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GC 2264 Cone区域极端高速分子外向流
1
作者 刘馨嵘 李晶晶 +5 位作者 刘德剑 孔德沄 李英杰 林泽昊 郝超杰 卞帅博 《天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6-142,共17页
使用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13.7 m毫米波望远镜进行的^(12)CO(J=1-0,J为角动量量子数)分子谱线的高灵敏度、高分辨率成图观测,首次发现NGC 2264 Cone的两个子区域Spokes和Cone(C)存在总速度宽度约60 km·s^(-1)的极端高速气体.将... 使用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13.7 m毫米波望远镜进行的^(12)CO(J=1-0,J为角动量量子数)分子谱线的高灵敏度、高分辨率成图观测,首次发现NGC 2264 Cone的两个子区域Spokes和Cone(C)存在总速度宽度约60 km·s^(-1)的极端高速气体.将探测到的外向流的速度划分为3个速度成分(低速、高速、极端高速),以揭示分子外向流的形态和分布的变化.极端高速的^(12)CO发射显示出多个蓝瓣和红瓣,随着气体速度的增加,蓝瓣和红瓣之间的距离明显增大,呈现向外运动的趋势.计算了Cone区域不同速度外向流的相关物理量参数,结果显示低速气体拥有最多的能量和光度.通过分子外向流的总能量和总光度与分子云的湍动能量和光度进行比较发现Cone区域的分子外向流可能是影响分子云湍动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 : :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毫秒脉冲星偏振轮廓稳定性的研究
2
作者 李杰 游霄鹏 《天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9-79,共11页
相对于正常脉冲星,毫秒脉冲星是一类自转速度更快的中子星,其发出的脉冲信号具有极高的稳定性.脉冲星的偏振轮廓的稳定性是研究脉冲星辐射机制和星际介质性质的重要问题之一.利用澳大利亚Parkes64 m望远镜的观测数据,对3颗毫秒脉冲星PSR... 相对于正常脉冲星,毫秒脉冲星是一类自转速度更快的中子星,其发出的脉冲信号具有极高的稳定性.脉冲星的偏振轮廓的稳定性是研究脉冲星辐射机制和星际介质性质的重要问题之一.利用澳大利亚Parkes64 m望远镜的观测数据,对3颗毫秒脉冲星PSR J1022+1001、PSR J1730-2304和PSR J2129-5721的偏振轮廓稳定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观测数据的分析,发现其偏振轮廓在不同时间存在着细小的变化.分析轮廓变化的原因,提出了可能的解释,包括星际介质的影响、脉冲星本身内禀属性的不稳定性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 :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smic Ray-driven Bioenergetics for Life in Molecular Clouds
3
作者 FENG Lei 《天文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6-31,共6页
According to models such as panspermia or the Nebula-Relay hypothesis,the ancestors of life on Earth once lived in molecular clouds.Then what are the energy source and bioenergetics for such lifeforms?A new bioenerget... According to models such as panspermia or the Nebula-Relay hypothesis,the ancestors of life on Earth once lived in molecular clouds.Then what are the energy source and bioenergetics for such lifeforms?A new bioenergetic mechanism powered by cosmic ray ionization of hydrogen molecules is proposed and its relation with the origin of chemiosmosis is also discussed in this paper.Based on this mechanism,the Last Universal Common Ancestor may be a type of lifeform that utilizes hydrogen molecules as donors of electron transport cha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TROBIOLOGY ASTROCHEMISTRY interstellar medium(ISM) NEBULAE cosmic ra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离氢区S187的大尺度CO多谱线观测
