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0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NF-κB信号通路探索臭氧水关节腔注射调控miR-214-3p对KOA大鼠软骨损伤的作用机制
1
作者 刘敏 李玮琦 +1 位作者 窦慧茹 周友龙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4-83,共10页
目的基于miR-214-3p/NF-κB信号通路探索臭氧水关节腔注射对KOA大鼠软骨修复的作用机制,为臭氧水临床运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和实验组。实验组采用碘乙酸钠关节腔注射建立KOA大鼠模型后,随机分为模型组、... 目的基于miR-214-3p/NF-κB信号通路探索臭氧水关节腔注射对KOA大鼠软骨修复的作用机制,为臭氧水临床运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和实验组。实验组采用碘乙酸钠关节腔注射建立KOA大鼠模型后,随机分为模型组、臭氧水组、臭氧水+AAV-NC组和臭氧水+AAV-miR-214-3p inhibitor组。治疗后,通过关节软骨表面大体评分、HE染色、改良的Mankin’s评分评价关节软骨修复状态;ELISA法检测血清IL-1β、TNF-α和MMP-13的表达水平;RT-PCR检测IKKβ、p65、IκBα及miR-214-3p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各组软骨组织中IKKβ、p65及p-IκBα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相比,其余各组大鼠均出现不同程度软骨损伤,臭氧水组和臭氧水+AAV-NC组评分较臭氧水+AAV-miR-214-3p inhibitor组显著降低(P<0.05);ELISA结果显示,臭氧水组和臭氧水+AAV-NC组在IL-1β、TNF-α和MMP-13含量上,相比于模型组及臭氧水+AAV-miR-214-3p inhibitor组显著降低(P<0.05)。RT-PCR结果显示,与模型组和臭氧水+AAV-miR-214-3p inhibitor组相比,臭氧水组和臭氧水+AAV-NC组的大鼠软骨组织中IKKβ和p65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调,同时IκBα的mRNA明显上调(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模型组和臭氧水+AAV-miR-214-3p inhibitor组相比较,臭氧水组和臭氧水+AAV-NC组的大鼠软骨组织中,IKKβ、p65及p-IκBα的蛋白表达水平呈显著下调,相反,IκBα蛋白表达水平呈上调表现(P<0.05)。结论臭氧水关节腔注射显著改善了KOA大鼠的软骨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miR-214-3p介导的NF-κB信号通路抑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性关节炎 臭氧水 软骨修复 关节腔注射 miR-214-3p NF-ΚB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频信号注入的永磁同步电机局部退磁故障诊断研究
2
作者 徐政 张建忠 +1 位作者 姜永将 邓富金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205-3213,I0029,共10页
永磁同步电机的局部退磁故障会引起异常振动和噪声,甚至可能导致电机出现永久性的损坏,准确地诊断局部退磁故障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研究发现局部退磁故障会引起定子铁芯的局部饱和,并进一步导致永磁同步电机的电感凸极性增加,而该现象并... 永磁同步电机的局部退磁故障会引起异常振动和噪声,甚至可能导致电机出现永久性的损坏,准确地诊断局部退磁故障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研究发现局部退磁故障会引起定子铁芯的局部饱和,并进一步导致永磁同步电机的电感凸极性增加,而该现象并不会在均匀退磁状态下出现。基于此,提出基于电机在高频信号注入下零序电压中的高频故障特征,有针对性地诊断局部退磁故障,并搭建实验平台,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同步电机 高频信号注入 零序电压 局部退磁故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磁耦合智能分层采油技术
3
作者 杨清海 廖成龙 +5 位作者 贾德利 祝英俊 于川 孔令维 于洋 杜凯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4-216,共13页
