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4篇文章
< 1 2 5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储气库生产管柱的气固冲蚀性能
1
作者 李明星 刘广胜 +3 位作者 王娜 朱方辉 李文升 付安庆 《腐蚀与防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6-72,共7页
结合榆3×储气库的注采工况,构建了气固冲蚀预测模型,研究了采气量、采气压力、颗粒属性等生产参数对冲蚀速率的影响规律,针对N80油管分析了发生不同程度冲蚀风险的极限生产工况。结果表明:在榆3×储气库预设采气指标范围内,最... 结合榆3×储气库的注采工况,构建了气固冲蚀预测模型,研究了采气量、采气压力、颗粒属性等生产参数对冲蚀速率的影响规律,针对N80油管分析了发生不同程度冲蚀风险的极限生产工况。结果表明:在榆3×储气库预设采气指标范围内,最大冲蚀速率随采气量的增大而增大;采气压力的增加会一定程度上降低管柱的冲蚀程度;冲蚀程度随出砂量的增加呈现线性增加趋势,颗粒直径的增大会导致冲蚀速率的增大,而颗粒球度的减小会导致冲蚀速率的增大。基于预测模型,建立了N80油管的临界生产参数图版,以实现基于现场易获取参数的冲蚀风险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气库 注采管柱 气固冲蚀 临界生产参数 冲蚀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泵抽吸式井下水力旋流器结构优化与性能分析
2
作者 邢雷 刘昶 +4 位作者 蒋明虎 赵立新 高扬 李新亚 关帅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11-619,共9页
为适应单泵抽吸式同井注采工艺,减少井下采油回注设备成本,提出一种单泵抽吸式井下水力旋流器结构。结合试验设计、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方法,对水力旋流器结构参数进行显著性分析与参数优化,构建了结构参数与分离效率间的数学关系模型,... 为适应单泵抽吸式同井注采工艺,减少井下采油回注设备成本,提出一种单泵抽吸式井下水力旋流器结构。结合试验设计、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方法,对水力旋流器结构参数进行显著性分析与参数优化,构建了结构参数与分离效率间的数学关系模型,获得了结构参数的最佳匹配方案,并分析了操作参数对水力旋流器分离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结构优化后水力旋流器分离效率由91.2%提升至99.3%。当分流比为40%、含油浓度为1%、入口流量为5 m^(3)·h^(-1)时,达到最佳分离效率99.83%。模拟与实验呈现较好的一致性。研究可为单泵抽吸式同井注采技术的实施提供一定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水分离 水力旋流器 同井注采 分离性能 结构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磁耦合智能分层采油技术
3
作者 杨清海 廖成龙 +5 位作者 贾德利 祝英俊 于川 孔令维 于洋 杜凯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4-216,共13页
针对现有分层采油工艺技术存在的不适应检泵作业、有效工作寿命短、通讯可靠性差等问题,提出了电磁耦合智能分层采油技术,研制了核心工具及配套工具,并开展了现场试验。采用生产和配产管柱分离的丢手管柱结构,当两管柱在井下对接后,利... 针对现有分层采油工艺技术存在的不适应检泵作业、有效工作寿命短、通讯可靠性差等问题,提出了电磁耦合智能分层采油技术,研制了核心工具及配套工具,并开展了现场试验。采用生产和配产管柱分离的丢手管柱结构,当两管柱在井下对接后,利用电磁耦合原理实现管柱间电能与信号的近距离无线传输,为井下多个智能配产器供电,并实现双向通讯。研制了适应井下复杂工况的电磁耦合传能与通讯装置、智能配产器、地面控制器等核心工具,以及大通径丢手锚定器、油井过电缆封隔器等配套工具,实现了技术定型。在大庆油田完成10口井现场试验,两管柱井下对接快捷、可靠,电磁耦合传能与通讯装置工作稳定,实现了井下分层流量、压力、温度的实时监测和分层产液量调控,提高了储层认识程度,取得了增油、降含水的生产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采油 电磁耦合 电能无线传输 信号无线传输 井下实时监测 注采协同调控 降水增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下含气对油水分离管柱流场特性及性能影响
