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吉林西部盐碱地土壤氟分布特征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响应
1
作者 阎百兴 欧洋 +2 位作者 滕洪辉 祝惠 王鑫壹 《土壤与作物》 2025年第2期144-154,共11页
采集水田、旱田和盐碱荒地的土壤样品,利用形态测定的方法,分析吉林省西部盐碱地不同灌区表层土壤全氟、水溶态氟含量的分布规律,并开展水溶态氟的分级分区,分析土壤类型及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氟含量的影响,探讨区域盐碱土壤水溶态氟含... 采集水田、旱田和盐碱荒地的土壤样品,利用形态测定的方法,分析吉林省西部盐碱地不同灌区表层土壤全氟、水溶态氟含量的分布规律,并开展水溶态氟的分级分区,分析土壤类型及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氟含量的影响,探讨区域盐碱土壤水溶态氟含量高的成因。结果发现,区域盐碱土壤全氟和水溶态氟含量均值分别为365.26mg·kg^(-1)和14.45mg·kg^(-1),灌区间盐碱土壤全氟含量存在明显差异,水溶态氟含量差异不明显;区域全氟含量处于中低水平,而水溶态氟含量处于较高水平,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全氟、水溶态氟含量有一定影响;地质地貌背景和盐碱环境共同造成区域盐碱土壤水溶态氟在土壤中的形成与富集。盐碱荒地水田开发中氟的环境风险不容忽视,建议加强固定剂的施用和污染防控措施的研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西部灌区 盐碱地 土壤 全氟 水溶态氟 土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排洗盐条件下吉林西部灌区地下水水质演变特征分析
2
作者 陈彩蝶 王宇 +3 位作者 卞建民 吕川 汪彦辰 王世界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2-119,共8页
为了明晰吉林西部盐渍灌区地下水水质演变特征和地下水化学组分来源,选取2012—2014年和2019—2020年地下水水质监测数据,综合采用数理统计、图解法、熵权贝叶斯、因子分析、绝对因子得分-多元线性回归(APCS-MLR)模型,开展吉林西部灌区... 为了明晰吉林西部盐渍灌区地下水水质演变特征和地下水化学组分来源,选取2012—2014年和2019—2020年地下水水质监测数据,综合采用数理统计、图解法、熵权贝叶斯、因子分析、绝对因子得分-多元线性回归(APCS-MLR)模型,开展吉林西部灌区地下水化学特征、水质评价和水化学组分溯源解析研究。结果表明:灌区及周边地下水Fe、F、Mn、三氮化合物严重超标;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_(3)-Na^(+)-Ca^(2+)型的弱碱性水,受岩石溶滤和蒸发结晶作用影响,长期灌排洗盐使灌区及周边盐碱化现象得到改善;研究期内灌区及周边潜水Ⅳ、Ⅴ类水占比共增加5.3个百分点,承压水中Ⅳ、Ⅴ类水占比共减少4.0个百分点;溶滤-次生富集作用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最大,使水中可溶性离子、TDS、总硬度等组分浓度上升;盐碱地开发水田灌区导致区域农业活动对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影响加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渍灌区 APCS-MLR模型 水化学特征 水质评价 溯源解析 吉林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转型的农牧交错区生境质量时空演变——以吉林西部为例
3
作者 李洋洋 张延军 +2 位作者 李晓燕 王笑萌 曹姝雯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62-878,共17页
吉林西部地处农牧交错地带,气候干旱、生态脆弱且经济相对滞后。探究土地利用转型与生态质量关系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本文基于ArcGIS与InVEST模型对吉林西部1990—2020年土地利用转型与生境质量变化的特征进行分析,结合生境... 吉林西部地处农牧交错地带,气候干旱、生态脆弱且经济相对滞后。探究土地利用转型与生态质量关系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本文基于ArcGIS与InVEST模型对吉林西部1990—2020年土地利用转型与生境质量变化的特征进行分析,结合生境质量贡献率的量化,分析土地转型对吉林西部生境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研究期内土地转化集中在耕地、草地及未利用地,其中耕地面积显著增长,至2020年占总面积54.72%,草地逐年减少,是补给耕地最主要的来源。吉林西部生境质量经历了先升后降的过程,生境质量分别为0.411、0.423、0.386、0.370,整体偏低。其中,生态用地与耕地、未利用地的相互转换是生境质量变化的主因。吉林西部的生境质量局部空间分布相对聚集,高质量生境区域和低质量生境区域分开集聚,空间分布格局呈现显著的“大集中、小离散”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境质量 InVEST模型 农牧交错区 吉林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埋滴灌水氮运筹对春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2
4
