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勒泰地区地闪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樊星 樊校年 +1 位作者 刘兆旭 张晗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481-487,共7页
为更好了解近年来阿勒泰地区地闪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利用阿勒泰地区2013-2021年的地闪定位监测资料、气象参数和DEM高程等数据,采用反距离权重法、皮尔逊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阿勒泰地闪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年平均负地闪比例为8... 为更好了解近年来阿勒泰地区地闪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利用阿勒泰地区2013-2021年的地闪定位监测资料、气象参数和DEM高程等数据,采用反距离权重法、皮尔逊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阿勒泰地闪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年平均负地闪比例为89.03%,年平均白天地闪所占比例为64.48%。正地闪、负地闪、总地闪频次月变化均呈单峰型。总地闪、负地闪频次日变化整体呈M型。总地闪频次主要发生时段为14-18时。阿勒泰地区正地闪、负地闪频次百分比都呈单峰型,且均在20~40 kA达到顶峰。阿勒泰地区北部为地闪密度高值区。地闪频次、地闪电流强度与海拔高度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地闪频次与平均气温、平均相对湿度、降水量、2 min平均风速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勒泰地区 地闪密度 影响因素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2022年海南儋州洋浦地区雷暴和闪电活动特征
2
作者 吴怡兴 周方聪 +4 位作者 马颖 高燚 余海 刘宝忠 梁彩红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4年第6期767-772,共6页
为给海南儋州洋浦(简称儋洋)地区雷电安全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利用2020-2022年海口天气雷达和海南系统过程编型集、2010-2022年海南省ADTD闪电定位系统等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儋洋地区雷暴和闪电活动特征。结果表明:儋洋地区系统性... 为给海南儋州洋浦(简称儋洋)地区雷电安全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利用2020-2022年海口天气雷达和海南系统过程编型集、2010-2022年海南省ADTD闪电定位系统等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儋洋地区雷暴和闪电活动特征。结果表明:儋洋地区系统性雷暴占六成,局地雷暴占三成,混合型雷暴占一成;混合型雷暴发生地闪的可能性最高(93.8%)、局地雷暴次之(82.5%)、系统性雷暴最低(70.5%)。海南的各种天气系统均会产生雷暴和闪电,低压槽类系统产生的雷暴最多且发生地闪的概率最大(90%左右)。儋洋地区雷暴和地闪活动主要发生在4-10月,地闪活动在13-19时最频繁;多数雷暴在11-17时回波强度增强到35 dBZ以上,且雷暴持续时间大多小于7 h。局地雷暴最多在南部和中部生成,主要向东北方向移动;系统性雷暴主要从南部移入、往西北和东北方向移动。地闪活动呈现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分布特征。雷暴和地闪活动的时空分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 地闪 天气系统 天气雷达 移动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二维、三维闪电定位数据的时空分布和对比分析
3
作者 李敏 高燚 +1 位作者 劳小青 周方聪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477-480,共4页
