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ological Model of Pre-Jurassic Heterogeneous Basement and Hydrocarbon Productivity Prediction of “Oil-and-Gas Bearing Contact Zone Horizon” Between Paleozoic and Mesozoic Deposits of Ostaninskoye and Severoostaninskoye Oil-and-Gas Fields(Western Siberi
1
作者 Kseniya I.Kanakov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57-158,共2页
This work is devoted to the analysis of the formation conditions and geologic model of Paleozoic basement rocks of a number of oil-and-gas fields, located in Tomsk region(South of West-Siberian Oil-and-Gas Province,Ru... This work is devoted to the analysis of the formation conditions and geologic model of Paleozoic basement rocks of a number of oil-and-gas fields, located in Tomsk region(South of West-Siberian Oil-and-Gas Province,Russia).The research is based on integrated data interpretation of seismic exploration, well logging and deep drilling.The study is at the interfaces between exploration geophys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ismic interpretation OIL content prediction well-logging data reservoir model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碎屑岩储层智能表征与建模方法研究现状及展望
2
作者 岳大力 李伟 +9 位作者 王武荣 孙盼科 吴胜和 徐振华 刘磊 邬德刚 屈林博 任柯宇 林津 张姝琪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03-923,共21页
碎屑岩储层是中国乃至全球油气资源的重要载体。受限于碎屑岩储层非均质强、地下表征资料相对不足的客观条件,传统的表征与建模技术长期以来难以满足地下储层精细勘探与高效开发的需求。21世纪以来,众多学者逐步尝试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 碎屑岩储层是中国乃至全球油气资源的重要载体。受限于碎屑岩储层非均质强、地下表征资料相对不足的客观条件,传统的表征与建模技术长期以来难以满足地下储层精细勘探与高效开发的需求。21世纪以来,众多学者逐步尝试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碎屑岩储层表征与建模领域,并在近10年取得快速发展。鉴于此,作者系统梳理了智能化技术在碎屑岩储层表征与建模领域的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重点阐述了储层参数测井智能解释、智能化断层与地层构造解析、井震融合智能储层预测、碎屑岩储层智能三维地质建模的最新研究进展与应用效果,并分析了不同智能化储层表征与建模技术面临的挑战与未来的发展方向。总体而言,上述碎屑岩储层智能表征技术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着高质量样本不足、智能学习模型泛化能力较差、知识驱动与数据驱动融合程度低等难题,未来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与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岩 储层表征 三维地质建模 测井解释 井震融合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三叠系白碱滩组优质滩坝砂地震预测
3
作者 苏艳丽 叶迪 +3 位作者 钦黎明 贺陆明 王贤 徐群洲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625-630,共6页
