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6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米与豆科作物间作提高农田生产力的机理与应用展望
1
作者 张哲 白伟 +13 位作者 冯良山 冯晨 赵凤艳 蔡倩 向午燕 杜桂娟 张诗雨 李娜 娄义晟 刘洋 董智 侯志研 梁思维 孙占祥 《寒旱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595-605,共11页
间作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大量研究已表明,玉米与豆科作物间作不仅在提高作物群体产量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并且可以使植株地上部高效利用光温资源、地下部优化利用水分和养分资源,进而实现资源的协同增效,提高了旱地农田生产力。本文重... 间作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大量研究已表明,玉米与豆科作物间作不仅在提高作物群体产量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并且可以使植株地上部高效利用光温资源、地下部优化利用水分和养分资源,进而实现资源的协同增效,提高了旱地农田生产力。本文重点综述了玉米与豆科作物间作通过改善光、水、养分等利用提高旱地农田生产力的主要机理,解析了玉米与豆科作物间作通过优化作物品种、养分管理、空间布局、种植密度等农艺调控措施来提高旱地农田生产力的主要途径,并提出了玉米与豆科作物间作在应用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旨在为合理构建适宜我国旱地农田的高产稳产和资源高效型禾豆间作模式提供有力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玉米 豆科作物 资源高效利用 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灌区半夏玉米间作生产技术规程
2
作者 陈文庆 魏莉霞 +1 位作者 张东佳 李玉萍 《寒旱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291-294,共4页
随着半夏市场需求的增长,人工栽培面积迅速扩大。针对老产区半夏连作障碍严重、倒茬周期长、可种植半夏土地越来越少的问题。通过种植措施的优化、人工种植技术的改良,开展半夏异地种植(扩繁),为半夏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同时促进玉... 随着半夏市场需求的增长,人工栽培面积迅速扩大。针对老产区半夏连作障碍严重、倒茬周期长、可种植半夏土地越来越少的问题。通过种植措施的优化、人工种植技术的改良,开展半夏异地种植(扩繁),为半夏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同时促进玉米种植地经济效益的增加。按照灌区半夏间作技术要求及种植目标,从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环境及土壤要求、大田整地、选种、播种、田间管理、采挖收获、初加工及保存等方面总结提出了灌区半夏玉米间作生产技术规程,以更好地指导半夏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夏玉米间作 种植模式 连作障碍 病害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YOLO v8的玉米大豆间套复种作物行导航线提取方法
3
作者 朱惠斌 李仕 +3 位作者 白丽珍 王明鹏 贾宇轩 兰冀贤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5-217,共13页
针对玉米大豆间套复种场景下导航线提取算法在复杂农田环境中精度低和适应性差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YOLO v8的作物行间导航线提取方法,以提升自主移动底盘在田间作业中的导航精度。针对玉米大豆作物行间专项分割任务,以YOLO v8为基... 针对玉米大豆间套复种场景下导航线提取算法在复杂农田环境中精度低和适应性差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YOLO v8的作物行间导航线提取方法,以提升自主移动底盘在田间作业中的导航精度。针对玉米大豆作物行间专项分割任务,以YOLO v8为基础融合StarNet网络,并优化检测头构建了StarNet-YOLO主干网络。通过自主设计的ASPPFE模块、深度可分离卷积和CSE结构等策略优化,同时利用LAMP剪枝算法对其轻量化。此外,引入Douglas-Peucker算法获取逼近作物行间轮廓,并提出评分机制确定轮廓的起始线段和终点线段中点,进而实现作物行导航线的精确拟合。消融试验结果表明,ASPPFE的mAP50seg(交并比为0.5时实例分割的平均精度均值)达到99.5%,其mAP50-95seg(交并比为0.5~0.95时实例分割的平均精度均值)比SPPELAN、SPPF和ASPPF分别提升1.0、1.0、0.4个百分点。经剪枝率25%优化后的StarNet-YOLO网络,mAP50-95seg仅降低0.02个百分点,而推理速度从390 f/s提升至563 f/s,浮点运算量从7.2×10^(9)降至4.7×10^(9)。在同一数据集下对YOLO v5、YOLO v7、YOLO v8和改进YOLO v8进行对比发现,StarNet-YOLO网络mAP50-95seg比其他3种算法分别提升5.5、4.8、2.8个百分点。作物行间导航线拟合验证结果表明,平均角度误差和距离误差分别为2.01°和23.17像素。在复杂农田环境下本文导航线提取算法表现出优异性能,实现检测速度与精度平衡,为玉米大豆等农作物田间作业自主机器人视觉导航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套复种 作物行间检测 导航线提取 改进YOLO v8 多尺度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花生间(套)轮作模式对作物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4
