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3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不同蒸发公式的流域典型期潜在蒸发、径流的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宿辉 宋向旭 +3 位作者 周帅 武春晓 韩小庆 张晓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33,共8页
分析潜在蒸发、径流的时空变化对准确认识气候敏感区实际蒸发和水量平衡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但受全球气候年际、季节变化等影响,流域层面潜在蒸发、径流难以预测与评估。以气候敏感区黄河源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综合差分样本方法(CDSST)... 分析潜在蒸发、径流的时空变化对准确认识气候敏感区实际蒸发和水量平衡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但受全球气候年际、季节变化等影响,流域层面潜在蒸发、径流难以预测与评估。以气候敏感区黄河源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综合差分样本方法(CDSST)划分流域干湿状态为丰水年、枯水年和混合年,并构建了各状态下月尺度abcd水文模型,探究了4种潜在蒸发算法(Haregreaves、Makkink、Penman-Monteith和Jensen-Haise)不确定性对流域潜在蒸发、径流预测不确定性的影响;利用不均匀系数、集中度和相对变化幅度等水文指标,揭示了4种不同潜在蒸发算法对流域水资源预测的影响。结果表明:较1990年之前,流域呈干旱状态的年份增多(由4 a增至10 a),且丰水、枯水和混合年对应的年份个数占比分别为25.86%、24.14%和50%;同时,潜在蒸发算法不确定性改变了流域蒸发量和径流量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对于科学掌握变环境下流域水文过程动态变化、区域水资源管理和生态恢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蒸发 径流不确定性 水资源 黄河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下玉米需水量时空特征及未来趋势
2
作者 申晓晶 陈猷 +1 位作者 栾文杰 周博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43-253,共11页
[目的]为探究气象因素和作物种植面积变化对宁夏引黄灌区玉米需水量的影响及未来玉米需水量变化趋势。[方法]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和单作物系数法,计算宁夏引黄灌区玉米需水量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利用重标极差分析法预测未来作物... [目的]为探究气象因素和作物种植面积变化对宁夏引黄灌区玉米需水量的影响及未来玉米需水量变化趋势。[方法]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和单作物系数法,计算宁夏引黄灌区玉米需水量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利用重标极差分析法预测未来作物需水量和灌溉需水量的时空演变趋势;利用基于偏导数的敏感性分析和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方法,探究气象因子和种植面积变化对玉米需水量的影响并确定主要影响因素。[结果]玉米需水量具有较为明显的空间异动性,空间分布趋势呈现由引黄灌区中部向南北两端递增,西南整体低于东北趋势。在对未来需水量预测中,惠农、银川站点的作物未来需水量呈上升趋势。在考虑气象因素对玉米需水量的影响上,相对湿度的敏感系数最高;单位面积作物需水量和灌溉需水量随着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风速、日照时间的上升而增加,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而减少。整个研究期内,作物种植面积变化是导致玉米总需水量变化的主要因素。[结论]玉米种植规模扩大对总需水量的增加有着较大的影响,而气象因子对该时期的总需水量变化作用相对较小。研究结果可为气候变化背景下确定合理的作物种植结构和规模及灌区水资源适应性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因子 种植面积变化 需水量 引黄灌区 重标极差分析法(rescaled range analysis R/S) 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 LMD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呼和浩特段典型饮用水源地新污染物赋存特征和优控清单筛选
3
作者 龚雄虎 张乐 +7 位作者 张翼飞 郑利霞 段平洲 张玉熙 焦立新 张路 魏健 赵中华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062-2077,共16页