玛湖凹陷三叠系白碱滩组滩坝砂体沉积广泛发育。研究区白二段滩坝砂体储层在横向上变化迅速,出油砂岩单层厚度较薄,储层与非储层之间弹性参数差异微小等特征,常规地震预测手段难以识别薄砂岩。本文采用井震结合的方式,并深入开展古地貌... 玛湖凹陷三叠系白碱滩组滩坝砂体沉积广泛发育。研究区白二段滩坝砂体储层在横向上变化迅速,出油砂岩单层厚度较薄,储层与非储层之间弹性参数差异微小等特征,常规地震预测手段难以识别薄砂岩。本文采用井震结合的方式,并深入开展古地貌分析,在充分了解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地震多属性刻画岩相的展布特征。针对传统阻抗曲线无法有效识别细砂岩这一难题,通过拟声波阻抗地震反演技术,准确识别出油细砂岩。因此,建立了一套适用于研究区滩坝砂岩性的地震识别方法,为研究区后续的评价与开发工作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撑,有力推动了相关勘探开发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坝砂体 井震结合 古地貌分析 地震属性 拟声波阻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钻井中地震资料高分辨率处理的多尺度智能融合与动态验证
4
作者 袁三一 许言午 +2 位作者 谢仁军 陈帅 袁俊亮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07-617,共11页
针对钻井过程中的地震资料分辨率低导致井筒附近和钻头前方小尺度地质体刻画不精准问题,开展钻井场景下地震资料高分辨率处理技术和方法研究。将钻井场景下的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分为钻前处理、已钻井修正与随钻更新3个阶段,通过整合... 针对钻井过程中的地震资料分辨率低导致井筒附近和钻头前方小尺度地质体刻画不精准问题,开展钻井场景下地震资料高分辨率处理技术和方法研究。将钻井场景下的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分为钻前处理、已钻井修正与随钻更新3个阶段,通过整合不同阶段、不同空间范围和不同频率的地震资料、已钻井和随钻井信息,并利用人工智能建模方法,构建了一种多元信息融合的渐进式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技术,实现了简单高效的随钻信息更新。实例应用表明,随着多元信息的逐步加入,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和成像精度显著提升,薄层弱反射得以更清晰显示。随钻更新的地震信息在钻头前方地质体预测中展现出较高的应用价值,并通过测井、录井和钻井工程的多种数据验证,确保了高分辨率地震处理结果的保真性,为钻井工程提供了更清晰、更准确的地层信息,从而提升了钻井作业的安全性与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资料高分辨率处理 随钻更新 随钻测井 多元信息融合 薄层弱反射 人工智能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井震联合的南黄海盆地古近系阜宁组沉积相分析
5
作者 张得林 邢凤存 +3 位作者 曹海洋 罗瑞 穆财能 侯明才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13-826,共14页
南黄海北部坳陷古近系阜宁组沉积格局难以直接借鉴断陷或者坳陷湖盆沉积模式,其湖盆性质及沉积相时空展布不明确制约了该地区的油气勘探。为此,在多断裂共存背景下,基于最新钻井及二维地震资料,系统开展了南黄海北部坳陷沉积相判别和时... 南黄海北部坳陷古近系阜宁组沉积格局难以直接借鉴断陷或者坳陷湖盆沉积模式,其湖盆性质及沉积相时空展布不明确制约了该地区的油气勘探。为此,在多断裂共存背景下,基于最新钻井及二维地震资料,系统开展了南黄海北部坳陷沉积相判别和时空展布研究。识别出6种测井相组合、3大类和6小类地震相类型,进而将研究区阜宁组划分出湖泊、三角洲、扇三角洲、河流-泛滥平原等4类沉积相及组合;钻井和二维地震资料结合的井震联合重建了阜宁组沉积相展布。揭示在总体西侧断陷向东超覆格局下,北凹西侧发育双断层控制的扇三角洲及浅湖-半深湖沉积,湖盆内部断裂而非西侧断裂控制深水区,东南部西高凸起缓坡超覆,形成三角洲-泛滥平原-滨浅湖沉积;受北西—南东向断裂影响,北高凸起具有明显分凹特点,导致北凹和东北凹沉积性质分异。建立了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两组近垂直断裂控制下的沉积体系发育模式,为该类型湖盆沉积充填演化研究及该地区油气勘探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震联合 地震相 沉积相 沉积模式 南黄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度学习技术在油气勘探中的研究进展与应用挑战
6
作者 于强 王宝江 +4 位作者 张禄明 田涛 高志亮 任战利 畅伟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3-56,共14页
