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MRI瘤内及瘤周特征预测肝内肿块型胆管癌病理分级模型的开发和验证
1
作者 李晓萌 邢立红 +6 位作者 卓利勇 刘学彦 代硕 董景辉 张岩岩 李宏军 殷小平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58,共8页
目的探讨基于T2WI及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的瘤内及不同瘤周区域影像组学特征和临床影像学因素术前预测肝内肿块型胆管癌(intrahepatic mass-forming cholangiocarcinoma,IMCC)病理分级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 目的探讨基于T2WI及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的瘤内及不同瘤周区域影像组学特征和临床影像学因素术前预测肝内肿块型胆管癌(intrahepatic mass-forming cholangiocarcinoma,IMCC)病理分级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97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IMCC患者的临床及术前MRI资料,于轴位T2WI及DWI图像上勾画肿瘤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并分别向外扩展3、5、10、15和20 mm以获得不同范围的瘤周ROI。利用PyRadiomics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通过方差齐性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递归特征消除算法及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筛选特征,采用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LR)分类器及5折交叉验证法建模并验证,建立临床影像学模型、瘤内组学模型、瘤周组学模型、瘤内+瘤周组学模型、双序列融合模型及多模态联合模型,比较以上各个模型预测效能,选出最佳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价模型性能,采用DeLong检验比较AUC差异,校准曲线评价模型拟合能力,决策曲线评估模型的临床价值。结果瘤周组学模型中DWI序列3 mm模型表现最优,训练集及验证集中AUC分别为0.836和0.777。性别、年龄、病灶位置及血管受累是IMCC病理分级的独立预测因子,临床影像学模型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AUC分别为0.658和0.614。DWI序列瘤内+瘤周3 mm模型具有最佳预测效能,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AUC分别为0.892和0.814,优于双序列融合模型及多模态联合模型。结论基于DWI序列的瘤内+瘤周3 mm组学模型表现出最佳预测能力,能够在术前无创性地预测IMCC病理分级,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内肿块型胆管癌 影像组学 瘤周 病理分级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增强CT联合临床特征预测肝内胆管细胞癌神经束侵犯
2
作者 谭智霖 刘子蔚 +3 位作者 张榕 陈新杰 罗纯 胡秋根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00-607,共8页
目的:探讨基于增强CT联合临床特征术前预测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患者神经束侵犯(PN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2012年1月至2023年5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机构1)及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机构2)经病理确诊为ICC的患者共217例,其中来... 目的:探讨基于增强CT联合临床特征术前预测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患者神经束侵犯(PN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2012年1月至2023年5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机构1)及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机构2)经病理确诊为ICC的患者共217例,其中来自机构1的136例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及内部验证集,来自机构2的81例作为外部验证集。通过病理判定将ICC患者分为PNI阳性组和PNI阴性组。在训练集中,比较两组之间的增强CT影像特征、临床特征的统计学差异,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预测PNI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构建最佳预测模型,并通过列线图模型实现个体化预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并进行内部及外部验证集验证。结果: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率(PLR)(OR=1.007;95%CI:1.000~1.013;P=0.043)、肿瘤位置(OR=5.018;95%CI:1.670~15.079;P=0.004)、肿瘤包膜(OR=5.102;95%CI:1.345~19.355;P=0.017)、动脉期肿瘤周围强化(OR=4.013;95%CI:1.468~10.969;P=0.007)是PNI的独立风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最佳预测模型在训练集、内部验证集及外部验证集中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2(95%CI:0.729~0.897)、0.838(95%CI:0.684~0.963)、0.754(95%CI:0.643~0.866)。结论:术前增强CT影像联合临床特征可无创性预测ICC患者发生PNI的风险,并通过列线图模型实现个体化预测,为临床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内胆管细胞癌 神经束侵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临床特征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内胆管癌精准检测专家共识(2024版)