作者 李雪 尹光华 +2 位作者 马宁宁 谷健 王士杰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2-178,共7页
采用二因素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于2016-2017年在辽西半干旱区移动遮雨棚内进行了水氮精量控制试验,设灌溉量和施氮量2个因素,灌溉量分别设145.4、271.7、348.2、436.2 mm 4个水平,施氮量分别设0、84.6、136.1、195.0 kg·hm^(-2) 4... 采用二因素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于2016-2017年在辽西半干旱区移动遮雨棚内进行了水氮精量控制试验,设灌溉量和施氮量2个因素,灌溉量分别设145.4、271.7、348.2、436.2 mm 4个水平,施氮量分别设0、84.6、136.1、195.0 kg·hm^(-2) 4个水平,共6个处理。试验分析了水氮交互作用对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建立了产量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浅埋滴灌条件下,灌溉量在145.4~350.5 mm时,春玉米产量随灌溉量的增加而增高至11 005.60 kg·hm^(-2);灌溉量在350.5~436.2 mm时,产量随灌溉量的增加而降低至10 730.09 kg·hm^(-2);施氮量在0~146.9 kg·hm^(-2)时,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高至10 983.19 kg·hm^(-2),施氮量在146.9~195.0 kg·hm^(-2)时,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至10 862.39 kg·hm^(-2)。灌溉量因素的影响大于施氮量,水氮之间有明显的正向交互效应,当灌溉量为373.1 mm,施氮量为165.6 kg·hm^(-2)时产量最高。作物耗水量在拔节-抽雄期和灌浆-收获期较大,分别为115.64、127.50 mm;水分利用效率随灌溉量的增加呈逐渐降低趋势,降低幅度达到52.21%,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则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增幅为14.73%~20.08%;其中处理6(灌溉量348.2 mm,施氮量195.0 kg·hm^(-2))最利于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综合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两方面的因素,初步建立了春玉米浅埋滴灌水氮施用优化模式,参数组合为灌溉量348.2 mm、施氮量165.6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滴灌 水氮运筹模式 春玉米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辽西半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水材料处理吉林西部乾安地区盐渍土的力学强度试验 被引量:4
5
作者 王清 汪洲 +1 位作者 韩梦霞 刘经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04-814,共11页
为了给吉林西部乾安地区盐渍土边坡水渠工程施工提供理论依据及施工参考,利用新型泥土超疏水乳液(CN)对该区盐渍土进行了处理,研究了不同处理条件下CN对盐渍土土体力学强度的影响,将经过不同处理的素土与CN土无侧限抗压强度进行对比,结... 为了给吉林西部乾安地区盐渍土边坡水渠工程施工提供理论依据及施工参考,利用新型泥土超疏水乳液(CN)对该区盐渍土进行了处理,研究了不同处理条件下CN对盐渍土土体力学强度的影响,将经过不同处理的素土与CN土无侧限抗压强度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在不同含水率条件下,CN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均有较大提升,且在14.86%含水率时取得最大提升率98.90%;随着含水率的增加,素土与CN土应力-应变曲线均存在由硬化型向软化型的转变,其阈值在最优含水率附近。2)随着压实度的增加,CN土无侧限抗压强度逐渐增强,在90%压实度条件下取得最大提升率130.77%;且CN处理后,原本呈塑性硬化型的素土转变成脆性软化型。3)盐分的增加对于CN土无侧限抗压强度起到了抑制作用,在0.3%含盐量条件下取得最大无侧限抗压强度1.33 MPa;过量的盐分结晶会破坏CN形成的纳米结构疏水膜,使得在高含盐量条件下,CN土的抗压强度低于素土。4)扫描电镜实验对CN土微观机理探讨,CN处理后使得土颗粒团聚呈大颗粒,颗粒表面光滑,孔隙发育减少。结构单元体和孔隙单元体的分析证明了处理后土体连结更为紧密,从而提升抗压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渍土 超疏水材料 无侧限抗压强度 微观分析 吉林西部乾安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景观指数的吉林省西部土地类型变化及驱动因子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大伟 王新亮 +4 位作者 包广道 付世萃 周旭昌 孙悦 王东娜 《吉林林业科技》 2016年第6期41-47,共7页