随着全球能源领域“数智”及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油气勘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深度学习技术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分支,在油气勘探中应用场景广泛,对其综合分析可为解决新时代油气勘探中复杂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此,通... 随着全球能源领域“数智”及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油气勘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深度学习技术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分支,在油气勘探中应用场景广泛,对其综合分析可为解决新时代油气勘探中复杂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此,通过深度学习技术在地震勘探、测井、岩石薄片鉴定、油藏地质建模、油气大模型等勘探领域中的应用综述,重点阐述了卷积神经网络(CNN)及其变体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分析了其优势与局限性,并根据目前深度学习技术面临的挑战,指出了油气勘探领域对大模型的探索方向和应用潜力。研究结果表明:①深度学习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地震资料解释、测井分析、油藏评价等油气勘探领域,以CNN为代表的深度学习方法在去噪、速度建模、构造解释、地震反演等地震资料的处理与解释方面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②深度学习技术在测井评价、岩石薄片鉴定、油藏地质建模、油气大模型等任务中不仅能有效地提升勘探效率和精度,还能从复杂数据中发现新的规律,提出对油气勘探中非线性问题的解决方案;③深度学习技术在训练数据的质量及代表性、数据集的整合和共享、技术合作与交流等方面还存在问题与挑战。结论认为,基于大数据的深度学习技术将是未来油气勘探的主要技术手段,应建立一套完善的数据管理框架,注重数据标准化和质量控制,创新或持续优化现有模型,加大数据整合与共享,注重地质复杂性和非结构化解释等方面工作,以上工作将有助于推动油气地质勘探领域的科技进步和数智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油气勘探 地震资料处理 测井数据解释 油藏地质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矿山微震响应空间探测概率特征与数据补偿方法
7
作者 王常彬 曹安业 +4 位作者 SI Guangyao 王冰 杨旭 张宁 岳阳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413-2422,共10页
深部复杂地质环境高强度开采造成煤岩动力灾害频发,但地下矿山微震监测台网在数据探测完整性仍存在不足,极大增加了灾害预警的误报漏报风险。因此,将地震学中基于概率的完整性震级评价方法(PMC)应用于某井工煤矿,分析了各微震台站的震... 深部复杂地质环境高强度开采造成煤岩动力灾害频发,但地下矿山微震监测台网在数据探测完整性仍存在不足,极大增加了灾害预警的误报漏报风险。因此,将地震学中基于概率的完整性震级评价方法(PMC)应用于某井工煤矿,分析了各微震台站的震动波拾波能力,探究了台网对采场微震响应探测概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提出了基于探测概率的微震活动补偿方法。结果表明:相比于地震学中经典的最小完整性震级评价,PMC具有不依赖古登堡-里克特关系、计算简单、评价精度高的特点,更适用于地下矿山台网布置受限、震源来源复杂、震动波高噪音、强衰减的微震监测环境。微震台站对震动波的拾波能力受其所在区域采动煤岩体环境影响,对不同距离、不同能级微震事件的拾波概率具有显著差异:震源与台站距离越短、震源能级越高,台站对震动波到时标定的概率则越大。微震台网对微震事件的探测能力与震源能级直接相关,探测概率受台站布置影响在采场空间呈现高度非均匀分布特征。针对微震台网探测数据不完整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探测概率的微震活动补偿方法,还原了超前工作面煤体微震能级与频次的空间分布特征,其高能释放区域所在超前巷道位置与动力显现频发区域基本吻合,验证了采场微震数据补偿结果的有效性。研究成果可为地下矿山高质量微震监测与高效灾害防治提供理论与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动力灾害 探测概率 微震监测 完整性震级 微震数据集完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部分最小平方回归分析在沟里地区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数据综合异常提取中的应用
8
作者 韩凤歌 冷成彪 陈加杰 《地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07-616,共10页
