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7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AHP-IVM的G212线陇南段泥石流灾害易发性评价 被引量:1
1
作者 胡雯欣 张珺璟 +3 位作者 辛存林 任珩 许华 朱珂冰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9-108,共10页
为评估G212线陇南段泥石流灾害易发区,探究层次分析法-信息量耦合模型(AHP-IVM)对于研究区的适用度,基于638处泥石流灾害点位数据,选取高程、坡度、坡向、地面曲率、地形起伏度、沟谷密度、距水系距离、水土流失敏感性、距断层距离、工... 为评估G212线陇南段泥石流灾害易发区,探究层次分析法-信息量耦合模型(AHP-IVM)对于研究区的适用度,基于638处泥石流灾害点位数据,选取高程、坡度、坡向、地面曲率、地形起伏度、沟谷密度、距水系距离、水土流失敏感性、距断层距离、工程岩组、植被覆盖度和距道路距离12个泥石流灾害关键控制因素作为评价指标,运用AHP-IVM进行泥石流灾害易发性评价及区划.从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易发性分区合理性条件、典型泥石流3个方面进行评价结果的验证.结果表明,在所有环境变量中,距道路距离和高程是研究区泥石流灾害发生的主要驱动因素;AHP-IVM具有更高的准确率,评价效果更优,基于其将研究区分为低、较低、中、较高、高5类易发区,经合理性条件和典型灾害事件检验,分区结果有较高的置信度,G212线陇南段泥石流易发性整体上沿道路向两侧递减,较高、高易发区内灾害密度超过0.6401处/km^(2),尤其K377~K465段,泥石流灾害高易发区面积最大,占道路两边区域较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易发性 耦合模型 信息量模型 层次分析法 G212线陇南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方法改进IVM-RF耦合模型的崩滑灾害危险性评价:以延安市志丹县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屈鹏鑫 谢婉丽 +1 位作者 刘琦琦 王昱琛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0-295,共16页
为了给延安市志丹县防灾减灾和风险管控提供数据支持,给相似地区危险性评价提供参考依据,补充在崩塌和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中未考虑累积降雨方面的影响,在10,20,50和100 a一遇4种不同降雨工况下对研究区进行了危险性评价。以栅格单元作... 为了给延安市志丹县防灾减灾和风险管控提供数据支持,给相似地区危险性评价提供参考依据,补充在崩塌和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中未考虑累积降雨方面的影响,在10,20,50和100 a一遇4种不同降雨工况下对研究区进行了危险性评价。以栅格单元作为评价单元,结合灾害特征及区域孕灾背景,通过皮尔逊相关系数法,选取高程、坡度、坡向、曲率、岩土体类型、距河流距离、距道路距离、归一化植被指数8个评价因子,采用信息量模型进行了易发性评价并分析了致灾因子与灾害分布关联性。利用计算机语言,自动处理前期因子数据的分析、转化、管理和出图等流程,改进了信息量(IVM)-随机森林(RF)耦合模型,实现了模型的自动循环迭代对比选择,通过ROC(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曲线对比了2种易发性模型精度。在耦合模型评价结果的基础上进行危险性评价,用皮尔逊Ⅲ型曲线估算研究区10,20,50和100 a一遇4种不同工况下降雨量,并进行危险性分区。对于易发性分区结果,信息量-随机森林耦合模型评价结果的AUC值(ROC曲线下面积)为0.87,优于IVM模型的评价结果;对于危险性分区结果,从10 a一遇到100 a一遇降雨工况的高和极高危险区面积都逐级增加。研究表明,改进的耦合模型评价方法不仅简化了操作还提高了精度,耦合模型确实拥有更好的评价精度和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塌 滑坡 信息量(ivm)模型 随机森林(RF)模型 危险性评价 机器学习 延安市志丹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VM-CF耦合模型的贵定县滑坡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被引量:1
3
作者 梁峰 江攀和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2期669-677,共9页
