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外膜肺氧合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心肌损伤指标、血流动力学及血氧含量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任彦锋 郭晶晶 +4 位作者 王增夏 冯蕊涵 王雪宁 杨树涵 邢永生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10期46-48,共3页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心肌损伤指标、血流动力学及血氧含量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20年5月至2023年5月在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作为研...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心肌损伤指标、血流动力学及血氧含量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20年5月至2023年5月在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机械循环支持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n=48)接受体外膜肺氧合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治疗,与对照组(n=52)单纯接受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治疗。对两组心肌损伤指标、血流动力学、血氧、凝血功能指标以及治疗结局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以及肌钙蛋白I(cTnI)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肺动脉楔压(PCWP)和中心静脉压(CVP)低于对照组,平均动脉压(MABP)和动脉收缩压(SBP)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氧饱和度(SaO2)高于对照组,动脉血乳酸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凝血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新发脑血管意外事件和发心房颤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肺部感染、下肢缺血、急性肾损伤以及消化道出血发生比例低于观察组,但观察组住院期间死亡率以及30d内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膜肺氧合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心肌损伤、血流动力学、血氧的改善更显著,且能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但对凝血功能的影响较小且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发生肺部感染、下肢缺血、急性肾损伤以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较体外膜肺氧合重,值得临床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体外膜肺氧合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1
2
作者 崔晓琼 李彤 +5 位作者 胡晓旻 张文芳 刘迎午 王禹 张强 稂与恒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15-617,共3页
目的分析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老年患者50例,观察置入IABP前后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心功能、IABP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与IABP置入前比较,患者... 目的分析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老年患者50例,观察置入IABP前后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心功能、IABP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与IABP置入前比较,患者置入IABP后平均动脉压、心率、LVEF及心功能指标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无严重并发症出现,预后良好。结论 IABP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可能有效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主动脉内气囊泵 反搏动术 休克 心源性 血流动力学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心脏泵衰竭中的应用体会 被引量:7
3
作者 韩志伟 王亮 +1 位作者 王晓明 邹龙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2年第11期857-858,共2页
目的总结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后心脏泵衰竭应用的临床经验,探讨此类手术应用IABP的时机选择和适应证。方法总结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5例因冠心病行CABG后患者出现心脏泵衰竭,在IABP支持下,术后心功... 目的总结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后心脏泵衰竭应用的临床经验,探讨此类手术应用IABP的时机选择和适应证。方法总结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5例因冠心病行CABG后患者出现心脏泵衰竭,在IABP支持下,术后心功能及血液动力学恢复稳定的情况。结果5例患者均在术后3-7d撤除IABP,恢复良好,痊愈出院。结论冠脉病变严重(多支病变、左主干病变)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术风险较大,特别是术后出现严重的低心排使手术效果更加不确定。术后应用IABP可以有效地改善心功能,提高手术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冠状动脉搭桥术 心脏泵衰竭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4
作者 于涛 李艳 +2 位作者 黄欢 曹学雷 尹作民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7年第25期42-45,共4页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广泛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难治性心力衰竭以及需行血管成形术或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高危患者,并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不错的疗效。然而,目前人们对IABP的临床适应证及应用时机仍存在争议。本文旨在...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广泛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难治性心力衰竭以及需行血管成形术或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高危患者,并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不错的疗效。然而,目前人们对IABP的临床适应证及应用时机仍存在争议。本文旨在对IABP的临床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急性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经皮冠脉血管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择期PCI大面积STEMI患者术前应用IABP临床预后观察
5
作者 李志娟 董平栓 +7 位作者 杨旭明 刘威 王可 李治国 赵玉伟 靳国青 李转珍 李春燕 《山东医药》 CAS 2012年第32期15-16,19,共3页
目的研究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大面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早期应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IABP)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发病12~72 h的STEMI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IABP组52例、对照组48例,对照组给予规... 目的研究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大面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早期应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IABP)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发病12~72 h的STEMI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IABP组52例、对照组48例,对照组给予规范的药物治疗,IABP组在规范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床旁应用IABP 3~5 d。两组均于10~14 d后行冠脉造影及PCI术。评价梗死相关血管PCI术前及术后冠脉血流(TIMI)和术后4周心功能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IABP组PCI术前、术后TIMIⅢ级高于对照组,PCI术后4周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对于大面积STEMI患者择期行PCI,早期应用IABP能改善梗死相关血管的TIMI血流,减少术后4周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改善心功能,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内气囊反搏 心肌梗塞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老年患者介入术后炎性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邹云丞 吕云 +5 位作者 杨峰 卢竞前 张荣华 白洁 高彦 李易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924-927,共4页
