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8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niformity principle of temperature difference field in heat transfer optimization 被引量:1
1
作者 Xue-Tao Cheng Xin-Gang Liang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6期245-253,共9页
The uniformity principle of temperature difference field is very useful in heat exchanger analyses and optimizations.In this paper, we analyze some other heat transfer optimization problems in the thermal management s... The uniformity principle of temperature difference field is very useful in heat exchanger analyses and optimizations.In this paper, we analyze some other heat transfer optimization problems in the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of spacecrafts,including the cooling of thermal components, the one-stream series-wound heat exchanger network, the volume-to-point heat conduction problem, and the radiative heat transfer optimization problem, and have found that the uniformity principle of temperature difference field also holds. When the design objectives under the given constraints are achieved, the distributions of th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fields are uniform. The principle reflects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distribution of potential in the heat transfer optimization problems. It is also shown that the principle is consistent with the entransy theory. Therefore, although the principle is intuitive and phenomenological, the entransy theory can be the physical basis of the princip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t transfer optimization UNIFORMITY PRINCIPLE of temperature difference field EQUIPARTITION of potential entransy theor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umerical analysis on three dimensional temperature field of the gap between piston and cylinder
2
作者 苑士华 王智慧 彭增雄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I CAS 2013年第2期158-162,共5页
The three dimensional temperature field of the gap between piston and cylinder was ob- tained by numerically solving energy equation. The boundary condition of the equation was given in the form of heat transfer coeff... The three dimensional temperature field of the gap between piston and cylinder was ob- tained by numerically solving energy equation. The boundary condition of the equation was given in the form of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instead of solving the temperature field of solid parts. The tem- perature field was calculated both under high speed high pressure condition and low speed low pres- sure condition. The numerical result was compared to experimental result under low speed low pres- sure condition and showed good agreement. It was shown that