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和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法分析芜菁冻干片挥发性成分 被引量:1
1
作者 岳丽 张英仙 +4 位作者 祖力皮牙·买买提 王佳敏 毛红艳 于明 热依拉木·海力力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0-310,共11页
为探究不同品种芜菁冻干片中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的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和顶空-气相色谱... 为探究不同品种芜菁冻干片中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的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和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eadspace 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HS-GC-IMS)对紫色、黄色和白色3种芜菁冻干片的VOCs进行分析,并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法(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等化学计量法探究不同品种芜菁冻干片挥发性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通过HS-SPME-GC-MS共解析出96种VOCs,包括醛类、醇类、酮类、含硫化合物、酯类、酸类等化合物,其中含硫化合物和酯类为芜菁冻干片中相对含量最高的化合物种类;HS-GC-IMS共解析出94种VOCs,包括醛类、酯类、酮类及含硫化合物等挥发性成分。HS-SPME-GC-MS和HS-GC-IMS检出的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含量存在差异,共有VOCs有15种,二者结果互为补充,结合使用可以较全面系统地表征芜菁冻干片的挥发性成分。PCA和PLS-DA结果表明,2种方法均能够有效区分3种芜菁冻干片。通过变量投影重要度分别筛选了59种和23种差异VOCs,该结果可为芜菁冻干片VOCs的差异分析提供参考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芜菁冻干片 挥发性有机物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 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变量投影重要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电离质谱技术及其在呼出气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2
作者 李庆运 蒋吉春 +3 位作者 陈平 蒋丹丹 李海洋 花磊 《分析测试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741-1753,共13页
人体呼出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各种代谢途径的终产物,能够反映机体代谢与病理状况等重要信息,发展小分子VOCs快速分析方法对辅助疾病诊断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广阔应用前景。直接质谱因其高灵敏度、快速分析能力和良好的通用性,已... 人体呼出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各种代谢途径的终产物,能够反映机体代谢与病理状况等重要信息,发展小分子VOCs快速分析方法对辅助疾病诊断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广阔应用前景。直接质谱因其高灵敏度、快速分析能力和良好的通用性,已逐渐成为复杂样品快速分析的主要技术之一。真空紫外光电离(VUV-PI)技术具有分子离子产率高、碎片化程度低和工作气压范围宽(从高真空到大气压)等优势,能够用于非极性/弱极性到强极性化合物的电离,是一种高效且广泛适用的直接质谱检测技术。该文系统介绍了光电离质谱相关的光电离源、离子传输、质量分析器等关键技术的发展,综述了用于呼出气检测的光电离质谱技术在疾病筛查中的研究进展,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行时间质谱 离子迁移谱 光电离 呼出气 挥发性有机物 疾病筛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S-GC-IMS、HS-SPME-GC-MS和电子鼻探讨烘烤条件对烤核桃仁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影响
3
作者 马骥 朱凯阳 +7 位作者 崔媛 张婷 赵文革 姬世春 袁亮 雷宏杰 徐怀德 李梅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313-323,共11页