作者 古丽西旦姆·吾马尔 高君 +8 位作者 崔福洋 张云 侯献飞 贾东海 顾元国 张乐 李强 陈晓露 苗昊翠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19-1433,共15页
研究间(套)轮作对花生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机制,对实现花生-棉花间(套)轮作高产高效具有重要意义。试验设置棉花-花生间作,棉花-花生轮作2种种植方式,分别测定花生花针期、结荚期、成熟期和收获期的植株生长性状、干物质积累... 研究间(套)轮作对花生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机制,对实现花生-棉花间(套)轮作高产高效具有重要意义。试验设置棉花-花生间作,棉花-花生轮作2种种植方式,分别测定花生花针期、结荚期、成熟期和收获期的植株生长性状、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分配、光合特性以及测定收获后花生产量和花生品质,研究棉花-花生间(套)轮作模式下对作物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性状影响。结果表明:花生-棉花间作,轮作系统中,2∶2模式因棉花密集导致花生过度生长和倒伏,影响营养积累。相比之下,2∶4模式在花生产量和品质方面表现最佳,其次是2∶6,表明适当的种植比例能显著改善生长和产量。花生-棉花间(套)轮作对花生光合特性的响应:花生-棉花间作中,中间行花生在叶面积、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及蒸腾速率方面均优于边行,表现顺序为中间行>边行2>边行1。2∶4和2∶6模式的光合特性明显优于2∶2,显示出中间行和2∶4配置的优越性。与传统的2∶2轮作模式相比,2∶4和2∶6的轮作模式在多个生理和产量指标上展现了显著的优势,改进后的轮作配置不仅显著促进花生的生长及产量和品质的提高,而且更有效地增强光合作用和能量转换。2∶4和2∶6的轮作模式可以作为主要的轮作模式进行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花生 间作 轮作 光合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作及间作黄芩对核桃苗生长及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5
作者 谢佳怡 韦长江 +5 位作者 徐海根 宋健 齐建勋 张赟齐 翟长远 侯智霞 《果树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73-1785,共13页
【目的】探究核桃苗在连作土壤中的生长表现及矿质营养特性,以及间作黄芩对核桃苗生长和土壤性质的影响。【方法】通过盆栽试验,以种植17 a(年)核桃的土壤“核桃土”和未种植核桃的“普通土”为基质,设置4个处理:核桃土-核桃单作、普通... 【目的】探究核桃苗在连作土壤中的生长表现及矿质营养特性,以及间作黄芩对核桃苗生长和土壤性质的影响。【方法】通过盆栽试验,以种植17 a(年)核桃的土壤“核桃土”和未种植核桃的“普通土”为基质,设置4个处理:核桃土-核桃单作、普通土-核桃单作、核桃土-核桃-黄芩间作、普通土-核桃-黄芩间作。【结果】(1)栽培前的核桃土壤钙、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及电导率显著低于普通土,锰、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普通土。(2)核桃土中核桃苗生长指标包括株高、地径、生物量、叶面积、分枝数低于普通土,对磷、钾的富集量降低,叶片钾含量显著低于普通土,锰含量较高。(3)间作提升了土壤有效磷、有机质含量及磷酸酶活性,提高核桃对氮、磷、钙的富集量和根部氮、磷的含量。【结论】连作导致核桃土壤有效态养分失衡、锰含量增加,使连作土壤中核桃叶片的钾含量降低、锰含量增加,植株生长受到抑制。间作均可改善土壤化学性质,促进核桃苗对养分的吸收,具有重要的农业生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 连作障碍 黄芩 间作 矿质营养 土壤化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种复合菌群对间作系统中玉米、大豆生长及氮磷吸收的影响
6
作者 黄活志 刘洋 +1 位作者 陈康 王秀荣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07-618,共12页
【目的】探究接种复合菌群对单、间作玉米和大豆生长及氮磷吸收的影响,为高效利用微生物菌剂提高作物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玉米和大豆单、间作系统中,利用未灭菌的土壤,进行不接种(对照,CK),单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真菌,A)、根瘤... 