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velopments and prospects of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technology in underground metal mines in China 被引量:24
1
作者 LIU Jian-po SI Ying-tao +2 位作者 WEI Deng-cheng SHI Hong-xu WANG Re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10期3074-3098,共25页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technolog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echnique to assess stability of rock mass in metal mines.Due to the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of underground metal mines in China,including the high tectonic s...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technolog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echnique to assess stability of rock mass in metal mines.Due to the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of underground metal mines in China,including the high tectonic stress,irregular shape and existence of ore body,and complex mining methods,the application of microseismic technology is more diverse in China compared to other countries,and is more challenging than in other underground structures such as tunnels,hydropower stations and coal mines.Apart from assessing rock mass stability and ground pressure hazards induced by mining process,blasting,water inrush and large scale goaf,microseismic technology is also used to monitor illegal mining,and track personnel location during rescue work.Moreover,microseismic data have been used to optimize mining parameters in some metal mines.The technology is increasingly used to investigate cracking mechanism in the design of rock mass supports.In this paper,the application,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related achievements of microseismic technology in underground metal mines in China are summarized.By considering underground min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formatization,automation and intelligentization,future studies should focus on intelligent microseismic data processing method,e.g.,signal identification of microseismic and precise location algorithm,and on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microseismic equipment.In addition,integrated monitoring and collaborative analysis for rock mass response caused by mining disturbance will have good prospect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nderground metal mine microseismic safety management rock mass stability disaster warning integrated monitor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立体生态矿山建设技术研究
2
