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nditionally restricted fluorescent probe for Fe^(3+)and Cu^(2+)based on the naphthalimide structure
1
作者 ZHU Yuan ZHANG Xiaoda +2 位作者 WANG Shasha WEI Peng YI Tao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3-192,共10页
To address the lack of systematic studies on heavy metal fluorescent probes in typical buffer solutions,this study developed a Fe^(3+)and Cu^(2+)fluorescent probe,DHU‑NP‑4,based on a naphthalimide fluorophore.Comparat... To address the lack of systematic studies on heavy metal fluorescent probes in typical buffer solutions,this study developed a Fe^(3+)and Cu^(2+)fluorescent probe,DHU‑NP‑4,based on a naphthalimide fluorophore.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probe's performance in various buffer systems revealed that buffers with high organic content are unsuitable for evaluating such probes.Furthermore,the pH of the solvent system was found to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the probe's behavior.Under highly acidic conditions(pH≤2),DHU‑NP‑4 exhibited exceptional specificity for Fe^(3+),while in alkaline conditions,it demonstrated high specificity for Cu^(2+).Leveraging these properties,the probe enabled the quantitative detection of Fe^(3+)and Cu^(2+)in sol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uorescent probe NAPHTHALIMIDE copper(Ⅱ)ion iron()ion buffer solu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abrication and adsorption property of novel adsorbent for potential application to wastewater with Fe(Ⅲ) ions 被引量:1
2
作者 朱卫霞 宋航 +1 位作者 贾春梅 姚舜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7期2832-2836,共5页
The spherical macroporous cellulose(SMC) was fabricated using medical absorbent cotton as raw material and nano CaCO3 as porogenic agents.And then,the phenylglycine was grafted onto the SMC to obtain the novel spheric... The spherical macroporous cellulose(SMC) was fabricated using medical absorbent cotton as raw material and nano CaCO3 as porogenic agents.And then,the phenylglycine was grafted onto the SMC to obtain the novel spherical macroporous cellulose derivative adsorbent(PSMC).FT-IR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 were employed to characterize the adsorbents and Fe3+ ions served as model solute to evaluate the adsorption property of the adsorbents.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amount of porogenic agents and the value of pH have obvious influence on adsorption capacity of the adsorbents.The data of adsorption kinetic and isotherm display that the adsorbents possess excellent equilibrium adsorption capacity(348.94 mg/g) and have a bright prospect and considerable potential in the treatment of Fe3+ ions in wastewa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llulose modified with phenylglycine adsorption fe ions porogenic agent kinetic and isother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Mn/Fe比例天然含铁锰矿的As(Ⅲ)吸附性能与机制 被引量:3