传统的地球化学找矿信息挖掘方法,如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方法等多存在伪回归或提取原始数据信息比例低等问题,部分最小平方回归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减少上述问题对数据处理的影响。本文以青海省沟里地区水系沉积物微量元素数据为研究对象... 传统的地球化学找矿信息挖掘方法,如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方法等多存在伪回归或提取原始数据信息比例低等问题,部分最小平方回归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减少上述问题对数据处理的影响。本文以青海省沟里地区水系沉积物微量元素数据为研究对象,开展部分最小平方回归分析。针对沟里地区金矿床发育的地质特征,在分析研究区微量元素含量统计规律的基础上,首先利用等距对数比变换(ilr变换)对原始数据进行转化;其次对金矿床标志性元素(Au)含量的ilr变换结果进行标准化处理,并在此基础上运用部分最小平方回归分析提取本地区地球化学综合异常;最后将分析结果与常规的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进行对比,并用聚类分析进行佐证。分析结果表明,ilr变换后的数据克服了原始数据的闭合效应,更趋近于正态分布,均值更趋近于0。相对于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部分最小平方回归分析提取的组合元素异常区域与本地区已知的金矿床和矿化点分布和构造特征耦合度较高。因此,部分最小平方法分析结果可以作为有效的综合异常定量评价指标,为找矿提供更为客观的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最小平方回归分析 等距对数比变换 综合异常 地球化学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生成对抗网络的地震数据重建和去噪一体化方法 被引量:2
9
作者 张岩 张一鸣 +1 位作者 董宏丽 宋利伟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14-723,共10页
在实际采集过程中,受地形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地震数据不仅在空间上会出现采样不足或不规则的情况,而且会混入噪声,不利于后续地震数据的处理和解释。通常将重建与去噪分为两个阶段处理,这样往往会引入额外的误差。为此,文中提出了一... 在实际采集过程中,受地形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地震数据不仅在空间上会出现采样不足或不规则的情况,而且会混入噪声,不利于后续地震数据的处理和解释。通常将重建与去噪分为两个阶段处理,这样往往会引入额外的误差。为此,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条件韦氏生成对抗网络(cWGAN)的地震数据重建去噪一体化方法,该方法研究的重点是在缺失道和噪声的混合干扰下,准确提取地震数据的有效特征。首先,以U-Net模型为基本网络结构来构建生成器模型,分级提取地震数据同相轴特征;在判别器模型中引入条件约束,引导生成器优化梯度方向。其次,建立重建和去噪误差描述模型,该模型设计了一体化损失函数,可以兼顾重建与去噪两方面的处理任务。最后,经过合成数据和实际数据测试,证明文中所提的网络模型恢复的地震数据信噪比更高且具有较强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数据处理 重建与去噪一体化 深度学习 生成对抗网络 一体化损失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探测声波测井处理解释方法发展与展望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宁 刘鹏 +5 位作者 武宏亮 李雨生 张文豪 王克文 冯周 王浩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31-742,共12页
远探测声波测井技术(亦称反射声波测井技术)能够从井中探测及评价井外数十米范围内的裂缝、洞穴和断层等地质异常反射体,大大拓展了测井技术的应用范围。在回顾该技术发展历程的同时,重点介绍了远探测声波测井处理解释核心方法、软件和... 远探测声波测井技术(亦称反射声波测井技术)能够从井中探测及评价井外数十米范围内的裂缝、洞穴和断层等地质异常反射体,大大拓展了测井技术的应用范围。在回顾该技术发展历程的同时,重点介绍了远探测声波测井处理解释核心方法、软件和现场应用效果。结合目前油田实际生产需求和现有技术面临的挑战,指出远探测声波测井处理解释方法有5个最重要的发展方向:继目前利用声波时差和密度通过反射系数褶积进行“测井约束下的地震反演”后,突破实现井下实测反射波和地面地震反射波正反演关系的直接建立,同时开展页岩储层裂缝成像、压裂效果评价、随钻地质导向研究及远探测声波测井仪器革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探测声波测井 单极纵波 偶极横波 水平井远探测 三维成像 井震融合 CIFlog软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庆SN油田东部过渡带油水边界综合确定 被引量:1