4
作者 徐小云 陈学鹏 +1 位作者 张世瑜 孙燕 《天文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6,共36页
大质量恒星强烈的反馈深刻影响其周围的星际介质,并可能触发下一代恒星形成.S187是位于银河系第2象限的大质量恒星形成区,呈现出“扫集-坍缩”的触发式恒星形成模式.基于“银河画卷”巡天^(12)CO/^(13)CO/C^(18)O(J=1-0,下文J=1-0为简... 大质量恒星强烈的反馈深刻影响其周围的星际介质,并可能触发下一代恒星形成.S187是位于银河系第2象限的大质量恒星形成区,呈现出“扫集-坍缩”的触发式恒星形成模式.基于“银河画卷”巡天^(12)CO/^(13)CO/C^(18)O(J=1-0,下文J=1-0为简便起见省略)谱线数据,对S187区域分子云的基本性质开展了研究,探索了该区域大质量恒星对分子云的反馈.利用GaussPy+和聚类算法,在该区域证认了32个分子云,并结合Gaia(Global Astrometric Interferometer for Astrophysics)卫星恒星消光数据测量得到其中8个分子云的距离.S187区域由^(13)CO和C^(18)O示踪的相对致密的气体含量相比于银道面第2象限大部分区域的分子云高出1–2个量级.S187区域分子云中证认了243个^(13)CO团块和98个C^(18)O团块,其中有7个^(13)CO团块和5个C^(18)O团块有形成大质量恒星的潜力.研究结果显示,大质量恒星的反馈对其周围分子云的聚集作用明显,为下一代大质量恒星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 : 线: ::S18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星际媒介中合成H_2NCH_2CN分子的理论研究(英文) 被引量:2
5
作者 徐四川 王宁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12-216,共5页
在早期地球原始化学生命起源过程中,氨基酸是重要的必需的生物化合物,生成肽和蛋白.为了探究一个可能的新的氨基酸起源,采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在6-311++G(d,p)基组水平上研究了在星际媒介条件下在气相中和在模拟的冰颗粒表面上的化学... 在早期地球原始化学生命起源过程中,氨基酸是重要的必需的生物化合物,生成肽和蛋白.为了探究一个可能的新的氨基酸起源,采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在6-311++G(d,p)基组水平上研究了在星际媒介条件下在气相中和在模拟的冰颗粒表面上的化学反应:CH2NH分子和两个异构体分子HNC/HCN通过Strecker合成生成H2NCH2CN(氨基乙氰,一个重要的苷氨基酸前置分子).在研究体系中,CH2NH、HCN、HNC和H2O分子存在于星际密集分子云中,且早于地球广泛存在.研究证明,这些分子之间在星际媒介条件下和在冰颗粒表面上通过Strecker合成路线很容易生成H2NCH2CN.所以,H2NCH2CN分子在宇宙的星际密集分子云中是广泛存在的.还讨论了H2NCH2CN分子在新的氨基酸起源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在通过“原始汤”生命起源理论解析早期地球生命起源中可能所起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力不稳定性在巨分子云的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6
作者 刘文中 张燕平 +3 位作者 范玉林 崔建华 张同杰 李抒璘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3-69,共7页
