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5篇文章
< 1 2 6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感合剂对脓毒症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中STING/IRF3/IFN-β轴和NLRP3表达的影响
1
作者 黄赫 赵文嘉 +6 位作者 王若冰 赵磊 张世良 王沈峰 邢晓晨 朱竟赫 王德成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03-509,共7页
目的:探讨抗感合剂对脓毒症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中STING、IRF3、IFN-β和NLRP3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大鼠随机均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地塞米松(1.08 mg/kg灌胃3 d)组和抗感合剂(20 mL/kg灌胃3 d)组,第4天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他3组气... 目的:探讨抗感合剂对脓毒症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中STING、IRF3、IFN-β和NLRP3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大鼠随机均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地塞米松(1.08 mg/kg灌胃3 d)组和抗感合剂(20 mL/kg灌胃3 d)组,第4天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他3组气管内注射LPS建立脓毒症急性肺损伤大鼠模型。第7天通过HE染色评估肺组织损伤程度;运用荧光免疫双染技术检测肺组织STING、IRF3、IFN-β与NLRP3的相对荧光强度;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和肺组织匀浆中STING、IRF3、IFN-β、NLRP3和炎症因子的含量;采用qRT-PCR和全自动蛋白表达分析系统检测大鼠肺组织中STING、IRF3、IFN-β、NLRP3和TBK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空白对照组大鼠肺泡整齐且完整,未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肺间质变厚且肺泡水肿,可见中性粒细胞浸润;与模型组比较,抗感合剂组和地塞米松组肺组织病理改变减轻。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肺组织STING、IRF3、IFN-β和NLRP3蛋白的荧光强度升高,血清及肺组织匀浆中STING、IRF3、IFN-β、NLRP3和炎症因子IL-6、IL-1β、TNF-α、IFN-α含量升高,肺组织中STING、IRF3、IFN-β、NLRP3和TBK1 mRNA及蛋白表达升高,p-IRF3和TBK1蛋白表达升高;抗感合剂组上述指标均降低(P<0.05)。结论:抗感合剂可能通过抑制STING、IRF3、IFN-β和NLRP3的表达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减轻脓毒症急性肺损伤大鼠肺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感合剂 脓毒症 STING IRF3 ifn 急性肺损伤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羚牛IFN-γ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与原核表达
2
作者 柳丽 姚宇航 +4 位作者 刘晨阳 张文涛 马俊杰 昝林森 成功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9-328,共10页
旨在研究羚牛γ干扰素(IFN-γ)基因结构与功能,为进一步增强羚牛的免疫调节能力提供理论依据。通过RT-PCR方法克隆羚牛IFN-γ基因,并运用多种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对其结构与功能进行深入研究。将IFN-γ基因序列连入原核表达载体,并转化... 旨在研究羚牛γ干扰素(IFN-γ)基因结构与功能,为进一步增强羚牛的免疫调节能力提供理论依据。通过RT-PCR方法克隆羚牛IFN-γ基因,并运用多种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对其结构与功能进行深入研究。将IFN-γ基因序列连入原核表达载体,并转化大肠杆菌诱导表达。结果显示,羚牛IFN-γcDNA序列全长501 bp,编码166个氨基酸。蛋白高级结构预测结果显示,二级结构以α螺旋为主,存在13个磷酸化修饰位点,并含有1个信号肽、1个低度复杂区、1个跨膜结构域及1个IFN-γ结构域,其中IFN-γ结构域位于胞外区。序列比对分析发现其与绵羊、山羊、家牛、水牛、人、黑猩猩、小鼠、鸡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0%、98.8%、97.2%、96.2%、75.8%、75.4%、64.1%、54.1%,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4%、99.4%、95.8%、95.8%、62.7%、62.7%、43.9%、33.5%。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羚牛与山羊、绵羊的亲缘关系最近。经SDS-PAGE和Western-blot检测发现,重组IFN-γ蛋白以可溶性形式大量表达,分子质量约为34 ku。通过密码子优化及不同浓度IPTG诱导表达等原核表达优化策略发现,密码子优化能促进重组蛋白的高效表达,且最佳诱导浓度为0.9 mmol·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羚牛 ifn 基因克隆 生物信息学分析 原核表达 IPTG诱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L1抑制促肝源性CD8^(+)IFN-γ^(+)T细胞损伤肝脏功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
3
作者 刘逍 武欣 +3 位作者 甄子怡 张嘉滢 李琦 陈畅 《中国药理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38-645,共8页
