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省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结果与分析
1
作者 罗怀秀 徐吉洪 +3 位作者 华朝朗 杨忠兴 陶晶 俞瑶 《林业调查规划》 2025年第1期45-55,共11页
在开展自然保护地调查评估、保护空缺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整合优化规则,对云南省自然保护地进行优化整合。结果显示,云南省纳入整合优化的自然保护地共有6类324个,整合优化过程中被归并98个、被转型37个、被拆分1个、撤销16个,整合优化后... 在开展自然保护地调查评估、保护空缺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整合优化规则,对云南省自然保护地进行优化整合。结果显示,云南省纳入整合优化的自然保护地共有6类324个,整合优化过程中被归并98个、被转型37个、被拆分1个、撤销16个,整合优化后,全省自然保护地共225个,总面积485.86万h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2.68%,与整合前实际净占地面积469.89万hm^(2)相比,净增面积15.97万hm^(2),占比增加0.42%。整合优化实现了保护强度不降低、保护性质不改变、保护面积不减少的目标,将提升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质量,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优化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格局,夯实自然保护地监督管理基础,促进构建国土空间保护利用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国家公园 自然保护区 自然公园 整合优化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瓮安县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及实施效果分析
2
作者 鲁敏 《绿色科技》 2025年第7期147-150,共4页
瓮安县于2020年2月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到2023年3月完成工作任务,通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三区三线”规划等工作一体化部署模式,形成《瓮安县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实现对研究样地自然保护地的整合优化。结果表明:自然保护地... 瓮安县于2020年2月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到2023年3月完成工作任务,通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三区三线”规划等工作一体化部署模式,形成《瓮安县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实现对研究样地自然保护地的整合优化。结果表明: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范围包括瓮安县2个自然保护区、1个风景名胜区、1个森林公园,矢量总面积为31323.3 hm^(2),整合优化后,全县自然保护地体系由自然公园构成,共计2个,总面积为14236.64 hm^(2)。整合优化将5195.57 hm^(2)森林生态空间调入自然保护地范围,整合优化后,全县共有2个自然保护地,分别是瓮安江界河风景名胜区和贵州朱家山国家森林公园,均为自然公园,总面积为14236.64 hm^(2)。基于分类定级要求,按一般控制区管理,无核心保护区。通过对自然保护地进行综合优化,建立新的自然保护地分类、分级区划系统,解决自然保护地重复设置、空间重叠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整合优化 实施效果 瓮安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衡阳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实践研究
3
作者 张光达 向晖 万诚 《林业调查规划》 2025年第1期56-61,共6页
分析衡阳市自然保护地现状,对空间布局进行整合优化,解决管理中的突出问题。系统评估当前自然保护地存在的问题,采用AHP法构建评估体系,在专家咨询的基础上,提出整合优化方案。结果表明,调出存在各类空间矛盾冲突地块面积10366.33 hm^(... 分析衡阳市自然保护地现状,对空间布局进行整合优化,解决管理中的突出问题。系统评估当前自然保护地存在的问题,采用AHP法构建评估体系,在专家咨询的基础上,提出整合优化方案。结果表明,调出存在各类空间矛盾冲突地块面积10366.33 hm^(2),将9933.68 hm^(2)生态空间调入自然保护地范围,整合优化后全市共有自然保护地26个,总面积109621.44 hm^(2);完全整合耒阳蔡伦故里风景名胜区等7个自然保护地,撤销湖南衡阳横江省级湿地公园,新设耒阳五峰仙省级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解决了自然保护地内部矛盾,做到应保尽保;构建的包含1个目标层、5个准则层、34个指标层的自然保护地评估体系可行;管理基础进一步夯实,有利于保护管理的深入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空缺分析 整合优化 AHP 衡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对澜沧江流域森林防火提升研究--以云南昌宁县为例
4
作者 李佳娜 《森林防火》 2025年第2期50-54,共5页
澜沧江流域森林防火面临基础设施不足、公众防火意识淡薄等挑战。提升森林防火服务功能需完善基础设施,如道路、通讯设备和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宣传教育,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公众防火意识,结合应急部门和社区合作提升防火知识和技能。... 澜沧江流域森林防火面临基础设施不足、公众防火意识淡薄等挑战。提升森林防火服务功能需完善基础设施,如道路、通讯设备和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宣传教育,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公众防火意识,结合应急部门和社区合作提升防火知识和技能。强化监管与执法,完善法规,严厉打击违规行为,建立监管体系和风险评估机制。推动科技创新,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研发决策支持系统,缩短生态恢复时间。加强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提高管理水平和加强防火巡护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防火 云南昌宁 自然保护地 整合优化 澜沧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保护地融合发展背景下风景区促进区域文旅发展路径研究——以东白山风景名胜区为例
