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6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内循环三相生物流化床处理生活污水
被引量:
29
1
作者
郑礼胜
施汉昌
钱易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51-55,共5页
对内循环三相生物流化床处理生活污水进行了中试研究,探讨了生物膜的形成和水力停留时间及供气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气水比4:1、水力停留时间40min、进水COD150~1000mg/L条件下,平均COD去除率...
对内循环三相生物流化床处理生活污水进行了中试研究,探讨了生物膜的形成和水力停留时间及供气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气水比4:1、水力停留时间40min、进水COD150~1000mg/L条件下,平均COD去除率为89%、平均去除容积负荷为10.4kgCOD/m3·d,氧利用率为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循环
生物流化床
生活污水
废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新型内构件内循环三相流化床氧传递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
17
2
作者
韦朝海
吴锦华
+2 位作者
吴超飞
任源
吴海珍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07-510,共4页
以树脂作为载体,研究了新型内循环三相流化床反应器氧传递速率和氧转移效率的影响因素(载体量、气速、导流挡板及布气器设置的位置).结果表明,当载体量<10%时,三重管、五重管的溶氧性能较好;当载体量>10%时,直管、多重管的溶氧性...
以树脂作为载体,研究了新型内循环三相流化床反应器氧传递速率和氧转移效率的影响因素(载体量、气速、导流挡板及布气器设置的位置).结果表明,当载体量<10%时,三重管、五重管的溶氧性能较好;当载体量>10%时,直管、多重管的溶氧性能更好;当载体量为15%时,随着表观气速的增大,氧传递速率增大,而气速分别在0.022 m/s和0.033m/s时,直管和多重管的氧转移效率达到最大值;底部布气优于其他高度布气;导流挡板的设置增强氧的传递作用.研究结果为反应器的放大及操作条件的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循环三相流化床
氧传递系数
氧转移效率
内构件
废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内循环三相生物流化床启动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
10
3
作者
邓洪权
潘永亮
杨平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01年第1期12-15,共4页
本文分别考察了空气流量、水力停留时间、接种污泥浓度及微量元素等因素对内循环三相生物流化床反应器启动挂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0 .384L/ min的空气流量对生物膜的培养有利 ;低于 4小时的水力停留时间有利于启动挂膜 ;较少的接种...
本文分别考察了空气流量、水力停留时间、接种污泥浓度及微量元素等因素对内循环三相生物流化床反应器启动挂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0 .384L/ min的空气流量对生物膜的培养有利 ;低于 4小时的水力停留时间有利于启动挂膜 ;较少的接种污泥浓度有利于启动挂膜 ,快速排泥的方法能保证反应器启动成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循环三相生物流化床
启动挂膜
反应器
废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三相生物流化床处理含氯漂白废水的研究
被引量:
9
4
作者
谢澄
陈中豪
+1 位作者
疏明君
李友明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7-30,共4页
在实验室采用自行设计的内循环三相生物流化床处理含氯漂白废水,经过40天左右的驯化,CODCr、BOD5去除率均达到70%以上,色度去除达约为70%,AOX去除率约为60%。后续进行絮凝处理,可以使该废水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另外还研究了水力停留时间...
在实验室采用自行设计的内循环三相生物流化床处理含氯漂白废水,经过40天左右的驯化,CODCr、BOD5去除率均达到70%以上,色度去除达约为70%,AOX去除率约为60%。后续进行絮凝处理,可以使该废水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另外还研究了水力停留时间,气体流量对流化床处理效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循环三相生物流化床
含氯漂白废水
生化处理
氧传递效率
造纸工业
废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厌氧沼气池—生物流化床处理生活污水应用研究
被引量:
4
5
作者
张振鹏
蒋文举
颜永华
《中国沼气》
2003年第2期23-25,共3页
为解决厌氧出水达标的问题寻找一条有效途径,本文以厌氧沼气池和三相内循环生物流化床联合工艺处理生活污水。同时对联合工艺的特点、运行处理效果进行了简要介绍。这种联合工艺对中小城市生活污水分散式处理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厌氧消化池
三相内循环生物流化床
城市生活污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内循环三相流化床反应器处理味精废水的研究
6
作者
张晶晶
冯旭东
+2 位作者
滕文
谷丽
芮莉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5期36-39,共4页
研究以陶粒粒子为载体,采用快速排泥挂膜法,在内循环三相流化床反应器运行过程中逐渐加大进水量和进水浓度,使微生物适应高氨氮废水环境;研究了水力停留时间、NH4+-N浓度负荷冲击对NH4+-N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内循环三相流化床可用于...
研究以陶粒粒子为载体,采用快速排泥挂膜法,在内循环三相流化床反应器运行过程中逐渐加大进水量和进水浓度,使微生物适应高氨氮废水环境;研究了水力停留时间、NH4+-N浓度负荷冲击对NH4+-N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内循环三相流化床可用于处理高NH4+-N废水;底物浓度越高水力停留时间越长;内循环三相流化床具有较好的抗负荷冲击能力,有利于解决实际废水水质不稳定难以达标排放的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循环三相流化床
水力停留时间
氨氮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内循环三相生物流化床处理生活污水
被引量:
29
1
作者
郑礼胜
施汉昌
钱易
机构
山东建材学院应用化学系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出处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51-55,共5页
文摘
对内循环三相生物流化床处理生活污水进行了中试研究,探讨了生物膜的形成和水力停留时间及供气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气水比4:1、水力停留时间40min、进水COD150~1000mg/L条件下,平均COD去除率为89%、平均去除容积负荷为10.4kgCOD/m3·d,氧利用率为13%.