目的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老年患者PCI后炎性因子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AMI合并心源性休克老年患者分为治疗组42例(IABP行PCI)和对照组48例(直接行PCI);分别测定入院时以... 目的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老年患者PCI后炎性因子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AMI合并心源性休克老年患者分为治疗组42例(IABP行PCI)和对照组48例(直接行PCI);分别测定入院时以及第1、7天的sCD40L水平;比较2组PCI术后1周、3个月的LVEF,随访患者术后6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结果治疗组第1、7天的sCD40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3.19±0.39)μg/Lvs(3.51±0.42)μg/L,(2.98±0.34)μg/Lvs(3.12±0.41)μg/L,P<0.05];治疗组患者术后1周、3个月的LVEF较对照组明显改善[(36.11±6.31)%vs(30.26±5.48)%,(44.69±5.02)%vs(41.52±4.17)%,P<0.05)];而2组术后6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老年患者,急诊PCI术前采用IABP辅助支持治疗能明显降低术后sCD40L水平,能有效地改善左心室功能,并且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内气囊泵 反搏动术 心肌梗死 休克 心源性 CD40配体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体外反搏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被引量:61
7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2年第2期81-92,共12页
1前言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慢性心脑血管病仍然是21世纪人类健康和寿命的主要威胁,并构成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调查报告,到2020年左右,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将会迎来冠心病... 1前言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慢性心脑血管病仍然是21世纪人类健康和寿命的主要威胁,并构成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调查报告,到2020年左右,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将会迎来冠心病的“流行”高峰。因此,心血管疾病的防控形势仍十分严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体外反搏 增强型体外反搏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后低血压患者的临床治疗 被引量:10
8
作者 买买提艾力.吐尔逊 吾麦尔江.克力木 阿孜姑.毛拉克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8期813-815,共3页
目的分析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出现低血压的患者,并观察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和升压药物治疗后的疗效。方法入选2010年10月~2013年7月因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低血压患者3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将进行IABP治疗的15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进行... 目的分析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出现低血压的患者,并观察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和升压药物治疗后的疗效。方法入选2010年10月~2013年7月因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低血压患者3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将进行IABP治疗的15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进行升压药物治疗的2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对比2组治疗效果。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升高、尿量增多、心率减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尿量、心率明显改善[(86±16)mm Hg(1mm Hg=0.133kPa)vs(70±8)mm Hg、(55±10)mm Hg vs(44±10)mm Hg、(1080±192)ml/24hvs(432±264)ml/24h、(80±18)/min vs(99±33)/min,P〈0.01]。结论积极应用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低血压患者疗效优于应用升压药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低血压 主动脉内气囊泵 反搏动术 血管升压素类 药物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心肌病OPCAB治疗患者中辅助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的价值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谭晓荣 宋庆宝 党瑜华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2年第1期20-22,26,共4页
目的:分析缺血性心肌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 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治疗中辅助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 aortic balloon counterpulsation,IABP)治疗的价值及安全性。方法:于我院(2018年9月至202... 目的:分析缺血性心肌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 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治疗中辅助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 aortic balloon counterpulsation,IABP)治疗的价值及安全性。方法:于我院(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中,抽取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1例,两组均行OPCAB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行常规处理,观察组行IABP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围术期临床指标、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CK-MB)及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 I,cTnI)水平、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效果、各项手术指标、左室舒张末内径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CK-MB、cTnI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降低得更显著(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持续对患者随访半年,两组心功能均明显改善(P<0.05),术后1个月、半年内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心肌病OPCAB治疗中应用IABP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心肌病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非体外循环 冠状动脉 旁路移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icacy of IABP in patients awaiting cardiac transplantation
10
作者 Barry F.Uretsky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1991年第1期78-81,共4页
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IABP)support is used in severalclinical situations.To determine its efficacy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heartfailure awaiting cardiac transplantation,the experience at the Universityof Pittsbur... 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IABP)support is used in severalclinical situations.To determine its efficacy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heartfailure awaiting cardiac transplantation,the experience at the Universityof Pittsburgh from May 1986 to October 1989 was reviewed.Of 392 patientson the waiting list,(16.3%) required IABP.All had previously been oninotropic support for varying periods of time.The ability to stabilize andto sustain the patient to cardiac transplantation was 75%.Twenty patients(31.3% of group) required and were provided more extensive mechanicalzsupport with either total artificial heart (n=ll) or left ventrieular assistdevice (n =9).Twenty-nine patients (45% of entire gronp) were able tohave the IABP removed prior to transplantation.Seventeen patients(26.6%)parameters demonstrated improvement with IABP.These data support IABPas a bridge to transplantation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heart failure who havenot been stabilized on inotropie agents alone.These data also demonstratethat IABP support may only be required temporarily in a subgroup of pa-tients awaiting cardiac transplan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 CARDIAC TRANSPLANT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