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化学链的氮转化与利用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武婕 刘大伟 +1 位作者 马晓迅 徐龙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47-1562,共16页
“双碳”背景下,氮或将成为取代碳的重要元素,可完成无碳燃料氨以及其他化合物的生产。其中,氨不仅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更是良好的能源载体。化学链技术通过重新设计反应路径,将过程分解为不同空间或时间内进行的两个或多个子反应,通过载... “双碳”背景下,氮或将成为取代碳的重要元素,可完成无碳燃料氨以及其他化合物的生产。其中,氨不仅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更是良好的能源载体。化学链技术通过重新设计反应路径,将过程分解为不同空间或时间内进行的两个或多个子反应,通过载体介质的反应和再生在耦合系统中实现物质和能量传递。作为一种新兴的清洁、有效能源转化手段,化学链技术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基于此,本工作对化学链技术在含氮化合物合成与转化领域中的研究进行综述,概述了以Haber-Bosch工艺为基础的多相催化和光、电等外场力驱动的化学链合成氨工艺的新发展,并对其进行总结和讨论。在含氮化合物合成方面,介绍了化学链技术用于氨氧化制一氧化氮以及烷基硝酸酯为关键中间体的烷烃化学链制醇类物质的过程。最后对基于化学链的氮转化与利用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以期为今后化学链制含氮化学品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链 含氮化合物 合成氨 氨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Al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2
作者 江垚 贺跃辉 +2 位作者 黄伯云 林均品 杨帆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2010年第3期18-22,共5页
Ti-Al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兼备陶瓷和金属多孔材料的性能优势,为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新型无机多孔材料。目前,对于Ti-Al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的研究包括以下3个方面:反应合成Ti-Al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的制备及孔结构形成过程和机理;偏... Ti-Al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兼备陶瓷和金属多孔材料的性能优势,为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新型无机多孔材料。目前,对于Ti-Al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的研究包括以下3个方面:反应合成Ti-Al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的制备及孔结构形成过程和机理;偏扩散-反应合成-烧结制备的Ti-Al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偏扩散-反应合成Ti-Al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的应用及其潜力。Ti-Al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包括多孔体、多孔膜和多孔纸型膜等多种形式;Ti-Al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的性能主要包括膨胀特性、孔结构性能、抗环境腐蚀性能及焊接性能;Ti-Al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的现有应用范围主要包括过程工业中流体介质的过滤分离净化,以及化学工业中复合钯膜的支撑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Al金属间化合物 多孔材料 反应合成 性能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处理条件下激光原位合成高铌Ti-Al金属间化合物复合涂层的微结构特征 被引量:6
3
作者 刘洪喜 李正学 +2 位作者 张晓伟 郭新政 王悦怡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477-1485,共9页