目的研究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ligand-1,PD-L1)功能抑制调控免疫活化影响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机制。方法将24只ApoE^(-/-)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高脂组和高脂^(+)抗PD-L1单抗组,通过高... 目的研究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ligand-1,PD-L1)功能抑制调控免疫活化影响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机制。方法将24只ApoE^(-/-)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高脂组和高脂^(+)抗PD-L1单抗组,通过高胆固醇饲料喂养建立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模型。实验动物饲养70 d后,分离各组实验动物血管(主动脉根部至腹主动脉)及肝脏组织,进行油红O染色;HE染色检测肝组织病理改变;ELISA检测血清中总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炎症因子(IFN-γ、TNF-α、IL-1β)含量。流式细胞计数检测肝脏淋巴细胞(CD4^(+)、CD8^(+)、CD4^(+)IFN-γ^(+)和CD8^(+)IFN-γ^(+)T细胞)。RT-PCR检测肝脏组织IFN-γ、TNF-α、IL-1β、CD4和CD8表达。结果与高脂组比较,给予抗PD-L1单抗后促血管壁及肝脏脂质累积并上调血清及肝组织CHO、TG、LDL-c和HDL-c含量。高脂饲养条件下给予抗PD-L1单抗促血清和肝组织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含量升高,但是对碱性磷酸酶(AKP)含量没有影响。高脂饲养条件下给予抗PD-L1单抗促血清和肝脏组织IFN-γ、TNF-α和IL-1β含量升高。高脂饲养条件下给予抗PD-L1单抗抑制CD4表达及促CD8表达。高脂饲养条件下给予抗PD-L1单抗促肝脏CD8^(+)T和CD8^(+)IFN-γ^(+)T细胞活化,但是对CD4^(+)IFN-γ^(+)T细胞活化没有影响。结论高脂饲养条件下给予抗PD-L1单抗通过活化肝脏CD8^(+)IFN-γ^(+)T细胞损伤肝脏功能加重动脉粥样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PD-L1 CD8^(+)ifn-γ^(+)T细胞 免疫活化 炎症因子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FN-γ通过调控Wnt信号通路诱导人牙髓干细胞迁移抑制成骨向分化对牙髓损伤修复的影响
4
作者 程诺 陈希源 +1 位作者 竹思齐 尹鸿民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4-350,共7页
目的:探讨干扰素-γ(IFN-γ)对牙髓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hDPSCs,将hDPSCs分为对照组、0.05 ng/mL IFN-γ组、0.5 ng/mL IFN-γ组、5 ng/mL IFN-γ组、0.5 ng/mL IFN-γ+PDTC组。通过Transwell实验检测hDPSCs迁移能力,采用茜素... 目的:探讨干扰素-γ(IFN-γ)对牙髓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hDPSCs,将hDPSCs分为对照组、0.05 ng/mL IFN-γ组、0.5 ng/mL IFN-γ组、5 ng/mL IFN-γ组、0.5 ng/mL IFN-γ+PDTC组。通过Transwell实验检测hDPSCs迁移能力,采用茜素红染色实验评估IFN-γ对hDPSCs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hDPSCs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表达。构建大鼠牙髓机械性损伤的模型,将三维培养hDPSCs细胞团、添加0.5 ng/mL IFN-γ的hDPSCs细胞团置于建立的大鼠牙髓损伤模型洞内,玻璃离子充填窝洞,HE染色比较各组大鼠牙髓组织修复情况。结果:IFN-γ组迁移的细胞数目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5 ng/mL IFN-γ组迁移的细胞数目多于0.05 ng/mL IFN-γ组和5 ng/mL IFN-γ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的IFN-γ组的hDPSCs的矿化结节、成骨向分化受到明显抑制(P<0.05);与0.5 ng/mL IFN-γ组相比,0.5 ng/mL IFN-γ+信号通路抑制剂PDTC组hDPSCs的矿化结节形成、成骨向分化得到增强(P<0.05)。与对照组比较,IFN-γ组和IFN-γ+PDTC组细胞ALP活性明显降低(P<0.05),且IFN-γ+PDTC组细胞ALP活性高于IFN-γ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IFN-γ组、IFN-γ+PDTC组Wnt1、β-catenin、RUNX2、CyclinD1、OC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而p-GSK-3β、GSK-3β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FN-γ+PDTC组Wnt1、β-catenin、RUNX2、CyclinD1、OCN蛋白表达明显高于IFN-γ组,而p-GSK-3β、GSK-3β蛋白表达水平低于IFN-γ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IFN-γ组大鼠牙髓机械损伤模型炎症反应加剧,牙本质形成受到明显抑制。结论:IFN-γ能够促进hDPSCs迁移,抑制hDPSCs成骨向分化,对牙髓损伤后修复性牙本质的形成具有抑制作用,可能与Wnt信号通路表达调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Γ WNT信号通路 人牙髓干细胞 成骨向分化 牙髓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IFN-α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建立及其抗新型鸭呼肠孤病毒活性研究
5
作者 孔雨心 柳美玲 +4 位作者 于鲁娜 鹿益豪 张兆鹏 傅绩 李宁 《中国动物检疫》 2025年第3期119-126,共8页
为利用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表达鸭干扰素α(inteferon-α,IFN-α),并研究其对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ovel duck reovirus,NDRV)的抗病毒活性,针对鸭IFN-α序列构建重组质粒PFastBac-DuIFN-α,转化DH10Bac细胞后提取重组杆粒B acmid-DuIFN-... 为利用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表达鸭干扰素α(inteferon-α,IFN-α),并研究其对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ovel duck reovirus,NDRV)的抗病毒活性,针对鸭IFN-α序列构建重组质粒PFastBac-DuIFN-α,转化DH10Bac细胞后提取重组杆粒B acmid-DuIFN-α,然后将其转染Sf9昆虫细胞并收集上清,盲传3代后收集病变细胞,经超声纯化获得重组鸭IFN-α蛋白。Western blot鉴定结果显示,鸭IFN-α在细胞质中表达,大小约为23 kDa。