为探究饮用水源地新污染物赋存状况,建立水环境优先控制清单,支撑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干旱半干旱区建立饮用水源新污染物风险防控体系,本研究选择黄河呼和浩特段蒲滩拐水源地为研究对象,开展区域范围内水体典型新污染物赋存特征研究,... 为探究饮用水源地新污染物赋存状况,建立水环境优先控制清单,支撑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干旱半干旱区建立饮用水源新污染物风险防控体系,本研究选择黄河呼和浩特段蒲滩拐水源地为研究对象,开展区域范围内水体典型新污染物赋存特征研究,评价生态和健康风险,建立水源地新污染物优控清单。结果表明:①蒲滩拐水源地水体中普遍存在多环芳烃(PAHs)、有机氯农药(OCPs)、多氯联苯(PCBs)、邻苯二甲酸酯(PAEs)和抗生素等108种新污染物,其中PAEs检出浓度最高(0.20~14.28μg/L),其次为抗生素(127.90~853.10 ng/L)和PAHs(12.02~218.47 ng/L),OCPs(4.78~46.13 ng/L)和PCBs(51.03~77.70 ng/L)污染负荷略低。②不同污染物呈现一定的空间差异,整体表现为支流大黑河及其入黄口负荷最高,其次为近水源地取水口区域。③风险评价显示,大黑河及其入黄口区域生态风险较高,上游头道拐至入黄口干流水体以PAEs为主要的风险因子,下游近蒲滩拐水源取水口区域则以PAHs和抗生素为主要的风险因子;流域人群经饮水和皮肤接触途径暴露的致癌和非致癌风险较低。④运用多参数综合评分法建立了27种污染物在内的水源地新污染物优控清单,以OCPs、PCBs优先级别较高,其次为PAEs和PAHs,抗生素优先级较低。研究显示,干旱半干旱区饮用水源地新污染物赋存特征复杂,生态风险空间分异显著,需建立多要素同步监测体系并制定流域风险管控方案,以保障城市饮用水源安全与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地 新污染物 风险评价 优控清单 黄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地区地下水水质成因研究:以山东省东营市孤岛镇为例
4
作者 王威 程行 +5 位作者 高旭波 田振环 刘春华 武占辉 李成城 孔淑琼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9-483,共15页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重要的战略经济区。查明区域地下水水质特征和成因机制对于科学利用地下水资源、保护三角洲生态环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黄河三角洲地区山东省东营市孤岛镇为工作区,通过野外水文地质调查、水文地球化学监测和室...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重要的战略经济区。查明区域地下水水质特征和成因机制对于科学利用地下水资源、保护三角洲生态环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黄河三角洲地区山东省东营市孤岛镇为工作区,通过野外水文地质调查、水文地球化学监测和室内分析测试,系统地揭示了研究区地下水水质和成因机制。研究表明:(1)黄河水、海水、地表水、微咸地下水和地下咸水与卤水的主要水化学类型分别为HCO_(3)·SO_(4)-Na·Ca、Cl-Na、Cl-Na、Cl·HCO_(3)-Na和Cl-Na型;(2)地表水和微咸水靠近硅酸盐端员,微咸水形成过程中主要发生了阳离子交换和硅酸盐岩溶解作用,同时受白云石和石膏溶解作用的影响,硅酸盐溶蚀起主导作用;(3)咸水主要受硅酸盐岩和蒸发岩溶蚀作用控制,卤水则主要受蒸发岩溶解作用影响,盐分来源均与海水入侵有关;(4)地下水中Cl^(-)的浓度分布大体趋势为从沿海区域向内陆逐渐降低,F^(-)的浓度分布大体趋势为从入海口位置往内陆延伸逐渐降低,Na^(+)、Mg^(2+)、Ca^(2+)和SO_(4)^(2-)的离子浓度分布与TDS浓度(溶解性固体总量)的分布规律整体一致,上述离子组分主要来源于古海水和现代海水入侵作用,而NH_(4)^(+)浓度的分布规律呈现相反的趋势,浓度变化主要受强烈人类活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地下水水化学 水污染 水文地球化学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植被覆盖度与生态需水量研究
5
作者 田芸 吉祖稳 +1 位作者 王党伟 谢益芹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8-175,188,共9页