针对现有分层采油工艺技术存在的不适应检泵作业、有效工作寿命短、通讯可靠性差等问题,提出了电磁耦合智能分层采油技术,研制了核心工具及配套工具,并开展了现场试验。采用生产和配产管柱分离的丢手管柱结构,当两管柱在井下对接后,利... 针对现有分层采油工艺技术存在的不适应检泵作业、有效工作寿命短、通讯可靠性差等问题,提出了电磁耦合智能分层采油技术,研制了核心工具及配套工具,并开展了现场试验。采用生产和配产管柱分离的丢手管柱结构,当两管柱在井下对接后,利用电磁耦合原理实现管柱间电能与信号的近距离无线传输,为井下多个智能配产器供电,并实现双向通讯。研制了适应井下复杂工况的电磁耦合传能与通讯装置、智能配产器、地面控制器等核心工具,以及大通径丢手锚定器、油井过电缆封隔器等配套工具,实现了技术定型。在大庆油田完成10口井现场试验,两管柱井下对接快捷、可靠,电磁耦合传能与通讯装置工作稳定,实现了井下分层流量、压力、温度的实时监测和分层产液量调控,提高了储层认识程度,取得了增油、降含水的生产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采油 电磁耦合 电能无线传输 信号无线传输 井下实时监测 注采协同调控 降水增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磁同步电机全速域无传感器复合控制策略研究
4
作者 李贵远 张静 +3 位作者 郭中阳 刘杰 刘勇 崔安迪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0-208,共9页
为解决单一的永磁同步电机无传感器控制策略在特定转速区间控制效果不佳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复合策略,以实现全速域高性能控制。在矢量控制电流控制器环节,使用神经网络PID控制器,当突加负载时,0.02 s即可恢复到原转速,提高系统的鲁棒性... 为解决单一的永磁同步电机无传感器控制策略在特定转速区间控制效果不佳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复合策略,以实现全速域高性能控制。在矢量控制电流控制器环节,使用神经网络PID控制器,当突加负载时,0.02 s即可恢复到原转速,提高系统的鲁棒性;在零、低速段,采用改进方波高频信号注入法,避免使用滤波器,无需调节滤波系数,在转速上减少0.03 s的延时,进一步提高了控制精度;在中高速段,采用超螺旋滑模观测器,通过采用积分形式消除高频噪声,减小误差以及相位延迟,但使用固定的滑模参数会使估算精度容易受到参数干扰产生误差,降低控制精度比较低,对此提出了改进的粒子群优化算法(improved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IPSO)超螺旋滑模观测器,转速误差仅有0.1 r/min;最后,通过采用改进加权切换函数,仅有0.5 s的抖动时间,高效实现2种控制策略的切换。经过仿真验证,该复合控制策略使永磁同步电机在各速度区间均具有较高的估算精度和优良的动态响应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同步电机 神经网络PID 方波高频信号注入法 粒子群优化算法 超螺旋滑模观测器 加权切换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交流小信号注入的不准确馈线阻抗孤岛微网频率恢复控制策略 被引量:1
5
作者 胡雪凯 孟良 +3 位作者 殷一林 李磊 王海旭 雷万钧 《电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66,共11页
随着国家“双碳”战略的提出,由分布式电源组成的微电网成为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为了提升微电网系统电能质量,分布式电源通常会加入频率恢复控制补偿负荷变化带来的频率偏差。为减少系统对高速通信的依赖,计算负荷... 随着国家“双碳”战略的提出,由分布式电源组成的微电网成为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为了提升微电网系统电能质量,分布式电源通常会加入频率恢复控制补偿负荷变化带来的频率偏差。为减少系统对高速通信的依赖,计算负荷端频率时需获知准确的馈线阻抗信息,这在实际工程中往往难以保证,从而导致分布式电源间功率分配差异并最终恶化系统频率稳定。为此,分析不准确馈线阻抗导致系统失稳的机理,指出负荷端频率计算值误差是分布式电源间功率发散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1种基于交流小信号注入的频率恢复控制策略,该方法在每个分布式电源输出电压中注入1个附加的交流小信号,在交流小信号频率与负荷端频率计算值间构建下垂关系,利用小信号有功功率补偿不准确馈线阻抗引起的负荷端频率计算值偏差,实现补偿频率偏差的同时维持系统功率均分;为说明该控制策略的适用范围,建立系统差分小信号模型讨论了相关参数设计方法,最后通过半实物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岛微网 频率恢复 二次控制 功率均分 交流小信号注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特征频率电流相位相似度的配电网接地故障选线方法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江涵 张钧益 +5 位作者 熊庆 庄毅 唐逸杰 张其旺 王致文 汲胜昌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1-92,共12页