为分析比较不同类型雷电定位系统的探测数据和探测效率,利用安装在海南岛的ADTD(二维)和DDW1(三维)两套雷电定位系统的观测数据以及海口、东方、万宁的雷达回波资料,应用归闪、回波过滤以及数据统计的方法,对2021年4-10月海南岛二维、... 为分析比较不同类型雷电定位系统的探测数据和探测效率,利用安装在海南岛的ADTD(二维)和DDW1(三维)两套雷电定位系统的观测数据以及海口、东方、万宁的雷达回波资料,应用归闪、回波过滤以及数据统计的方法,对2021年4-10月海南岛二维、三维闪电定位数据进行质控处理。通过对质控后的数据进行分析,二维、三维地闪和三维云闪的总次数分别为40685次、49134次、96767次,三维闪电定位系统的探测灵敏度和探测效率明显优于二维闪电定位系统。对比分析两套系统的闪电时空分布,结果表明:二维、三维地闪和三维云闪的密度分布较为相似;二维地闪以白沙为高值中心,三维地闪以儋州为高值中心,三维云闪以儋州和白沙为高值中心;二维、三维地闪和三维云闪的日变化特征相似,峰值时间同为15:00-16:00;二维地闪、三维云闪的月变化呈双峰曲线特征,峰期分别在7月和9月,7月为主峰期;三维地闪的月变化呈多峰曲线特征,峰期在5月、7月和9月,7月为主峰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定位数据 二维地闪 三维地闪 三维云闪 日变化 月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的雷电物理特征 被引量:11
4
作者 张伟伟 田杨萌 +3 位作者 王彩霞 杨静 王东方 刘冬霞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第3期53-57,共5页
为加深对北京地区雷电特征的认识,并为北京地区的防雷设计提供依据,利用2008-2009年快、慢天线雷电电场变化仪得到的资料对北京地区的雷电物理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每次地闪回击数频率分布和回击间的时间间隔都呈现出明显的正... 为加深对北京地区雷电特征的认识,并为北京地区的防雷设计提供依据,利用2008-2009年快、慢天线雷电电场变化仪得到的资料对北京地区的雷电物理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每次地闪回击数频率分布和回击间的时间间隔都呈现出明显的正态分布特征。单次回击地闪的比例高达45%,平均地闪回击为3次,观测到的最大回击数为15次。相邻两次回击间隔时间在40 ms和110 ms出现峰值,观测到的最短回击间隔为2.2 ms,回击间隔分布在40~100 ms之间的高达60%以上。373例继后回击与首次回击强度之比平均为0.65,13%的地闪过程中至少有1次比首次回击强的继后回击。继后回击幅度较强,通常会伴随较短的先导持续时间和较长的回击间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物理 地闪 云闪 回击次数 回击间隔 回击幅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维电介质击穿模型在雷电防护系统评估试验中的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陈强 魏光辉 +1 位作者 陈亚洲 万浩江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21-726,共6页
采用荷电圆盘雷云解析模型作激励源,利用电介质击穿模型进行了地闪先导放电高分辨力3维数值模拟,得到了50 m分辨力的地闪放电图样与先导近地500 m时的地面电场分布(峰值-164.9 kV.m-1),结果与实际观测值相符。模拟中通过高维样条插值实... 采用荷电圆盘雷云解析模型作激励源,利用电介质击穿模型进行了地闪先导放电高分辨力3维数值模拟,得到了50 m分辨力的地闪放电图样与先导近地500 m时的地面电场分布(峰值-164.9 kV.m-1),结果与实际观测值相符。模拟中通过高维样条插值实现了计算空间与评估区域的分辨力转换(50 m到1 m),构建评估模型,可以进行雷电防护系统的数值评估试验。用该方案对一种雷电防护系统概念模型进行了试验,结果显示:系统10 m高-、1.5 MV激励的条件下,5 m高处的雷击概率以系统为中心随距离增加而增大,系统投影区域雷击概率为0;由于先导激励地面电场的非对称性,保护区范围各向分布极不均匀。通过此方案可以得到系统作用下精细的雷击概率分布,适用于雷电防护系统效能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介质击穿模型 地闪先导 分形生长 评估模型 分辨力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地区雷电活动分布特征 被引量:5
6
作者 李芳 黄兴友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8期13725-13727,13741,共4页