3
作者 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病理学组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肝脏病理学组 +6 位作者 上海市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 李增山 丛文铭 纪元 张欣 韩晶 盛霞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2-441,共10页
肝内胆管癌(ICC)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肿瘤,分子分型是实施ICC个体化治疗的基础。正确的检测方法对于全面筛选适用靶向药物的患者群体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共识基于国内外临床实践数据,并结合中国国情,围绕ICC重要靶点进行制定,提出了1... 肝内胆管癌(ICC)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肿瘤,分子分型是实施ICC个体化治疗的基础。正确的检测方法对于全面筛选适用靶向药物的患者群体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共识基于国内外临床实践数据,并结合中国国情,围绕ICC重要靶点进行制定,提出了15条推荐意见,以期为ICC的精准检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内胆管癌 精准检测 生物标志物 个体化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内胆管癌介入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徐炜 梁斌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47-354,共8页
肝内胆管癌(iCCA)发病隐匿且侵袭性强,绝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预后较差。中晚期iCCA治疗主要包括系统治疗和局部治疗,但单一疗法疗效有限。近来研究表明,以消融治疗、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经导管动脉放疗栓塞(TARE)、肝... 肝内胆管癌(iCCA)发病隐匿且侵袭性强,绝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预后较差。中晚期iCCA治疗主要包括系统治疗和局部治疗,但单一疗法疗效有限。近来研究表明,以消融治疗、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经导管动脉放疗栓塞(TARE)、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等介入手段为基础的综合治疗策略,可显著改善中晚期iCCA患者生存率,同时有效减少不良事件发生。该文综述iCCA介入治疗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内胆管癌 局部治疗 介入 靶向治疗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影像组学的肝内胆管癌肿瘤免疫微环境相关指标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田佳璇 马佳美 +1 位作者 李晓萌 殷小平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3-176,201,共5页
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约占原发性肝癌的10%~20%,其发病率逐年攀升。肿瘤免疫微环境(tumor immune microenvironment,TIME)中关键性免疫指标的动态变化显著影响ICC预后。由于现有检测手段的局限性和滞后性,... 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约占原发性肝癌的10%~20%,其发病率逐年攀升。肿瘤免疫微环境(tumor immune microenvironment,TIME)中关键性免疫指标的动态变化显著影响ICC预后。由于现有检测手段的局限性和滞后性,引入影像组学技术可无创性预测并及时监测TIME免疫指标,了解其瘤内瘤周信息提升ICC精准诊疗。影像组学基于机器学习高通量提取影像学特征,结合临床、病理、基因及免疫等领域的多种参数构建免疫指标预测模型,用于ICC风险分层、预后评估和开发新型免疫疗法等。目前模型预测指标较为单一,模型泛化能力尚需提升;未来深度融合影像基因组学和空间转录组学等其他组学研究,开发多模态融合模型,构建多中心、标准化数据库推进临床转化研究。本文归纳基于影像组学量化TIME相关免疫指标并探索指标之间的关联性,为ICC的临床诊疗方案提供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内胆管癌 肿瘤免疫微环境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利霉素通过抑制AXL/c-Met/c-Myc信号轴调控肝内胆管细胞癌细胞恶性行为的机制
6