作者 刘建功 张党育 +4 位作者 谢国强 卢新明 刘扬 杨军辉 赵家巍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1,共10页
从我国煤炭行业的绿色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煤矿生态建设过程中地面治理与井下开采未能有效融合的问题,提出了立体生态保护与环境重塑的理论框架,将地面生态环境与井下开采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进行统一规划、保护和重构,研究各生态要素间的... 从我国煤炭行业的绿色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煤矿生态建设过程中地面治理与井下开采未能有效融合的问题,提出了立体生态保护与环境重塑的理论框架,将地面生态环境与井下开采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进行统一规划、保护和重构,研究各生态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揭示系统的动态秩序规则和结构演化机理,构建立体生态聚类决策模型。基于“源头规划和过程控制”的理念,强调在采前统一规划、采中同步治理和修复,加强资源开采与过程修复的耦合与优化调整机制,推动新材料、新技术和新方法与生态修复技术的融合,实现立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以邢东矿区为例,根据井下地质构造分布及地表生态功能进行融合划分,每个采区对应不同的地表生态保护对象,采取针对性的工艺设计模式,如“全区连续充填开采”“协调开采+地面修复”“开采充填开采”的间隔采充工艺模式等,经过持续的科技创新,形成了矿井立体生态生产模式,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增加了煤矸石固废的回收复用,实现了煤矿区立体生态建设的集群式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开采 立体生态 环境重塑 井上下协同设计 智能化充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地下水库防水密闭墙面域变形监测研究
3
作者 周爱平 王健 +1 位作者 屈世甲 经名宇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5-140,共6页
针对目前防水密闭墙监测方式简单、效率低、无法体现整体面域变形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煤矿地下水库防水密闭墙面域变形监测方案。基于双目定位原理,给出了密闭墙表面单点凸出及凹陷的变形计算公式和面域变形三维云图成像的计算逻辑,选择... 针对目前防水密闭墙监测方式简单、效率低、无法体现整体面域变形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煤矿地下水库防水密闭墙面域变形监测方案。基于双目定位原理,给出了密闭墙表面单点凸出及凹陷的变形计算公式和面域变形三维云图成像的计算逻辑,选择三次样条插值法进行插值拟合,形成防水密闭墙全表面变形三维图形。设计了无接触式面域变形监测装置,通过光投射模块产生结构光图像并投射到防水密闭墙表面,2个光接收模块构成双目系统,接收防水密闭墙表面反射的结构光图像,再依据变形计算逻辑进行计算分析。模拟测试结果表明,单点变形监测及三维云图成像效果较优,能够较好地反映监测对象的整体变形程度,便于管理人员及时掌握其安全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库 防水密闭墙 面域变形监测 双目定位 单点变形监测 三次样条插值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东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一体化监测技术与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程洋 刘薇 +4 位作者 张娜 李贯杰 刘凯 张成业 李军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3-154,共12页
【背景】干旱半干旱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监测是区域性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重要前提,对推动绿色矿山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方法】立足政府对矿山生态环境的监管要求,分析了神东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监测的难点,详细论述了“煤-岩-水-土-气-... 【背景】干旱半干旱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监测是区域性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重要前提,对推动绿色矿山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方法】立足政府对矿山生态环境的监管要求,分析了神东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监测的难点,详细论述了“煤-岩-水-土-气-植-碳”一体化监测技术体系,制定了神东生态环境一体化监测要素、主要方法、技术路线,分析了“天-空-塔-地-室”一体化观测的时空协同关系,设计并实现了神东生态环境监测平台,在神东采煤沉陷区进行了生态环境一体化监测实践。