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蓝绿空间健康促进效应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
1
作者 赵兵 李弘毅 张金光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9-46,共8页
城市蓝绿空间是健康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蓝绿空间健康促进效应研究异常活跃,成为国际风景园林及相关学科领域的热点之一。扼要总结了该领域研究涉及的3类关键问题:健康促进机制(健康促进效应产生的内因和途径)、... 城市蓝绿空间是健康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蓝绿空间健康促进效应研究异常活跃,成为国际风景园林及相关学科领域的热点之一。扼要总结了该领域研究涉及的3类关键问题:健康促进机制(健康促进效应产生的内因和途径)、健康响应规律(城市蓝绿空间对健康结果的影响效应和转译过程)和健康绩效优化(健康绩效导向下的城市蓝绿空间规划调控目标与干预路径)。简要讨论了今后城市蓝绿空间健康促进效应研究应重视的若干问题:跨媒介“绿色处方”的开发与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介入健康绿地规划设计及大健康视域下的风景疗愈服务与支持体系构建,旨在促进城市蓝绿空间健康效益的人人享有与均衡分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蓝绿空间 公众健康 健康城市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地街区蓝绿空间对热环境的影响研究——以沈阳市过渡季节为例
2
作者 袁敬诚 韩腾瑞 李海滨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7-123,共7页
寒地城市过渡季节的气候条件对居民出行具有显著影响,营造适宜微气候促进居民室外环境暴露成为街区环境优化的重要目标。本文借助增强回归树模型,验证了过渡季节街区蓝绿空间与热环境的最佳研究尺度,并以此模型分析了二者的非线性关系... 寒地城市过渡季节的气候条件对居民出行具有显著影响,营造适宜微气候促进居民室外环境暴露成为街区环境优化的重要目标。本文借助增强回归树模型,验证了过渡季节街区蓝绿空间与热环境的最佳研究尺度,并以此模型分析了二者的非线性关系。研究发现:在沈阳的过渡季节,1km^(2)的街区是探究蓝绿空间对热环境影响的最佳尺度;在此尺度下,蓝绿空间各项指标对热环境影响最为显著,且不同蓝绿空间指标对于街区热环境综合指数的相对贡献及边际效应也存在明显区别。文章通过揭示寒冷地区过渡季节蓝绿空间对街区热环境的影响,为高品质寒地街区更新和蓝绿空间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地街区 蓝绿空间 热环境 过渡季节 气候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3—2020年珠海市蓝绿空间演变特征研究
3
作者 王江波 贺婷婷 +1 位作者 李义姝 苟爱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1-382,共12页
基于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通过ENVI进行遥感影像数据处理,采用监督分类提取其用地,利用动态变化、标准差椭圆及转移矩阵等方法,比较珠海市域与建成区蓝绿空间演变的差异性,对珠海1973—2020年来的蓝绿空间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 基于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通过ENVI进行遥感影像数据处理,采用监督分类提取其用地,利用动态变化、标准差椭圆及转移矩阵等方法,比较珠海市域与建成区蓝绿空间演变的差异性,对珠海1973—2020年来的蓝绿空间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近50年间,蓝绿空间面积大幅减少且下降速度不均衡,建成区减少幅度高于市域且耕地减少尤为突出,大量蓝绿空间转为城市建设用地;(2)空间上,蓝绿空间分布不均衡并持续收缩,总体上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空间格局,建成区蓝绿空间由集中连片分布转为零星散布;(3)影响因素上,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是导致蓝绿空间减少的主要原因.总体而言,近50年的珠海市蓝绿空间变化显著,必须加强对蓝绿空间的管理和监督,对生态环境进行统筹规划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海市 蓝绿空间 时空演变 动态变化 重心迁移 建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绿协同作用下的城市滨水绿地固碳效能
4
作者 袁旸洋 罗尚岑 +4 位作者 杨明珠 黄韬睿 姚思丹 毛婧雯 洪仟雨 《中国城市林业》 2025年第3期82-90,共9页