11
作者 梁宇 杨会东 +3 位作者 付宪弟 蔡东梅 王彦辉 孙衍民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3-220,共8页
为确定大庆SN油田东部过渡带油水界面,综合钻井、测井、地震资料,结合岩心含油产状分析和老井油水层二次解释,基于双相介质理论的叠后属性油气检测以及基于叠前地震波形指示反演的流体识别等技术,探讨构造油气藏外扩区油水边界的综合确... 为确定大庆SN油田东部过渡带油水界面,综合钻井、测井、地震资料,结合岩心含油产状分析和老井油水层二次解释,基于双相介质理论的叠后属性油气检测以及基于叠前地震波形指示反演的流体识别等技术,探讨构造油气藏外扩区油水边界的综合确定方法。研究区油水边界具有以下特征:岩心含油产状为油斑以上;测井解释外推为油层或油水同层;叠后属性低高频能量比大于0.85;叠前反演预测含水饱和度小于75%。因此,以“井点定深度、地震定边界、动态来验证”为原则,从“点—线—面—空”,经过综合分析,确定最终油水边界位置。研究成果有效指导了研究区外扩评价部署,对同类型构造油田油水边界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油气藏 油水边界 井震资料 叠后属性 叠前反演 综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Full Azimuth Imaging to a Fractured Gas-Shale Play
12
作者 Duane Dopkin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0年第F07期13-16,63,共5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声波测井资料的波动方程走时层析反演速度建模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卿卿 符力耘 +2 位作者 杜启振 冉亚楠 胡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41-653,共13页
地震勘探目标逐渐由浅层(<2000 m)转向中深层(2000~3500 m),高精度速度建模是实现精确地震成像的关键手段之一.目前,初至波或早至波速度层析建模方法已较为成熟,然而对深层速度建模更为重要的反射波层析建模方法依然面临走时拾取困... 地震勘探目标逐渐由浅层(<2000 m)转向中深层(2000~3500 m),高精度速度建模是实现精确地震成像的关键手段之一.目前,初至波或早至波速度层析建模方法已较为成熟,然而对深层速度建模更为重要的反射波层析建模方法依然面临走时拾取困难及计算量大等难题.针对当前中深层走时层析速度建模方法面临的难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声波测井资料的波动方程全波走时层析速度建模方法及策略.该方法首先通过早至波层析反演获得浅层及大尺度速度信息;其次,通过提取初次成像剖面的构造倾角信息,利用声波测井资料进行稀疏反演,进一步获得更高精度的速度模型;最后,以此为初始模型,进行全波层析反演获得最终偏移速度模型.数值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速度建模方法及策略不仅可以避免传统反射波层析建模方法因采用Born近似反偏移所带来的大计算量问题,且大幅提高了中深层速度建模的精度,进而能有效地提高中深层复杂构造区域的地震成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波测井 走时层析 平面波分解 稀疏反演 地震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与模型联合驱动的波阻抗反演方法 被引量:1
14
作者 桑文镜 袁三一 +3 位作者 丁智强 于越 刘浩杰 韩智颖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96-710,共15页
井插值初始模型为基于模型的反演提供的低频信息往往不够准确,导致该模型驱动方法容易出现较大的波阻抗预测误差且建模效率较低.为缓解这些问题,本文利用数据驱动的深度学习反演更加擅长预测低频阻抗的优势,提出一种基于数据与模型联合... 井插值初始模型为基于模型的反演提供的低频信息往往不够准确,导致该模型驱动方法容易出现较大的波阻抗预测误差且建模效率较低.为缓解这些问题,本文利用数据驱动的深度学习反演更加擅长预测低频阻抗的优势,提出一种基于数据与模型联合驱动的波阻抗反演方法.该方法联合地震和测井等数据,先后开展数据驱动和模型驱动的波阻抗反演.首先,数据驱动部分使用井旁地震记录、测井导出的波阻抗曲线以及井插值低频阻抗曲线,搭建以双向门控递归单元为主要模块的波阻抗智能预测网络.其次,该网络预测的波阻抗的低频分量作为数据驱动初始模型,替代井插值初始模型而参与模型驱动部分.最后,模型驱动部分在地震数据匹配和数据驱动初始模型的共同约束下开展基于模型的反演,获得最终的波阻抗结果.合成数据和实际数据测试表明,本文方法相比于单一的数据驱动或模型驱动方法能获得更高分辨率和更高精度的波阻抗反演结果,从而为后续储层预测提供可靠的弹性参数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与模型联合驱动 波阻抗反演 初始模型 井震联合 双向门控递归单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资料在气藏测井解释评价中的重要作用--以西伯利亚盆地M气田为例