作者 王童舒 周敏 +1 位作者 刘慧敏 朴红心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2304-2310,共7页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探究可利霉素(carrimycin,CAM)对肝内胆管细胞癌HuCCT1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肝内胆管细胞癌HuCCT1细胞系,使用CCK-8试剂盒检测CAM对细胞活力的影响,并计算IC50浓度;通过划痕实验验证CA...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探究可利霉素(carrimycin,CAM)对肝内胆管细胞癌HuCCT1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肝内胆管细胞癌HuCCT1细胞系,使用CCK-8试剂盒检测CAM对细胞活力的影响,并计算IC50浓度;通过划痕实验验证CAM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使用平板克隆实验检测CAM对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CAM对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分析CAM对细胞周期进程的影响;WB实验检测CAM对上皮-间充质转化、细胞周期等关键蛋白的表达情况的影响;通过Westernblot实验检测CAM对AXL/c-Myc/c-Met信号轴表达情况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AM能显著抑制HuCCT1细胞的增殖能力,并且呈浓度依赖性(P<0.05);平板克隆结果显示,CAM能显著抑制HuCCT1细胞克隆形成能力(P<0.05);划痕实验证实经CAM处理后,HuCCT1细胞迁移速度减缓,并且迁移面积变小(P<0.05)。经CAM处理的HuCCT1细胞G0/G1期占比上调,S期下调(P<0.05),进一步通过Western blot实验证实,G1/S期转化关键蛋白CCND1和CDK4表达下调,p21表达上调(P<0.05)。Transwell侵袭实验结果提示,CAM能抑制HuCCT1细胞侵袭能力;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提示E-Cadherin表达上调(P<0.05),N-Cadherin以及Vimentin表达下调(P<0.05)。通过Western blot实验验证经AXL重组蛋白处理后的HuCCT1细胞AXL、c-Met和c-Myc的表达上调(P<0.05),而经CAM联合AXL重组蛋白共同处理后HuCCT1细胞的上述蛋白表达均下调(P<0.05)。结论CAM可以抑制肝内胆管细胞癌HuCCT1细胞的增殖、迁移以及侵袭等过程从而发挥抗肿瘤特性,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AXL/c-Met/c-Myc介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内胆管细胞癌 细胞增殖 细胞周期 上皮-间充质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的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肝内胆管癌疗效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张杰 蒋斌 +4 位作者 裴斐 张铃福 原春辉 凌晓锋 修典荣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65-472,共8页
目的初步分析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年9月~2023年3月84例ICC接受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腹腔镜组45例,开腹组39例,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最终34对数据成... 目的初步分析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年9月~2023年3月84例ICC接受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腹腔镜组45例,开腹组39例,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最终34对数据成功匹配,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扫≥6枚淋巴结比例、R0切除率、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生存率及复发等。结果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腹组(中位数:250 ml vs.750 ml,Z=-3.406,P=0.001);腹腔镜组清扫≥6枚淋巴结比例与开腹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9%vs.17.6%,χ^(2)=1.275,P=0.259);腹腔镜组与开腹组R0切除率差异无显著性[88.2%(30/34)vs.82.4%(28/34),χ^(2)=0.469,P=0.493]。腹腔镜组总并发症发生率17.6%(6/34),显著低于开腹组47.1%(16/34)(χ^(2)=6.719,P=0.010);2组严重并发症率均为2.9%(χ^(2)=0.000,P=1.000)。腹腔镜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中位数:7 d vs.10 d,Z=-3.021,P=0.003)。腹腔镜组中位总生存期60.6月,明显长于开腹组15.9月(log-rank χ^(2)=5.788,P=0.016);腹腔镜组中位无复发生存期26.4月,明显长于开腹组7.6月(log-rank χ^(2)=4.532,P=0.033)。结论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ICC具有出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住院时间短、生存期延长等优势,R0切除率、充分淋巴结清扫率与开腹手术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内胆管癌 腹腔镜手术 开腹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DH1基因在肝内胆管癌细胞HuCCT1增殖与迁移中的作用及其初步机制 被引量:1
8
作者 林美佳 雷宇清 +3 位作者 叶洲杰 朱丽萍 王心睿 黄雄飞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4-203,共10页