利用江苏省气象部门提供的ADTD雷电探测系统2007年全年的闪电资料,分析了江苏地区闪电的月变化、日变化、季节变化等特征,并将所得结果与美国俄克拉荷马和堪萨斯州的闪电气候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江苏省云地闪中负闪占绝大多数,占总地... 利用江苏省气象部门提供的ADTD雷电探测系统2007年全年的闪电资料,分析了江苏地区闪电的月变化、日变化、季节变化等特征,并将所得结果与美国俄克拉荷马和堪萨斯州的闪电气候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江苏省云地闪中负闪占绝大多数,占总地闪的95.4%;地闪主要出现在夏季,占全年的92.8%,其中,8月份出现的地闪次数为全年之最,高达385 817次,约占全年的45.7%;正地闪所占比例的月际变化与闪电次数正好相反,夏季正地闪所占的比例最小,而冬季正地闪所占比例较大;闪电的发生也有明显的日变化;雷电发生的主要时间段在各个季节是不同的,形成雷电的原因也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定位仪 云地闪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邯郸地区地闪特征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宋晓辉 柴东红 +3 位作者 田秀霞 王海峰 程序 张珺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3期1782-1784,共3页
利用2005~2008年邯郸闪电监测资料,分析了邯郸雷电发生规律和特征。结果表明:地闪中负地闪占绝对优势,地闪和负闪在2~11月呈单峰分布,7月达峰值,8月次之,与对流活动和降水最多时段相对应;地闪日变化曲线呈4峰分布,15时出现最高峰值,1... 利用2005~2008年邯郸闪电监测资料,分析了邯郸雷电发生规律和特征。结果表明:地闪中负地闪占绝对优势,地闪和负闪在2~11月呈单峰分布,7月达峰值,8月次之,与对流活动和降水最多时段相对应;地闪日变化曲线呈4峰分布,15时出现最高峰值,19时次之,地闪的日变化也与强对流天气的日变化规律一致,正闪滞后于负闪发生;正闪与总地闪比值的日变化表明对流天气一般在16时以后发展强盛,17~19时是一天中对流天气最易发展成熟的时段;闪电的高密度区集中出现在中西部地区,具有明显的地理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地闪电 时空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夏季一次雷暴条件下降雨与地闪的关系分析
8
作者 杨艳蓉 王振会 郭凤霞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14924-14927,共4页
从夏季雷暴条件下闪电、对流、降水3个显著特征出发,分析地闪(CG)与降雨之间的时空对应关系,为雷暴研究和数据应用提供个例支持。选择江苏省一次强度大、持续长的强雷暴过程,把降雨和CG资料按时间、空间、强度等分组对应,经分析表明,①... 从夏季雷暴条件下闪电、对流、降水3个显著特征出发,分析地闪(CG)与降雨之间的时空对应关系,为雷暴研究和数据应用提供个例支持。选择江苏省一次强度大、持续长的强雷暴过程,把降雨和CG资料按时间、空间、强度等分组对应,经分析表明,①-CG在总地闪中占绝对数量,大多数-CG数密度比例和降雨有正相关关系,雷暴开始初期,多出现负地闪时间提前于降雨约10 min的情况;当+CG数密度比例、强度均增加时,地面基本无降雨,配合雷达资料和云中电过程理论分析,可能是由于出现冰雹龙卷或者电荷反转造成;②-CG与降雨的时空一一对应关系优于+CG,且时空对应情况下两者数值关系类似幂函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闪 降雨 遥感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地闪电放电参量估算研究
9
作者 陈嵩 陈亚洲 《装备环境工程》 CAS 2009年第5期28-32,共5页
对地闪放电参量的估算主要是利用雷电电磁场与电流的关系,通过一定的通道模型从观测到的电磁场数据来反演得到回击电流峰值等特征量。当观测距离远大于通道高度时,利用回击天线模型与随高度指数衰减的传输线电流模型(MTL)相结合得到远... 对地闪放电参量的估算主要是利用雷电电磁场与电流的关系,通过一定的通道模型从观测到的电磁场数据来反演得到回击电流峰值等特征量。当观测距离远大于通道高度时,利用回击天线模型与随高度指数衰减的传输线电流模型(MTL)相结合得到远场近似公式;当观测距离较近时,利用"先导-回击模型"得到近场近似公式。并分别估算了回击电流峰值与回击中和的电荷量等放电参量,得到与实测数据相一致的结果,说明了近似公式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地闪电 回击天线模型 先导-回击模型 放电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VLF/LF三维闪电定位系统的大兴安岭闪电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伟克 舒立福 +6 位作者 苑尚博 宋佳军 李威 司莉青 赵凤君 王亚惠 王明玉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1-30,共10页