【目的】探究水绿协同作用对绿地固碳效能的影响,为实现以高碳汇为目标的城市滨水绿地规划设计与更新提供数据支持与理论参考。【方法】以南京秦淮新河两侧滨水绿地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实测与遥感技术结合的方法计算绿地固碳效率;然后... 【目的】探究水绿协同作用对绿地固碳效能的影响,为实现以高碳汇为目标的城市滨水绿地规划设计与更新提供数据支持与理论参考。【方法】以南京秦淮新河两侧滨水绿地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实测与遥感技术结合的方法计算绿地固碳效率;然后构建水绿空间关系指标因子体系,采用机器学习的随机森林方法识别关键影响因子;最后通过建立16个情景模型,对关键影响因子进行模拟验证。【结果】1)滨水绿地固碳效率高于非滨水绿地;2)10、10~20 m林地面积占比对滨水绿地固碳能力具有较高影响,即绿地与水的距离越近固碳能力越好;3)滨水区域设计中,距水岸10 m内应以绿地为主,提升岸线复杂度并尽量增加绿地纵深;4)宜选用高碳汇、耐水湿乔灌木在绿地中均衡分布栽植,避免条带状种植。【结论】研究证实了水绿在固碳效益上的协同作用,所识别的影响固碳的水绿空间关系指标可为高碳汇下城市滨水绿地规划设计与更新提供数据支持与理论参考。未来研究可提升植物固碳效率测算的精确度,并在时间尺度和应用场景上拓展研究的深度和丰富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绿空间 滨水绿地 碳汇效能 随机森林回归模型 情景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发展带建设用地和蓝绿空间时空演替特征研究——以沈大城市发展带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马驰骋 杨东峰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0-58,共9页
选取沈大城市发展带为研究区,按照“渗透效应—用地扩张—生态胁迫—空间演替”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2001—2021年土地利用遥感影像数据,描述建设用地与蓝绿空间演替特征,研判模式区域分异。研究发现:沈大城市发展带建设用地与蓝绿空间... 选取沈大城市发展带为研究区,按照“渗透效应—用地扩张—生态胁迫—空间演替”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2001—2021年土地利用遥感影像数据,描述建设用地与蓝绿空间演替特征,研判模式区域分异。研究发现:沈大城市发展带建设用地与蓝绿空间演替存在3种模式差异,城乡渗透效应在不同城市间的作用方式具有多样性;研究区建设用地以海陆双向扩张的方式实现对蓝绿空间的侵占,城乡渗透效应通过刺激土地利用需求驱动建设用地扩张并逐渐对生态环境产生胁迫压力;研究区在增长秩序趋于稳定的背景下面临的蓝绿空间景观格局破碎压力大于发展机遇,城乡渗透效应与城镇发展阶段存在复杂的影响关系。基于以上研究,对东北地区的城镇化发展逻辑进行重新认识,为东北地区在存量规划背景下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与高质量发展转型提供科学参考与准确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发展带 蓝绿空间 景观格局 演替特征 区域分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蓝绿空间公共性评价及影响因素——以湖南长沙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张趁 张楠 +2 位作者 朱佩娟 秦书茜 张勇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8-142,共15页
借鉴人地关系、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建立“要素-功能-结构”的蓝绿空间公共性评价体系,以长沙蓝绿空间为例,探索其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蓝绿空间公共性包含要素可获取、功能可选择、结构连通可共享三大特征,对促进并扩大公... 借鉴人地关系、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建立“要素-功能-结构”的蓝绿空间公共性评价体系,以长沙蓝绿空间为例,探索其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蓝绿空间公共性包含要素可获取、功能可选择、结构连通可共享三大特征,对促进并扩大公共生活、支持泛社会关联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2)长沙蓝绿空间公共性呈现由核心向外围递减的圈层式、依托水系扇形扩展的特征;要素可获取性——要素空间可及性表现出核心区高、近郊区低的特征,要素数量充裕度表现出核心区低、近郊区高的特征;功能可选择性——活动主体包容性表现出核心区及中心城区湘江沿岸低、湘江东岸低于西岸的特征,功能选择丰富性表现出核心区高、近郊区低的特征;结构连通可共享性——互动连通性表现出核心区高、近郊区低,两区过渡地带楔形交错的圈层特征,并伴随风光带沿线高的带型特征,景观连通性表现出核心区低、近郊区高,湘江西岸高于东岸的特征。