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海闽浙沿岸泥质区沉积特征与古环境记录 被引量:54
1
作者 石学法 刘升发 +4 位作者 乔淑卿 刘焱光 方习生 吴永华 朱志伟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9-30,共12页
2007—2009年执行"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过程中,对东海闽浙沿岸泥质区进行了系统的底质调查,取得表层沉积物样品2949个、柱状沉积物样品148个。基于上述样品的研究,得到以下认识:(1)以6.5Φ粒径为界线详细划分出... 2007—2009年执行"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过程中,对东海闽浙沿岸泥质区进行了系统的底质调查,取得表层沉积物样品2949个、柱状沉积物样品148个。基于上述样品的研究,得到以下认识:(1)以6.5Φ粒径为界线详细划分出泥质区的分布范围,主要位于26°~29°N之间,水深90m以浅的区域。(2)粒径趋势分析结果表明泥质区现代沉积物总体趋势是由东北向西南运移,但研究区的两侧又稍有不同,均表现出明显的向外偏转趋势;南部闽江河口外沉积物运移模式大致表现为由河口向周围呈散射状的输运趋势,最北影响可到27°N附近。(3)泥质区黏土矿物可明显划分为2个组合区,Ⅰ区覆盖了从长江口到南部闽江口外的大片海域,富集伊利石(平均含量为64%),沉积物主要来自于长江;Ⅱ区主要集中在闽江口附近的小区域,富集高岭石和绿泥石(两者平均含量之和为50%),推断其沉积物可能主要来自于闽江。(4)常量元素的R型因子分析表明闽浙沿岸泥质区沉积主要以陆源碎屑沉积为主,伴有少量生物沉积。(5)利用210Pb法测试了研究区百年来沉积速率,结果表明闽浙沿岸泥质区近百年来沉积速率介于0.79~3.34cm/a之间,平均值为1.97cm/a,属于东海次高沉积强度区,明显低于长江口泥质区沉积速率。(6)对闽浙沿岸泥质区南部的MZ01孔进行了综合分析,恢复了中全新世以来泥质区的古环境演变过程,识别出10次极值事件,可能主要由东亚冬季风的增强所引起,推测中全新世以来泥质区东亚冬季风演化过程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8400~6300aBP为季风较强且波动期、6300~3800aBP为季风较弱且稳定期、3800~1400aBP为季风高波动期、1400aBP以来为季风稳定增强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浙沿岸泥质区 沉积特征 古环境 东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内陆架泥质区表层沉积物常量元素地球化学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1
2
作者 刘升发 石学法 +2 位作者 刘焱光 朱爱美 宋晓红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0-86,共7页
通过分析东海内陆架泥质区表层沉积物的粒度、有机质(TOC)、常量元素氧化物(SiO2,Al2O3,Fe2O3,MgO,CaO,Na2O,K2O,P2O5,TiO2,MnO),探讨东海内陆架泥质区常量元素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地质意义。结果表明,东海内陆架泥质区表层沉积物中常量元... 通过分析东海内陆架泥质区表层沉积物的粒度、有机质(TOC)、常量元素氧化物(SiO2,Al2O3,Fe2O3,MgO,CaO,Na2O,K2O,P2O5,TiO2,MnO),探讨东海内陆架泥质区常量元素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地质意义。结果表明,东海内陆架泥质区表层沉积物中常量元素氧化物组成较为稳定,含量最高的2种组分为SiO2和Al2O3,两者组分占沉积物总量的72%左右。常量元素氧化物的含量与沉积物类型密切相关,SiO2,CaO,P2O5倾向于富集在粗颗粒沉积物中;Al2O3,K2O,MnO则倾向于富集在细颗粒沉积物中;而MgO,Na2O,Fe2O3和TiO2基本不受沉积物类型影响。R型因子分析结果表明,东海内陆架泥质区表层沉积物的常量元素氧化物可以分为3组,第1组包括SiO2,Al2O3,Fe2O3,MgO,TiO2,P2O5和MnO;第2组包括CaO,K2O,CaCO3和TOC;第3组包括Na2O,可能分别代表了陆源碎屑沉积、海洋生物沉积和海洋化学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内陆架 泥质区 沉积物 常量元素 因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泥质区表层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的分布 被引量:21
3
作者 张宗雁 郭志刚 +2 位作者 张干 李军 池继松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24-728,共5页