基于贵定县1∶5万地质灾害风险详查,结合贵定县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及滑坡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通过相关性分析最终选取了地形坡度、平面曲率、地貌类型、距断层距离、工程岩组、斜坡结构、距水系距离、距道路距离等8个评价因子,采用信息... 基于贵定县1∶5万地质灾害风险详查,结合贵定县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及滑坡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通过相关性分析最终选取了地形坡度、平面曲率、地貌类型、距断层距离、工程岩组、斜坡结构、距水系距离、距道路距离等8个评价因子,采用信息量模型(Information Value Model,IVM)、确定性系数法(Certainty Factor,CF)及IVM-CF耦合模型开展贵定县滑坡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IVM-CF耦合模型的精度优于单一评价模型,AUC值为0.770;耦合模型评价结果准确性更高,耦合模型将研究区划分为:低易发区面积190.70 km^(2),占比11.72%,中易发区面积435.86 km^(2),占比26.79%,高易发区面积613.80 km^(2),占比37.72%,极高易发区面积386.79 km^(2),占比23.77%,其中高和极高易发区发育滑坡145处,占比90.63%;极高及高易发分区内地形切割较为强烈,地质构造复杂,水系较发育,人类工程活动(道路切坡)较强烈。研究成果可为贵定县国土空间规划及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信息量模型(ivm) 确定性系数(CF) 耦合模型 易发性评价 贵定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V、CF、LRIV和LRCF模型的海南昌江县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李信 薛桂澄 +5 位作者 柳长柱 马波 杨永鹏 杨峰 王晓林 李洁玉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9-330,341,共13页
海南省昌江县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频发,开展地质灾害易发性研究对该县地质灾害防治与监测预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昌江县为研究区,选取岩土体、高程变异系数、坡度、断裂、起伏度、河流、道路、降雨作为易发性评价指标,采用信息量(... 海南省昌江县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频发,开展地质灾害易发性研究对该县地质灾害防治与监测预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昌江县为研究区,选取岩土体、高程变异系数、坡度、断裂、起伏度、河流、道路、降雨作为易发性评价指标,采用信息量(IV)模型、确定性系数(CF)模型、信息量逻辑回归(LRIV)模型及确定性系数逻辑回归(LRCF)模型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研究。评价结果显示,昌江县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主要分布于山区公路和河流两侧沿线,而极低易发区基本位于西部平原地区;四种模型的AUC值分别为0.755、0.749、0.766及0.764,表明预测精度满足易发性评价要求;LRIV模型与其他三种模型相比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研究结果可为海南岛西南山区地质灾害防治与监测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确定性系数 信息量模型 逻辑回归 易发性 地质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异构图全局结构信息和时间序列的专利价值评估方法 被引量:1
5
作者 陈晰 程戈 尹智斌 《情报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99-206,F0003,共9页
[研究目的]针对现有专利价值评估方法未能充分利用异构图全局结构信息与专利被引用量时间序列特征的问题,提出一种融合异构图全局结构信息和时间序列的专利价值评估方法。该方法旨在提高专利价值分类的准确性,特别是对于高价值专利的识... [研究目的]针对现有专利价值评估方法未能充分利用异构图全局结构信息与专利被引用量时间序列特征的问题,提出一种融合异构图全局结构信息和时间序列的专利价值评估方法。该方法旨在提高专利价值分类的准确性,特别是对于高价值专利的识别。[研究方法]首先,使用异构图神经网络模型提取专利背景信息,加入了节点中心性编码以捕捉图的全局结构信息。然后,融合专利的被引用量时间序列,并通过注意力机制预测专利被引用量的变化趋势。最后,利用这些特征进行专利价值等级分类。[研究结果/结论]实验结果表明,HNTSM模型在美国半导体领域专利数据集上的专利价值分类任务中,对于高价值专利(A等级),模型的精确率高达77.37%,F1值为76.72%。相比现有方法有显著提升,特别是通过引入全局结构信息与时间序列模块,对专利价值评估结果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利价值评估 异构图 全局结构信息 时间序列 神经网络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信息量模型和频率比模型的江西省崩岗发育风险对比评估
6
作者 潘峰 文慧 +3 位作者 袁芳 沈发兴 胡松 牛德奎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7-115,共9页
