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族数字互嵌社区研究
1
作者 王伟 林婉冰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9-106,共8页
在技术革新、社会需求和政策推动的三维驱动下,民族数字互嵌社区得以形成。民族数字互嵌社区是数字化时代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与数字平台有机结合的产物,展现出系统性、虚拟性、互嵌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在民族互嵌社区治理数字化、促进... 在技术革新、社会需求和政策推动的三维驱动下,民族数字互嵌社区得以形成。民族数字互嵌社区是数字化时代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与数字平台有机结合的产物,展现出系统性、虚拟性、互嵌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在民族互嵌社区治理数字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及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等方面功能显著。然而,民族数字互嵌社区仍面临技术困境、民族认同、制度滞后的挑战,需从发展数字技术、凝聚共识和优化治理模式和建立健全制度等方面发力,以实现社区内外部的高效运转,以数字化赋予民族互嵌社区新动力,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数字化 互嵌社区 民族“三交” 社区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国秦汉时期的爵制与族群认同
2
作者 宋磊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4-92,共9页
战国秦汉时期正处于“爵—秩”体制时代,作为配置资源、赋予特权基本依据的新爵制有力地推动了不同族群间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文化的形成,在当时的族群认同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以二十等爵为代表的新爵制促进了中原地区族群认同... 战国秦汉时期正处于“爵—秩”体制时代,作为配置资源、赋予特权基本依据的新爵制有力地推动了不同族群间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文化的形成,在当时的族群认同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以二十等爵为代表的新爵制促进了中原地区族群认同的发展,使“复数的诸夏”逐渐变为“单数的统一之华夏”,为汉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新爵制还增强了周边少数民族的族群认同,促进了他们的华夏化。西汉中期以后,汉朝疆域内的汉人与其他少数民族都较为普遍地拥有爵位,而周边少数民族君长大多通过获赐王侯等形式被纳入到汉朝的统治秩序之中,从而使疆域内外的各个民族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等爵制 族群认同 汉民族 华夏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旅游“三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路 被引量:10
3
作者 孙九霞 罗意林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22,共9页
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重要驱动和链接作用。作为兼具文化互动和个体能动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从“物质性—社会性—个体性”多方面嵌入各民族“三交”的具体交往实... 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重要驱动和链接作用。作为兼具文化互动和个体能动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从“物质性—社会性—个体性”多方面嵌入各民族“三交”的具体交往实践和真实生活空间。在流动的现代社会,旅游活动能够建立跨文化动态关联,塑造多民族良序社会愿景和多维度认同,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独特价值。为讲好旅游“三交”的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须以民族地区的旅游发展为内驱力,统筹中华民族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构建民族团结与主客互信的目的地,强化文化自觉自信与家国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流动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多元一体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宿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价值协同路径研究——以新疆伊宁市六星街和喀赞其民宿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李燕琴 段婕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1-50,共10页
民宿是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简称旅游促“三交”)的重要载体,民宿主客互动过程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研究以价值协同论与符号互动论为理论基础,选择伊宁市六星街和喀赞其历史街区周边民宿为研究对象,通过网络文本分析与... 民宿是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简称旅游促“三交”)的重要载体,民宿主客互动过程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研究以价值协同论与符号互动论为理论基础,选择伊宁市六星街和喀赞其历史街区周边民宿为研究对象,通过网络文本分析与扎根理论方法,探究民宿主客互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价值协同路径。研究表明:(1)民宿主与游客之间除传统的信息、物质、情感等互动形式外,学习互动是推进旅游促“三交”的重要基础;(2)民宿主客互动受到非言语、言语、技术、情境、政策制度、公平感知及过往经历等因素的综合影响;(3)民宿主客互动促进了主客价值协同,强化了文化和国家认同,夯实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心理基础。研究有助于厘清民宿场域旅游促“三交”的机理,也可为民族地区民宿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促“三交” 民宿 价值协同 主客互动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群建设视域下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的多维探析——基于重庆主城都市区的调查 被引量:1