针对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选线存在特征微弱、选线效果易受接地过渡电阻影响等难题,提出了一种采用特征频率电流相位相似度的配电网接地故障选线方法。首先,采用信号注入法,对小电流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后的零序电流分布和... 针对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选线存在特征微弱、选线效果易受接地过渡电阻影响等难题,提出了一种采用特征频率电流相位相似度的配电网接地故障选线方法。首先,采用信号注入法,对小电流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后的零序电流分布和注入特征电流信号分布展开分析,获得了故障特征电流分布规律;其次,分析不同特征频率、线路长度和线路拓扑结构对注入电流信号传播特性的影响,选择220 Hz作为注入电流的特征频率。采用PSCAD/EMTDC平台,搭建了配电网仿真模型,当故障发生后注入特征频率电流,分析每条线路特征频率信号的幅值和相位特征,利用特征频率电流的相位,提出了采用特征频率电流相位相似度的选线方法,构建了单相接地故障选线判据。对单相接地故障的不同接地过渡电阻工况进行仿真实例验证,并利用所提方法进行选线,结果表明:在高阻接地工况下,所提方法能够准确识别故障线路,具备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与传统选线方法相比,所提方法的复杂度更低,且可将接地过渡电阻提升至10 kΩ。所提方法可为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选线的理论研究提供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电网 单相接地故障 信号注入 故障选线 电流相位相似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耦合式光电振荡器的注入锁定效应研究
7
作者 张景凯 李德琦 +4 位作者 赵天麒 娄宏博 郑佳伟 刘显著 王天枢 《应用光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2-70,共9页
提出一种基于注入锁定的耦合光电振荡器(COEO)的理论模型。通过将光纤环路和注入锁定效应等效成2个级联带通滤波器,得到注入锁定COEO的频率响应,分析注入锁定效应对COEO输出特性的影响。实验中在可调光延迟线帮助下,通过模拟频率失谐条... 提出一种基于注入锁定的耦合光电振荡器(COEO)的理论模型。通过将光纤环路和注入锁定效应等效成2个级联带通滤波器,得到注入锁定COEO的频率响应,分析注入锁定效应对COEO输出特性的影响。实验中在可调光延迟线帮助下,通过模拟频率失谐条件,确定注入锁定条件下COEO的动态输出范围,通过调节信号发生器,研究不同注入信号强度时注入锁定条件下COEO的输出信号质量。当注入信号强度为-15 dBm时,产生的微波信号的边模抑制比为59 dB,近载频端的相位噪声为-124.1 dBc/Hz@10 kHz,远载频端的杂散模式抑制度为39.3 dB,频率漂移控制在15 mHz以内。当注入信号强度为-12 dBm时,产生的微波信号的边模抑制比为66 dB,近载频端的相位噪声为-117.6 dBc/Hz@10 kHz,远载频端的杂散模式抑制度为41.2 dB,频率漂移为10 mH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式光电振荡器 注入锁定 注入信号强度 单音微波信号 高信噪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相移补偿的磁浮列车长定子高频注入无传感控制方法
8
作者 张雯柏 林国斌 +2 位作者 康劲松 赵元哲 廖志明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32-1041,共10页
为研究高频注入响应电角度相移对磁浮列车低速控制精度的影响,考虑控制延时与采样延时对角度偏差滞后的约束关系,提出一种无传感估计角度偏差最小化寻优的补偿方法.首先,建立高速磁浮长定子同步电机零低速高频方波信号注入模型,利用估计... 为研究高频注入响应电角度相移对磁浮列车低速控制精度的影响,考虑控制延时与采样延时对角度偏差滞后的约束关系,提出一种无传感估计角度偏差最小化寻优的补偿方法.首先,建立高速磁浮长定子同步电机零低速高频方波信号注入模型,利用估计-实际-延时坐标系变换理论,构建高频响应电流模型;其次,通过分析大功率电传动系统中系统延时对角度偏差的影响,重构含估计角度相移偏差的高频响应电流模型;然后,设计离散化的估计角度偏差目标函数,提出采用考虑梯度变化的二分法在线计算系统延时与角度偏差;最后,通过磁浮电机低速试验平台验证算法.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考虑相移滞后补偿方法与未经补偿的无传感控制相比,当给定电流为20、21、22 A时,估计角度误差分别减小73.3%,70.4%和72.1%;当速度环给定速度为0.8、0.9、1.0 m/s时,估计角度误差分别减小67.9%、70.5%、75.5%,速度跟踪误差平均减小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浮列车 长定子电机 高频注入 无感控制 角度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CC 注入信号归一化面积差的混合多端直流输电系统永久性故障识别方案