以GC/ECD内标法定量测定了东海近岸泥质区、远岸济州岛西南泥质区和冲绳海槽共19个表层沉积物样中21种有机氯农药的含量.结果表明,有机氯农药在所有样品中均有检出,东海泥质区已有人类污染物的明显记录.研究区平均总有机氯农药分布特征... 以GC/ECD内标法定量测定了东海近岸泥质区、远岸济州岛西南泥质区和冲绳海槽共19个表层沉积物样中21种有机氯农药的含量.结果表明,有机氯农药在所有样品中均有检出,东海泥质区已有人类污染物的明显记录.研究区平均总有机氯农药分布特征为沿岸泥质区南部>沿岸泥质区北部>冲绳海槽>济州岛西南泥质区.冲绳海槽中HCHs含量高且其分布特征显著区别于陆架泥质区,显示该区域这一污染物源可能与陆架区有所不同.(DDD+DDE)/DDT比值显示东海泥质区DDT类农药的污染物还比较新.与国内其他地区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含量相比,东海泥质区有机氯农药污染属较低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氯农药 分布 表层沉积物 东海泥质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泥质区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及物源 被引量:30
4
作者 张宗雁 郭志刚 +2 位作者 张干 刘国卿 郭玲利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5-82,共8页
以GC/MSD内标法定量测定了东海近岸和远岸泥质沉积区18个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探讨了多环芳烃在这些泥质区的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来源。结果显示,近岸泥质区多环芳烃含量普遍较高,介于180.3~424.8ng/g(干重)之间;冲绳海... 以GC/MSD内标法定量测定了东海近岸和远岸泥质沉积区18个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探讨了多环芳烃在这些泥质区的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来源。结果显示,近岸泥质区多环芳烃含量普遍较高,介于180.3~424.8ng/g(干重)之间;冲绳海槽次之,含量为211.7ng/g;济州岛西南泥质区最低,含量介于117.1~211.7ng/g之间。东海泥质区多环芳烃的分布主要受控于离物源的远近、沉积物粒度、有机碳含量以及东海环流体系。东海泥质区的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于热成因,大气干湿沉降和河流输入是其进入泥质区的主要途径。东海泥质区多环芳烃的污染程度中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分布 物源 表层沉积物 泥质区 东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北部泥质区敏感粒度组分对东亚季风演变的响应 被引量:18
5
作者 孙晓燕 李广雪 +2 位作者 刘勇 马妍妍 李俊杰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1-17,共7页
运用粒级一标准偏差方法对FJ04孔146cm以上部分进行敏感粒度组分分析与提取,证明选取的敏感粒度组分是本区重要的环境替代性指标,其平均粒径的变化可以用来指示东亚季风的强弱。获得了东海北部泥质区3kaBP以来东亚冬季风强度的演化过... 运用粒级一标准偏差方法对FJ04孔146cm以上部分进行敏感粒度组分分析与提取,证明选取的敏感粒度组分是本区重要的环境替代性指标,其平均粒径的变化可以用来指示东亚季风的强弱。获得了东海北部泥质区3kaBP以来东亚冬季风强度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东亚季风经历了两个主要的演变阶段:①3~1.15kaBP为东亚冬季风较弱,中等程度波动阶段,期间也存在几次冬季风加强期;②1.15kaBP到现代为东亚冬季风强盛、高频率波动阶段。1.15kaBP是一个明显的转折点,此外,3kaBP来敏感粒度组分平均粒级的变化还记录了11次冬季风增强事件,与全球其他地区的气候记录具有极好的对应关系,但在不同的地区的响应程度不同,说明气候变化存在全球一致性和区域响应的特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质区 敏感粒度组分 东亚冬季风 东海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陆架北部泥质区悬浮体的絮凝沉积作用 被引量:38
6
作者 雷坤 杨作升 郭志刚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88-295,共8页