为探究不同烘烤条件(烘烤温度:100、110、120、130、140、150℃;烘烤时间:15、30、60、90、120 min)对烤核桃仁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的影响,联合感官评价、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headspace-gas chro... 为探究不同烘烤条件(烘烤温度:100、110、120、130、140、150℃;烘烤时间:15、30、60、90、120 min)对烤核桃仁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的影响,联合感官评价、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headspace-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HS-GC-IMS)、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和电子鼻等技术研究了温185核桃仁随着烘烤时间和烘烤温度的增加VOCs的变化规律,并通过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聚类热图、气味活性值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HS-GC-IMS和HSSPME-GC-MS分别鉴定出33种和58种VOCs;核桃仁在烘烤过程中醛类、酮类、醇类和酯类占比之和均超过80%。随着烘烤时间由15 min增加到120 min和烘烤温度由100℃升高到150℃,醛类占比呈上升趋势,酮类和酯类占比呈下降趋势,醇类占比相对稳定,烘烤过程中温度因素比时间因素对烤核桃仁中VOCs数量的影响更大;烤核桃仁特征香气物质为2-甲基丁醛(烘烤味);当烘烤条件为120℃-60 min时核桃仁香气浓郁,优于其他烘烤条件下的核桃仁香气,是烤核桃仁较好的烘烤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仁 烘烤温度 烘烤时间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 电子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氨酸诱导细菌外膜囊泡分泌的脂质组学分析
4
作者 宋静远 齐秀蕾 +1 位作者 郭怀忠 胡良海 《色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47-555,共9页
细菌外膜囊泡(outer membrane vesicle,OMV)是由细菌分泌的具有双层磷脂膜结构的外囊泡,携带多种亲本细菌生物活性物质,可作为疾病标志物,因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作为抗癌抗菌药物载体方面也具有很大的潜力。在大肠杆菌培养过程中... 细菌外膜囊泡(outer membrane vesicle,OMV)是由细菌分泌的具有双层磷脂膜结构的外囊泡,携带多种亲本细菌生物活性物质,可作为疾病标志物,因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作为抗癌抗菌药物载体方面也具有很大的潜力。在大肠杆菌培养过程中添加甘氨酸可促进细菌OMV的分泌,但诱导所引起细菌OMV的脂质成分差异未见报道。本研究对甘氨酸诱导前后的细菌OMV的关键质膜组成部分进行脂质组学分析,利用两亲性树枝状聚合物超分子探针对细菌培养上清液进行细菌OMV的捕获,在细菌OMV数量保持一致的条件下,采用甲基叔丁基醚脂质提取法对甘氨酸诱导前后的细菌OMV进行脂质提取。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离子淌度-飞行时间高分辨质谱仪(UPLC-IMS-QTOF-MS)和MS-DIAL(Mass Spectrometry Data Independent Analysis for Lipidomics)脂质数据分析软件对甘氨酸诱导前后的细菌OMV脂质组成进行分析,确定甘氨酸诱导后细菌OMV关键质膜上的差异脂质种类。研究发现,在大肠杆菌培养过程中添加甘氨酸会引起其大肠杆菌OMV表面和内部脂质成分发生显著变化,神经酰胺(Cer)和溶血磷脂酰胆碱(LPC)的表达呈现出显著升高,双(单酰基甘油)磷酸酯(BMP)的表达显著降低,而甘油三酯(TG)和鞘磷脂(SM)的表达呈现无规律的变化,值得下一步深入探索其调控机制。本研究可为后续的OMV脂质成分深入研究和用于新型药物递送载体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外膜囊泡 离子淌度质谱 脂质组学 甘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方式鉴别不同产地白胡椒特征挥发性物质及抗氧化性分析
5
作者 高文涛 雷文平 +2 位作者 陈利 杨新泉 李景明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35-246,共12页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对全球主要胡椒产区白胡椒特征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进行鉴定,并进一步评价白胡椒精油抗氧化活性,解析与之相关的重要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共鉴定出40...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对全球主要胡椒产区白胡椒特征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进行鉴定,并进一步评价白胡椒精油抗氧化活性,解析与之相关的重要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共鉴定出40种VOCs,其中以萜烯类和酸类化合物为主,占比80%以上。