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朱熹复原理解论系统之重构——两种“以意逆志”理解实践和阐述的结合
1
作者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9-100,共12页
由于不满汉儒断章取义的解诗传统,朱熹不仅提出了“章句以纲之,训诂以纪之,讽咏以昌之,涵濡以体之”四重维度的学诗法。在更高的理論层次上,这一学诗法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双层次“以意逆志”的复原理解论。第一层次是开展章句训诂,舍弃对... 由于不满汉儒断章取义的解诗传统,朱熹不仅提出了“章句以纲之,训诂以纪之,讽咏以昌之,涵濡以体之”四重维度的学诗法。在更高的理論层次上,这一学诗法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双层次“以意逆志”的复原理解论。第一层次是开展章句训诂,舍弃对文辞实指的穿凿释义,同时又进行摆脱理念说教的动态结构分析,其中特别强调通过“兴”去把握诗篇文本的空隙,从而复原诗之本义。第二层次是超文本层面的理解,即在把握诗篇结构、文本之意的基础上,反复熟读涵泳,以求感通圣人之志。这两种紧密关联的“以意逆志”理解活动,使文本理解的实与虚贯通条畅,且从基本文意的理解上升到超文本层次的精神升华。朱熹这个四维度、双层次的理解论,可谓将孟子“以意逆志”说的潜能发挥到极致,实乃集古代文学理解论体系之大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解论 朱熹“ 以意逆志”说 讽诵与超文本理解 文本理解 《诗经》解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返“孟子第一义”的致思场域——《孟子·滕文公上·道性善章》考释 被引量:3
2
作者 杨海文 石明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6-172,208,共18页
以“道性善”为“孟子第一义”,以“称尧、舜”为“第二节功夫”,这是人们对《孟子·滕文公上·道性善章》的一般看法。作为考释价值显著的大章,《道性善章》既涉及文史考证问题,又涉及哲学诠释问题,需要考证与诠释双管齐下。... 以“道性善”为“孟子第一义”,以“称尧、舜”为“第二节功夫”,这是人们对《孟子·滕文公上·道性善章》的一般看法。作为考释价值显著的大章,《道性善章》既涉及文史考证问题,又涉及哲学诠释问题,需要考证与诠释双管齐下。唯有在《孟子》单章研究的新范式下,《道性善章》那些鲜为人知的文史考证问题方能引起深切的关注,那些众所周知的哲学诠释问题方能得到更深的理解。全面地成就《道性善章》的单章研究,实质就是真切地重返“孟子第一义”的致思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性善章》 孟子第一义 第二节功夫 文史考证 哲学诠释 《孟子》单章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清儒经典诠释的拓展与限制 被引量:3
3
作者 郑吉雄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8-41,共14页
人与宇宙始终为相即相融的关系,在诠释的活动中,主体客体始终无从分离,儒家经典的汉学解释和宋学解释,均不例外。通过分析《易经》"身体→语言→义理"思想架构,发现,其中《易》卦与人的身体对应,并反映客观的外在世界之规律... 人与宇宙始终为相即相融的关系,在诠释的活动中,主体客体始终无从分离,儒家经典的汉学解释和宋学解释,均不例外。通过分析《易经》"身体→语言→义理"思想架构,发现,其中《易》卦与人的身体对应,并反映客观的外在世界之规律。卦爻辞以身体源出天地阴阳之规律,视语言为发自身体而建构一切政治伦理价值,以字、词为核心,在卦爻辞中作种种的延伸衍释,等于运用语言来作为身体之内在价值与外在世界相遇的媒介。以此一宇宙观为基础,可了解到宋儒对于先秦经典中生命与宇宙一体的奥义,实有瑰丽而深邃的阐扬,但却忽略了语言的重要性;清儒注意到经典语言作为身体及义理实践的桥梁,也了解"语言多义性"的奥义,将宋明儒诠经忽略语言的偏失扭转过来。汉宋典范对儒典的解释,长短互见。儒家经典传统是跨越千百年时代交替的有机生命体,随着不断继起的新诠释,而持续发生转变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儒 易卦 身体观 经典诠释 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简释《易》的路径及其省察 被引量:2
4
作者 李承贵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56-164,共9页
杨简解《易》,以"一"摄"多",以"己"融"形",以"心"解"理",但最终归结为以"道心"解《易》,将"道心"贯注于《易》卦辞、爻辞及其他经文中,《易》涉及所... 杨简解《易》,以"一"摄"多",以"己"融"形",以"心"解"理",但最终归结为以"道心"解《易》,将"道心"贯注于《易》卦辞、爻辞及其他经文中,《易》涉及所有事象,其通其阻、其喜其忧、其福其祸、其吉其凶,无不与"道心"关联,从而对《易》的解释注入了新的方法和精神,并开启易学的心学方向。但是,杨简解《易》实践中所显露的主观化、简单化、随意化等倾向,于《易》义理之真实呈现多有遮蔽,而于一般性文本解释实践则需三致其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简 释《易》 路径 省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循“以《易》释《孟》”的实践及其方法考察 被引量:1
5
作者 杨思贤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35-144,共10页
焦循认为《周易》相比于《孟子》,具有哲学和历史的双重权威性。《孟子正义》"以《易》释《孟》",用"通变"观对以"辟异端"、"道统"、"性善"等为代表的孟学关键命题进行了新的诠释,... 焦循认为《周易》相比于《孟子》,具有哲学和历史的双重权威性。《孟子正义》"以《易》释《孟》",用"通变"观对以"辟异端"、"道统"、"性善"等为代表的孟学关键命题进行了新的诠释,以此为基础,从"因"、"用"、"规矩"等维度构建起新的孟子学。"以《易》释《孟》"是经学注疏中"经典互证"方法的代表,这种方法在保证经学文献体系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内部整合,丰富了经典的意义结构,发展了儒家的哲学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易》释《孟》 通变 经典互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家诗异文反映的西汉齐鲁方言韵部系统 被引量:2