1997年 2月在东海北部取得悬浮体和底质样品 ,通过粒度分析和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 ,探讨了陆架北部泥质区悬浮体的絮凝沉积作用。结果表明 ,生物因素是泥质区悬浮体的发生絮凝的机制之一 ,可影响悬浮体在海水中的行为。生物活动产生的软... 1997年 2月在东海北部取得悬浮体和底质样品 ,通过粒度分析和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 ,探讨了陆架北部泥质区悬浮体的絮凝沉积作用。结果表明 ,生物因素是泥质区悬浮体的发生絮凝的机制之一 ,可影响悬浮体在海水中的行为。生物活动产生的软组织、分泌物和粘膜等有机质可将矿物碎屑和生物骨屑粘结、吸附和捕集在一起形成絮凝体而迅速沉积。在悬浮体含量较低、水化学环境相对稳定的东海陆架 ,絮凝作用是泥质区得以形成的关键过程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体 东海陆架 泥质区 絮凝沉积作用 扫描电镜 粒度分布 底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内陆架泥质区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17
7
作者 朱爱美 刘季花 +3 位作者 张辉 白亚之 崔菁菁 刘升发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0,共10页
通过对东海内陆架泥质区3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稀土元素、主微量元素、TOC、CaCO3、沉积物粒度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影响稀土元素分布的原因。结果显示东海内陆架中ΣREEs为182.8~221μg/g,均值为206.5μg/g,明显高于黄土、黄河及雅鲁藏... 通过对东海内陆架泥质区3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稀土元素、主微量元素、TOC、CaCO3、沉积物粒度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影响稀土元素分布的原因。结果显示东海内陆架中ΣREEs为182.8~221μg/g,均值为206.5μg/g,明显高于黄土、黄河及雅鲁藏布江中稀土元素的含量,与长江、瓯江中稀土元素含量接近。稀土元素的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及(La/Yb)N比值显示,轻稀土显著富集,存在显著的δEu异常。稀土元素上地壳标准化配分模式显示稀土元素与上地壳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分馏,稀土元素存在显著的"四分性"。稀土元素与粒径、有机质、CaCO3之间不存在相关性,表明研究区中稀土元素含量不受上述3个因素的控制。元素比值及稀土元素上地壳标准化配分模式显示研究区稀土元素主要源于长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表层沉积物 内陆架泥质区 东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陆架泥质区沉积地球化学比较研究 被引量:92
8
作者 郭志刚 杨作升 +1 位作者 曲艳慧 范德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84-289,共6页
利用东海陆架泥质沉积区和周围砂质沉积区的表层沉积物元素含量和海水悬浮沉积物总量分析资料 ,对泥质区的沉积地球化学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东海不同泥质区的沉积地球化学过程很不相同。浙江近岸泥质区沉积物元素以Fe、Mn、Zn的含... 利用东海陆架泥质沉积区和周围砂质沉积区的表层沉积物元素含量和海水悬浮沉积物总量分析资料 ,对泥质区的沉积地球化学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东海不同泥质区的沉积地球化学过程很不相同。浙江近岸泥质区沉积物元素以Fe、Mn、Zn的含量高 ,Na、Sr、Al、Ca的含量低为特征 ,其地球化学特征与长江沉积物非常一致。近岸泥质区的沉积物基本来源于长江输入海的沉积物 ,在台湾暖流的作用下沉积在浙江沿岸。远岸济州岛西南泥质区沉积物以Na、Sr的高含量 ,较高的Al、Ca含量和低的Fe、Mn、Zn含量为特征 ,其地球化学特征与黄河源沉积物有好的相关性 ,但有一定的混合源性质 ,该泥质区的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黄河源的细颗粒沉积物 ,由黄海沿岸流搬运到该区并沉积下来。沉积物在搬运沉积过程中 ,元素粒度分异作用明显。东海陆架泥质区沉积地球化学过程的控制性影响因子是东海环流系统和物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陆架泥质区 沉积地球化学 表层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ka以来东海内陆架泥质区记录的高分辨率古气候演化 被引量:10
9
作者 刘升发 石学法 +3 位作者 刘焱光 吴永华 乔淑卿 杨刚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5-93,共9页