不同产区白胡椒中VOCs的组成和浓度差异显著,是导致白胡椒的香气特征差异的重要原因,同时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产区白胡椒的特征气味主要集中在果香、花香等香气以及粪便臭、汗臭等不良气味。此外,通过对比发现不同白胡椒精油的抗氧化活性与其挥发性物质中的萜烯类化合物的组成存在显著相关性。本结果为进一步探究不同产地白胡椒的加工适宜性评价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胡椒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抗氧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IMS和GC-MS技术结合化学计量法分析干燥方式对香椿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张乐 魏依馨 +5 位作者 史冠莹 蒋鹏飞 赵丽丽 王继红 张少南 王赵改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22-234,共13页
为研究干燥方式对香椿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利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gas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相对香气活性值(relative odor... 为研究干燥方式对香椿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利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gas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相对香气活性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对真空冷冻干燥、热泵干燥、热风干燥、微波真空干燥的香椿样品进行挥发性成分分析,并进一步结合化学计量方法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探究样品间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性。结果表明,通过GC-IMS检测到78个峰,鉴定出59种化合物。通过GC-MS鉴定出94种挥发性化合物,主要挥发性成分是硫化物、烯烃类和醛类。经过干燥后总挥发性化合物的含量显著降低。通过ROAV法确定了(E,Z)-二-1-丙烯基二硫化物、2-巯基-3,4-二甲基-2,3-二氢噻吩、正己醛、2-己烯醛、丁香酚等为香椿样品中关键香气化合物。PCA和PLS-DA结果表明,不同干燥方式的样品与新鲜样品有明显的分离,彼此之间也有明显的区别。鲜样和真空冷冻干燥样品为一组,其他3个干燥香椿样品为一组。根据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得分共筛选出10种(VIP>1)标志挥发性化合物。干燥方式对香椿风味特性影响显著,真空冷冻干燥组与鲜样最为接近,考虑实际应用热泵干燥为香椿最适宜的脱水方式。本研究为热加工过程中风味品质控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椿 干燥方式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 挥发性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S-GC-IMS和HS-SPME-GC-MS的蛋白酶对豆粕挥发性风味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齐宝坤 刘雨雯 +3 位作者 姚玉雪 吴思雨 孙树坤 陈昊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52-367,410,共17页
为研究不同蛋白酶酶解对豆粕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选用4种蛋白酶(碱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风味蛋白酶)对豆粕进行酶解,采用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eadspace-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HS-GC-IMS... 为研究不同蛋白酶酶解对豆粕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选用4种蛋白酶(碱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风味蛋白酶)对豆粕进行酶解,采用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eadspace-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HS-GC-IMS)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联用技术分析不同豆粕酶解物(Soybean meal hydrolysates,SMH)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并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热图聚类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法(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对不同SMH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碱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和风味蛋白酶酶解豆粕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存在较大差异。