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纳米压痕试验的沥青混合料ITZ识别及力学性能 被引量:2
1
作者 郭乃胜 刘祥源 +2 位作者 王志臣 王双 何宏伟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16-823,共8页
采用纳米压痕试验研究了2种沥青混合料的界面过渡区(ITZ),并基于微观断裂韧度指标评价了ITZ的力学特性.结果表明:玄武岩沥青混合料ITZ的厚度为6~12μm,石灰岩沥青混合料ITZ的厚度为10~18μm;ITZ的力学特性与集料更为接近,沥青混合料抗... 采用纳米压痕试验研究了2种沥青混合料的界面过渡区(ITZ),并基于微观断裂韧度指标评价了ITZ的力学特性.结果表明:玄武岩沥青混合料ITZ的厚度为6~12μm,石灰岩沥青混合料ITZ的厚度为10~18μm;ITZ的力学特性与集料更为接近,沥青混合料抗开裂性能和稳定性受沥青与集料的共同影响,ITZ的断裂韧度越大,沥青混合料的抗开裂性能越好;裂缝容易在ITZ和沥青胶浆的交界处展开,特别是沥青混合料更容易在ITZ和沥青胶浆的交界处发生脆性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混合料 界面过渡区 纳米压痕 断裂韧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地聚物再生粗骨料混凝土力学性能及界面形貌
2
作者 陈波 王悦 华敏琦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96-702,共7页
为高效处理建筑固废堆积问题并推动绿色低碳胶凝材料的发展,本文研究了地聚物基再生粗骨料性能及其在全地聚物再生混凝土中的应用机制。采用粉煤灰等固废制备地聚物混凝土作母体,通过破碎母体制得地聚物基再生粗骨料,并以其取代天然粗... 为高效处理建筑固废堆积问题并推动绿色低碳胶凝材料的发展,本文研究了地聚物基再生粗骨料性能及其在全地聚物再生混凝土中的应用机制。采用粉煤灰等固废制备地聚物混凝土作母体,通过破碎母体制得地聚物基再生粗骨料,并以其取代天然粗骨料制备不同取代率的全地聚物再生粗骨料混凝土。通过扫描电镜等微观分析发现,地聚物基再生骨料与浆体间会发生“二次再地聚反应”。研究表明:全地聚物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普遍优于传统水泥基再生混凝土,且在高取代率下仍能保持较高的强度。全地聚物再生混凝土的界面过渡区更为致密,将传统水泥基再生混凝土中的薄弱部位转变为紧实部位,从而显著提升了全地聚物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聚物 再生粗骨料 再生混凝土 全地聚物再生混凝土 二次再地聚反应 力学性能 界面过渡区 微观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矿渣-偏高岭土基地聚物与骨料的界面粘结机理
3
作者 崔潮 李渊 +2 位作者 党颖泽 王岚 彭晖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6-193,共8页
地聚物混凝土通过碱激发作用形成,其内部碱浓度可以达到水泥的数十倍,因此地聚物的碱骨料反应性能亟待探索。本工作详细探讨了不同配合比条件及骨料种类对碱-矿渣-偏高岭土基地聚物与骨料界面粘结强度的影响,并通过微观分析方法阐述了... 地聚物混凝土通过碱激发作用形成,其内部碱浓度可以达到水泥的数十倍,因此地聚物的碱骨料反应性能亟待探索。本工作详细探讨了不同配合比条件及骨料种类对碱-矿渣-偏高岭土基地聚物与骨料界面粘结强度的影响,并通过微观分析方法阐述了界面粘结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在激发剂模数为1.2、液固比为0.4的条件下,地聚物与花岗岩、玄武岩以及石灰岩三种骨料均获得了最高的粘结强度。随着碱激发剂模数和液固比的增加,界面粘结强度均逐渐降低,但地聚物与花岗岩的粘结强度受激发剂碱性影响较弱。不同骨料在碱激发剂作用下均会产生溶解反应,溶解出的活性Si、Al以及Ca元素可以在界面处与地聚物进一步进行地聚合反应提高界面过渡区(Interfacial transition zone,ITZ)的密实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聚物 骨料 界面过渡区 粘结强度 粘结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凝土界面过渡区微观表征与力学性能关系分析
4
作者 牟伟楠 陈东海 +3 位作者 张策 魏小旺 李明霞 朱水萍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8-205,237,共9页