5
作者 马艺婧 杜粤 李倩妮 《绿色科技》 2025年第11期204-209,共6页
浙江省从2021年启动自然保护地融合发展镇(村)建设,为自然保护地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作为一项创新之举,融合发展村是展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优良生态产品、优质生态服务的需要... 浙江省从2021年启动自然保护地融合发展镇(村)建设,为自然保护地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作为一项创新之举,融合发展村是展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优良生态产品、优质生态服务的需要,也是浙江省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先行示范的具体行动。国内外学者对自然保护地与周边社区的协同发展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此外,浙江省的实践探索(如钱江源国家公园社区共建试点)表明,政策引导下的景村联动能有效促进生态价值转化。然而,现有研究多聚焦于国家公园或世界遗产地,对省级风景名胜区与村镇融合发展的机制探讨仍显不足。旨在浙江省自然保护地镇(村)融合发展政策背景下,以东白山省级风景名胜区为例,从资源互补、产业互助以及差异化发展等角度,探讨风景名胜区与周边有旅游资源的镇村,通过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形式,促进景镇(村)共建共享、共荣共富的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融合发展镇(村) 风景名胜区 区域文旅发展 东白山风景名胜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自然保护地发展历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冯达 孟京辉 《森林防火》 2024年第2期120-128,共9页
北京市自然保护地体系经过40余年的发展,在整合优化、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宣教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体系机构不完善、专管机构缺失、监测监管软硬件不健全、民众自然保护意识不足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国家... 北京市自然保护地体系经过40余年的发展,在整合优化、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宣教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体系机构不完善、专管机构缺失、监测监管软硬件不健全、民众自然保护意识不足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国家及北京市发展方向,本文对未来北京市自然保护地建设提出以下建议:推动国家公园建设,健全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快完善设立保护地专管机构,落实“一个保护地、一套机构、一块牌子”的统一管理体系;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助力北京市生物多样性之都建设;完善保护地配套体制政策,提升监管能力;建设智慧自然保护地,推动保护地智能化管理;提升公众参与度,充分发挥保护地文化教育与生态服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整合优化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之都 智慧自然保护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太行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格局及交叉重叠关系研究
7
作者 栾春凤 时兆慧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2期44-50,共7页
以南太行地区5种类型99处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地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和核密度分析法并借助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南太行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交叉重叠情况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南太行自然保护... 以南太行地区5种类型99处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地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和核密度分析法并借助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南太行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交叉重叠情况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南太行自然保护地森林公园的数量最多,自然保护区面积最大,长治市内的保护地分布数量最多,整体呈集聚的空间分布类型;其保护地按照密度值可分为3档,大多为点状分布,高密度区主要呈带状和团块状分布在南太行东部地带及部分南部地区;99处保护地中存在27处交叉重叠,风景名胜区交地质公园是最多的重叠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分布 交叉重叠 整合优化 南太行自然保护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山地区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探析
8
作者 姚雪 丁京仲 孙天玺 《吉林林业科技》 2024年第4期33-37,共5页
本文介绍了白山地区自然保护地概况,针对其存在的主要历史问题与现实冲突,提出了整合优化预案,分析了整合优化成果,为推进白山地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白山地区 自然保护地 整合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区划单独立法研究——以《长江保护法》为例 被引量:3
9
作者 姜渊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3-232,共10页