为了研究引力不稳定性在巨分子云形成中的作用,通过计算机模拟技术建立了星系中分子云的较差自转模型.在演化中除了分子云之间的碰撞外,模型还考虑了分子云在恒星盘的背景引力场中所受的引力和分子云之间的相互自引力.其中分别考虑分... 为了研究引力不稳定性在巨分子云形成中的作用,通过计算机模拟技术建立了星系中分子云的较差自转模型.在演化中除了分子云之间的碰撞外,模型还考虑了分子云在恒星盘的背景引力场中所受的引力和分子云之间的相互自引力.其中分别考虑分子云之间的短程力(随机碰撞模型)和长程力(引力不稳定性模型).通过对计算机模拟的结果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讨论,得到了以下结果:对于较差自转模型,引力不稳定性在巨分子云的聚合形成中起了关键的积极作用,它能够加速和加大分子云的成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eminga TeV晕周围星际介质的湍动特性
7
作者 程皓麟 朱辉 +4 位作者 陈天禄 田文武 崔晓红 吴丹 高启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6-311,共6页
空间功率谱分析是研究星际介质湍动特性的常用方法。以此方法利用GALFA HI巡天数据分析Geminga附近一块中性氢云的湍动特性,其21 cm谱线积分亮温度图的空间功率谱符合幂律分布,谱指数为-4.0±0.1。与银河系内本地星际介质的功率谱(... 空间功率谱分析是研究星际介质湍动特性的常用方法。以此方法利用GALFA HI巡天数据分析Geminga附近一块中性氢云的湍动特性,其21 cm谱线积分亮温度图的空间功率谱符合幂律分布,谱指数为-4.0±0.1。与银河系内本地星际介质的功率谱(谱指数大于-3.0)相比,该云的功率谱较陡。分析陡谱的成因,排除了中性氢云在视线方向所取的速度宽度不足、云周围存在垂直于视线方向的有序磁场、能量传递过程中有损失等因素的影响。这个结果暗示Geminga周围可能存在一个区域,其内部湍动特性与银河系其他区域的湍动特性不同,进而导致了Geminga TeV晕中较低的扩散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MING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阶段大质量团块中的HCN、HNC、HCO^(+)和CN化学性质研究
8
作者 李宏杰 何玉新 +2 位作者 周建军 加尔肯·叶生别克 周冬冬 《天文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3-134,共22页
选择67个相对孤立的大质量恒星形成团块,使用4种分子谱线(HCN(1-0)、HNC(1-0)、HCO^(+)(1-0)和CN(1-0),括号中的1-0代表分子从转动能级1跃迁到转动能级0)和红外波段数据,研究它们的整体化学性质.通过对源的积分强度、柱密度、分子丰度... 选择67个相对孤立的大质量恒星形成团块,使用4种分子谱线(HCN(1-0)、HNC(1-0)、HCO^(+)(1-0)和CN(1-0),括号中的1-0代表分子从转动能级1跃迁到转动能级0)和红外波段数据,研究它们的整体化学性质.通过对源的积分强度、柱密度、分子丰度和丰度比在不同演化阶段的统计,发现大质量恒星形成团块CN(1-0)、HCO^(+)(1-0)、HCN(1-0)和HNC(1-0)的积分强度和柱密度中值随着演化阶段的增加都呈现增加趋势,这与理论预期相符.然而单一分子进行的柱密度和丰度统计结果存在较大的误差,用以示踪的演化阶段有很大的局限性.I(CN)/I(HNC)、I(CN)/I(HCN)和I(HCN)/I(HCO^(+))的积分强度比随演化阶段递增(I代表分子的积分强度),是潜在的用来示踪大质量恒星形成团块演化的探针;N(CN)/N(H2)、N(HNC)/N(H2)和N(HCN)/N(HCO^(+))的中值随演化阶段单调递增(N代表分子的柱密度),有希望作为示踪大质量恒星演化的化学探针.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研究工作观测数据的限制,不能获得各分子的光学厚度,受光学厚度影响得不到可靠的柱密度,从而得不到可靠的丰度,最终影响对丰度比化学时钟的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 : :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地球磁层到外日球层及以远区域探测
9
作者 宗秋刚 任杰 +1 位作者 何建森 王玲华 《深空探测学报(中英文)》 2020年第6期554-559,共6页
在太阳系中,地球、水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以及多颗行星的卫星,拥有由太阳风与这些天体的内在磁场相互作用形成的磁层结构。主要根据现有的探测器得到的数据,介绍了太阳风与星际介质的相互作用、能量中性原子分布和拾起粒子... 在太阳系中,地球、水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以及多颗行星的卫星,拥有由太阳风与这些天体的内在磁场相互作用形成的磁层结构。主要根据现有的探测器得到的数据,介绍了太阳风与星际介质的相互作用、能量中性原子分布和拾起粒子相对空间密度变情况、异常宇宙线的形成机制、日球层可能的形状变化。给出了中国太阳系边际探测计划,设计两个相反方向的探测器,一个向日球层鼻尖方向飞行,对太阳系边际及其邻近空间开展全面的探测;另一个探测器向相反方向飞行,填补日球层尾部边界探测的空白。对日球层的空间环境的认识可为探测器的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际媒介H_2NCH_2CN与H_2O反应中的H_2O分子偶合质子转移机理和氢隧道效应(英文)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四川 马丽英 +3 位作者 卞富永 史强 葛茂发 张兴康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312-2318,共7页