【结果和结论】研究表明:(1)提出的“煤-岩-水-土-气-植-碳”要素一体化监测和“天-空-塔-地-室”多观测平台协同的技术体系,统筹考虑了各监管部门的要求和不同观测平台的优势,解决了生态环境多要素耦合协同分析、多部门监测要求协调的问题,满足了多个监管部门对指标覆盖性和监测效率的要求。(2)研发的神东生态环境监测平台集成了多源数据高效组织管理模型、智能决策模型等,解决了多源异构大数据管理与时空协同处理、基于多源监测大数据的生态修复智能决策等问题,助力了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工程与植物日常管护。(3)提出的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一体化监测技术在神东矿区绿色矿山建设中应用,在植物类型与种植密度优化决策、植被长势与土壤墒情研判、修复工程的植株数量与存活率智能监测验收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为干旱半干旱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监测治理提供了典型案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体化监测 地下开采 生态环境 多要素一体化 多平台协同 遥感 神东采煤沉陷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软基管廊结构性能预测 被引量:3
5
作者 蔡丹丹 高玮 +3 位作者 王森 杨鹏宇 葛双双 马鹏飞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3-70,共8页
地下综合管廊在运营期普遍受到车辆荷载的微扰动影响,追踪该环境下的结构微量异常变形,判断可能发生的异常(类似差异沉降等),对准确预测管廊的安全性意义重大.针对江苏省宿迁市高铁商务区综合管廊工程,开展了现场管廊结构监测研究,实测... 地下综合管廊在运营期普遍受到车辆荷载的微扰动影响,追踪该环境下的结构微量异常变形,判断可能发生的异常(类似差异沉降等),对准确预测管廊的安全性意义重大.针对江苏省宿迁市高铁商务区综合管廊工程,开展了现场管廊结构监测研究,实测得到了车辆荷载、时间等扰动因素及其影响下的结构响应(结构沉降位移和结构应力)的大数据集.针对监测结果,基于鲸鱼算法和深度置信网络集成深度学习模型对大数据集进行深度挖掘和学习,预测结构运营的安全性.研究表明,采用深度学习模型可以对车辆荷载等微扰动影响下综合管廊结构的安全性能进行较准确的预测,模型的适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综合管廊 现场监测 集成深度学习模型 车辆荷载 安全性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开采扰动对露天排土场边坡变形破坏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王晓俊 吕文伟 +1 位作者 韩流 陈祥宸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4-170,共7页
为了研究地下开采对上覆露天矿排土场边坡变形破坏的影响规律,以酸刺沟煤矿及哈尔乌素露天矿排土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地表沉陷规律及其诱发排土场变形破坏的机制,采用概率积分法对地表沉陷量进行了预测,并借助FLAC^(3D)软件分析排土场... 为了研究地下开采对上覆露天矿排土场边坡变形破坏的影响规律,以酸刺沟煤矿及哈尔乌素露天矿排土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地表沉陷规律及其诱发排土场变形破坏的机制,采用概率积分法对地表沉陷量进行了预测,并借助FLAC^(3D)软件分析排土场边坡变形及地表塌陷,同时分析了酸刺沟煤矿工作面回采结束后,哈尔乌素露天矿排土场的位移变化。结果表明:概率积分法预测最大沉陷量为21 m左右,模拟计算最大沉陷量为22 m左右;两者的地表最大沉陷量均随着开采阶段的进行先增大后逐渐趋于稳定,符合地表沉陷形成移动盆地的规律;数值模拟结果和实际塌陷区位置一致;排土场边坡水平位移量与工作面推进长度呈正相关;工作面走向上,采空区两侧水平位移最大,呈现出向采空区中部滑移的特征,且总体表现为左侧边坡水平位移大于右侧边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采动 露天边坡 变形机制 地表沉陷 概率积分法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上油气田海域整体开发新模式的提出与探索——以渤海油田为例 被引量:5
7
作者 米立军 范廷恩 +2 位作者 苑志旺 付殿福 段瑞凯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4-101,共8页
