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浮选颗粒条栅结构表面润湿行为特性研究
1
作者 张锐 于锋 +1 位作者 邢耀文 桂夏辉 《选煤技术》 CAS 2024年第4期13-21,共9页
矿物颗粒间表面润湿性差异是浮选成功的关键,受表面化学性质与物理形貌结构的双重影响。为进一步明确表面物理形貌结构对液滴在矿物颗粒表面上润湿行为的影响,采用光刻显影技术制备了5种具有不同粗糙度系数和表面面积分数的条栅结构聚... 矿物颗粒间表面润湿性差异是浮选成功的关键,受表面化学性质与物理形貌结构的双重影响。为进一步明确表面物理形貌结构对液滴在矿物颗粒表面上润湿行为的影响,采用光刻显影技术制备了5种具有不同粗糙度系数和表面面积分数的条栅结构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表面,并利用自制的动/静态接触角测量系统及润湿三相接触线行为测试系统对液滴在PDMS表面上的润湿行为进行了测试。动/静态接触角测试结果表明:当表面粗糙度系数相同时,固体表面面积分数增加,条栅结构表面不同润湿方向上的接触角均呈减小趋势,而当表面面积分数相同时,条栅结构表面不同润湿方向上的接触角则与固体表面粗糙度系数呈正相关;此外,各样品表面垂直于条栅结构方向的动/静态接触角均大于平行方向(即θ_(⊥)>θ_(∥)),且不同润湿方向上接触角的差异随样品表面润湿性的增强而减小。动态接触角测试结果还表明:表面接触角滞后(Δθ=θ_(a)-θ_(r))与表面面积分数呈正相关,而与表面粗糙度系数呈负相关,且前进与后退接触角的预测值与试验值基本吻合,说明动态接触角能够真实地反映固体表面润湿性;此外,在液滴滚动时,其运动行为总是周期性地发生后端接触线先从固体表面分离,而后液滴重新与固体表面发生黏附形成新的前端接触线的过程,这种运动特性在不同条栅结构表面上完全相同。润湿三相接触线行为测试结果表明:液滴在条栅结构表面优先沿着条栅结构方向润湿或去润湿,而跨越条栅结构润湿时,受表面微结构的“钉扎”作用,润湿半径远小于平行润湿方向,且三相接触线在不同条栅结构表面的移动均呈现“解钉—钉扎—再解钉—再钉扎”的一种断续周期性过程。研究结果深化了矿物颗粒表面物理形貌结构对其润湿行为特性的影响,可为后续通过表面形貌调控颗粒表面润湿性起到一定的理论支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选 润湿行为 条栅结构 表面形貌 动/静态接触角测量 三相接触线行为测试 各向异性 断续周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溶液用于间接蒸发冷却器亲水改性的实验研究
2
作者 徐绍芳 朱祥辉 +1 位作者 王翌初 陈奕 《建筑节能(中英文)》 CAS 2024年第6期143-148,共6页
针对目前高分子间接蒸发冷却器湿通道壁面润湿率较差从而引起换热效果不佳的问题,提出一种纳米镀膜聚丙烯(PP)间接蒸发冷却器,旨在改善其亲水性能,从而强化其传热传质过程。实验重点研究了纳米镀膜PP板的亲水性和耐久性,并探寻其布水效... 针对目前高分子间接蒸发冷却器湿通道壁面润湿率较差从而引起换热效果不佳的问题,提出一种纳米镀膜聚丙烯(PP)间接蒸发冷却器,旨在改善其亲水性能,从而强化其传热传质过程。实验重点研究了纳米镀膜PP板的亲水性和耐久性,并探寻其布水效果。结果表明:镀膜后的PP板显示出优良的亲水性,水的静态接触角可减小到10°以下,同时该膜层具有较好的耐水性能,在经过长期水刷冲下,表面接触角稳定在30°左右。此外,在实验条件下,纳米镀膜芯体在1 min左右可达到80%以上的润湿率;实验中还发现,镀膜PP板会在表面形成多孔结构并具有保水性,可实现间接蒸发冷却器的间歇布水,在湿球效率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其性能系数比传统的连续布水提高了5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接蒸发冷却器 纳米溶液 亲水性 接触角 润湿率 间歇布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换挡离合器摩擦元件周向间歇接触温度场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李和言 李明阳 +3 位作者 马彪 杜秋 李慧珠 于亮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68-1075,共8页
考虑温度和滑摩速度对摩擦因数的影响,建立了宏观维度下换挡离合器摩擦元件周向间歇接触温度场迭代计算模型,研究了与花键齿数相对应的间歇接触对温度场和摩擦因数的影响,并通过温度测量实验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间歇接触会导致... 考虑温度和滑摩速度对摩擦因数的影响,建立了宏观维度下换挡离合器摩擦元件周向间歇接触温度场迭代计算模型,研究了与花键齿数相对应的间歇接触对温度场和摩擦因数的影响,并通过温度测量实验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间歇接触会导致对偶片表面出现高温区,高温区分布与花键齿数相对应,对偶片表面最高温度与平均温度均随花键齿数增加而降低,对偶片温升与花键齿数和滑摩时间呈非线性相关。相同滑摩条件下,不同花键齿数对应的摩擦因数随滑摩时间增加而逐渐增大至同一最大值,在摩擦因数达到最大值前,花键齿数较少的对偶片对应的摩擦因数较大。换挡工况下,花键齿数较少的摩擦元件较快进入干摩擦状态,在较短时间内便可达到较大的摩擦因数;车辆蠕行等离合器长时滑摩工况下,花键齿数较多的摩擦元件局部温升较小,具有较好的热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挡离合器 对偶片 间歇接触 温度场 摩擦因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体非连续接触下回转窑筒体抗疲劳优化 被引量:3
4
作者 雷先明 肖友刚 +2 位作者 陈国新 刘义伦 赵先琼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85-190,共6页
针对多体非连续接触状态下回转窑筒体应力不明晰、强度分布不合理等问题,使用试验设计方法选取样本点,根据样本点构建筒体和滚圈的接触有限元分析模型。通过有限元分析,得到样本点对应的筒体应力,通过疲劳分析得到各段筒体对应的寿命,... 针对多体非连续接触状态下回转窑筒体应力不明晰、强度分布不合理等问题,使用试验设计方法选取样本点,根据样本点构建筒体和滚圈的接触有限元分析模型。通过有限元分析,得到样本点对应的筒体应力,通过疲劳分析得到各段筒体对应的寿命,然后构造kriging代理模型。以均衡档位段、过渡段、筒节段的疲劳寿命为目标,考虑筒体厚度、截面变形、挠度等约束条件,应用改进的多目标遗传算法对代理模型在给定设计空间内进行全面搜索,获得了最佳筒体厚度。结果表明:抗疲劳优化使筒体的最小疲劳寿命由48.4 a提高到89.3 a,并使各档位段、过渡段筒体寿命接近,筒节段筒体寿命趋于相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筒体 多体非连续接触 代理模型 抗疲劳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或间断应力加载下正畸微种植体稳定性的组织形态学和生物力学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吴也可 赵立星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26-330,共5页