H2NCH2CN+H2O→H2NCH2C(OH)NH是一个重要的反应,涉及到星际媒介中甘氨酸的形成,与早期地球上的氨基酸起源有关.如果没有考虑氢隧道效应,在MP2/6-311+G(d,p)级别上计算反应能垒是254.7kJ·mol-1,在星际媒介中该气相反应很难进行.在... H2NCH2CN+H2O→H2NCH2C(OH)NH是一个重要的反应,涉及到星际媒介中甘氨酸的形成,与早期地球上的氨基酸起源有关.如果没有考虑氢隧道效应,在MP2/6-311+G(d,p)级别上计算反应能垒是254.7kJ·mol-1,在星际媒介中该气相反应很难进行.在星际媒介冰颗粒表面上,水分子催化反应增强了该化学反应的活性.H2NCH2CN与(H2O)3反应中的两个水分子作为催化剂降低活化能77.5kJ·mol-1和活化自由能70.9kJ·mol-1,并且通过氢键桥协同传递质子.量子氢隧道对于该反应进行至关紧要,采用小弯曲隧道(SCT)近似和正则变分过渡态理论(CVT)方法研究.温度50K时,速率常数kSCT/CVT为1.86×10-23cm3·molecule-1·s-1,表明在星际媒介中通过质子隧道机理该反应容易进行.研究结果与地球上的氨基酸起源于地球本身物质的观点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2NCH2CN H2NCH2C(OH)N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新星在星际^(26)Al问题中的作用:星际^(26)Al的天体源泉问题之三 被引量:2
11
作者 彭秋和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15-324,共10页
讨论了迄今超新星爆发理论中各种爆炸性核燃烧核合成26Al的问题。评述了星际26Al天体起源的SNII+SNIb模型的有利因素和不足之处。最后提出一种产生星际~26Al的新途径和有关部分星际26A1起源于SNIa的初步设想。
关键词 2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星在星际^(26)Al问题中的作用:星际^(26)Al的天体源泉问题之二 被引量:1
12
作者 彭秋和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05-314,共10页
介绍和评述了有关星际26Al问题的各种新星模型计算结果,阐述了我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看法,指出了现今各种新星模型在星际26Al问题上存在的严重困难。
关键词 2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低频射电偏振特征的极高能宇宙线背景剔除
13
作者 孙志豪 马鹏雄 +2 位作者 张克文 张超 许鑫 《天文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8-160,共13页
自触发射电阵列的设计是宇宙线大气簇射的射电探测所面临的机遇和难题之一,例如由背景源产生高振幅的瞬时噪声会导致射电阵列的误触发,而阵列设计需要避免由噪声导致的误触发.大气簇射射电信号独有的偏振特征为解决阵列的误触发问题提... 自触发射电阵列的设计是宇宙线大气簇射的射电探测所面临的机遇和难题之一,例如由背景源产生高振幅的瞬时噪声会导致射电阵列的误触发,而阵列设计需要避免由噪声导致的误触发.大气簇射射电信号独有的偏振特征为解决阵列的误触发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而利用信号偏振特征解决阵列误触发的方法的前提是射电信号的电场重建.由于背景噪声也会通过天线响应耦合到最终的观测数据中,这对正确重建射电信号的电场构成不可忽视的挑战.基于GRAND(Giant Radio Array for Neutrino Detection)验证阵列GP300(GRAND-Proto 300)的样机,结合模拟软件ZHAireS(ZHS AIR-shower Extended Simulations)模拟大气簇射产生的射电信号,耦合三极化天线的真实响应并使用最小二乘法重建电场,研究了射电信号的偏振特性,最终统计了以偏振为基础的天线的触发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 : : :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球层内外能量中性原子的探测