目的探讨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在肝内胆管癌(iCCA)细胞HuCCT1增殖与迁移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IDH1基因敲除的HuCCT1细胞(HuCCT1^(IDH1-/-));CCK-8法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IDH1野生型HuCCT1(Hu... 目的探讨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在肝内胆管癌(iCCA)细胞HuCCT1增殖与迁移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IDH1基因敲除的HuCCT1细胞(HuCCT1^(IDH1-/-));CCK-8法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IDH1野生型HuCCT1(HuCCT1^(WT))细胞和HuCCT1^(IDH1-/-)细胞的增殖能力;细胞划痕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蛋白E-钙黏蛋白(E-cadherin)、N-钙黏蛋白(N-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Wnt3a、β-连环蛋白(β-catenin)的表达水平。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上述两种HuCCT1细胞的转录组测序结果,Western blotting验证转录组信息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与HuCCT1细胞比较,HuCCT1^(IDH1-/-)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数目明显减少(P<0.05),阻滞在G_(2)/M期细胞的比例明显增加(P<0.01),划痕愈合率明显降低(P<0.01),迁移细胞数目(P<0.001)和侵袭细胞数目(P<0.05)明显减少;q RT-PCR检测结果显示,HuCCT1^(IDH1-/-)细胞IDH1、Vimentin、MMP-9和调控G_(2)/M期增殖相关基因Cyclin A2、Cyclin B1及CDK1 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编码E-cadherin的CDH1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1);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HuCCT1^(IDH1-/-)细胞中E-cadherin表达水平升高(P<0.05),N-cadherin、Vimentin及MMP-9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HuCCT1^(WT)与HuCCT1^(IDH1-/-)存在1476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基因本体论(GO)分析显示上述DEGs显著富集在炎症反应、细胞信号转导和细胞代谢等生物学过程;KEGG通路分析显示上述DEGs显著富集在Wnt、MAPK、Rap1、Hippo、TNF等与肿瘤细胞增殖和侵袭转移密切相关的信号通路。Western blotting验证结果显示,与HuCCT1^(WT)比较,HuCCT1^(IDH1-/-)细胞Wnt信号通路的Wnt3a和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IDH1基因参与调控iCCA细胞HuCCT1的迁移、侵袭及EMT过程,其机制可能与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内胆管癌 异柠檬酸脱氢酶1 细胞迁移 细胞侵袭 转录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组学预测肝内胆管癌微血管侵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马佳美 孙柳 +1 位作者 李晓萌 殷小平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24-227,234,共5页
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carcinoma,ICC)是肝脏第二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被认为是ICC患者预后不良的一个重要因素。影像组学从医疗图像中高通量地提... 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carcinoma,ICC)是肝脏第二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被认为是ICC患者预后不良的一个重要因素。影像组学从医疗图像中高通量地提取定量特征,客观提供肿瘤内异质性和癌症表型信息,其在术前预测ICC MVI中的重要价值已被证实,但ICC MVI预测模型的最佳影像学方法、影像组学特征、独立预测因子等关键问题仍不明确,瘤周影像组学的研究也尚欠缺。本文将针对上述问题,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MRI、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及超声(ultrasound,US)四个方面对影像组学术前预测ICC MVI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促进临床ICC MVI的精准诊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内胆管癌 微血管侵犯 影像组学 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 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活方式与肝胆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因果关系的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10
作者 刘华青 陈庆凯 +6 位作者 陈永新 邱润昊 丁绪鹏 宋奉京 王岩 王葆林 曹宏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78-785,共8页
