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4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语·先进》“曾皙言志”章新诠
1
作者 张学城 刘光 《语言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4-321,共8页
两千年来学者对《论语·先进》“曾皙言志”章中“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一句的诠释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新近公布的海昏侯汉简《论语》中正有此篇,为正确解读“曾皙之志”提供了线索。海昏侯汉简《论语》中“浴”写作“容”,读... 两千年来学者对《论语·先进》“曾皙言志”章中“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一句的诠释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新近公布的海昏侯汉简《论语》中正有此篇,为正确解读“曾皙之志”提供了线索。海昏侯汉简《论语》中“浴”写作“容”,读为“颂”,是雩祭时使用的一种乐舞。据此可知,“曾皙之志”是曾皙在受到任用后举行雩祭,亲身践行周礼。这与孔子一生践行周礼的行为契合,是孔子“吾与点也”的真正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曾皙言志 雩祭 海昏侯汉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言游戏与翻译:《论语》的跨文化阐释——以印地语译本为例
2
作者 郭潇 《外语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1,F0003,共9页
翻译活动是一种典型的“语言游戏”。《论语》的印地语翻译展示了中华文明与印度文明的跨文化对话机制。首先,语词的游戏是字词层面的“对齐”与“转化”,核心文化负载词是其中关键;其次,隐喻的游戏是一场以“中间参照体”为媒的跨文化... 翻译活动是一种典型的“语言游戏”。《论语》的印地语翻译展示了中华文明与印度文明的跨文化对话机制。首先,语词的游戏是字词层面的“对齐”与“转化”,核心文化负载词是其中关键;其次,隐喻的游戏是一场以“中间参照体”为媒的跨文化对话,《论语》原文隐喻借由“中间参照体”创造性地转化为新的隐喻;最后,外位游戏将整体生成他者的外部视角,由“误读”和“不理解”的必然宿命生成一个中印混合的复调文化空间。目的语译本对源语言原本形为复刻,质为改造。通过原作、译本与读者合谋产生新的意义空间,《论语》的价值和意义就在这样的语言游戏中生发、拓展和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游戏 误读 隐喻 外位性 《论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人《论语》笔记对前代的传承与超越
3
作者 刘毓庆 赵初阳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1-77,共7页
清代是笔记集大成的时代,清人《论语》笔记是清代学者带有强烈的自觉意识撰著而成的学术著作,不仅是今人研究清代《论语》的重要文献来源,也是考辨清代学术演进路径的关键文献资料。从释读方法看,清人《论语》笔记以传承汉、宋二学传统... 清代是笔记集大成的时代,清人《论语》笔记是清代学者带有强烈的自觉意识撰著而成的学术著作,不仅是今人研究清代《论语》的重要文献来源,也是考辨清代学术演进路径的关键文献资料。从释读方法看,清人《论语》笔记以传承汉、宋二学传统为主,分别从文字训诂、经文义理入手,以求对《论语》本义的确解。从解经思想看,清人笔记突破了前代《论语》研究篇幅冗长少有变通、严守家传与师说、治经手段单一的局限,无论是其灵活自由的条辨形式,还是实事求是的解经原则,抑或会通博洽的学术视野,都可谓是对汉代以来《论语》研究的发展与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论语 笔记 传承 超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释类典籍三重语义层级与文本异文——以《论语》经注疏为中心
4
作者 于芝涵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4-150,共7页
注释类典籍包含词义、文义、训释三级语义层,每一层级的语义都可以影响文本用字导致异文。以《论语》经注疏为讨论中心,可发现三级语义系统和异文之间的制约与平衡关系:首先,汉语字词关系的对应具有历时性,后世以分化字、通用字、本字... 注释类典籍包含词义、文义、训释三级语义层,每一层级的语义都可以影响文本用字导致异文。以《论语》经注疏为讨论中心,可发现三级语义系统和异文之间的制约与平衡关系:首先,汉语字词关系的对应具有历时性,后世以分化字、通用字、本字改早期文本的母字、异体字、通假字,会导致后时文本呈现异文。其次,文本的文义具有兼容性,后世使用“对文则异,散文则通”的近义词替换,或“据经造字”表达文义,也会导致后时文本呈现异文。再次,经注本的训释参与构建文本意义系统,后世选择与训释更切合的文字形体,以至出现“据注改经”,亦会导致后时文本呈现异文。总体来看,后出异文多致力于加强文字和文本意义层级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文 词义 文义 训释 《论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语》“巧笑倩兮”章的思想论争与文本风景
5
作者 曹建国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4-93,共10页
《论语·八佾》“巧笑倩兮”章记载子夏问诗于孔子,师徒对话循环往复且意味深长。该章牵涉传统《诗经》学、礼学以及艺术美学等诸多问题,尤其是“素”与“礼”的关系,以及“礼”的价值属性,古今阐释的分歧颇大。根据《诗经》句法,... 《论语·八佾》“巧笑倩兮”章记载子夏问诗于孔子,师徒对话循环往复且意味深长。该章牵涉传统《诗经》学、礼学以及艺术美学等诸多问题,尤其是“素”与“礼”的关系,以及“礼”的价值属性,古今阐释的分歧颇大。根据《诗经》句法,以及《论语》“巧笑倩兮”章表述的逻辑层次,“素以为绚兮”极有可能不是诗句,而是诗文评。“巧笑倩兮”章的文本在后世不断变化,涉及文本改善、文本趋同等诸多文本现象,也涉及不同文本间的关联性变异。任何一种文本变异现象的背后都有思想性因素起作用,反映出文本与思想之间的相互形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素以为绚兮” 思想论争 文本风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语》中的“孝”文化及当代启示 被引量:11