3)社会需求、经济助力及环境支持,不同程度地推动了蓝绿空间公共性的空间分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蓝绿空间 空间公共性评价 “要素-功能-结构” 湖南长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恢复性感知的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要素对公众健康行为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吴逸 裘鸿菲 +1 位作者 罗心玥 胡亚萍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9-126,共8页
【目的】城市滨水绿地内部空间景观要素与健康行为之间的复杂关联亟待深入剖析,恢复性感知作为自然环境中影响个体行为决策的关键因素,为探究二者关系提供了新视角。【方法】以武汉市沙湖公园93个景观节点为研究对象,结合计算机视觉技... 【目的】城市滨水绿地内部空间景观要素与健康行为之间的复杂关联亟待深入剖析,恢复性感知作为自然环境中影响个体行为决策的关键因素,为探究二者关系提供了新视角。【方法】以武汉市沙湖公园93个景观节点为研究对象,结合计算机视觉技术、问卷调查和行为观测等方法,深入探究滨水绿地景观要素、恢复性感知对公众健康行为(恢复、体力及社交活动)的影响。【结果】自然景观有助于提升公众的恢复性感知,而高比例的人工要素则产生相反效果;不同健康行为存在空间分布差异且显著影响要素各不相同;恢复性感知与恢复活动、社交活动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揭示了3类健康行为对节点景观要素的偏好差异,并证实了恢复性感知对促进健康行为的积极作用。未来可通过强化自然景观建设、合理规划空间色彩及实施节点差异化设计等措施,有效促进公众健康行为开展,进而提升滨水绿地健康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蓝绿空间 景观要素 景观感知 健康行为 计算机视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水居民区蓝绿空间协同降温效应——以南京市为例
8
作者 冯海蓉 冯莉 +2 位作者 黄帆 孙嘉欣 陈晶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171-4183,共13页
城市蓝绿空间的协同降温效应是热环境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选取南京市四个典型滨水居民区,通过无人机获取研究区蓝绿空间数据,结合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研究区蓝绿空间协同降温效应开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蓝绿空间平均降温强度在07:00... 城市蓝绿空间的协同降温效应是热环境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选取南京市四个典型滨水居民区,通过无人机获取研究区蓝绿空间数据,结合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研究区蓝绿空间协同降温效应开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蓝绿空间平均降温强度在07:00—19:00的变化是先上升后下降,在15:00左右达到峰值(1.52℃),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2)受来流风向影响,下风区水体及其周边降温强度高于上风区水体及其周边,水体宽度越大,水体内部降温强度越高,但水体周边降温强度与水体形状宽度相关性较小。(3)在白天,单一面状水体的降温范围最大,为95.52%;分散、复杂状水体的降温距离最大,可以延伸至248 m。四种不同水体特征的降温效果在距河岸7—32 m距离内产生较明显的降温效应。相比于白天,傍晚宽度最小的线状水体表现出更好的降温效果。研究结论可为城市滨水区建设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VI-met数值模拟 滨水居民区 城市蓝绿空间 微热环境 协同降温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andsat数据的蓝绿空间改善城市热环境分析——以天津市为例 被引量:15
9
作者 陈天 谭凝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9-27,共9页
