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0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nsiderations on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Dryland Areas
1
作者 LI Li TSUNEKAWA Atsushi +1 位作者 TSUBO Mitsuru KOIKE Atsushi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10年第4期20-24,共5页
Drylands of the world cover 41%of the Earth's land surface and are a direct source of livelihood for 6.5 billion people, especiall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However, nearly all drylands are at risk of land degradatio... Drylands of the world cover 41%of the Earth's land surface and are a direct source of livelihood for 6.5 billion people, especiall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However, nearly all drylands are at risk of land degradation as a result of human activities. Poverty and desertification in dryland areas are major problems threatening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dryland areas. Several topics that are significant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 for food security and environmental rehabilitation in dryland areas were stressed in this pap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yland area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tegrated land management sustainable liveliho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城乡融合发展——对由城乡二元结构困扰向城乡共同繁荣发展转变的路径探讨 被引量:7
2
作者 郑有贵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8-108,共11页
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是在经历城乡兼顾、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以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长期实践后,基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叠加发展态势,为了避免城乡对立、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困扰、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 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是在经历城乡兼顾、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以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长期实践后,基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叠加发展态势,为了避免城乡对立、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困扰、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而做出的选择。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的创新意义在于能够促进城乡二元结构困扰向城乡共同繁荣发展转变。中国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以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为目标,基于系统观念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拓展城乡相互赋能路径,把增强以城带乡能力和农村支撑城镇能力统一起来。构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需要发挥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势,在促进要素在城乡平等交换和双向流动,破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滞后的结构问题,增强县域融合发展能力,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发展集体经济以增强农村内生发展能力等方面进一步实现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二元结构 城乡融合发展 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历程、现状与实现方式 被引量:2
3
作者 王颂吉 《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7-104,共8页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缩小城乡差别、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逐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农村居民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但仍然存在乡村优质师资配置不足、乡村医疗服...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缩小城乡差别、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逐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农村居民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但仍然存在乡村优质师资配置不足、乡村医疗服务质量有待提升、乡村公共文化供给存在短板、乡村养老服务亟须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依托县域城乡学校共同体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依托县域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提高乡村医疗服务质量,优化乡村公共文化供给,提高乡村养老保障水平,统一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城乡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旅文商融合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阐释与政策创新——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 被引量:4
4