15
作者 吴国海 胡欣 +4 位作者 郭振华 倪国辉 姜仁 杨爰齐 王坤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7-157,共11页
西伯利亚盆地M气田的白垩系上部层系HM1层、HM2层砂岩储层存在低阻气层,测井资料不完整,缺少密度和中子孔隙度曲线,给气层的解释评价带来较大困难。应用测井及试气资料发现地震剖面中亮点反射特征和储层含气性有很好的相关性,应用AVO技... 西伯利亚盆地M气田的白垩系上部层系HM1层、HM2层砂岩储层存在低阻气层,测井资料不完整,缺少密度和中子孔隙度曲线,给气层的解释评价带来较大困难。应用测井及试气资料发现地震剖面中亮点反射特征和储层含气性有很好的相关性,应用AVO技术,对地震叠前资料作了提噪和振幅补偿等处理工作,得到5个道集高精度的AVO剖面,通过分析振幅和炮检距的变化关系,进一步证实了地震亮点反射特征是气层引起的,确定了地震资料在辅助测井解释及气层预测研究中的可行性。用测井资料对地震剖面进行有效刻度、标定,排除地震反射特征中与天然气富集无关的岩性等因素,建立地震反射特征和储层含气性之间的直接关系。充分挖掘和利用地震资料中包含的天然气信息,亮点反射、锅底反射、屏蔽—吸收等地震剖面的反射特征辅助测井解释,在弥补测井资料不足的同时,也对测井解释结论进一步验证,根据亮点的分布范围精确地圈定出HM1层、HM2层的含气范围,真正实现了井—震结合。另外,利用亮点的振幅变化特征在预测高丰度的含气区、预测气层的厚度变化及估算气水界面等方面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气藏进行解释评价中采用这种井—震结合的方法,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为井位优选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成果得到了生产实践的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资料 气藏 测井解释评价 重要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河坳陷高效油气勘探综合物探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索孝东 王泽丹 +3 位作者 石东阳 杨俊 李燕丽 张宇飞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8-619,共12页
针对临河坳陷主力生烃凹陷不清、构造及地层难以落实、成藏目标不清、突破井位难以落实等长期以来制约勘探的难点问题,提出了适用勘探新区高效勘探的技术路线及关键技术。以基于多种灵活约束机制的中浅层重力多密度界面反演及归一式重... 针对临河坳陷主力生烃凹陷不清、构造及地层难以落实、成藏目标不清、突破井位难以落实等长期以来制约勘探的难点问题,提出了适用勘探新区高效勘探的技术路线及关键技术。以基于多种灵活约束机制的中浅层重力多密度界面反演及归一式重力正演剥层为核心,利用深层目标重力异常提取技术重新认识了临河坳陷地质结构。淖西深洼槽是临河坳陷的主力生烃区,临河坳陷南斜坡受黄河断陷槽控制,发育了中央断垒式潜山披覆构造带,具备两侧双源供烃的有利成藏条件,具有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提出并应用基于井、震资料控制的时频电磁模拟退火电阻率约束反演及基于精细地电结构模型的极化率约束反演等时频电磁目标储层油气检测技术,提高了深层目标的电性分辨率及目标储层的油气预测精度,快速锁定JH2x、LH1x及XH1井等靶区目标,为临河坳陷油气勘探的突破发挥了关键先导性作用,为低勘探程度新区、特别是盆地深层油气勘探提供了有效的方法与技术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精度重力勘探 重力多界面反演 重力剥层技术 时频电磁 电磁—井—震联合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相控非线性随机反演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58
17
作者 黄捍东 罗群 +1 位作者 付艳 王保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94-698,共5页
在地震相模型控制下,通过原始数据将各个单一反演问题转化为一个联合反演问题,可降低反演在描述参数几何形态时的单个反演问题的自由度,从本质上提高地球物理反演的效果。本文在计算过程中采用了非线性随机反演算法,能有效提高地震资料... 在地震相模型控制下,通过原始数据将各个单一反演问题转化为一个联合反演问题,可降低反演在描述参数几何形态时的单个反演问题的自由度,从本质上提高地球物理反演的效果。本文在计算过程中采用了非线性随机反演算法,能有效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并充分考虑地质条件的随机特性,使反演结果更符合实际地质情况。在胜利、中原油田等地区的储层预测中,应用本文方法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岩性油气藏勘探提供了可靠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随机反演 地震相 沉积相 地震数据 测井数据 复杂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震控储层建模方法及其在普光气田的应用 被引量:14