《长江保护法》是我国第一部自然区划单独立法,但相关研究只注重其对长江流域环境保护的影响,而忽视了它对自然区划单独立法的指导与借鉴意义。事实上,《长江保护法》对回答环境法治的三个问题提供了重要启迪。这三个问题是:为何自然区... 《长江保护法》是我国第一部自然区划单独立法,但相关研究只注重其对长江流域环境保护的影响,而忽视了它对自然区划单独立法的指导与借鉴意义。事实上,《长江保护法》对回答环境法治的三个问题提供了重要启迪。这三个问题是:为何自然区划需要单独立法?什么样的自然区划可以单独立法?自然区划法应如何立法?尤其是在强调立法节制的当下,为长江这一自然区划单独立法而不是修正涉及长江环境保护的环境法律,背后更是具有深远的立法考量与丰富的研究价值。以《长江保护法》为素材,对三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不仅有利于《长江保护法》未来的革新与发展,更能为新颁布的《黄河保护法》与《青藏高原保护法》等环境法律提供更为详备的理论支撑,进而最终作用于环境法治的发展与完善。《长江保护法》之所以被制定和颁布,缘于长江等自然区划的环保特殊性与现有法律的普适性存在不洽,并且自然区划的环境法治与环境法律的法域链接存在不洽,导致普适的环境法律无法满足自然区划特殊的环境保护需求,以及环境法治在自然区划上的实施过程与实施效果出现了断裂。自然区划需要单独立法,然而却并非所有的自然区划都需要单独立法,长江流域为自然区划立法提供了一个标准型样范。一方面,长江流域具备地理与人文的特殊性,长江流域的环境保护具备环保需求与规制手段的特殊性。另一方面,长江流域跨越多个行政区域,且又是一个完整而聚合的生态系统。因此,只有具有特殊性与广域性的自然区划才会产生与旧有环境法律的上述不洽,才具有单独立法的必要。为了让自然区划法适应于当前环境法律体系,且能更好地发挥其独特的优势与作用,需要将自然区划法置于环境法律体系中的特殊法地位,在法律适用中予以优先适用。并且,自然区划法具有一项不同于现有环境法律的原则——完整性原则。在该原则的指导下,自然区划法需要选择一种与当前环境法律有别的立法模式:确立以地方政府为规制对象,并围绕提升环境质量而非个体规制,赋予地方政府以法律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区划 单独立法 长江保护法 特殊性 广域性 完整性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自然保护地建设现状及发展策略 被引量:2
10
作者 赵勤 张兴强 +1 位作者 蒲应春 陈斯侃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1期69-73,共5页
贵州省围绕“四山八水”生态格局正在努力构建种类丰富、类型多样、具有喀斯特山地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截至2021年底,全省林业部门管理的自然保护地共314个,总面积456.88 hm^(2),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2.97%。分析自然保护地发展中存在的... 贵州省围绕“四山八水”生态格局正在努力构建种类丰富、类型多样、具有喀斯特山地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截至2021年底,全省林业部门管理的自然保护地共314个,总面积456.88 hm^(2),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2.97%。分析自然保护地发展中存在的管理体制尚未理顺,面积占比相对偏低,空间布局不尽合理,整合优化未达预期,综合利用研究匮乏等问题。藉此,提出逐步理顺体制机制,积极创建国家公园,稳步推进整合优化,妥善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积极探索价值研究等自然保护地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整合优化 国家公园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自治区自然保护地空间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马竞一 王恒颖 王梦君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5期86-92,共7页
以西藏自治区现有6种类型共102处自然保护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指数、最邻近点指数和核密度估计的方法对自然保护地空间特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西藏自治区自然保护地具有聚集分布的特点,交叉重叠区域... 以西藏自治区现有6种类型共102处自然保护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指数、最邻近点指数和核密度估计的方法对自然保护地空间特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西藏自治区自然保护地具有聚集分布的特点,交叉重叠区域呈藏西阿里高原山地区、藏东南高山深谷区交叉重叠面积大,藏中雅江流域交叉重叠数量多的特点,在重叠类型上,自然保护区与自然公园的重叠是最为普遍的重叠类型。对西藏自治区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格局评价结果,生态区位重要,保护价值高,总体布局基本合理,仍有优化空间,提出推进国家公园建设,完善保护体系,优化空间布局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空间分布 聚集分布 交叉重叠 优化空间 西藏自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景名胜区保护性旅游开发探讨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斌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7期141-144,共4页
本文对皇藏峪风景名胜区的基本情况、保护价值、旅游资源、旅游开发待改进的方面以及可持续开发策略进行了梳理和分析。结果显示,该景区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和生态保护价值,同时也存在自然保护地空间重叠、... 本文对皇藏峪风景名胜区的基本情况、保护价值、旅游资源、旅游开发待改进的方面以及可持续开发策略进行了梳理和分析。结果显示,该景区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和生态保护价值,同时也存在自然保护地空间重叠、旅游开发与周边社区建设的协调等需重点关注的方面。为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坚持保护优先、加强建设项目管理、完善功能区划、保护古树名木、健全森林防火机制和建立社区生态补偿机制等策略,目的是平衡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确保该地自然资源和文化得到保护与合理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地 优化整合 旅游开发 自然资源保护 可持续经营 生态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东端天祝地区自然保护地现状调查及整合优化建议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梅 《热带农业工程》 2024年第5期6-10,共5页