经测定,重组鸭IFN-α蛋白效价为2.14×10^(5)U/mL,以其处理鸭胚成纤维细胞(DEF)后,可极显著刺激蛋白激酶R(protein kinase R,PKR)、抗黏病毒蛋白(myxovirus resistant,Mx)和寡腺苷酸合成酶(oligadenylate syntase,OAS)编码基因的表达(P<0.01)。进一步将鸭IFN-α蛋白接种5日龄樱桃谷鸭(2.14×10^(3) U/mL,0.2mL/只),2 d后再进行NDRV攻毒试验(1000 TCID_(50)/0.1 mL,0.2 mL/只),同时设置阴性对照组和仅NDRV攻毒组。组织病理学检测显示,仅肌注NDRV的攻毒组雏鸭脾出现大量淋巴细胞崩解坏死,数量减少;而先肌注鸭IFN-α蛋白后攻毒NDRV的试验组雏鸭病变较轻,仅有少量淋巴细胞坏死。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检测发现,试验组雏鸭的排毒量极显著低于攻毒组(P<0.01),且其肝和脾中NDRV载量也极显著低于攻毒组(P<0.01),同时试验组Mx和OAS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结果表明,本研究通过昆虫杆状病毒系统成功表达出了重组鸭IFN-α蛋白,其具有较好的抗NDRV活性。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鸭IFN-α对NDRV感染等鸭病毒性疾病的防治机制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Α 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 新型鸭呼肠孤病毒 抗病毒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FN-β通过STAT1诱导SARI表达抑制AML细胞增殖并促进凋亡 被引量:2
6
作者 林艳凤 洪小颖 +4 位作者 黄莹莹 王小花 吴玮 林东红 薛龑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37-1141,共5页
目的:探讨IFN-β诱导SARI表达对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AML)细胞增殖、凋亡的作用,并筛选其潜在的调控分子。方法:qPCR、Western blot筛选SARI低表达的AML细胞作为实验细胞株;不同浓度IFN-β干预AML细胞,于不同时间采用qPCR、Western blot... 目的:探讨IFN-β诱导SARI表达对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AML)细胞增殖、凋亡的作用,并筛选其潜在的调控分子。方法:qPCR、Western blot筛选SARI低表达的AML细胞作为实验细胞株;不同浓度IFN-β干预AML细胞,于不同时间采用qPCR、Western blot检测SARI表达,选取IFN-β作用的适当浓度和时间;采用RNA-Seq转录组测序及KEGG富集分析初步筛选IFN-β诱导AML细胞SARI表达的潜在调控分子;通过相应分子抑制剂联合IFN-β处理AML细胞,MTS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明确该分子参与IFN-β诱导SARI表达对AML细胞增殖及凋亡的作用。结果:HL60和NB4细胞SARI表达相对较低,选为实验细胞株;1 ng/ml IFN-β作用12 h后AML细胞SARI表达升高且细胞增殖被抑制,凋亡增多;筛选STAT1为IFN-β诱导SARI表达的潜在调控分子;抑制STAT1后,IFN-β对AML细胞SARI表达、增殖抑制、凋亡促进的作用被明显逆转。结论:IFN-β可通过STAT1诱导AML细胞SARI表达,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fn SARI STAT1 AML 增殖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IFN-γ、IL-2联合检测在肺结核与细菌性肺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3
7
作者 许静 王伟 李团团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73-1177,共5页
目的评价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2(IL-2)双因子联合检测在肺结核与细菌性肺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阜阳市人民医院2022年1月-2023年10月呼吸科住院患者91例,明确诊断为肺结核患者45例(肺... 目的评价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2(IL-2)双因子联合检测在肺结核与细菌性肺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阜阳市人民医院2022年1月-2023年10月呼吸科住院患者91例,明确诊断为肺结核患者45例(肺结核组)和细菌性肺炎患者46例(肺炎组),均进行双因子联合检测,比对分析双因子联合检测与C反应蛋白(CRP)对肺结核和细菌性肺炎鉴别诊断的效果。结果使用双因子联合检测对肺结核与细菌性肺炎进行鉴别诊断,灵敏度为86.7%、特异度为84.8%,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28(95%CI:0.870~0.986),与CRP的鉴别诊断效果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细胞因子IFN-γ、IL-2联合检测在鉴别肺结核与细菌性肺炎时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为临床肺结核和细菌性肺炎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核 细菌性肺炎 ifn IL-2 联合检测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坦布苏病毒非结构蛋白亚细胞定位及其在IFN-β信号通路中的作用
8
作者 张蓉蓉 潘爱銮 +6 位作者 吴娟 方兵兵 汪最 卢琴 张腾飞 温国元 罗青平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470-5478,共9页
【目的】探究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非结构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及其在β-干扰素(IFN-β)信号通路中的作用。【方法】通过RT-PCR法扩增DTMUV的7个非结构蛋白(NS1、NS2A、NS2B、NS3、NS4A、NS4B和NS5)基因,将其克隆至真核... 【目的】探究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非结构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及其在β-干扰素(IFN-β)信号通路中的作用。