作者 周良君 冯晓露 董国忠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3,共13页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与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体旅文商融合已成为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从创新驱动理论、产业融合理论的视角,阐释体旅文商融合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础。基于对2016-2023年粤...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与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体旅文商融合已成为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从创新驱动理论、产业融合理论的视角,阐释体旅文商融合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础。基于对2016-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国家及地方政策的系统梳理,从政策主体、政策目标、政策工具和政策协同四个维度分析其政策创新路径,构建政策创新的理论分析框架。通过构建体旅文商融合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数,量化评估政策效果,发现体旅文商融合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推动作用。基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实践,从激发基层主动创新、深化区域协同发展、优化政策工具设计、强化技术创新赋能等方面提出体旅文商融合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旅文商融合 政策创新 体育产业 高质量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融合助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作用机制、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 被引量:2
5
作者 周良君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共11页
在国家政策和大湾区规划的指引下,粤港澳大湾区(简称“大湾区”)体育产业正围绕着“产业融合”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该研究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在厘清大湾区产业融合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 在国家政策和大湾区规划的指引下,粤港澳大湾区(简称“大湾区”)体育产业正围绕着“产业融合”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该研究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在厘清大湾区产业融合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大湾区产业融合助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即通过资源整合、要素渗透、市场叠加、业态耦合与规制创新,促进体育产业资源配置优化、产业能级提升、市场空间拓展、业态融合创新与保障体系完善,进而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动力变革、效率变革与质量变革,实现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大湾区产业融合助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困境主要表现在产业融合层次较浅、区域联动发展乏力、体制机制保障不够、人才结构性短缺、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等方面。据此,提出了大湾区产业融合助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优化顶层设计,完善产业融合体制机制;强调需求驱动,明确产业融合方向;深化数字技术和人才赋能,加快高端要素集聚与流动;培育龙头企业,增强产业融合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产业融合 高质量发展 体育产业 需求驱动 数字化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理解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深刻内涵 被引量:1
6
作者 姜长云 姜惠宸 芦千文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0,共10页
科学理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大战略导向,是推进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国现代化的“并联式”发展过程和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叠加发展”特征,... 科学理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大战略导向,是推进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国现代化的“并联式”发展过程和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叠加发展”特征,特别是当前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增加了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性、紧迫性。要注意将强化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同强化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乡村全面振兴的支撑作用结合起来,注重从城乡连续体、城乡问题的跨界求解、城乡问题的网络求解三重维度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并将县域作为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工业化 新型城镇化 乡村全面振兴 城乡融合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理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机制
7
作者 周俊 郁建兴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7-78,157,共13页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从治理视角考察农业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治理与发展关系的理论考辨表明,良好的治理有助于实现更具公平、包容和可持续性的发展。以桐乡市“三治结合”建设为对象的案例分析进一步发现...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从治理视角考察农业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治理与发展关系的理论考辨表明,良好的治理有助于实现更具公平、包容和可持续性的发展。以桐乡市“三治结合”建设为对象的案例分析进一步发现,治理促进发展的关键机制包括:通过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保障发展公平,通过建立多元和开放的决策结构促进包容性发展,通过不断创新制度和完善共享机制推动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治理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作用,需要持续增强乡村基层治理体系与发展的适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农村 治理 发展 三治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互嵌视域下民族地区县级融媒体中心高质量发展研究
8
作者 张辉刚 张越 蔡秀清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7-223,232,共8页