4
作者 蒋明虎 汪帆 +3 位作者 邢雷 赵立新 李新亚 陈丁玮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361-3372,共12页
同井注采技术是实现高含水油田经济开采的有效途径,但含气条件对井下油水分离的不利影响成为限制同井注采技术规模化应用的主要问题之一。以双泵抽吸式油水分离管柱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PIV流场测试及高速摄像实验研究方法,开展不... 同井注采技术是实现高含水油田经济开采的有效途径,但含气条件对井下油水分离的不利影响成为限制同井注采技术规模化应用的主要问题之一。以双泵抽吸式油水分离管柱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PIV流场测试及高速摄像实验研究方法,开展不同含气量下油水分离管柱的流场特性及分离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含气量的增加会导致旋流器溢流管内轴向速度降低,旋流腔内切向速度最大值由2.98 m/s降低为2.88 m/s;此外,气相会扩大旋流器内低压区范围,致使旋流器内压力水平下降;并且,气相会加剧流场湍流现象,采出段内湍流动能最大值由0.21 J/kg增加到0.32 J/kg;随着含气量的增大,油相分离效率降幅加快,在研究范围内最大下降了14.43%。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呈现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旋流器 油水分离 同井注采 分离性能 流场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含水气顶油藏不同分区注气驱液扩容效果评价实验
5
作者 罗波波 高辉 +3 位作者 王志宝 姚行顺 吴润桢 张亮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42-651,共10页
含水气顶油藏油气水渗流规律复杂,分区分带明显,注气排液技术难度大,严重影响达容达产。文中针对中原油田W2高含水气顶油藏条件开展长岩心驱替实验,分析了水淹油环和液侵气顶的注气驱液扩容效果及多轮次注采气能力。结果表明:水淹油环... 含水气顶油藏油气水渗流规律复杂,分区分带明显,注气排液技术难度大,严重影响达容达产。文中针对中原油田W2高含水气顶油藏条件开展长岩心驱替实验,分析了水淹油环和液侵气顶的注气驱液扩容效果及多轮次注采气能力。结果表明:水淹油环残余油饱和度较高,充分利用重力稳定驱、排水辅助扩容模式及提采协同扩容模式可获得较好的提高采收率效果和较高的含气饱和度;液侵气顶注气驱液扩容效果受液侵量及渗透率影响相对较小,含气饱和度可以恢复或接近原始水平;相同物性及注采排条件下,水侵气顶的多轮次注采气能力一般大于油侵气顶,液侵气顶的注采气能力一般大于水淹油环;岩石渗透率压敏性以及多相渗流阻力是影响多轮次注采气能力变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顶油藏 液侵气顶 扩容模式 提高采收率 注采气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气合采中天然气助排举升水合物浆液流动机理研究
6
作者 唐洋 徐嘉庆 +2 位作者 付强 张吴镝 王国荣 《海洋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1-154,共14页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试采过程中存在水合物产量低,在射流破碎工况下沉沙严重、返出液极少甚至失返等问题。为提高水合物产量,充分利用开采设备的价值,基于天然气水合物、浅层气、天然气藏纵向立体开发思想,提出了一种三气合采分层调控工程...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试采过程中存在水合物产量低,在射流破碎工况下沉沙严重、返出液极少甚至失返等问题。为提高水合物产量,充分利用开采设备的价值,基于天然气水合物、浅层气、天然气藏纵向立体开发思想,提出了一种三气合采分层调控工程实施方案。基于气液两相流理论,考虑水合物自分解行为以及固相颗粒有效运移条件,建立了天然气水合物固态流化不同开采阶段下天然气助排举升水合物浆液数学模型,并对气液流动机理相关数学模型进行求解和验证,最终得到了三气合采分层调控工艺中天然气助排举升水合物浆液工艺图版。