【方法】通过RT-PCR法扩增DTMUV的7个非结构蛋白(NS1、NS2A、NS2B、NS3、NS4A、NS4B和NS5)基因,将其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CAGGS-HA,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质粒,并分别转染至HEK-293T细胞,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蛋白表达;利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非结构蛋白的亚细胞定位情况,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试验研究DTMUV的非结构蛋白对鸭源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结果】试验成功构建DTMUV的7个非结构蛋白带HA标签的真核表达质粒。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真核表达非结构蛋白均正常表达,NS1、NS2A、NS2B、NS3、NS4A、NS4B和NS5蛋白分子质量大小分别为38、25、14.4、68、13.9、28和100 ku。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结果显示,7个非结构蛋白在细胞内的表达形态不一,主要定位在细胞浆中。双荧光素酶报告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NS2B和NS4B蛋白后,鸭源IFN-β启动子活性极显著降低(P<0.01)。【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DTMUV的7个非结构蛋白的真核表达质粒,非结构蛋白主要表达于细胞浆中,其中NS2B和NS4B蛋白具有颉颃IFN-β活性的功能。试验结果为DTMUV的免疫逃逸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并为深入探究DTMUV在宿主天然免疫信号通路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试验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坦布苏病毒 非结构蛋白 亚细胞定位 ifn-β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达IFN-α的重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病毒的构建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9
作者 黄静 王玉旭 +5 位作者 王豪 陈樱 欧阳康 黄伟坚 黄稳妃 韦祖樟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53,共6页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是危害我国生猪业的重要疫病之一,其病原是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是一种免疫抑制性病毒。干扰素(IFN)是一类具有免疫调节功能和抗病毒作用的细胞因子。IFN-α除更直接的抗病毒作用外,还可以调节宿主...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是危害我国生猪业的重要疫病之一,其病原是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是一种免疫抑制性病毒。干扰素(IFN)是一类具有免疫调节功能和抗病毒作用的细胞因子。IFN-α除更直接的抗病毒作用外,还可以调节宿主的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论文构建表达IFN-α的重组PRRSV,分析重组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以及IFN-α的生物学活性。通过反向遗传操作方法将IFN-α插入到PRRSV ORF1b和ORF2a之间,重组质粒转染细胞后可以拯救出重组病毒(rGXAM-P-IFN-α)。插入到PRRSV基因组中的IFN-α可遗传稳定9代。重组病毒生长特性分析可发现rGXAM-P-IFN-α复制能力显著低于亲本病毒。rGXAM-P-IFN-α感染猪肺泡巨噬细胞(PAM)可显著上调抗病毒基因(PKR,ISG15和ISG54)mRNA表达水平,为进一步研发新型PRRSV疫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感染性克隆 Α干扰素 抗病毒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MDV 3D基因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表达及对Ⅰ型IFN信号通路的作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苗勤 吴香菊 +4 位作者 齐静 丛晓燕 李均同 王林 杜以军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4-150,共7页
本研究旨在构建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3D基因真核表达质粒,并探究其对Ⅰ型干扰素(interferon,IFN)信号通路的作用。根据GenBank序列合成3D基因并将其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XJ41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XJ41-Myc-3D,经PCR... 本研究旨在构建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3D基因真核表达质粒,并探究其对Ⅰ型干扰素(interferon,IFN)信号通路的作用。根据GenBank序列合成3D基因并将其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XJ41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XJ41-Myc-3D,经PCR、双酶切及测序鉴定正确后分别转染HEK-293T细胞和PK-15细胞,Western blotting及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IFA)检测3D蛋白在细胞内的表达及定位。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Luciferase)、Real-time PCR、TCID50等试验检测HEK-293T细胞中过表达3D蛋白对水疱性口炎病毒(Versicular stomatitis virus,VSV)诱导的Ⅰ型IFN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显示,真核表达质粒pXJ41-Myc-3D构建成功;3D蛋白在HEK-293T细胞中表达,大小约为55 kDa,主要定位在细胞核中;3D蛋白抑制了VSV诱导的IFN-β启动子活性和IFN-β mRNA水平,促进了VSV的复制。本研究为深入探究3D蛋白抑制Ⅰ型IFN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蹄疫病毒 3D蛋白 真核表达 Ⅰ型ifn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IFN-γ真核表达系统的构建及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被引量:1