3
作者 田周炀 郑倩 +3 位作者 杜晓丽 陈成 李传维 涂书新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717-2727,共11页
水体中的砷主要以亚砷酸(As(Ⅲ))形态存在.金属氧化物常用于水体砷的去除,但其对As(Ⅲ)的亲和力较弱,导致水体砷很难去除,因此,寻求高效、廉价、绿色的除As(Ⅲ)材料具有显著的环境意义.天然含铁锰矿是一种高效的砷吸附剂,由于自然形成... 水体中的砷主要以亚砷酸(As(Ⅲ))形态存在.金属氧化物常用于水体砷的去除,但其对As(Ⅲ)的亲和力较弱,导致水体砷很难去除,因此,寻求高效、廉价、绿色的除As(Ⅲ)材料具有显著的环境意义.天然含铁锰矿是一种高效的砷吸附剂,由于自然形成条件复杂,其不同含铁锰矿对As(Ⅲ)的去除性能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以两种不同Mn/Fe比例的天然含铁锰矿(NFM-L、NFM-H)为研究对象,评估其对As(Ⅲ)的吸附性能,并结合XPS、XRD等光谱学表征手段探究其砷的去除机制.实验结果表明,NFM-L的Fe含量是NFM-H的5.61倍,其As(Ⅲ)的最大吸附量(24.82 mg·g^(−1))与吸附速率亦显著高于NFM-H(18.94 mg·g^(−1)),NFM-L和NFM-H对As(Ⅲ)的等温吸附曲线更符合Freundlich模型.影响因子实验表明,溶液pH值对NFM-L的影响更大,共存离子H_(2)PO_(4)^(−)能够显著抑制两种材料对As(Ⅲ)的吸附,但是材料粒径对As(Ⅲ)去除的影响较小.光谱学表征发现,两种矿物吸附砷后结构并未发生明显变化,但锰氧化物能将As(Ⅲ)氧化为As(V),从而显著提高了铁锰矿对砷的吸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含铁锰矿 As() Mn/fe 氧化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腐殖酸还原Fe(Ⅲ)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俊 栾富波 +1 位作者 谢丽 周琪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3-26,30,共5页
研究了腐殖酸还原溶解性Fe(Ⅲ)反应的影响因素,以及腐殖酸对赤铁矿、磁铁矿、针铁矿和钢渣4种含Fe(Ⅲ)矿物的还原作用,探讨了腐殖酸还原溶解性Fe(Ⅲ)的反应机制。结果表明,腐殖酸还原溶解性Fe(Ⅲ)的反应符合零级动力学方程。增加腐殖酸... 研究了腐殖酸还原溶解性Fe(Ⅲ)反应的影响因素,以及腐殖酸对赤铁矿、磁铁矿、针铁矿和钢渣4种含Fe(Ⅲ)矿物的还原作用,探讨了腐殖酸还原溶解性Fe(Ⅲ)的反应机制。结果表明,腐殖酸还原溶解性Fe(Ⅲ)的反应符合零级动力学方程。增加腐殖酸或溶解性Fe(Ⅲ)浓度、降低pH或使用可见光照射均能促进反应进行。腐殖酸能直接还原含Fe(Ⅲ)矿物生成溶解性Fe(Ⅱ),对不同含Fe(Ⅲ)矿物的还原效果依次为针铁矿>赤铁矿>磁铁矿>钢渣。红外光谱分析表明,腐殖酸含有的还原性官能团酚羟基和羧基与溶解性Fe(Ⅲ)络合在一起形成稳定的螯合结构,传递电子给溶解性Fe(Ⅲ),溶解性Fe(Ⅲ)得到电子,生成溶解性Fe(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殖酸 fe() 铁矿物 还原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异化还原Fe(Ⅲ)介导的As(Ⅲ)氧化转化 被引量:15
5
作者 汪明霞 王娟 司友斌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368-2373,共6页
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研究了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作用下Fe(III)还原和As(III)氧化动力学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Fe(III)被还原为Fe(II)的同时伴随着As(III)氧化为As(V);S.oneidensis MR-1在含低浓度As(III)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在高... 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研究了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作用下Fe(III)还原和As(III)氧化动力学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Fe(III)被还原为Fe(II)的同时伴随着As(III)氧化为As(V);S.oneidensis MR-1在含低浓度As(III)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在高浓度培养基上生长被抑制;As(III)通过制约菌体的生长与活性来抑制Fe(III)异化还原.