5
作者 陈永亮 李思睿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46,共8页
现代化城市群建设引领区域高水平协同共建,对周边各族群众产生典型的“磁吸效应”。城市中各民族流动人口数量上升既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也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现实空间。文章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以重庆主城... 现代化城市群建设引领区域高水平协同共建,对周边各族群众产生典型的“磁吸效应”。城市中各民族流动人口数量上升既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也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现实空间。文章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以重庆主城都市区为例,依据三种社区生活模式,对嵌入式社区环境、渐进式文化交流以及互助式社团生活展开深入探讨。引导城市中各族群众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不断提升城市民族工作现代化水平,实现各民族共建共治共享,在人口流动融居中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流动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现代化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洲丝路民俗交融的实践内涵、显著特征及其对当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启示 被引量:2
6
作者 徐黎丽 黄嫚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2-101,共10页
在以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今天,从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中华民族史等纵向维度展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和意义,对于具有一定学科背景、知识储备的群体较为适用,但其内容过于遥远、叙事过于宏大,不易被广大民众理解... 在以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今天,从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中华民族史等纵向维度展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和意义,对于具有一定学科背景、知识储备的群体较为适用,但其内容过于遥远、叙事过于宏大,不易被广大民众理解和接受,需要简单通俗的语言和日常生活的参与来引导他们理解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意义和价值。在聚焦绿洲丝路沿线各民族民俗融合的现实情景,以服饰民俗的共适与互动、饮食民俗的多元与共享、居住民俗的采借与创新、交通民俗的演变与互通等与民众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质民俗为切口,横向维度透视各民族从生产、生活层面到情感、精神层面深度交融的基础上,总结衣食住行融合的鲜活性、日常性、直观性、民间性等特点,可说明交往交流交融必须落到衣食住行层面,才能因交往而得以生活,因交流得以互鉴,因交融得以共生。最后在交融加深的基础上,才能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进而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回归生活本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丝路 衣食住行民俗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有形有感有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远夷”到“中华民族”共识的演变——《旅行杂志》中的云南边疆民族认知变迁
7
作者 苍铭 牛平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14,共10页
在以《旅行杂志》涉滇内容为切入点的探讨中,可以看到从“远夷”到“中华民族”共识的演变及内地对云南边疆民族认知变迁。近代中国,“华夷”观与“中华民族”说并存。民国以后,尤其抗战后“中华民族”说渐被认同,但“华夷”观仍有影响... 在以《旅行杂志》涉滇内容为切入点的探讨中,可以看到从“远夷”到“中华民族”共识的演变及内地对云南边疆民族认知变迁。近代中国,“华夷”观与“中华民族”说并存。民国以后,尤其抗战后“中华民族”说渐被认同,但“华夷”观仍有影响。新中国建立后,“劳动者”“建设者”取代“华夷”,认同基准重构。《旅行杂志》不同时期对云南民族形象呈现不同,抗战前是“远夷”,抗战时是“典范”,建国后是“劳动者”“建设者”。形象差异源于接触程度和观念转变。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各民族共同开拓疆域、缔造国家、书写历史、创造文化、培育精神,《旅行杂志》从一个微观视角反映了其凝聚融合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 五个共同 《旅行杂志》 “华夷”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叙事的重大突破——学习《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梧 顾超一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共5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视角叙述中华民族史,既摒弃了传统王朝断代史的局限性,又超越了各族族别史的片面性,实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叙事的重大突破,构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研究的...