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族数字互嵌社区研究
1
作者 王伟 林婉冰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9-106,共8页
在技术革新、社会需求和政策推动的三维驱动下,民族数字互嵌社区得以形成。民族数字互嵌社区是数字化时代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与数字平台有机结合的产物,展现出系统性、虚拟性、互嵌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在民族互嵌社区治理数字化、促进... 在技术革新、社会需求和政策推动的三维驱动下,民族数字互嵌社区得以形成。民族数字互嵌社区是数字化时代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与数字平台有机结合的产物,展现出系统性、虚拟性、互嵌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在民族互嵌社区治理数字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及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等方面功能显著。然而,民族数字互嵌社区仍面临技术困境、民族认同、制度滞后的挑战,需从发展数字技术、凝聚共识和优化治理模式和建立健全制度等方面发力,以实现社区内外部的高效运转,以数字化赋予民族互嵌社区新动力,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数字化 互嵌社区 民族“三交” 社区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日贡大会建构多民族共同体生活:交往交流交融视角
2
作者 林继富 曲诺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41,共8页
乌日贡大会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活实践。赫哲族乌日贡大会经历从族群内部祭祀仪式演变为各族民众共建共享民俗生活,神圣仪式空间向公共文化空间转移,成为多民族共同参与乌日贡大会的动力源泉。乌日贡大会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推... 乌日贡大会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活实践。赫哲族乌日贡大会经历从族群内部祭祀仪式演变为各族民众共建共享民俗生活,神圣仪式空间向公共文化空间转移,成为多民族共同参与乌日贡大会的动力源泉。乌日贡大会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赫哲族及周边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多民族共同体记忆在乌日贡大会空间中重铸、重塑。乌日贡大会在共建共享的生活空间中,实现民族交往、文化交流、情感交融的生活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日贡大会 赫哲族 交往交流交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旅融合促进边疆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以可可托海特色小镇为例
3
作者 孙晓晨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6-175,共10页
文旅融合发展是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路径。新时代以来,新疆西北部的可可托海镇依托红色工业遗产、多元民族文化、地方历史遗存与自然山水等资源,以“红色工业文化+”旅游为核心驱动,构建“多元民族文化+”旅游与“自然山水·... 文旅融合发展是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路径。新时代以来,新疆西北部的可可托海镇依托红色工业遗产、多元民族文化、地方历史遗存与自然山水等资源,以“红色工业文化+”旅游为核心驱动,构建“多元民族文化+”旅游与“自然山水·地方历史+”旅游协同互促的“一核两翼”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该模式推动各民族在空间、经济、文化、心理等维度形成互嵌式交往互动,有效拓展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与深度。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典型案例,其经验不仅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坚实的实践支撑,也对边疆民族地区推进高质量发展与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旅融合 可可托海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旅游兴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旅游“三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路 被引量:14
4
作者 孙九霞 罗意林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22,共9页
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重要驱动和链接作用。作为兼具文化互动和个体能动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从“物质性—社会性—个体性”多方面嵌入各民族“三交”的具体交往实... 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重要驱动和链接作用。作为兼具文化互动和个体能动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从“物质性—社会性—个体性”多方面嵌入各民族“三交”的具体交往实践和真实生活空间。在流动的现代社会,旅游活动能够建立跨文化动态关联,塑造多民族良序社会愿景和多维度认同,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独特价值。为讲好旅游“三交”的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须以民族地区的旅游发展为内驱力,统筹中华民族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构建民族团结与主客互信的目的地,强化文化自觉自信与家国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流动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多元一体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群建设视域下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的多维探析——基于重庆主城都市区的调查 被引量:2
5
作者 陈永亮 李思睿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46,共8页
现代化城市群建设引领区域高水平协同共建,对周边各族群众产生典型的“磁吸效应”。城市中各民族流动人口数量上升既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也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现实空间。文章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以重庆主城... 现代化城市群建设引领区域高水平协同共建,对周边各族群众产生典型的“磁吸效应”。城市中各民族流动人口数量上升既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也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现实空间。文章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以重庆主城都市区为例,依据三种社区生活模式,对嵌入式社区环境、渐进式文化交流以及互助式社团生活展开深入探讨。引导城市中各族群众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不断提升城市民族工作现代化水平,实现各民族共建共治共享,在人口流动融居中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流动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现代化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洲丝路民俗交融的实践内涵、显著特征及其对当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启示 被引量:3
6
作者 徐黎丽 黄嫚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2-101,共10页