14
作者 谢克强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53-292,共40页
能量中性原子(Energetic Neutral Atoms,ENA,简称能原子)是指在日球层内外空间,拥有>0.1 keV动能的原子.在此空间领域并没有温度>10~6K的中性气体,但却充满动能>0.1 keV的正离子.因此能原子A应该是A^+离子与原地稀薄气体B原子... 能量中性原子(Energetic Neutral Atoms,ENA,简称能原子)是指在日球层内外空间,拥有>0.1 keV动能的原子.在此空间领域并没有温度>10~6K的中性气体,但却充满动能>0.1 keV的正离子.因此能原子A应该是A^+离子与原地稀薄气体B原子或分子交换电荷所产生的,即A^++B→A+B^+.电荷交换涉及极小的动能变化,新生的能原子A和离子B^+基本上各自保持原有动能.离子B^+随即被当地磁场俘获,能原子A则脱离磁场约束并携带其原属离子群的成分和能量信息而直线运动,成为遥测空间等离子体的有效媒介.美国人造卫星IBEX(Interstellar Boundary Explorer)直接探测得到来自日球层以外星际空间的能原子,大幅延伸了利用能原子遥测空间等离子体的领域.本文据此论述了空间能原子的发现,综述了探测空间能原子的基本概念与实例、取得的主要成果、仪器设计和研制进展以及未来空间利用能原子遥测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近发现的H_2O6_(16)-5_(23)脉泽速度时变的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向德琳 B.E.Turner +1 位作者 吕静 周雪芽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20,共20页
本文作者用美国NRAO,GreenBank43m和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德令哈13.7m射电望远镜,对新近发现的水616—523脉泽相隔约1年的三次观测结果作了本地静止标准速度时变的研究,在分析实测结果时采用了参量L... 本文作者用美国NRAO,GreenBank43m和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德令哈13.7m射电望远镜,对新近发现的水616—523脉泽相隔约1年的三次观测结果作了本地静止标准速度时变的研究,在分析实测结果时采用了参量LSR速度延展(Vspd),相继两历元观测的谱征峰值速度极差(DV)和速度位移(DV).结果表明可将分析样本归纳为两类:A类,微弱多数样本的速度时变给出的谱征位移显示脉泽结的替代效应.这种情况是在观测波束内存在若干未分解的脉泽斑引起的,主要受制于共同激发源的简单运动;B类,余下的样本给出较大的速度极差,呈现脉泽结整体的运动,涉及激发源的加速和减速以及抽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外源IRAS05437-0001和IRAS05351+3549的CO分子谱线观测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江治波 王敏 杨戟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8-35,共8页
利用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13 .7 米射电望远镜对红外源IRAS054370001 和IRAS05351 + 3549 附近区域进行了CO(J= 1 - 0) 的分子谱线观测.发现在这两个源的方向都有很强的CO 发射,CO 谱线还有明显的线翼成分,这暗示两个红外源存在分... 利用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13 .7 米射电望远镜对红外源IRAS054370001 和IRAS05351 + 3549 附近区域进行了CO(J= 1 - 0) 的分子谱线观测.发现在这两个源的方向都有很强的CO 发射,CO 谱线还有明显的线翼成分,这暗示两个红外源存在分子外流.同时还获得了每个源5′×5′的成图.通过对高速气体的空间分布的观测和分析,认为这两个源为分子外流源.其中IRAS054370001 附近区域的外流结构比较复杂,可能这一区域的外流是多极的.IRAS05351 + 3549 附近的外流结构较简单.从两个源的红外光谱分类以及外流的动力学时标得出都是年轻星( 年龄~105 yrs) .通过对这两个外流源的参数估算,得出两个外流源的质量损失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猎户座IRc2的正、仲水脉泽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曾琴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81-287,共7页