6
作者 付洪 栾淳钰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17,共6页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中的"孝"文化的地位尤为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仍需要汲取"孝"文化的精髓和理念。《论语》作为儒家经典文本之一,其中蕴含孔子对"孝"...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中的"孝"文化的地位尤为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仍需要汲取"孝"文化的精髓和理念。《论语》作为儒家经典文本之一,其中蕴含孔子对"孝"的重要性的分析以及"孝"的根本、目的、应用和新主张的系统化阐释。当今人们要继续借鉴孔子"孝"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注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做好"小孝",致力"大孝";立足"近孝",追求"远孝";实现"孝身"、"孝心"、"孝志"而达到"至孝",进而构筑和谐"家庭",实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伟大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论语 价值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的传播活动与传播思想探析 被引量:9
7
作者 陈燕 张文彦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08-111,共4页
从传播学的视角考察,孔子主要通过组织传播、人际传播和有限的大众传播方式,以其明确的传播指向,实事求是的传播原则,主张新意的传播理念,对中国传播思想产生了塑形性的影响。
关键词 传播学 孔子 《论语》 传播思想 传播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语》词语考释五则 被引量:5
8
作者 杨逢彬 蒋重母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7-133,共7页
以传统小学结合现代语言学,以解决古籍中的疑难问题,是解决古书疑难问题的康庄大道。本文为用此方法解决《论语》疑难词语的若干例子。《为政篇》之"父母唯其疾之忧"是父母忧孝子之意;因为《论语》时代的语料中,"主语+... 以传统小学结合现代语言学,以解决古籍中的疑难问题,是解决古书疑难问题的康庄大道。本文为用此方法解决《论语》疑难词语的若干例子。《为政篇》之"父母唯其疾之忧"是父母忧孝子之意;因为《论语》时代的语料中,"主语+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句",其主语全都是施事主语,未见一例是受事主语。《八佾篇》之"其如示诸斯乎"的"示"是"指示"之意,而非假借为"置";"示"和"置"带宾语的情况表明"示"如字读较为恰当。《里仁篇》之"劳而不怨"的"劳"是"勤苦"之意而非"忧"意,因为那时"劳"并无"忧"的义位。《雍也篇》之"则吾必在汶上矣","汶上"为汶水两岸而非汶水之北,先秦典籍中凡言某水上均指该水两岸。《子罕篇》之"空空如也"的"空空"是叠音形容词而非形容词叠用,即是所谓连绵词,同"悾悾",而非"什么都没有";因为形容词叠用的语法形式表达程度加深的语法意义,在《论语》时代是罕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现代语言学 父母唯其疾之忧 示诸斯 劳而不怨 汶上 空空如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门内”的儒家伦理——兼与廖名春先生商榷《论语》“父子互隐”章之理解 被引量:8
9
作者 郭齐勇 肖时钧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1-136,160,共6页
儒家在实践理性上强调门内与门外的区别,门内以恩为重,门外以义为重,私恩与公义有明确界限。"亲亲相隐"与"大义灭亲"这两个命题都是孔子及儒家所提倡的,但他们从不盲目地鼓励"大义灭亲",相反把"亲... 儒家在实践理性上强调门内与门外的区别,门内以恩为重,门外以义为重,私恩与公义有明确界限。"亲亲相隐"与"大义灭亲"这两个命题都是孔子及儒家所提倡的,但他们从不盲目地鼓励"大义灭亲",相反把"亲亲相隐"作为法律的根据。具体而言,《论语·子路》篇"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之"隐"不能释为"檃"(矫正),它有两个含义:一是不公开告发、宣扬,"隐谓不称扬其过失也";二是微谏,"几谏谓之隐"。孔子的本意不是"隐匿错误"。事奉亲、君、师的"隐"、"犯"与"无犯无隐"的区分,反映出儒家在伦理角色和伦理情境上的分寸感。对亲人的"寻常之过",应当用"隐","几谏";但如有"大恶",则仍应犯颜,做"争子"。儒家伦理饱含着具体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论语 父子互隐 大义灭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XML的《论语》与其注疏文献对齐语料库的知识表示 被引量:11
10
作者 马创新 陈小荷 《图书情报知识》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7-113,共7页
文章首先介绍了古籍数字化的发展趋势,然后重点阐述了使用XML描述《论语》与其注疏文献对齐语料库中知识的思路和方法,提出了一种结合当代网络技术和计算语言学方法研究传统典籍的新方法,这对于同类经典文献的研究具有巨大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 古籍数字化 XML 《论语》 语料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语》中的“好学”之德及现代启示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李建华 冯丕红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2-117,共6页