作为疏通与触达民族地区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媒介样态,民族地区县级融媒体中心不仅在形塑社会舆情引领力、强化身份认同凝聚力、构建基层治理保障力等方面举足轻重,更是民族互嵌视域下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文化传播传承、增强社会和... 作为疏通与触达民族地区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媒介样态,民族地区县级融媒体中心不仅在形塑社会舆情引领力、强化身份认同凝聚力、构建基层治理保障力等方面举足轻重,更是民族互嵌视域下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文化传播传承、增强社会和谐稳定的可观变量。作为新时代民族地区的舆论导向者、文化传播者、服务供给者,民族地区县级融媒体中心在面临逻辑断点与实践壁垒时,往往被动地陷入认知错位与价值疏离的困境,其发展因此显得失范。如何打破功能定位模糊、融合意识薄弱等认知囿限,以及人才与资金桎梏、文化挖掘浅层等客观束缚,并借由认知重塑、机制创新、内容转向等未来进路,积极探索兼具新思路、新范式与新机制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是民族地区县级融媒体中心当下亟须履行的时代重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互嵌 民族地区 县级融媒体中心 高质量发展 在地化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普惠金融政策对农业发展韧性的影响
9
作者 杜家廷 陈姝洁 顾谦农 《农业经济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54,共15页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稳定器”和“压舱石”,增强农业发展韧性是农业强国建设的内在要义。文章基于2011—2022年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以《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为政策变量,运用广义DID模型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政策对农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稳定器”和“压舱石”,增强农业发展韧性是农业强国建设的内在要义。文章基于2011—2022年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以《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为政策变量,运用广义DID模型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政策对农业发展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政策对农业发展韧性具有显著提升作用且这种影响存在异质性。从数字普惠金融构成维度来看,数字化深度对农业发展韧性的提升效应最大;从农业细分行业和地理区域来看,该政策对小农业、东部地区、非粮食主产区、金融排斥高水平区农业发展韧性的提升作用更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主要通过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技术创新、推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乡一体化水平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等路径来增强农业发展韧性,数字鸿沟对该政策提升农业发展韧性功能的发挥具有抑制效应,传统金融竞争则具有促进效应。为此,应在大力夯实农村数字基础设施,积极缓解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基础上,不断增强数字普惠金融政策的可达性、针对性、畅通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政策对我国农业发展韧性的提升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农业发展韧性 数字鸿沟 城乡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体性视角下历史街区与邻近地区共生模式判别及其协同更新路径研究
10
作者 肖竞 张芮珠 +2 位作者 刘环宁 刘鹏 曹珂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6-55,共10页
历史街区与其邻近地区具有密切的空间、功能关联。既有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方法多以应对快速城市化建设冲击和缓解街区传统功能衰退为导向,聚焦历史街区本体层面的空间保护与功能发展,轻忽街区与邻近地区的共生联系,易造成历史街区空间、... 历史街区与其邻近地区具有密切的空间、功能关联。既有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方法多以应对快速城市化建设冲击和缓解街区传统功能衰退为导向,聚焦历史街区本体层面的空间保护与功能发展,轻忽街区与邻近地区的共生联系,易造成历史街区空间、功能“孤岛化”问题,不利于其融入城市整体发展。本文引入遗产保护整体性思想和共生理论,以历史街区与其邻近地区为共生单元,探索解析两种空间场域在功能、交通、设施、文化等方面的共生关联,并据此归纳出博弈共生、嵌入共生、耦合共生三种共生模式,提出竞合协同、触媒活化、边缘织补三种协同更新路径,以期为我国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研究、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街区 邻近地区 空间场域 共生模式 整体保护 统筹发展 协同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境县域中职学校的角色冲突与重塑——以云南边境D州为对象的分析
11
作者 徐超 白文玲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42-50,共9页
边境县域中职学校凭借其独特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在构建边疆职业教育发展新范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边境中职面临多重角色冲突,在固边兴边、服务产业发展和推动职教出海等方面的功能发挥受限,体现为行业共性与学校个性的角色失衡,外... 边境县域中职学校凭借其独特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在构建边疆职业教育发展新范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边境中职面临多重角色冲突,在固边兴边、服务产业发展和推动职教出海等方面的功能发挥受限,体现为行业共性与学校个性的角色失衡,外向型领悟与内向型理想的角色矛盾,以及被动守成办学与辐射境外拓展的角色对立。建议通过重塑边境职业中学的角色定位,协调学校与周边环境的协同关系,推动边境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三个定位”建设,满足沿边开发的现实需求,从而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的互促共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境职中 固边兴边 产教融合 教育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驱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机理与路径
12
作者 颜廷武 王璐瑶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25,共11页
新质生产力的崛起为乡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在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的共同作用下,我国乡村技术、资本、管理和资源等要素实现了优化重组与创新配置。尽管农业及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仍... 新质生产力的崛起为乡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在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的共同作用下,我国乡村技术、资本、管理和资源等要素实现了优化重组与创新配置。尽管农业及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如产业链条上农业产业结构失衡、价值链条上生产要素约束明显、增收链条上利益联结机制松散等问题。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能够通过数实融合、科技渗透以及制度变革,推动产业发展方式转变,重塑乡村产业结构,拓展乡村产业功能,从而有效促进乡村产业的深度融合。为进一步发挥新质生产力在乡村产业融合中的驱动作用,必须强化科技创新以加速二三产业发展,激发要素活力以壮大新型经营体系,完善支持体系以优化政策执行环境,从而不断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产业融合 新质生产力 农业高质量发展 乡村全面振兴 农业产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保护地与社区关系演进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童瑶 薛小杰 +2 位作者 徐冬平 刘楠 路秋玲 《西部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4-150,共7页