6
作者 董婧宸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4-63,共10页
与毛诗即《诗经》音系比较,三家诗异文表现出共同的韵部系统特点,反映汉代齐鲁方音特征:脂、微相混;歌部细音与支部细音合流,与脂微相近;鱼部一部分字读入麻,与歌戈合为一部;侯部三等与鱼部合流;侯部一等与幽部合口合流;幽部开口与宵部... 与毛诗即《诗经》音系比较,三家诗异文表现出共同的韵部系统特点,反映汉代齐鲁方音特征:脂、微相混;歌部细音与支部细音合流,与脂微相近;鱼部一部分字读入麻,与歌戈合为一部;侯部三等与鱼部合流;侯部一等与幽部合口合流;幽部开口与宵部合流;后鼻音韵尾在中元音后演变为前元音韵尾,前鼻音韵尾在低元音后弱化或脱落;入声韵尾有大量的弱化和脱落的趋势。三家诗异文反映的语音特点,既有方音变化的性质,同时也有历时音变的性质,它们演变趋势很多地方代表汉语语音历史音变的趋势,因而可以与利用其他材料研究得到的结果相印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家诗 毛诗 上古音 历史音变 方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氏易林》之《诗》学探微 被引量:1
7
作者 刘银昌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7-112,共6页
西汉焦赣所著《焦氏易林》涉及《诗经》之处甚多,其中包含丰富的汉代《诗》学信息。其《诗》学不仅仅局限于汉代四家《诗》中任意一家,而是四家《诗》兼采并收,且与楚竹书《孔子诗论》有一定关系,兼有作者个人独到见解。将其中的《诗》... 西汉焦赣所著《焦氏易林》涉及《诗经》之处甚多,其中包含丰富的汉代《诗》学信息。其《诗》学不仅仅局限于汉代四家《诗》中任意一家,而是四家《诗》兼采并收,且与楚竹书《孔子诗论》有一定关系,兼有作者个人独到见解。将其中的《诗》学看作《齐诗》或《韩诗》都是不正确的。探究《焦氏易林》之《诗》学对于研究汉代《诗》学及《焦氏易林》文本本身的创作手法和特征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氏易林》 四家《诗》 孔子诗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易学与古代乐律学的文化解释功能群叠加
8
作者 黄黎星 孙晓辉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03-210,共8页
中国古代乐律学的理论体系与架构,是在整个思想文化大背景的笼罩、影响下发展的。其中,通过阴阳五行、天文历数、地域方位等自然哲学的观念及其相应的值配模式,使《易》学象数模式的象征体系与乐律学的理论体系与架构形成了通融互摄的... 中国古代乐律学的理论体系与架构,是在整个思想文化大背景的笼罩、影响下发展的。其中,通过阴阳五行、天文历数、地域方位等自然哲学的观念及其相应的值配模式,使《易》学象数模式的象征体系与乐律学的理论体系与架构形成了通融互摄的阐释发挥的关系网络,这一形态,对古代乐律学有着极大的影响。本文对《易》学与古代乐律学的文化解释功能群叠加的问题展开论述,以探明古代乐律学的重要文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学 古代乐律学 文化解释 功能群叠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的渊源及构成辨正——兼及作者归属问题
9
作者 李东峰 舒大刚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2-146,共5页
关于《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的渊源及构成,纳兰成德"自序"误以为其源之一为"陈友文《大易集义》",朱彝尊与四库馆臣因袭以传讹直至今日,其实当为魏了翁《周易集义》。《周易集义》是在《大易粹言》基础上编成。... 关于《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的渊源及构成,纳兰成德"自序"误以为其源之一为"陈友文《大易集义》",朱彝尊与四库馆臣因袭以传讹直至今日,其实当为魏了翁《周易集义》。《周易集义》是在《大易粹言》基础上编成。此两书后来由纳兰成德所找的无名氏代劳而合编为《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相对于主体部分——宋人"易学"集解的成果——《大易集义》与《大易粹言》而言,清人的贡献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纳兰成德 《大易集义》 《大易粹言》 《大易集传精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断章取义”到“以意逆志”——孟子复原式解释理论的产生与演变 被引量:8
10
作者 蔡宗齐 金涛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4-50,共7页
孟子"以意逆志"说历来被公认为中国文论中关于文学解释的最具影响力的理论。尽管学界深谙这一理论的历史意义,却很少有人关注过先前观诗传统对它的影响,后来《毛诗序》对它的彻底改造亦研究不多,正是这些忽略阻碍了我们对其... 孟子"以意逆志"说历来被公认为中国文论中关于文学解释的最具影响力的理论。尽管学界深谙这一理论的历史意义,却很少有人关注过先前观诗传统对它的影响,后来《毛诗序》对它的彻底改造亦研究不多,正是这些忽略阻碍了我们对其起源及演变的认识。到底是什么样的天才灵感使得孟子将一种倾听理解赋诗或引诗的方法转化成一个以读者为中心的复原式解释理论呢?汉代及以后的注《诗》、评《诗》家是怎样对这一理论加以运用的呢?文章力图对这两个重要问题作出粗浅的解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断章取义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文学解释理论 《毛诗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