中国海上油气面临低品位储量占比持续增加、主力油田高含水且稳产难、工程设施局部饱和及地下资源与地面工程亟待整体协同等问题,特别是在“双碳”战略下,传统的开发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下需求。提出了海域整体开发新模式,即将单个海域作... 中国海上油气面临低品位储量占比持续增加、主力油田高含水且稳产难、工程设施局部饱和及地下资源与地面工程亟待整体协同等问题,特别是在“双碳”战略下,传统的开发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下需求。提出了海域整体开发新模式,即将单个海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时空域协同统筹地下油气资源“一网”与地面工程“五网”(油、气、水、电、信),构建协同、共享、高效、绿色的开发新模式。以渤海油田为例,系统梳理地下油气资源和地面工程设施特征,构建地下油气资源“一网”和地面工程设施“五网”,开展“一网”+“五网”协同方案研究,优化了多项现有工程设施,统筹了多个新建工程设施预留,提出多项未来工程设施整体布局,推动向标准化、移动共享、绿色开发转型升级,助力渤海油田高质量上产稳产4000万吨。海域整体开发模式是支撑海上油田增储上产稳产的前瞻性探索,为国内外海上其他油气田高质量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油气田 海域整体开发 新模式 地下资源网 地面工程网 时空域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一代城市地下基础设施运行综合监测系统集成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孟鸿飞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12-317,共6页
[目的]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呈现出多样化、深度化和复杂化的变化趋势,但目前仍无法通过多维数据融合对致灾因素进行诊断决策,因此需对新一代运行综合监测系统进行研究。[方法]介绍了既有地下基础设施运行监测系统的现状;基于城市地... [目的]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呈现出多样化、深度化和复杂化的变化趋势,但目前仍无法通过多维数据融合对致灾因素进行诊断决策,因此需对新一代运行综合监测系统进行研究。[方法]介绍了既有地下基础设施运行监测系统的现状;基于城市地铁和地下综合体的灾害事件,提出结合物联网技术建设智慧城市的方法;通过与现有监测技术的数据融合,开展对城市地下基础设施运行综合监测平台与既有监测系统的实时感知数据、控制系统、决策机制等方面的融合研究。[结果及结论]通过统一接口总线多协议转换技术,实现多维感知数据融合和统一管理;通过与既有监测系统平台的集成,智能识别地下基础设施的运行状态,实现各类危险源的智能分类识别,提供智能诊断和分析决策支持;通过统一安全权限认证技术,实现对操作人员级别控制和权限动态的配置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基础设施 监测系统 系统集成 物联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雄安新区地上地下工程建设适宜性一体化评价 被引量:49
9
作者 郝爱兵 吴爱民 +8 位作者 马震 柳富田 夏雨波 谢海澜 林良俊 王涛 白耀楠 张竞 孟庆华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13-522,共10页
为支撑雄安新区总体规划编制,2017年6月至8月,中国地质调查局在雄安新区组织实施了大规模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以典型示范区为例,探索了地上地下工程建设适宜性一体化评价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对雄安新区全区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雄安新区... 为支撑雄安新区总体规划编制,2017年6月至8月,中国地质调查局在雄安新区组织实施了大规模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以典型示范区为例,探索了地上地下工程建设适宜性一体化评价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对雄安新区全区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雄安新区建设场地稳定性较好,稳定场地和基本稳定场地占89.5%;雄安新区工程建设适宜性好,全区均适宜或较适宜工程建设,平均深度15~20 m、35~45 m、55~70 m的3段地层土体承载力普遍较高,可优先作为多层、高层、超高层建筑物复合地基或桩基的桩端持力层;雄安新区起步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条件优越,建议将70 m以浅地下空间分3层进行规模化开发利用,充分开发利用30 m以浅的浅层地下空间,适度开发利用30~50 m次深层地下空间,超前规划利用50~70 m深层地下空间;建议加强地下空间开发与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统筹协调。局部存在地面沉降、地裂缝、砂土液化、软弱土等不良工程地质问题,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岩土工程勘察中应加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安新区 地上地下空间 工程建设适宜性 一体化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面对程潮铁矿西区地表变形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23