[目的]探究黄河三角洲地区湿地生态的时空动态变化以及水量需求,阐明植被覆盖度对生态补水的响应机制,进而为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保护提供依据。[方法]基于2000—2022年黄河三角洲的土地利用和植被归一化指数(NDVI)数据,通过像元二分法... [目的]探究黄河三角洲地区湿地生态的时空动态变化以及水量需求,阐明植被覆盖度对生态补水的响应机制,进而为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保护提供依据。[方法]基于2000—2022年黄河三角洲的土地利用和植被归一化指数(NDVI)数据,通过像元二分法计算植被覆盖度,采用slope趋势分析等方法,明确黄河三角洲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生态补水量的响应,基于功能设定法及面积定额法对黄河三角洲的生态需水量进行估算。[结果](1)黄河三角洲植被改善区域面积和退化区域面积占比分别为63.2%和27.7%,植被覆盖度总体呈现增加趋势;(2)生态补水的实施对于植被覆盖度的增加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生态补水实施以后,植被退化区域的面积占比减小,植被改善区域的面积占比增加;(3)黄河三角洲全年最小、适宜及最大生态需水量分别为2.91亿m³、5.43亿m³和9.11亿m³;自然保护区以外的区域全年最小、适宜和最大生态需水量分别为0.98亿m³、1.82亿m³和3.07亿m³。[结论]生态补水显著提高了黄河三角洲的植被覆盖度,且生态补水量与植被覆盖度正相关,研究结果可以为黄河三角洲的生态修复与水沙配置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生态需水量 植被归一化指数 黄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潮大风对废黄河水下三角洲水动力与悬沙输运的影响
6
作者 乔鹏华 邢飞 +6 位作者 刘晓磊 胡春也 陈少鑫 张凡 杨海飞 汪亚平 冯志轩 《海洋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8-231,共14页
水下三角洲是重要的海岸地貌单元,寒潮大风事件是影响其稳定性的主要动力过程之一。为探究寒潮大风对水下三角洲水动力与悬沙输运过程的影响,于2021年12月在南黄海废黄河水下三角洲近岸浅水区(约9 m)和离岸海底平台深水区(约19 m)开展... 水下三角洲是重要的海岸地貌单元,寒潮大风事件是影响其稳定性的主要动力过程之一。为探究寒潮大风对水下三角洲水动力与悬沙输运过程的影响,于2021年12月在南黄海废黄河水下三角洲近岸浅水区(约9 m)和离岸海底平台深水区(约19 m)开展现场观测。以寒潮前、中、后3个全潮周期为典型时段开展对比研究,计算底部切应力,分析流速剪切和悬沙浓度引起的层化效应,探讨其对悬沙输运的影响。结果表明:寒潮前的流速剪切和悬沙浓度引起的层化导致高悬沙被限制在水体中下层,表层悬沙浓度低;寒潮后的水体层化弱于寒潮前,表明寒潮大风的影响可以持续数天。与寒潮前和寒潮后相比,寒潮中两个站位水体垂向混合充分,悬沙浓度和输运率显著升高,近岸站位的瞬时输运率显著增大,尤其在近岸浅水区域更为显著,其沿岸输运率可达6.88 kg/(m·s^(-1)),分别是寒潮前和寒潮后的2.49和2.27倍;离岸输运率达7.84 kg/(m·s^(-1)),是寒潮前和寒潮后的2.49和4.51倍。寒潮大风也显著改变了沉积物输运的主控因素和净输运率方向,表现在寒潮前以受潮流控制的南向输运为主,寒潮中则转变为波浪主控的向岸或向海输运。本研究量化了一次完整的寒潮大风对废黄河水下三角洲的水动力和沉积物输运的作用,为研究冬季风暴对海岸地区的影响提供了第一手观测资料和直接的观测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大风 水体层化 悬沙浓度 沉积物输运 废黄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源区冻土变化对流域地表径流和水源涵养量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秦甲 施发祥 +2 位作者 崔峻豪 杨冰峰 丁永建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共11页
黄河源区是黄河流域的重要产水区和水源涵养区,近年来气候变暖导致黄河源区冻土退化加速、多年冻土活动层逐渐增厚。冻土的变化使黄河源区的水资源和涵养功能研究变得更复杂。研究明晰多年冻土变化状况、量化评估水源涵养量对多年冻土... 黄河源区是黄河流域的重要产水区和水源涵养区,近年来气候变暖导致黄河源区冻土退化加速、多年冻土活动层逐渐增厚。冻土的变化使黄河源区的水资源和涵养功能研究变得更复杂。研究明晰多年冻土变化状况、量化评估水源涵养量对多年冻土变化的响应,对黄河流域及青藏高原水资源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水文、气象及冻土等多源数据,对黄河源区多年冻土变化对流域地表径流和水源涵养量的影响进行了具体分析。结果表明:(1)1960—2020年间,黄河源区多年冻土呈退化趋势,活动层厚度增加10~25 cm,多年冻土集中分布区域逐渐缩小,到2020年部分区域多年冻土已退化消失。(2)黄河源区水源涵养量呈波动上升趋势,1979—2018年间有14年为负值,26年为正值,表明水资源总体上补给大于消耗。自1998年实施水量调度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以来,水源涵养量逐步提升。(3)随着多年冻土退化(活动层厚度的增加),水源涵养量呈增加趋势;源头至黄河沿站和吉迈站至门堂站区域的水源涵养量变化,对多年冻土退化的响应最为显著。本研究有关结论可为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和科学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年冻土 冻土退化 径流量 水源涵养量 黄河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枯水年黄河流域水资源系统韧性调控
8