混凝土中骨料与浆体之间的界面过渡区是混凝土的薄弱面,会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削弱耐久性。针对界面过渡区Ca(OH)_(2)晶体(以下简称CH晶体)与材料力学性能关系研究较为滞后的现状,结合FTIR、XRD、TG技术定量表征界面CH晶体取向指数、平均... 混凝土中骨料与浆体之间的界面过渡区是混凝土的薄弱面,会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削弱耐久性。针对界面过渡区Ca(OH)_(2)晶体(以下简称CH晶体)与材料力学性能关系研究较为滞后的现状,结合FTIR、XRD、TG技术定量表征界面CH晶体取向指数、平均晶体尺寸、含量,阐明CH晶体结构的演变规律,从而构建了界面CH晶体取向指数与材料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界面存在CH晶体富集、取向性生长、晶体尺寸大的特点。随着龄期增长,CH晶体含量不断增大,CH晶体取向指数逐渐减小;粉煤灰和硅粉的掺入降低了CH晶体取向指数、尺寸和含量。最后拟合得到了不同掺和料界面CH取向指数与材料抗折、抗压强度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界面过渡区 CH晶体 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尺度模型的混凝土有效电阻率与几何代表尺寸研究
5
作者 夏晋 郑宇航 汪雨青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7-93,共7页
电阻率作为评估混凝土耐久性能的关键参数之一,与混凝土渗透性、内部钢筋腐蚀等指标有着密切联系。本工作通过构建砂浆、骨料和界面过渡区(ITZ)组成的三相复合材料,在混凝土试样中施加稳态电流;采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估算混凝土有效电阻... 电阻率作为评估混凝土耐久性能的关键参数之一,与混凝土渗透性、内部钢筋腐蚀等指标有着密切联系。本工作通过构建砂浆、骨料和界面过渡区(ITZ)组成的三相复合材料,在混凝土试样中施加稳态电流;采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估算混凝土有效电阻率,对1090个混凝土样本进行随机骨料建模,研究不同细观结构参数(ITZ厚度、导电能力、骨料形状和骨料含量)对混凝土有效电阻率的影响。对于特定的细观结构(V_(agg)=0.4,εitz=20μm,k=5,圆形骨料),通过统计分析并结合试验结果,提出了混凝土有效电阻率几何代表尺寸(RVE)的大小,为探究二维三相混凝土的耐久性能奠定了基础。结果表明:混凝土的有效电阻率随着ITZ厚度和导电能力的增加而减小;随着骨料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圆形骨料的电流传输路径最短,使得其有效电阻率最小。当RVE尺寸达到骨料最大粒径的7倍时,得出的混凝土有效电阻率变异系数、相对误差均小于0.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有效电阻率 均质化 几何代表尺寸(RVE) 骨料形状 界面过渡区(itz)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泥基复合材料ITZ力学性能及微观机理研究
6
作者 赵燕茹 王晓勇 +1 位作者 王磊 董艳颖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0-114,118,共6页
通过纳米压痕试验,研究不同水胶比、硅灰掺量对界面过渡区(ITZ)弹性模量和压痕硬度影响规律,利用扫描电镜观测其微观形貌。结果表明:界面过渡区为水泥基复合材料最薄弱环节,且最薄弱部分位于至骨料表面一定距离处;在水胶比一定条件下,... 通过纳米压痕试验,研究不同水胶比、硅灰掺量对界面过渡区(ITZ)弹性模量和压痕硬度影响规律,利用扫描电镜观测其微观形貌。结果表明:界面过渡区为水泥基复合材料最薄弱环节,且最薄弱部分位于至骨料表面一定距离处;在水胶比一定条件下,适量掺入硅灰,界面过渡区孔隙减少,未水化水泥颗粒减少,结构变得致密,界面过渡区弹性模量和压痕硬度提高;硅灰掺量一定条件下,随着水胶比增加,界面过渡区孔隙增多,未水化水泥颗粒减少,结构变得疏松,因此弹性模量和压痕硬度降低,界面过渡区厚度增加;硅灰掺量不是越高越好,而是要和水胶比大小相匹配,适量的掺入硅灰才有利于界面过渡区力学性能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过渡区 弹性模量 压痕硬度 扫描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3D细观模型的混凝土单轴拉压应力应变关系影响因素研究
7
作者 薛刚 刘毅 牟一飞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24-131,共8页