同样,适量浓度的Fe(III)含量对As(III)氧化转化有很强的促进作用,但是过高浓度的Fe(III)浓度使得溶液中产生过多的Fe(II),从而对As(III)氧化转化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此外,弱碱环境更有利于As(III)氧化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异化还原 氢氧化铁 As( Ⅴ) 氧化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Fe(Ⅲ)对活性污泥异化铁还原及除磷影响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王亚娥 冯娟娟 李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93-998,共6页
以SBBR反应器活性污泥作为铁还原菌菌种来源,采用兼性厌氧/严格厌氧恒温培养试验,投加不同Fe(Ⅲ)考察各条件下的异化铁还原能力,同时比较对磷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2种条件下Fe(Ⅲ)还原能力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依次为:Fe(OH)3>氧化铁皮&... 以SBBR反应器活性污泥作为铁还原菌菌种来源,采用兼性厌氧/严格厌氧恒温培养试验,投加不同Fe(Ⅲ)考察各条件下的异化铁还原能力,同时比较对磷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2种条件下Fe(Ⅲ)还原能力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依次为:Fe(OH)3>氧化铁皮>青矿>红矿,其中严格厌氧条件下较好.同时,除磷效果与其呈正相关,富集培养至7d,Fe(OH)3及氧化铁皮体系出水磷浓度均达到2mg/L以下,之后继续降低,最终达到0.5mg/L以下.结合异化铁还原除磷机理,可以证明,不同Fe(Ⅲ)表面吸附作用对TP的去除贡献较小,其主要作用为铁还原菌驱动下的化学沉淀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异化fe()还原 铁还原菌 富集培养 除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Fe(Ⅲ)树脂除氟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吴程程 田浩廷 赵雅萍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6-46,74,共12页
研究了Fe(Ⅲ)改性大孔磺酸型树脂对饮用水中氟离子的吸附特性.氟在载Fe(Ⅲ)树脂上的吸附不随pH的变化而变化,该吸附剂对氟的饱和吸附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吸附热力学方式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吸附动力学符合Elovich和... 研究了Fe(Ⅲ)改性大孔磺酸型树脂对饮用水中氟离子的吸附特性.氟在载Fe(Ⅲ)树脂上的吸附不随pH的变化而变化,该吸附剂对氟的饱和吸附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吸附热力学方式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吸附动力学符合Elovich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而且代表性竞争离子对氟在树脂上的吸附无明显影响.在动态实验中,吸附剂展示了良好的动力学性能.结果表明载Fe(Ⅲ)树脂是一种很有前景的除氟吸附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离子 吸附 fe()树脂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Ⅲ)的水解聚合作用的热力学性质的微量热法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于秀芳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17-118,共2页
前已报道在强酸性介质中稀释剂对 P_(538)萃取 Fe(Ⅲ)的影响以及三价铬离子的水解聚合作用的热力学性质.本文用微量量热仪测定 Fe(Ⅲ)水解聚合的热效应,求出不同温度水解平衡常数及有关的热力学函数.
关键词 铁离子 热力学函数 微量热法 热谱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糊精—柠檬酸—Fe(Ⅲ)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9
作者 曾昭晖 张玉珍 刘永利 《首都医学院学报》 1990年第1期14-17,共4页
实验研究了糊精(或糊精水解物)-柠檬酸-Fe(Ⅲ)三元配合物的合成条件及某些化学性能。证明Fe(Ⅲ)与糊精水解产物的配合能力较糊精为强。红外光谱显示Fe(Ⅲ)与糊精和糊精水解产物所形成的配合物具有相同的配位结构。水溶液都不显示游离Fe(... 实验研究了糊精(或糊精水解物)-柠檬酸-Fe(Ⅲ)三元配合物的合成条件及某些化学性能。证明Fe(Ⅲ)与糊精水解产物的配合能力较糊精为强。红外光谱显示Fe(Ⅲ)与糊精和糊精水解产物所形成的配合物具有相同的配位结构。水溶液都不显示游离Fe(Ⅲ)离子的特效反应,在pH值达11时均未出现沉淀,说明该类化合物比较稳定。还原动力学实验证明该类配合物中Fe(Ⅲ)易被还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铁剂 糊精 柠檬酸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细管电泳法基于Fe(Ⅱ)与Fe(Ⅲ)的比值识别签字笔字迹的相对书写时间 被引量:1