作者 王煜 郑小康 +4 位作者 吕鸿 彭少明 周翔南 尚文绣 张迪 《水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9-371,共13页
变化环境下缺水流域正面临日益严峻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极端枯水年水资源韧性调控方法和技术亟需创新和发展。本文以水资源系统韧性提升为核心,考虑水资源系统的鲁棒性、抵抗性、恢复性能力,建立流域水资源系统韧性水平评价方法,提出极端... 变化环境下缺水流域正面临日益严峻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极端枯水年水资源韧性调控方法和技术亟需创新和发展。本文以水资源系统韧性提升为核心,考虑水资源系统的鲁棒性、抵抗性、恢复性能力,建立流域水资源系统韧性水平评价方法,提出极端枯水年黄河流域水库群年际补水增供、地下水弹性开采增供和东中线置换增供等多水源挖潜措施和阈值。以流域水资源系统韧性最大为目标,以流域生活、生产和生态三生底线用水、断面下泄水量和多水源挖潜为约束,建立黄河流域水资源系统韧性调控模型,分析不同调控措施组合对水资源系统韧性的影响,提出增供措施投入策略及优化河流生态和经济社会用水配置关系,提升黄河流域应对极端枯水年的水安全保障能力。研究结果表明:2022年黄河流域现状用水遭遇2002年极端枯水,在不采取措施时水资源系统功能将遭到严重破坏;运用流域分层需水确定的底线用水,提出流域水资源系统韧性调控临界阈值为0.46,韧性调控的河道内生态用水适宜占比为21%~26%;极端枯水年水资源系统韧性调控策略包括南水北调东中线置换增供、地下水弹性开采增供、水库群年际补水增供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系统 韧性调控 多水源挖潜 临界阈值 调控策略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根区水质模型的宁夏引黄灌区春玉米土壤水氮运移及淋溶过程模拟
9
作者 姚举上 刘文娟 +1 位作者 马琨 邓江茹 《农业科学研究》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为研究宁夏引黄灌区不同施肥模式对土壤氮素运移的影响,应用根区水质模型(root zone water quality model-version 2, RZWQM 2)对宁夏引黄灌区春玉米农田水氮运移情况进行参数率定和数据验证。模拟结果表明:模型对土壤含水量模拟的均方... 为研究宁夏引黄灌区不同施肥模式对土壤氮素运移的影响,应用根区水质模型(root zone water quality model-version 2, RZWQM 2)对宁夏引黄灌区春玉米农田水氮运移情况进行参数率定和数据验证。模拟结果表明:模型对土壤含水量模拟的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相对误差变化范围分别为0.010 5~0.0291 g·g^(-1)、5.58%~13.42%,模型对土壤硝态氮质量比模拟的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相对误差变化范围分别为1.089 6~10.754 7 mg·kg^(-1)、12.14%~42.30%,说明RZWQM 2模型在模拟宁夏引黄灌区土壤水氮运移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进一步模拟结果显示,在灌水量为533 mm、施氮量为300 kg·hm-2的条件下,能够维持作物高产的同时降低氮素淋溶损失,有利于进一步防控农业面源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氮素 春玉米 根区水质模型(RZWQM 2) 水氮运移 淋溶过程 宁夏引黄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南岸灌区优质高产田水肥资源高效利用及地力保育高标准农田技术模式——以玉米种植为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子瑶 郝永河 +3 位作者 张娟 贾学宇 张家良 曹艳伟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6期67-70,共4页
鄂尔多斯市黄河灌区优质高产田相对较少,为保证高产田地力不在黄河水灌溉中流失,将优质高产田建成水肥资源高效利用及地力保育的高标准农田是高质量发展黄河灌区农业的有效途径之一。在种植玉米的高产试验田进行“干播湿出+水肥一体化... 鄂尔多斯市黄河灌区优质高产田相对较少,为保证高产田地力不在黄河水灌溉中流失,将优质高产田建成水肥资源高效利用及地力保育的高标准农田是高质量发展黄河灌区农业的有效途径之一。在种植玉米的高产试验田进行“干播湿出+水肥一体化”与地力提升保持相结合的技术集成示范,并对该模式下种植玉米产生的相关效益进行分析,实现高产田水肥高效精准利用。进而为优质高产田水肥资源高效利用及地力保育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模式在黄河灌区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灌区 地力保育 干播湿出 水肥一体化 技术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沿黄区耕地水分供需特征及灌溉分区研究
11