以天津市内六区为研究区域,利用2004年、2011年、2017年间的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综合应用地表温度反演、温度差异分区、土地利用分类解译、景观格局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城市热环境与蓝绿空间的联系特征。结果表明,2004~2017年城市高温... 以天津市内六区为研究区域,利用2004年、2011年、2017年间的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综合应用地表温度反演、温度差异分区、土地利用分类解译、景观格局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城市热环境与蓝绿空间的联系特征。结果表明,2004~2017年城市高温范围区域随着城市建设发展的方向,跨越河流的空间限制不断拓展,而低温范围区域主要集中在蓝绿空间。蓝绿空间具有改善城市热环境的生态作用:在景观格局层面,地表温度与蓝绿空间的斑块周长指数呈显著负相关,与周长面积比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在空间格局层面,地表温度与蓝色空间的斑块所占景观面积比在1500m×1500m尺度样本中相关程度最高,与绿色空间在300m×300m最高,且蓝色空间的热环境改善效率更佳。最终提出面向热环境改善的城市蓝绿空间优化建议,可为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绿空间 热环境 地表温度 景观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修复背景下城市蓝绿空间对住宅价格的影响——以广州市中心城区为例
10
作者 洪凤雅 修晨 +2 位作者 阳慧园 刘红晓 叶有华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5191-5201,共11页
城市蓝绿空间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广泛而多重的生态效益。通过生态修复将城市黑臭水体转化为城市蓝绿空间用地,对有效提升社区居住环境和土地价值等城镇空间质量综合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以广州市中心城区为例... 城市蓝绿空间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广泛而多重的生态效益。通过生态修复将城市黑臭水体转化为城市蓝绿空间用地,对有效提升社区居住环境和土地价值等城镇空间质量综合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以广州市中心城区为例,基于生态修复的城市蓝绿空间及其周边的住宅小区房价等数据,选取蓝绿空间特征、区位特征和住宅特征等方面指标,采用特征价格模型探讨了城市蓝绿空间对住宅价格的影响。结果表明:(1)公园的步行可达性对住宅价格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步行时间每增加1 min,住宅价格约下降1%;(2)河涌长度、河涌溶解氧和透明度均对住宅价格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河涌溶解氧对住宅价格的影响较大,每增加1 mg/L,住宅价格上升约50%;(3)斑块密度对住宅价格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每增加1个单位,住宅价格约上升0.7%。最大斑块指数对住宅价格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表现为每增加1个单位,住宅价格分别下降约0.4%。研究结果有助于显化城市蓝绿空间景观的经济价值,提供了一条社区居民为优质生态产品付费、推动城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潜在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蓝绿空间 住宅价格 景观指数 水质 可达性 广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中心城区蓝绿空间景观格局演变对降温效应的影响
11
作者 孔维莹 刘伊卓 +1 位作者 董思纯 胡远东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8-85,共8页
【目的】城市蓝绿空间对缓解高密度城区热岛效应具有重要作用。优化蓝绿空间景观格局作为存量发展时代改善城市热环境的重要途径,探讨蓝绿空间景观格局演变对降温效应的影响,有助于从全局角度制定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蓝绿空间景观格局优... 【目的】城市蓝绿空间对缓解高密度城区热岛效应具有重要作用。优化蓝绿空间景观格局作为存量发展时代改善城市热环境的重要途径,探讨蓝绿空间景观格局演变对降温效应的影响,有助于从全局角度制定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蓝绿空间景观格局优化策略。