10
作者 夏开宗 陈从新 +3 位作者 夏天游 董元滨 付华 邓洋洋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389-1396,1406,共9页
以程潮铁矿西区为例,通过对现场结构面和裂缝分布特征的调查,以及结合地表变形监测数据的分析,揭示了矿区结构面对地表变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矿区较大的水平应力条件下,岩体结构面改变了地表拉伸变形分布和破坏形态,加剧了岩体变... 以程潮铁矿西区为例,通过对现场结构面和裂缝分布特征的调查,以及结合地表变形监测数据的分析,揭示了矿区结构面对地表变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矿区较大的水平应力条件下,岩体结构面改变了地表拉伸变形分布和破坏形态,加剧了岩体变形,在ⅰ区(剖面Ⅲ以东区域),目前最外侧裂缝以内的岩体沿着NNW结构面发生倾倒滑移破坏,地表变形以快速变形为主,而最外侧裂缝以外的岩体沿着NNW结构面发生弯曲变形,地表变形以线性稳定增长为主,进入了倾倒破坏阶段,该区域的岩体主要发生水平位移;在ⅱ区(剖面Ⅲ以西区域),岩体在开采沉陷引起的南北向应力作用下,分离成平行的块体,地表变形以快速变形为主,在局部区域,产生的一部分平行块体在近东西向的应力作用下,沿着NNW结构面产生倾倒破坏。所得成果对类似金属矿山的地表征地及安全高效生产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工程 地下开采 地表变形 变形监测 结构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面对程潮铁矿东区地表及岩体移动变形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席人双 陈从新 +1 位作者 肖国锋 黄平路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2期532-538,共7页
以程潮铁矿东区为例,通过现场结构面调查、地表及深部岩体变形监测,分析了该区地表及岩体移动变形与结构面的关系。结果表明:程潮铁矿东区地表及岩体移动变形主要受该区复杂的地质条件控制,特别是结构面的影响,变形方向和变形量值均与... 以程潮铁矿东区为例,通过现场结构面调查、地表及深部岩体变形监测,分析了该区地表及岩体移动变形与结构面的关系。结果表明:程潮铁矿东区地表及岩体移动变形主要受该区复杂的地质条件控制,特别是结构面的影响,变形方向和变形量值均与理论预期不同。NNE、NE向结构面的存在控制着岩体向采空区运动的侧向边界条件,同时导致变形方向的向西偏转,NWW向结构面的松动导致东主井区岩体向采空区的倾倒变形,地表变形在南北剖面上呈三级阶梯分布;西风井相对东西采空区的特殊位置以及NE向结构面的影响使其变形值小于预期,是该区相对安全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采矿 地表变形 岩层移动 结构面 变形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厚覆盖层矿山地下开采地表塌陷机制分析 被引量:18
12
作者 黄平路 陈从新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357-362,共6页
随着矿山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厚覆盖层成为部分深部地下矿山的主要特点。以物探调查、变形监测以及理论分析为手段,对某典型厚覆盖层金属矿山地下开采初期地表塌陷的成因与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厚覆盖层中存在的大面积采空区为地... 随着矿山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厚覆盖层成为部分深部地下矿山的主要特点。以物探调查、变形监测以及理论分析为手段,对某典型厚覆盖层金属矿山地下开采初期地表塌陷的成因与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厚覆盖层中存在的大面积采空区为地表塌陷变形提供了空间,采空区顶板厚度较小为地面塌陷的发展提供了条件,采空区的存在是地表塌陷的主要原因。地表出现塌陷以后,塌陷范围以塌坑为中心继续向外扩展,受覆盖层内采空区走向,断层和岩层分界面等地质缺陷影响,塌坑向西、向南与向北三个方向上的扩展较向东快得多。降雨会增大塌坑向外扩展的速度,因为地表水的下渗加快了塌坑周围岩土体向塌坑方向的移动和下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覆盖层 覆盖层内采空区 物探 地表变形监测 地下开采 地表塌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潮铁矿东主井区地表变形特征和机制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邓洋洋 陈从新 +2 位作者 夏开宗 付华 张海娜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455-461,共7页