【目的】分析大兴安岭闪电发生规律,为雷击火监测预警和防范扑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大兴安岭2019—2021年VLF/LF三维闪电监测数据,分析大兴安岭闪电(云闪、地闪、负闪、正闪)数量、峰值电流强度、云闪高度以及时空分布规律。【... 【目的】分析大兴安岭闪电发生规律,为雷击火监测预警和防范扑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大兴安岭2019—2021年VLF/LF三维闪电监测数据,分析大兴安岭闪电(云闪、地闪、负闪、正闪)数量、峰值电流强度、云闪高度以及时空分布规律。【结果】1)2019—2021年,大兴安岭共探测到闪电710487次(其中,黑龙江大兴安岭321667次,内蒙古大兴安岭388820次),平均每年236829次。大兴安岭闪电以负地闪为主,其中云闪∶地闪比例和正闪∶负闪的比例均大致为1∶5。大兴安岭正、负闪峰值电流强度的范围分别为4.5~371kA和-501.7~-4.5kA,大多数闪电峰值电流强度的绝对值集中在4.5~50kA之间。大兴安岭平均云闪高度为4.72 km,其中88.09%的云闪高度在10 km以下;2)大兴安岭平均闪电日数为每年127天,闪电从4月末开始至10月中下旬结束,多发生于5—8月,其中7月是集中高发期。闪电发生单日呈单峰变化规律,10:00起闪电开始增多,12:00—17:00是高发时段,18:00后闪电数量逐渐减少,午夜至凌晨阶段闪电总量明显减少;3)大兴安岭闪电呈空间聚集性分布,整体看黑龙江大兴安岭闪电密度明显高于内蒙古大兴安岭。高密度闪电区主要集中在黑龙江大兴安岭的呼中、塔河、韩家园、新林、南瓮河自然保护区和加格达奇等地;4)低强度负地闪这类容易引发雷击火的闪电主要集中在黑龙江大兴安岭的西林吉和图强南部,塔河大部及呼中北部,南瓮河自然保护区以及内蒙古大兴安岭的满归北部和汗马、金河等小部分地区。【结论】大兴安岭闪电发生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基于闪电发生规律和易引发火灾的特定类型闪电开展针对性的监测预警和提前部署,是防范重大雷击火灾发生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三维闪电定位系统 云闪和地闪 正闪和负闪 时空分布 雷击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闪回击过程对架空配电线路感应过电压影响分析
11
作者 陈华晖 朱泽伟 《现代建筑电气》 2017年第9期7-11,共5页
利用地闪影响10 kV架空配电线路经验公式及数据,分析了影响配电线路感应过电压的地闪特征,在建立实际配电线路模型并考虑主要地闪影响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配电线路感应过电压数值计算方法,对比其与规范算式的合理性,通过仿真模型验证了... 利用地闪影响10 kV架空配电线路经验公式及数据,分析了影响配电线路感应过电压的地闪特征,在建立实际配电线路模型并考虑主要地闪影响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配电线路感应过电压数值计算方法,对比其与规范算式的合理性,通过仿真模型验证了理论计算结果,并分析不同地闪特征下感应过电压波形变化特性及其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闪 雷电流 配电线路 感应电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电分布特征与雷击森林火预警 被引量:4
12
作者 司莉青 王明玉 +3 位作者 陈锋 舒立福 赵凤君 李伟克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8,共8页