为了提高钛合金的高温抗氧化性能,推动钛合金在高温和复杂工况环境下的进一步工程应用,利用高能激光束作用下Ti、Al、Nb三种元素混合粉末之间的原位反应在BT3-1钛合金表面制备了高温抗氧化的高铌Ti-Al金属间化合物复合涂层。针对原位反... 为了提高钛合金的高温抗氧化性能,推动钛合金在高温和复杂工况环境下的进一步工程应用,利用高能激光束作用下Ti、Al、Nb三种元素混合粉末之间的原位反应在BT3-1钛合金表面制备了高温抗氧化的高铌Ti-Al金属间化合物复合涂层。针对原位反应所制备涂层存在的缺陷,通过自行设计的热处理工艺优化了涂层和界面微观组织。借助光学显微镜(OM)、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分析了热处理前后复合涂层的物相结构及显微形貌。结果表明:热处理前的涂层主要由单质Nb、金属间化合物γ-TiAl、α_2-Ti_3Al、Ti_3Al_2等物相组成;热处理后的复合涂层,单质Nb固溶到γ-TiAl和α_2-Ti_3Al中,同时形成了新相Ti_3AlNb_(0.3),涂层近似为γ-TiAl+α_2-Ti_3Al双相层片状等轴晶组织。此外,涂层中并未观察到减弱抗氧化性的单质Nb颗粒和Ti_3Al_2相,Ti、Al、Nb的宏观偏析得以消除,涂层与基材界面位置的气孔和裂纹均以消失,出现了明显的白亮带冶金结合过渡层,涂层组织也更加均匀致密。热处理对提高钛合金表面Nb的合金化程度和改善Ti-Al金属间化合物的高温抗氧化性能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原位合成 热处理 Ti-Al金属间化合物 复合涂层 微观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成氨原料气中微量CO变压吸附净化侧线试验 被引量:8
4
作者 居沈贵 刘晓勤 +2 位作者 马正飞 姚虎卿 时钧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34-36,40,共4页
采用变压吸附技术进行了净化合成氨原料气中微量CO的工厂侧线试验 ,考察了复合吸附剂对工厂气源的适应性和吸附净化过程的稳定性 ,采用产品气的一部分作为再生气可节能降耗 ,出口CO浓度都低于 1 0mg/m3,并从工业应用技术和节能两方面... 采用变压吸附技术进行了净化合成氨原料气中微量CO的工厂侧线试验 ,考察了复合吸附剂对工厂气源的适应性和吸附净化过程的稳定性 ,采用产品气的一部分作为再生气可节能降耗 ,出口CO浓度都低于 1 0mg/m3,并从工业应用技术和节能两方面说明了CO变压吸附净化过程用于合成氨工业的可行性 ,该净化过程的能耗仅为甲烷化法和铜洗法的 2 0 %左右 ,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为其进一步的工业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压吸附 合成氨 原料气 一氧化碳 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熔覆制备Fe-Al金属间化合物覆层 被引量:10
5
作者 程广萍 何宜柱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7-40,共4页
分别以纯Fe3Al粉、铁基合金粉+铝粉为原料,采用激光熔覆工艺在钢基体表面制备Fe-Al金属间化合物。利用扫描电镜、能谱仪与X射线衍射等方法对熔覆合金层以及与钢基体的结合界面等进行了显微组织与相结构的析。结果表明,采用这两种原料均... 分别以纯Fe3Al粉、铁基合金粉+铝粉为原料,采用激光熔覆工艺在钢基体表面制备Fe-Al金属间化合物。利用扫描电镜、能谱仪与X射线衍射等方法对熔覆合金层以及与钢基体的结合界面等进行了显微组织与相结构的析。结果表明,采用这两种原料均可以获得与基体之间良好冶金结合的Fe-Al合金覆层,覆层组织致密,均与基体实现了良好的冶金结合;直接熔覆Fe3Al工艺的覆层存在裂纹现象,而铁基合金粉+铝粉反应合成工艺的覆层组织含少量孤立微孔隙,但无裂纹缺陷;直接熔覆Fe3Al的覆层组织由粗大的等轴状晶团构成,等轴状晶团内部及晶界由大量极细小的板条状Fe3Al晶粒构成,许多相邻板条晶之间具有一致的晶体取向;反应合成工艺的覆层组织主要由大量细密、均匀的树枝晶构成,树枝晶所含元素的原子比Fe:Al:Ni:Cr:Si大约为55:24:8: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熔覆 FE3AL 金属间化合物 反应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分配比对自蔓延高温合成Ni-Al金属间化合物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穆柏春 郝德中 +4 位作者 周旭 李强 于景媛 唐丽丹 张辉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5-27,共3页