the influence of heat transfer coeffi- cient on t'tim temperature was significant. The adiabatic condition was reasonable under low speed low pressure condition, but invalid under high speed high pressure condition. It was a good way to describe the influence of solid parts on temperature using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but avoiding sol- ving the temperature field of solids par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ston and cylinder temperature field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保温被对喀什地区日光温室夜间温度影响的量化分析
3
作者 张传坤 马迎春 +4 位作者 付文敏 温丹 刘波 王晓 杨宁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8-103,共6页
为研究保温被对日光温室夜间温度造成的影响,对试验期间连续两日夜间两种保温被覆盖下日光温室的放热量、温度变化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温室A、D两日夜间放热量分别是221.70、210.00 W·m^(-2)和339.27、334.65 W·m^(-2),温... 为研究保温被对日光温室夜间温度造成的影响,对试验期间连续两日夜间两种保温被覆盖下日光温室的放热量、温度变化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温室A、D两日夜间放热量分别是221.70、210.00 W·m^(-2)和339.27、334.65 W·m^(-2),温室A放热量分别是温室D放热量的65%、63%;温室A空气温度降幅分别比温室D空气温度降幅少1.7、1.4℃;两日温室A、D保温被传热系数平均值分别为0.65、0.64 W·m^(-2)·℃^(-1)和1.32、1.32 W·m^(-2)·℃^(-1);温室A保温被的保温作用远大于温室D保温被的保温作用。两日夜间温室A空气温度平均值分别为11.8、12.6℃,凌晨时分最低值分别为10.9、11.1℃,能够满足喜温果菜越冬生产对温度的要求;温室A保温被传热系数最大值为0.74 W·m^(-2)·℃^(-1),可以作为参考指标在喀什地区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光温室 保温被 温度降幅 传热系数 参考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循环推进算法的采煤工作面围岩温度场数值模拟研究
4
作者 秦跃平 郭铭彦 +4 位作者 唐飞 刘强 张冀昕 侯浩楠 赵微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9-420,共12页
随着浅部赋存煤炭资源的日益枯竭,深部开采已经成为煤炭资源开发的新常态。深部高温高湿的热环境将危害作业人员健康,增加机电设备故障率,极易引发井下安全事故。高温围岩作为采煤工作面的最主要热源之一,长期以来其散热量计算依赖于拟... 随着浅部赋存煤炭资源的日益枯竭,深部开采已经成为煤炭资源开发的新常态。深部高温高湿的热环境将危害作业人员健康,增加机电设备故障率,极易引发井下安全事故。高温围岩作为采煤工作面的最主要热源之一,长期以来其散热量计算依赖于拟合经验式,缺乏科学合理的计算方法。基于傅里叶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建立了采煤工作面二维围岩温度场非稳态数学模型,运用有限体积法对模型进行了离散,提出了以坐标间断移动来模拟实际割煤进刀过程的循环推进新算法,显著提高了动态推进条件下高温采煤工作面围岩散热的计算精度。随后以单个节点为例详细介绍了循环推进算法流程,基于Visual Studio编程平台自主开发了数值解算程序,并结合工程背景开展了采煤工作面高温围岩温度场及散热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与实测验证工作。结果表明:模拟结果与现场实测数据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平均相对误差为6.15%;在连续循环割煤过程中,围岩温度场呈现周期性变化特征;在一个循环周期内,各区域围岩散热强度在进刀循环开始时达到峰值,随后不稳定换热系数开始快速下降,且下降趋势逐渐减缓;传统的拟合经验式忽略了割煤循环过程中围岩散热强度随时间的改变,高估了围岩散热能力;在热害严重的采煤工作面,通过适当减缓进刀速度或采用截深更浅的采煤机刀头可有效减少围岩散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工作面 围岩散热 围岩温度场 循环推进算法 不稳定换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却通道对引射器红外辐射特性影响的研究
5
作者 王忠义 吴雪 +2 位作者 张力敏 孙涛 王萌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85-1092,共8页