【方法】以西安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域,选取6个典型景观格局指数解析研究区域2013—2023年蓝绿空间景观格局的演变特征,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ulti-scale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MGWR)模型分析蓝绿空间景观格局与地表温度等级变化的空间关系,揭示研究区域蓝绿空间景观格局演变对降温效应的影响。【结果】1)2013—2023年,西安中心城区蓝绿空间景观格局指数变化显著。2)西安中心城区地表温度等级变化呈“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中心区域地表温度等级的变化幅度不明显,低温区主要集中在灞桥区的南部地区。3)景观格局指数变化与地表温度等级变化之间的关系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不均匀性:在中心城区高密度区域,面积小且形状复杂的蓝绿空间的降温效应较好;中心城区外围大面积蓝绿空间的连接度越高越不利于降温;大型水域附近形状规则且连接度高的蓝绿空间有助于降低地表温度。【结论】2013—2023年,西安中心城区地表温度等级变化与蓝绿空间景观格局指数变化之间相关性显著且存在较强的空间异质性,蓝绿空间的面积、形状、聚集度等对地表温度等级变化的影响存在差异,针对区域特征制定相应的蓝绿空间优化策略有助于提升蓝绿空间降温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蓝绿空间 景观格局 降温效应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县级国土空间“三类”规划中城市绿地指标体系构建策略 被引量:1
12
作者 朱镱妮 李翅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4-101,共8页
城市绿地指标直接反映城市绿地的数量和质量水平,关乎城市绿地系统能否满足居民美好生活需要。原城乡规划体系下各类标准规范规定的城市绿地指标体系较完善,但通过对2021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中城市绿地现状数据和部分城市编制的规划成果... 城市绿地指标直接反映城市绿地的数量和质量水平,关乎城市绿地系统能否满足居民美好生活需要。原城乡规划体系下各类标准规范规定的城市绿地指标体系较完善,但通过对2021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中城市绿地现状数据和部分城市编制的规划成果进行分析,发现还存在影响规划指标科学确定的两方面不足:1)现状绿地指标由于建成区范围、人口和公园绿地等统计口径不统一,导致统计数据有偏差;2)规划绿地指标由于体系层级缺乏、部分指标采用困难等原因,导致“三类”规划成果指标体系不完整,成果质量难以保障。随着中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新出台标准对中心城区边界和建成区范围划定提出了明确规定,虽然从体系层级增加、统计口径统一等方面为解决城乡规划体系中城市绿地指标存在的短板问题提供了契机,但城市绿地指标体系仍不完整。基于此提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城市绿地指标适应性融合的研究思路,以及“统筹互补-增加层级-无缝对接-绿线划定-固化地位”的技术路径和“五方面十四条”适应性融合策略,整体构建市县级国土空间“三类”规划中的城市绿地指标体系,以期为“三类”规划编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市县级国土空间“三类”规划 城市绿地 指标体系 适应性融合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景区内蓝绿灰空间声景观特征研究——以梅岭国家森林公园洪崖丹井景区为例
13
作者 许志峰 郑育桃 +2 位作者 艾天成 陈飞平 李华 《林业调查规划》 2025年第3期68-74,共7页
以梅岭国家森林公园内的洪崖丹井景区为例,探究森林景区内蓝绿灰空间的声景特征及差异性。通过实地调查获取测量数据,利用IDW法绘制声景地图,通过R语言对样本空间的音频进行分析得出PSD值、NDSI值、ACI值。对等效声压级与声景指数进行Kr... 以梅岭国家森林公园内的洪崖丹井景区为例,探究森林景区内蓝绿灰空间的声景特征及差异性。通过实地调查获取测量数据,利用IDW法绘制声景地图,通过R语言对样本空间的音频进行分析得出PSD值、NDSI值、ACI值。对等效声压级与声景指数进行Kruskal-Wallis非参数检验,验证相关性并分析造成其声景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洪崖丹井景区内等效声压级(Leq):蓝色空间>灰色空间>绿色空间;平均功率谱密度(PSD值):蓝色空间>绿色空间>灰色空间;标准声景差异性指数(NDSI值):绿色空间>灰色空间>蓝色空间;声音复杂度指数(ACI值):蓝色空间大于其他两类空间,灰色空间与绿色空间大致相同。洪崖丹井景区仅在NDSI值上蓝色空间与绿色空间具有显著差异性(P=0.029<0.05),3类空间的Leq、PSD、ACI分布均无显著差异性。森林景区内蓝色空间最为吸引游客,因而导致该空间内声压级最大,人工干扰程度最高;绿色空间与灰色空间在声景观特征上无明显差异,两者和谐共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景观特征 蓝绿灰空间 森林景区 等效声压级(Leq) 声景指数 梅岭国家森林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网络理论视角下江南水乡公园城市建设路径探索与实践——以昆山市为例