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视角叙述中华民族史,既摒弃了传统王朝断代史的局限性,又超越了各族族别史的片面性,实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叙事的重大突破,构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研究的全新范式。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视角叙述中华民族史,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优势,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彰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独特性与优越性,破解了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若干重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中华民族共同体 历史叙事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号染色体短臂上7个STR基因座在基因扫描中的信息表现 被引量:5
9
作者 曾朝阳 熊炜 +9 位作者 熊芳 沈守荣 李小玲 李伟芳 王蓉 肖炳燚 范松青 黄河 周鸣 李桂源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43-548,共6页
为了初步探讨7个位于染色体9p区域的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tandemrepeat,STR)基因座:D9S288、D9S157、D9S1748、D9S171、D9S161、D9S1817和D9S1805在遗传学研究及法医学应用中的意义,随机抽取225名湖南汉族无关个体,复合PCR技术扩增上述... 为了初步探讨7个位于染色体9p区域的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tandemrepeat,STR)基因座:D9S288、D9S157、D9S1748、D9S171、D9S161、D9S1817和D9S1805在遗传学研究及法医学应用中的意义,随机抽取225名湖南汉族无关个体,复合PCR技术扩增上述基因座,ABI377全自动测序仪进行基因分型,共检出75种等位基因,通过对基因型及等位片断频率分布的研究和数据统计分析,7个基因座基因频率分布在0.002~0.800之间,构成243种基因型。7个STR基因座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 Weinberg平衡定律(P>0.05),杂合度(heterozygosity,H)介于0 347~0.844之间,个体识别力(discriminationpower,DP)为0.346~0.841,非父排除率(probabilitiesofpaternityexclusion,PPE)为0.308~0.738,多态信息含量(polymorphicinformationcontent,PIC)在0.328~0.822之间。种族比较结果显示,湖南汉族与非洲黑人及欧洲白人在大多数基因座均存在显著差异(P<0.001)。研究结果丰富了中华民族基因数据库,在人类群体遗传学及法医学研究领域有重要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族 STR基因座 遗传多态性 基因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族际通婚的历史轨迹 被引量:9
10
作者 鲁刚 张禹青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22,共8页
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联姻,是民族研究领域内尚待深入展开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对先秦以来我国包括汉族与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相互之间族际通婚的发展轨迹及其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与影响因素,进行了勾勒和梳理,并就其历史作用和社会功... 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联姻,是民族研究领域内尚待深入展开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对先秦以来我国包括汉族与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相互之间族际通婚的发展轨迹及其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与影响因素,进行了勾勒和梳理,并就其历史作用和社会功能特别是从中折射出来的我国各兄弟民族自古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血肉联系,加以简要概括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婚联姻 汉族 少数民族 民族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汉魏晋时期的西南族群地理观念及其格局 被引量:3
11
作者 孙俊 武友德 +2 位作者 潘玉君 骆华松 肖翔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5-124,共10页
文章以《华阳国志》《史记》《汉书》《后汉书》为基本史料,旁补及其他两汉魏晋史志,论述了两汉魏晋西南族群地理观的族群意向、文化意向、环境意向三个基本问题。以《华阳国志》政区为空间解析单位,基于如上三个方面的论述,结论将两汉... 文章以《华阳国志》《史记》《汉书》《后汉书》为基本史料,旁补及其他两汉魏晋史志,论述了两汉魏晋西南族群地理观的族群意向、文化意向、环境意向三个基本问题。以《华阳国志》政区为空间解析单位,基于如上三个方面的论述,结论将两汉魏晋西南的族群地理观念格局划分为多文学多稻田区、少文学少稻田区、无文学无稻田区、俗妖巫或环境恶劣或有"怪物"区(不含史料不详或缺载郡)四种类型。文章同时发现:两汉魏晋西南"汉""夷"的划分与族群原本的身份世系没有刚性的关联,但与族群间的政治、文化关系有关,也与地缘有一定关系;族群地理观念格局与族群客观分布格局具有相当的重合性,二者均反映了族群演进的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群地理观 文化意向 环境意向 族群意向 西南地区 两汉魏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CC网络医疗管理平台在维汉族化疗间歇期带管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2