细观层面上混凝土由砂浆、粗骨料和界面过渡区(ITZ)组成。为研究基于3D细观模型的混凝土单轴拉压应力应变关系的影响因素,基于传统骨料生成投放方法建立了空间随机凸多面体粗骨料模型,建立了厚度可调的实体界面过渡区,对三维细观混凝土... 细观层面上混凝土由砂浆、粗骨料和界面过渡区(ITZ)组成。为研究基于3D细观模型的混凝土单轴拉压应力应变关系的影响因素,基于传统骨料生成投放方法建立了空间随机凸多面体粗骨料模型,建立了厚度可调的实体界面过渡区,对三维细观混凝土在准静态单轴压缩和单轴拉伸下的力学行为进行有限元分析。通过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三维细观有限元模型的可靠性,并分析了骨料分布、骨料几何变化和界面过渡区厚度对混凝土破坏形态和应力-应变关系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骨料分布对单轴受压损伤的影响较小,对单轴受拉损伤影响较大,对单轴拉压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应变曲线影响较大。随骨料粗糙度的增加,单轴受压时损伤面积增大,峰值应力逐渐增大;单轴受拉时损伤与峰值应力受其影响较小,无明显变化规律。随界面过渡区厚度增加,单轴受拉与单轴受压峰值应力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3D细观模型 界面过渡区厚度 单轴拉伸 单轴压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shear behavior of grout-infilled specimens and micr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grout-rock interface 被引量:1
8
作者 LI Wen-shuai JIANG Bang-you +2 位作者 GU Shi-tan YANG Xu-xu Faiz U.A.SHAIKH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5期1686-1700,共15页
The grout-rock interfacial property is one of the key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strength of grouted rock masses.In this study,direct shear tests and nanoindentation tests were adopted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cal p... The grout-rock interfacial property is one of the key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strength of grouted rock masses.In this study,direct shear tests and nanoindentation tests were adopted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grout-rock interface at both the macroscale and microscale.The cohesion of the cement specimen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grout-infilled joint specimens,while their internal friction angle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grout-infilled joint specimens.A“separation method”for identifying the different phases according to th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estimations was introduced,and the irregular interfacial transition zone(ITZ)thickness and elastic modulus were estimated.The ITZ thickness of the grout-infilled sandstone specimen ranged from 0 to 30μm,whereas it was within the range of 10-40μm for the grout-infilled mudstone specimen.The average elastic modulus of the ITZ in grout-infilled sandstone and mudstone specimens was approximately 58.2%and 54.1%lower than that of the bulk grout,respectively.Regarding the incidence of the rock type,the interlacing between the grout and sandstone was better developed.The ITZ with a higher porosity and lower modulus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grout-infilled specime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out-rock interface shear mechanical parameter micromechanical property interfacial transition zon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复合微粉混凝土界面过渡区性能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关虓 张源 +2 位作者 孙甲 邱继生 李乐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9-365,共7页