【目的】探究接种复合菌群对单、间作玉米和大豆生长及氮磷吸收的影响,为高效利用微生物菌剂提高作物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玉米和大豆单、间作系统中,利用未灭菌的土壤,进行不接种(对照,CK),单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真菌,A)、根瘤菌(R)、芽孢杆菌(B),双接种AM真菌和根瘤菌(A+R)、AM真菌和芽孢杆菌(A+B)、根瘤菌和芽孢杆菌(R+B),以及接种AM真菌、根瘤菌和芽孢杆菌的复合菌群(A+R+B)共8个处理的盆栽试验,测定植株干质量、氮磷含量、根系性状、菌根侵染率、根瘤性状、根际pH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结果】不同组合的双接种处理表现出较好的接种效果,与CK相比,A+B和R+B的单作玉米植株干质量分别增加了14.11%和13.31%,植株氮含量分别增加了30.02%和20.56%,植株磷含量分别增加了17.77%和16.84%;R+B的单作大豆植株干质量以及氮、磷含量分别增加了28.53%、33.55%和17.29%。与A+B相比,A+R+B的单作和间作玉米植株干质量显著降低;与R+B相比,A+R+B的单作大豆植株干质量和氮磷含量也显著降低。间作显著增加了玉米的植株干质量和氮磷含量(A+R+B处理除外);R+B促进了间作大豆的氮磷吸收和植株生长,部分缓解了间作对大豆生长的抑制作用。与CK相比,R+B促进了间作玉米的菌根侵染以及单、间作大豆的结瘤;A+B、R+B以及间作促进了玉米的根系生长、改变了玉米和大豆的根际过程,从而提高了作物对氮磷养分的获取能力。【结论】在复杂的土壤环境中,单接种较难发挥作用,双接种复合菌群和间作对提高氮磷吸收和促进玉米生长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豆 氮磷吸收 间作 复合菌群 作物生长 微生物菌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贮玉米与绿肥作物间作对土壤理化性状和微生物的影响
7
作者 黄蝶 鲁洪智 +1 位作者 丁瑞 姜华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1-137,共7页
【目的】探究青贮玉米(Zea mays L.)与不同绿肥作物间作对土壤理化性状和微生物的影响,筛选与青贮玉米间作的最佳绿肥作物,为大田生产提供理论指导。【方法】设置青贮玉米/箭筈豌豆(Vicia sativa L.)间作、青贮玉米/光叶紫花苕(V.villos... 【目的】探究青贮玉米(Zea mays L.)与不同绿肥作物间作对土壤理化性状和微生物的影响,筛选与青贮玉米间作的最佳绿肥作物,为大田生产提供理论指导。【方法】设置青贮玉米/箭筈豌豆(Vicia sativa L.)间作、青贮玉米/光叶紫花苕(V.villosa var.glabresens)间作2种模式,并以青贮玉米单作为对照,分析不同种植模式的土壤养分、玉米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多样性。【结果】青贮玉米与光叶紫花苕间作后,土壤有机质、速效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以及土壤脲酶、蔗糖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分别较单作显著提高80.03%、17.90%、16.71%、21.43%、85.04%、61.60%和59.32%(P<0.05);青贮玉米与箭筈豌豆间作后,土壤有机质、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分别较单作显著提高64.94%、23.61%和21.74%(P<0.05)。间作的青贮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多样性均显著高于单作(P<0.05),其中,青贮玉米与光叶紫花苕间作模式下,青贮玉米根际土壤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分别较单作高133.36%、58.91%和193.63%;青贮玉米与箭筈豌豆间作模式下,青贮玉米根际土壤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分别较单作高151.55%、68.21%和134.30%。【结论】青贮玉米与光叶紫花苕间作是云南龙陵地区更为适宜的间作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贮玉米 绿肥作物 间作 土壤养分 土壤酶活性 微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校正WOFOST模型的枣树生长模拟与水分利用评价 被引量:5
8
作者 白铁成 王涛 张楠楠 《智慧农业(中英文)》 2021年第2期55-67,共13页
为实现定量化分析温、光和水资源对果树生长的影响,本研究以成龄骏枣树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基于校正WOFOST模型的枣树生长和水分运移模拟方法。利用2016和2017年的田间试验观测数据,重点校正WOFOST模型的物候学发育、初始化、绿叶、CO_(2... 为实现定量化分析温、光和水资源对果树生长的影响,本研究以成龄骏枣树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基于校正WOFOST模型的枣树生长和水分运移模拟方法。利用2016和2017年的田间试验观测数据,重点校正WOFOST模型的物候学发育、初始化、绿叶、CO_(2)同化、干物质分配、呼吸作用和水分利用参数。在田间尺度,完成总地上生物量(TAGP)、叶面积指数(LAI)和土壤水分含量的动态模拟和精度验证;在县域尺度,使用55个果园的最大LAI、单产、实际蒸散量(ET_(a))和水分利用效率(WUE)数据评价模型区域尺度的模拟性能。结果表明,在田间尺度,校正模型模拟不同灌溉梯度TAGP的决定系数R^(2)范围为0.92~0.98,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为8.7%~20.5%;模拟LAI的R^(2)范围为0.79~0.97,NRMSE为8.3%~21.1%;模拟土壤水分含量的决定系数R^(2)范围为0.29~0.75,NRMSE为4.1%~6.1%。