崩岗是中国南方红壤丘陵区最为严重的侵蚀形式之一,基于GIS开展江西省崩岗发育风险评估,对该地区崩岗侵蚀防治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以江西省为研究区,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法,计算10个影响因子的重要性和相关性矩阵... 崩岗是中国南方红壤丘陵区最为严重的侵蚀形式之一,基于GIS开展江西省崩岗发育风险评估,对该地区崩岗侵蚀防治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以江西省为研究区,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法,计算10个影响因子的重要性和相关性矩阵进行影响因子筛选,利用信息量、加权信息量和频率比3种模型开展江西省崩岗发育风险评估,采用自然断点分级法划分风险等级。结果表明:1)气温、海拔和土地利用类型是江西省崩岗发育的重要影响因子。2)信息量模型、加权信息量模型和频率比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方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值)分别为0.860、0.852和0.833,3种模型评估精度均良好,都适用于江西省崩岗发育风险评估。3)江西省崩岗发育风险等级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呈现由北往南逐渐递增的趋势,极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分布在江西省南部,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江西省南部和中部,这与江西省崩岗实际分布情况基本一致。研究结果可为江西省崩岗侵蚀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岗 风险评估 信息量模型 频率比模型 江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模型对比的甘肃庆阳地区滑坡易发性评价
7
作者 薛一凡 马鹏辉 +5 位作者 李泽坤 韩宁 陈立森 焦其宪 张永涛 王竟晔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00-617,共18页
甘肃庆阳地区董志塬覆盖着数十米厚的层状黄土,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滑坡灾害频繁发生,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构成严重威胁。通过实际调查和资料收集,获取庆阳地区滑坡的分布数据,构建滑坡的基础数据库;在此基础上,选... 甘肃庆阳地区董志塬覆盖着数十米厚的层状黄土,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滑坡灾害频繁发生,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构成严重威胁。通过实际调查和资料收集,获取庆阳地区滑坡的分布数据,构建滑坡的基础数据库;在此基础上,选取坡向、坡形、坡度、高程、地形起伏度、地表粗糙度、距道路的距离、距河流的距离、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年均降雨量和地层岩性作为滑坡易发性的影响因子,运用信息量模型、信息量-逻辑回归模型、随机森林对庆阳地区黄土滑坡进行易发性评价与区划,分析各影响因子与滑坡地质灾害分布规律的关联性。结果表明:(1)滑坡集中分布于高程1200~1400 m区域(滑坡数占比为47.08%)及年均降雨量540~590 mm区域(39.71%),滑坡极高易发区集中于董志塬地区,受地形起伏度、道路工程与降雨侵蚀协同驱动;(2)信息量-逻辑回归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868)与随机森林(AUC值为0.864)预测精度显著优于单一信息量模型(AUC值为0.843),信息量-逻辑回归模型通过非线性校正量化因子权重差异,随机森林依托集成学习优势适应复杂非线性关系;(3)坡形、高程及距道路的距离是滑坡发育的核心驱动因子,凹形坡汇水侵蚀、道路工程扰动(距道路的距离近)与塬边高侵蚀带(高程1200~1400 m区域)交互作用加剧滑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易发性评价 信息量模型 信息量-逻辑回归模型 随机森林 模型对比 甘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安全格局视角下三江源国家公园地质灾害危险性
8
作者 贾天朝 文琦 +2 位作者 施琳娜 吴昕燕 丁金梅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9-117,共9页
[目的]定量评估三江源国家公园地质灾害危险性空间分布状况,探究其对生态安全格局的影响,为区域减灾防灾和国土空间规划调整提供对策。[方法]基于GIS与信息量模型,从地质灾害孕育和诱发角度选取12个评价因子,对三江源国家公园地质灾害... [目的]定量评估三江源国家公园地质灾害危险性空间分布状况,探究其对生态安全格局的影响,为区域减灾防灾和国土空间规划调整提供对策。[方法]基于GIS与信息量模型,从地质灾害孕育和诱发角度选取12个评价因子,对三江源国家公园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价,并结合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廊道与优化分区进行分析。[结果]1)三江源国家公园地质灾害高危险、极高危险区面积为25614.32 km^(2),占20.81%。