为研究再生复合微粉复掺比对混凝土界面过渡区性能的影响机理,用宏微观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不同复掺比对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和显微硬度的影响规律,并利用灰色关联法探究力学性能与微观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再生砖粉对混凝土的改善效... 为研究再生复合微粉复掺比对混凝土界面过渡区性能的影响机理,用宏微观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不同复掺比对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和显微硬度的影响规律,并利用灰色关联法探究力学性能与微观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再生砖粉对混凝土的改善效果优于再生混凝土粉,且掺入合理的再生复合微粉会改善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微观结构;再生复合微粉混凝土各组相显微硬度关系为:骨料相>砂浆相>界面过渡区相,且界面过渡区厚度随养护龄期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界面过渡区厚度与劈裂抗拉强度关系显著,呈线性负相关,所建立的模型拟合度较高。界面过渡区厚度能准确地表征再生复合微粉混凝土宏观性能变化规律,当再生混凝土粉/再生砖粉为2∶8时,可制备出性能良好的C30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复合微粉混凝土 劈裂抗拉强度 显微硬度 界面过渡区 灰色关联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界面过渡区随机分布多边形骨料沙漠砂混凝土高温后抗压强度研究
10
作者 刘海峰 陶仁光 吕晓晔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8-73,77,共7页
为研究试件尺寸、界面过渡区(ITZ)厚度及强度、沙漠砂替代率(DSRR)对沙漠砂混凝土(DSC)经历高温后抗压强度的影响,将DSC看作三相复合材料,建立含ITZ随机分布多边形骨料有限元模型,利用ANSYS对高温后DSC单轴受压破坏过程进行数值模拟。... 为研究试件尺寸、界面过渡区(ITZ)厚度及强度、沙漠砂替代率(DSRR)对沙漠砂混凝土(DSC)经历高温后抗压强度的影响,将DSC看作三相复合材料,建立含ITZ随机分布多边形骨料有限元模型,利用ANSYS对高温后DSC单轴受压破坏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误差在-2.59%~3.13%,吻合良好。高温后DSC抗压强度随试件尺寸增大而减小,强度下降范围为1.44%~4.13%;抗压强度随ITZ厚度增加呈逐渐减小趋势;随着ITZ强度增加,抗压强度基本呈线性增大趋势;抗压强度在DSRR为40%时最优,研究结果可为DSC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过渡区 沙漠砂混凝土 多边形骨料 高温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除冰盐冻融作用下混凝土界面粘结强度与界面过渡区细观力学性能的关系 被引量:5
11
作者 朱本清 余红发 +2 位作者 巩旭 吴成友 麻海燕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5-171,共7页
界面过渡区(Interfacial transition zone, ITZ)是混凝土内部结构的薄弱环节,也是外界侵蚀性离子向内扩散渗透的通道。通过除冰盐快速冻融实验研究了在除冰盐冻融环境下混凝土界面宏观和细观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混凝土粗骨料... 界面过渡区(Interfacial transition zone, ITZ)是混凝土内部结构的薄弱环节,也是外界侵蚀性离子向内扩散渗透的通道。通过除冰盐快速冻融实验研究了在除冰盐冻融环境下混凝土界面宏观和细观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混凝土粗骨料与砂浆的界面粘结强度和ITZ显微硬度在盐冻过程中均呈现出典型的两段式线性变化,即随着盐冻循环次数增加而增强的初始强化阶段和随着盐冻循环次数增加而降低的后期劣化阶段;初始界面粘结强度或ITZ显微硬度随着水胶比的增大而减小,初始强化速率减慢,后期劣化速率加快,且低水胶比的混凝土有着较好的抗盐冻性能;盐冻过程中混凝土粗骨料和砂浆的界面粘结强度与ITZ显微硬度之间具有较明显的相关性。