以吉林省西部地区1984年和2014年2期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定量分析土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相对于1984年,2014年景观格局指数以耕地、盐碱地和草地三种景观类型为优势景观,三者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85%以上... 以吉林省西部地区1984年和2014年2期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定量分析土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相对于1984年,2014年景观格局指数以耕地、盐碱地和草地三种景观类型为优势景观,三者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85%以上,其中耕地的各项斑块类型指数均有显著上升,在景观格局中的作用逐渐增大;其他景观类型呈无规则、补丁状或岛状分布。景观密度指数与形状指数上升,说明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斑块形状愈加复杂;均匀度指数增加,说明景观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蔓延度指数增加,说明景观连通度增大;景观多样性降低,说明异质性减弱。盐碱地、沙地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09.77万hm2,占研究区总面积(509.22万hm2)42.64%,生态环境脆弱。人类不合理开荒放牧是土地荒漠化形成的重要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指数 吉林省西部地区 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 景观类型 驱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民初吉林西部蒙边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 被引量:2
7
作者 徐洁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8期9914-9918,共5页
介绍了清末民初吉林西部蒙边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背景条件及取得的成效,指出这一时期农业领域经由封禁到政策性放荒,由大面积放垦到三大农业区的形成,再由农业初级商品化程度提高到农业产品加工业的不断发展,为商品市场的发育和完善奠定... 介绍了清末民初吉林西部蒙边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背景条件及取得的成效,指出这一时期农业领域经由封禁到政策性放荒,由大面积放垦到三大农业区的形成,再由农业初级商品化程度提高到农业产品加工业的不断发展,为商品市场的发育和完善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吉林西部蒙边地区 农业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DVI的农牧交错带典型地区时空动态特征研究——以吉林西部为例
8
作者 杨佰义 皮龙风 李程程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18期62-64,共3页
[目的]探讨农牧交错带典型地区的时空动态特征。[方法]基于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集(2000~2010年),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趋势分析方法,以吉林西部为例,研究农牧交错带典型地区地表植被空间分布特征。[结果]2000~2010年,吉林... [目的]探讨农牧交错带典型地区的时空动态特征。[方法]基于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集(2000~2010年),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趋势分析方法,以吉林西部为例,研究农牧交错带典型地区地表植被空间分布特征。[结果]2000~2010年,吉林西部地表植被在生长季呈明显上升趋势;研究区地表植被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正相关,但在局部地区地表植被分布有破碎倾向,空间分布的整体性一般。[结论]该研究为人类合理保护自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西部 典型农牧交错带 NDVI 时空动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西部牧草适宜生长区域划分的研究
9
作者 王文跃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1期166-166,190,共2页
在分析吉林省西部地区生态和气象生长条件对牧草影响的基础上,利用最优二分割技术,根据农业气候相似原理,对吉林省西部地区牧草适宜生长区域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大安、前郭、松原、长岭、扶余为牧草最适宜生长区,白城、镇赉、洮南、... 在分析吉林省西部地区生态和气象生长条件对牧草影响的基础上,利用最优二分割技术,根据农业气候相似原理,对吉林省西部地区牧草适宜生长区域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大安、前郭、松原、长岭、扶余为牧草最适宜生长区,白城、镇赉、洮南、乾安为次适宜生长区,通榆为较适宜生长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省西部 牧草 适宜生长区域 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