在水平段钻进阶段,钻井液流量大于13 L/s时,不需要额外注入气相即可保证固相颗粒的有效运移,注入气体可加速固相颗粒的运移,根据钻井液的泵入量,气相注入量范围为0~67 L/s;水合物破碎回收阶段,破碎流量在49~55 L/s内,不需要额外注入气相即可保证固相颗粒的有效运移,在水合物破碎流量范围内,气相注入量范围为0~129 L/s。该研究为提高水合物开采产量,加快实现水合物早期商业化开采,推进中国“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参考和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气合采 天然气水合物 气液两相流 水合物浆液 注气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钢高炉喷吹干熄焦除尘灰生产试验及效果
7
作者 曹锋 杨军昌 《炼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55,共5页
长钢2座1080m^(3)高炉进行在喷吹煤粉中配加干熄焦除尘灰的生产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改造喷煤系统及优化高炉操作,成功实现了在喷吹煤粉中配加干熄焦除尘灰,配比由2%逐步提高至7%,平均配比5.92%,在保证炉况稳定顺行,燃料消耗降... 长钢2座1080m^(3)高炉进行在喷吹煤粉中配加干熄焦除尘灰的生产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改造喷煤系统及优化高炉操作,成功实现了在喷吹煤粉中配加干熄焦除尘灰,配比由2%逐步提高至7%,平均配比5.92%,在保证炉况稳定顺行,燃料消耗降低的前提下,有效降低了生铁成本,扣除设备改造、材料更换投资,创经济效益1006万元。生产试验期间,基本实现了焦炉本体干熄焦除尘灰的产、用动态平衡,替代部分喷吹煤粉,对扩展替换资源,提高固废资源的再利用,改善环境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炉 喷吹煤粉 干熄焦除尘灰 生产试验 燃料比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缆智能分层采油技术研究与现场试验
8
作者 邓吉彬 康玉阳 +2 位作者 严卫杰 叶红 张向阳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79-685,703,共8页
江苏油田复杂小断块油藏以水驱分层注水开发为主,目前采用智能分注来提升注采对应水平以提高采收率。由于采出井分层控制水平低,分层注水受效关系、受效程度认识不清,采油井层间干扰,单层突进,含水率上升快等问题突出,为注采协同缓解高... 江苏油田复杂小断块油藏以水驱分层注水开发为主,目前采用智能分注来提升注采对应水平以提高采收率。由于采出井分层控制水平低,分层注水受效关系、受效程度认识不清,采油井层间干扰,单层突进,含水率上升快等问题突出,为注采协同缓解高含水期层间与平面矛盾,减少无效水循环,控制采油井含水率上升,研发了有缆智能分层采油技术。通过筛选适应井下高温、高压、腐蚀及结垢环境的流量、含水率、压力、温度传感器,选用可靠的分层流量调节开关及控制技术,合理设计组件空间布局及分层配产器整体机械结构,选用不同的双向传输电缆及连接技术,开发配产器控制电路及地面集成控制系统,优化配套井下分层采油管柱,降低工具及实施成本,实现了井下分层生产参数的实时连续监测及对分层配产器的无线远程调控。现场开展了单层轮采、分层配产、耦合调整试验,证实了试验前油藏动态分析结论,验证了智能分层采油工具及管柱性能,实现注采耦合联动、增油控水和分层测调,试验井含水率下降38.8%。该技术的应用可为油藏精细地质分析与挖潜提供依据,大大提高了油田采油智能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油井 分层采油 分层配产器 管柱优化 注采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气库注采排液转换完井技术研究
9
作者 檀德库 贺梦琦 +3 位作者 李渔刚 匡韶华 王玲 程涵彬 《钻采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5-101,共7页