14
作者 聂小明 程瑞霞 崔健 《园林》 2025年第4期10-17,共8页
基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双重驱动背景,以公园城市理论为指导,选取江南水乡城市典型代表、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昆山为实证案例,系统探讨县域单元公园城市建设范式。通过“理论框架—实践路径—效益评估”三个维度,... 基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双重驱动背景,以公园城市理论为指导,选取江南水乡城市典型代表、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昆山为实证案例,系统探讨县域单元公园城市建设范式。通过“理论框架—实践路径—效益评估”三个维度,以生态网络分析视角,解析昆山蓝绿织城、公园融城、场景营城、智慧理城4大核心策略的实施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江南水乡城市建设面临生态基底保护与城市发展需求、文化传承与空间更新以及县域资源有限性与全域统筹目标的三大矛盾。昆山通过构建“七横四纵”生态廊道系统(完成189 km)与489 km绿道网络,形成全域生态基底;建成446座公园绿地与410处“昆小薇”微更新项目,实现绿化废弃物100%资源化利用,打造公园融城;首创“城市管家”协同治理机制使试点区域公众满意度达93.27%,创新公园城市管理模式。揭示出“生态网络优化—空间品质提升—治理模式创新”的耦合发展路径,形成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生态筑基、文脉传承、数字赋能”公园城市建设模式,为长三角地区县域城市公园城市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样板。同时,昆山实践创新性地拓展了公园城市理论在县域尺度的应用边界,对推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生态空间协同治理具有重要示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园城市 县级市 生态网络 蓝绿统筹 江南水乡 场景营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成都都市圈蓝绿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机制
15
作者 王倩娜 廖奕晴 +3 位作者 贺思敏 赵雲竹 何瑞 沈一 《园林》 2025年第1期4-13,共10页
在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探明气候因素对蓝绿空间格局演变的驱动机制,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80年、2000年、202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和1980–2020年气候数据,基于气候倾向率、动态变化模型、马尔科夫转移矩阵、景观格局... 在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探明气候因素对蓝绿空间格局演变的驱动机制,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80年、2000年、202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和1980–2020年气候数据,基于气候倾向率、动态变化模型、马尔科夫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等方法,借助Arc GIS和FRAGSTATS软件,分析成都都市圈蓝绿空间气候因素及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并通过灰色关联度法探讨气候因素对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1980–2020年成都都市圈年均气温、降水量和潜在蒸散量均与时间呈正相关,仅年均日照时数与时间呈负相关;空间分布上,降水量趋于均匀分布,其余气候因素在山脉和城镇区域的差异化加剧;(2)成都都市圈蓝绿空间面积在1980–2000年减少22.74 km^(2),在2000–2020年增加62.45 km^(2),蓝绿空间破碎化加剧,斑块边缘复杂度加重,景观类型增加且分布愈加均匀;(3)气候因子与蓝绿空间景观格局指数关联度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年均潜在蒸散量(0.78)、年均日照时数(0.76)、年均降水量(0.74)、年均气温(0.72),表明气候因素变化对蓝绿空间景观格局演变具有较强的驱动作用。