10
作者 蔡瑜 曹成喜 +2 位作者 卓先义 李红根 樊柳荫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249-1255,共7页
可疑文件中墨水笔迹的相对时间鉴定对法庭科学、刑事案件的侦破和历史文献的整理都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建立了一种识别墨迹相对年代的毛细管电泳(CE)新方法。采用络合剂邻菲罗啉(1,10-phen)和反式-1,2-环己二胺四乙酸(CDTA)分别与Fe(Ⅱ)... 可疑文件中墨水笔迹的相对时间鉴定对法庭科学、刑事案件的侦破和历史文献的整理都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建立了一种识别墨迹相对年代的毛细管电泳(CE)新方法。采用络合剂邻菲罗啉(1,10-phen)和反式-1,2-环己二胺四乙酸(CDTA)分别与Fe(Ⅱ)和Fe(Ⅲ)络合,然后用CE测定Fe(Ⅱ)和Fe(Ⅲ)的峰面积,通过比较从可疑笔迹中提取的Fe(Ⅱ)和Fe(Ⅲ)的峰面积比与从整个文档中提取出的Fe(Ⅱ)和Fe(Ⅲ)的峰面积比,判断整篇文字是否同时书写。实验首先对两种络合剂与两种价态铁离子的特异性络合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0-phen与Fe(Ⅱ)、CDTA与Fe(Ⅲ)具有特异性络合。初步研究还表明:由于商用墨水pH值较低,墨水中的Fe(Ⅱ)在墨水瓶中比较稳定,因此Fe(Ⅱ)在墨水瓶中的氧化可以忽略不计;但当墨水书写在纸张上时,墨水中的硫酸会逐渐被纸张的纤维素所消耗,从而导致Fe(Ⅱ)在纸张中被逐渐氧化;在老化过程中Fe(Ⅱ)和Fe(Ⅲ)的峰面积比发生了变化,书写的时间越长,Fe(Ⅱ)和Fe(Ⅲ)的峰面积比就越小。该技术的成功应用依赖于找到一种合适的提取笔迹墨水的方法和CE分离测定Fe(Ⅱ)和Fe(Ⅲ)的方法。样品前处理程序如下:剪取1 cm长的墨水迹线,剪碎后放入2 mL的EP管中,加入0.5 mL 5 mmol/L的1,10-phen萃取1 min,再加入0.5 mL 20 mmol/L的CDTA振荡10 min,10000 r/min离心15 min,取上清液进行CE分离检测。CE条件如下:熔融石英毛细管(40.2 cm(有效长度30 cm)×75μm i.d.),100 mmol/L硼酸-硼砂缓冲溶液(pH 9.2),压力上样(1.379 kPa,上样时间5 s),分离电压20 kV,检测波长254 nm,温度控制在25℃。最后,对两种不同的墨水进行了测定,以评价所建方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所建方法对于鉴别可疑文件中真伪笔迹的相对年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管电泳 fe(Ⅱ) fe() 笔迹 墨水 相对时间 络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例Eu-MOF材料的构筑及对Fe^(3+)与硝基芳香族爆炸物的荧光检测性能 被引量:2
11
作者 冀超 李文 +2 位作者 张丽荣 华佳 刘云凌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24,共9页
金属阳离子和硝基芳香族爆炸物的大量排放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对它们的高效检测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挑战性,金属-有机骨架(MOFs)是一类新型的荧光传感检测材料.本文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一例具有fcu拓扑结构的Eu-MOF材料,[(C... 金属阳离子和硝基芳香族爆炸物的大量排放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对它们的高效检测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挑战性,金属-有机骨架(MOFs)是一类新型的荧光传感检测材料.本文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一例具有fcu拓扑结构的Eu-MOF材料,[(CH_(3))_(2)NH_(2)]_(2)[Eu_(6)(μ_(3)-OH)_(8)(EDDC)_(6)]·8DMA·3MeOH·6H_(2)O[JLUMOF128,H_(2)EDDC=(E)-4,4′-(乙烯-1,2-取代基)二苯甲酸],并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粉末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热重分析对其结构及组成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由于荧光配体H_(2)EDDC的引入,JLU-MOF128表现出显著的荧光性能,在DMF溶液中对Fe^(3+)、2,4,6-三硝基苯酚(TNP)和2,4-二硝基苯酚(2,4-DNP)具有较好的检测效果,Ksv值分别为2.09×10^(4),8.49×10^(4)和5.75×10^(4)L/mol,检测限分别为5.99,1.51和1.93μmol/L.在金属阳离子和硝基芳香族爆炸物的检测方面,JLU-MOF128是一种理想的多感应荧光传感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铕-金属-有机骨架 荧光检测 fe^(3+)离子 硝基芳香族爆炸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Ⅴ)-Fe(Ⅲ)-S(Ⅵ)-H2O系热力学研究与钒铁分离方法理论 被引量:7