以镍粉和铝粉为主要原料,采用自蔓延高温合成技术,制备Ni-Al金属间化合物。研究了成分配比对热爆反应的影响,绘制了热爆反应曲线,分析了热爆反应机理及产物的显微组织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成分配比和压坯密度对热爆反应均有不同程度的影... 以镍粉和铝粉为主要原料,采用自蔓延高温合成技术,制备Ni-Al金属间化合物。研究了成分配比对热爆反应的影响,绘制了热爆反应曲线,分析了热爆反应机理及产物的显微组织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成分配比和压坯密度对热爆反应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增加Al含量、加大压坯密度都会缩短热爆起始时间、降低热爆起始温度;反应起始温度低于Ni-Al系的最低共晶温度(640℃)。本文初步确定了Ni-Al系的热爆反应是由固固扩散反应引发的。Ni-32Al的反应产物为均一的NiAl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Al金属间化合物 自蔓延高温合成 成分配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间化合物Ti_5Si_3制备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黄莎 李玉新 +1 位作者 白培康 张晓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2-24,共3页
介绍了金属间化合物Ti5Si3的制备技术及研究现状,并从改善其室温脆性和断裂韧度等方面简述了改善Ti5Si3性能的途径。
关键词 TI5SI3 制备技术 金属间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晶NiAl的机械合金化合成机理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娄琦 鲁玉祥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14,共4页
采用机械合金化方法,以元素粉末为原料,对四种成分的NixAl100-x(x=25,30,40,50)进行不同球磨时间和球磨转速的机械合金化合成,制备纳米晶NiAl金属间化合物粉末。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对球磨产物进行了物相分析,并对NiAl机械合金化合成机理... 采用机械合金化方法,以元素粉末为原料,对四种成分的NixAl100-x(x=25,30,40,50)进行不同球磨时间和球磨转速的机械合金化合成,制备纳米晶NiAl金属间化合物粉末。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对球磨产物进行了物相分析,并对NiAl机械合金化合成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NixAl100-x四种成分的元素粉末采用机械合金化方法均可以制备出纳米晶NiAl金属间化合物粉末;NiAl金属间化合物的机械合金化合成机理为燃烧合成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合金化 NIAL 合成机理 纳米晶材料 金属间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6Al4V合金表面激光熔覆原位合成TiN/Ti-Al-Nb基复合涂层 被引量:6
9
作者 张晓伟 刘国政 +1 位作者 易俊超 刘洪喜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61-68,共8页
目的为探究Ti6Al4V钛合金表面TiN/Ti-Al-Nb基复合涂层的激光熔覆制备新工艺,研究Nb含量对TiN/Ti-Al-Nb基复合涂层微结构及显微硬度的影响规律。方法以Nb原子数分数分别为10%、15%和25%的Ti+Nb+AlN混合粉末为原材料,采用基于挤压预置粉... 目的为探究Ti6Al4V钛合金表面TiN/Ti-Al-Nb基复合涂层的激光熔覆制备新工艺,研究Nb含量对TiN/Ti-Al-Nb基复合涂层微结构及显微硬度的影响规律。方法以Nb原子数分数分别为10%、15%和25%的Ti+Nb+AlN混合粉末为原材料,采用基于挤压预置粉末法的激光熔覆原位合成技术,制备出TiN/Ti-Al-Nb基复合涂层。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物相定性分析,并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量分散谱仪(EDS),对TiN/Ti-Al-Nb基复合涂层中的物相进行定性分析,结合二元平衡相图,进一步分析激光原位化学反应机理。借助显微硬度计,研究TiN/Ti-Al-Nb基复合涂层微结构对截面显微硬度分布的影响规律。结果在高能密度激光束作用下,混合粉末中Ti和AlN发生了充分的激光原位化学反应,生成了TiN陶瓷增强相,TiN陶瓷增强相的含量与Ti粉和AlN粉末的含量正相关。Nb含量的增加显著影响了Ti-Al-Nb基体相的种类,而不改变增强相的种类,随着Nb含量的增加,含Nb基体相的种类增多,发生Ti3Al→Ti3AlNb→Ti2AlNb→Ti39Nb→Nb7Al的转变。