9
作者 高超 侯俊杰 +3 位作者 樊艳芳 宋国兵 吴小芳 李鹏霄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4-29,共16页
为避免混合多端直流输电系统重合于永久性故障对系统造成二次危害,提出一种基于电网换相型换流器(line commutation converter,LCC)注入信号的永久性故障识别方案。首先,利用LCC的故障控制能力,对LCC触发角施加附加控制策略实现信号注入... 为避免混合多端直流输电系统重合于永久性故障对系统造成二次危害,提出一种基于电网换相型换流器(line commutation converter,LCC)注入信号的永久性故障识别方案。首先,利用LCC的故障控制能力,对LCC触发角施加附加控制策略实现信号注入,分析确定了注入信号的频率、时长、幅值,提出一种基于LCC的信号注入策略。其次,分析了不同故障性质下信号注入后电压在分布参数模型下的差异性,发现了不同故障性质下由于线路模型差异导致本端电压测量值与对端电压计算值幅值差异明显。最后,结合上述幅值差异性构造归一化面积差,实现永久性故障识别。结合PSCAD/EMTDC仿真结果可得,所提方案仅利用单端数据,不受数据通信影响,且无需仿真整定,能够可靠识别永久性故障,可以耐受400Ω过渡电阻和40 dB噪声干扰,适用于1500 km及以下长度线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多端直流输电系统 永久性故障识别 注入信号 幅值差异 归一化面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常燃烧噪声导致的柴油机启动异响研究
10
作者 黄锋 汪西力 +3 位作者 曾小春 王毅 伍清根 刘子健 《应用声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6-222,共7页
针对搭载2.0 L涡轮增压柴油机的某皮卡车型在启动工况出现的异响问题进行排查与诊断,首先利用发动机消声室台架复现了异响,在台架进行异响信号的NVH测试,通过声频回放及信号滤波,确认异响为1-3 kHz宽频噪声;再通过逐缸断油方法,发现仅对... 针对搭载2.0 L涡轮增压柴油机的某皮卡车型在启动工况出现的异响问题进行排查与诊断,首先利用发动机消声室台架复现了异响,在台架进行异响信号的NVH测试,通过声频回放及信号滤波,确认异响为1-3 kHz宽频噪声;再通过逐缸断油方法,发现仅对第4缸断油后,启动异响完全消失,评估异响可能与第4缸燃烧相关;运用Kibox燃烧分析仪,对启动工况各缸燃烧特性进行分析,发现异响出现在第4缸最先喷油的情况下,且最大压力升高率达42 Bar/(°),确认抱怨异响为燃烧噪声;进一步测试各缸物理喷油信号,发现第4缸无预喷信号,仅有主喷信号;通过分析该机型同步信号识别方式和喷油程序底层逻辑,发现当前逻辑中,启动过程第一次识别同步信号的时刻在第4缸预喷程序计算时刻之后,导致预喷计算失败;最终将底层喷油中断程序往后推60◦曲轴转角,保证了启动工况第4缸预喷顺利喷射,异响得以解决,且对发动机性能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动异响 燃烧噪声 压力升高率 同步信号 喷油中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开灵注射液联合吉非替尼对PI3K通路异常激活的肺癌细胞生长的分子机理研究
11
作者 雷栖苇 肖真真 +3 位作者 丁丽娜 余娅娅 张海波 朱燕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013-2022,共10页
目的选用过表达PIK3CA的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PC-9构建PI3K/AKT通路异常激活的裸鼠移植瘤模型,观察清开灵注射液联合吉非替尼对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并探索其对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 目的选用过表达PIK3CA的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PC-9构建PI3K/AKT通路异常激活的裸鼠移植瘤模型,观察清开灵注射液联合吉非替尼对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并探索其对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通路、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通路的影响。方法待BALB/c裸鼠移植瘤模型构建成功后,随机分为对照组、清开灵注射液组(10 mL·kg^(-1))、吉非替尼组(2.5 mg·kg^(-1))、清开灵联合吉非替尼组,每组各5只。