作者 周浩 文高辉 +2 位作者 刘心宁 马泉来 周翼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9267-9277,共11页
揭示耕地水分供需态势并由此实现科学灌溉,有利于耕地可持续利用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以河南沿黄区为例,基于2000—2020年耕地利用数据、MODIS系列数据、长时间序列气象数据,采用遥感反演手段并构建水分供需评价模型,从栅格尺度来揭示... 揭示耕地水分供需态势并由此实现科学灌溉,有利于耕地可持续利用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以河南沿黄区为例,基于2000—2020年耕地利用数据、MODIS系列数据、长时间序列气象数据,采用遥感反演手段并构建水分供需评价模型,从栅格尺度来揭示当地耕地水分供需平衡态势,进而构建多智能体空间优化配置模型实现耕地灌溉分区。结果表明:(1)耕地利用呈明显的时间阶段性变化特点,旱地分布范围广且受经济建设条件影响,面积减少时段主要集中于2015—2020年,水田则多呈斑块状分布在黄河沿岸;(2)耕地水分供需失衡的主要原因在于地表蒸散量和有效降水量的时空错位,盈余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洛阳市和郑州市,东北部则多处于水分亏缺状态;(3)盈亏指数整体逐年降低且高值区迅速减小,2020年盈亏指数均值已降至0.08,亏缺风险状态以高、中高和中风险为主,且在年内表现出较强的空间异质性分布特点;(4)河南沿黄区存在较高的耕地精准灌溉需求,将当地耕地划分为5种灌溉区,其中优先管控区、重点关注区和有序管理区面积占比之和达到87.87%,并应采取不同的灌溉管理策略。研究认为,提出的灌溉分区方法能够充分权衡水分供需特性和田块空间积聚效益,分区结果可为耕地合理灌溉与分区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 水分供需 灌溉分区 多智能体 河南沿黄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变化的径流效应研究进展及黄河水源涵养区研究展望 被引量:13
12
作者 王国庆 张建云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共8页
针对变化环境下黄河流域实测径流大幅度锐减,严重影响流域水资源与生态安全的问题,面向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梳理了变化环境下径流效应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以黄河水源涵养区为对象,以环境... 针对变化环境下黄河流域实测径流大幅度锐减,严重影响流域水资源与生态安全的问题,面向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梳理了变化环境下径流效应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以黄河水源涵养区为对象,以环境变化的径流效应和水资源预测为核心,细化了数据集构建、机理解析、模型研发、趋势预估4项具体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预期研究成果将揭示黄河水源涵养区水文-生态过程的互馈耦合机理、创新变化环境下生态水文的模拟和预测技术,科学预测变化环境下流域水安全和生态环境风险趋势,有效支撑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变化 生态水文过程 水资源 生态安全 黄河水源涵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潮滩表层沉积物在潮波和波浪作用下的孔压响应及固结机理现场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建民 单红仙 +2 位作者 王振强 王志才 王津津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111-2118,共8页
为了研究黄河三角洲潮滩表层粉质土在波浪和潮波作用下的孔压响应及对沉积物固结状态影响,在黄河三角洲潮滩上现场取土在试坑内配置了模拟黄河口快速沉积形成的流体状堆积物,利用静力触探试验、孔隙水压力测试手段,对比研究了试坑扰动... 为了研究黄河三角洲潮滩表层粉质土在波浪和潮波作用下的孔压响应及对沉积物固结状态影响,在黄河三角洲潮滩上现场取土在试坑内配置了模拟黄河口快速沉积形成的流体状堆积物,利用静力触探试验、孔隙水压力测试手段,对比研究了试坑扰动恢复土体和潮滩原状土体在波浪和潮波作用下的孔压响应,并探讨了黄河三角洲潮滩表层粉质土非均匀固结机理。研究发现:在潮波作用下,潮滩和试坑土体产生了不同的孔压响应,在涨退潮过程中试坑土体超静孔隙水压力经历了负-零-正的变化,相当于经历了一次加卸荷过程,而潮滩土体仅产生了负值超静孔隙水压力。在潮波与波浪相互耦合作用下,潮滩浅部土体产生了明显的孔隙水压力积累,在深度0.3 m附近出现超静孔隙水压力最大值。潮滩表层土体强度沿深度从上到下呈现高-低-次高不均匀固结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机理与潮滩土体在潮波、波浪和潮波相互耦合作用下孔压响应特点有关,特别是潮滩0.3 m深度附近土体受波浪影响显著,长期作用下形成硬壳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粉质土 波浪 潮波 孔压响应 固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生态耗水的干旱区绿洲灌溉用水效率评价指标与方法 被引量:6