通过对位于东海内陆架泥质区中部的MZ02柱样岩芯进行粒度、常量元素、AMS14C分析,获得了粒度和常量元素随时间变化的高分辨率曲线。结果表明,近2 ka以来研究区沉积环境稳定,以沿岸流控制的浅海沉积为主,沉积物中CaO/K2O,MgO/Al2O3和MnO/... 通过对位于东海内陆架泥质区中部的MZ02柱样岩芯进行粒度、常量元素、AMS14C分析,获得了粒度和常量元素随时间变化的高分辨率曲线。结果表明,近2 ka以来研究区沉积环境稳定,以沿岸流控制的浅海沉积为主,沉积物中CaO/K2O,MgO/Al2O3和MnO/Na2O比值的变化与我国东部气候变化序列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证明这些元素地球化学指标可以作为古气候变化的高分辨率替代性指标。近2 ka以来CaO/K2O、MgO/Al2O3和MnO/Na2O共同识别出的7次极值揭示了同期的降温事件,分别发生在~1 480 a BP(C1),~1 200 a BP(C2),~1 020 a BP(C3),~780 a BP(C4),~580 a BP(C5),~330 a BP(C6),~120 a BP(C7),且在其他区域不同介质中也能找到相应的降温证据,揭示了气候变化的区域性以至全球性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内陆架 泥质区 常量元素 沿岸流 古气候 东亚冬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新世东海内陆架泥质区有孔虫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9
10
作者 李小艳 翦知湣 +1 位作者 石学法 刘升发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1-71,共11页
东海内陆架泥质区是东海全新世高海平面以来的沉积中心,保存了冰后期海平面上升以来完整的全新世沉积记录,是研究东海古海洋环境变化的良好载体,也是研究全新世古气候、古环境变迁的绝佳材料。选取了位于东海内陆架泥质区中部的MZ02孔... 东海内陆架泥质区是东海全新世高海平面以来的沉积中心,保存了冰后期海平面上升以来完整的全新世沉积记录,是研究东海古海洋环境变化的良好载体,也是研究全新世古气候、古环境变迁的绝佳材料。选取了位于东海内陆架泥质区中部的MZ02孔长岩心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沉积物中有孔虫进行属种鉴定分析,并结合岩心沉积物的岩性特征和AMS14 C测年数据,主要依据底栖有孔虫组合,恢复了研究区全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研究表明,全新世以来东海内陆架泥质区的沉积环境呈现阶段性演化特征,经历了以下4个阶段的演化:阶段I(10.8~10.5cal.kaBP)为滨岸沉积环境;阶段II(10.5~8.3cal.kaBP)随海面快速上升沉积环境由内陆架滨岸向中—内陆架过渡;阶段III(8.3~5.2cal.kaBP)为台湾暖流十分靠近的中—内陆架沉积环境;阶段IV(5.2~0cal.kaBP)为沿岸流较强的内陆架沉积环境。暖水种丰度在8.4cal.kaBP出现高值,推测为台湾暖流形成之时。约4.0cal.kaBP以来表生种丰度呈现高值和底栖有孔虫18 O变轻,推测与沿岸流增强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海洋环境 有孔虫 全新世 东海内陆架泥质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内陆架泥质区夏季悬浮体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11
作者 刘升发 石学法 +3 位作者 刘焱光 杨刚 李朝新 方习生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7-46,共10页
通过对2007年夏季东海内陆架泥质区悬浮体的测定,探讨了该区悬浮体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悬浮体的平面分布特征为近岸远高于远岸,闽江、瓯江等河流的河口位置浓度最大,等值线基本上平行于海岸线;垂向上悬浮体质量浓度随着水... 通过对2007年夏季东海内陆架泥质区悬浮体的测定,探讨了该区悬浮体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悬浮体的平面分布特征为近岸远高于远岸,闽江、瓯江等河流的河口位置浓度最大,等值线基本上平行于海岸线;垂向上悬浮体质量浓度随着水深的加大而增加,高值区大多出现在海底地势凸起的位置。研究区悬浮体的分布主要受陆源入海沉积物和东海流系格局的影响,其中近岸区域主要受控于河流入海物质和闽浙沿岸流;而台湾暖流、闽浙沿岸上升流则对远岸区域影响较大。研究区悬浮体质量浓度和海水浊度的相关性分析显示两者相关系数达0.91,这为通过水体浊度来反演区域的悬浮体质量浓度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内陆架泥质区 悬浮体质量浓度 浊度 台湾暖流 沿岸流 上升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泥质区表层沉积物中铜和铅的赋存形态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李铁 高峰 杨桂朋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5-90,共6页