为了提升储气库的库容,需部署排液增容井,但排液井仅具备采油功能,无法兼顾储气库注采气及安全需求。考虑注采井建井费高达数千万元,为了充分利用现有钻井井眼资源,针对注采气井要求排液增容与注采气生产制度相悖的问题,亟需研发排液增... 为了提升储气库的库容,需部署排液增容井,但排液井仅具备采油功能,无法兼顾储气库注采气及安全需求。考虑注采井建井费高达数千万元,为了充分利用现有钻井井眼资源,针对注采气井要求排液增容与注采气生产制度相悖的问题,亟需研发排液增容注采转换一体化工艺,实现单井注气期排液,采气期采气,最终注采气的目的。通过创新设计注采短节、双级封隔器等工具,应用分层注采原理,可满足排液增容注采转换一体化工艺。利用PipeSim与WellCat等专业数值模拟软件,针对不同工况对管柱运用流体力学分析与工程力学优化分析。模拟结果显示设计的注采短节工具防止气体冲蚀能力近似等于原通径尺寸管柱,合理优化坐封程序后,双层封隔器间受力降幅达90%。现场试验表明,一体化工艺管柱入井后,气层、油层可单独开闭,管柱整体安全密封,施工成功率100%,可实现排液、增容目的同时满足储气库注采的要求,确保储气库注采井下管柱的长期安全性、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气库 注采气井 排液 增容 完井管柱 冲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孪生技术在注塑成型中的应用进展
10
作者 尚劲 杨卫民 王建 《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7-83,共7页
注塑成型技术是制造塑料零件的常用方法。为解决传统注塑技术存在的信息融合程度较差等问题,注塑行业正快速向数字化与智能化方向发展。数字孪生作为智能制造中的前沿技术,已经被应用于注塑成型的模拟过程中,通过模拟注塑过程,预测材料... 注塑成型技术是制造塑料零件的常用方法。为解决传统注塑技术存在的信息融合程度较差等问题,注塑行业正快速向数字化与智能化方向发展。数字孪生作为智能制造中的前沿技术,已经被应用于注塑成型的模拟过程中,通过模拟注塑过程,预测材料的流动行为、温度分布和变形量等参数,不仅能够减少试验次数和成本,同时也能够提高生产的灵活性和可持续性,以达到优化注塑工艺与提升产品质量的目的。对数字孪生技术在注塑成型中由车间与工厂到工艺与参数不同层级的应用方法进行了综述。并且,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注塑系统建立数字孪生的技术路线与系统需求。最后,总结了数字孪生技术在注塑成型方面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孪生 注塑成型 智能化 数字化建模 优化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力交变载荷作用下储气库注采管柱疲劳裂纹扩展研究
11
作者 张宇 张罡 +3 位作者 张强 马群 秦晓杰 贾蕊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0-126,共7页
为提高注采管柱安全风险预测的准确性,首先,采用联合仿真分析方法,开展直通型缺口紧凑拉伸试样疲劳裂纹扩展过程有限元验证;然后,建立储气库含外表面裂纹注采管柱疲劳裂纹扩展有限元模型,在压力交变载荷作用下,研究储气库注采管柱的疲... 为提高注采管柱安全风险预测的准确性,首先,采用联合仿真分析方法,开展直通型缺口紧凑拉伸试样疲劳裂纹扩展过程有限元验证;然后,建立储气库含外表面裂纹注采管柱疲劳裂纹扩展有限元模型,在压力交变载荷作用下,研究储气库注采管柱的疲劳裂纹扩展行为。研究结果表明:试样模拟结果与疲劳裂纹试验结果基本吻合,表明联合仿真法在疲劳裂纹扩展分析方面具有较高精度;在注采管柱疲劳裂纹扩展过程中,初始裂纹的长深比越大或应力比越高,裂纹扩展速率越快,临界最小裂纹长度为4 mm;在相同的压力载荷循环次数下,初始裂纹周向夹角越大,表面裂纹扩展长度越长,临界最小周向夹角为45°;无论初始裂纹周向夹角如何,裂纹始终沿管柱轴线方向扩展,裂纹失稳扩展长度为52 mm;在储气库交替注采时,应合理控制交替注采压力载荷的幅值,避免疲劳裂纹的萌生和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交变载荷 储气库 注采管柱 疲劳 裂纹扩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顺北油田超深断控挥发性油藏高效开发政策
12
作者 任文博 刘迪仁 +3 位作者 李小波 曹飞 刘学利 代金城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48-456,共9页
顺北油田超深断控挥发性油藏埋深大,厚度大,呈板状分布,开发过程中天然能量弱,能量和产量递减快。早期实践表明,快速注水和大排量注气容易导致井间高导流通道窜进,影响驱替效率和波及范围。提出气水复合立体注采模式,即以注水为主、注... 顺北油田超深断控挥发性油藏埋深大,厚度大,呈板状分布,开发过程中天然能量弱,能量和产量递减快。早期实践表明,快速注水和大排量注气容易导致井间高导流通道窜进,影响驱替效率和波及范围。提出气水复合立体注采模式,即以注水为主、注天然气为辅的复合驱替补能方式,构建水驱低注高采、气驱高注低采注采关系,建立注水注气复合立体注采井网。注水动用井间未波及剩余油、井周中—下部未动用剩余油,天然气驱替顶部阁楼型剩余油,提高驱替效率,扩大波及范围,实现油藏长期能量稳定。基于该技术政策指导典型气水复合驱单元,预测可提高采收率26.0%,地层压力恢复9.0 MPa,气油比下降至820 m3/t,流压恢复至45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北油田 碳酸盐岩 断控 挥发性油藏 气水复合注采 开发技术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水−煤地球化学作用对淮南煤田CO_(2)驱煤层气增产效果的影响