在县域尺度,两年模拟最大LAI与实测LAI的R^(2)分别为0.64和0.78,NRMSE分别为13.3%和10.7%;模拟单产的R^(2)分别为0.48和0.60,NRMSE分别是12.1%和11.9%;模拟ET_(a)均方根误差分别为36.1 mm(7.9%)和30.8 mm(7.4%);模型也表现了较高的WUE模拟精度(10%<NRMSE<20%),均方根误差RMSE值分别为0.23和0.28 kg/m³。WOFOST模型在田间和县域尺度都取得了较高的枣树生长和水分运移模拟精度,可为土壤、气象、灌溉管理和枣树生长耦合影响的定量化分析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生长模型 参数校正 WofOST 枣树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种玉米间作对其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9
作者 狄丹 李刚 李丽 《寒旱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660-664,共5页
为在白银地区广泛推广通过不同品种玉米间作提高玉米产量提供依据,在白银市平川区宝积镇小川村进行了试验示范,试验品种为在白银地区广泛推广的金穗1915、登海605、先玉1225,通过3个品种2∶2∶2间作、1∶1∶1间作和单种,比较不同品种玉... 为在白银地区广泛推广通过不同品种玉米间作提高玉米产量提供依据,在白银市平川区宝积镇小川村进行了试验示范,试验品种为在白银地区广泛推广的金穗1915、登海605、先玉1225,通过3个品种2∶2∶2间作、1∶1∶1间作和单种,比较不同品种玉米间作对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金穗1915和先玉1225两个品种2∶2∶2间作后产量比单种分别高14.54%、11.22%,但是登海605在2∶2∶2、1∶1∶1间作后产量反而比单种降低9.51%、16.79%,这可能是由于登海605生育期较短导致的。2∶2∶2间作模式下群体冠层结构分布更加合理,能够提高光能利用率,促进3个品种玉米植株的生长。因此,当通过不同玉米品种间作提高产量时,宜选择生育期一致的玉米品种按照2∶2∶2模式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间作 农艺性状 产量 玉米生长率(CGR) 叶面积指数(LA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产稳产的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模式优化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晓峰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25年第5期140-143,共4页
该文分析优化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模式,以提高作物在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的高产稳产能力。通过大田试验,以轮作玉米和轮作大豆作为对照,设置了不同玉米和大豆行数配比(2∶2,2∶4,4∶2,4∶4,6∶2,6∶4,6∶6)共7个间作处理,进行不同间作模式... 该文分析优化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模式,以提高作物在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的高产稳产能力。通过大田试验,以轮作玉米和轮作大豆作为对照,设置了不同玉米和大豆行数配比(2∶2,2∶4,4∶2,4∶4,6∶2,6∶4,6∶6)共7个间作处理,进行不同间作模式的比较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间作对玉米生长具有促进作用,但对大豆生长存在一定抑制作用。不同地区的玉米和大豆产量存在差异,但间作模式对作物的影响趋势基本一致。与对照组相比,所有间作处理均导致玉米和大豆产量有所下降,其中玉米大豆2∶4行数配比的土地当量比和产量表现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 种植模式优化 土地当量比 产量比较 资源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葱的化感作用及其种植模式
11
作者 罗俊霞 陈守保 +10 位作者 段鹿梅 赵倩倩 李青 安小亮 张强 李桂金 刘燕敏 董雅杰 赵建波 张婧 介领军 《现代农业研究》 2025年第5期53-58,共6页
为了明确葱的化感作用,安排合理的种植模式,笔者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对葱在伴生、间套作、轮作中的化感作用及其所形成的种植模式进行归纳和总结,提出了安排葱的不同的种植模式中的注意事项。葱对不同的作物具有不同的化感作用,主要的作... 为了明确葱的化感作用,安排合理的种植模式,笔者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对葱在伴生、间套作、轮作中的化感作用及其所形成的种植模式进行归纳和总结,提出了安排葱的不同的种植模式中的注意事项。葱对不同的作物具有不同的化感作用,主要的作用是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提高细菌、真菌比值;改变土壤理化状况,调节土壤肥力;改变土壤酶的活性,利于创建良好的土壤环境;抑制杂草生长,增强作物抗病虫害的能力,改善产品品质,获得更高的生物量,获取更大的收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感作用 间(套作) 轮作 伴生 复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兴安盟不同作物种植模式需水、耗水特征