2007年11月在东海泥质区13个站点采集了表层沉积物样品,用连续提取法分离并测定了铜和铅的赋存形态。结果表明,铜主要赋存于易还原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含量为1.2~5.1μg/g,平均值为3.3μg/g;铅主要赋存于碳酸盐结合态,含量为1.9~7.3... 2007年11月在东海泥质区13个站点采集了表层沉积物样品,用连续提取法分离并测定了铜和铅的赋存形态。结果表明,铜主要赋存于易还原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含量为1.2~5.1μg/g,平均值为3.3μg/g;铅主要赋存于碳酸盐结合态,含量为1.9~7.3μg/g,平均值为5.3μg/g。泥质区铜和铅的有机结合态和易还原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与水深之间的呈明显的相关关系,碳酸盐结合态则与水深不相关。铜和铅非残渣态总量与采样站点水深之间的关系受控于其主要赋存形态,反映了重金属形态分布受到陆源输入和在水体中迁移等因素的影响。济州岛西南泥质区表层沉积物中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的铜和铅含量高于其他海区表层沉积物,可能是由于沉积物再悬浮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泥质区 化学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内陆架悬浮体输运、通量及季节变化 被引量:10
13
作者 刘世东 乔璐璐 +4 位作者 李广雪 高飞 姚志刚 王震 韩雪双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4-39,共16页
基于2006年夏季和2007年冬季实测温盐数据和悬浮体浓度数据,分析东海内陆架悬浮体水平和垂直分布季节性特征,并结合MIKE3数值模拟海流结果,定量估算东海关键断面悬浮体运移通量,探讨悬浮体输运与泥质区形成和演化的关系。研究表明:东海... 基于2006年夏季和2007年冬季实测温盐数据和悬浮体浓度数据,分析东海内陆架悬浮体水平和垂直分布季节性特征,并结合MIKE3数值模拟海流结果,定量估算东海关键断面悬浮体运移通量,探讨悬浮体输运与泥质区形成和演化的关系。研究表明:东海内陆架悬浮体分布主要受流系控制,且季节变化明显;一般天气条件下,东海内陆架泥质区海域输入悬浮体净通量约为2.24×108t/a,其中夏半年悬浮体向泥质区海域输入净通量约为52.19×106t,贡献约为23.29%,冬半年净通量约为171.87×106t,贡献约为76.71%,浙闽沿岸悬浮体输运净通量均有利于东海内陆架泥质区的发育。本研究将对东海内陆架泥质区物质来源和发育演化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体 季节变化 数值模拟 通量 东海内陆架泥质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泥质区表层沉积物中锰、铁和铝的赋存形态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文君 卢彦宏 +3 位作者 高峰 魏璟弢 李铁 朱茂旭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165-171,共7页
2007年11月在东海泥质区采集了表层沉积物样品,用连续提取法对金属元素的赋存形态进行了分离,测定了各形态中锰、铁和铝的含量。结果表明,锰主要赋存于碳酸盐结合态,含量为0.04~0.19mg/g,平均0.13mg/g;铁主要赋存于易还原态(铁锰氧化... 2007年11月在东海泥质区采集了表层沉积物样品,用连续提取法对金属元素的赋存形态进行了分离,测定了各形态中锰、铁和铝的含量。结果表明,锰主要赋存于碳酸盐结合态,含量为0.04~0.19mg/g,平均0.13mg/g;铁主要赋存于易还原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含量为1.1~2.3μg/g,平均1.5mg/g;大部分站点的铝主要赋存于易还原态,含量为0.4~1.1mg/g,平均0.7mg/g。沉积物主要成分对金属赋存形态产生影响,CARB态、ERO态Mn、Fe和Al分别随沉积物中碳酸钙、水合铁锰氧化物含量的升高而增加,且ERO态金属与水合铁锰氧化物的相关性显著;有机物的含量的对OSM态金属的影响则不明显。非残渣态Fe和Al的含量随水深增加而降低,主要是由于沉积物中ERO态Fe和Al受陆地径流输入和水体中清除作用的影响,导致近岸沉积物中有较多的活性Fe、Al;离岸距离增加则沉积物中活性Fe、Al含量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泥质区 金属元素 化学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南部近海沉积物柱状样中脂类生物标志物的组成及形态分布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江涛 杨庶 +1 位作者 谭丽菊 胡佶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3-90,共8页