2)三江源国家公园地质灾害发生的主控孕灾和诱发因子分别是坡度(信息量值为6.23852)和距农村居民点距离(13.27066),人类活动与地质灾害间存在较高的敏感性。3)识别生态源地面积为26833 km^(2),提取生态廊道55条(6080.15 km),识别核心保护区(39613.58 km^(2))、生态保育区(67261.84 km^(2))、游憩展示区(10143.44 km^(2))、传统利用区(6081.34 km^(2))等功能区域。4)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安全格局受地质灾害影响较大,主要影响的区域为长江源园区(65.30%)、澜沧江源园区(77.90%)的核心保护区和黄河源园区(88.97%)的传统利用区,黄河源园区是廊道风险性最高的园区。[结论]三江源国家公园地质灾害对生态安全格局的影响空间差异明显,应当分区分类采取相应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危险性评估 信息量模型 生态安全格局 三江源国家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时序InSAR与多因子耦合模型的长宁县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
9
作者 肖波 赵良军 +1 位作者 郑莉萍 谭亮 《自然灾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7-126,共10页
文中选取长宁县为研究区,将长宁县境内179个历史滑坡灾害点作为评价样本,结合时序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获取地表形变数据,选取地层岩性、多年平均降雨量、坡向、土地利用、距水系距离... 文中选取长宁县为研究区,将长宁县境内179个历史滑坡灾害点作为评价样本,结合时序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获取地表形变数据,选取地层岩性、多年平均降雨量、坡向、土地利用、距水系距离、距道路距离、植被覆盖度、高程、坡度、土壤类型、地表曲率以及地表起伏度共计13个影响因子,采用信息量-逻辑回归耦合模型(information value-logistic regression coupling model,I-LR)、频率比-逻辑回归耦合模型(frequency ratio-logistic regression coupling model,FR-LR)对长宁县开展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及分区。结果表明,I-LR模型的曲线下的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值为0.801,FR-LR模型的AUC值为0.793,2种模型均能较好地预测滑坡发生的概率,前者的预测效果略优。根据滑坡易发性评价结果,将长宁县划分为5个易发性等级区域。I-LR模型评价结果中,高、极高易发性区域面积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18.2%和9.9%;FR-LR模型评价结果中,高和极高易发区域面积分别占21.4%和11.9%。高、极高易发性区域主要分布在乡镇周边、陡坡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灾害 易发性评价 时序InSAR 信息量模型 频率比模型 耦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信息量-地理逻辑回归耦合模型的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以四川省德昌县为例
10
作者 穆成林 周海鹏 +3 位作者 阳博 黄刚 黄雯 洪金鹏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75-1589,共15页
受特殊的地质环境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的强烈影响,中国川西地区地质灾害频发,对当地居民生命财产和区域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以四川省德昌县区域内滑坡灾害为研究对象,甄选了坡度、坡向、地势起伏度、距断层距离、斜坡结构、工程岩组... 受特殊的地质环境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的强烈影响,中国川西地区地质灾害频发,对当地居民生命财产和区域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以四川省德昌县区域内滑坡灾害为研究对象,甄选了坡度、坡向、地势起伏度、距断层距离、斜坡结构、工程岩组、与道路距离、与水系距离、植被覆盖率9个因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地质灾害基础数据,结合ArcGIS平台和遥感数据,分析指标与滑坡灾害空间分布规律;并基于信息量−地理逻辑回归耦合模型评价滑坡灾害的易发性及叠加降雨因子的综合易发性。结果表明:德昌县滑坡灾害综合易发性分级面积比分别为高易发区(13.61%)、中易发区(52.83%)、低易发区(32.61%)、极低易发区(0.95%)。该评价模型精度检验中ROC曲线的AUC(Area Under Curve)值为0.912,其准确性和合理性较高,可作为德昌县区域滑坡灾害评价的有效方法,为区域滑坡灾害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灾害 易发性 信息量 地理逻辑回归耦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西部滑坡易发性评价对比研究