为降低燃气轮机排气系统中的引射器排气温度,从而减少排出燃气的红外辐射强度,本文提出了一种具有冷却通道的亚音速引射器结构,并提出了评价冷却通道引射器的综合系数。在原有的引射器喷嘴内增加冷却通道,使冷气直接与主流中心位置的高... 为降低燃气轮机排气系统中的引射器排气温度,从而减少排出燃气的红外辐射强度,本文提出了一种具有冷却通道的亚音速引射器结构,并提出了评价冷却通道引射器的综合系数。在原有的引射器喷嘴内增加冷却通道,使冷气直接与主流中心位置的高温气体掺混,破坏排气包覆性分布,达到提高主流温度均匀性、降低中心温度的目的。本文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引射器内冷却通道数量、冷却通道进深和排气通道的排布对引射器内阻力特性、换热特性、出口温度分布特性的综合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单排冷却通道排布时,通道数量与换热特性成正比,与阻力损失成反比;双排冷却通道排布时,阻力损失降低。双排12通道引射器可有效降低出流总温,均匀主流温度,综合系数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射器 冷却通道 温度均匀度 阻力 换热 综合系数 排气系统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风加热沥青路面冲击射流共轭传热特性
6
作者 徐信芯 刘道成 +3 位作者 郑江溢 蔡万智 顾海荣 张辉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8-157,共10页
为提高热风加热沥青路面的就地再生加热效果,基于热风冲击射流对流换热和沥青路面内部导热的共轭传热过程,建立了热风加热沥青路面的冲击射流共轭传热理论模型,选取有限容积法得到了共轭传热模型的通用离散方程,采用压力-速度耦合半隐... 为提高热风加热沥青路面的就地再生加热效果,基于热风冲击射流对流换热和沥青路面内部导热的共轭传热过程,建立了热风加热沥青路面的冲击射流共轭传热理论模型,选取有限容积法得到了共轭传热模型的通用离散方程,采用压力-速度耦合半隐式算法(semi-implicit method for pressure linked equations,SIMPLE)获得了整个求解域内温度场分布,选取平均热流密度和平均换热系数反映沥青路面加热效果,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热风出口速度和热风出口温度对路面加热效果的影响程度。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理论计算与实验温度场分布趋势吻合度高,两者平均误差为8.4%;平均热流密度和平均换热系数在加热初期均从最大值急剧下降,而后下降幅度逐渐减小趋于平衡,两者的仿真计算与实验结果趋势相同,平均误差分别为6.4%和7.8%;热风出口速度和热风出口温度对平均热流密度均有显著影响,热风出口速度对平均换热系数有显著影响,热风出口温度对平均换热系数的影响相较于平均热流密度指标表现为不显著。研究结果为后续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热风加热温度控制和加热器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地热再生 冲击射流 热风出口速度 热风出口温度 平均热流密度 平均换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传热和红外热成像的煤矸识别方法
7
作者 程刚 陈杰 +2 位作者 潘泽烨 魏溢凡 陈森森 《工矿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6-71,137,共7页
基于可见光图像的煤矸识别方法准确率不高、识别速度慢;基于高能射线透射的煤矸识别方法具有很大辐射导致较少应用。红外热成像具有穿透性强、不受光线影响等优点,但煤和矸石的表面温度在室温下相对接近,导致煤和矸石在红外热图像中没... 基于可见光图像的煤矸识别方法准确率不高、识别速度慢;基于高能射线透射的煤矸识别方法具有很大辐射导致较少应用。红外热成像具有穿透性强、不受光线影响等优点,但煤和矸石的表面温度在室温下相对接近,导致煤和矸石在红外热图像中没有明显差异,难以获得较好的识别效果。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水传热和红外热成像的煤矸识别方法。在不同水温(18,21,24,27,30℃)条件下进行煤和矸石红外热成像实验,通过煤和矸石红外热图像和温度变化之间的差异来区分煤和矸石。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水温下煤和矸石红外热图像不同,当水温低于环境温度时,煤和矸石红外热图像之间的差异较大;在相同水温条件下,煤和矸石红外热图像之间的差异随着时间增加逐渐增大;煤和矸石表面温度变化均随水温升高和时间增加呈增大趋势,但矸石表面温度变化大于煤表面温度变化;当水温为18℃、时间为180 s时,煤和矸石红外热图像之间差异和温差均达到最大。这说明低温的水可作为一种传热介质,更有利于使煤和矸石之间产生较大的温差,从而实现煤和矸石红外热图像准确、快速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识别 水传热 红外热成像 红外热图像 温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深井控温钻井隔热涂层参数影响机制研究
8
作者 宋先知 姚学喆 +2 位作者 许争鸣 周蒙蒙 王庆辰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6-135,共10页
为揭示隔热涂层对超深井井筒温度场的影响规律,针对隔热涂层与钻杆的导热特点,采用传热热阻形式计算钻杆的综合传热系数,构建了考虑钻杆内隔热涂层影响的超深井井筒–地层瞬态传热模型,并采用有限差分法对模型进行离散,利用高斯–赛德... 为揭示隔热涂层对超深井井筒温度场的影响规律,针对隔热涂层与钻杆的导热特点,采用传热热阻形式计算钻杆的综合传热系数,构建了考虑钻杆内隔热涂层影响的超深井井筒–地层瞬态传热模型,并采用有限差分法对模型进行离散,利用高斯–赛德尔算法进行迭代求解。通过理论分析和现场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研究发现,钻杆内隔热涂层的导热系数对井底循环温度影响显著,随着导热系数减小,井筒环空温度迅速降低,出口温度升高;隔热涂层的厚度和长度对井筒温度也有重要影响,隔热涂层厚度越大,井底循环温度越低。这些发现为超深井钻井过程中井筒温度的调控和隔热钻杆参数的优选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井 钻井 井筒温度 隔热涂层 钻杆 综合传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滴形热管阵列预冷器综合换热特性数值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侯温馨 吕元伟 +2 位作者 张镜洋 张靖周 王奉明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82-191,共10页