随着TiN增强相含量减少,复合涂层截面平均显微硬度从993.2HV0.5降至701.4HV0.5。结论Nb含量的增加,不会改变TiN/Ti-Al-Nb基复合涂层增强相的种类,但可以降低TiN增强相的含量,从而降低复合涂层截面平均显微硬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熔覆 激光原位合成 氮化钛 钛铝铌金属间化合物 复合材料涂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Al及TiC/TiAl合金的XD合成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陶春虎 王守凯 +1 位作者 张少卿 颜鸣皋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2期21-23,共3页
本文研究了用XD工艺合成TiAl合金及TiC/TiAl复合材料。研究结果表明,可在Al的熔点附近用XD工艺制备TiAl合金及其TiC颗粒增强复合材料。TiAl合金由TiAl+Ti_3Al相组成,而TiC/TiAl复合材料由TiC+TiAl+Ti_3Al相组成。
关键词 XD合成 金属间化合物 TIAL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合成NiAl(FeAl)/TiB_2+Al_2O_3复合材料 被引量:2
11
作者 崔洪芝 黑鸿君 +1 位作者 谢艳春 曹丽丽 《粉末冶金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3-35,44,共4页
Al2O3+TiB2复相陶瓷材料具有高硬度、高熔点、高导热、低膨胀系数、高耐磨性、高温化学稳定性等优良的性能,但由于两种材料都属于硬而脆的材料,复合后仍然存在脆性大、裂纹敏感性强、抗机械冲击性和温度急变形差等缺点。为了克服这些缺... Al2O3+TiB2复相陶瓷材料具有高硬度、高熔点、高导热、低膨胀系数、高耐磨性、高温化学稳定性等优良的性能,但由于两种材料都属于硬而脆的材料,复合后仍然存在脆性大、裂纹敏感性强、抗机械冲击性和温度急变形差等缺点。为了克服这些缺点,在陶瓷相中添加金属间化合物(NiAl或FeAl)。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合成产物的主要组成相分别为Al2O3+TiB2、Al2O3+TiB2+NiAl及Al2O3+TiB2+FeAl,进行燃烧合成反应。通过对不同成分反应产物的相对密度、强度、断裂韧度对比,可知产物的相对密度在FeAl含量为15%时达到最高99.5%,Al2O3+TiB2+NiAl体系中在NiAl含量为20%时达到最高98.5%。随着金属间化合物含量的增加,合成复合材料的硬度下降,而断裂韧度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蔓燃高温合成 Al2O3+TiB2复相陶瓷 金属间化合物 NIAL FEA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间化合物SbSn的化学合成及其对原油乳液的降黏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勇 云志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01-705,共5页
以化学法合成金属间化合物SbSn,采用XRD、DSC和XPS等手段对材料的体相、熔点和表层价电子态进行表征。将SbSn合金粉体负载于金属丝网上,考察在通电情况下两种W/O型原油乳液经循环处理后的黏度变化。结果表明,以Zn粉为还原剂所合成的产物... 以化学法合成金属间化合物SbSn,采用XRD、DSC和XPS等手段对材料的体相、熔点和表层价电子态进行表征。将SbSn合金粉体负载于金属丝网上,考察在通电情况下两种W/O型原油乳液经循环处理后的黏度变化。结果表明,以Zn粉为还原剂所合成的产物SbSn,粒径分布为500nm^1000nm。随着循环处理时间的延长和电场电压的增大,两种乳液的黏度均明显下降。当电压为10.35V,处理20h后,W(10)/O(90)和W(20)/O(80)分别由原来的9000mPa.s和8500mPa.s下降到6000mPa.s和4500mPa.s。降黏的机理推测为,原油乳状液中的负极性有机物在电流的诱导下与SbSn的表层发生电化学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合成 金属间化合物 SbSn 乳化 电化学 降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间化合物的制备及其在化工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勇 王本庭 云志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32-34,共3页