HS-GC-IMS鉴定出84种挥发性成分,筛选得到33种差异风味物质,发现酶解后酮类物质显著降低而醛类、醇类和酯类物质含量明显增加。PCA结果表明不同SMH之间的风味存在显著差异。最终通过OPLS-DA筛选出贡献较大的挥发性化合物,同时构建出可靠的用以鉴别SMH的模型。HS-SPME-GC-MS检测出103种差异风味物质,可用于区分不同SMH,被检出的挥发性组分中醛类、醇类和酮类等化合物为SMH风味的形成做出主要贡献,明晰了部分风味化合物形成的原因。PCA和聚类热图结果表明不同蛋白酶酶解对豆粕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类和含量有显著影响,其中,风味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对豆粕的风味改善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粕 酶解 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淌度质谱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8
作者 司波 谷雅婷 +2 位作者 杨晨 卢永翎 吕丽爽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399-406,共8页
离子淌度谱是一种以样品离子在电场和气流共同作用下发生迁移时的差异来表征化合物的技术,可根据离子的电荷数、质量、尺寸以及形状对其进行分离,同时还可以通过计算出离子的碰撞横截面积,从而获得化合物的结构信息,在分离物质的同分异... 离子淌度谱是一种以样品离子在电场和气流共同作用下发生迁移时的差异来表征化合物的技术,可根据离子的电荷数、质量、尺寸以及形状对其进行分离,同时还可以通过计算出离子的碰撞横截面积,从而获得化合物的结构信息,在分离物质的同分异构体方面表现出优异的性能。近年来,多种离子淌度技术相继出现,并与质谱技术相联合广泛应用于食品、生物、医药、环境等领域。本文介绍了离子淌度谱技术的种类和工作原理,分析了不同种类技术当前存在的优势和缺陷,综述了离子淌度谱和液相、质谱等多维联用在分析鉴定食品营养活性成分和食品化学危害物中的应用,并对该技术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淌度谱(IMS) 离子淌度质谱(IM-MS) 碰撞横截面积(CCS) 营养活性成分 化学危害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分析不同等级郫县豆瓣煸炒后风味特征差异 被引量:10
9
作者 张浩 顾思远 +3 位作者 邓静 周剑琴 唐英明 易宇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72-181,共10页
为研究不同等级郫县豆瓣煸炒后风味差异,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SPME-GC-MS)和GC-离子迁移谱(GC-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技术,使用主成分分析... 为研究不同等级郫县豆瓣煸炒后风味差异,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SPME-GC-MS)和GC-离子迁移谱(GC-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技术,使用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结合气味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确定关键化合物。结果表明:SPME-GC-MS鉴定出88种化合物,包含醛类15种、醇类11种、酯类17种、酮类13种、酸类5种、烯烃类5种、烷烃类6种、杂环类7种、苯酚类2种、醚类及其他化合物7种,其中34种为共有化合物;GC-IMS鉴定出57种化合物,并经OPLS-DA得到变量投影重要性值大于1的16种关键化合物;OAV结果表明,丁酸乙酯使特级豆瓣呈现苹果香,异戊醛带来麦芽香,异戊酸乙酯使一级豆瓣呈现果香,3-甲硫基丙醛带来烤土豆香和酱香,异丁酸乙酯使二级豆瓣呈现果香,异戊醛、异丁醛带来麦芽香,最终确定煸炒后豆瓣整体呈现果香、酒香、麦芽香、酸香、草香、可可香、杏仁香及酱香。研究结果可用于判定煸炒后豆瓣香气特征,并为感官定量描述法前期设计感官属性描述词汇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郫县豆瓣 煸炒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风味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IMS和HS-SPME-GC-MS技术探究带皮发酵对猕猴桃果酒挥发性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杨智博 张子涵 +2 位作者 何依璇 朱成林 胡滨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203-212,共10页