回顾中国自然保护地建设历程,以探究自然保护地与社区的关系在各阶段的特征与表现形式,可将管理理念变革和法律体系完善视为二者关系转变的重要节点。以自然保护地相关条例为线索,可剖析自然保护地与社区的关系从“冲突”过渡为“协调... 回顾中国自然保护地建设历程,以探究自然保护地与社区的关系在各阶段的特征与表现形式,可将管理理念变革和法律体系完善视为二者关系转变的重要节点。以自然保护地相关条例为线索,可剖析自然保护地与社区的关系从“冲突”过渡为“协调”直至达到“融合”等多个阶段的动力因素。保护地与社区间关系演进的底层逻辑为权衡考虑保护地管理方和社区的切实诉求,在厘清多种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的前提下,可归纳推进自然保护地与社区关系状态变动的主要因素为四类: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矛盾、社会经济发展与反噬的困境、法律政策权力与责任的平衡、文化传统继承与创新的尺度。因此,自然保护地需要遵循关系演进的动态规律,坚持实行社区共管、生态反哺等新管理模式以促进自然保护地与社区融合发展的步伐,紧随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主旋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融合发展 关系研究 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街镇联系网络对都市圈生活服务供给水平影响分析——以南京都市圈为例
14
作者 项欣怡 席广亮 +1 位作者 甄峰 沈丽珍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04-1317,共14页
优化生活服务供给是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议题,但既有研究缺乏从网络外部性视角探究都市圈生活服务供给水平的影响机制。本文以南京都市圈的乡镇街道为研究对象,分析生活服务供给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网络联系强度、邻近耦合度、... 优化生活服务供给是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议题,但既有研究缺乏从网络外部性视角探究都市圈生活服务供给水平的影响机制。本文以南京都市圈的乡镇街道为研究对象,分析生活服务供给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网络联系强度、邻近耦合度、转变中心性和转变控制力分析街镇之间的联系网络特征,并利用空间杜宾模型进一步探究网络外部性对生活服务供给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1)南京都市圈生活服务供给水平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在各区县内具有“核心–边缘”的结构特征。(2)都市圈不同街镇的网络特征差异明显,并可分为全局核心型、局域控制型、网络边缘型和网络隔离型4类。(3)整体上,在街镇联系网络中占据优势有助于提高本地生活服务供给水平,网络联系强度对所联系街镇产生正向溢出效应。(4)城市网络对不同规模街镇具有异质作用,邻近耦合度和网络地位对中小规模街镇产生更大正向边际效应,但网络联系强度的影响则相反。本研究为推动都市圈生活服务发展及一体化建设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服务供给水平 网络外部性 都市圈一体化 空间计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高校应用型本科专业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建伟 余国林 卢辉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1-168,共8页
当前正值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国家对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完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国家政策引导、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高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多重驱动下,西部高校应用型本科专业转型显得... 当前正值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国家对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完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国家政策引导、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高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多重驱动下,西部高校应用型本科专业转型显得尤为重要且紧迫,然而其转型过程中仍面临着观念转变难、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校企合作不深入等现实问题。西部高校通过实施教学与管理的“五转五化”,加速推动教学革新以重塑育人生态,管理创新以驱动系统变革,战略突破以实现质变跃升,从而在本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调整、课程体系重构、师资队伍结构优化、校企深度融合等方面取得成效,实现专业转型升级和学校高质量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高校 应用型本科专业 转型发展 产教融合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南乡村循环产业“三生共融”发展的作用机制与路径选择
16
作者 程哲 余侃华 +1 位作者 罗平平 李照熠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8-257,共10页
在推动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乡村,实现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发展循环产业成为欠发达地区突破经济滞后与生态脆弱双重约束、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最优路径。该研究以中国秦巴山区陕南3市为研究范围,对乡村产业演化过程及... 在推动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乡村,实现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发展循环产业成为欠发达地区突破经济滞后与生态脆弱双重约束、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最优路径。该研究以中国秦巴山区陕南3市为研究范围,对乡村产业演化过程及其特征展开研究,识别陕南秦巴山区“人-地-产-废”四要素间的驱动与制衡关系,并进一步探寻“三生共融”引导下乡村循环产业高质量发展作用机制,之后构建了“人-地-产-废”四要素为框架的乡村循环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核密度、Dagum基尼系数和障碍因子模型,实现了陕南秦巴山区28个县(区)2016—2020年乡村循环产业发展水平的测度和障碍因子的识别。结果表明:1)研究区乡村循环产业发展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从高到低呈现出安康市、汉中市、商洛市的发展态势;2)各区县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两极分化的现象不断减弱,组间差异为3市间差距的主要来源;3)机械科技、产业结构、生产效率和人员投入是阻碍陕南秦巴山区乡村循环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4)未来陕南秦巴山区应强化与高校、研究所、企业的合作关系,补足当前循环产业发展在从业人员、设施、技术和产业结构上的不足,研究结果可为面临经济与环境双重制约地区的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南秦巴山区 乡村循环产业 三生共融 人-地-产-废 高质量发展 发展水平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硕士研究生植物基因组学课程教学改革模式探究与实践