金属间化合物是一种介于金属与陶瓷之间的新型功能与结构材料,近年来在制备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综述了金属间化合物的若干制备方法,重点是机械合金化法、自蔓延高温合成法、喷射沉积法,简要叙述了上述方法的优点和不足之处。由于本... 金属间化合物是一种介于金属与陶瓷之间的新型功能与结构材料,近年来在制备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综述了金属间化合物的若干制备方法,重点是机械合金化法、自蔓延高温合成法、喷射沉积法,简要叙述了上述方法的优点和不足之处。由于本身具有特殊性能,金属间化合物已作为一种新型催化剂被尝试性地应用在化学工程中。结合化学工程学科的特点与需要以及作者自己的研究心得,对金属间化合物的研发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间化合物 机械合金化 自蔓延高温合成 喷射沉积 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烧反应合成Ni-Al-SiC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宙 李昊涵 +2 位作者 室谷貴之 赵明华 付传起 《表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5-47,共3页
采用燃烧反应合成方法,在球墨铸铁表面制备Ni-Al-SiC金属间化合物复合涂层,通过加入SiC粒子来改善Ni-Al系金属间化合物的摩擦磨损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载荷的提高,磨损量增加,摩擦因数减小;随着SiC粒子含量的增加,硬度增加,磨损量降... 采用燃烧反应合成方法,在球墨铸铁表面制备Ni-Al-SiC金属间化合物复合涂层,通过加入SiC粒子来改善Ni-Al系金属间化合物的摩擦磨损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载荷的提高,磨损量增加,摩擦因数减小;随着SiC粒子含量的增加,硬度增加,磨损量降低;在燃烧反应的过程中,随着烧结压强的增加,硬度有明显提高。由此得出结论:SiC粒子的加入,明显改善了Ni-Al系金属间化合物的摩擦磨损性能,并且提高了材料的硬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烧反应合成 Ni—Al-SiC 复合涂层 摩擦因数 磨损量 金属间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TiB2+Al2O3/NiAl基复合材料的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崔洪芝 王勇 +1 位作者 黑鸿君 曹丽丽 《粉末冶金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50-353,共4页
采用自蔓延高温合成技术制备NiAl/Al2O3+TiB2多孔复合材料,Ni-Al体系的反应产物的相组成主要为NiAl;Ni、Al、B2O3和TiO2组成的反应体系在进行燃烧合成反应之后,生成物主要是NiAl、Al2O3和TiB2,表明燃烧过程中很短的时间内反应能完全充... 采用自蔓延高温合成技术制备NiAl/Al2O3+TiB2多孔复合材料,Ni-Al体系的反应产物的相组成主要为NiAl;Ni、Al、B2O3和TiO2组成的反应体系在进行燃烧合成反应之后,生成物主要是NiAl、Al2O3和TiB2,表明燃烧过程中很短的时间内反应能完全充分地进行;加入10Al+3TiO2+3B2O3→5Al2O3+3TiB2颗粒增强体系后,反应合成的多孔产物的孔径减小,孔洞间的连通性增强,孔隙度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蔓延高温合成 NIAL金属间化合物 Al2O3+TiB2复相陶瓷 多孔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搅拌铸造反应合成Al_3Fe/Al原位复合材料的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江 彭晓东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1-23,26,共4页
通过对搅拌铸造原位合成的Al3Fe/Al复合材料的反应动力学进行分析和研究,发现采取外加Fe粉与Al熔体搅拌,原位反应合成Al3Fe/Al复合材料;Fe与Al完全反应生成金属间化合物所需的时间,与粉末在熔体中形成的粉末团尺寸大小有平方关系;改良... 通过对搅拌铸造原位合成的Al3Fe/Al复合材料的反应动力学进行分析和研究,发现采取外加Fe粉与Al熔体搅拌,原位反应合成Al3Fe/Al复合材料;Fe与Al完全反应生成金属间化合物所需的时间,与粉末在熔体中形成的粉末团尺寸大小有平方关系;改良粉末加入方式、减小粉末在熔体中形成的粉末团初始尺寸,可显著提高反应速度,改善复合材料的组织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搅拌铸造 反应动力学 原位合成 金属间化合物 平方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C-Al_2O_3/Fe_3Al复合粉末的燃烧合成
17
作者 邹正光 吴一 +1 位作者 尹传强 李晓敏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36-138,共3页