关键词
内循环
生物流化床
生活污水
废水处理
Keywords
inner loop three phase biofluidized bed
domestic wastewater
wastewater treatment
分类号
X799.03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新型内构件内循环三相流化床氧传递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
17
2
作者
韦朝海
吴锦华
吴超飞
任源
吴海珍
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
华南理工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出处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07-510,共4页
基金
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9407051)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940758)
文摘
以树脂作为载体,研究了新型内循环三相流化床反应器氧传递速率和氧转移效率的影响因素(载体量、气速、导流挡板及布气器设置的位置).结果表明,当载体量<10%时,三重管、五重管的溶氧性能较好;当载体量>10%时,直管、多重管的溶氧性能更好;当载体量为15%时,随着表观气速的增大,氧传递速率增大,而气速分别在0.022 m/s和0.033m/s时,直管和多重管的氧转移效率达到最大值;底部布气优于其他高度布气;导流挡板的设置增强氧的传递作用.研究结果为反应器的放大及操作条件的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内循环三相流化床
氧传递系数
氧转移效率
内构件
废水处理
Keywords
inner
loop
three
-
phase
fluidized
bed
oxygen transfer coefficient
oxygen transfer efficiency
分类号
X703.3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内循环三相生物流化床启动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
10
3
作者
邓洪权
潘永亮
杨平
机构
四川大学化工学院
出处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01年第1期12-15,共4页
文摘
本文分别考察了空气流量、水力停留时间、接种污泥浓度及微量元素等因素对内循环三相生物流化床反应器启动挂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0 .384L/ min的空气流量对生物膜的培养有利 ;低于 4小时的水力停留时间有利于启动挂膜 ;较少的接种污泥浓度有利于启动挂膜 ,快速排泥的方法能保证反应器启动成功 ;
关键词
内循环三相生物流化床
启动挂膜
反应器
废水处理
Keywords
Internal
loop
three
phase
biofluidized
bed
Biofilm formation
Start up of the reactor
分类号
X703.3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三相生物流化床处理含氯漂白废水的研究
被引量:
9
4
作者
谢澄
陈中豪
疏明君
李友明
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造纸与污染控制国家工程中心
出处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7-30,共4页
文摘
在实验室采用自行设计的内循环三相生物流化床处理含氯漂白废水,经过40天左右的驯化,CODCr、BOD5去除率均达到70%以上,色度去除达约为70%,AOX去除率约为60%。后续进行絮凝处理,可以使该废水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另外还研究了水力停留时间,气体流量对流化床处理效果的影响。
关键词
内循环三相生物流化床
含氯漂白废水
生化处理
氧传递效率
造纸工业
废水处理
Keywords
inner
loop
three
phase
Fluidized
bed
Bioreactor
chlorine bleaching effluent
biochemical treatment
oxygen transfer coefficient
分类号
X793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厌氧沼气池—生物流化床处理生活污水应用研究
被引量:
4
5
作者
张振鹏
蒋文举
颜永华
机构
四川大学环境工程系
泸州市洁美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出处
《中国沼气》
2003年第2期23-25,共3页
文摘
为解决厌氧出水达标的问题寻找一条有效途径,本文以厌氧沼气池和三相内循环生物流化床联合工艺处理生活污水。同时对联合工艺的特点、运行处理效果进行了简要介绍。这种联合工艺对中小城市生活污水分散式处理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厌氧消化池
三相内循环生物流化床
城市生活污水
Keywords
Anaerobic Digester
three
-
phase
inner
loop
Bio-fluidized
bed
Reactor
Domestic Wastewater
分类号
X703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内循环三相流化床反应器处理味精废水的研究
6
作者
张晶晶
冯旭东
滕文
谷丽
芮莉
机构
北京工商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出处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5期36-39,共4页
基金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7BAK36B07-5)
文摘
研究以陶粒粒子为载体,采用快速排泥挂膜法,在内循环三相流化床反应器运行过程中逐渐加大进水量和进水浓度,使微生物适应高氨氮废水环境;研究了水力停留时间、NH4+-N浓度负荷冲击对NH4+-N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内循环三相流化床可用于处理高NH4+-N废水;底物浓度越高水力停留时间越长;内循环三相流化床具有较好的抗负荷冲击能力,有利于解决实际废水水质不稳定难以达标排放的困难.
关键词
内循环三相流化床
水力停留时间
氨氮负荷
Keywords
inner
-
loop
three
-
phase
biological fluidized
bed
(ITBFB)
hydraulic retention time(HRT)
ammonia nitrogen load
分类号
TS201.6 [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
X797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内循环三相生物流化床处理生活污水
郑礼胜
施汉昌
钱易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
2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新型内构件内循环三相流化床氧传递特性的研究
韦朝海
吴锦华
吴超飞
任源
吴海珍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
1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内循环三相生物流化床启动特性实验研究
邓洪权
潘永亮
杨平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01
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三相生物流化床处理含氯漂白废水的研究
谢澄
陈中豪
疏明君
李友明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02
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厌氧沼气池—生物流化床处理生活污水应用研究
张振鹏
蒋文举
颜永华
《中国沼气》
2003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内循环三相流化床反应器处理味精废水的研究
张晶晶
冯旭东
滕文
谷丽
芮莉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