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高自然保护地治理能力和管理效能,对祁连山东端天祝县境内的6个自然保护地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不同自然保护地存在申报目的不清、面积交叉重叠严重、管理部门协调困难、保护和发展矛盾... 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高自然保护地治理能力和管理效能,对祁连山东端天祝县境内的6个自然保护地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不同自然保护地存在申报目的不清、面积交叉重叠严重、管理部门协调困难、保护和发展矛盾突出等问题。在深入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整合优化建议,以期为今后祁连山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和高效管理提供工作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地 现状 调查 整合 优化 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州都市圈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英姿 《福建林业科技》 2024年第3期110-117,共8页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的目的是有序解决自然保护地空间重叠、边界不清、分割破碎等问题。以福州都市圈自然保护地(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海洋公园和地质公园)为研究对象,应用地理集中指数及空间重叠和相邻分析方法,探讨研究区...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的目的是有序解决自然保护地空间重叠、边界不清、分割破碎等问题。以福州都市圈自然保护地(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海洋公园和地质公园)为研究对象,应用地理集中指数及空间重叠和相邻分析方法,探讨研究区各保护地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①福州都市圈范围内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海洋公园和地质公园等5种自然保护地共74个,其中森林公园的数量最多(43个)、湿地公园的数量最少(1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最大(117822.2 hm^(2)),而湿地公园面积最小(277.5 hm^(2))。②福州都市圈范围内自然保护地整体上呈现分散式的分布格局,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海洋公园和湿地公园的地理集中指数依次为34.7、14.3、3.0、2.1和1.2。③从福州都市圈内各地市来看,福州市自然保护地数量最多(31个),福州市和宁德市两地是福州都市圈自然保护地最为集中的区域。④福州都市圈内自然保护地有11处存在空间交叉重叠,有15处自然保护地空间上相邻,森林公园与自然保护区间的交叉重叠和接壤最为典型。⑤有43处自然保护地存在由多个碎片化斑块组成,而非一个独立完整的自然斑块的情况,数量占都市圈总数的58.11%。研究结果可为福州都市圈保护地进行整合和优化,优化保护地管理协作机制,增强保护地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空间重叠 整合优化 福州都市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特征及其重叠关系分析 被引量:17
15
作者 李永进 汤玉喜 +3 位作者 黎蕾 李华军 唐洁 杨艳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540-1547,共8页
对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格局和空间重叠关系进行研究是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基础。以湖南省9种类型582处自然保护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理集中指数、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湖南省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和重叠特征进行分析... 对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格局和空间重叠关系进行研究是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基础。以湖南省9种类型582处自然保护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理集中指数、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湖南省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和重叠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整合优化对策。结果表明,湖南省自然保护地呈集中分布格局,其中,武陵—雪峰山地、南岭山地自然保护地数量占全省保护地数量的61.41%,是自然保护地分布密集的地理生态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邵阳市和永州市是自然保护地数量较多的行政区。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现象突出,重叠自然保护地数量占全省自然保护地数量的45.02%。在相交重叠类型中,1次交叉重叠自然保护地最多,占相交重叠类型总数的75.56%;在重叠类型上,自然保护区与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与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与湿地公园、森林公园与风景名胜区重叠最为严重。该研究初步分析了湖南省自然保护地的空间重叠特征,并从整合、补缺、勘界调整等方面对全省保护地的整合优化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省 自然保护地 交叉重叠 优化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思路、应对与探讨 被引量:28
16