目的:研究持续或间断应力加载对正畸微种植体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将144枚微种植体植入36只Beagle犬两侧上颌骨第一磨牙和第二前磨牙根间区域,持续组(n=12)连续加载应力,间断A组(n=12)和B组(n=12)分别以12和24h为周期间断加载应力。术后1... 目的:研究持续或间断应力加载对正畸微种植体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将144枚微种植体植入36只Beagle犬两侧上颌骨第一磨牙和第二前磨牙根间区域,持续组(n=12)连续加载应力,间断A组(n=12)和B组(n=12)分别以12和24h为周期间断加载应力。术后1、3、5、7周处死,作显微CT和力学拉拔测试。结果:3组显微CT指标均随时间延长逐渐上升,而Fmax在第5周达峰值,第7周略有下降。在所有时间点,持续组的所有指标均低于两个间断组,且间断组A的各项指标均高于间断组B。结论:间断相比持续应力加载更有利于微种植体稳定性的获得,且12h的加载周期比24h更能促进骨-微种植体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微种植体结合 持续应力 间断应力 微种植体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盘形凸轮间歇转位机构的综合
6
作者 汤双清 《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学报》 1996年第1期64-71,共8页
本文所要揭示的是一种新型的间歇转位机构的尺寸综合方法。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盘形凸轮间歇转位机构的模型建立,机构的运动原理,机构的正确运动条件和各构件的运动规律,以及该机构的尺寸综合方法。最后,通过设计示例叙述此类机构的尺寸综... 本文所要揭示的是一种新型的间歇转位机构的尺寸综合方法。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盘形凸轮间歇转位机构的模型建立,机构的运动原理,机构的正确运动条件和各构件的运动规律,以及该机构的尺寸综合方法。最后,通过设计示例叙述此类机构的尺寸综合步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转位机构 接触角 运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ailway wheel profile fine-tuning system for profile recommendation 被引量:3
7
作者 Yunguang Ye Jonas Vuitton +1 位作者 Yu Sun Markus Hecht 《Railway Engineering Science》 2021年第1期74-93,共20页
This paper develops a wheel profile fine-tuning system(WPFTS)that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s the influence of wheel profile on wheel damage,vehicle stability,vehicle safety,and passenger comfort.WPFTS can recommend one... This paper develops a wheel profile fine-tuning system(WPFTS)that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s the influence of wheel profile on wheel damage,vehicle stability,vehicle safety,and passenger comfort.WPFTS can recommend one or more optimized wheel profiles according to train operators’needs,e.g.,reducing wheel wear,mitig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wheel out-of-roundness(OOR),improving the shape stability of the wheel profile.Specifically,WPFTS includes four modules:(I)a wheel profile generation module based on the rotary-scaling finetuning(RSFT)method;(II)a multi-objective generation module consisting of a rigid multi-body dynamics simulation(MBS)model,an analytical model,and a rigid–flexible MBS model,for generating 11 objectives related to wheel damage,vehicle stability,vehicle safety,and passenger comfort;(III)a weight assignment module consisting of an adaptive weight assignment strategy and a manual weight assignment strategy;and(IV)an optimization module based on radial basis function(RBF)and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Finally,three cases are introduced to show how WPTFS recommends a wheel profile according to train operators’needs.Among them,a wheel profile with high shape stability,a wheel profile for mitig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wheel OOR,and a wheel profile considering hunting stability and derailment safety are developed,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heel profile fine-tuning system Optimization RECOMMENDATION WEAR contact concentration index multi-body dynamics simulation(MBS) Railway whe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