以地表变形监测成果为基础,结合数值计算分析,再现了程潮铁矿东主井区地表的变形过程,分析得到了井区地表的变形特征和变形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当地下采空区和地表塌坑形成一定规模后,在矿区不同方向水平构造应力的释放和挤压作用下,被... 以地表变形监测成果为基础,结合数值计算分析,再现了程潮铁矿东主井区地表的变形过程,分析得到了井区地表的变形特征和变形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当地下采空区和地表塌坑形成一定规模后,在矿区不同方向水平构造应力的释放和挤压作用下,被地质结构剖分为柱状结构的围岩向塌坑方向产生倾倒,引起了井区地表变形;地表变形主要以水平移动为主,垂直位移很小,但是随着柱状结构岩体不断倾斜,地表垂直位移与水平位移的比值也不断增大,并在地表形成漏斗形变形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变形 快速拉格朗日差分法 地下开采 变形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埋暗挖隧道施工中纵向地表下沉的规律 被引量:21
14
作者 杨海芹 李俊才 +2 位作者 陈志宁 张志铖 刘翔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3期56-60,共5页
在浅埋暗挖隧道施工中,地表沉降和拱顶下沉的信息可明显反馈围岩和初期支护的稳定状态,要实现信息化施工和控制施工中产生不利环境影响,必须了解和掌握地表沉降和拱顶下沉的变化趋势.基于南京地铁2号线钟灵街-马群段浅埋暗挖隧道矿山法... 在浅埋暗挖隧道施工中,地表沉降和拱顶下沉的信息可明显反馈围岩和初期支护的稳定状态,要实现信息化施工和控制施工中产生不利环境影响,必须了解和掌握地表沉降和拱顶下沉的变化趋势.基于南京地铁2号线钟灵街-马群段浅埋暗挖隧道矿山法施工中地表沉降和拱顶下沉的实测资料,分析总结了相应条件下隧道施工中地表和拱顶下沉的大小和分布规律,得出浅埋暗挖隧道沿纵向开挖时对工作面前后的主要影响范围,分别为1.5D和3D(D为隧道跨度),变化趋势为缓慢下沉-快速下沉-收敛-稳定;并根据滞后的拱顶下沉与地表下沉趋势的一致性,提出可以通过施工中纵向地表沉降的规律预测拱顶下沉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暗挖 地表沉降 拱顶下沉 监测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铁矿扩界开采地表影响范围计算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三平 李长洪 马海涛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42-45,共4页
矿山开采过程中往往会形成一定的空区造成地表的沉陷。为确保矿山的安全生产并提供地表影响范围计算的科学依据,针对某铁矿采用胶结充填法采矿需进行扩界开采的工程实际,将该矿的地表影响范围运用概率积分法和FLAC3D数值模拟软件进行预... 矿山开采过程中往往会形成一定的空区造成地表的沉陷。为确保矿山的安全生产并提供地表影响范围计算的科学依据,针对某铁矿采用胶结充填法采矿需进行扩界开采的工程实际,将该矿的地表影响范围运用概率积分法和FLAC3D数值模拟软件进行预测。在已知该矿9条勘探线矿体形状的基础上,取地表沉陷数值为参考标准计算出地表最大变形区域;以FLAC3D建立矿山的仿真模型,真实反映矿区的三维地理、地质信息和各地层材料的内在属性,模拟开挖过程中地表变形的动态发展,最终确定地表变形等值线图。由此得出矿区开采中心部位沉降值为18mm,生产企业周围沉降值cm级以下,居民住房位于2 mm沉降圈以外,扩界开采带来的影响较小。地表监测数据进一步佐证了上述计算的准确性,扩界开采地表沉降范围计算可以指导矿山生产保证安全,有长远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开采 地表沉降 概率积分法 数值模拟 地表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田开发建设地面地下一体化优化 被引量:17
16
作者 刘扬 赵洪激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92-94,共3页
分析了油田地面地下一体化大系统优化的特点 ,讨论了各子系统间的关系 ,建立了地面地下一体化大系统优化了数学模型 ,采用大系统优化理论 ,提出了多级分解求解方法 ,即首先综合考虑地面地下各工程系统 :勘探、钻井、采油、油藏、集输、... 分析了油田地面地下一体化大系统优化的特点 ,讨论了各子系统间的关系 ,建立了地面地下一体化大系统优化了数学模型 ,采用大系统优化理论 ,提出了多级分解求解方法 ,即首先综合考虑地面地下各工程系统 :勘探、钻井、采油、油藏、集输、注水、供配电等 ,优化总体规划方案 ,确定出井数、经济开发期、布井方式、单井产量、注水量、井口压力等参数 ,然后优化地面集输、注水、供配电网络系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开发 油田地面地下一体化系统 子系统 数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油气网络系统最优化理论方法研究及“AI+”展望 被引量:6
17
作者 刘扬 陈双庆 +7 位作者 付晓飞 魏立新 成庆林 刘晓燕 王志华 赵健 任福深 殷代印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14,55,I0001,I0002,共11页