作者 郑艳 王梅 +1 位作者 张庆庆 唐英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5年第7期44-47,共4页
目的探讨PICC网络医疗管理平台在维吾尔族(维族)、汉族肿瘤化疗间歇期带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维族和汉族各69例PICC置管患者,均按照基于网络医疗平台的电话、短信、QQ群和PICC园地论坛等管理方式进行健康管理干预3个月,观察管理... 目的探讨PICC网络医疗管理平台在维吾尔族(维族)、汉族肿瘤化疗间歇期带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维族和汉族各69例PICC置管患者,均按照基于网络医疗平台的电话、短信、QQ群和PICC园地论坛等管理方式进行健康管理干预3个月,观察管理效果。结果干预3个月后,汉族患者导管堵塞、非计划拔管率显著低于维族患者,汉族患者导管管理能力总分显著高于维族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PICC网络医疗管理平台使PICC管理更加科学规范,但还要加强对维族患者PICC健康管理的针对性,以进一步提高其导管自我管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维吾尔族 汉族 化疗间歇期 PICC 网络医疗管理平台 并发症 导管自我管理 非计划性拔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祜族厄莎信仰与基督教的互动整合 被引量:7
13
作者 苏翠薇 刘劲荣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6-89,共4页
拉祜族的厄莎信仰和基督教有着良好的互动关系。厄莎信仰是拉祜族最具生命力的人文系统,是拉祜族得以生存繁衍的精神动力和社会机制。当基督教作为外来文化进入拉祜族社会时,厄莎信仰成为基督教传播的重要载体与平台,为基督教注入了强... 拉祜族的厄莎信仰和基督教有着良好的互动关系。厄莎信仰是拉祜族最具生命力的人文系统,是拉祜族得以生存繁衍的精神动力和社会机制。当基督教作为外来文化进入拉祜族社会时,厄莎信仰成为基督教传播的重要载体与平台,为基督教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实现了基督教在拉祜族地区的本土化。基督教的现代理念和手段,有利于拉祜族社区的生产技术、教育卫生、生活观念等的提升,并在厄莎和基督教信仰的基础上共构了一种拉祜族传统的社会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祜族 厄莎信仰 基督教 互动整合 社会和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民族史研究散论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文光 田琬婷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59-61,共3页
中国各民族的发展史与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史紧密相关 ,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族一经形成 ,在其漫长的历史中一直发挥着主体民族的凝聚作用 ,具有三个特点 :融合性、扩展性和南北差异性。中国民族文化的研究不应忽略对汉族历... 中国各民族的发展史与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史紧密相关 ,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族一经形成 ,在其漫长的历史中一直发挥着主体民族的凝聚作用 ,具有三个特点 :融合性、扩展性和南北差异性。中国民族文化的研究不应忽略对汉族历史文化的研究。中华民族居住的地理环境的差异所导致的中国北方游牧经济类型和南方农耕类型的差异和相互影响 ,决定了中国民族发展中的融合特点、关系特点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民族史研究 汉族历史文化 南北差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与迁移:柴达木地区四次规模性族群入迁考察 被引量:4
15
作者 关丙胜 吴海霞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8-53,共6页
4世纪的吐谷浑、16至17世纪的土默特与和硕特蒙古人、1930年代的哈萨克人以及1950年代以来河湟农业区的移民规模性入迁青海柴达木地区,使其成为不同历史时期吸引远来族群的接纳地。考察四次同一指向的迁移后发现:只要有足够的空间,由外... 4世纪的吐谷浑、16至17世纪的土默特与和硕特蒙古人、1930年代的哈萨克人以及1950年代以来河湟农业区的移民规模性入迁青海柴达木地区,使其成为不同历史时期吸引远来族群的接纳地。考察四次同一指向的迁移后发现:只要有足够的空间,由外而里的规模性入迁是历史之常数,其引发的与先居族群之间的接触、竞争、矛盾乃至冲突也在所难免。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族群间必定趋向理解与对话,使区域资源重新得以配置和共享,并最终实现族群之间文明的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 族群迁移 文明互动 柴达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动仪式链理论视域下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本质推演 被引量:34
16