13
作者 张贺龙 刘世奇 +5 位作者 田钰琛 王文楷 桑树勋 郑司建 李兵 陈永春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4-290,共17页
CO_(2)驱煤层气封存(CO_(2)-ECBM)是重要的CO_(2)地质利用与地质封存方式,有望破解以淮南煤田为代表的松软、低渗、难抽采煤层煤层气开发效果差、产量衰减快等难题,提高煤层气产量和采收率。CO_(2)注入煤层与煤中无机矿物的地球化学作... CO_(2)驱煤层气封存(CO_(2)-ECBM)是重要的CO_(2)地质利用与地质封存方式,有望破解以淮南煤田为代表的松软、低渗、难抽采煤层煤层气开发效果差、产量衰减快等难题,提高煤层气产量和采收率。CO_(2)注入煤层与煤中无机矿物的地球化学作用可导致煤层孔裂隙结构和渗透性的变化,对煤层CO_(2)封存能力和煤层气增产效果具有显著影响。为此,考虑有效应力、温度及地球化学效应影响下的CO_(2)与CH_(4)竞争吸附、扩散与渗流作用、CO_(2)−水−煤地球化学作用及其影响的煤层孔隙率与渗透率动态演化特征,建立了CO_(2)注入煤储层渗流场−应力场−温度场−化学场全耦合数学模型,开展了淮南煤田CO_(2)-ECBM工程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地球化学作用条件下,CO_(2)注入煤层增产CH_(4)效果,以及CO_(2)注入压力、初始渗透率和含水饱和度等对CH_(4)增产、CO_(2)封存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学模型与试验结果吻合度较高,CH_(4)、CO_(2)混合气体体积分数及产出速率平均误差为1%~10%;相较于未考虑地球化学作用的情况,模拟周期内CH_(4)累计产量降低11%,CO_(2)累计封存量提升19.8%,表明忽略CO_(2)−水−煤地球化学作用会高估CH_(4)增产效果和低估CO_(2)封存量;注入压力和煤储层初始渗透率越大,CH_(4)增产效果越显著,CO_(2)封存量越大;而高含水饱和度对CH_(4)增产和CO_(2)封存产生不利影响,指示了CO_(2)驱煤层气封存应结合储层性质,优选目标层位,并通过合理设计注入工艺最大化CH_(4)增产和CO_(2)封存效果;CO_(2)−水−煤地球化学作用能够缓解CO_(2)注入导致的储层压力升高,降低裂隙中自由态CO_(2)含量,进而抑制应力−应变效应造成的煤储层渗透率下降,促进渗透率的回升,渗透率回升幅度达2.4%~3.3%,而渗透率回升进一步促进了储层压力传导和CO_(2)吸附、CH_(4)解吸与扩散,从而提升CH_(4)增产和CO_(2)封存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增产 地球化学作用 注入压力 渗透率 含水饱和度 CO_(2)地质封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差异化注采优化的水驱经济采收率快速预测方法——以胜利油田整装水驱油藏为例
14
作者 吕琦 曹伟东 +3 位作者 肖武 张海燕 徐永春 侯健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111,共10页
矿场开发单元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的采收率是开发效果评价和提高采收率潜力分析的重要指标,也是科学编制中长远规划的重要依据。油藏的动静态非均质性对采收率影响较大,单井差异化注采优化能够实现非均质油藏的均衡注采,提高采收率。... 矿场开发单元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的采收率是开发效果评价和提高采收率潜力分析的重要指标,也是科学编制中长远规划的重要依据。油藏的动静态非均质性对采收率影响较大,单井差异化注采优化能够实现非均质油藏的均衡注采,提高采收率。目前现行采收率预测方法未充分考虑动静态非均质性影响,难以实现单井差异化注采条件下的采收率准确预测。以胜利油田整装水驱油藏为例,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以及数理统计分析方法,明确水驱油藏采收率的主控因素。