作者 李晓肃 邓武功 +1 位作者 李泽 康晓旭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5-28,共4页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重点工作,提出应紧抓目标导向,以系统性思路布局体系建设,针对实践中的矛盾问题提出了全面评估自然文化资源、严格执行“三个不”、充分论证类型整合、以实效看待类型归...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重点工作,提出应紧抓目标导向,以系统性思路布局体系建设,针对实践中的矛盾问题提出了全面评估自然文化资源、严格执行“三个不”、充分论证类型整合、以实效看待类型归并、科学确定范围调整5个方面的技术应对措施,对风景名胜区、三条控制线、分区管控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努力探索中国特色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建设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自然保护地 国家公园 整合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理州自然保护地整合归并初步构想 被引量:4
17
作者 杨忠兴 晁增华 +6 位作者 徐吉洪 华朝朗 陶晶 俞瑶 罗怀秀 李晋 杨焌熔 《林业调查规划》 2020年第6期46-52,164,共8页
在云南省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研究和云南省自然保护地评估的基础上进行资料收集、整理、评估和分析,对云南省大理州原48处各类自然保护地进行整合归并。整合归并结果,自然保护地数量由48处整合归并为20处,其中,构建国家公园1处、自然保护... 在云南省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研究和云南省自然保护地评估的基础上进行资料收集、整理、评估和分析,对云南省大理州原48处各类自然保护地进行整合归并。整合归并结果,自然保护地数量由48处整合归并为20处,其中,构建国家公园1处、自然保护区10处、自然公园9处。按原保护地类型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处归并为2处(1处整合到国家公园),省级自然保护区由3处整合、晋升为8处,22处州级自然保护区晋升或被整合归并;风景名胜区由6处整合归并为2处;国家森林公园由5处整合归并为3处;国家湿地公园保持2处不变;地质公园保持2处不变;2处水利风景区和3处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被整合归并。提出尽快组织编制整合优化预案,建立健全保护地管理机构,全州统筹平衡保护地面积增减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整合归并 国家公园 自然保护区 自然公园 整合优化预案 大理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柏县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晋 杨忠兴 +6 位作者 徐吉洪 华朝朗 陶晶 晁增华 罗怀秀 俞瑶 龚纯伟 《林业调查规划》 2023年第5期92-97,共6页
分析云南省双柏县自然保护地存在的历史遗留矛盾冲突问题,提出了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思路,调整自然保护地保护范围,大幅减少了自然保护地历史遗留矛盾冲突涉及的土地及人口等问题,完善了自然保护地空间布局。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 自然保护区 森林公园 湿地公园 矛盾冲突面积 双柏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怒江州自然保护地现状与保护空缺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崔茂欢 梁建忠 杨国斌 《林业调查规划》 2023年第4期64-68,共5页
收集怒江州各类自然保护地界线,利用GIS软件对自然保护地现状和空间格局进行分析。怒江州建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5种类型自然保护地8处共66.15万hm^(2),各类自然保护地之间存在交叉重叠、矛盾冲突突出等问题。结合现有自... 收集怒江州各类自然保护地界线,利用GIS软件对自然保护地现状和空间格局进行分析。怒江州建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5种类型自然保护地8处共66.15万hm^(2),各类自然保护地之间存在交叉重叠、矛盾冲突突出等问题。结合现有自然保护地分布状况,开展保护空缺分析。提出整合交叉重叠、归并优化相邻自然保护地和将保护空缺中生物多样性丰富区域纳入自然保护地等优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交叉重叠 保护空缺 整合建议 怒江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浏阳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前后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韦志飞 曹慧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23期51-53,67,共4页
以浏阳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成果和国土三调成果数据为基础,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法,分析研究区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前后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整合优化后自然保护地内土地利用类型组成变化显著,林地面积增幅最大,其他... 以浏阳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成果和国土三调成果数据为基础,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法,分析研究区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前后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整合优化后自然保护地内土地利用类型组成变化显著,林地面积增幅最大,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均减少,其中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减幅较大。景观尺度水平下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形状及边界复杂度、异质性和类型丰富度均降低,其聚集度、优势度及连通性增强。斑块类型水平下林地、水域、草地及园地的破碎化程度减轻;除林地的景观形状更加复杂外,其他景观的形状、边界复杂程度均降低;林地、水域、草地和建设用地的聚集度和连通性增强,耕地的优势度和连通性降低,园地的连通性增强、聚集度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整合优化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浏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