作者 王洪珅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36-40,共5页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学界一直关注的领域之一,相关研究呈现出了多视角、多维度、多理论支撑和多学科交叉的态势。兰德尔·柯林斯从微观社会学角度研究社会学问题,提出了互动仪式链理论。该理论中的部分内容有助于从新的角度解释少数...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学界一直关注的领域之一,相关研究呈现出了多视角、多维度、多理论支撑和多学科交叉的态势。兰德尔·柯林斯从微观社会学角度研究社会学问题,提出了互动仪式链理论。该理论中的部分内容有助于从新的角度解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探讨分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本质、存续的动因、消亡的本质原因。研究认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本质上只是一种仪式性的身体活动,情感能量获取是其存续的根本动因,沉降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日渐式微的本质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动仪式链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族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京地区汉族献血者HLA-Cw及其KIR2D基因型频率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林红 马玲 +1 位作者 薛敏 刘衍春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469-1473,共5页
目的:对中国南京地区汉族献血人群HLA-Cw与其配体KIR2D基因型频率分别进行调查,并分析两者的配对和识别方式,为今后研究其在疾病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依据。方法:应用PCR-SSP技术对江苏省血液中心241名汉族合格无偿献血者进行HLA-Cw和KIR2D... 目的:对中国南京地区汉族献血人群HLA-Cw与其配体KIR2D基因型频率分别进行调查,并分析两者的配对和识别方式,为今后研究其在疾病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依据。方法:应用PCR-SSP技术对江苏省血液中心241名汉族合格无偿献血者进行HLA-Cw和KIR2D基因分型,根据HLA-Cw与KIR2D基因的识别方式,分析个体HLACw与相应激活型或抑制型KIR2D受体的识别情况。结果:南京地区献血人群中HLA-C1的表达频率为76.35%,远高于HLA-C2的表达频率(23.65%),C1/C2等位基因的表达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与HLA-Cw配对的5个KIR2D(L1、L2、L3、S1和S2)的表达频率分别为:97.93%、29.05%、98.34%、29.05%和21.16%;HLA-C1/C1和2DL1+/2DL2-/2DL3+/2DS1-/2DS2-的配对组合最多(75/214)。结论:本研究初步提供了本地区献血人群HLACw和5个KIR2D受体基因多态性数据。通过配对分析发现,抑制型HLA-Cw-KIR配对表达高于活化型配对,提示HLA-Cw第80位密码子、KIR2D受体基因的组合层面上存在着以抑制型信号通路为优势的共同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LA-CW 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 合格献血者 中国南京地区人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建构视野下游牧与农耕族群互动的分期与特点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大龙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0-110,共11页
中华大地上生活的人群大体可以分为游牧与农耕两大族群,而两大族群的互动不仅构成了中国史书的主要内容,也是中国从传统王朝国家向近现代主权国家的转变的主要推动力量。从国家建构的视阈下探讨两大族群的互动,不仅为研究两大族群互动... 中华大地上生活的人群大体可以分为游牧与农耕两大族群,而两大族群的互动不仅构成了中国史书的主要内容,也是中国从传统王朝国家向近现代主权国家的转变的主要推动力量。从国家建构的视阈下探讨两大族群的互动,不仅为研究两大族群互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更有助于形成符合阐释中华大地主权建构与族群凝聚历史的话语体系。因此,从国家建构的视角出发,将两大族群的互动分为五个时期,并对每个时期的特点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牧族群 农耕族群 互动 分期与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界互动:族性塑造机制探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郑宇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4-71,共8页
从边界互动视角出发检视,习俗、集体记忆、语言、宗教等族性表征便不再稳定、持久地附着于族群之上,而是展现为在多重边界互动中的不断生成、重构和流变的过程性存在。在把族性看作一种主客对象性整体关系的基础上,我们提出边界互动应... 从边界互动视角出发检视,习俗、集体记忆、语言、宗教等族性表征便不再稳定、持久地附着于族群之上,而是展现为在多重边界互动中的不断生成、重构和流变的过程性存在。在把族性看作一种主客对象性整体关系的基础上,我们提出边界互动应当被视为族性塑造的一种核心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性 表征 边界互动 族群 塑造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汉时期民族关系互动述论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文光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25-130,共6页
在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内,各民族有了大的发展,民族间的交流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但民族关系仍然紧张,以矛盾冲突为主的汉匈民族关系、汉越民族关系构成了秦汉时期民族关系的主要方面和基本内容,而民族的分化、重组与融合却为中华民族的形... 在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内,各民族有了大的发展,民族间的交流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但民族关系仍然紧张,以矛盾冲突为主的汉匈民族关系、汉越民族关系构成了秦汉时期民族关系的主要方面和基本内容,而民族的分化、重组与融合却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动力,为汉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时期 民族关系 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