为探究带皮发酵对猕猴桃果酒挥发性风味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spectrometry,GC-IMS)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solidphase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 为探究带皮发酵对猕猴桃果酒挥发性风味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spectrometry,GC-IMS)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solidphase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联用技术结合感官评价对去皮发酵和带皮发酵两种前处理工艺下发酵猕猴桃果酒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结果显示,GC-IMS和HS-SPME-GC-MS技术联用在猕猴桃果酒样品中共检测出124种挥发性物质,远高于单一技术所定性出的挥发性物质,表明多技术结合可以更为全面系统地表征猕猴桃果酒的风味特征。与去皮发酵相比,带皮发酵得到的猕猴桃果酒酯类和醛类的挥发性物质增加了13种,而酸类和酮类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减少了4种。其中,癸酸乙酯、正辛醛、己酸异戊酯、2-甲基乙基乙酸酯、戊酸乙酯、戊酸丁酯和左旋玫瑰醚的相对含量在带皮发酵的猕猴桃果酒中显著升高(P<0.05),3-辛醇和2,6-二甲基吡啶的相对含量显著降低(P<0.05)。感官评价结果显示带皮发酵组的猕猴桃果酒整体评分较高,特征香气突出,且在整体平衡性方面优于去皮发酵组。本研究表明带皮发酵前处理工艺可以提升猕猴桃果酒的风味品质,相关研究结果可为猕猴桃果酒发酵工艺的优化和品质提升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果酒 带皮发酵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风味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HS-SPME-GC-MS和HS-GC-IMS评价不同制油工艺对大豆油品质及风味的影响 被引量:12
11
作者 吴思雨 谢萱 +2 位作者 刘雨雯 孙树坤 陈昊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3-196,共14页
为探究不同制油工艺(冷榨法、浸出法、冷榨-浸出法)对三级大豆油品质及风味的影响,测定了大豆油的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分别采用电子鼻、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chromatography-mass... 为探究不同制油工艺(冷榨法、浸出法、冷榨-浸出法)对三级大豆油品质及风味的影响,测定了大豆油的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分别采用电子鼻、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chromatography-massspectrometry,HS-SPME-GC-MS)法和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eadspace-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HS-GC-IMS)法鉴定3种豆油中挥发性化合物,并借助聚类热图、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对3种豆油的挥发性化合物数据进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冷榨型豆油的水分含量最低,浸出型豆油过氧化值显著偏高且油脂色泽最深;浓香型豆油中亚油酸含量最多,营养价值更高;被检出的挥发性组分中,醇类、醛类以及吡嗪类化合物为豆油风味的形成做出主要贡献,明晰了部分风味化合物形成的原因。最终通过OPLS-DA筛选出45种贡献较大的挥发性化合物,同时构建可靠的用以鉴别浓香型豆油的模型。此外,发现豆油的品质与风味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油 理化性质 挥发性化合物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 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MS和GC-IMS技术比较不同种类麦芽的挥发性物质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倩 白艳龙 +4 位作者 贾建华 肖琳 王晓娟 周小龙 邱然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215-223,共9页