11
作者 许芳 蔡杰 +3 位作者 薛华平 罗均 蒋永青 郭霄峰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共8页
为构建牛γ干扰素(IFN-γ)真核表达系统并制备单克隆抗体,将IFN-γ的基因克隆至pFastBacl载体上,构建pFastBacl-IFN-γ重组质粒,转化到DH10Bac后形成重组Bacmid,经过蓝白斑筛选将重组杆粒转染到Sf9细胞,经鉴定,获得了表达IFN-γ的重组... 为构建牛γ干扰素(IFN-γ)真核表达系统并制备单克隆抗体,将IFN-γ的基因克隆至pFastBacl载体上,构建pFastBacl-IFN-γ重组质粒,转化到DH10Bac后形成重组Bacmid,经过蓝白斑筛选将重组杆粒转染到Sf9细胞,经鉴定,获得了表达IFN-γ的重组杆状病毒;通过感染处于对数生长期的Sf9细胞,纯化细胞培养液上清获得了真核表达的牛IFN-γ蛋白。用纯化的IFN-γ蛋白免疫Balb/c小鼠,通过杂交瘤技术获得4株能稳定分泌的抗牛IFN-γ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经双抗夹心ELISA方法检测,结果显示4C3和4H11具有较好的夹心效果,为后续牛结核病IFN-γ体外释放ELISA检测试剂盒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γ干扰素 重组杆状病毒 夹心ELI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奶牛乳房炎相关IFNE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功能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正兴 罗仍卓么 +2 位作者 王晋鹏 包斌武 王兴平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0-428,共9页
【目的】研究干扰素ε(Interferon epsilon,IFNE)基因在奶牛乳腺上皮细胞(Bovine mammary epithelial cells,bMECs)炎症中的表达模式及其潜在的分子功能。【方法】通过PCR和测序技术得到IFNE基因的编码区(Coding sequence,CDS)序列,并... 【目的】研究干扰素ε(Interferon epsilon,IFNE)基因在奶牛乳腺上皮细胞(Bovine mammary epithelial cells,bMECs)炎症中的表达模式及其潜在的分子功能。【方法】通过PCR和测序技术得到IFNE基因的编码区(Coding sequence,CDS)序列,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IFNE基因及其蛋白质特性;利用RNAi和qPCR技术检测IFNE、干扰素β(Interferon beta,IFNB)、干扰素κ(Inter⁃feronκ,IFNK)、半胱天冬酶3(Cystathione aspartase 3,CASP3)、半胱天冬酶9(Cystathione aspartase 9,CASP9)等基因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bMECs炎症反应中的表达量。【结果】IFNE基因的CDS长度为582 bp,可编码由193个氨基酸组成的具有亲水性且不稳定的非分泌蛋白。与对照组(0 h)相比,在LPS诱导3、6、12和24 h的bMECs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表达量均显著上调(P<0.05,下同),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的表达量极显著上调(P<0.01,下同),表明成功构建了炎症细胞模型。在炎症细胞模型构建成功的基础上,采用qPCR检测bMECs内IFNE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组(0 h)相比,IFNE基因在LPS诱导bMECs 3、6、12和24 h的表达量均极显著上调,且在诱导6 h的表达量最高。RNAi实验结果表明,干扰IFNE可使得炎症性bMECs内的IL⁃8、IFNB、IFNK和白细胞介素⁃10受体亚基β(Interleu⁃kin⁃10 receptor subunitβ,IL⁃10RB)基因的表达量均显著上调,IL⁃6、IL⁃1β、CASP3、CASP9和BAD基因的表达量均呈极显著上调。【结论】IFNE基因在LPS诱导的bMECs炎症反应中的表达量极显著上调,干扰IFNE基因可通过调控IL⁃6、IL⁃8、IL⁃1β、IFNB、IF⁃NK、CASP3和CASP9等基因的表达而缓解bMECs炎症反应,为奶牛乳房炎的分子治疗和抗乳房炎分子育种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 乳腺上皮细胞 ifnE 生物信息学分析 乳房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RAGE、HMGB1水平与重症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及IFN-γ/IL-4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敬才 郭春艳 +1 位作者 杨丽昕 敬小青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5-520,共6页
目的探究血清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HMGB1)水平与重症肺炎(SP)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病及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变化的关系。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3月至202... 目的探究血清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HMGB1)水平与重症肺炎(SP)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病及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变化的关系。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SP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是否发生继发性ARDS将患儿分为ARDS组(n=56)和对照组(n=44),收集患儿一般资料,采集外周血以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RAGE、HMGB1、IFN-γ和IL-4表达水平检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P患儿继发ARDS的影响因素,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其与IFN-γ/IL-4的相关性,并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RAGE、HMGB1表达对SP患儿继发ARDS的预测价值。