11
作者 杨永鹏 郭雅 +3 位作者 陈浩 程健宇 贺鑫 边宇 《自然灾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5-104,共10页
滑坡易发性评价是目前防治滑坡的有效手段之一,然而,前人研究多集中于人口密集的地区,模型结果受到人为干扰,难以获取真实客观的评价模型差异。青藏高原西部地区人烟稀少,是进行模型对比的有利区域。同时,该地区道路交通网稀疏,道路的... 滑坡易发性评价是目前防治滑坡的有效手段之一,然而,前人研究多集中于人口密集的地区,模型结果受到人为干扰,难以获取真实客观的评价模型差异。青藏高原西部地区人烟稀少,是进行模型对比的有利区域。同时,该地区道路交通网稀疏,道路的安全对于当地安全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对该地区进行滑坡易发性评价极其重要。本研究以栅格为评价单元,在结合前人研究及工作区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选择7个因素作为易发性评价因子,采用信息量模型、逻辑回归模型和多层感知器作为评价模型,采用自然断点法将研究区域分为高、较高、中等、较低和低5个等级,并分别计算各等级滑坡占比,最后以受试者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对结果适用性和可靠性进行对比分析。所有结果随着易发性等级的提升,滑坡占比呈增长趋势,且ROC值均大于85%。其中信息量-逻辑回归模型准确率最高,达到87.3%。揭示出在高海拔地区开展滑坡易发性评价是可行的。对比结果表明,传统模型较机器学习模型更加准确,混合模型优于单一模型。在此基础上,发现滑坡集中于距离道路900~1800 m范围内,对于当地道路通行有着一定的威胁,应注意防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易发性 青藏高原 信息量模型 逻辑回归 多层感知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的汉源县滑坡易发性评估
12
作者 孙福路 朱红 +3 位作者 崔成玲 孟健 吴馨悦 韩丹 《自然灾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6-78,共13页
汉源县滑坡地质灾害频发,对于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的滑坡地质灾害易发性情况的预测研究,可为未来气候变化下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文中基于EC-Earth3模式下的3种未来不同气候情景(SSP1-2.6、SSP2-4.5、SSP5-8.5)数据,在Pearson相... 汉源县滑坡地质灾害频发,对于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的滑坡地质灾害易发性情况的预测研究,可为未来气候变化下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文中基于EC-Earth3模式下的3种未来不同气候情景(SSP1-2.6、SSP2-4.5、SSP5-8.5)数据,在Pearson相关性分析与多重共线性分析的基础上,最终选取坡度、坡向、剖面曲率、地形湿度、土地利用、距断层距离、降雨量和径流量共8个影响因子作为滑坡易发性评估指标,采用信息量-熵指数模型与支持向量机模型开展不同气候情景下滑坡易发性评估。结果表明:在SSP1-2.6、SSP2-4.5以及SSP5-8.5情景下,信息量-熵指数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值均为0.928,在SSP1-2.6、SSP2-4.5以及SSP5-8.5情景下,支持向量机模型的AUC值分别为0.957、0.967、0.969。支持向量机模型在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的滑坡易发性预测精度方面具有更强的鲁棒性,在SSP1-2.6、SSP2-4.5以及SSP5-8.5情景下发生滑坡灾害的区域面积分别为23.02%、21.09%、26.39%,表明在高排放、高发展的情景下,滑坡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将会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气候情景 信息量-熵指数模型 支持向量机模型 滑坡易发性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与IIVM的桐城市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被引量:12
13
作者 张琪 侯晓亮 +1 位作者 马雷 钱家忠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958-964,共7页