闪电引发的野火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生态、财产和生命的重大损失。随着气候变暖以及厄尔尼诺等现象的出现,全球雷暴和闪电活动显著增加,由其引发的雷击火造成的燃烧面积也显著增加。然而,目前对闪电点火过程和机制的研究还存在很大空白。... 闪电引发的野火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生态、财产和生命的重大损失。随着气候变暖以及厄尔尼诺等现象的出现,全球雷暴和闪电活动显著增加,由其引发的雷击火造成的燃烧面积也显著增加。然而,目前对闪电点火过程和机制的研究还存在很大空白。本文对雷电分布特征、影响雷电密度的因素以及我国雷暴日的规律进行总结归纳,并将其与雷击火的发生和预测相关联,探究闪电规律与雷击火发生之间的关系。闪电的发生,在时间上具有随机性和瞬时性的特点,闪电发生地域不同,其特征也不相同,闪电密度东部比西部高,南部比北部高,陆地比海洋高。森林雷击火是由地闪电流的热效应所导致,引燃与否与闪电的极性、电流强度等特征密切相关。闪电密度还受到海拔、植被分布、土壤类型、地形以及火烧迹地等因素的影响,海拔升高引起强制对流,雷击,林地、灌木和草原由于地表加热程度不同导致雷击密度也不同,而大型火烧迹地通过增强自由对流或中尺度环流引发雷击。受人类活动强烈影响的地区(如城市、采矿区和工业区)的闪电活动更多。从土壤类型来看,冲积土、过渡性红砂土和淋溶土与闪电活动的增加有关。森林大火产生的火积云也可能会引发又一场火灾。我国东经105°以东地区的平均雷暴持续时期随纬度减小而递增。闪电引起雷击火的过程包括放电加热阶段、热反馈阶段和自燃火焰阶段3个阶段,且气候变化会影响闪电的发生和点火概率。在未来,闪电发生次数和着火概率的增加很大程度上会导致空间和时间上火灾风险的增加。目前,闪电预测雷击火模型中往往没有严格评估闪电的发生情况,未来有必要开发一种用于检测闪电长期趋势的系统,通过卫星通信、无人机航拍、利用现有的大气电场测量系统,同时结合人工引雷、野外点火等试验手段,建立雷击火智能化预报模型,以提高我国雷击火发生概率预报的准确度,实现对雷击火的有效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击火 雷暴日 云地闪 点火机制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地区地闪的分布特征及防护效率分析
13
作者 丁旻 李强 李连伟 《现代建筑电气》 2013年第2期21-24,47,共5页
针对ADTD闪电定位系统2007—2011年在贵州地区监测的2631725次闪电资料,统计分析了贵州地区地闪特征及其直击雷防护效率,为该地区的雷电防护工程设计和雷电风险评估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 地闪 闪电强度 闪电密度 绕击率 反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地闪电地面水平电场在不同回击速度和地电参数时的波形特性 被引量:1
14
作者 于建立 樊亚东 +1 位作者 周蜜 蔡力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633-1640,共8页
针对地闪电磁脉冲计算在广域和高精度方面存在的难题,采用非均匀网格划分技术对均匀网格时域有限差分法进行改进,所提出的非均匀网格时域有限差分法适合广域地闪电磁脉冲计算.计算了100 km以内的地闪地面水平电场(E r),揭示了E r随回击... 针对地闪电磁脉冲计算在广域和高精度方面存在的难题,采用非均匀网格划分技术对均匀网格时域有限差分法进行改进,所提出的非均匀网格时域有限差分法适合广域地闪电磁脉冲计算.计算了100 km以内的地闪地面水平电场(E r),揭示了E r随回击距离变化所体现的波形变化规律.同时分析了大地电导率(σ)和回击速度(v)对该距离内E r的影响.结果表明:E r在2km内呈单极性脉冲,500m内在首次脉冲后出现过零现象且距离越远该现象越明显,50~100km内呈双极性连续脉冲;E r的脉冲幅值、半峰值宽度、脉冲宽度、过零幅度均随σ增大而减小,σ≤2.5×10-3 S/m时尤为明显;v对E r的影响随距离增大明显增强,100m以外的脉冲幅值和10km以外的过零幅度随v增大有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电磁脉冲 地闪 非均匀网格时域有限差分 地面水平电场 大地电导率 回击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雷暴气候特征及其与地闪密度关系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延慧 张建涛 +4 位作者 何清 韩雪云 于晓晶 焦阳 钱勇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19年第2期180-185,共6页