为探究不同种类麦芽中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的差异,本研究以焦香麦芽和饼干麦芽为研究对象,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和气相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 为探究不同种类麦芽中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的差异,本研究以焦香麦芽和饼干麦芽为研究对象,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和气相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技术对两种麦芽的VOCs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GC-MS技术在焦香和饼干麦芽中共检测出90余种挥发性物质,其中相对含量大于0.01%的化合物有48种,主要包括9种酮类、14种醛类、4种酯类、4种醇类、2种酸类、10种吡嗪类和5种杂环类物质;两种麦芽中醛类和酸类物质含量均远高于其他物质,主要包括2-甲基丁醛、异戊醛和乙酸等;饼干麦芽中吡嗪类物质更丰富,尤其2-甲基吡嗪、2,5-二甲基吡和2-乙基-3,5-二甲基吡嗪。GC-IMS技术在两种麦芽中共检测出135种化合物,定性鉴别出80种,以小分子的醇类、酮类、醛类和酯类为主,吡嗪类和杂环类物质种类较少。两种技术检测结果均表明两种麦芽中的VOCs种类接近,但含量存在明显差异。焦香麦芽中酯类、醇类和醛类物质含量相对较高,饼干麦芽中吡嗪类和酮类物质含量较丰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结合指纹图谱相似度表明GC-MS和GC-IMS技术均能够有效区分焦香麦芽和饼干麦芽。综上,GC-MS与GC-IMS两种技术结合可以更全面地解析麦芽样品中的挥发性物质组成,为麦芽的VOCs研究提供有力的检测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离子迁移谱 气质联用 麦芽 指纹图谱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IMS、GC-MS技术分析龙蒿挥发性成分
13
作者 后春静 贾爽 +3 位作者 柒梦阳 蔡文凯 户新宇 郭勤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9-127,共9页
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探究了龙蒿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在天山南坡龙蒿生长发育过程中,精油逐渐... 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探究了龙蒿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在天山南坡龙蒿生长发育过程中,精油逐渐积累。GC-IMS检测结果表明,龙蒿叶中含有35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其碳链在C_(2)~C_(10),主要包括萜烯类6种、醛类12种、醇类4种、呋喃类1种、酯类3种、酮类5种、其他物质4种,且各挥发性成分存在差异。GC-MS检测结果表明,龙蒿精油中含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54种,其碳链在C_(7)~C_(32),其中含有萜烯类16种、醇类12种、酯类9种、酚类4种、醛类2种等,GC-MS检测出的有机化合物种类相对较多,相对分子质量较大。GC-MS和GC-IMS技术互为补充,可以更加全面获得龙蒿挥发性成分的综合信息,为龙蒿及其精油的开发利用和分析检测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蒿 挥发性成分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气相色谱-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喷雾-离子淌度质谱技术检测铃木-宫浦的反应中间体
14
作者 李哲 邱朝辉 +2 位作者 王伟民 徐福兴 丁传凡 《质谱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5-173,I0006,共10页
本研究主要以铃木-宫浦反应(Suzuki-Miyaura)中的C—C偶联反应为研究对象,使用四(三苯基膦)钯作为催化剂,将3-溴吡啶、3-溴喹啉、3-溴-5-苯基吡啶分别与苯硼酸、2-甲基苯硼酸、3,5-二甲基苯硼酸在甲苯溶剂环境中进行“一锅法反应”。反... 本研究主要以铃木-宫浦反应(Suzuki-Miyaura)中的C—C偶联反应为研究对象,使用四(三苯基膦)钯作为催化剂,将3-溴吡啶、3-溴喹啉、3-溴-5-苯基吡啶分别与苯硼酸、2-甲基苯硼酸、3,5-二甲基苯硼酸在甲苯溶剂环境中进行“一锅法反应”。反应过程中定时取样,采用电喷雾-捕集离子淌度飞行时间质谱(ESI-TIMS-TOF MS)对Suzuki-Miyaura偶联反应的氧化加成过程与转移金属化过程后生成的中间体进行检测。研究表明:1)在氧化加成过程中,由于苯硼酸并未参与中间体的形成,所以在含有不同苯硼酸参与的反应中检测到的中间体质荷比相同,然而转移金属化过程后,由于参与偶联反应的2种物质不同,检测到的中间体不同;2)检测到的中间体同位素峰与预测图谱一致;3)使用捕集离子滴度飞行时间(TIMS-TOF)对检测到的基团进行离子迁移率检测以区分同分异构体,同时对检测到的中间体进行MS/MS分析,研究碎裂基团,利用TIMS-TOF得到的质荷比、离子迁移率、MS/MS等数据研究有机反应机理,可为金属Pd催化的反应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捕集离子淌度飞行时间质谱(tims-tof MS) 反应中间体 离子迁移率 铃木-宫浦反应(Suzuki-Miyaur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产地传统鱼露风味特征差异分析 被引量:26
15