结果两组SP患儿性别、年龄、体温以及发病季节之间无显著差异,ARDS组致病菌种类多于对照组,PaO_(2)/FiO_(2)和APS评分、血清RAGE、HMGB1、IFN-γ和IL-4表达水平以及IFN-γ/IL-4比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致病菌种类、PaO_(2)/FiO_(2)、RAGE、HMGB1表达、IFN-γ、IL-4和IFN-γ/IL-4均为SP患儿继发ARDS的影响因素。经Pearson相关检验,SP患儿血清RAGE、HMGB1表达水平与IFN-γ、IL-4和IFN-γ/IL-4均呈正相关(P<0.05)。经ROC曲线分析可得,血清RAGE、HMGB1水平预测SP患儿发生ARDS的AUC分别为0.707和0.750,灵敏度分别为73.2%、64.3%,特异度分别为68.2%、77.3%,两者联合预测的AUC为0.848,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4%和81.8%。结论SP继发ARDS患儿血清中RAGE、HMGB1表达水平较高,与IFN-γ/IL-4呈正相关,监测患儿血清RAGE、HMGB1表达对SP患儿继发ARDS的风险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重症肺炎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ifn IL-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红素加氧酶-1通过诱导抗病毒蛋白的表达增强IFN-α抗HBV效应
14
作者 笪蔚 王琴 +4 位作者 魏安邦 张浩 汪任冰 刘倩 周强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4-330,共7页
目的探讨血红素加氧酶-1(HO-1)对HBV复制的作用及HO-1联合α-干扰素(IFN-α)的抗病毒效应。方法以HepG2.2.15细胞和HBV 1.3质粒转染HepG2细胞即HepG2-HBV1.3为HBV复制细胞模型;血红素(Hemin)分别处理HepG2.2.15和HepG2-HBV1.3细胞,诱导H... 目的探讨血红素加氧酶-1(HO-1)对HBV复制的作用及HO-1联合α-干扰素(IFN-α)的抗病毒效应。方法以HepG2.2.15细胞和HBV 1.3质粒转染HepG2细胞即HepG2-HBV1.3为HBV复制细胞模型;血红素(Hemin)分别处理HepG2.2.15和HepG2-HBV1.3细胞,诱导HO-1表达;CCK-8评估Hemin对HepG2、HepG2.2.15的毒性作用;化学发光法分析Hemin处理组及si-HO-1等实验组上清液中HBsAg、HBeAg;RT-qPCR分析HO-1、IFN-β、HBV-DNA;Western blot分析IRF-3、JAK/STAT信号通路中相关分子的表达;Hemin联合IFN-α处理HepG2.2.15,监测HO-1是否具有协同IFN-α抗病毒效应。结果Hemin剂量依赖性诱导HO-1,HO-1被诱导后发挥显著的抗HBV效应,同时IFN-β、IRF-3及JAK/STAT信号通路中IRF-9、MxA的表达均增加。沉默HO-1表达能逆转Hemin诱导组的抗病毒效应,同时I型干扰素IFN-β也呈现低表达,JAK/STAT信号通路中的IRF-9、MxA的表达也被抑制。Hemin联合IFN-α发挥更强的抗病毒作用。结论HO-1能够发挥抗HBV效应,这种效应可能是增加IRF-3的磷酸化诱导I型干扰素表达来激活JAK/STAT信号通路发挥抗病毒效应;HO-1可以协同IFN-α发挥抗病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红素 血红素加氧酶-1 JAK/STAT if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FN-γ/sPD-1联合过表达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较高生物活性和遗传稳定性 被引量:1
15
作者 颉亚辉 吕珍 +2 位作者 吴建军 魏兴民 郑贵森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06-812,共7页
目的研究慢病毒介导的γ干扰素(IFN-γ)及可溶性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sPD-1)过表达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生物活性及遗传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BMSC;流式细胞术鉴定BMSC表面标志物的表达;扩增分别带有绿色荧光蛋白(... 目的研究慢病毒介导的γ干扰素(IFN-γ)及可溶性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sPD-1)过表达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生物活性及遗传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BMSC;流式细胞术鉴定BMSC表面标志物的表达;扩增分别带有绿色荧光蛋白(GFP)和红色荧光蛋白(RFP)的IFN-γ及sPD-1基因序列,通过慢病毒转染分别构建IFN-γ、sPD-1和IFN-γ/sPD-1双基因过表达的BMSC,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IFN-γ和sPD-1的mRNA和蛋白表达;CCK-8法、BMSC端粒酶活性检测法分析IFN-γ和sPD-1过表达BMSC的生物活性和遗传稳定性。结果成功分离培养了CD44、CD105阳性,CD34、CD11b、CD45阴性的BMSC。与空载体组相比,IFN-γ/sPD-1联合组的IFN-γ、sPD-1 mRNA表达水平显著提高,但各组细胞生长情况类似。与空载体组相比,IFN-γ组端粒酶活性显著降低,但sPD-1组和IFN-γ/sPD-1联合组端粒酶活性变化不明显。结论IFN-γ和sPD-1联合过表达的BMSC具有较高生物活性和遗传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干扰素(ifn-γ) 可溶性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sPD-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 遗传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痰湿蕴肺证)疗效及对肺功能、IFN-γ、ET-1的影响 被引量:12
16
作者 陈卜伟 周燕 +1 位作者 符海燕 蒙仕祥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0-233,共4页