针对新疆长时间尺度近63 a雷暴日气候特征及其与地闪密度关系的研究相对缺乏的问题,结合新疆人工观测雷暴日和ADTD获取的地闪资料,采用气候趋势法、小波分析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得出了:新疆年均雷暴日数由南向北逐渐增多... 针对新疆长时间尺度近63 a雷暴日气候特征及其与地闪密度关系的研究相对缺乏的问题,结合新疆人工观测雷暴日和ADTD获取的地闪资料,采用气候趋势法、小波分析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得出了:新疆年均雷暴日数由南向北逐渐增多,西部多于东部。新疆年均雷暴日数整体上表现出递减变化,每10 a减少约0.3 d,同时存在着2~8 a,10~20 a,24~30 a的3类尺度的周期变化规律。新疆月均雷暴日变化呈明显的单峰型,一年中99.8%的雷暴日发生在4-10月,7月达到峰值。雷暴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大多发生在14:00-20:00,持续时间在10-20 min的最多,约占总数的39.5%。新疆地闪密度与雷暴日的幂模型拟合关系通过了0.05显著性水平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科学与技术 雷电预警预报 雷暴 气候特征 地闪密度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与成都城市下垫面闪电时空分布特征对比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成鹏伟 周筠珺 +1 位作者 赵鹏国 刘恒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18年第3期326-334,共9页
下垫面是造成闪电时空分布不均匀重要原因之一,了解不同下垫面闪电时空分布特征对雷电防护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选取不同纬度不同下垫面的北京市与成都市,利用北京市与成都市ADTD地闪定位资料、MODIS卫星资料、风云卫星资料,研究了两... 下垫面是造成闪电时空分布不均匀重要原因之一,了解不同下垫面闪电时空分布特征对雷电防护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选取不同纬度不同下垫面的北京市与成都市,利用北京市与成都市ADTD地闪定位资料、MODIS卫星资料、风云卫星资料,研究了两个典型城市下垫面地闪时空活动特征及其物理机制。地闪特征上北京市地闪电流强度及正地闪比例明显大于成都市。在时间尺度上,两市地闪变化呈现了不同的日变化特征。在地表覆盖类型上,北京市与成都市地闪主要分布在水体、农用地及植被区域等水汽条件较好区域上。在地形上,北京市与成都市地闪主要分布在山地平原交界带且相对海拔较低的地区,北京市与成都市地闪密度与海拔高度呈明显的负相关。北京市与成都市夜间地闪活动明显强于白天,且昼夜闪电时空分布与局地热岛强度空间分布有很好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大气物理 地闪 局地热岛强度 时间变化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电活动与WRF模式动力模拟量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翟丽 周筠珺 +2 位作者 蒋大凯 伍魏 李晓敏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17年第3期320-327,共8页
为研究雷电活动中动力因子与地闪的相关性,对京津冀地区发生的一次雷暴天气过程进行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模拟,计算获得雷电过程中动力特征量,与地闪实况资料对比分析得出动力因子与地闪的相关性。模拟结果表明:... 为研究雷电活动中动力因子与地闪的相关性,对京津冀地区发生的一次雷暴天气过程进行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模拟,计算获得雷电过程中动力特征量,与地闪实况资料对比分析得出动力因子与地闪的相关性。模拟结果表明:最大上升速度与地闪频数变化趋势一致,极值后20分钟会出现地闪频数的极值。风垂直切变的大值与地闪频数呈正相关,闪电中心位置随时间的演变与风切变最大值位置随时间的演变一致。风垂直切变的大值与正地闪分布趋势有一定的相关关系。WRF模式动力输出场对地闪发生的位置和时间有很好的提示作用,可用于对雷电天气的预报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物理学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WRF模式 地闪 动力 上升气流 风切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西南森林雷电环境研究——以四川木里为例 被引量:9
18
作者 宋蝶 杨艳蓉 +3 位作者 王圣燕 李萍 徐毅 梁丽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4期219-223,共5页