17
作者 王森 李蕊 +1 位作者 李玮瑜 郑轶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5期125-128,共4页
为探索在科教融合理念下构建科研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对植物基因组学课程存在的部分学生知识基础薄弱、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科研与教学存在脱节、思政元素融入不足以及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5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 为探索在科教融合理念下构建科研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对植物基因组学课程存在的部分学生知识基础薄弱、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科研与教学存在脱节、思政元素融入不足以及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5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具体包括以学生为主体,调查其选课的动机与诉求等基本情况,根据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优化教学内容与授课方式;设计模块化授课内容,将理论部分教学划分为植物基因组研究现状与进展、植物群体基因组等6个模块,并以综述文献的方式授课,展现系统前沿的研究成果;开展以科研项目为导向的研讨式教学,通过分组研讨、教师点评等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科学家精神等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引入生动的案例和故事,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包括课题项目的评价、课堂讨论的表现、项目报告的评估和实践能力等,全面考核学生的能力。教学改革实践结果表明,在新的教学模式下,课程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还培养了其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为现代农业发展培育高质量人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教融合 植物基因组学 现代农业发展 “三农”情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涵式发展:高质量县域新型城镇化的新命题及其行动路径
18
作者 袁方成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8-128,共11页
本文以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立足我国城镇化由快速增长迈向稳定发展、城市发展从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的新阶段,选取县域作为研究切入点,系统阐述县域新型城镇化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命题。在此基础上,分析新形势下... 本文以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立足我国城镇化由快速增长迈向稳定发展、城市发展从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的新阶段,选取县域作为研究切入点,系统阐述县域新型城镇化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命题。在此基础上,分析新形势下县域发展所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阐述县域新型城镇化内涵式发展的新思路,进而结合广东省南海区、四川省彭州市、浙江省安吉县、湖北省宜城市等地的实践案例,总结提炼出新时代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应采取空间集约、产城融合、生态优势转化以及就地市民化等行动路径,旨在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县域城乡关系现代化转型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发展 内涵式发展 县域新型城镇化 产城融合 人口市民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站区节点-场所属性评估与优化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19
作者 郭雪飞 于晨 +1 位作者 杨森 李思成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1-89,共9页
在区域发展迈向更高质量一体化的背景下,站城关系面临转型重塑。评估铁路客站及其毗邻地区交通和城市属性的发展情况,对于推动站城融合发展具有诸多助益。到目前为止,我国铁路站区针对此方面的系统性定量研究仍略显不足。结合我国铁路... 在区域发展迈向更高质量一体化的背景下,站城关系面临转型重塑。评估铁路客站及其毗邻地区交通和城市属性的发展情况,对于推动站城融合发展具有诸多助益。到目前为止,我国铁路站区针对此方面的系统性定量研究仍略显不足。结合我国铁路站区发展的特殊性,基于贝托里尼的节点-场所模型重新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长三角地区45个铁路站区进行属性评估与优化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长三角铁路站区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普遍节点属性较强,未能实现节点与场所属性的均衡发展。作为既有铁路站区的指标评估工具,本研究有助于修正影响铁路站区发展的不利因素,实现站区节点与场所的动态平衡发展,为我国更新以及新建站区的规划设计提供决策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发展与规划 站城融合 铁路站区 节点-场所模型 长三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保护地融合发展背景下风景区促进区域文旅发展路径研究——以东白山风景名胜区为例
20
作者 马艺婧 杜粤 李倩妮 《绿色科技》 2025年第11期204-209,共6页
浙江省从2021年启动自然保护地融合发展镇(村)建设,为自然保护地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作为一项创新之举,融合发展村是展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优良生态产品、优质生态服务的需要... 浙江省从2021年启动自然保护地融合发展镇(村)建设,为自然保护地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作为一项创新之举,融合发展村是展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优良生态产品、优质生态服务的需要,也是浙江省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先行示范的具体行动。国内外学者对自然保护地与周边社区的协同发展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此外,浙江省的实践探索(如钱江源国家公园社区共建试点)表明,政策引导下的景村联动能有效促进生态价值转化。然而,现有研究多聚焦于国家公园或世界遗产地,对省级风景名胜区与村镇融合发展的机制探讨仍显不足。旨在浙江省自然保护地镇(村)融合发展政策背景下,以东白山省级风景名胜区为例,从资源互补、产业互助以及差异化发展等角度,探讨风景名胜区与周边有旅游资源的镇村,通过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形式,促进景镇(村)共建共享、共荣共富的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融合发展镇(村) 风景名胜区 区域文旅发展 东白山风景名胜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