本文对猎户座IRc2的正、仲水脉泽区的物理条件作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动能温度600K左右,尘埃温度低于350K,密度约10^(8±0.5)cm^(-3)和水对氢分子相对丰度与速度梯度比为4×10^(-9)pcsk... 本文对猎户座IRc2的正、仲水脉泽区的物理条件作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动能温度600K左右,尘埃温度低于350K,密度约10^(8±0.5)cm^(-3)和水对氢分子相对丰度与速度梯度比为4×10^(-9)pcskm^(-1)的条件下,仲水3_(13)—2_(20),5_(15)—4_(22)及正水6_(16)—5_(23),4_(14)—3_(21)脉泽可能同时呈现。这个区域的水丰度约为4×10^(-6)。热尘埃并不使脉泽加强,碰撞抽运是激发星际水脉泽的一个可能机制。高密度下,准共振碰撞效应的计入可以解释6_(16)—5_(23)脉泽的高亮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Rc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别分子区域中的CO辐射巡测
18
作者 吴月芳 韩溥 +2 位作者 吕静 孙金江 雷成明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44-250,共7页
用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13.7米毫米波望远镜新安装的3毫米系统,对一组包括大质量恒星形成区、稠密云核、Bok球、主序前发射线星和演化晚期恒星的源进行了12COJ=1-0的辐射搜寻.结果在不同质量恒星形成区域全部测到了12CO辐射,并... 用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13.7米毫米波望远镜新安装的3毫米系统,对一组包括大质量恒星形成区、稠密云核、Bok球、主序前发射线星和演化晚期恒星的源进行了12COJ=1-0的辐射搜寻.结果在不同质量恒星形成区域全部测到了12CO辐射,并发现了大的线宽、红和蓝的线翼、线心速度变化及多重辐射的特征,表明相应源可能具有双极喷流,存在膨胀、旋转或多核斑结构.有两个演化晚期星中已观测到了12COJ=1-0谱线,说明其具有较浓厚的拱星气体包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际甲醇分子脉泽的辐射抽运研究
19
作者 郑兴武 凌兆芬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35-145,共11页
本项研究给出了17个具有Ⅱ类星际甲醇分子脉泽源的致密氢11区的轫致辐射、尘埃红外辐射和中心年轻恒星Layman辐射的特征.以脉泽的光子发射率和辐射亮温度作为两个主要的辐射抽运约束条件,讨论了Ⅱ类星际甲醇分子脉泽的几种可能的激发... 本项研究给出了17个具有Ⅱ类星际甲醇分子脉泽源的致密氢11区的轫致辐射、尘埃红外辐射和中心年轻恒星Layman辐射的特征.以脉泽的光子发射率和辐射亮温度作为两个主要的辐射抽运约束条件,讨论了Ⅱ类星际甲醇分子脉泽的几种可能的激发机制.我们认为热辐射亮温度为100K与致密氢Ⅱ区成协的红外辐射体很可能是Ⅱ类甲醇脉泽的抽运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mm低温制冷谱线接收系统和星际水分子观测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郑兴武 李素琴 +1 位作者 加尔肯 周玉兰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93-198,共6页
为了开拓短厘米波单天线星际分子的观测和研究,在乌鲁木齐天文站25m射电望远镜13mm低温制冷接收机的基础上,配置了声表面波频谱仪和谱线数据采集系统,组成了13mm低温致冷谱线接收机.接收机前端是一个工作在低温20K的... 为了开拓短厘米波单天线星际分子的观测和研究,在乌鲁木齐天文站25m射电望远镜13mm低温制冷接收机的基础上,配置了声表面波频谱仪和谱线数据采集系统,组成了13mm低温致冷谱线接收机.接收机前端是一个工作在低温20K的低噪声放大器,本振是22GHz的锁相源.接收机的平均噪声温度为50K.后端是一个宽带的(40MHz)高分辨率(40kHz)的声表波频谱仪.利用这套系统观测了一批已知的水脉泽源,观测系统正常,结果合理.观测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天文站良好的站址和25m射电望远镜给厘米波段星际分子谱线观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