分析了浙江南部近海(东海陆架泥质区)沉积物柱状样中游离态和碱不稳定结合态脂类生物标志物的组成。沉积物中的脂肪酸呈现以C16脂肪酸为主峰的单峰形分布趋势,具明显偶碳优势,除表层沉积物中脂肪酸以游离态为主外,结合态为柱状样中脂肪... 分析了浙江南部近海(东海陆架泥质区)沉积物柱状样中游离态和碱不稳定结合态脂类生物标志物的组成。沉积物中的脂肪酸呈现以C16脂肪酸为主峰的单峰形分布趋势,具明显偶碳优势,除表层沉积物中脂肪酸以游离态为主外,结合态为柱状样中脂肪酸的主要存在形态,脂肪酸的垂直分布主要由降解作用控制;以甾醇和脂肪醇为主体的醇酮组分主要以游离态形式存在于沉积物中,但植醇主要分布于结合态中,降解作用同样是决定醇酮组分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只是对于烯酮来说,东海水体的富营养化很可能也极大影响了其垂直分布,另外在1950—1969年左右的沉积物中,多种脂类物质的含量出现异常,经分析这很可能反映了1954年长江特大洪水和1969年长江中下游洪水对当时东海上层水体生态系统的影响;烷烃呈现以C29,C31和C17烷烃为主峰的双峰形分布趋势,游离态为烷烃的主要存在形式,且UCM(不可分辨成分)峰仅出现在游离态烷烃组分的气相色谱图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陆架泥质区 沉积物 脂类生物标志物 形态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ka来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物颜色反射率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1
16
作者 徐涛玉 石学法 +5 位作者 刘升发 乔淑卿 杨刚 王国庆 王昆山 王旭晨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49-158,共10页
以东海内陆架泥质区MZ01孔岩心的颜色反射率测试分析为基础,通过一阶导数、因子分析等方法提取了对气候变化具有指示意义的替代性指标,结合AMS14 C年龄测试数据,建立了我国东部近2ka以来高分辨率气候演化的时间序列。该序列显示,900AD... 以东海内陆架泥质区MZ01孔岩心的颜色反射率测试分析为基础,通过一阶导数、因子分析等方法提取了对气候变化具有指示意义的替代性指标,结合AMS14 C年龄测试数据,建立了我国东部近2ka以来高分辨率气候演化的时间序列。该序列显示,900AD是我国东部2ka以来气候演化的关键转折点,900AD之后,气候明显变冷,冷暖波动频率高,但幅度较小。近2ka以来,我国东部的气候演化大致经历了冷期(580AD以前)、暖期(580—900AD)、冷暖波动期(900—1460AD)、冷期(1460—1880AD)4个阶段,每一阶段内部都存在次一级区域性或全球性的冷暖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质区 颜色反射率 东亚季风 气候 东海内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000a来东亚冬季风变化在南海北部陆架泥质区的记录 被引量:2
17
作者 葛倩 初凤友 +1 位作者 叶黎明 许冬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6-62,共7页
通过对位于南海北部陆架泥质区ZJ2孔进行AMS14C测试和粒度分析,从中提取出了对沉积环境敏感的粒度组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敏感组分的粒级含量和平均粒径变化主要受东亚冬季风的强弱变化制约。根据该粒度指标,发现近3 000a以来东亚... 通过对位于南海北部陆架泥质区ZJ2孔进行AMS14C测试和粒度分析,从中提取出了对沉积环境敏感的粒度组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敏感组分的粒级含量和平均粒径变化主要受东亚冬季风的强弱变化制约。根据该粒度指标,发现近3 000a以来东亚冬季风存在8次增强的记录,与格陵兰冰芯的记录有着较好的一致性,且在其他不同区域亦能找到相对应的气候变化证据,揭示了全球气候变化的区域性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陆架 泥质区 东亚冬季风 沿岸流 环境敏感粒度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去一百年济州岛西南泥质区有机质来源变化的多参数指标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葛田田 李大伟 +3 位作者 赵宗山 陈蔚芳 邢磊 赵美训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0-47,共8页