文章以安徽省桐城市为研究区,选取高程、坡度、坡向、工程地质岩组、与断裂带的距离、与水系的距离及与道路的距离为区域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因子,运用层次分析(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法对传统信息量模型(information value mo... 文章以安徽省桐城市为研究区,选取高程、坡度、坡向、工程地质岩组、与断裂带的距离、与水系的距离及与道路的距离为区域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因子,运用层次分析(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法对传统信息量模型(information value model,IVM)的评价结果进行加权分析,确定改进信息量模型(improved information value model,IIVM);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对桐城市地质灾害的易发性进行评价,将研究区划分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及不易发区4类,研究区主要为不易发区和低易发区,中、高易发区占比28.68%(主要位于研究区西北部);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进行评估,IIVM评价结果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值为0.8077,高于传统IVM,说明IIVM具有更高的精度和有效性。评价结果与研究区地质灾害实际调查情况相符合,可为该区域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有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易发性评价 地理信息系统(GIS) 改进信息量模型(Iivm) 桐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信息量与机器学习耦合模型的滑坡易发性评价对比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吴雅睿 娄春辉 +1 位作者 侯龙君 刘峰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40-1153,共14页
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地质环境复杂,滑坡灾害频发。以镇安县为研究区,提出将信息量模型分别与4种机器学习方法(SVM、RBF、ELM、BPNN)相结合,利用信息量模型的定量化和机器学习方法的非线性拟合能力,构建耦合模型进行滑坡易发性评价对比分... 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地质环境复杂,滑坡灾害频发。以镇安县为研究区,提出将信息量模型分别与4种机器学习方法(SVM、RBF、ELM、BPNN)相结合,利用信息量模型的定量化和机器学习方法的非线性拟合能力,构建耦合模型进行滑坡易发性评价对比分析。首先,基于县域地质灾害调查数据,从地形地貌、地质环境、气象水文和人类工程活动等方面选取9个影响因子,通过皮尔森相关系数分析各因子之间的相关性,构建滑坡易发性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信息量模型量化影响因子,以各影响因子的信息量值作为样本输入数据,代入支持向量机、极限学习机、径向基函数网络和BP神经网络4种机器学习模型开展滑坡易发性评价,并通过接收灵敏度(ROC)曲线进行精度验证。结果表明:区内滑坡主要分布于道路两侧、河流沿岸及山体破碎带等地质环境恶劣区域,其中人类工程活动、气象、地质构造是影响区内滑坡发育的主要因素;4种耦合模型中IV-BPNN模型更适用于研究区滑坡易发性评价,其预测的极高易发区和高易发区单位面积内分布的滑坡点数量更为集中,在仅占21.43%的区域分布了85.15%的滑坡灾害点,评价结果优于其他耦合模型;ROC曲线中IV-SVM、IV-RBF、IV-ELM和IV-BPNN模型的AUC值分别为0.841、0.813、0.838、0.863,其中IV-BPNN模型精度最高,与信息量模型的AUC值(0.722)相比提高了19.5%,具有更高的可靠性。研究提出的IV-BPNN模型可以更好地解决传统滑坡易发性评价方法中影响因子量纲不统一及因子间复杂非线性关系而导致评价结果适应性一般的问题,能更加精确地识别潜在滑坡灾害高风险区域,可为当地滑坡灾害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信息量模型 机器学习模型 神经网络模型 易发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居民视角下乡村地区生态系统文化服务评估与优化--以浙江四十里河河谷为例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诗阳 邹宜孜 +1 位作者 姚思丹 曹旭卿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9458-9469,共12页