在以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今天,从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中华民族史等纵向维度展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和意义,对于具有一定学科背景、知识储备的群体较为适用,但其内容过于遥远、叙事过于宏大,不易被广大民众理解... 在以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今天,从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中华民族史等纵向维度展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和意义,对于具有一定学科背景、知识储备的群体较为适用,但其内容过于遥远、叙事过于宏大,不易被广大民众理解和接受,需要简单通俗的语言和日常生活的参与来引导他们理解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意义和价值。在聚焦绿洲丝路沿线各民族民俗融合的现实情景,以服饰民俗的共适与互动、饮食民俗的多元与共享、居住民俗的采借与创新、交通民俗的演变与互通等与民众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质民俗为切口,横向维度透视各民族从生产、生活层面到情感、精神层面深度交融的基础上,总结衣食住行融合的鲜活性、日常性、直观性、民间性等特点,可说明交往交流交融必须落到衣食住行层面,才能因交往而得以生活,因交流得以互鉴,因交融得以共生。最后在交融加深的基础上,才能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进而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回归生活本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丝路 衣食住行民俗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有形有感有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叙事的重大突破——学习《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梧 顾超一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共5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视角叙述中华民族史,既摒弃了传统王朝断代史的局限性,又超越了各族族别史的片面性,实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叙事的重大突破,构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研究的...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视角叙述中华民族史,既摒弃了传统王朝断代史的局限性,又超越了各族族别史的片面性,实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叙事的重大突破,构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研究的全新范式。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视角叙述中华民族史,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优势,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彰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独特性与优越性,破解了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若干重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中华民族共同体 历史叙事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祜族厄莎信仰与基督教的互动整合 被引量:7
8
作者 苏翠薇 刘劲荣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6-89,共4页
拉祜族的厄莎信仰和基督教有着良好的互动关系。厄莎信仰是拉祜族最具生命力的人文系统,是拉祜族得以生存繁衍的精神动力和社会机制。当基督教作为外来文化进入拉祜族社会时,厄莎信仰成为基督教传播的重要载体与平台,为基督教注入了强... 拉祜族的厄莎信仰和基督教有着良好的互动关系。厄莎信仰是拉祜族最具生命力的人文系统,是拉祜族得以生存繁衍的精神动力和社会机制。当基督教作为外来文化进入拉祜族社会时,厄莎信仰成为基督教传播的重要载体与平台,为基督教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实现了基督教在拉祜族地区的本土化。基督教的现代理念和手段,有利于拉祜族社区的生产技术、教育卫生、生活观念等的提升,并在厄莎和基督教信仰的基础上共构了一种拉祜族传统的社会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祜族 厄莎信仰 基督教 互动整合 社会和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族际互惠视角下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践、逻辑与功能——基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田野调查 被引量:11
9
作者 刘诗谣 刘小珉 吴睢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3-30,共8页
“族际互惠”作为多民族地区社会支持的一个方面,呈现于怒江州各民族日常生产生活与文化等诸多领域。就族际互惠的形成机制而言,族际共同性基础上的差异性、个体对自我经济利益的追求、共享文化传统的延续、国家权力的运作以及“大致等... “族际互惠”作为多民族地区社会支持的一个方面,呈现于怒江州各民族日常生产生活与文化等诸多领域。就族际互惠的形成机制而言,族际共同性基础上的差异性、个体对自我经济利益的追求、共享文化传统的延续、国家权力的运作以及“大致等价的交换”的道德规范为怒江各族提供了多重支撑。作为一种柔性社会联结纽带的“族际互惠”,可以使更多民族的异质性个体之间形成高度整合与有机社会团结,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正是基于各民族间广泛深入的互惠关系得以发生、维系和深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族际互惠 实践 怒江各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界与聚合:社会互动视角下的云南回族圣纪节考察 被引量:4
10
作者 马小娟 杨红娟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4-59,共6页
与其他地区回族相比,云南大理上丰呈庄回族在举办圣纪节的时间选择、可参与者身份规定等方面表现出一些差异性地方特点。对上丰呈庄回族圣纪节仪式的考察表明,作为社会互动的重要环节,仪式中的互访与共餐既增强了回族内部的凝聚力,也通... 与其他地区回族相比,云南大理上丰呈庄回族在举办圣纪节的时间选择、可参与者身份规定等方面表现出一些差异性地方特点。对上丰呈庄回族圣纪节仪式的考察表明,作为社会互动的重要环节,仪式中的互访与共餐既增强了回族内部的凝聚力,也通过允许、接纳其他民族参与而实现了族群边界的跨越。在多民族交错杂居地区,不同民族在长期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社会互动密切,在各自保持传统的同时也不断突破固有的边界,促成了彼此社会关系与文化关系的聚合,建构起民族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 边界 聚合 社会互动 圣纪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统编历史教材中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内容教学指要 被引量:11
11
作者 孙妍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5-52,共8页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既是历史趋势,又是推动中华民族形成、促进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动力。统编历史教材采用点线面结合、单点聚焦、大分散小集中的呈现方式,阐述了各民族的“四个共...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既是历史趋势,又是推动中华民族形成、促进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动力。统编历史教材采用点线面结合、单点聚焦、大分散小集中的呈现方式,阐述了各民族的“四个共同”、各民族共同抗击外来侵略、党和国家民族工作政策的初心,构建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框架。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相关史事为依托,教材还原了各民族汇聚形成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过程,强化了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促使学生形成共同的国家历史记忆。为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达到育人效果,建议教师在讲述相关内容时,厘清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史、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三条主线相互交汇、互相促进的关系,把握连续性、递进性、互动性、凝聚性的特点,引导增进学生的“五个认同”,注意初高中教材内容的螺旋式上升,探索跨学科学习活动的深度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编历史教材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