给药32天后处死。称取各组瘤重,计算抑瘤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肿瘤组织ROS的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移植瘤组织中磷脂酰肌醇-3-羟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hydroxy kinase,PI3K)p110α、p-AKT、p-STAT3蛋白水平;利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移植瘤组织中PI3K p110α、p-AKT、AKT、p-mTOR、mTOR、p-STAT3、STAT3的蛋白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清开灵组肿瘤生长缓慢,瘤重明显降低,ROS水平明显升高,并能明显下调肿瘤组织中PI3K p110α、AKT、mTOR、STAT3蛋白水平(P<0.05);与吉非替尼单药组相比,清开灵联合吉非替尼组的肿瘤生长缓慢,瘤重明显降低,也能明显升高ROS水平,下调肿瘤组织中PI3K p110α、AKT、mTOR、STAT3蛋白水平(P<0.05)。结论清开灵注射液联合吉非替尼能抑制PI3K/AKT通路异常激活导致的肺癌耐药裸鼠移植瘤的生长,清开灵注射液可能通过上调ROS水平来抑制PI3K/AKT通路,并抑制下游的mTOR通路、STAT3信号通路,从而增强吉非替尼对肺癌裸鼠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开灵注射液 吉非替尼 非小细胞肺癌 ROS PI3K/AKT/mTOR通路 STAT3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信号注入法的电容电流计算方法改进
12
作者 周国俊 陈皓 《中国测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2-68,96,共8页
随着电网容量和密度的增大,系统单相接地时电容电流越来越大,因此准确计算电网电容电流十分必要。该文针对传统信号注入法存在的集中电容模型等效准确性不足、系统自然谐振频率过低、谐振频率搜索时存在偏差且搜索时间过长等问题进行分... 随着电网容量和密度的增大,系统单相接地时电容电流越来越大,因此准确计算电网电容电流十分必要。该文针对传统信号注入法存在的集中电容模型等效准确性不足、系统自然谐振频率过低、谐振频率搜索时存在偏差且搜索时间过长等问题进行分析与改进。首先,分析传统信号注入法产生的误差,结合中压配电网的频率特性,提出改进的单端口等效模型。然后,人为串联电容,解决谐振频率过低导致的励磁支路分流问题。最后,基于相位比较提出谐振频率的二分搜索法,降低搜索次数。改进的信号注入法计算电网电容误差为9.77%,传统方法误差为27.62%;现场实测电流绝对误差值降低3.65 A,超标率降低40%。改进的信号注入法可以有效降低计算电网电容的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号注入法 电容电流 单端口等效模型 谐振频率搜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子位置误差解耦阻抗建模的永磁同步电机电感在线辨识方法
13
作者 王奇维 李斌兴 +2 位作者 潘冠丞 王高林 徐殿国 《电工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9-451,共13页
传统永磁同步电机电感在线辨识算法大多基于电机交直轴模型实现,其依赖准确的电机转子位置信息。当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或位置传感器存在偏置误差时,传统电感辨识方法精度难以保证。为降低转子位置误差影响,该文提出一种基于转子位置误差... 传统永磁同步电机电感在线辨识算法大多基于电机交直轴模型实现,其依赖准确的电机转子位置信息。当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或位置传感器存在偏置误差时,传统电感辨识方法精度难以保证。为降低转子位置误差影响,该文提出一种基于转子位置误差解耦阻抗建模的永磁同步电机电感参数在线辨识方法。根据电机电感在不同转子位置下的数值变化关系特性,构建转子位置误差解耦的虚拟轴系阻抗模型。进而,通过基于高频正弦信号注入的电感辨识方法,实现不受电机转子位置误差影响的电感辨识。为确保所提出方法在不同运行工况的鲁棒性和准确性,对虚拟轴系的构建方法及注入信号参数选取进行分析。所提出的方法在2.2 kW永磁同步电机平台进行验证,证明了电感参数在线辨识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同步电机 电感在线辨识 高频信号注入 等效阻抗模型 转子位置误差解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性互联配电网探测式相间距离保护
14
作者 徐瑞东 常仲学 +3 位作者 杨佳怡 王晨清 袁宇波 宋国兵 《电力系统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8-56,共9页