阐明乡村地区居民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空间感知特征及其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对于支撑乡村环境品质和居民福祉的可持续提升具有重要价值。以浙江四十里河河谷为对象,将支付意愿法与PPGIS相结合,并利用MaxEnt模型开展乡村地区的生态系统文化... 阐明乡村地区居民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空间感知特征及其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对于支撑乡村环境品质和居民福祉的可持续提升具有重要价值。以浙江四十里河河谷为对象,将支付意愿法与PPGIS相结合,并利用MaxEnt模型开展乡村地区的生态系统文化服务评估。研究结果表明:(1)乡村居民对休闲娱乐、美学、历史文化的需求较高,年龄与居住环境特征会进一步影响居民的偏好。(2)丰惠古镇所在的乡镇中心区、通明闸以南乡野片区、四明湖畔的东明山景区以及红色资源丰富的横坎头村是区域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热点,而生态系统负面文化影响则多分布于乡镇、村落集中建设片区内部和部分景区、采石场区域。(3)对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影响最大的是距文保单位和景区的距离,其他还包括距河渠、湖泊、居委会和村委会的距离,以及高程和人造地表、耕地等土地利用类型,与生态系统负面文化影响紧密相关的则是距文保单位、景区以及居委会和村委会的距离。(4)研究结合居民偏好和MaxEnt制图结果,提出划定乡村地区生态系统文化服务高值保护区与潜力提升区的方法,以支撑3类空间优化策略的针对性实施。研究能够为乡镇级小尺度乡村地区的生态系统文化服务评估及其规划应用提供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 MaxEnt模型 公众参与地理信息系统 价值评估 乡村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城市非正式绿色空间研究进展与思考
16
作者 叶林 徐梦雅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2-88,共7页
【目的】存量发展背景下,城市公园等正式绿色空间增量困难、服务功能日益局限,而数量较多的非正式绿色空间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未充分发挥价值。探究非正式绿色空间的独特价值与利用方式,可为用地约束下人居环境提升与绿化功能创新提供线... 【目的】存量发展背景下,城市公园等正式绿色空间增量困难、服务功能日益局限,而数量较多的非正式绿色空间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未充分发挥价值。探究非正式绿色空间的独特价值与利用方式,可为用地约束下人居环境提升与绿化功能创新提供线索。【方法】对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登载的47篇典型文献进行了分析,从识别技术、游憩价值、生态价值和更新模式四方面,系统探知国外非正式绿色空间研究进展。【结果】非正式绿色空间具有触发多样游憩感知、满足多元使用需求、提升绿地获取公平性等游憩价值,以及丰富城市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系统调节能力等生态价值。同时,国外实践表明,运用公共政策、政府支持、社会推动的综合策略可助力实现非正式绿色空间更新改造。【结论】结合国情并借鉴国外理论与实践,建议运用主动响应居民需求、创建地理信息数据库、创新规划管理范式三大策略优化国内城市非正式绿色空间建设,以期公平、生态、节约地推进城市绿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非正式绿色空间 识别技术 游憩价值 生态价值 更新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信息量-机器学习耦合模型的水电梯级开发流域滑坡易发性评价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正 冷亮 +2 位作者 孙永鑫 霍燕平 何延博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37-241,共5页
随着滑坡灾害形势的日益严峻,滑坡易发性评价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尽管统计方法与机器学习模型耦合已被广泛应用,但尚未开展水电梯级开发流域的评价工作。水电梯级开发流域内部的大坝和水库不仅改变了水流和水位,还深刻影响了地下水位,增... 随着滑坡灾害形势的日益严峻,滑坡易发性评价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尽管统计方法与机器学习模型耦合已被广泛应用,但尚未开展水电梯级开发流域的评价工作。水电梯级开发流域内部的大坝和水库不仅改变了水流和水位,还深刻影响了地下水位,增加了库岸的滑坡风险。本文以清江水电梯级开发流域为研究区,针对水电梯级开发流域的独特环境,考虑了水流强度指数(SPI)、地形湿度指数(TWI)和地下富水性3个因子,结合前人经验共选取18个影响因子,通过历史数据进行贡献率分析,剔除了3个低贡献因子,优化了整体评估体系。结合信息量法和机器学习,本文构建了4种模型,其中IV-ANN模型表现最为出色,准确率高达82.41%。本文模型充分考虑了水电梯级开发流域孕灾条件,为水电梯级开发流域的科学研究和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发性评价 机器学习 信息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LR方法及GIS平台的麻城市地质灾害建模 被引量:1
18