12
作者 杨玉辉 王建国 《农学学报》 2025年第4期75-82,共8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内蒙古兴安盟半干旱区主要作物(玉米、花生和谷子)的耗水规律及其与自然降水的关系,以优化区域作物布局及农田水资源管理。基于扎赉特旗国家科技示范园区提供的气象数据,采用FAO-PenmanMonteith公式法和水量平衡法对内蒙... 本研究旨在探讨内蒙古兴安盟半干旱区主要作物(玉米、花生和谷子)的耗水规律及其与自然降水的关系,以优化区域作物布局及农田水资源管理。基于扎赉特旗国家科技示范园区提供的气象数据,采用FAO-PenmanMonteith公式法和水量平衡法对内蒙古兴安盟半干旱区玉米、花生和谷子等主要作物的耗水规律进行了估算,并分析了各作物间的水分利用效率差异。研究表明,在所考察的主要作物中,大豆在整个生育期的田间耗水量最多,且存在较大程度的水分亏缺;其次为玉米;而花生和谷子的田间耗水量较少,水分亏缺量相对较低。从水分利用效率的角度考量,建议区域内作物优先种植顺序为:玉米>谷子>花生>大豆;从水分经济效益的角度考量,区域内作物优先种植顺序为:花生>玉米>谷子>大豆;优先灌溉的作物顺序为花生>谷子>玉米>大豆。大豆种植应该采用玉米大豆间作模式,水分利用效率和水分经济效益相对较高。研究成果可为当地合理规划农作物种植结构、高效利用有限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兴安盟 半干旱区 作物 种植模式 需水特征 耗水规律 水分利用效率 间作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样化种植对提升耕地质量的作用: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9
13
作者 田慎重 管西林 +5 位作者 宁堂原 孙涛 张玉凤 边文范 董亮 高新昊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19-634,共16页
多样化种植是现代生态农业的重要举措之一,对提高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功能和土壤质量等具有重要意义。在全球粮食供给紧张和耕地短缺背景下,多样化种植在提升我国耕地质量和保障粮食安全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现有研究对多样... 多样化种植是现代生态农业的重要举措之一,对提高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功能和土壤质量等具有重要意义。在全球粮食供给紧张和耕地短缺背景下,多样化种植在提升我国耕地质量和保障粮食安全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现有研究对多样化种植的理解多集中在提高生物多样性和发挥生态功能等方面,对其提升耕地质量的作用关注较少,特别是多样化种植如何通过改善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多样性来提高耕地质量和维持土壤健康方面的理解还较为局限。本文在总结多样化种植的内涵及对促进耕地土壤健康和提高生态服务功能作用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多样化种植对改善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作用研究进展,展望了未来以提升耕地质量为核心发展多样化种植亟需关注的方向和研究重点,以期为多样化种植在我国耕地质量提升策略中发挥更大作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样化种植 耕地质量 土壤健康 轮作 间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肥间作对灰枣果园土壤肥力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木合塔尔·扎热 故丽米热·卡克什 +2 位作者 艾海提·克然木 吴正保 马合木提·阿不来提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5-142,共8页
以新疆红枣主栽品种灰枣作为试验材料,油菜作为绿肥,在绿肥间作和非绿肥间作模式下,科学比较2种模式果园的土壤物理特征参数、土壤化学特性指标,土壤微生物群落情况,灰枣果实外观品质和内在品质及产量等指标,对绿肥间作模式的果园土壤... 以新疆红枣主栽品种灰枣作为试验材料,油菜作为绿肥,在绿肥间作和非绿肥间作模式下,科学比较2种模式果园的土壤物理特征参数、土壤化学特性指标,土壤微生物群落情况,灰枣果实外观品质和内在品质及产量等指标,对绿肥间作模式的果园土壤肥力及果实品质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灰枣园种植绿肥后,对其土壤理化特性指标、土壤微生物群落情况,果实品质及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绿肥果园0~20和21~40cm土层的土壤容重、比重和保水力均显著高于非绿肥果园,其中绿肥果园0~20cm土层的增高幅度高于21~40cm土层;与非绿肥果园0~20cm土层相比,绿肥果园0~20cm土层的有效磷、交换性镁、有效态铁含量均极显著增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增高,pH值显著减小;绿肥果园21~40cm土层的有机质、水解氮、速效钾、交换性钙和有效态铜含量均极显著高于非绿肥果园21~40cm土层,其土壤有效磷和有效态锌含量显著高于非绿肥果园21~40cm土层;绿肥果园0~20、21~40cm土层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均显著高于非绿肥果园同样土层,其中绿肥果园0~20cm土层细菌的增高幅度最高,21~40cm土层放线菌的增高幅度最高,分别高2.2和5.0倍。