA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HR=1.075,95%CI:1.002~1.054,P=0.043)。NICM患者远期复合终点与LGE负荷和LVEF变化有关(P=0.040,P=0.025)。结论:LGE负荷是NICM患者发生VTA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VTA事件的发生与药物治疗有无反应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缺血性心肌病 左室射血分数 心肌瘢痕 延迟钆增强 室性心律失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围术期穿刺部位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及处理措施
13
作者 司会莉 王帆 +1 位作者 李浩翰 李树仁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56,共4页
目的探讨影响老年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后穿刺部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23年6月河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收治的行RFCA的老年快速性心律患者290例,根据... 目的探讨影响老年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后穿刺部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23年6月河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收治的行RFCA的老年快速性心律患者290例,根据住院期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分为并发症组13例,非并发症组277例。比较2组基线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FCA围术期穿刺部位并发症的独立影响因素,并绘制ROC曲线检测体质量指数对穿刺部位并发症的预测价值。结果穿刺部位并发症在房性心律失常RFCA中较多,室上性心律失常次之,室性心律失常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与非并发症组比较,并发症组体质量指数、房性心律失常比例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年龄、室性心律失常、室上性心律失常、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质量指数较大是老年快速心律失常患者穿刺部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OR=1.256,95%CI:1.032~1.528,P=0.023)。ROC曲线分析显示,体质量指数预测穿刺部位并发症的曲线下面积为0.702(95%CI:0.586~0.817,P=0.018),敏感性为91.7%,特异性为49.6%,约登指数为0.413。结论房性心律失常RFCA与穿刺部位并发症密切相关,体质量指数对穿刺部位并发症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心性 导管消融术 危险因素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心室辅助装置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胡佳文 师桃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9-384,共6页
左室辅助装置(LVAD)现今已成为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终点治疗的常规手段。术后室性心律失常(ventricular arrhythmia,VA)是LVAD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LVAD患者的预后有着极大影响。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对LVAD合并VA的危险因... 左室辅助装置(LVAD)现今已成为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终点治疗的常规手段。术后室性心律失常(ventricular arrhythmia,VA)是LVAD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LVAD患者的预后有着极大影响。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对LVAD合并VA的危险因素、发生机制以及治疗策略进行综述,以期能够丰富此类患者的临床管理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室辅助装置 室性心律失常 发生机制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在心血管疾病去交感神经术中的应用
15
作者 谢张莉 廖礼义 +2 位作者 张爽 胡琳 李旭平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47-756,共10页
去交感神经术作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一种新兴手段,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SRT)是一种精准且非侵入性的治疗技术,逐渐被引入交感神经系统的干预中,在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展现了良好的前景。... 去交感神经术作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一种新兴手段,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SRT)是一种精准且非侵入性的治疗技术,逐渐被引入交感神经系统的干预中,在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展现了良好的前景。SRT可通过三维成像精确定位交感神经节,并利用高能射线破坏神经纤维,从而达到与传统去交感神经术类似的效果,同时还可减少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和缩短恢复时间,并具备无创和不良反应少等优势,未来有望成为传统治疗方法的替代治疗手段。SRT与去交感神经术的结合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路径,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交感神经术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高血压 心力衰竭 心律失常 肺动脉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悸,气促,四肢无力,水肿,喘憋:抗线粒体抗体阳性、合并心脏受累的罕见炎性肌病
16
作者 梁春苏 张旭昌 +10 位作者 张宁 康琳 刘晓红 余嘉奇 刘颖娴 乔琳 杨燕丽 赵肖奕 赵瑞杰 牛娜 闫雪莲 《协和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8-255,共8页
本文报道1例因“心悸、气促2年余,四肢无力6个月,水肿、夜间喘憋2个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的患者。其临床表现为四肢肌力下降,吞咽肌、呼吸肌受累;同时合并心力衰竭和以房性心律失常为主的多种心律失常;实验室检测可见包括... 本文报道1例因“心悸、气促2年余,四肢无力6个月,水肿、夜间喘憋2个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的患者。其临床表现为四肢肌力下降,吞咽肌、呼吸肌受累;同时合并心力衰竭和以房性心律失常为主的多种心律失常;实验室检测可见包括抗线粒体抗体在内的多种自身抗体阳性。经多学科协作诊疗,最终诊断为抗线粒体抗体相关炎性肌病。予以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并进行针对肌肉力量的抗阻练习和针对肺功能的康复训练后,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在该患者的诊疗过程中,紧密围绕患者临床表现逐步厘清病因,发现细微异常临床资料背后的可能原因,并实施有效干预,再次体现了多学科协作在老年罕见病诊疗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炎性肌病 抗线粒体抗体相关炎性肌病 心力衰竭 心律失常 老年患者 医患共同决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心律失常数据的人工智能算法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研究