12
作者 刘景文 阳征斐 +1 位作者 周鹏 李飞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12-919,共8页
针对酸浸液钒铁分离的难题,绘制298 K时V(Ⅴ)-Fe(Ⅲ)-S(Ⅵ)-H2O系中存在的各种离子随pH以及浓度变化的热力学平衡图,全面分析钒、铁物种随pH和钒、铁、硫浓度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钒铁分离方法并进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强... 针对酸浸液钒铁分离的难题,绘制298 K时V(Ⅴ)-Fe(Ⅲ)-S(Ⅵ)-H2O系中存在的各种离子随pH以及浓度变化的热力学平衡图,全面分析钒、铁物种随pH和钒、铁、硫浓度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钒铁分离方法并进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强酸条件(?1<pH<0.5)时铁和钒分别以Fe3+和VO2+2阳离子的形式存在;弱酸条件(0.5<pH)时由于硫酸根的配位作用,铁逐渐由Fe^3+转变为FeSO+4及Fe(SO4)2-阴离子,而钒由VO2+2逐步转变为VO2SO4-及各种聚合阴离子。定义pH50%为含钒或铁阴离子的摩尔分数为50%时的pH值。溶液中钒浓度越高,pH50%,V越小;铁浓度越高,pH50%,Fe越大;硫浓度增高,pH50%,Fe减小。在pH50%,V^pH50%,Fe的酸度范围内,鉴于钒和铁赋存离子电性的差异,选择碱性萃取剂或离子交换树脂优先吸附钒聚合阴离子,或选择酸性萃取剂或离子交换树脂优先吸附铁,均可达到钒和铁的有效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Ⅴ)-fe()-S(Ⅵ)-H2O系 热力学 pH50% 溶剂萃取 离子交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Ⅲ)表面印迹硅胶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13
作者 何红星 张炜业 +2 位作者 邓秀君 甘强 冯长根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99-910,共12页
选用硅胶为基质材料、乙烯基膦酸为功能单体、Fe^(3+)为模板离子、乙二醇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通过表面印迹技术制备了一种新型膦酸功能化的Fe(Ⅲ)印迹硅胶聚合物。对印迹吸附材料的吸附条件、吸附选择性和重复利用率进行了研究。通... 选用硅胶为基质材料、乙烯基膦酸为功能单体、Fe^(3+)为模板离子、乙二醇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通过表面印迹技术制备了一种新型膦酸功能化的Fe(Ⅲ)印迹硅胶聚合物。对印迹吸附材料的吸附条件、吸附选择性和重复利用率进行了研究。通过FT-IR、SEM、EDX、TG和N_(2)吸附/脱附分析对印迹材料进行了表征,分析了印迹吸附剂对Fe^(3+)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印迹吸附剂在8 min可达吸附平衡,最大吸附量达16.12 mg/g,吸附行为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吸附等温式,印迹吸附剂展现出较高的选择性识别能力,与Cr^(3+)、Mn^(2+)和Zn^(2+)相比,对Fe^(3+)的选择性系数k分别为8.9、10.75和12.37。经过6次吸附-解吸试验,印迹材料吸附Fe^(3+)的能力仅下降了5.9%,证明其具有很好的可重复使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表面印迹技术 印迹硅胶聚合物 fe()离子 吸附选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Ⅲ)强化单宁酸原位修复Cr(Ⅵ)污染含水层反应机理及效能 被引量:3
14
作者 滑钰铎 秦雪铭 +1 位作者 杨新如 赵勇胜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94-1302,共9页
研究Fe(Ⅲ)对单宁酸(TA)原位修复含水层Cr(Ⅵ)污染的反应机理及效能.结果表明,Fe(Ⅲ)通过与单宁酸配合可有效提高单宁酸对Cr(Ⅵ)污染含水层的修复效率.单宁酸分子中邻苯三酚结构中两个相邻的酚羟基与Fe(Ⅲ)配合并提供电子,因此修复1 mol... 研究Fe(Ⅲ)对单宁酸(TA)原位修复含水层Cr(Ⅵ)污染的反应机理及效能.结果表明,Fe(Ⅲ)通过与单宁酸配合可有效提高单宁酸对Cr(Ⅵ)污染含水层的修复效率.单宁酸分子中邻苯三酚结构中两个相邻的酚羟基与Fe(Ⅲ)配合并提供电子,因此修复1 mol Cr(Ⅵ)至少需要9 mol单宁酸;若使Fe(Ⅲ)达到最好的强化效果,则要求n(TA)∶n(Fe(Ⅲ))=3∶5,此时单宁酸-Fe(Ⅲ)结构最稳定,储存容量最大.在Cr(Ⅵ)污染被修复后,Fe(Ⅲ)在单宁酸的作用下形成稳定的FeOOH,对Cr(Ⅲ)进行吸附并形成共沉淀,从而达到去除总Cr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宁酸/fe()体系 Cr(Ⅵ)还原 原位修复 铁铬共沉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值化利用含Sb(Ⅲ)废水制备Fe_(3)O_(4)/Sb_(2)O_(4)@C复合材料及其性能研究