果实品质方面,绿肥果园果实纵径、果实横径、单果重、果肉质量、总糖和总黄酮含量及糖酸比均极显著高于非绿肥果园,果核横径、可食率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显著高于非绿肥果园枣果,非绿肥果园果形指数和总酸含量均极显著大于绿肥果园枣果。总而言之,灰枣果园间作油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土壤物理结构,增加土壤肥力和微生物群落情况,明显提高果实品质部分指标,但对果实表面颜色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枣 绿肥间作 土壤肥力 果实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灌区绿肥对多样化种植小麦玉米产量性能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志鹏 苟志文 +5 位作者 柴强 殷文 樊志龙 胡发龙 范虹 王琦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415-2424,共10页
为探究插种豆科绿肥对传统小麦、玉米多样化种植模式产量性能指标的影响,通过配置豆科绿肥构建干旱灌区作物高产技术途径,依托2017年布设的田间定位试验,于2019—2021年对小麦、玉米传统种植模式及配置豆科绿肥后主栽作物叶面积指数(LAI... 为探究插种豆科绿肥对传统小麦、玉米多样化种植模式产量性能指标的影响,通过配置豆科绿肥构建干旱灌区作物高产技术途径,依托2017年布设的田间定位试验,于2019—2021年对小麦、玉米传统种植模式及配置豆科绿肥后主栽作物叶面积指数(LAI)、叶日积(LAD)、作物生长率(CGR)、籽粒产量(GY)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响应特征进行研究,明确基于绿肥提升作物多样化水平进而提高作物产量的理论基础。试验设单作玉米(M)、单作小麦(W)一年一收、小麦复种绿肥(W-G)和小麦间作玉米(W||M)一年两收、小麦复种绿肥间作玉米(W-G||M)一年三收共5种作物多样化水平不同的种植模式。结果表明,不同种植系统混合籽粒产量随作物多样化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一年两收模式W||M显著高于W和M,W-G显著高于W,一年三收模式W-G||M显著高于W||M和W-G;净占地面积下,两种组分作物籽粒产量随多样化水平的提高而提高。LAI、LAD和主栽作物生育后期CGR等产量性能指标也随作物多样化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产量构成要素方面,随作物多样化水平的提高,小麦穗粒数、玉米有效穗数随之提高;W-G在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方面显著高于W。通径分析显示,组分作物小麦主要通过穗粒数的增加而实现增产,组分作物玉米主要通过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的增加实现增产。本研究表明,随作物多样化水平的提升,主栽作物籽粒产量和产量性能指标也随之提升,干旱灌区可通过配置豆科绿肥提升种植系统作物多样化水平,从而实现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多样化 绿肥 间作 复种 产量性能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种丛枝菌根真菌配合氮肥减施对辣椒–大豆间作体系氮素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余众 刘圆圆 +4 位作者 夏懿 张仕颖 王豹 岳献荣 夏运生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7-146,共10页
【目的】叶菜及经济效益较高的茄果类如辣椒、番茄等占云南省设施蔬菜栽培面积的62.19%,蔬菜连作以及氮肥的大量施用制约了设施蔬菜高产优质,降低了土壤质量。研究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F)和氮水平对作物生长、土壤氮残留及生物相关特性... 【目的】叶菜及经济效益较高的茄果类如辣椒、番茄等占云南省设施蔬菜栽培面积的62.19%,蔬菜连作以及氮肥的大量施用制约了设施蔬菜高产优质,降低了土壤质量。研究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F)和氮水平对作物生长、土壤氮残留及生物相关特性的影响,为提高设施蔬菜产量,减少氮肥施用量,降低土壤氮残留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大豆和辣椒间作为种植模式进行盆栽试验。设计了接种AMF、氮肥用量、种植模式三因素试验。在大豆、辣椒单作、大豆辣椒间作3个种植模式下,分别设3个施氮(N)水平:0、100、200 mg/kg土(N0、N1、N2);每个氮水平下,再设土壤不接种、接种AMF菌剂处理(NM、AMF),共组成18个处理。在蔬菜收获期,取样测定蔬菜生物量、根系长度、AMF侵染率,测定根际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含量、氮代谢酶活性以及菌丝密度。【结果】接种AMF、施氮量、种植模式及三者的交互作用对辣椒和大豆根系AMF侵染率、植株生物量和根长的影响都达到显著水平(P<0.01)。N1处理显著增加了辣椒、大豆根系的菌根侵染率,且在间作条件下的增幅最高;N1处理下,接种AMF和间作均显著增加了辣椒、大豆植株生物量和氮吸收量,抑制了根系的伸长。