提出了一种应用于高超声速飞行器进气预冷的水滴形热管阵列预冷器构想,以实现进气预冷的高效换热和低流动损失。基于将热管处理为恒定温度导热体的简化模型假设,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水滴形热管预冷器的流动换热特性以及水滴热管形状... 提出了一种应用于高超声速飞行器进气预冷的水滴形热管阵列预冷器构想,以实现进气预冷的高效换热和低流动损失。基于将热管处理为恒定温度导热体的简化模型假设,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水滴形热管预冷器的流动换热特性以及水滴热管形状、纵向间距和来流马赫数的影响,并与具有相同截面积的圆形热管预冷器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水滴外形减少了外掠高温来流在热管尾缘脱落涡的产生,流动变得平滑。与圆形热管预冷器相比,水滴形热管预冷器极大地减小了高温来流流动损失,仅为圆形热管阵列的30%。虽然温降有所降低,但综合性能因子大于圆形热管预冷器。在本文的研究参数范围内,存在相对较优的水滴形状和热管纵向间距,可以获得更高的综合换热特性;随着来流马赫数增大,预冷器的综合换热特性有所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飞行器 水滴形热管预冷器 温降 对流换热系数 压力损失系数 综合性能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浸式变压器的全域热网络模型 被引量:2
10
作者 鲁非 苏翔 +2 位作者 李化 林福昌 卢仰泽 《计量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7,共9页
热点温度是衡量变压器绝缘性能和安全裕度的重要指标,对其进行快速准确计算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油浸式变压器内部的产热和传热机理进行了分析,得到自然对流边界层中速度和温度分布与流体普朗特数Pr的关系,考虑到局部自然对流换热系数的... 热点温度是衡量变压器绝缘性能和安全裕度的重要指标,对其进行快速准确计算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油浸式变压器内部的产热和传热机理进行了分析,得到自然对流边界层中速度和温度分布与流体普朗特数Pr的关系,考虑到局部自然对流换热系数的沿程变化以及不同区域传热特性的差异,对油浸式变压器进行了分区分层处理。基于热电类比法定义了多种热阻类型,构建了油浸式变压器的全域热网络模型;通过有限元仿真对比了热网络模型的计算结果。二者所得绕组温度变化趋势相同,热点温度相差约1.9%,热点位置相差约7.7%。相比于有限元仿真,热网络模型在求解时间和效率上更有优势,能够实现油浸式变压器运行状态的在线监测、实时分析和动态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测量 变压器热点温度 自然对流 局部对流 换热系数 热网络模型 有限元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尺度下基于对流混合的充填不平衡影响因素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洋 徐斌 +1 位作者 王邱宇 杜洋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12-218,共7页
针对流道中采用对流混合的充填不平衡新的调控方法,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微尺度聚合物熔体流动因素对流道熔体温度分布调控特性的影响。以“H”型流道作为研究对象,在流道中布局了对流混合装置。采用单因素的实验方法研究熔体温度、对流... 针对流道中采用对流混合的充填不平衡新的调控方法,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微尺度聚合物熔体流动因素对流道熔体温度分布调控特性的影响。以“H”型流道作为研究对象,在流道中布局了对流混合装置。采用单因素的实验方法研究熔体温度、对流换热系数、流道系统对熔体充填不平衡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绝热边界条件时,升高熔体温度伴随着熔体自身黏度的下降,对称点之间的温差减小,改善了充填不平衡,对流换热边界时,升高熔体温度加大了熔体通过壁面散失的热量,对称点之间的温差加大,充填不平衡越明显;对流换热系数越小,熔体与壁面之间的导热效率越低,熔体平均温度较高,增加了对称点之间的温差,加剧了充填不平衡;随着流道系统的减小,微尺度效应减弱,可以降低对称点间的温差,充填不平衡的现象得到了较好的改善。其中对流换热系数对充填不平衡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流道系统,最后是熔体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混合 熔体温度 对流换热系数 流道系统 充填不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油喷雾撞击高温壁面的瞬态传热特性
12
作者 郭镇瑶 张卫正 +3 位作者 靳爽 颜杰 石智成 原彦鹏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81-488,共8页