此研究结果为盐冻环境下混凝土细观力学分析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除冰盐 单面冻融 界面过渡区 力学性能 显微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高岭土对NaOH预处理橡胶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姜晓东 张宏 +2 位作者 李闯 任永峰 徐军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89-595,共7页
采用偏高岭土(MK)对NaOH预处理橡胶混凝土进行改性并对其进行力学性能试验,同时结合扫描电镜(SEM)、压汞仪(MIP)和热重分析仪(TG-DTG),探究了MK对橡胶混凝土孔隙结构特征和水化产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掺加MK能够提高改性橡胶混凝土水... 采用偏高岭土(MK)对NaOH预处理橡胶混凝土进行改性并对其进行力学性能试验,同时结合扫描电镜(SEM)、压汞仪(MIP)和热重分析仪(TG-DTG),探究了MK对橡胶混凝土孔隙结构特征和水化产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掺加MK能够提高改性橡胶混凝土水化产物的生成量,改善骨料与胶凝材料界面过渡区的质量,细化橡胶混凝土的孔隙结构,减少其内部孔隙率,进而提高橡胶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改性橡胶混凝土的力学性能随着MK掺量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当MK掺量为15%时,改性橡胶混凝土力学性能的提升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高岭土 NaOH预处理 橡胶混凝土 力学性能 界面过渡区 孔隙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法的机制砂路面混凝土配合比优化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慧斌 崔通 +4 位作者 陈捷 汪伟 谭康豪 杨东来 张同生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78-1888,共11页
为实现多目标性能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本文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进行试验设计,探究了石粉掺量、浆体体积分数及水胶比对机制砂路面混凝土性能(坍落度、28 d抗压强度和磨损量)的影响,并结合SEM和XRD对硬化浆体的微观结构进行了分... 为实现多目标性能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本文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进行试验设计,探究了石粉掺量、浆体体积分数及水胶比对机制砂路面混凝土性能(坍落度、28 d抗压强度和磨损量)的影响,并结合SEM和XRD对硬化浆体的微观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响应面法建立的回归模型能够精确预测各因素与性能之间的关系,精度达95%以上。在各因素中,水胶比对坍落度和抗压强度的影响最显著,而对磨损量的影响较小。经优化,得到最佳的机制砂路面混凝土配合比:水胶比0.36,浆体体积分数25%,石粉掺量10%(质量分数)。此外,掺量不超过10%的石粉改善了界面过渡区,有助于提升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制砂混凝土 响应面法 抗压强度 配合比优化 微观结构 界面过渡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石墨烯对再生砂超高性能混凝土力学及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瑞君 陈国良 +1 位作者 宋春草 朱亚飞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4-59,共6页