"好学"在《论语》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以把学习(道、礼及其他相关知识)当成一件乐事为前提,确知己之所学与未学,并以"日新知"与"时习之"的方式不断累积精进,从而在"问"、"闻"... "好学"在《论语》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以把学习(道、礼及其他相关知识)当成一件乐事为前提,确知己之所学与未学,并以"日新知"与"时习之"的方式不断累积精进,从而在"问"、"闻"等开放性、互动式的学习中实现共同进步所需要的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论语》中的"好学"作为一种教育德性,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当代大学生不仅要从价值层面重新审视、重视《论语》中的"好学"之德,而且要以实际行动养成"好学"之德。一方面,把"好学"之德的培养与"修身"紧密结合起来,把成就自己的内在人格修为与实现造福世界的外在人生理想统一起来;另一方面,不抱功利心,真正把学习当作乐事,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学如不及,尤恐失之"的精神,每天坚持"温故知新"。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等组织则应该营造一个重视并积极鼓励培养"好学"之德的社会环境和精神文化氛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好学 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习之说”:《论语》的教学“乐”境及其实现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传燧 赵娟 赵雯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5-69,共5页
《论语》开篇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充分表达了孔子及儒家教育教学所追求的“快乐”“愉悦”审美境界。通过分析《论语》中“乐”的丰富内涵、“乐”的教学意境,认为“时习”之乐是一种以学习活动本身为快乐的内源于心的快乐... 《论语》开篇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充分表达了孔子及儒家教育教学所追求的“快乐”“愉悦”审美境界。通过分析《论语》中“乐”的丰富内涵、“乐”的教学意境,认为“时习”之乐是一种以学习活动本身为快乐的内源于心的快乐,是教学的最终目标和最高境界,可以通过主动、立志、好学、力行等方法来达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悦) 乐境 《论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语》英译中华人译者的孔子形象塑造 被引量:10
13
作者 许雷 屠国元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3-107,共5页
华人译者在《论语》英译过程中从自身特定文化身份出发,通过塑造孔子形象,传递民族价值,表达个人诉求,满足不同目的语读者的需求,为中译外事业做出相应贡献,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 《论语》英译 华人译者 文化身份 孔子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汉学家安乐哲《论语》英译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孙际惠 屠国元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09-112,共4页
美国汉学家和哲学家安乐哲从比较哲学的角度对《论语》等中国哲学著作进行诠释和翻译,试图从本质上了解中国文化。安乐哲的人文主义语言观和诠释翻译观,以及其在《论语》译本中的异化策略对我们今天从事翻译研究及实践工作具有重要的启... 美国汉学家和哲学家安乐哲从比较哲学的角度对《论语》等中国哲学著作进行诠释和翻译,试图从本质上了解中国文化。安乐哲的人文主义语言观和诠释翻译观,以及其在《论语》译本中的异化策略对我们今天从事翻译研究及实践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乐哲 《论语》 哲学阐释 翻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论语》看孔子的体育思想观念 被引量:24
15
作者 王京龙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7-80,共4页
就《论语》而言,孔子的体育思想观念突出表现为四点:一是提出了"成人"教育的体育主张;二是形成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竞技观念;三是提出了劳逸结合的运动理念;四是提出了"仁者寿"和"食不厌精"... 就《论语》而言,孔子的体育思想观念突出表现为四点:一是提出了"成人"教育的体育主张;二是形成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竞技观念;三是提出了劳逸结合的运动理念;四是提出了"仁者寿"和"食不厌精"的保健观点。这些思想观念所张扬出来的基本精神,便是以人为本,以仁为纲,以礼为准。由于孔子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的巨大贡献,使得他的这一思想在中国古代体育思想史上占据了极其重要的里程碑位置。今天看来,这些体育思想观念仍然有着突出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借鉴价值,为中华民族的现代体育发展提供着丰富的精神营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孔子 体育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哲学观 被引量:3
16
作者 彭熙 胡显莉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1期73-75,共3页