目的探究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痰湿蕴肺证)的疗效及对肺功能、伽马干扰素(interferon γ,IFN-γ)、内皮素(endothelin-1,ET-1)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医院2019年... 目的探究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痰湿蕴肺证)的疗效及对肺功能、伽马干扰素(interferon γ,IFN-γ)、内皮素(endothelin-1,ET-1)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医院2019年2月—2022年3月收治的86例慢阻肺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蛋白质羰基(protein carbonyl content,PC)、8-羟基脱氧鸟苷(8-hydroxy-2 deoxyguanosine,8-OHdG)、丙二醛(malonic aldehyde,MDA)含量和IFN-γ、ET-1。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和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FEV1、PEF和Ppeak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FEV1、PEF和Ppeak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PC、8-OHdG和MDA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PC、8-OHdG和MD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IFN-γ和ET-1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IFN-γ和ET-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显著快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3.72%(36/43)显著高于对照组(65.12%,28/43)(χ^(2)=3.909,P=0.048)。结论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能有效改善慢阻肺患者肺功能,降低氧化应激相关产物蛋白质的含量,减少临床症状持续时间,利于降低FN-γ、ET-1水平,临床疗效得到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陈汤 三子养亲汤 慢阻肺 痰湿蕴肺证 肺功能 ifn ET-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IFN-γ基因克隆、原核表达和单克隆抗体制备
17
作者 田照辉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9-73,110,共6页
利用转录组信息克隆西伯利亚鲟IFN-γ的可读编码框(ORF)528 bp,编码176个氨基酸,具有IFN-γ的特征序列和核定位序列,参照此序列构建N端含有6His(组氨酸)的原核表达载体Pet30α-IFN-γ,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经IPTG(异丙基硫代半乳糖... 利用转录组信息克隆西伯利亚鲟IFN-γ的可读编码框(ORF)528 bp,编码176个氨基酸,具有IFN-γ的特征序列和核定位序列,参照此序列构建N端含有6His(组氨酸)的原核表达载体Pet30α-IFN-γ,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经IPTG(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诱导表达,SDS-PAGE蛋白电泳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鉴定,重组蛋白为22.8 ku,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温度37℃时的最佳表达条件为0.75 mmol/L的IPTG诱导6 h,利用镍柱层析得到纯化的重组蛋白,重组蛋白免疫小鼠,进行细胞融合获得8株阳性细胞株,利用protein G亲和层析纯化的单克隆抗体效价为2×105,为深入研究西伯利亚鲟IFN-γ免疫学功能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伯利亚鲟 ifn-Γ基因 原核表达 重组蛋白 单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鼠IFN-γ腺病毒诱发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小鼠模型的建立和观察
18
作者 杨箐 张玮光 +8 位作者 黎陈铖 刘细细 胡中晓 王风楠 陈碧清 田芳 张晓丽 热爱拉·加那提 朱学军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8-134,共7页
目的:通过向C57Bl/6J小鼠腹腔注射IFN-γ腺病毒(Ad-mIFN-γ)建立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的动物模型。方法:构建Ad-mIFN-γ及对照Ad-lacZ腺病毒载体,分别以MOI=100体外转染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对细胞mIFN-γ分泌的影响。... 目的:通过向C57Bl/6J小鼠腹腔注射IFN-γ腺病毒(Ad-mIFN-γ)建立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的动物模型。方法:构建Ad-mIFN-γ及对照Ad-lacZ腺病毒载体,分别以MOI=100体外转染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对细胞mIFN-γ分泌的影响。将40只雌性C57Bl/6J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载体对照组、病毒低、中、高剂量组(每组8只),分别向各组小鼠腹腔注射PBS(200μL)、Ad-lacZ(2×10^(7)PFU/只)、Ad-mIFN-γ(5×10^(6)PFU/只)、Ad-mIFN-γ(1.5×10^(7)PFU/只)和Ad-mIFN-γ(2×10^(7)PFU/只)。每日观测小鼠的体质量及生存情况;第3天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外周血和脾内单核细胞(CD11b^(+))、巨噬细胞(CD11b^(+)/CD86^(+))比例,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脾内CD11b^(+)的单核细胞比例;第9天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第14天,采用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H-E染色法观察小鼠肝、脾、肺和肾的病理和组织学变化。结果:Ad-mIFN-γ体外感染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在第3天检测到巨噬细胞分泌mIFN-γ达到峰值(118.34±2.90)pg/mL,并在一周内持续高分泌mIFN-γ,Ad-lacZ对照组IFN-γ分泌水平较低后,第3天时为(0.17±0.08)pg/mL。小鼠腹腔注射Ad-mIFN-γ后,在14 d内病毒低、中剂量组无小鼠死亡,病毒高剂量组小鼠体质量持续减轻(P<0.001);第3天,病毒高剂量组小鼠外周血和脾组织内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比例较对照组和中剂量组均显著增加(P<0.05或P<0.01);第9天,病毒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血清中mIFN-γ、IL-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IL-1、TNF-α等细胞因子的水平均显著升高(P<0.001);10 d内病毒高剂量组小鼠死亡率达100%。组织病理检测可见病毒高剂量组小鼠的肝、脾、肺、肾组织有明显损伤。结论:Ad-mIFN-γ体外感染小鼠原代腹腔巨噬细胞后,可以快速分泌mIFN-γ;腹腔注射高剂量(2×10^(7)PFU/只)Ad-mIFN-γ导致小鼠出现CRS典型表现,可作为CAR-T细胞治疗诱发CRS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干扰素 腺病毒 巨噬细胞 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 动物模型 C57BL/6J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素γ酶联免疫斑点检测在识别抗结核药物超敏反应患者致敏药物中的价值研究