作者 江津津 严静 +4 位作者 郑玉玺 欧爱芬 任芳 陈庆 陈烽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06-214,共9页
为研究不同产地鱼露的风味特色,采用顶空-气相离子迁移谱(gaschromatography-ion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电子鼻、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为研究不同产地鱼露的风味特色,采用顶空-气相离子迁移谱(gaschromatography-ion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电子鼻、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氨基酸分析仪以及感官量化描述分析(quantitative descriptionanalysis,QDA)等现代风味分析技术对5种不同产地鱼露(汕头鱼露、东莞鱼露、福建鱼露、泰国鱼露、越南鱼露)中挥发性和非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进行研究。结果表明,GCIMS和电子鼻都能较好识别不同产地样品间的挥发性风味差异,结合QDA发现,泰国鱼露、越南鱼露和汕头鱼露有相似的整体挥发性风味,其他2种则差异较大。GC-IMS共鉴定出37种特征风味化合物,主要包括醛类、醇类、酯类、酸类及含硫化合物等,HS-SPME-GC-MS共鉴定出47种主要挥发性化合物。挥发性酸在汕头鱼露和越南鱼露中占比为78.13%和42.92%。含氮化合物在越南鱼露中占比较大。醇类在福建鱼露中含量最高,在越南鱼露中含量最低。泰国鱼露中含量较多的是芳香类物质。含氮化合物(吡嗪类和呋喃类)和酯类在越南鱼露中含量最高,是特征风味物。汕头鱼露的含硫化合物含量相对最高,是特征风味化合物,包括甲基硫化物和3-甲硫基丙醛。氨基酸是挥发性风味物的前体,游离氨基酸总含量排序为越南鱼露>汕头鱼露>泰国鱼露>福建鱼露>东莞鱼露,但东莞鱼露中的呈鲜味氨基酸占比最高,其中谷氨酸占到93.35%。泰国鱼露的甜味氨基酸占比最高。汕头鱼露中的含硫氨基酸和牛磺酸含量最高。游离氨基酸含量差异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挥发性特征风味物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露 特征风味 气相离子迁移谱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 游离氨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高分辨离子淌度液质联用技术鉴定紫苏的化学成分 被引量:8
16
作者 张桂清 杨宇森 +3 位作者 许艺敏 罗海凌 姚俊新 林占熺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3-130,共8页
采用高分辨离子淌度液质联用技术,分析鉴定中药紫苏茎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为紫苏资源的开发及临床应用提供依据.采用色谱柱为HSS T3 (2.1×100 mm,1.8μm),运用色谱梯度洗脱溶剂A:水(0.1%甲酸)和B:乙腈(0.1%甲酸),操作条件为:流速0.... 采用高分辨离子淌度液质联用技术,分析鉴定中药紫苏茎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为紫苏资源的开发及临床应用提供依据.采用色谱柱为HSS T3 (2.1×100 mm,1.8μm),运用色谱梯度洗脱溶剂A:水(0.1%甲酸)和B:乙腈(0.1%甲酸),操作条件为:流速0.45 mL·min^(-1),柱温30℃,进样体积1μL;通过质谱仪(SYNAPT G2-Si HD英国,沃特世)的高能量质谱碎片信息,参照数据库和文献资料从紫苏茎叶中鉴定10种化合物,包括6种黄酮及其苷类成分(芹菜素6,8-二葡萄糖苷、木樨草素-7-氧-二葡萄糖醛酸苷、山奈酚3-葡萄糖醛酸-7-葡萄糖苷、芹菜素-7-氧-二葡萄糖醛酸、山奈酚-3-O-D-吡喃葡萄糖醛酸糖苷、芹菜素-7-氧-葡萄糖醛酸苷),以及4种有机酸类(咖啡酸、咖啡酸四聚体、迷迭香酸、葵二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离子淌度 液质联用 紫苏 质谱碎片 黄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相色谱-离子淌度-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快速检测烟叶中蔗糖酯 被引量:6
17
作者 范若静 陈秀萍 +2 位作者 张芳 张菁 郭寅龙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01-309,共9页