17
作者 胡政 刘金城 +3 位作者 周凤 马雪然 田媛 定翔 《计量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67-1074,共8页
基于心律失常的人工智能识别算法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中至关重要。由于算法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是实现心律失常识别算法可靠性评估的关键,因此提出一种针对此类算法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采用MITBIH心律失常数据库作为参考数据集,将DN... 基于心律失常的人工智能识别算法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中至关重要。由于算法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是实现心律失常识别算法可靠性评估的关键,因此提出一种针对此类算法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采用MITBIH心律失常数据库作为参考数据集,将DNN模型与CNN等3个模型进行对比试验。使用独立数据集十折交叉实验,通过不确定度合成的评定方法,分析算法输出结果的可靠性。4个模型在主要类型心律失常识别中分别达到97.2%(95%CI:96.8%~97.6%),92.8%(95%CI:91.0%~94.6%),89.5%(95%CI:87.4%~91.6%)和93.2%(95%CI:91.6%~94.8%)的总体准确率。不确定度传播分析发现,十折交叉实验不确定度(0.18%)、设备系统误差(0.03%)和数据量化误差(0.01%)是影响测量结果可靠性的主要因素,为医疗人工智能算法的质量评估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计量 心律失常识别 测量不确定度 人工智能算法 质量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动脉去神经术的研究现状
18
作者 李畅 于雪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5-211,共7页
交感神经系统的异常激活与肺动脉高压、室性心律失常等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非药物干预如肺动脉去神经术能有效抑制交感神经系统异常激活,延缓疾病进展。本综述旨在总结肺动脉去神经术的操作方法、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并... 交感神经系统的异常激活与肺动脉高压、室性心律失常等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非药物干预如肺动脉去神经术能有效抑制交感神经系统异常激活,延缓疾病进展。本综述旨在总结肺动脉去神经术的操作方法、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并探讨其在治疗肺动脉高压和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感神经系统 心血管疾病 肺动脉高压 室性心律失常 肺动脉去神经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总胆汁酸水平在ApoE^(-/-)小鼠心律失常发生中的作用
19
作者 岳星 李雪梅 +5 位作者 张寒潇 左川弋 朱莉娟 吕菁 张承舜 曹新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79-886,共8页
目的:探讨长期高脂饮食引起载脂蛋白E敲除(ApoE^(-/-))小鼠血清胆汁酸水平改变在室上心律失常(SVA)发生中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20只ApoE^(-/-)小鼠随机分为正常饲料组和高脂饲料(HFD)组,每组10只,饲养20周后,采用体表心电... 目的:探讨长期高脂饮食引起载脂蛋白E敲除(ApoE^(-/-))小鼠血清胆汁酸水平改变在室上心律失常(SVA)发生中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20只ApoE^(-/-)小鼠随机分为正常饲料组和高脂饲料(HFD)组,每组10只,饲养20周后,采用体表心电图检查2组小鼠心脏电生理,超声心动图检测2组小鼠心脏收缩功能和结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2组小鼠血清中血脂、总胆汁酸(TBA)和炎症因子水平,苏木精-伊红(HE)染色检测2组小鼠心脏炎症反应,Masson染色观察2组小鼠心肌纤维化程度。结果:HFD组小鼠出现交界区早搏(JPB)/交界区心动过速(JT)4例、房性早搏(PAC)1例和室性早搏(PVC)1例,而正常饲料组小鼠仅出现JPB/JT和PAC各1例。与正常饲料组比较,HFD组小鼠心率明显降低(P<0.05),收缩末期容积(ESV)、心室去极时间(QRS)和心室去极和复极总时间(QT)间期明显延长(P<0.05),射血分数(EF)和短轴缩短率(FS)降低(P<0.05),舒张末期容积(EDV)升高(P<0.05),但组间收缩末期容积(ES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和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IDs)增加(P<0.05),血浆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和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BA水平升高(P<0.05),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和趋化因子C-X-C基序配体1(CXCL-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饲料组比较,HFD组小鼠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HFD与正常饲料组小鼠炎性细胞浸润相似。Masson染色,与正常饲料组比较,HFD组小鼠纤维化有增加趋势,但心肌纤维化面积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高脂饮食可升高ApoE^(-/-)小鼠血清TBA水平,可能引起SV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脂饮食 总胆汁酸 室上心律失常 炎症因子 心肌纤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穿戴12导联智能心电衣在肺血管介入术后的应用
20
作者 赵甜 王雪纯 +8 位作者 李发久 胡钰 陈莹 刘恩红 周琴 曹琴琴 黄莹 金宵 刘爽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49-52,共4页
目的探讨可穿戴12导联智能心电衣在肺血管介入术后患者心电监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8例肺血管介入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应用传统心电图机进行心电监测,观察组应用无创可穿戴12导联智能心电衣进行心电监测。... 目的探讨可穿戴12导联智能心电衣在肺血管介入术后患者心电监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8例肺血管介入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应用传统心电图机进行心电监测,观察组应用无创可穿戴12导联智能心电衣进行心电监测。比较两组监测24 h心律失常检出率、患者体验舒适度及护理人员使用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期前收缩、心率变异性异常、房性心动过速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患者体验舒适度及护理人员使用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可穿戴12导联智能心电衣穿着舒适,能及时发现患者心律失常,保障患者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血管疾病 肺血管介入术 心电监护 智能心电衣 心律失常 患者体验 内科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