19
作者 吴于青 刘㑇 廖永美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9期3684-3687,共4页
背景抗结核药物超敏反应在临床上常见,药物激发试验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找出致敏药物的方法,但可诱发患者再次出现过敏甚至休克,严重时危及患者生命;也有患者放弃治疗导致结核菌耐药和播散。由于目前常用的抗结核方案需要4种药物联合使用,... 背景抗结核药物超敏反应在临床上常见,药物激发试验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找出致敏药物的方法,但可诱发患者再次出现过敏甚至休克,严重时危及患者生命;也有患者放弃治疗导致结核菌耐药和播散。由于目前常用的抗结核方案需要4种药物联合使用,如何及时、精确地找出诱导患者出现超敏反应的致敏药物是临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的评估干扰素γ(IFN-γ)酶联免疫斑点法在快速识别出诱导抗结核药物治疗患者发生超敏反应的致敏药物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1—2022年住院治疗的初治敏感肺结核且在治疗过程中发生药物超敏反应的患者50例,采集患者过敏急性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酶联免疫斑点法检测药物特异性IFN-γ释放细胞的情况,采用药物激发试验作为判定何种药物诱导的超敏反应的金标准;分析酶联免疫斑点检测对识别抗结核四联方案(异烟肼、乙胺丁醇、利福平、吡嗪酰胺)所致超敏反应中的临床价值。结果酶联免疫斑点法在识别异烟肼、乙胺丁醇、利福平、吡嗪酰胺所致超敏反应中的灵敏度分别为69.2%(35/50)、61.5%(31/50)、75.0%(38/50)、66.7%(33/50),特异度为97.3%(49/50)、100.0%(50/50)、100.0%(50/50)、100.0%(50/50)。结论IFN-γ酶联免疫斑点检测在抗结核药物超敏反应患者急性期需进行致敏药物识别时,可作为一种体外检测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抗结核药 超敏反应 酶联免疫斑点法 干扰素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子颗粒治疗大鼠慢性湿疹模型皮损的作用机制研究
20
作者 陈兴 丛培玮 +5 位作者 孙巍 关洪全 李忻红 王希子 侯殿东 田静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6-32,I0005-I0007,共10页
目的应用三子颗粒治疗大鼠慢性湿疹模型,探讨其外治慢性湿疹的作用机制。方法4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三子颗粒组、青鹏软膏组,每组10只。以二硝基氯苯丙酮溶液制备大鼠慢性湿疹模型,模型组湿敷生理盐水,三子颗粒组湿... 目的应用三子颗粒治疗大鼠慢性湿疹模型,探讨其外治慢性湿疹的作用机制。方法4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三子颗粒组、青鹏软膏组,每组10只。以二硝基氯苯丙酮溶液制备大鼠慢性湿疹模型,模型组湿敷生理盐水,三子颗粒组湿敷三子颗粒洗剂,青鹏软膏组外用青鹏软膏。通过皮损评分评价疗效,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观察皮肤组织形态学变化,甲苯胺蓝染色法观察皮肤组织肥大细胞数量,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皮损组织干扰素γ(interferon gamma,IFN-γ)、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的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皮损组织中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叉头样转录因子3(forkhead transcription factor 3,Foxp3)、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hosphorylated-p38 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p38MAPK)、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38MAPK)、磷酸化核转录因子-κB p65(phosphorylated-nuclear factor-κB p65,p-NF-κB p65)、核转录因子-κB p65(nuclear factor-κB p65,NF-κB p65)的蛋白表达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病理表现为角化过度、角化不全,颗粒层和棘层显著增厚,胶原纤维变粗;模型组肥大细胞数量显著升高,IFN-γ、Foxp3蛋白表达降低、IL-4、IL-17、p-p38MAPK/p38MAPK、p-NF-κB p65/NF-κB p65蛋白表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三子颗粒组的皮损评分在第6、8、10天均显著减少,病理改变减轻,IFN-γ、Foxp3表达明显增高(P<0.01)、IL-4、p-p38MAPK/p38MAPK、p-NF-κB p65/NF-κB p65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和P<0.01),IL-17表达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子颗粒可通过抑制肥大细胞过度增生,上调IFN-γ、Foxp3的蛋白水平,降低IL-4、IL-17、p-p38MAPK/p38MAPK、p-NF-κB p65/NF-κB p65的蛋白水平,发挥其对慢性湿疹的治疗作用,初步揭示了三子颗粒外治慢性湿疹的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湿疹 三子颗粒 ifn IL-4 IL-17 FOXP3 p38MAPK/NF-κB p6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