研究结果可为成都都市圈蓝绿空间规划和管理、气候适应型格局构建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后续拟纳入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等因素进行驱动机制的对比分析,并进一步围绕气候适应型景观格局构建、气候变化风险评估、多尺度气候适应型响应等方面进行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景观格局演变 驱动机制 成都都市圈 蓝绿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蓝绿空间暴露影响居民满意度的研究进展与启示
16
作者 陈玉洁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7-122,共6页
蓝绿空间暴露与居民满意度的互动实践成为城市研究热点。文章基于CiteSpace,从研究领域、热点、发展趋势、内容等方面切入,选取Scopus数据库中近20年城市规划、地理学、环境科学、风景园林、医学等学科内1300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 蓝绿空间暴露与居民满意度的互动实践成为城市研究热点。文章基于CiteSpace,从研究领域、热点、发展趋势、内容等方面切入,选取Scopus数据库中近20年城市规划、地理学、环境科学、风景园林、医学等学科内1300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该领域关注度提升,文献数量呈爆发式增长;研究趋势从单一学科和以提升经济效益为导向,步入多学科交融及以人文建设为导向,更侧重生活幸福感及健康促进;研究热点主要为城市蓝绿空间暴露水平测度、城市蓝绿空间满意度效应、城市蓝绿空间影响满意度的群体差异、城市蓝绿空间对居民满意度的复杂影响路径与机制。文章从探索理论建设、创新研究方法、拓展研究视角、强化实践研究4方面,提出蓝绿空间与居民满意度研究的未来展望和对我国的研究启示,以期对人民城市建设、健康城市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蓝绿空间 满意度 健康效应 研究综述 CITESPA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规划应用的蓝绿空间碳汇估算模型构建——以武汉市为例
17
作者 黄焕 丘永东 +3 位作者 肖志中 哈思杰 吴啸 程逸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9-56,共8页
蓝绿空间碳汇估算是决策生态保护规划方案、评估生态修复成效等工作的重要基础支撑。实现碳汇估算的广泛应用,对于开展相关低碳规划具有重要价值。在分析当前碳汇估算模型规划应用难点的基础上,从应用场景、管控要点引导、平台支持3个... 蓝绿空间碳汇估算是决策生态保护规划方案、评估生态修复成效等工作的重要基础支撑。实现碳汇估算的广泛应用,对于开展相关低碳规划具有重要价值。在分析当前碳汇估算模型规划应用难点的基础上,从应用场景、管控要点引导、平台支持3个方面出发,构建适用于武汉市的蓝绿空间碳汇估算模型。该模型通过量化平台可即时完成林地、绿地、湿地3大蓝绿空间在不同时间、不同范围内的碳汇估算。希望以此有力推进碳汇估算模型在武汉市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实践,并为其他城市相关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绿空间 国土空间 碳汇估算 碳汇估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观连通性与环境公平性视域下城市冷岛网络构建及优化——以福州市中心城区为例
18
作者 林佳怡 董寅 +1 位作者 戴嘉腾 郭力慈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5582-5594,共13页
综合统筹自然景观规划与蓝绿设施配置形成契合“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理念的城市冷岛网络,对于全球变暖加剧背景下减少极端高温危险性、降低人口热暴露风险、缓解城市气候脆弱性具有重要价值。以“新四大火炉”之一的福州市为研究... 综合统筹自然景观规划与蓝绿设施配置形成契合“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理念的城市冷岛网络,对于全球变暖加剧背景下减少极端高温危险性、降低人口热暴露风险、缓解城市气候脆弱性具有重要价值。以“新四大火炉”之一的福州市为研究对象,融合Landsat遥感影像、土地利用及开源互联网地图等多源地理大数据,基于电路理论、改进的移动搜索法与位置分配模型,构建了兼顾景观生态与环境正义、“点-轴-面-网”一体化的高密度中心城区冷岛网络格局,得到以下结论:(1)福州市中心城区热岛效应显著,建设活动频繁,人口高度密集的中、东部地区尤为明显;(2)研究识别出41个冷岛核心源地、83条冷岛廊道、37个冷节点、67个热节点、6个网络集群与137个新增蓝绿空间布局点,通过有机组合上述自然景观结构要素实现了景观连通性与环境公平性视域下的蓝绿空间布局优化;(3)构筑了“一环一轴,三廊多点”的城市冷岛网络体系,“一环”为由主城核心区外围众多天然山体组成的环城绿环,“一轴”是指闽江廊道通风主轴,“三廊”即“石笋山-旗山湖-旗山”、“青芝山-红光湖-鳌峰山”、“闽江口-南山-大姆山”三条山体廊道,“多点”则是中心城区内由冷节点与新增蓝绿空间布局点共同构成的较大规模降温节点,进一步结合福州市派江吻海、“山、水、城”一体的自然禀赋优势提出减缓城市热岛效应的改进策略。