18
作者 姜贻伟 刘红磊 +2 位作者 杨福涛 张纪喜 张雪松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4-17,106,共4页
三维地质建模工作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尽可能精确的储层参数模型来展示三维空间的地质情况,并为油气藏数值模拟提供地质基础。震控储层建模技术是以地质统计学和变差函数分析等常规数学建模方法为基础,通过将合理的地震参数数据作为约束,... 三维地质建模工作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尽可能精确的储层参数模型来展示三维空间的地质情况,并为油气藏数值模拟提供地质基础。震控储层建模技术是以地质统计学和变差函数分析等常规数学建模方法为基础,通过将合理的地震参数数据作为约束,实现井间测井数据更合理内插的一种储层建模方法。该技术可以将含有丰富地质、岩性、物性信息的地震数据和测井数据结合在一起,既体现了测井数据的垂向分辨率,又综合了地震数据体反映的储层横向变化特征,特别适用于井网密度不高、储层非均质性强的油气田。为此,基于该方法在普光气田的实际应用效果,结合地震反演数据在储层建模中的应用成果,把地震数据作为宏观约束条件,有效地解决了井网密度不高时储层属性模型的精度问题,并指出了储层建模中整合地震数据方法的若干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光气田 震控地质建模 井震结合 地震反演 多级建模 储集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沉积学在大庆长垣密井网条件下储层精细描述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40
19
作者 郝兰英 郭亚杰 +2 位作者 李杰 齐金成 焦艳丽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1-86,共6页
文中针对大庆油田特高含水期精细调整挖潜,需要精细精确刻画储层的要求,充分利用大庆长垣油田密井网条件下储层精细描述成果及高密度三维地震资料,建立了处理-解释一体化高保真地震处理、大密度合成记录精细标定及地层切片优选方法;针... 文中针对大庆油田特高含水期精细调整挖潜,需要精细精确刻画储层的要求,充分利用大庆长垣油田密井网条件下储层精细描述成果及高密度三维地震资料,建立了处理-解释一体化高保真地震处理、大密度合成记录精细标定及地层切片优选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砂体分布特点,给出了利用地层切片采用"砂中找泥"和"泥中找砂"的单一河道识别分析方法,形成了"地震趋势为引导,井点相控"的井震结合储层精细刻画方法;实际应用证明对剩余油的分析认识更具针对性,应用点坝识别成果指导了D区水平井方案设计,取得了较好的钻遇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发地震 地震沉积学 井震结合 储层精细刻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属性模式聚类预测储层物性参数 被引量:18
20
作者 陈波 胡少华 毕建军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04-208,共5页
地震模式聚类预测技术是一种模式识别技术,在油气储层预测中有广泛的应用。其应用成功的关键在于:1所用地震资料的质量满足高信噪比、高分辨率及高保真度的要求;2建立准确的地质模型(综合框架) ,为神经网络的训练提供好的学习样本;3选... 地震模式聚类预测技术是一种模式识别技术,在油气储层预测中有广泛的应用。其应用成功的关键在于:1所用地震资料的质量满足高信噪比、高分辨率及高保真度的要求;2建立准确的地质模型(综合框架) ,为神经网络的训练提供好的学习样本;3选用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在上述第二个环节中,涉及储层层段划分上应力求按岩性特征细化,然后按测井细分层数据对地震信息进行准确标定,建立地震属性信息与地质、井信息的联系。文中列举了两个油田的应用实例,进一步证实了此方法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式聚类 储层物性参数 模式识别技术 地震属性信息 神经网络 多层感知器 预测技术 储层预测 高信噪比 地震资料 高保真度 高分辨率 地质模型 学习样本 岩性特征 地震信息 应用实例 油气 测井 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