提出基于单井差异化注采优化的水驱增效技术,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融合动静态主控影响因素、经济政策界限等,设计多组实操性强的方案进行模拟;借助多因素非线性拟合手段,充分考虑油藏非均质性适配最佳技术政策,结合经济条件约束,构建基于差异化注采优化的水驱经济采收率快速预测模型。矿场应用表明该方法能够实现水驱非均质油藏差异化注采开发经济采收率的快速、准确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态非均质性 差异化注采优化 经济极限 采收率快速预测 开发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堡古2油藏改建储气库有效库容空间实验
15
作者 何海燕 辛春彦 +5 位作者 商琳 朱诗杰 向祖平 高广亮 孙彦春 王懿 《特种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7-134,共8页
库容空间是改建储气库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储气库的库容空间越大,其承载、储气及调峰的能力越强,保障用气需求的能力也越强,因此,预测库容空间对储气库建设意义重大。为明确堡古2油藏改建储气库的有效库容空间,开展了多周期互驱相渗实验... 库容空间是改建储气库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储气库的库容空间越大,其承载、储气及调峰的能力越强,保障用气需求的能力也越强,因此,预测库容空间对储气库建设意义重大。为明确堡古2油藏改建储气库的有效库容空间,开展了多周期互驱相渗实验和长岩心注采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经过5周期油水互驱,库容空间降低了7.71个百分点,经过气水互驱、气油互驱后,库容空间分别增加1.50、3.14个百分点;经过5周期注采实验,储层的库容空间增加32.38个百分点。多周期注采可以不断动用岩心内部流体,扩大库容空间;采取有效手段防止边底水入侵油区,降低油水互驱的影响,提高注入气对纯油区、水淹区的有效驱替,可以在油藏互驱区域实现高效建库;合理设计注采方案,可以进一步提高储气库的有效库容量。该研究可为边底水油藏改建储气库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气库 相渗规律 注采实验 库容空间 堡古2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深层稠油油藏注超临界CO_(2)吞吐开发室内实验研究
16
作者 四郎洛加 周翔 +5 位作者 孙新革 赵玉龙 张烈辉 吴洋 普宏槟 蒋琪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25-631,640,共8页
随着中国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稠油油藏在中国油藏开发中占比超20%,稠油资源的高效开发对中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注CO_(2)开发技术是被证实了的有效提高稠油采收率的效益开发措施。研究区块中深层稠油油藏面临储层强水敏、规模注水... 随着中国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稠油油藏在中国油藏开发中占比超20%,稠油资源的高效开发对中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注CO_(2)开发技术是被证实了的有效提高稠油采收率的效益开发措施。研究区块中深层稠油油藏面临储层强水敏、规模注水开发难度大的难题,亟须转变现有注水开发模式。针对研究区块注CO_(2)作用机理尚不明确、吞吐开发参数尚待优化、缺少实验研究成果支撑的问题,以新疆油田北10井区中深层稠油油藏为研究对象,开展CO_(2)在原油中的扩散、稠油超临界CO_(2)萃取和高温高压长岩心吞吐实验研究,探究稠油油藏注CO_(2)作用机理以及高效CO_(2)吞吐开发机制。实验结果表明:(1)CO_(2)在稠油中的扩散系数与注气温度、压力呈正相关关系且压力对于扩散系数的影响大于温度;(2)随萃取次数的增加,中—轻质组分C_(6)—C_(12)质量分数大幅降低,中—重质组分C14+质量分数逐渐上升,尤其在前三轮萃取尤为显著;(3)针对稠油油藏,衰竭方式开发采收率仅有7.01%,CO_(2)吞吐开发方式是有效的提高稠油采收率的方式,使累计采收率达到36.94%,换油率达到0.59 t/t(每注入1 t CO_(2)获得的产油量);(4)通过吞吐实验研究,优选焖井时间为1.0~2.0 h,优选压降速度为50 kPa/min。研究成果有助于明确中深层稠油注CO_(2)提高采收率机理,同时指导北10井区现场注CO_(2)开发注采参数设计,为后续CO_(2)吞吐规模化推广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也为同类型油藏注CO_(2)开发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深层稠油油藏 CO_(2)吞吐 扩散 萃取 注采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人机龙骨塑件防损内螺纹抽芯机构及注射模设计