通过瞬态测温技术对定容燃烧室中柴油喷雾撞击高温壁面的瞬态传热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初始壁面温度从250℃升高到550℃,壁面上传热模式由膜态蒸发转化为核态沸腾,进而转化为过渡沸腾,这种转化使表面热流密度和换热系数先增大后减小... 通过瞬态测温技术对定容燃烧室中柴油喷雾撞击高温壁面的瞬态传热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初始壁面温度从250℃升高到550℃,壁面上传热模式由膜态蒸发转化为核态沸腾,进而转化为过渡沸腾,这种转化使表面热流密度和换热系数先增大后减小,且分别在440℃和400℃达到最大值.增大喷射压力、减小撞壁距离和环境温度有助于提高表面热流密度和换热系数.初始表面温度的升高增加了喷射压力和撞壁距离对传热特性的影响,但降低了环境温度的作用.以毕渥数和傅里叶数表示的量纲为1表面热流密度曲线形态高度相似,且揭示了喷雾撞击高温壁面过程中的内部传热机制.此外,建立了一种准确性高、适用壁面温度范围广的预测最大表面热流密度的量纲为1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雾撞壁 高温壁面 表面热流密度 换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热炉排烟热量损失和炉体散热损失探讨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心芳 《炼油技术与工程》 CAS 2024年第4期16-19,24,共5页
提高加热炉热效率需要进一步降低排烟热量损失、减少炉体散热损失。文中对负荷相当的两台加热炉进行计算分析。当排烟温度为80℃时,排烟热量损失占比约为3%;若要将排烟热量损失占比降为2%,则排烟温度接近空气的露点温度,会产生大量凝结... 提高加热炉热效率需要进一步降低排烟热量损失、减少炉体散热损失。文中对负荷相当的两台加热炉进行计算分析。当排烟温度为80℃时,排烟热量损失占比约为3%;若要将排烟热量损失占比降为2%,则排烟温度接近空气的露点温度,会产生大量凝结水,将会出现露点腐蚀等问题。当设计外壁温度为80℃时,系统总散热损失可能大于放热量的3%,其中余热回收系统散热损失占比大于1%;在环境风速为2 m/s的工况下,系统总散热损失占比约增加0.3百分点。当设计外壁温度为65℃时,系统总散热损失占比约为2.5%,其中余热回收系统散热损失占比约为1%。加热炉热强度越高,炉体结构尺寸越小,散热损失越小,实际运行时加热炉热效率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热炉 排烟热量损失 炉体散热损失 热效率 过剩空气系数 燃料组分 辐射传热系数 炉外壁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缩机排气显热驱动的溶液除湿系统节能特性研究
14
作者 张骞 张光玉 《中外能源》 CAS 2024年第11期95-104,共10页
利用空调压缩机高温排气显热驱动液体除湿系统,不仅可以降低排气过热程度,改善制冷机组运行工况,还可以有效利用排气余热制冷、除湿,降低空调冷负荷,具有双重节能效应。基于常用的LiCl除湿溶液,设计了一种利用压缩机排气显热驱动的溶液... 利用空调压缩机高温排气显热驱动液体除湿系统,不仅可以降低排气过热程度,改善制冷机组运行工况,还可以有效利用排气余热制冷、除湿,降低空调冷负荷,具有双重节能效应。基于常用的LiCl除湿溶液,设计了一种利用压缩机排气显热驱动的溶液除湿系统,明确压缩机排气热量的计算方法,建立LiCl溶液除湿与再生循环的物质和能量平衡计算模型,并对影响该系统节能率的各种参数进行分析。影响节能率的主要因素有室外环境温湿度、制冷机组运行工况、LiCl溶液流量、除湿器入口溶液温度、再生器和除湿器的热质交换系数与气液比、回热器的热交换系数等。分析结果表明,适当降低室外温湿度(处理回风)或提高室外温湿度(处理新风)、降低蒸发温度和等熵效率、提高冷凝温度、优化LiCl溶液与制冷剂流量之比和除湿器入口溶液温度、提高热质交换系数和气液比、提高回热器效率,都有利于提高节能率。在不同城市采用该方案,处理回风的节能率在10%~15%之间,处理新风的节能率在10%~20%之间,其中,夏热冬冷与夏热冬暖地区处理新风时的节能率可达2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气显热 溶液除湿 室外温湿度 热质交换系数 溶液流量 节能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建筑供暖房间动态热负荷及热环境研究
15
作者 高渊清 王迪 +2 位作者 王雪锦 崔玉芳 张淼晴 《山西建筑》 2024年第6期128-131,135,共5页
建筑节能减碳是实现双碳目标两大战略的重要领域,寒冷地区公共建筑供热能耗普遍较高。公共建筑供暖目标是在节能减碳双控目标下实现精准补偿热负荷,并满足舒适要求。在调研公共建筑供热需求模式的基础上,根据反应系数法原理,应用特征温... 建筑节能减碳是实现双碳目标两大战略的重要领域,寒冷地区公共建筑供热能耗普遍较高。公共建筑供暖目标是在节能减碳双控目标下实现精准补偿热负荷,并满足舒适要求。在调研公共建筑供热需求模式的基础上,根据反应系数法原理,应用特征温度法,研究分析高校供热与非供热房间各时间段不同人员工作状况下的动态热负荷和热环境,为北方公共建筑实现精准供热和热舒适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逐时热负荷 邻室传热 反应系数法原理 特征温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循环工况下蒸汽发生器传热管一、二次侧温差估算
16
作者 龚铭游 王振营 王泰科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4-348,共5页