15
作者 刘程锦 文敏玥 +2 位作者 聂淑晴 缪畅 肖围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9-144,共6页
采用液相还原法制备纳米零价铁(nZVI),以其吸附废水中的Sb(Ⅲ),得到nZVI/Sb颗粒;将其在500℃下氧气煅烧8 h,制得Fe_(3)O_(4)/Sb_(2)O_(4)材料;再以葡萄糖为碳源、600℃氮气热处理,制备了Fe_(3)O_(4)/Sb_(2)O_(4)@C复合材料,并对其性能... 采用液相还原法制备纳米零价铁(nZVI),以其吸附废水中的Sb(Ⅲ),得到nZVI/Sb颗粒;将其在500℃下氧气煅烧8 h,制得Fe_(3)O_(4)/Sb_(2)O_(4)材料;再以葡萄糖为碳源、600℃氮气热处理,制备了Fe_(3)O_(4)/Sb_(2)O_(4)@C复合材料,并对其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nZVI吸附含Sb(Ⅲ)废水的适宜条件为:中性溶液Sb(Ⅲ)初始浓度100 mg/L,nZVI投加量1.2 g/L,室温下吸附50 min,该条件下废水中Sb(Ⅲ)去除率为73%;引入Sb_(2)O_(4)后,铁基负极的首次放电比容量高达1065.6 mAh/g;包覆碳后,Fe_(3)O_(4)/Sb_(2)O_(4)@C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明显改善,100 mA/g电流密度下,循环150圈后放电比容量仍可保持在483.7 mAh/g,电流密度2000 mA/g时,放电比容量仍有118.2 mA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锑废水 Sb() 高值化利用 纳米零价铁 四氧化三铁 负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 碳包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SO_(4)-FeSO_(4)溶液120~180℃的矿化沉铁行为及机理
16
作者 彭晓华 陆占清 +5 位作者 陈国木 周东风 魏昶 李兴彬 杨博 邓志敢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843-3855,共13页
针对湿法炼锌含Zn^(2+)130 g/L、Fe^(2+)15 g/L的高锌含铁溶液矿化沉铁过程机理及铁物相转变行为,本文于120~180℃下开展了矿化沉铁行为及机理研究,深入研究了温度、氧分压、搅拌转速和反应时间对亚铁离子矿化沉铁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 针对湿法炼锌含Zn^(2+)130 g/L、Fe^(2+)15 g/L的高锌含铁溶液矿化沉铁过程机理及铁物相转变行为,本文于120~180℃下开展了矿化沉铁行为及机理研究,深入研究了温度、氧分压、搅拌转速和反应时间对亚铁离子矿化沉铁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150℃、氧分压0.3~0.4 MPa、搅拌转速500 r/min以及反应时间180 min为合理的矿化沉铁条件。在此条件下,沉铁率为91.33%,沉铁后液中Fe^(2+)和全Fe浓度分别降至0.10 g/L和1.30 g/L,同时可产出Fe、Zn和S含量分别为61.35%、1.01%和1.61%的高品位赤铁矿。XRD和SEM分析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低于130℃时,沉铁产物物相由针铁矿和羟基氧化铁组成,高于130℃,主要为赤铁矿。Fe^(2+)矿化沉铁伴随着复杂的氧化、水解、脱水、缩合等反应过程。XPS分析结果表明,沉铁产物为羟基氧化铁(Fe_(2-x/3)(OH)_xO_(3-x)),其脱水(H_(2)O)和脱羟基(—OH)不完全导致Fe空位;Zn^(2+)以间隙或原子替代的方式存在于沉铁产物晶体内,并与O^(2-)配位;SO_(4)^(2-)与晶体晶面的Fe(Ⅲ)络合(FeSO_(4)^(+)),以硫酸铁(Fe_(2)(SO_(4))_(3))的形式存在,硫酸根几乎均匀地分布于赤铁矿颗粒内部及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法炼锌 亚铁离子 矿化沉铁 羟基氧化铁 针铁矿 赤铁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碳源对LiFePO_4/C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陈亮 王远洪 +2 位作者 刘恒 张军 王巍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221-1225,共5页