N2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接种AMF显著降低了辣椒、大豆植株根际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间作则显著降低了辣椒根际土壤硝态氮含量和大豆根际土壤铵态氮含量。接种AMF、间作均明显增加了植物根际土壤中蛋白酶、脲酶及硝酸还原酶活性。N1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菌丝密度,间作条件下接种AMF显著增加了辣椒根际土壤菌丝密度。【结论】配合间作和接种AMF措施,氮肥减施可提高蔬菜根际菌根侵染率,增加土壤中菌丝密度,提高氮代谢酶活性,从而促进蔬菜生长和氮素吸收,减少土壤氮残留,因此,蔬菜间作种植下,接种AMF配合氮肥减施有望成为改善设施土壤肥力,提高氮肥利用效率,促进蔬菜健康生长,减少土壤氮素残留的配套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作设施土壤 丛枝菌根真菌 辣椒大豆间作 氮肥减施 土壤氮循环相关酶活性 菌丝密度 土壤氮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麻间作模式对作物养分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韩静 王一帆 +5 位作者 高玉红 王瑛泽 剡斌 文明 王海娣 刘宏胜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97-1008,共12页
为明确不同胡麻间作系统中作物养分吸收利用对产量贡献的差异,本研究采用田间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两种间作类型:胡麻||玉米间作(F||M)、胡麻||大豆间作(F||S), 3种带型配置[4∶2 (S1)、6∶3 (S2)和8∶4(S3)],以单作为对照,共计... 为明确不同胡麻间作系统中作物养分吸收利用对产量贡献的差异,本研究采用田间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两种间作类型:胡麻||玉米间作(F||M)、胡麻||大豆间作(F||S), 3种带型配置[4∶2 (S1)、6∶3 (S2)和8∶4(S3)],以单作为对照,共计9组处理,比较分析了两种间作系统中不同带型配置的间作优势以及成熟期养分吸收量和利用效率对间作优势的贡献。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间作提高了作物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胡麻||玉米间作系统显著高于胡麻||大豆间作,且在8∶4行比配置下达到最大值;两种间作系统中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具有间作产量优势。胡麻||玉米间作系统中,植株氮、磷和钾养分吸收总量比相应单作提高12.15%~50.38%、44.79%~67.29%和3.90%~25.75%,氮素利用效率高出单作73.20%~78.36%;氮、磷和钾吸收因子对LER的贡献分别为1.33~2.10、1.76~2.08和1.11~1.53,利用因子的贡献分别为-0.30~-0.12、-0.42~-0.25和-0.10~0.07。胡麻||大豆间作系统中,植株氮、磷和钾养分吸收总量比相应单作提高6.86%~60.06%、11.97%~59.21%和7.34%~65.30%,氮素利用效率高出单作48.77%~71.74%;氮、磷和钾吸收因子对LER的贡献分别为1.17~2.13、1.20~2.10和1.15~2.15,利用因子的贡献分别为-0.53~-0.30、-0.46~-0.15和-0.52~-0.03。综合分析认为,本研究中8行胡麻4行玉米间作带型能提高作物养分吸收利用能力,增加间作系统作物产量,其间作优势主要来源于养分吸收量的增加,而非利用效率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带型配置 养分吸收 养分利用 作物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与种间距离下大豆/玉米带状套作作物生长特性及其对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杨立达 任俊波 +7 位作者 彭新月 杨雪丽 罗凯 陈平 袁晓婷 蒲甜 雍太文 杨文钰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1-264,共14页
为明确施氮和种间距离下套作作物生长特性及其对产量形成的影响。本文以大豆/玉米带状套作系统为研究主体,探究不同氮水平(施氮与不施氮)与种间距离(玉豆间距30、45、60和75 cm、单作100 cm)下作物生长率、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产量差异,... 为明确施氮和种间距离下套作作物生长特性及其对产量形成的影响。本文以大豆/玉米带状套作系统为研究主体,探究不同氮水平(施氮与不施氮)与种间距离(玉豆间距30、45、60和75 cm、单作100 cm)下作物生长率、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产量差异,并对作物干物质积累过程进行拟合,综合分析作物生长规律和产量效益。结果表明:玉米生长率在抽雄期至乳熟期达最大,不施氮下以间距30 cm(MS30)最高,较玉米单作(MM100)高出34.99%。套作大豆生长率在初花期前显著低于单作(SS100),而初花期后高于SS100,以间距60cm(MS60)最高,盛花期—盛荚期在不施氮下较SS100高出78.91%。Logistic方程可较好的拟合玉米、大豆的干物质积累过程,且R2均在0.95以上。与不施氮相比,施氮推迟了玉米干物质积累高峰,提高了干物质积累量;套作大豆生育前期干物质积累慢于单作,而生育后期间距45cm(MS45)、MS60干物质积累逐渐与单作持平甚至超过单作。施氮提高了玉米籽粒干物质分配率而显著提高产量,2年间玉米产量分别提高10.05%、40.90%。