鉴于再生砂(RS)部分取代石英砂(QS)制备再生砂超高性能混凝土(RS-UHPC)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降低的问题,以不同氧化石墨烯(GO)掺量为试验参数,探究GO对UHPC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及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规律,并通过差热-热重分析和扫描电... 鉴于再生砂(RS)部分取代石英砂(QS)制备再生砂超高性能混凝土(RS-UHPC)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降低的问题,以不同氧化石墨烯(GO)掺量为试验参数,探究GO对UHPC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及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规律,并通过差热-热重分析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手段揭示其增强机理。结果表明:掺入RS会降低UHPC的流动度、力学性能及UHPC抗氯离子渗透性能;随着GO掺量的增加,RS-UHPC流动度逐渐下降,但其力学性能、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均显著提升,当GO质量分数为0.06%时,RS-UHPC的28 d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分别提升11.8%和49.6%,氯离子扩散系数降低31.8%,抗裂韧性显著提升。RS的内养护效应和GO的晶核效应均促进水泥水化、降低基体孔隙率、改善再生砂与基体的界面过渡区,从而提升RS-UHPC的力学性能、抗裂性能和抗氯离子渗透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性能混凝土 氧化石墨烯 再生砂 力学性能 界面过渡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弃橡胶改性水泥基材料研究进展
15
作者 陶春艳 杨志全 +1 位作者 张聪 朱红霖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034-8042,共9页
橡胶颗粒具有良好的吸能变形能力,将橡胶颗粒掺入水泥基中可以有效提高材料的韧性,同时能够增强水泥基的抗冻性、抗开裂、抗冲击等性能。但由于橡胶颗粒是一种憎水物质,导致橡胶与水泥浆液的界面粘结力较弱,水泥基材料的强度有所下降,... 橡胶颗粒具有良好的吸能变形能力,将橡胶颗粒掺入水泥基中可以有效提高材料的韧性,同时能够增强水泥基的抗冻性、抗开裂、抗冲击等性能。但由于橡胶颗粒是一种憎水物质,导致橡胶与水泥浆液的界面粘结力较弱,水泥基材料的强度有所下降,因此对橡胶水泥基材料进行化学与物理改性研究。结果表明,改性橡胶通过两种方式来增强水泥基材料的性能:其一,改性剂通过溶解橡胶颗粒表面的杂质和在其表面形成一层薄膜来提高橡胶的亲水性;其二,改性剂与水化产物发生反应,形成有效的化学交联,使橡胶颗粒与水泥浆液形成紧密连接。同时研究发现,橡胶颗粒与纤维聚合物对水泥基材料的增强增韧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水泥基 改性 界面过渡区 亲水性 憎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玄武岩粗骨料HPC的制备和收缩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孙婧 洪俊哲 +3 位作者 王珅 常璞 贾小静 刘宏波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4-91,157,共9页
为解决多孔玄武岩粗骨料吸水率大、早期吸水快给高性能混凝土(HPC)制备带来的黏度大、拌合难、耐久性差等问题,引入附加用水量预湿骨料,研究了不同附加用水量对多孔玄武岩混凝土工作性能、力学性能、收缩性能、孔结构和微观形貌的影响,... 为解决多孔玄武岩粗骨料吸水率大、早期吸水快给高性能混凝土(HPC)制备带来的黏度大、拌合难、耐久性差等问题,引入附加用水量预湿骨料,研究了不同附加用水量对多孔玄武岩混凝土工作性能、力学性能、收缩性能、孔结构和微观形貌的影响,并与普通碎石混凝土性能作对比。结果表明:当附加用水量取4%或6%(以多孔玄武岩粗骨料的质量分数计)时,可制得C60抗压强度等级、工作性优良和低收缩的HPC。与普通碎石混凝土相比,预吸水的多孔玄武岩能显著降低HPC的自收缩,而对抗压强度影响不大;自收缩率随附加用水量的增加而降低,其变化发展分为快速增长、短暂膨胀、缓慢增长、趋于稳定四个阶段;含水玄武岩有内养护作用,在水化后期可细化孔结构,提高界面过渡区的密实性,减少HPC的开裂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玄武岩 HPC 收缩性能 孔结构 界面过渡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泥气化渣骨料回填混凝土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1
17
作者 马军涛 谭云飞 +1 位作者 付豪 赵顺波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20-527,共8页