以自制的正磷酸铁为铁和磷源,氢氧化锂为锂源,分别以酚醛树脂、葡萄糖、柠檬酸为碳源,采用碳热还原法合成LiFePO4/C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四探针电导测定及恒流充放电测试分别对合成样品的物相、粒... 以自制的正磷酸铁为铁和磷源,氢氧化锂为锂源,分别以酚醛树脂、葡萄糖、柠檬酸为碳源,采用碳热还原法合成LiFePO4/C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四探针电导测定及恒流充放电测试分别对合成样品的物相、粒径、表面形貌、电导率及电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以酚醛树脂为碳源制备的Li FePO4/C材料具有更小的颗粒尺寸、更高的电导率和更优异的电化学性能。0.1C首放电比容量达到165.52 mAh/g。0.5C,1C,2C,5C和10 C倍率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56.93 mAh/g,146.73 mAh/g,135.85 mAh/g,119.02 mAh/g和105.25 mA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铁 磷酸亚铁锂 碳热还原法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杨酸型螯合树脂对Al^(3+)和Fe^(3+)的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钟世杰 刘谋盛 +1 位作者 王平艳 王海龙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74-176,183,共4页
利用氯甲基化和亲核取代反应,制备了水杨酸型螯合树脂,并用FT-IR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了检测。将所合成的树脂作为吸附材料,分别对Al^(3+)和Fe^(3+)溶液进行吸附实验,主要考察了吸附时间、温度及pH值等对树脂吸附性能的影响,得到了Al^(3+)和... 利用氯甲基化和亲核取代反应,制备了水杨酸型螯合树脂,并用FT-IR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了检测。将所合成的树脂作为吸附材料,分别对Al^(3+)和Fe^(3+)溶液进行吸附实验,主要考察了吸附时间、温度及pH值等对树脂吸附性能的影响,得到了Al^(3+)和Fe^(3+)的最佳吸附条件。在Al^(3+)和Fe^(3+)最佳吸附条件下,改变吸附剂的质量,进行树脂对Al^(3+)和Fe^(3+)混合溶液的吸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树脂不仅可以同时吸附这2种离子,而且对这2种离子的吸附质量相差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杨酸型螯合树脂 Al3+离子 fe3+离子 吸附率 吸附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酰异羟肟酸铁(Ⅲ)配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喜梅 施开良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57-61,共5页
合成了甲酰异羟肟酸(FHA)的Fe(Ⅲ)络合物,用元素分析等方法确定其化学式为Fe(FHA)3.利用穆斯堡尔谱、磁矩测定和电子光谱等方法确定该络合物为低自旋八面体构型.研究了不同pH值下络合物的组成,报导了甲酰异羟肟酸及其铁(Ⅲ)络合物的X射... 合成了甲酰异羟肟酸(FHA)的Fe(Ⅲ)络合物,用元素分析等方法确定其化学式为Fe(FHA)3.利用穆斯堡尔谱、磁矩测定和电子光谱等方法确定该络合物为低自旋八面体构型.研究了不同pH值下络合物的组成,报导了甲酰异羟肟酸及其铁(Ⅲ)络合物的X射线粉末衍射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酰异羟肟酸 配合物 X射线粉末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噻唑衍生物的合成及对Fe^(3+)的识别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天宝 彭艳芬 桂美芳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31-134,共4页
以3-邻氯苯甲酰基-1-苯基硫脲和2-溴代苯乙酮为原料,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噻唑衍生物2-邻氯苯甲酰亚氨基-3,4-二苯基-1,3-噻唑(CDT),并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化合物CDT可作... 以3-邻氯苯甲酰基-1-苯基硫脲和2-溴代苯乙酮为原料,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噻唑衍生物2-邻氯苯甲酰亚氨基-3,4-二苯基-1,3-噻唑(CDT),并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化合物CDT可作为荧光探针选择性识别Fe^(3+),且几乎不受其他常见金属离子(Ag+,Al 3+,Ba^(2+),Ca^(2+),Cd^(2+),Co^(2+),Cu^(2+),Hg^(2+),K+,Mg^(2+),Na+,Pb^(2+),Zn^(2+))的干扰。探针CDT的荧光强度与Fe^(3+)的浓度(2×10^(-6)~6×10^(-5) mol/L)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复相关系数R2为0.9965。CDT对Fe^(3+)检出限为9.7×10^(-7) mol/L,二者络合常数为3.3×104 L/mol,络合比为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唑 铁离子 荧光探针 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