14
作者 赵勇 董义阳 +3 位作者 翟家齐 刘宽 刘志武 梁犁丽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8-89,共12页
针对现行干旱区绿洲尺度灌溉用水效率评价对生态服务效益考虑不足的问题,提出了在绿洲尺度上考虑生态耗水的灌溉用水效率评价指标和方法,并应用于宁夏引黄灌溉绿洲。结果表明:宁夏引黄灌溉绿洲农田蒸散消耗水量中的灌溉水量平均占比达74... 针对现行干旱区绿洲尺度灌溉用水效率评价对生态服务效益考虑不足的问题,提出了在绿洲尺度上考虑生态耗水的灌溉用水效率评价指标和方法,并应用于宁夏引黄灌溉绿洲。结果表明:宁夏引黄灌溉绿洲农田蒸散消耗水量中的灌溉水量平均占比达74.7%,生态系统蒸散消耗水量中的灌溉水量平均占比达39.8%,灌溉水对生态系统的支撑作用显著;考虑生态耗水前后的灌溉用水效率差为0.052~0.074,占未考虑生态耗水灌溉用水效率的13.9%~16.1%,灌溉水的生态服务效益明显;提出的评价指标与方法合理可行,能客观反映干旱区灌溉用水的综合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用水效率 生态耗水 干旱区 蒸散发 水循环模拟 宁夏引黄灌溉绿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业面源污染“三水”协同治理体系构建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超 王沛芳 +2 位作者 钱进 胡斌 尹金宝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1-189,共9页
农业是长江三角洲(长三角)地区的重要产业,农业面源污染给长三角地区的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带来严峻挑战,亟需以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三水”)为依托,统筹推进面源污染协同治理,助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本文系统分析了... 农业是长江三角洲(长三角)地区的重要产业,农业面源污染给长三角地区的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带来严峻挑战,亟需以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三水”)为依托,统筹推进面源污染协同治理,助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本文系统分析了长三角地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面临的挑战,包括农业用水量大且循环利用率低、农业面源污染成分复杂且产生和输送过程多变、区域种植养殖(种养)交互和污染排放叠加、水质改善与水量和水生态协同缺失、面源污染治理责任主体不明且工程长效运维困难等。研究提出了构建长三角地区农业面源污染协同治理体系的建议:构建农田区域循环湿地系统,建立“水肥药”资源的循环利用工程体系;发挥灌排工程系统的作用,实现农田污染物逐级截留净化与节水减污;统筹种养水肥综合利用,构建大农业一体化面源近零排放模式;融合“三水”共治,形成基于农业面源协同治理的和美乡村建设技术标准与管理范式;搭建共治共管平台,健全长三角地区“三水”综合管控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农业面源污染 “三水”共治 水肥循环利用 逐级截留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序Sentinel-2影像的引黄灌区作物结构提取和供需水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孙斌 毕春宁 +4 位作者 薛建春 毕华军 孙力 许建辉 李斌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1-137,共7页
在黄河流域用水指标严格控制的背景下,以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引黄灌区为例,利用2022年时序Sentinel-2遥感影像构建作物生育期的NDVI时间序列,采用决策树分类方法提取灌区作物种植结构,基于垦利站气象资料和Penman-Monteith公式,分析了197... 在黄河流域用水指标严格控制的背景下,以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引黄灌区为例,利用2022年时序Sentinel-2遥感影像构建作物生育期的NDVI时间序列,采用决策树分类方法提取灌区作物种植结构,基于垦利站气象资料和Penman-Monteith公式,分析了1973—2022年各作物的需水特性,利用遥感影像解译的各作物种植面积,计算了2022年灌区作物在不同降水保证率(5%、25%、50%、75%、95%)条件下的灌溉总需水量,结合2023年分配给灌区作物的灌溉水指标探究了灌溉水资源供需之间的平衡。结果表明:基于NDVI时间序列构建决策树分类方法可有效提取作物的种植结构,总体分类精度为85.07%,Kappa系数为0.819,能够满足作物灌溉需水量的研究。