17
作者 余伟 陆婷姬 《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5-150,181,共7页
高精度塑件内螺纹特征的成型过程中,当内螺纹型芯驱动力不合适时,塑件内螺纹特征精度下降或受损。因此,结合无人机龙骨塑件的高精度内螺纹成型面临的问题,分析了该塑件内螺纹型芯抽芯时的受力特点,并构建了相应的力学模型。通过对力学... 高精度塑件内螺纹特征的成型过程中,当内螺纹型芯驱动力不合适时,塑件内螺纹特征精度下降或受损。因此,结合无人机龙骨塑件的高精度内螺纹成型面临的问题,分析了该塑件内螺纹型芯抽芯时的受力特点,并构建了相应的力学模型。通过对力学模型的分析,在开模机动驱动力难以预知的条件下,调节内螺纹型芯轴向力,避免轴向过切问题,是保证塑件内螺纹无损脱模的有效方法。基于此,设计了轴向力可调式内螺纹抽芯机构,该机构通过在内螺纹型芯尾端增设轴向力调节弹簧,实现了机构中内螺纹型芯轴向力的可调性;抽芯过程中,保证了对塑件内螺纹特征产生的轴向剪切强度低于塑件材料的固有剪切强度,从而实现塑件内螺纹特征的高精度无损脱模。将该机构应用于无人机龙骨塑件的三板模模具设计中,采用1模1腔布局和单点点浇口浇注方式,并设置了5个脱模机构,实现塑件的自动脱模。在实际生产中,该模具取得了较好的使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UAV)龙骨 内螺纹 无损成型 机构力学模型 注射生产 结构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型油气开发智能诊断及优化技术研究与应用
18
作者 景帅 吴建军 马承杰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3-381,共9页
随着油气开发难度增加和资源接替不足,传统的油气藏开发面临诸多挑战,亟须引入智能化分析手段以提高开发效益。研究聚焦常规油气藏及页岩气藏效益开发的需求和应用场景,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多模型的油气开发智能技术,实现了油藏经营效益... 随着油气开发难度增加和资源接替不足,传统的油气藏开发面临诸多挑战,亟须引入智能化分析手段以提高开发效益。研究聚焦常规油气藏及页岩气藏效益开发的需求和应用场景,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多模型的油气开发智能技术,实现了油藏经营效益决策、异常态势全面感知和智能均衡注采优化,有效促进了油藏资源开采的智能化,为多层复杂水驱油藏均衡注采、效益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构建了页岩气藏压力预测与产能因素分析技术,建立气藏异常预警机制,推送异常因素及产生原因,实现气藏由事后分析到提前预警、事前找人的转变,支撑气藏的效益开发;攻关建立了油井多模态自诊断与评价技术,实现抽油机井工况智能诊断、电泵井况自诊断与智能评价技术和油井动液面实时计算,辅助措施制定,实现对油井的精细化管理,注采调整更加及时精准,有效提高了油井生产时率。通过技术的综合应用,支持油气藏动态管控过程中的“全面感知、集成协同、预警、分析优化”新业务模式构建。此研究技术已在中国石化上游企业广泛推广,实际应用围绕多模型油气开发技术展开,为当前油气藏效益开发中的关键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技术路径,推动油气领域的数智化转型,促进了油气田的高效开发和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油气藏 页岩气藏 配产配效决策 开发态势感知 均衡注采优化 产能因素分析 工况智能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注采条件下层状盐穴储氢密闭性分析
19
作者 杨福征 杨昆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23-2031,共9页