目的:探讨使用孟德尔随机化研究方法分析生活方式与肝胆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因果关系,为肝胆恶性肿瘤预防和治疗提供潜在临床证据。方法:纳入相互独立的大规模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汇总数据,设定七步纳入标准进行工具变量筛选。暴露的... 目的:探讨使用孟德尔随机化研究方法分析生活方式与肝胆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因果关系,为肝胆恶性肿瘤预防和治疗提供潜在临床证据。方法:纳入相互独立的大规模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汇总数据,设定七步纳入标准进行工具变量筛选。暴露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中碳水化合物摄入百分率、脂肪摄入百分率、蛋白质摄入百分率、咖啡摄入量、每周饮酒次数、闲暇时电子屏幕接触时间、闲暇时中高强度体育运动(MVPA)、工作时的久坐行为、首次吸烟年龄、每日吸烟数量、目前吸烟状态和既往吸烟状态共12种表型。采用逆方差加权法(IVW)的随机效应模型作为主分析方法,采用Cochrane's Q检验评估异质性,采用MR-Egger截距法检验水平多效性。结果:目前吸烟状态与易患肝外胆管癌呈显著因果关系(OR=1.607,95%CI:1.113~2.322,P=0.011)。咖啡摄入量较高与患肝癌及肝内胆管癌的较高风险有显著因果关系(OR=1.000,95%CI:0.999~1.000,P=0.012)。在体育活动中,较多的MVPA与患肝癌及肝内胆管癌的较低风险具有显著因果关系(OR=0.998,95%CI:0.996~0.999,P=0.002)。Cochrane’s Q检验提示MVPA与肝外胆管癌(Q=18.354,P=0.049)和蛋白质摄入百分率与肝癌及肝内胆管癌(Q=12.715,P=0.026)具有轻度异质性,MR-Egger截距法显示本研究无水平多效性。结论:目前吸烟状态与患肝外胆管癌的高风险具有因果关系,较多的MVPA与患肝癌及肝内胆管癌的较低风险具有因果关系。对患者进行适当的戒烟劝导和体育运动教育可能会为预防肝胆恶性肿瘤提供潜在益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方式 肝内胆管肿瘤 胆管肿瘤 肝肿瘤 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药通过调节糖代谢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骆文龙 尹怡 +6 位作者 李姗 刘湘花 徐晨曦 梁帅 陈政伟 李文茜 王祥麒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840-1845,共6页
原发性肝癌(PLC)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发病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发现时大多数已为晚期,且治疗手段比较单一,疗效一般,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近年研究发现糖代谢与PLC的形成、进展密切相关,在多种病因所致肝癌临... 原发性肝癌(PLC)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发病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发现时大多数已为晚期,且治疗手段比较单一,疗效一般,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近年研究发现糖代谢与PLC的形成、进展密切相关,在多种病因所致肝癌临床病例和动物模型中均发现有糖代谢的参与,为PLC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中医药对PLC整体疗效十分确切,特别是在延长患者生存期、提升患者生命质量以及降低肿瘤复发风险等方面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糖代谢 中医药 肝细胞癌 肝内胆管细胞癌 研究进展 病理学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酰胺质子转移成像在鉴别肝细胞癌与肿块型肝内胆管癌中的价值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京城 王文剑 +4 位作者 杨鑫 孙骏 傅剑雄 叶靖 罗先富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74-1380,共7页
目的:探讨酰胺质子转移(APTw)成像与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肝细胞癌(HCC)与肿块型肝内胆管癌(IMCC)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150例疑似肝占位的患者进行前瞻性上腹部MRI检查,包括APTw及DWI序列,将病理结果证实为HCC与IMCC患者纳入研究。由... 目的:探讨酰胺质子转移(APTw)成像与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肝细胞癌(HCC)与肿块型肝内胆管癌(IMCC)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150例疑似肝占位的患者进行前瞻性上腹部MRI检查,包括APTw及DWI序列,将病理结果证实为HCC与IMCC患者纳入研究。由两名放射科医师独立在APTw及ADC图像上测量得到病灶的APTw值及ADC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HCC与IMCC之间的APTw值及ADC值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估病灶APTw值与ADC值之间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APTw和ADC鉴别HCC和IMCC的诊断性能。结果:76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包括53例HCC患者,23例IMCC患者;HCC组的APTw值高于IMCC组(1.37±0.99%vs.-0.31±0.79%,P<0.001)。HCC组的ADC值低于IMCC[(0.87±0.14)×10^(-3)mm^(2)/s vs.(1.02±0.20)×10^(-3)mm^(2)/s,P<0.001]。此外,APTw与ADC呈负相关(R=-0.44,P<0.001)。鉴别HCC和IMCC时,APTw的受试者曲线下面积(AUC)高于ADC(0.90 vs.0.72,P<0.001)。APTw鉴别IMCC和HCC的最佳截断值为0.04%,敏感度92%,特异度78%。结论:APTw定量成像在鉴别HCC和IMCC时优于DWI定量,可能为两者鉴别提供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肝内胆管癌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pstein-Barr病毒相关淋巴上皮瘤样肝内胆管癌3例并文献复习
13
作者 彭璐珊 彭先楚 +1 位作者 段赛丽 张哲嘉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9-329,共11页