C/N是一种传统的区分海洋沉积有机质来源的指标,基于总有机碳与总有机氮的比值。BIT(Branched andIsoprenoid Tetraether index)和TMBR(Terrestrial and Marine Biomarker Ratio)是近年提出的用于指示陆源有机质相对贡献的新指标,二者... C/N是一种传统的区分海洋沉积有机质来源的指标,基于总有机碳与总有机氮的比值。BIT(Branched andIsoprenoid Tetraether index)和TMBR(Terrestrial and Marine Biomarker Ratio)是近年提出的用于指示陆源有机质相对贡献的新指标,二者具有明确的陆源及海源端元值。BIT指标是基于陆地土壤厌氧细菌生标Branched GDGTs与泉古菌生标Crenarchaeol的比值,TMBR指标是基于陆源高等植物生标和海源藻类生标的比值。本文利用C/N、BIT和TMBR指标,对济州岛西南泥质区DH11站位过去一百年以来陆源有机质和海源有机质的相对贡献进行了定量评估。总有机碳(TOC)、陆源和海源生物标志物的分析结果显示:近50a来,该站位的总有机质、海源有机质和陆源有机质的沉积通量(Mass Accumulation Rates,MARs)一直在增加。C/N指标通过二元混合模型的计算结果显示陆源有机质占总沉积有机质的比例在0.22~0.30之间,BIT与TMBR指示的陆源有机质贡献分别在0.05~0.11,0.08~0.22之间,所得相对贡献的差异主要是由不同指标的指示意义不同造成的。3种指标的结果表明该研究海域海源有机质在沉积有机质中占据主导地位。另外,从1950s开始陆源有机质的相对贡献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海源有机质沉积通量增加的比例大于陆源有机质,这可能是由东亚季风、黑潮、河流输入、大气沉降和人类活动等多重因素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T 陆源有机质 海源有机质 生物标志物 东海 济州岛西南泥质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ka来东海陆架北部泥质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3
19
作者 孙晓燕 李希彬 《海洋地质前沿》 2012年第4期10-16,共7页
对东海陆架北部泥质区的FJ04孔进行了元素含量分析、粒度分析以及AMS14 C测年,讨论了元素含量与沉积物粒度的关系,采用R型因子分析讨论了元素间的组合关系。研究表明,近3ka来FJ04孔元素含量稳定,大部分元素含量随沉积物粒径变细呈增加趋... 对东海陆架北部泥质区的FJ04孔进行了元素含量分析、粒度分析以及AMS14 C测年,讨论了元素含量与沉积物粒度的关系,采用R型因子分析讨论了元素间的组合关系。研究表明,近3ka来FJ04孔元素含量稳定,大部分元素含量随沉积物粒径变细呈增加趋势,Ca和Sr的含量呈减少趋势,Ba、Th和P与沉积物粒径的相关性很差。因子分析结果表明,FJ04孔元素含量变化是"元素粒度控制"、自生钙质组分加入、海水和孔隙水影响、源区风化程度以及沉积环境氧化还原状态等综合作用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北部泥质区 地球化学 粒径 因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扫描方法在东海泥质沉积物孔隙度分析中的应用与对比
20
作者 卢健 李绍科 +3 位作者 李安春 刘喜停 董江 张晋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98-207,共10页
孔隙度作为海底沉积物的一项重要物理参数,其传统获取方法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本研究利用医学CT扫描技术对采自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区的一沉积物岩心SS4进行了测试,提取了垂直方向上沉积物的CT值。通过CT值与部分孔隙度及环刀实验获得的... 孔隙度作为海底沉积物的一项重要物理参数,其传统获取方法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本研究利用医学CT扫描技术对采自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区的一沉积物岩心SS4进行了测试,提取了垂直方向上沉积物的CT值。通过CT值与部分孔隙度及环刀实验获得的孔隙度之间相关性的比较,建立了东海泥质区沉积物CT值与孔隙度之间的经验公式。同时,研究还发现CT扫描对于沉积物垂向上结构不均一的岩心,CT值与孔隙度之间的相关性较差,这并非方法和精度的问题,而是由于取样点结构不一致造成的,因此根据相关性好的层段拟合的经验公式具有更高的可靠性。作为一种快速、无损的测试和观测手段,CT扫描在沉积物岩心研究中将提供更多有用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度 CT扫描 泥质沉积物 东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