研究结果可为改善城市局部热环境及规划建设“人民城市”理念下的气候适应型城市提供可迁移的技术框架和实践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连通性 环境公平性 蓝绿空间 冷岛网络 福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株潭城市群蓝绿空间碳汇时空演化与组态提升路径
19
作者 刘亦文 李桢枭 颜建军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7349-7361,共13页
蓝绿空间作为城市生态空间的基本骨架与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载体,因其显著的碳汇潜力与增汇效能,在城市减排增汇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在积极推进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背景下,揭示蓝绿空间碳汇时空演变规律及其驱动机... 蓝绿空间作为城市生态空间的基本骨架与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载体,因其显著的碳汇潜力与增汇效能,在城市减排增汇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在积极推进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背景下,揭示蓝绿空间碳汇时空演变规律及其驱动机制,构建碳汇提升路径,已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命题。以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2008-2022年土地利用数据和碳密度系数,系统分析蓝绿空间碳汇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发现:(1)区域碳汇总量均值为151.56万t,整体呈现波动趋势。其中,蓝色空间碳汇量在研究期内平均值为1.34万t,整体呈现持续下降趋势,绿色空间作为主导性碳汇来源,其动态变化趋势与区域碳汇总量的演变特征呈现显著一致性;(2)碳汇量的变动保持了一定程度的稳定性,空间分析显示其空间格局呈现"东北-西南"轴向分布,其中西南区域的空间影响力在研究期内呈现显著增强态势;(3)路径分析揭示土地利用程度和人口密度分别主导了两条核心碳汇提升路径,且其变动受到多因素组态影响,其中城市开发强度与经济水平的协同作用、人口聚集与经济发展的交互效应对碳汇影响尤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株潭城市群 蓝绿空间 碳汇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热浪下城市蓝绿空间降温服务供需关系的空间格局研究
20
作者 江尉 彭立华 刘珊 《绿色科技》 2025年第5期181-187,192,共8页
城市蓝绿空间是缓解高温热浪的重要空间载体,通过分析蓝绿空间降温服务的供需关系及空间分布特征,以识别供需错位与优先干预区域,为气候适应型城市空间规划提供参考。以南京江南主城为例,采用地理大数据及GIS空间分析方法,以地表降温强... 城市蓝绿空间是缓解高温热浪的重要空间载体,通过分析蓝绿空间降温服务的供需关系及空间分布特征,以识别供需错位与优先干预区域,为气候适应型城市空间规划提供参考。以南京江南主城为例,采用地理大数据及GIS空间分析方法,以地表降温强度与距离表征降温服务供给,以危害性、暴露性和脆弱性综合反映降温服务需求,解析高温热浪背景下城市蓝绿空间降温服务的供需关系空间特征。结果表明:(1)城市蓝绿空间的平均地表降温强度达2.8~5.8℃,降温服务强度从蓝绿空间中心往外逐渐递减,在多个蓝绿空间影响范围叠合的区域明显增强;(2)降温服务需求整体呈现中心高、外围低的趋势,高值区主要位于城市CBD及各行政区核心地带;(3)江南主城区高供低需和低供高需两类供需失衡区域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6.6%,主要分布在城市CBD及沿江一带;(4)典型蓝绿空间降温服务的供需错位区域占比达54.5%,以大型森林公园周边的高供低需类型为主。南京蓝绿空间降温服务的供需空间错位问题较为突出,其中低供高需地区应成为优先干预区域,可通过构建连通性遮阴廊道、设置立体绿化、转移脆弱设施等方法减少这些区域的热胁迫与人群健康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适应型城市 城市热岛 蓝绿空间 生态系统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