本研究利用液相色谱-离子淌度-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LC-IM-Q TOF MS)技术,建立了快速检测烟叶中蔗糖酯的定性分析方法。采用甲酸-甲醇-水混合流动相系统和正离子模式下的电喷雾离子化技术,使烟叶甲醇提取液中的蔗糖酯分子形成加... 本研究利用液相色谱-离子淌度-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LC-IM-Q TOF MS)技术,建立了快速检测烟叶中蔗糖酯的定性分析方法。采用甲酸-甲醇-水混合流动相系统和正离子模式下的电喷雾离子化技术,使烟叶甲醇提取液中的蔗糖酯分子形成加钠的准分子离子,然后通过离子淌度漂移管的分离,被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仪检测。从烟叶中共检测出6类蔗糖四酯,它们在色谱柱上的分离相差0.2~0.8min,在漂移管中的分离相差0.4~0.5ms,质谱检测中的离子质量相差14u。在此基础上,利用二级质谱解析,准分子离子的元素组成测定以及碰撞截面的测定等手段,对烟叶中6类蔗糖四酯进行结构上的定性分析。结果表明,LC-IM-Q TOF MS技术可以快速检测复杂样品中的蔗糖酯,结合多维数据定性技术能够显著提高定性分析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色谱-离子淌度-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LC-IM-Q TOF MS) 蔗糖酯 定性分析 烟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PLC-MS/MS和GC-IMS技术分析采前套袋与未套袋油㮈果实品质差异 被引量:1
18
作者 林炎娟 周丹蓉 +2 位作者 方智振 陈文光 叶新福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47-256,共10页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和气相-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分析采前套袋...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和气相-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分析采前套袋对油㮈果实代谢产物、代谢途径以及挥发性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采前套袋后油㮈果皮和果肉着黄色。基于UPLC-MS/MS技术鉴定到604个油㮈果实代谢物,采前套袋改变果实代谢特征和代谢途径,筛选出显著差异代谢物58个,上调物质22个,下调物质36个;其中,与滋味相关的糖类和有机酸等物质含量差异不显著,而与滋味相关的氨基酸部分差异显著。基于GC-IMS技术鉴定到油㮈果实含有醛类14种、酯类5种、醇类4种、酮类3种和其他1种共27个挥发性物质,多数酯类物质在未套袋果实中含量较高,多数醇类物质在套袋果实中含量较高。采前套袋与未套袋油㮈果实挥发性成分具有不同的指纹图谱。基于中药数据库和已鉴定代谢物查询到199个活性成分,根据筛选标准得到37个关键活性成分,其中,采前套袋果实的槲皮素含量下调。由此说明,采前套袋可提高油㮈果实外观品质,对果实滋味、香气和功效成分等部分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㮈 套袋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 气相-离子迁移谱技术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迁移谱-质谱技术及其在纳米团簇表征中的应用
19
作者 王卫国 李杨 +4 位作者 仓怀文 杨俊超 阮慧文 徐楚婷 李海洋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14,I0001,共13页
纳米团簇具有独特的原子构型、电子结构及新颖的光学、电学和催化性能,是材料领域的热点研究对象之一。原子尺度下纳米团簇结构调控的前提是实现纳米团簇的精准表征。近年来,离子迁移谱与质谱联用技术为纳米团簇表征提供了新手段,根据... 纳米团簇具有独特的原子构型、电子结构及新颖的光学、电学和催化性能,是材料领域的热点研究对象之一。原子尺度下纳米团簇结构调控的前提是实现纳米团簇的精准表征。近年来,离子迁移谱与质谱联用技术为纳米团簇表征提供了新手段,根据质荷比、截面数据及结构信息,为深入研究团簇制备过程中尺寸和结构的变化规律提供帮助。本文介绍了离子迁移谱-质谱的原理,重点论述了其在纳米团簇同分异构体分离分析、结构表征中的应用,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迁移谱-质谱(IM-MS) 纳米团簇 表征 电喷雾电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淌度质谱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20
作者 王玉娜 孟宪双 +2 位作者 刘丽娟 白桦 马强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30-1138,共9页
离子迁移谱是一种以气相离子在电场和气流共同作用下发生迁移时的淌度来表征化合物的技术。离子淌度质谱提供了新一维度的离子淌度分离和测量信息,除按照质荷比区分离子外,还可根据离子尺寸和形状进行分离。其与色谱技术联用,可获取包... 离子迁移谱是一种以气相离子在电场和气流共同作用下发生迁移时的淌度来表征化合物的技术。离子淌度质谱提供了新一维度的离子淌度分离和测量信息,除按照质荷比区分离子外,还可根据离子尺寸和形状进行分离。其与色谱技术联用,可获取包括保留时间、迁移时间、质荷比和响应强度在内的四维数据,在提高传统质谱数据准确性和特异性的同时,还可计算离子的碰撞横截面积,从而获得样品的结构信息。该文综述了近年来离子淌度质谱技术在公共安全、毒品检测、食品安全、环境监测、药物分析以及生物大分子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对该技术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科技人员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迁移谱 离子淌度质谱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