采用污泥气化渣完全替代混凝土中的粗、细骨料,制备了回填混凝土,并在实验室和实际工程中进行了设计和应用.结果表明:由于其吸水特性,污泥气化渣骨料可在混凝土中起到内养护的作用,并优化混凝土界面过渡区,因此具备作为骨料用于回填混... 采用污泥气化渣完全替代混凝土中的粗、细骨料,制备了回填混凝土,并在实验室和实际工程中进行了设计和应用.结果表明:由于其吸水特性,污泥气化渣骨料可在混凝土中起到内养护的作用,并优化混凝土界面过渡区,因此具备作为骨料用于回填混凝土的可行性;通过响应面法得到混凝土最优配合比,即砂率为60%,粗骨料中5~10 mm粒径占比为60%,预湿用水量为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气化渣 回填混凝土 流动性能 抗压强度 界面过渡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均匀化预测含初始缺陷钢纤维混凝土弹性模量 被引量:1
18
作者 柴正一 盛冬发 +1 位作者 秦飞飞 霍晓伟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856-2862,共7页
为合理设计利用钢纤维混凝土,将掺钢纤维的混凝土看成由砂浆、骨料、界面、初始缺陷、钢纤维以及界面处较大的孔隙率组成的多相复合材料,采用分步均匀化的方法建立预测混凝土混合夹杂模型,将微分法、Mori-Tanaka方法以及Christensen的... 为合理设计利用钢纤维混凝土,将掺钢纤维的混凝土看成由砂浆、骨料、界面、初始缺陷、钢纤维以及界面处较大的孔隙率组成的多相复合材料,采用分步均匀化的方法建立预测混凝土混合夹杂模型,将微分法、Mori-Tanaka方法以及Christensen的三相模型相结合求解混合夹杂模型,模型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分析结果表明:骨料性质对钢纤维混凝土弹性模量影响显著,钢纤维混凝土整体弹性模量随水灰比,界面过渡区厚度,孔洞体积分数的增加而降低,随骨料体积分数,骨料弹性模量以及界面的弹性模量的增加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纤维混凝土 弹性模量 界面过渡区 孔洞体积 细观夹杂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纤维水泥基材料界面过渡区逾渗行为
19
作者 慕儒 马师禹 +1 位作者 卿龙邦 李明祺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04-1410,共7页
为探究钢纤维水泥基材料中界面过渡区(ITZ)的逾渗行为,采用贴合实际的超卵球和超椭球构造了骨料和钢纤维粒子,构建了钢纤维水泥基材料硬核-软壳粒子堆积模型,研究了骨料形状、ITZ厚度、钢纤维掺量及钢纤维形状对ITZ逾渗阈值的影响,建立... 为探究钢纤维水泥基材料中界面过渡区(ITZ)的逾渗行为,采用贴合实际的超卵球和超椭球构造了骨料和钢纤维粒子,构建了钢纤维水泥基材料硬核-软壳粒子堆积模型,研究了骨料形状、ITZ厚度、钢纤维掺量及钢纤维形状对ITZ逾渗阈值的影响,建立了ITZ逾渗阈值预测模型,并通过与现有文献数值模拟的比较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当骨料的方度参数由1增长至5时,ITZ逾渗阈值降低约10%;当纤维掺量由0增至1.0%时,ITZ逾渗阈值降低约40%;当ITZ厚度由0.10 mm降低至0.05 mm时,ITZ逾渗阈值提高约80%;随着骨料和钢纤维的比表面积、ITZ厚度和钢纤维掺量的增大,ITZ之间更易发生连通,进而导致ITZ逾渗阈值不断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纤维水泥基材料 界面过渡区 粒子堆积 逾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界面键合对地聚合物-骨料性能影响的分子模拟
20
作者 刘泽锋 张翛 +2 位作者 兰雪江 李明辉 史佳玉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80-788,共9页
界面键合方式是影响地聚合物与二氧化硅骨料界面特性的核心因素.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建立了3种界面键合方式的复合模型,并探究了其对界面结构及界面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界面化学键涵盖Si—O—Al键、Si—O—Si键及Na—O键;随着界面化学... 界面键合方式是影响地聚合物与二氧化硅骨料界面特性的核心因素.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建立了3种界面键合方式的复合模型,并探究了其对界面结构及界面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界面化学键涵盖Si—O—Al键、Si—O—Si键及Na—O键;随着界面化学键浓度的增加,界面过渡区的宽度不变,密度增大,界面相互作用增强;界面处共价键贡献的能量是地聚合物与骨料结合的主要能量,共价键含量的增加显著增强了界面强度;当界面Si—O—Si键浓度超过地聚合物中的Si—O—Si键浓度时,界面不再是强度发展的限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聚合物 二氧化硅骨料 分子动力学模拟 界面键合 界面过渡区 界面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