作物净灌溉需水量年际波动较大,水稻和冬小麦补充灌溉水量在所有作物中位列前两位,均值分别为913 mm和410 mm;处于雨季生长的夏玉米、夏大豆补充灌溉水量较小且灌溉需求均值较小。研究区2023年分配的灌溉水指标在降水保证率为50%时研究区灌溉水亏缺量为235.5万m^(3),在降水保证率为75%和95%时灌溉水亏缺量分别为1 754.5万m^(3)和2 261.5万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ntinel-2影像 种植结构 需水特性 灌溉水供需 引黄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NN-OBIA的黄河源区水体提取及时空变化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伟 张秀霞 +3 位作者 党星海 樊新成 李旺平 徐俊伟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3-141,共9页
准确识别水体信息是分析地表水时空动态变化的重要技术手段。针对目前各种长时序水体信息提取方法精度低的问题,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选用1986~2022年5484景黄河源区遥感影像,分别运用卷积神经网络结合面向对象(CNN-OBIA)和多指数水体... 准确识别水体信息是分析地表水时空动态变化的重要技术手段。针对目前各种长时序水体信息提取方法精度低的问题,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选用1986~2022年5484景黄河源区遥感影像,分别运用卷积神经网络结合面向对象(CNN-OBIA)和多指数水体检测规则(MIWDR)两种方法提取了黄河源区的地表水体,并对两种方法的提取精度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探究了1986~2022年黄河源区水体信息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其主要气候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①CNN-OBIA的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为96.78%和0.93,MIWDR的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为94.28%和0.88,总体而言,CNN-OBIA的提取精度高于MIWDR方法。CNN-OBIA的提取结果可以很好地保持水体边界完整性和有效去除山体阴影,可以较好地对细小河流进行提取。②研究区水体总面积呈现出先减少(1986~2001年)后增加(2001~2022年)的变化趋势。③相关性分析表明,降水和气温与水体面积的变化均表现出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面积提取 卷积神经网络 面向对象 驱动力分析 黄河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黄灌区水肥一体化条件下玉米水氮优化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苗世龙 李仙岳 +4 位作者 史海滨 闫建文 丁世杰 刘红星 苗平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0-149,共10页
为进一步提高黄河南岸灌区水氮利用效率,实现农田水肥深度节约的目标,于2023年在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吉日嘎朗图镇开展了滴灌条件水氮调控试验,研究了滴灌条件下不同水氮处理对玉米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并进行了水氮用量优化。结果表明... 为进一步提高黄河南岸灌区水氮利用效率,实现农田水肥深度节约的目标,于2023年在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吉日嘎朗图镇开展了滴灌条件水氮调控试验,研究了滴灌条件下不同水氮处理对玉米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并进行了水氮用量优化。结果表明:同一灌水条件下,中氮处理玉米产量较低氮处理增加23.3%、水分利用效率增加7.14%、氮肥偏生产力降低18.3%,较高氮处理玉米产量增加2.8%、水分利用效率增加7.7%、氮肥偏生产力增加38.1%。同一施肥条件下,中水处理玉米产量较低水处理增加37.1%、水分利用效率增加26.1%、氮肥偏生产力增加16.6%,较高水处理玉米产量增加12.8%、水分利用效率增加38.3%、氮肥偏生产力增加12.9%。建立灌水量、施氮量与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之间的三组回归模型,通过寻优得到三组水氮区间并取交集,获得同时满足高产、高水氮利用效率的全生育期水氮总用量优化区间为1800~2046 m ^(3)·hm^(-2)与210~249.2 kg·hm^(-2)。引用以Jensen模型为基础的水氮生产函数对生育期水氮总用量优化区间进行了各生育期分配,合理分配了滴灌条件下各生育期水氮制度。