在基于智能软开关(SOP)的柔性互联配电网中,受到电力电子设备弱馈性和非线性调控特性的影响,电流保护的灵敏性和可靠性无法满足要求。为此,基于探测式保护思想,利用SOP向故障侧注入双频探测信号,建立了由SOP注入信号激励下的单电源系统... 在基于智能软开关(SOP)的柔性互联配电网中,受到电力电子设备弱馈性和非线性调控特性的影响,电流保护的灵敏性和可靠性无法满足要求。为此,基于探测式保护思想,利用SOP向故障侧注入双频探测信号,建立了由SOP注入信号激励下的单电源系统,进而提出了包含故障距离、过渡电阻和对端系统参数在内的故障距离求解方程。基于故障距离整定动作延时,以反时限动作策略实现配合,设计了柔性互联配电网探测式相间距离保护方案。基于PSCAD开展了仿真验证,并开发了保护装置样机。仿真和硬件在环测试结果证明了所提方案的有效性。相比于传统保护原理,提出的保护方案不受弱馈特性的影响,且克服了经过渡电阻故障时对端系统和分支线引发的电流助增及外汲效应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互联配电网 智能软开关 短路 双频信号注入 距离保护 反时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网络优化非线性磁链的双三相PMSM无感控制
15
作者 赵化勇 田伟 吉敬华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9-132,139,共5页
针对中低速情况下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无传感器控制精度低,非线性磁链观测器在静止和低速时稳定性差的问题,提出一种结合BP神经网络的离散型非线性磁链观测器。首先,结合电流方程构建非线性磁链观测器并利用欧拉离散法进行离散化;其次,采... 针对中低速情况下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无传感器控制精度低,非线性磁链观测器在静止和低速时稳定性差的问题,提出一种结合BP神经网络的离散型非线性磁链观测器。首先,结合电流方程构建非线性磁链观测器并利用欧拉离散法进行离散化;其次,采用BP神经网络优化非线性磁链的固定增益,实现增益在线调节,同时提出自适应高频信号注入方法,解决了非线性磁链观测器受固定增益值限制观测误差大和低速情况下稳定性差的问题;最后,在MATLAB环境下搭建了仿真模型验证提出的算法,并且仿真结果显示新型观测器的位置误差减小了37.5%以上,收敛速度提升了50%以上,有效地抑制系统抖振,具有更强的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 矢量控制 离散型非线性磁链观测器 BP神经网络 高频信号注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交流信号注入的并联均流策略研究
16
作者 薛阳 杨江天 +2 位作者 李金星 李清 丁凯 《可再生能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81-686,共6页
直流微电网中并联变换器常用下垂控制进行均流,但因线路参数不一致以及传感器采样误差,致使传统下垂控制电流分配精度较低。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交流信号注入的并联均流策略。首先,通过在变换器的输出电压上叠加一个交流电压小信号,构建... 直流微电网中并联变换器常用下垂控制进行均流,但因线路参数不一致以及传感器采样误差,致使传统下垂控制电流分配精度较低。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交流信号注入的并联均流策略。首先,通过在变换器的输出电压上叠加一个交流电压小信号,构建交流电压的频率与变换器输出电流间的下垂特性,利用该信号产生的无功功率以及反馈机制实现变换器的精确均流;其次,引入补偿虚拟电阻,提高系统在负荷变化较大时的稳定性;然后,设计模式切换环节使得稳态时停止注入交流信号,让电能质量得以改善;最后,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实现了大负载接入情况下的系统稳定,能够在无通信条件下自适应完成电流均分和改善电能质量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微电网 下垂控制 并联均流 交流信号注入 虚拟电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零序电流注入的配电网故障自愈控制方法
17
作者 张智 李富 +1 位作者 王国宇 王坤 《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2-100,共9页
为了准确、快速定位配电网地下电缆的故障,及时完成故障隔离和配电网自愈控制,提出一种基于零序电流注入法的配电网故障自愈控制策略。首先,将分布式零序电流载波信号注入电缆网络中,将注入的载波信号沿电缆传输到变电站;随后,在站内对... 为了准确、快速定位配电网地下电缆的故障,及时完成故障隔离和配电网自愈控制,提出一种基于零序电流注入法的配电网故障自愈控制策略。首先,将分布式零序电流载波信号注入电缆网络中,将注入的载波信号沿电缆传输到变电站;随后,在站内对信号进行信号处理,通过载波信号的信号特征实现配电网快速选线和定位,从而及时隔离故障,实现配电网自愈。所采用的信号发生装置不需要外部电源,该装置可安装在地下电力电缆周围,对地下电缆网络进行改造,既经济又方便。最后,基于MATLAB进行数值仿真,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电网 电力电缆 自愈控制 信号注入法 零序电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磁同步电主轴全速域无感控制策略研究