氢能储能在可再生能源调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风能和太阳能资源的间歇性和波动性以及储存氢气的多变性,盐穴储氢通常涵盖广泛的注采频率,一个注采生产周期可能需要数周、数月、数季度和数年。这是盐穴储氢独特的特点,然而盐穴储... 氢能储能在可再生能源调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风能和太阳能资源的间歇性和波动性以及储存氢气的多变性,盐穴储氢通常涵盖广泛的注采频率,一个注采生产周期可能需要数周、数月、数季度和数年。这是盐穴储氢独特的特点,然而盐穴储氢在不同注采频率下的密闭性尚不清楚,需要进一步研究。为明确不同注采频率以及高频注采条件下储气压力、埋藏深度对盐穴密闭性的影响,通过建立双腔盐穴三维模型,使用FLAC3D对上述工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各个工况下储氢盐穴运行30年后的氢气渗流范围、夹层孔隙压力和氢气累计泄漏率,以此为根据分析了各种因素对盐穴密闭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氢气累计泄漏率随注采频率的增大逐渐增大;随着注采频率的增长,靠近盐穴区域的夹层孔隙压力会降低,远离盐穴区域的夹层孔隙压力会增大;在相同频率下,氢气泄漏率随深度的增加均呈增大趋势;随着注采频率的增长,盐穴最低储气压力越小,氢气泄漏量越大;夹层渗透率对盐穴密闭性起着决定性作用,夹层氢气泄漏占总泄漏的90%以上,盐穴在用于储氢时,夹层渗透率应小于1.0×10^(-18)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穴储氢 高频注采 层状盐岩 密闭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沉陷控制导向的离层注浆量与注采比确定方法及应用
20
作者 韩磊 尹大伟 +5 位作者 薛守振 盛守前 刘喆 李建功 许起 秦宇鹏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8-140,共13页
离层注浆充填是“三下”压煤开采中常用方法之一,注浆量和注采比是保证离层注浆充填效果的关键参数。为了合理确定注浆量和注采比,提出了一种基于地表沉陷控制导向的离层注浆最小注浆量与注采比的计算方法,该方法建立了注浆量、注采比... 离层注浆充填是“三下”压煤开采中常用方法之一,注浆量和注采比是保证离层注浆充填效果的关键参数。为了合理确定注浆量和注采比,提出了一种基于地表沉陷控制导向的离层注浆最小注浆量与注采比的计算方法,该方法建立了注浆量、注采比与地表移动变形参数的关系:首先,通过地表建(构)筑物保护等级确定最大临界变形值;其次,计算确定煤层最大允许采高和剩余采高;然后,建立离层空间体积预测模型,计算采动空间传递系数,再结合最大允许采高、剩余采高等计算确定离层空间注浆充填浆液压实体最小体积;最后,推导出最小注浆量与注采比计算式。将最小注浆量与注采比确定方法应用至霍尔辛赫煤业3801工作面加油站下压煤离层注浆充填开采,理论计算确定最小注浆量为168.07万m^(3)、注采比为0.53。考虑临近3802、3803工作面开采影响,开展了3801工作面离层注浆充填注采比0.53条件下地表沉陷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工作面开采过程中,加油站区域最大倾斜变形为2.03mm/m、最大曲率变形为0.075×10^(-3)m^(-1),工作面开采后,加油站区域下沉为844.02mm、倾斜变形为2.13mm/m、曲率变形为0.034×10^(-3)m^(-1)。3801工作面离层注浆充填开采工程实践过程中,实际注浆量为217.69万m^(3)、注采比为0.68,大于理论计算值和极限注采比,这可能是由于与临近工作面之间隔离煤柱宽度较窄,部分浆液运移至3802工作面覆岩剩余离层空间。基于38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数据(3802、3803工作面未监测),工作面开采过程中加油站区域最大水平变形为1.43mm/m,南北和东西方向最大倾斜变形分别为1.157、1.341mm/m,加油站一直处于营业状态;工作面开采结束167d后,加油站区域下沉为262.7mm,南北和东西方向水平变形分别为0.55、0.58mm/m,南北和东西方向倾斜变形分别为0.898、0.997mm/m,加油站安全稳定,综合数值模拟与工程实践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为实施离层注浆充填控制地表沉陷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陷控制 注浆量 注采比 采动空间传递系数 离层空间 工程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