油气田中承担油气集输的各类地面站场、管道、井筒等形成庞大的遍及地上地下的油气网络系统,油气田生产建设的最优设计问题本质上可以归结为大型油气网络的条件极值优化问题。从油气网络系统最优化设计的角度,梳理油气田生产建设决策优... 油气田中承担油气集输的各类地面站场、管道、井筒等形成庞大的遍及地上地下的油气网络系统,油气田生产建设的最优设计问题本质上可以归结为大型油气网络的条件极值优化问题。从油气网络系统最优化设计的角度,梳理油气田生产建设决策优化理论方法研究进展,在优化模型构建和求解方法方面分析大型油气网络系统的优化难点,总结油气集输网络、注水网络、配套地面工程网络系统,以及地面地下一体化超大型油气网络系统最优化理论方法。大型油气网络系统优化能够在多网络属性优化决策模型建立、高效高维优化算法开发、多生产网络系统协同优化、地面地下一体化优化等方面进行创新,可以在"人工智能+油气网络系统优化"的前沿研究领域进行攻关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网络系统 优化模型 优化求解方法 多系统协同优化 地面地下一体化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高突煤层体系化瓦斯治理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15
18
作者 付江伟 傅雪海 +2 位作者 刘琦 靳晓华 陈亮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09-115,共7页
为了解决制约我国煤矿安全高效生产的低渗高突煤层瓦斯治理难题,针对低渗高突煤层瓦斯治理的特殊性和难点,提出低渗高突煤层体系化瓦斯治理概念及科学内涵,凝练出N2泡沫压裂储层改造、定向羽状多分支水平井开采、对接井水力运移卸压开... 为了解决制约我国煤矿安全高效生产的低渗高突煤层瓦斯治理难题,针对低渗高突煤层瓦斯治理的特殊性和难点,提出低渗高突煤层体系化瓦斯治理概念及科学内涵,凝练出N2泡沫压裂储层改造、定向羽状多分支水平井开采、对接井水力运移卸压开采、条带式井上下联动卸压开采、区域递进式井上下联动抽采、井上下联动抽采系统优化、采掘活动卸压带瓦斯抽采、井下钻-割-压-冲-注一体化瓦斯治理8项关键技术。研究表明:体系化瓦斯治理是保障低渗高突煤层安全开采的一种有效模式,充分考虑和结合煤矿生产特点,根据规划区、准备区、生产区不同阶段任务安排,做好超前规划和有序衔接,是体系化瓦斯治理关键技术最终取得良好瓦斯治理效果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高突 瓦斯 体系化治理模式 卸压增透 井上下联合 水力化集成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露天转地下开采对上覆构筑物安全影响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房智恒 王李管 +2 位作者 贾明涛 彭南良 蒋权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3-88,共6页
为在最大限度科学回收地下资源的前提下,保证地表构筑物安全,以国内某大型矿山为工程背景,采用空区监测系统(CMS)结合DIMINE/FLAC3D建模技术,构建露天转地下开采对地表构筑物影响分析三维可视化计算模型。通过数值计算与现场调查相结合... 为在最大限度科学回收地下资源的前提下,保证地表构筑物安全,以国内某大型矿山为工程背景,采用空区监测系统(CMS)结合DIMINE/FLAC3D建模技术,构建露天转地下开采对地表构筑物影响分析三维可视化计算模型。通过数值计算与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分析露天转地下开采影响范围内的地表构筑物水平位移、倾斜、曲率、沉降。结果表明:数值计算获得的应力场和位移场结果,与矿山实测结果基本吻合。该矿山开采1 650 m阶段后监测点最大倾斜指标为9 mm/m,接近允许值上限,因此,其最大合理开采深度为1 650 m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 露天转地下开采 地表变形 三下开采 空区探测系统(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庄西露天矿露井联采高陡长大边坡稳定性监测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东 浦凤山 +1 位作者 曹兰柱 宋子岭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24-130,共7页
为掌握平庄西露天矿露井联采顶帮边坡的岩移规律与稳定性状态,揭示地下开采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基于对典型滑坡位移-时间特征的认识,提出用位移历时曲线与位移加速度历时曲线形态判断边坡稳定性状态,并详细对比分析了布置在井工开采边... 为掌握平庄西露天矿露井联采顶帮边坡的岩移规律与稳定性状态,揭示地下开采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基于对典型滑坡位移-时间特征的认识,提出用位移历时曲线与位移加速度历时曲线形态判断边坡稳定性状态,并详细对比分析了布置在井工开采边界以及边坡走向与倾向方向上各监测线的地表位移监测数据。结果表明,平庄西露天矿顶帮现状边坡整体处于稳定状态,II区凸边坡为相对不稳定区域;边坡岩移规律及稳定性主要受断层、弱层、边坡平面形态、地下开采及其引起的断层活化等因素综合控制;地下开采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范围的边界大约在边坡表面出露标高+572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庄西露天矿 露井联采 高陡长大边坡 岩移规律 边坡稳定性 地表位移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