从《论语》展示的教育目的论、教学方法论、求知论三方面探讨孔子的教育哲学观。
关键词 孔子 教育哲学观 《论语》 教育目的 教学方法 求知论 启发诱导 因材施教 品德 知识 能力 体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己复礼"的百年误读与思想真谛 被引量:14
17
作者 赵书妍 李振宏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20,共9页
孔子"克已复礼为仁"的名言,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被深深的误解。人们多是把它归入政治学的范畴,认为孔子此语表 明了他恢复周礼的历史态度;而实际上孔子的"克己复礼"是道德践履问题,是伦理学范畴的一个命题。"复... 孔子"克已复礼为仁"的名言,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被深深的误解。人们多是把它归入政治学的范畴,认为孔子此语表 明了他恢复周礼的历史态度;而实际上孔子的"克己复礼"是道德践履问题,是伦理学范畴的一个命题。"复"不是恢复或返回, 而应当解释为"实践"或"履行"。"克己复礼"即是克制自己的欲望,践履礼的规范。从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看,他根本不是周礼 的维护者,而是周礼的颠覆者和叛逆者。他所提倡的"礼",已远远超越了周礼的藩篱,是在为一个新的历史时代奠基行为的规 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克己复礼 《论语》 周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语》诠释与儒学演进——以“攻乎异端”章的诠释史为例 被引量:5
18
作者 肖永明 张建坤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11,共7页
《论语·为政》"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因首论"异端"而为传统儒者所重视。尤其是宋代以来,伴随着儒学的理论拓展和历史演进,"异端"相应地被众多学者赋予了他技、小道、诸子百家、佛老、异己者、两端等内... 《论语·为政》"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因首论"异端"而为传统儒者所重视。尤其是宋代以来,伴随着儒学的理论拓展和历史演进,"异端"相应地被众多学者赋予了他技、小道、诸子百家、佛老、异己者、两端等内涵,其疆界逐渐扩展,直至以"异端"指称与儒家正道相左的一切思想学术形态。透过历代学者的诠释,我们可以看到儒学演进的脉络与轨迹。同时,从历代儒者的诠释中还可以看到,此章所蕴含的儒学发展观念也得到了多方面的展开。有的学者激烈地排斥"异端",有的学者温和地对待"异端",否定对"异端"的批判,甚至肯定"异端"存在的价值。在他们的诠释、阐发中蕴含了对儒学发展方式的不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异端 正统 经典诠释 儒学演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语》交友观的实质及其当代启示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天民 刘美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52-157,共6页
《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奠基性文献,集中映现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的交友观念。《论语》交友观念的实质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朋友以"信"为根、以"恕"为怀、以"和"为贵的精神特质,二是交友弘扬正义、修... 《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奠基性文献,集中映现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的交友观念。《论语》交友观念的实质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朋友以"信"为根、以"恕"为怀、以"和"为贵的精神特质,二是交友弘扬正义、修养自我、移风易俗的价值诉求。《论语》交友观的深刻思想,为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友善精神培育提供了重要启示。新时期借鉴《论语》交友观的合理思想,服务于当前的和谐社会建设和友善精神培育,必须加快制度现代化,重建社会信任;必须捍卫公共利益,弘扬公平正义;必须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建树和谐友善社会风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交友观念 当代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孔子自叙年谱探源终身教育的阶段性目标与基本路径 被引量:3
20
作者 栗洪武 陈磊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61-164,共4页
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微言大义"记载历史的文献中,能完整地展现一个人终身学习的阶段性目标和基本路径的,只有《论语·为政》的"吾十有五"章。此章是孔子自叙15岁开始的终身教育,也是一个逐步提高精神境界的过程... 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微言大义"记载历史的文献中,能完整地展现一个人终身学习的阶段性目标和基本路径的,只有《论语·为政》的"吾十有五"章。此章是孔子自叙15岁开始的终身教育,也是一个逐步提高精神境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在长远目标中要有阶段性的目标,又要有明确的方向和发展的基本路径,这样方能达到人生成长的至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论语》 终身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