肝淋巴上皮瘤样癌(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LELC)是一种极其罕见的恶性肿瘤,其特点是未分化的恶性上皮细胞及明显的淋巴浸润。肝LELC主要包括淋巴上皮瘤样肝细胞癌(lymphoepithelioma-like hepatocellularcarcinoma,LEL-HCC)... 肝淋巴上皮瘤样癌(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LELC)是一种极其罕见的恶性肿瘤,其特点是未分化的恶性上皮细胞及明显的淋巴浸润。肝LELC主要包括淋巴上皮瘤样肝细胞癌(lymphoepithelioma-like hepatocellularcarcinoma,LEL-HCC)和淋巴上皮瘤样肝内胆管癌(lymphoepithelioma-like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LEL-CC)。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被认为是LELC癌变的重要因素。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自2005年以来共收治3例EBV相关LEL-CC患者,CT均提示肝脏肿块,经手术切除后,3例患者EBV编码的RNA(EBV-encoded RNA,EBER)和CK19表达均为阳性,病理学证实为EBV相关的LEL-CC。2例患者术后预后良好,1例患者术后接受相关免疫治疗及化学治疗。结合现有文献分析,笔者认为可将肝LELC纳入肝肿瘤的分类,这将为肝LELC的精准诊断及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上皮瘤样癌 淋巴上皮瘤样肝内胆管癌 肝细胞癌 EB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内胆管细胞癌切除术患者的预后分析
14
作者 于书敏 常秀娟 +4 位作者 谷月月 贾晓东 黄加干 宫嫚 曾珍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34-1143,共10页
目的 探讨术前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阴性的HBV相关性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患者的预后。方法 收集2010年10月-2017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接受手术切除的97例IC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所有患者分为HBV相关性ICC(H... 目的 探讨术前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阴性的HBV相关性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患者的预后。方法 收集2010年10月-2017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接受手术切除的97例IC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所有患者分为HBV相关性ICC(HBV-ICC)组(n=62)与非HBV相关性ICC(Con-ICC)组(n=35)。其中,HBV-ICC组包括HBV表面抗原阳性(HBsAg+)且HBV核心抗体阳性(HBcAb+)患者34例,HBsAg-且HBcAb+患者28例。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比较Con-ICC与HBV-ICC患者的总生存期(OS)和术后无复发生存期(RFS)差异,以及Con-ICC、HBsAg-/HBcAb+HBV-ICC与HBsAg+/HBcAb+HBV-ICC患者的OS和RFS差异;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性别、年龄、致病因素、有无肝硬化、Child-Pugh分级、糖类抗原19-9(CA199)、甲胎蛋白(AFP)、谷氨酰胺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分期、肿瘤大小、肿瘤数目、肿瘤分化、有无微血管侵犯、有无淋巴结转移、肝切除范围、有无胆囊切除和有无后续治疗等指标中影响患者OS、RFS及术后早期复发的因素。结果 97例中位年龄56岁,其中男79例(81.4%);中位随访时间92.2个月,其中88例(90.7%)复发,73例(75.3%)死亡。HBV相关病因及CA199>37 k U/L是ICC患者术后OS(HR=0.45,95%CI 0.26~0.77,P=0.003;HR=2.10,95%CI 1.24~3.57,P=0.006)、RFS(HR=0.43,95%CI 0.27~0.68,P<0.001;HR=1.78,95%CI 1.12~2.81,P=0.014)及早期复发(HR=0.42,95%CI 0.26~0.70,P=0.001;HR=2.02,95%CI 1.20~3.39,P=0.008)的独立影响因素。AJCC分期Ⅲ期是ICC术后RFS(HR=1.81,95%CI 1.04~3.14,P=0.037)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发肿瘤是ICC患者术后RFS及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HR=1.73,95%CI 1.07~2.77,P=0.024;HR=1.90,95%CI 1.12~3.24,P=0.017)。HBsAg-/HBcAb+HBV-ICC患者与Con-ICC患者的OS、RFS及早期复发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HBsAg+/HBcAb+是ICC患者术后OS(HR=0.32,95%CI 0.16~0.62,P=0.001)、RFS(HR=0.32,95%CI 0.18~0.55,P<0.001)及早期复发(HR=0.29,95%CI 0.15~0.54,P<0.001)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术前HBV-DNA阴性HBV-ICC患者的预后优于Con-ICC患者。HBsAg-/HBcAb+HBV-ICC患者的预后较HBsAg+/HBcAb+HBV-ICC患者差,而与Con-ICC患者预后相似。应重视对HBV-ICC患者的术后分层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内胆管细胞癌 乙型肝炎病毒 早期复发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可切除肝内胆管癌的介入治疗研究进展