利用四川木里地区历史气候观测资料(1960—2013年)及IPCC对未来(2010—2039年)的气候预估,研究该地森林气候环境;结合森林雷击火发生的必要条件即云地闪数据(2009—2015年),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云地闪状况。结果表明,木里地区气候呈... 利用四川木里地区历史气候观测资料(1960—2013年)及IPCC对未来(2010—2039年)的气候预估,研究该地森林气候环境;结合森林雷击火发生的必要条件即云地闪数据(2009—2015年),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云地闪状况。结果表明,木里地区气候呈变干变暖的趋势;该地气温呈较强增加趋势,未来增温趋势略有下降;该地降水量呈弱减少趋势,未来这种减少趋势增强。云地闪有明显的时空变化规律;在年时间尺度上,以2014年为拐点,之前云地闪数量呈现减少趋势,之后增加;在季节分布上,云地闪次数夏季>秋季>春季>冬季;主要分布在4—10月,其中6月份最多,占年总量的33.9%;在空间分布上,随着春、夏、秋季节变化,以该地区28.6°N和100.8°E中轴线为参照线,春秋季云地闪核心区集中在地势相对较低的东南部区域,夏季则扩散到整个地区。云地闪在3、8、10、12月均呈现出与气温变化强正相关、与降水量较弱负相关性,其中尤以3、10月最为突出。因此,随着气候的干暖化,云地闪增加导致的森林雷击灾害极有可能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云地闪 森林雷击灾害 森林雷击火 四川木里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雷暴动力及微物理模拟参量与地闪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马永杰 周筠珺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434-441,共8页
为探讨地闪活动与中尺度数值模式输出量之间的关系,利用新一代中尺度数值模式WRF模拟2011年7月23日四川盆地中的一次强雷暴过程,并对比研究模式输出的动力和微物理场量与地闪频数的关系。结果表明,在WRF模式中采用Kain-Fritsch积云参数... 为探讨地闪活动与中尺度数值模式输出量之间的关系,利用新一代中尺度数值模式WRF模拟2011年7月23日四川盆地中的一次强雷暴过程,并对比研究模式输出的动力和微物理场量与地闪频数的关系。结果表明,在WRF模式中采用Kain-Fritsch积云参数化方案和Thompson微物理方案的组合方案能较为成功模拟出此次雷暴过程,模式输出的上升气流和冰相粒子与地闪关系密切,500hPa霰和300hPa冰晶含量在时间上比地闪频数超前约15min,300hPa雪晶含量与地闪频数在时间上基本同步;上升气流速度对冰相粒子的分布起关键作用,上升气流速度较大地区附近相应地闪活动比较频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学 短临天气预报 WRF模式 地闪 上升气流 冰相粒子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地电参数和地面等值厚度对地闪通道附近垂直电场的影响
20
作者 于建立 程龙 +2 位作者 樊亚东 张迎栋 鲁志伟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59-1166,共8页
为了深入理解地闪回击电磁脉冲特性,采用时域有限差分方法计算了地闪回击200 m以内地面、20 m高和50 m高的垂直电场.分析了大地电导率、大地相对介电常数以及地面等值厚度三个特征量对该范围内垂直电场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范围内地面和... 为了深入理解地闪回击电磁脉冲特性,采用时域有限差分方法计算了地闪回击200 m以内地面、20 m高和50 m高的垂直电场.分析了大地电导率、大地相对介电常数以及地面等值厚度三个特征量对该范围内垂直电场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范围内地面和空间垂直电场均在2~3μs的快速上升后出现时间较长的“平台”波形,“平台”高度和波头上升陡度均随回击距离和高度增加而非线性降低.50 m远地面场和空间场“平台”高度随大地电导率增大分别提高和降低,10μs内最大变化5%~10%,并且此处“平台”高度随地面等值厚度增大而略有增加.大地相对介电常数对该范围内垂直电场的影响可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闪 电磁脉冲 时域有限差分 垂直电场 大地电参数 地面等值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