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采高工作面锚杆支护巷道局部冒顶机理研究 被引量:23
1
作者 孙志勇 林健 +3 位作者 王子越 张镇 颜立新 王涛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8-82,共5页
基于大采高工作面巷道冒顶制约煤矿安全生产的问题,采用现场实测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巷道局部冒顶的影响因素。现场测试表明:冒顶位置巷道直接顶板为5.8 m泥岩,且为多层复合,锚索锚固端附近存在泥质页岩软弱岩层,黏土矿物占比达54.3%... 基于大采高工作面巷道冒顶制约煤矿安全生产的问题,采用现场实测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巷道局部冒顶的影响因素。现场测试表明:冒顶位置巷道直接顶板为5.8 m泥岩,且为多层复合,锚索锚固端附近存在泥质页岩软弱岩层,黏土矿物占比达54.3%。锚杆锚固区内外均发生明显离层,支护体受岩层错动发生剪切变形。数值模拟得出,受回采动压未稳定区域掘巷、护巷煤柱尺寸小、支护强度和刚度不足等因素影响,顶板软弱节理面发生离层,支护应力场完整性丧失,围岩塑性破坏后发生冒落。提出在地质异常区及时支护、增大支护强度防止锚固区离层、加强施工质量检测等技术手段,提高巷道安全系数,为减少冒顶事故提供工程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采高工作面 锚杆支护 现场测试 数值模拟 冒顶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1例创伤性颈内动脉颅内段破裂的回顾性分析
2
作者 杜宇 张振宇 +4 位作者 邱阳 贾琼 王伟东 庞俐 张金建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2期206-210,214,共6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创伤性颈内动脉颅内段破裂的损伤特点,为法医学检验与鉴定提供参考。方法收集11例创伤性颈内动脉颅内段破裂的尸体检验案例,记录并统计死者的性别、年龄、致伤原因、现场失血情况、颈内动脉颅内段破裂部位、破裂处管壁硬... 目的回顾性分析创伤性颈内动脉颅内段破裂的损伤特点,为法医学检验与鉴定提供参考。方法收集11例创伤性颈内动脉颅内段破裂的尸体检验案例,记录并统计死者的性别、年龄、致伤原因、现场失血情况、颈内动脉颅内段破裂部位、破裂处管壁硬化程度、颅脑损伤、血乙醇含量以及死亡原因等信息。结果11例均为现场死亡,其中交通伤7例,高坠伤和徒手伤各2例。11例死者头部体表损伤均不严重。9例交通伤和高坠伤死者颈内动脉颅内段破裂均发生于海绵窦段,均存在累及颈动脉沟的颅中窝横行骨折,颅内出血及脑挫伤轻微。2例徒手伤死者颈内动脉颅内段破裂发生在眼动脉段,均存在致死性的颅内出血及弥漫性轴索损伤而不伴有颅骨骨折。11例均为血管壁全层破裂,破裂口长轴与血管长轴垂直。结论交通、高坠等高能量创伤事件中,颈内动脉颅内段破裂的发生率值得关注。海绵窦段和眼动脉段的损伤可能较常见。血管遭受牵拉或碎骨片作用可能是颈内动脉颅内段破裂的主要损伤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创伤和损伤 颈内动脉 事故 交通 高坠伤 徒手伤 案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鉴定高坠死亡1例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韩顺琪 万雷 +1 位作者 黄平 陈忆九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3期191-195,共5页
目的使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技术对高坠伤的损伤特征进行观察分析,并通过对高坠伤的分析和观察重建高坠过程,从而探讨MSCT在分析高坠伤案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真实的高坠伤案例为对象,分别运用M... 目的使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技术对高坠伤的损伤特征进行观察分析,并通过对高坠伤的分析和观察重建高坠过程,从而探讨MSCT在分析高坠伤案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真实的高坠伤案例为对象,分别运用MSCT平扫、三维重建技术对尸体进行全面检查,联合运用系统尸体解剖分析高坠伤死亡方式等特点,比较尸体解剖和MSCT在获取损伤信息方面的差异。结果MSCT扫描结合三维重建,发现全身多部位骨折以及肝破裂,尸体解剖与影像学检查结果相对应,推断死亡原因为高坠致全身多发伤。结论 MSCT在高坠伤案件致伤方式分析中可作为传统尸体解剖的补充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创伤与损伤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高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限元法研究高坠中躯干不同部位着地的肋骨骨折机制 被引量:7
4
作者 胡文虎 邵煜 +4 位作者 李正东 邹冬华 张建华 陈忆九 王慧君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2期181-186,共6页
目的利用有限元法研究躯干不同部位着地的肋骨损伤机制,对重建高坠过程提供新技术与新方法。方法采用有限元法观察全人类安全模型THUMS4.0在躯干部不同部位着地时的肋骨损伤情况,并与实际案例进行比较,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高坠导致的肋... 目的利用有限元法研究躯干不同部位着地的肋骨损伤机制,对重建高坠过程提供新技术与新方法。方法采用有限元法观察全人类安全模型THUMS4.0在躯干部不同部位着地时的肋骨损伤情况,并与实际案例进行比较,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高坠导致的肋骨骨折形成机制。结果不同部位着地所形成的应力、应变分布及肋骨骨折部位存在一定差异。躯干前侧着地时双侧均发生肋骨骨折,骨折主要位于肋骨-肋软骨交界处和腋中线区域;躯干右前侧着地时,着地一侧首先发生肋骨骨折,骨折分布于右侧腋中线至腋后线区域以及双侧肋骨-肋软骨交界处;躯干后侧着地时,骨折主要位于双侧肋骨后侧;躯干右后侧着地时,着地部位易发生多发性肋骨骨折。塑性应变多集中于骨折处,von Mises应力除集中于骨折处,也可位于其他部位。结论躯干部不同部位着地时,肋骨骨折部位及损伤机制具有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生物力学 有限元法 肋骨骨折 骨折 应力性 高坠伤 损伤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社会技术系统的高处坠落事故致因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李珏 刘焕 +1 位作者 王幼芳 候云飞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24-532,共9页
为系统分析高处坠落事故的产生机理,运用社会技术系统理论,分析个人子系统、技术子系统、组织管理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对事故发生的影响;通过文献分析、事故研究和专家讨论识别35个影响事故发生的致因因素,建立高处坠落事故宏观工效学模... 为系统分析高处坠落事故的产生机理,运用社会技术系统理论,分析个人子系统、技术子系统、组织管理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对事故发生的影响;通过文献分析、事故研究和专家讨论识别35个影响事故发生的致因因素,建立高处坠落事故宏观工效学模型(MM);再根据201份事故报告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SNA)构建高处坠落事故致因关系网络,分析网络的中心度情况;采用潜在类别模型(LCA)分析主要致因的整体交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高处坠落事故关系网络中,存在40~64岁的普通工人、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和工人违规操作等核心节点,防坠落系统,护栏或安全网不合格等纽带节点,感知与决策失误等独立发挥作用节点;高处坠落事故存在4类典型MM,得出各类模型中主要致因的交互作用。综合各因素间相关性,提出针对性的高处坠落事故干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处坠落 社会技术系统 宏观工效学模型 事故致因 社会网络分析 潜在类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