15
作者 罗元凯 李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96-800,共5页
肝内胆管癌(i CCA)具有隐匿性强、恶性程度高的特点,外科切除是唯一可以根治的手段,但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错过手术时机。针对不可手术切除的i CCA,降低肿瘤负荷、减少并发症和延长生存期是主要治疗目的。介入治疗在这方面有突出的优势,... 肝内胆管癌(i CCA)具有隐匿性强、恶性程度高的特点,外科切除是唯一可以根治的手段,但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错过手术时机。针对不可手术切除的i CCA,降低肿瘤负荷、减少并发症和延长生存期是主要治疗目的。介入治疗在这方面有突出的优势,可作为外科治疗的替代或补充,在国际各类指南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现就目前临床上针对不可切除i CCA的消融治疗、经血管途径治疗及内照射放疗三大类介入治疗方法及其临床疗效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内胆管癌 不可切除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X2在肝内胆管癌中的表达及对其进展的影响
16
作者 贺建波 孙倍成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30-1338,共9页
目的探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2(GPX2)在肝内胆管癌(I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利用Omicshare网站分析GPX2在ICC中的表达水平,通过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染色验证其在ICC中的表达水平。构建稳... 目的探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2(GPX2)在肝内胆管癌(I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利用Omicshare网站分析GPX2在ICC中的表达水平,通过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染色验证其在ICC中的表达水平。构建稳定敲低和过表达GPX2的HuCCT1细胞系并进行体外实验。通过平板克隆实验、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流式细胞术等探究GPX2对ICC细胞增殖、迁移、凋亡和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的影响。最后构建小鼠胆管癌模型,检测GPX2在小鼠胆管癌中的表达水平。结果Omicshare网站分析结果显示GPX2在ICC中普遍上调(P<0.001)。Western blot、RT-qPCR和免疫组化实验显示,与癌旁组织相比,GPX2在ICC中表达升高(P<0.0001)。平板克隆、CCK-8实验结果显示GPX2敲低后,细胞克隆形成率下降(P<0.01),增殖能力降低(P<0.001);GPX2过表达后,细胞克隆形成率升高(P<0.01),增殖能力增强(P<0.01)。细胞划痕、Transwell和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GPX2敲低后,划痕愈合速度减慢、迁移能力降低、E-cadherin升高(P<0.01),N-cadherin(P<0.01)、Vimentin(P<0.05)降低;GPX2过表达后,划痕愈合速度增快、迁移能力增强、E-cadherin降低(P<0.05),N-cadherin(P<0.01)、Vimentin(P<0.001)升高;凋亡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GPX2敲低后,细胞凋亡率增多、Bcl-2降低(P<0.001),BAX升高(P<0.01);GPX2过表达后,细胞凋亡率降低(P<0.01),Bcl-2升高(P<0.0001),BAX降低(P<0.001)。最后在小鼠胆管癌模型中观察到GPX2升高。结论GPX2在人和小鼠的胆管癌组织中高表达,并可能增强胆管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促进肿瘤细胞EMT,抑制肿瘤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内胆管癌 GPX2 增殖 凋亡 上皮间充质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代谢组学研究葫芦素B诱导人肝内胆管癌HuCCT1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
17
作者 杜思宇 王楚婷 +4 位作者 李励 陈新 郑国华 王桂红 胡俊杰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2-310,共9页
目的探究葫芦素B(CuB)诱导人肝内胆管癌HuCCT1细胞凋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HuCCT1细胞分为对照组,CuB给药低(50 nmol·L^(-1))、中(100 nmol·L^(-1))、高(200 nmol·L^(-1))剂量组,给予药物干预24 h,采用Annexin V/PI双... 目的探究葫芦素B(CuB)诱导人肝内胆管癌HuCCT1细胞凋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HuCCT1细胞分为对照组,CuB给药低(50 nmol·L^(-1))、中(100 nmol·L^(-1))、高(200 nmol·L^(-1))剂量组,给予药物干预24 h,采用Annexin V/PI双染法和Hoechst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HPLC-Q/TOF-MS)检测其主要差异代谢物,并分析其相关代谢通路。结果Annexin V/PI双染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经CuB给予处理后HuCCT1细胞的凋亡比例从7.86%±0.73%增加到16.53%±0.27%,P<0.0001;Hoechst染色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经200 nmol·L^(-1)CuB给予处理24 h后细胞结构被破坏,细胞破碎,边缘轮廓不规则,出现大量核固缩现象;代谢组学分析筛选出了20个显著的差异代谢物,主要涉及的代谢通路包括TCA循环、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和脂质代谢等。结论CuB具有较好的抗肿瘤作用,可能是通过干扰HuCCT1细胞的多条代谢通路,引起细胞快速增殖的物质缺乏,最终导致细胞凋亡,而发挥药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 葫芦素B 细胞代谢组学 肝内胆管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规增强联合DWI在不可切除肝内胆管癌靶免联合治疗无进展生存预测中的价值