以天然钛铁矿为主要原料,采用燃烧合成技术制备了TiC-Al2O3/Fe3Al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基复合材料。研究了预热时间和热处理对燃烧合成过程及产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预热时间的延长,燃烧温度和燃烧波速率都增加,产物晶胞参数增大,合... 以天然钛铁矿为主要原料,采用燃烧合成技术制备了TiC-Al2O3/Fe3Al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基复合材料。研究了预热时间和热处理对燃烧合成过程及产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预热时间的延长,燃烧温度和燃烧波速率都增加,产物晶胞参数增大,合成更为完全,无序固溶相进行有序化转变的程度增大。当预热5min时,Fe3Al有序金属间化合物的量明显高于无序固溶相,但继续延长预热时间很难将无序相消除;在750℃下进行热处理,可以制备出以Fe3Al金属间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复合粉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铁矿 燃烧合成 复合粉末 金属间化合物/陶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mMn_2Si_2金属间化合物的合成和结构研究
18
作者 赵敏寿 孙长英 +1 位作者 王立民 李文 《有色金属》 CSCD 1997年第3期73-76,共4页
用真空电弧熔炼合成SmMn2Si2金属间化合物,并对合成条件进行研究,用X-射线衍射,电子衍射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对合成的化合物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SmMn2Si2属ThCr2Si2型体心四方晶系结构,晶格常数... 用真空电弧熔炼合成SmMn2Si2金属间化合物,并对合成条件进行研究,用X-射线衍射,电子衍射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对合成的化合物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SmMn2Si2属ThCr2Si2型体心四方晶系结构,晶格常数a=3.985A,c=10.490A,化合物中钐和硅的特征轨道,(3d5/2,2p3/2)结合能较单质状态分别减少0.6eV和增加0.3e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间化合物 稀土 合成 结构 X射线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颗粒增强TiAl基复合材料及其Si的韧化作用研究
19
作者 习年生 陶春虎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9期18-20,共3页
运用XD工艺制备了颗粒增强TiAl基复合材料。增强颗粒均匀分布于TiAl基体中并细化TiAl合金。通过在TiB_2/TiAl、TiC/TiAl复合材料中加入适量的Si,颗粒增强TiAl基复合材料的室温延性得到了改善。
关键词 颗粒增强 复合材料 延性 XD工艺 钛铝基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感应辅助燃烧合成Ti-Al涂层及其性能研究
20
作者 潘成刚 赵新 +3 位作者 史记 房成洁 马开江 任鸿鑫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35-341,共7页
采用高频感应辅助燃烧合成技术,在5CrNiMo钢表面制备低孔隙率Ti-Al涂层,分析了涂层组织、物相组成、显微硬度及抗铝液腐蚀性能。结果表明,Ti-Al涂层主要物相为Ti;Al、TiAl、TiAl;以及残留的Ti,未发现残留的Al及TiAl;。Ti-Al涂层形成受固... 采用高频感应辅助燃烧合成技术,在5CrNiMo钢表面制备低孔隙率Ti-Al涂层,分析了涂层组织、物相组成、显微硬度及抗铝液腐蚀性能。结果表明,Ti-Al涂层主要物相为Ti;Al、TiAl、TiAl;以及残留的Ti,未发现残留的Al及TiAl;。Ti-Al涂层形成受固-液反应机制控制,涂层组织遵循“球核环状”模型,压坯固有孔隙、间隙中气体及Al粉熔化后留下的位置在热爆反应过程中膨胀为该Ti-Al涂层的成孔机制。涂层平均硬度HV;为377.18,并且在涂层-基体界面处硬度波动最大。Ti-Al涂层在铝合金熔体中的腐蚀机制由液-固界面生成化合物及液态金属扩散进涂层联合控制,而非涂层溶解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Al金属间化合物 Ti-Al涂层 高频感应辅助燃烧合成 显微硬度 物相组成 成孔机制 铝合金熔体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