18
作者 胡文豪 单文桃 +2 位作者 王鑫 张新杰 曹伟长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2-147,152,共7页
为提高永磁同步电主轴控制精度,提出了一种在全速域准确获取转子速度与位置信息的复合观测器。首先,在零低速域采用脉振高频电压信号注入法;其次,在中高速域采用具有自适应参数的超螺旋滑模观测器,并使用一种基于反电动势自适应优化的... 为提高永磁同步电主轴控制精度,提出了一种在全速域准确获取转子速度与位置信息的复合观测器。首先,在零低速域采用脉振高频电压信号注入法;其次,在中高速域采用具有自适应参数的超螺旋滑模观测器,并使用一种基于反电动势自适应优化的正交锁相环,滤除观测反电势中的高频纹波分量,提高观测器观测精度和参数鲁棒性;然后,在过渡区间内设计了一种基于转子观测电角速度的光滑连续曲线作为切换函数的新型加权切换策略,提高切换过程中的稳定性,进而实现永磁同步电主轴全速域无感控制;最后,对所提方案进行了仿真实验与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系统在全速域内的转速动态误差仅为6.3 r/min,在10 N·m阶跃负载的冲击下仅为7.1 r/min,稳态误差仅为3 r/min。由此表明,所提出的控制策略观测精度高、动态性能好、鲁棒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同步电主轴 超螺旋滑模观测器 脉振高频电压信号注入 全速度域 无感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udy on the multi-targets mechanism of YiQiFuMai powder injection on cardio-cerebral ischemic diseases based on network pharmacology
19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B11期132-133,共2页
Aim YiQiFuMai Powder Injection is a well-know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mula that has been used extensively in clinical treatment of cardio-cerebral ischemic diseases in China. However, the mechanisms under-lyi... Aim YiQiFuMai Powder Injection is a well-know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mula that has been used extensively in clinical treatment of cardio-cerebral ischemic diseases in China. However,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its clinical efficacy remain unknown. In this study, a network pharmacology approach was employed to identify the YiQiFuMai Powder Injection's potential pathways and targets against cardio-cerebral ischemia. The target-path- way interaction network clustered the signaling pathways based on high degree nodes of the drug-target network. The potential protein targets presented in the highly scored clustered pathways were the key network hubs and concentrated on one or limited functional signaling pathways amenable to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Twelve main functional annota- tion clusters and main signaling pathways for YiQiFuMai Powder Injection were established by Biocarta analysis, in- eluding the