随种间距离增加套作大豆产量呈先增后减趋势,以MS60最高,MS30最低,MS60两年间在不施氮与施氮下较MS30分别平均高出23.88%、31.77%。套作下土地当量比均在1.35以上,其中以施氮下MS60最大(1.89)。适宜的种间距离(间距60 cm)可实现套作下玉米和大豆协同生长,提高作物生长率、促进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提高系统产量和土地当量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玉米带状套作 种间距离 作物生长特性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杀虫剂减施和添加助剂对红枣-小麦间作麦田蚜虫防效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沈煜洋 洪高洁 +4 位作者 范贵强 陈利 雷钧杰 李广阔 高海峰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257-2268,共12页
【目的】研究杀虫剂减量施用及添加助剂对红枣-小麦间作麦田蚜虫防效的影响,为杀虫剂减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定点调查各处理施药前后麦蚜的种群数量,评价5种常用杀虫剂减施及添加增效剂‘激健’对红枣-小麦间作麦... 【目的】研究杀虫剂减量施用及添加助剂对红枣-小麦间作麦田蚜虫防效的影响,为杀虫剂减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定点调查各处理施药前后麦蚜的种群数量,评价5种常用杀虫剂减施及添加增效剂‘激健’对红枣-小麦间作麦田蚜虫防效的影响。【结果】药后7 d,22%噻虫·高氯氟SC减量20%~40%对麦蚜的防效为91.88%~94.22%,22%氟啶虫胺腈SC减量20%~40%对麦蚜的防效为89.30%~94.11%,70%噻虫嗪WG减量20%~40%对麦蚜的防效为80.08%~83.82%,与常规用量相比均无显著差异。供试药剂减量20%~40%时添加增效剂‘激健’对麦蚜的防效无显著影响。【结论】7 d内对麦蚜的控制达到较高水平,选择22%噻虫·高氯氟SC、22%氟啶虫胺腈SC或70%噻虫嗪WG减施40%人工喷雾即可。14 d内维持较好效果,5种杀虫剂减量施用20%~40%均可。在新疆南疆红枣-小麦间作田内人工喷雾防治小麦蚜虫时,可不添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枣-小麦间作 杀虫剂 增效剂 减量施用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花生间作复合种植对花生根际微生态环境及其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衣婷婷 唐朝辉 +6 位作者 李庆凯 张正 王建国 张佳蕾 郭峰 崔利 万书波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0-78,85,共10页
花生连作严重影响植株生长,导致花生产量和品质下降。间作复合种植是缓解连作障碍的一种安全、有效、生态的方法。为进一步探明玉米花生间作复合种植对花生根际微生态环境及花生产量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山东省莒县花生连作10年的地块,以... 花生连作严重影响植株生长,导致花生产量和品质下降。间作复合种植是缓解连作障碍的一种安全、有效、生态的方法。为进一步探明玉米花生间作复合种植对花生根际微生态环境及花生产量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山东省莒县花生连作10年的地块,以‘花育22’和‘郑单958’为试验材料,以单一种植花生为对照,设置玉米、花生3∶4间作模式,研究玉米花生间作对花生根际土壤氮磷钾养分及有机质含量、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荚果产量的影响;通过室内模拟试验探究玉米根系分泌物和玉米根际微生物对连作花生生长和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调控作用。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与花生单一种植相比,玉米花生间作换带种植显著增加花生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效钾含量,并显著增加花生根际土壤细菌Actinospica、Granulicel⁃la、Bryobacter、Chujaibacter的丰度,而Bradyrhizobium、Mesorhizobium的丰度显著降低;花生百果重显著增加41.8%,单株烂果数显著降低66.7%,荚果产量显著提高32.2%。室内模拟试验结果表明,添加玉米根系分泌物和根际微生物均能增加连作花生根际土壤Actinospica的丰度,促进花生根系生长;玉米根系分泌物处理花生地上部干重显著增加24.1%,根系长度和根表面积仅增加7.2%和5.4%;玉米根际微生物处理花生地上部干重提高4.7%,根系长度和根表面积分别显著增加50.5%和47.4%。综上,玉米花生间作复合种植能够提高花生根际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改善微生物群落结构,减少烂果数,进而提高花生产量;玉米花生间作系统中玉米根系分泌物和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对连作花生土壤微生态环境的改善有重要作用,是缓解花生连作障碍的主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花生间作 连作花生 根际微生物 土壤氮磷钾养分 根系分泌物 连作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