研究成果可为沿黄南岸灌区玉米种植水肥管理模式和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氮优化 水氮生产函数 滴灌施肥 沿黄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地区饮用水水源地典型重金属污染状况及环境风险评估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琪 涂响 +3 位作者 王山军 王恩瑞 付青 邓雪娇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2-121,共10页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饮用水水源水质安全引起了社会普遍关注。其中,重金属污染是该地区饮用水安全和水生态健康的重要隐患。因此,选取长三角地区107个县级以上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为研究对象,分析该地区2017...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饮用水水源水质安全引起了社会普遍关注。其中,重金属污染是该地区饮用水安全和水生态健康的重要隐患。因此,选取长三角地区107个县级以上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为研究对象,分析该地区2017—2022年6种重金属(铜、锌、铅、砷、汞、镉)的总体污染状况和时空分布特征,并开展人体健康风险和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水源地水质总体良好,6种重金属污染程度总体较低。砷、铜、锌在河流型水源地中的浓度水平均高于湖库型水源地,而镉、汞、铅在湖库型水源地则相对更高,水源地重金属浓度水平受季节变化影响不大。砷、汞的生态风险较低,锌、铅、镉处于中低风险水平,铜主要处于中风险水平,但是每年均有部分水源地出现高风险。铜、锌、铅、汞、镉不会对人体产生非致癌健康风险,但是砷可能产生潜在的非致癌风险。砷、铅的致癌风险指数为10^(-6)~10^(-4),可能具有潜在致癌风险。镉与污水排放有一定的相关性,砷的来源可能主要与自然地质等因素有关。综上,长三角地区饮用水水源地重金属污染环境风险管理的主要对象是铜、砷、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污染 长三角地区 饮用水水源地 生态风险 健康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氮节水对引黄灌区春小麦耗水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马永鑫 谭军利 +3 位作者 韦广源 王月梅 田海梅 王西娜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0-160,共11页
以‘宁春4号’春小麦为供试材料,于2021-2022年开展田间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灌溉定额包括常规灌溉(400 mm,WC)、节水20%灌溉(320 mm,W1)和节水40%灌溉(240 mm,W2),副区为施氮水平包括常规施氮(270 kg·hm^(-2),NC)、减... 以‘宁春4号’春小麦为供试材料,于2021-2022年开展田间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灌溉定额包括常规灌溉(400 mm,WC)、节水20%灌溉(320 mm,W1)和节水40%灌溉(240 mm,W2),副区为施氮水平包括常规施氮(270 kg·hm^(-2),NC)、减施氮肥25%(202.5 kg·hm^(-2),NJ)和不施氮(N0),灌溉方式为微喷灌,研究减氮节水对土壤水分动态分布、春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NJW1处理促进了春小麦吸收20~40 cm土层的水分,土壤含水率变化多发生在60 cm以上土层,减少了水分下移。2 a试验中均以NJW1处理的春小麦籽粒产量最高,分别为8092 kg·hm^(-2)和5516 kg·hm^(-2),较常规施氮常规灌溉处理分别提高7.01%和13.36%,并显著提高了春小麦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在相同施氮量条件下,灌溉定额处理之间总耗水量存在显著差异,且随灌溉定额增加呈增加趋势,2 a试验中,NJW1处理春小麦全生育期耗水量较相同施氮下常规灌溉处理分别减少14.07%和18.37%。减施氮肥下W1处理2 a的春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可达1.62 kg·m^(-3)和1.43 kg·m^(-3),较减施氮肥常规灌溉处理分别提高21.80%和31.19%。综上所述,在两种水文年型春小麦生育期间降雨量分别为67.5 mm(干旱年份)和34.5 mm(极端干旱年份),在减氮25%节水20%的水氮管理模式下,春小麦可达到高产和水分利用效率高效的目标,可在宁夏引黄灌区进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减施氮肥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宁夏引黄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