为确保事故后的堆芯冷却,建立数学模型对自然循环工况下蒸汽发生器传热管一、二次侧温差分布情况进行计算,并研究自然循环流量、衰变热水平、二次侧压力等对温差分布的影响。本实验结果可为蒸汽发生器传热管应力分析提供输入,为制定合... 为确保事故后的堆芯冷却,建立数学模型对自然循环工况下蒸汽发生器传热管一、二次侧温差分布情况进行计算,并研究自然循环流量、衰变热水平、二次侧压力等对温差分布的影响。本实验结果可为蒸汽发生器传热管应力分析提供输入,为制定合理的事故处理策略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循环 传热管 温差 蒸汽发生器(SG) 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测钢坯温度分布的时间顺序粒子群优化算法
17
作者 高伟 许礼飞 马标 《工业加热》 CAS 2024年第9期28-32,共5页
以加热炉内钢坯的一维模型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有限差分法的瞬态导热正问题以及基于时间顺序的粒子群优化算法来构建一维瞬态导热反问题的数学模型。首先以钢坯离散点处温度测量值作为已知条件,并将其与导热正问题计算的温度值的均方差... 以加热炉内钢坯的一维模型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有限差分法的瞬态导热正问题以及基于时间顺序的粒子群优化算法来构建一维瞬态导热反问题的数学模型。首先以钢坯离散点处温度测量值作为已知条件,并将其与导热正问题计算的温度值的均方差作为目标函数,通过粒子群优化算法反演得到边界的热流密度值。其次将反演的热流密度值代入导热正问题中求得离散点处的温度模拟值。最后使用Python语言编写通用算法程序。计算结果表明:离散点处的温度模拟值与测量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说明所构建的导热反问题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演出钢坯表面的边界条件,而且当存在随机误差时,仍能精确地预测钢坯温度分布。后面可以进一步结合实际工程,将该模型推广到三维钢坯温度预测系统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子群优化算法 瞬态导热反问题 对流换热系数 钢坯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调冷水管道绝热层经济厚度及冷水温升探讨
18
作者 韩靖 钟世民 +2 位作者 谷付清 李会芳 屈月月 《暖通空调》 2024年第12期38-41,共4页
基于现有公式,建立了空调冷水管道绝热层经济厚度与冷水温升耦合计算式。以DN50空调冷水管道为例,在实际绝热层外表面传热系数下,计算出空调冷水管道绝热层经济厚度、管道内空调冷水温升,分析了主要参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给出了不同管... 基于现有公式,建立了空调冷水管道绝热层经济厚度与冷水温升耦合计算式。以DN50空调冷水管道为例,在实际绝热层外表面传热系数下,计算出空调冷水管道绝热层经济厚度、管道内空调冷水温升,分析了主要参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给出了不同管径空调冷水管道绝热层经济厚度及100m长钢管内空调冷水温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调 冷水 管道 钢管 绝热层 经济厚度 温升 传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泵叶片结冰后的特性数值模拟研究
19
作者 马飞 张永昇 《区域供热》 2024年第5期106-111,共6页
通过数值模拟探讨了电厂工作环境中泵叶片结冰对其特性的影响。考察了不同来流温度和液态水含量(LWC)下的结冰特性和传热系数(HTC)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来流温度的降低,泵叶片表面逐渐出现结冰现象,导致传热系数增加。同时,增加LW... 通过数值模拟探讨了电厂工作环境中泵叶片结冰对其特性的影响。考察了不同来流温度和液态水含量(LWC)下的结冰特性和传热系数(HTC)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来流温度的降低,泵叶片表面逐渐出现结冰现象,导致传热系数增加。同时,增加LWC显著提高了结冰区域的传热系数,表现为局部热传递的尖锐峰值。结合来流温度和LWC的影响,揭示了在寒冷高湿环境下结冰的复杂特性。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泵叶片结冰机理和设计防冰系统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泵叶片 结冰特性 传热系数 液态水含量 来流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气角度对旋转盘冷却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9
20
作者 罗翔 徐国强 +1 位作者 陶智 丁水汀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40-243,共4页
为了研究不同的预旋角度对高位进气转静系旋转盘冷却与换热特性的影响,分别在三种预旋进气角度(0°,15°,30°)下对转盘的冷却效果进行了试验。通过试验,得到了每种预旋角度下的温度分布、盘面局部努赛尔特数分布、盘面平... 为了研究不同的预旋角度对高位进气转静系旋转盘冷却与换热特性的影响,分别在三种预旋进气角度(0°,15°,30°)下对转盘的冷却效果进行了试验。通过试验,得到了每种预旋角度下的温度分布、盘面局部努赛尔特数分布、盘面平均努赛尔特数、转盘无量纲总体平均温度和转盘无量纲径向平均温差等参数。试验结果显示:高位垂直进气的冷却效果最好,预旋15°次之,预旋30°最低。并且流量变化对转盘的冷却效果影响较大,而转盘旋转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轮机 涡轮转子 传热系数 温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