18
作者 盛若凡 吴东 +2 位作者 郑碚璇 黄晓勇 曾蒙苏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7-232,共6页
目的:探讨MRI在不可切除肝内胆管癌(iCCA)靶免联合治疗无进展生存预测中的价值。方法:纳入23例经穿刺病理证实的iCCA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Gemox化疗联合伦伐替尼和PD-1单抗治疗。采用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模型分析治疗后疾病进展的临床... 目的:探讨MRI在不可切除肝内胆管癌(iCCA)靶免联合治疗无进展生存预测中的价值。方法:纳入23例经穿刺病理证实的iCCA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Gemox化疗联合伦伐替尼和PD-1单抗治疗。采用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模型分析治疗后疾病进展的临床-影像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无进展生存预测诺莫图。结果:23例患者中15例在随访期间出现疾病进展,总体1年无进展生存率仅为33.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动脉期瘤周异常强化(风险比=5.747,P=0.029)、出血(风险比=5.460,P=0.033),表观扩散系数(ADC)值≤1.273×10^(-3)mm^(2)/s(风险比=6.261,P=0.004)是疾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伴有动脉期瘤周异常强化、出血和低ADC值的iCCA患者1年无进展生存率显著低于无动脉期瘤周异常强化(P=0.0045)、无出血(P=0.013)和高ADC值(P=0.002)。联合上述3项独立影像特征构建的诺莫图具有最高的无进展生存预测效能,C指数值为0.856(95%CI:0.785~0.927),优于任一单一影像特征(P=0.0015~0.022)。结论:基于常规增强联合DWI、诺莫图对靶免治疗不可切除iCCA无进展生存预测具有更优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内胆管癌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无进展生存 联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造影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2
19
作者 吕珂 姜玉新 +5 位作者 戴晴 蔡胜 常小燕 夏宇 谭莉 高嫔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239-1241,共3页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超声造影征象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例病理证实的胆管细胞癌分别行常规超声及实时灰阶谐波超声造影检查,记录病灶的大小、回声、血流分布及分析超声造影各时相的特征。结果3例病灶在二维声像图上没有特异性,...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超声造影征象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例病理证实的胆管细胞癌分别行常规超声及实时灰阶谐波超声造影检查,记录病灶的大小、回声、血流分布及分析超声造影各时相的特征。结果3例病灶在二维声像图上没有特异性,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显示病灶均为少血供型,超声造影显示3例病灶均表现“快进快出”的超声造影增强模式,门脉相病灶呈低回声,周边可见高回声环。结论超声造影在本组肝内胆管细胞癌病例中表现出的共同特征,对病灶的诊断有一定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造影剂 肝内胆管细胞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内胆管细胞癌CT分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7
20
作者 孙典学 李文华 +2 位作者 姜传武 杨世锋 张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57-259,共3页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形态学CT分型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22例ICC的CT表现。依据肿瘤的形态特征对ICC分型。结果22例肿瘤患者中:肿块型9例,表现为肝内结节状肿瘤,不伴周围胆管扩张;管周浸润型4例,表现为...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形态学CT分型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22例ICC的CT表现。依据肿瘤的形态特征对ICC分型。结果22例肿瘤患者中:肿块型9例,表现为肝内结节状肿瘤,不伴周围胆管扩张;管周浸润型4例,表现为沿胆管纵轴生长的树枝状肿瘤,伴周围胆管扩张;管内生长型2例。表现为单发或多发肿瘤结节位于扩张的胆管内;肿块并管周浸润型7例,表现为肝内结节状肿瘤,伴周围胆管扩张。结论不同形态类型ICC的CT表现不同。CT检查能够对ICC进行准确形态学分型,对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细胞癌 肝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