NF-KB signaling pathway, the MAPKinase signaling pathway and the mTOR-signaling pathway and so on. YiQiFuMai Powder Injection is hypothesized to target multiple proteins with a high degree and betweenness of net- work. In addition, the most related pathways were also confirmed in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TNF-oL) induced human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line EA. hy926 by Western blot. This study elucidates the systematic network and pathway analysis of multi-targets in YiQiFuMai Powder Injection. The results provide the possible mechanisms for its mode of action against cardio-cerebral ischemic diseases and may also reveal new clues for its potential application in the inflammatory diseases or tum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iQiFuMai powder injection cardio-cerebral ISCHEMIC diseases NETWORK pharmacology target-pathwayinteraction NETWORK drug-target NETWORK NF-KB signaling pathwa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注射液调控TGF-β/Smad信号通路抑制腹膜透析液诱导HMrSV5细胞内皮-间充质转化机制
20
作者 俞丽华 李静雅 +5 位作者 王晓琪 李莉 陈娅 王飞宇 张坤 王桐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276-2282,共7页
目的研究丹参注射液对腹膜透析液诱导HMrSV5细胞发生内皮-间充质转化(EndMT)的影响,并从TGF-β/Smad信号通路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CCK-8法、Westernblotting筛选腹膜透析液诱导HMrSV5细胞发生EndMT的形成条件及丹参注射液安全浓... 目的研究丹参注射液对腹膜透析液诱导HMrSV5细胞发生内皮-间充质转化(EndMT)的影响,并从TGF-β/Smad信号通路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CCK-8法、Westernblotting筛选腹膜透析液诱导HMrSV5细胞发生EndMT的形成条件及丹参注射液安全浓度范围;取HMrSV5细胞,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丹参注射液0.05%.0.1%.0.5%浓度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加入40%腹膜透析液培养72h诱发细胞EndMT,实验结束前24h,各组加入不同浓度丹参注射液。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Westernblotting检测各组细胞E-钙粘着蛋白(E-cadherin)、α-平滑肌激动蛋白(α-SMA)、p-Smad2/3和Smad7蛋白表达影响。结果40%的腹膜透析液诱导HMrSV5细胞72h后,可发生明显的EndMT;丹参注射液安全浓度范围为0.025%~1.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细胞活力下降;IL-6、TNF-α、TGF-β和VEGF水平升高;α-SMA、p-Smad 2/3等蛋白表达上调;E-cadherin和Smad7蛋白表达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丹参注射液各浓度组可增加细胞活力,提高E-cadherin和Smad7蛋白表达,降低IL-6、TNF-α、TGF-β、VEGF水平和α-SMA、p-Smad2/3蛋白表达(P<0.05)。结论丹参注射液对腹膜透析液诱导的EndMT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GF-β/Smad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注射液 腹膜透析液 内皮-间充质转化 TGF-Β/SMAD信号通路 腹膜纤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