作者 尹浩 程超 +2 位作者 晏鄂川 李凌 刘勇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9766-9778,共13页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频发的山地地质灾害不仅制约了山区集镇的发展,还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研究对区域地质灾害的预测、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为提高山区集镇地质灾害易发性建模的精度及合理性,...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频发的山地地质灾害不仅制约了山区集镇的发展,还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研究对区域地质灾害的预测、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为提高山区集镇地质灾害易发性建模的精度及合理性,基于ArcGIS数字高程模型栅格数据,选取地形地貌、岩性、距断层距离、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等11个因子,采用信息量、信息量-逻辑回归耦合模型对麻城市滑坡、崩塌灾害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建模,最终通过栅格最大值提取合成综合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模型。通过对单一模型与耦合模型的结果进行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检验和合理性验证,以期表明信息量-逻辑回归(I+LR)耦合模型较传统信息量(I)模型评价结果更加合理、精度更高,耦合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价山区地质灾害易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信息量模型 逻辑回归模型 耦合模型 易发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与加权信息量模型的汤口断裂南段地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被引量:4
19
作者 吴问楚 王朝 +2 位作者 管后春 黄蒙 乔雯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6期11121-11130,共10页
汤口断裂带沿线地质灾害频发,为研究该断裂对周边地区地质灾害的影响程度,以断裂带南段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为研究对象,选取研究区内的坡度、工程地质岩组和断裂距离等7个指标建立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信息量模型法开展地质灾害易发... 汤口断裂带沿线地质灾害频发,为研究该断裂对周边地区地质灾害的影响程度,以断裂带南段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为研究对象,选取研究区内的坡度、工程地质岩组和断裂距离等7个指标建立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信息量模型法开展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计算结果显示,断裂构造的影响因子占比较大(信息量值为2.729),叠加层次分析法后的评价分区图进一步表明,地质灾害易发区主要集中在汤口断裂带附近。结合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的精度结果对比,两方法耦合评价模型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明显优于单一信息量模型,且与研究区地质灾害调查结果一致,说明汤口断裂对研究区地质灾害存在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口断裂带 地质灾害 易发性评价 层次分析法 信息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黄河流域泥石流空间格局和趋势预估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地 张岩 +3 位作者 杨海明 李延福 谢东武 徐啸川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9,共10页
为揭示青海黄河流域泥石流空间格局和易发性变化趋势,利用耦合地理探测器的信息量模型量化控制因子对研究区泥石流的空间解释力和不同极端降雨情景下泥石流的易发性。研究结果表明:泥沙连通度、大于10 mm降雨日数、连续3日最大降雨量和... 为揭示青海黄河流域泥石流空间格局和易发性变化趋势,利用耦合地理探测器的信息量模型量化控制因子对研究区泥石流的空间解释力和不同极端降雨情景下泥石流的易发性。研究结果表明:泥沙连通度、大于10 mm降雨日数、连续3日最大降雨量和地层岩性是决定泥石流空间格局的关键因子。当前情景下泥石流极高和高易发区主要集中在东北部和中部的陡峭山区;极端降雨情境下,极高和高易发性的新增区域主要集中在北部、南部山地以及中部的阿尼玛卿雪山两侧。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的泥石流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易发性 极端降雨 地理探测器 信息量模型 青海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