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虾养殖池塘沉积物中IHHNV DNA检测方法的评估与应用
1
作者 吕若萱 王秀华 +6 位作者 王美凤 连新宇 李晨 许华 尹伟力 贾鹏 杨冰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0-169,共10页
对虾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是虾类疫病重要病原之一,对对虾养殖业造成危害,其主要检测方法通常通过捕获个体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环境DNA(eDNA)技术可直接从环境样本中快速、经济地监测到目标病原,在水生动物病原检测方... 对虾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是虾类疫病重要病原之一,对对虾养殖业造成危害,其主要检测方法通常通过捕获个体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环境DNA(eDNA)技术可直接从环境样本中快速、经济地监测到目标病原,在水生动物病原检测方面的应用得到快速发展。为了评估eDNA技术检测虾类疾病病原IHHNV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本研究以不同粒径底质池塘沉积物作为研究对象,结合3种试剂盒进行提取条件优化,评估不同底质下eDNA的提取效果,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检测IHHNV最低核酸检出量。结果显示,优化的方法对于沙底沉积物中IHHNV的检测灵敏度可达1.52×10^(2)copies/μL,泥底沉积物中IHHNV的检测灵敏度为1.32×10^(2)copies/μL,该方法灵敏度较高,方便可行,不同的池塘沉积物成分最低检测限浓度相差不到一个数量级,对提取效果差异不明显,可用于沉积物中IHHNV的检测。应用优化的eDNA技术和养殖对虾组织样品qPCR方法对养殖环境中IHHNV的存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调查点养殖池塘沉积物和养殖对虾样品中均有IHHNV检出,且存在一定对应关系。该研究对对虾养殖池塘沉积物中IHHNV DNA检测方法的评估与应用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手段,为监测养殖动物健康状态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丰富并完善了eDNA方法在虾类病原监测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hhnv 环境DNA 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及虾肝肠胞虫(EHP)的荧光定量PCR检测 被引量:13
2
作者 刘宝彬 杨冰 +3 位作者 吕秀旺 万晓媛 刘珍 黄倢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8-166,共9页
2013年,河北、天津等地区养殖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育苗期出现死苗、出苗率低的情况,生产上,仔虾个体大小差异较大,造成了严重损失。本研究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Real-time PCR)对天津大港地区采集的108尾凡纳滨对虾仔虾... 2013年,河北、天津等地区养殖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育苗期出现死苗、出苗率低的情况,生产上,仔虾个体大小差异较大,造成了严重损失。本研究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Real-time PCR)对天津大港地区采集的108尾凡纳滨对虾仔虾样品进行单尾病原检测。结果显示,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和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EHP)均有检出。IHHNV阳性检出率100%,每微克对虾组织DNA的病毒拷贝数为10~3–10~7,且个体较大的样品(1.2–2.0 cm)携带病毒拷贝数偏高;EHP阳性检出率为49.1%,每微克对虾组织DNA的拷贝数为10~3–10~5,且集中于个体较小样品(0.7–1.1 cm)。对IHHNV和EHP阳性凡纳滨对虾样品进行生物学体长与病毒载量指数相关性分析,显示IHHNV载量指数与对虾生长速率呈正相关,虾组织IHHNV平均载量达8.51×10~4 copies/μg DNA,为较高的感染水平;EHP的载量与对虾生长速率呈负相关关系,与较大个体阳性检出率较低相对应,虾组织EHP平均载量达到2.19×10~4 copies/μg DNA,为较高的感染水平。由此,该批凡纳滨对虾仔虾患病为IHHNV和EHP的混合感染所致,本研究数据为IHHNV和EHP病原混合感染流行情况及其对养殖育苗期仔虾生长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 Real—time PCR 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 虾肝肠胞虫(EH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7
3
作者 杨冰 宋晓玲 +4 位作者 黄倢 史成银 刘莉 刘庆慧 宋微波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共5页
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病是国际兽疫局(OIE)划定的甲壳类其他重要疾病之一,它分布较广,危害严重,对世界对虾养殖业发展影响重大。本文根据Genbank登录的IHHNV基因序列(AF218266),设计了1对特异性引物,从纯化的IHHNV ... 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病是国际兽疫局(OIE)划定的甲壳类其他重要疾病之一,它分布较广,危害严重,对世界对虾养殖业发展影响重大。本文根据Genbank登录的IHHNV基因序列(AF218266),设计了1对特异性引物,从纯化的IHHNV DNA和感染IHHNV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组织DNA中成功地扩增出产物大小为703bp的DNA片段,该对引物对IHHNV DNA的检测灵敏度为19. 85fg(8. 83×103 病毒拷贝),与健康对虾组织DNA、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 DNA及对虾肝胰腺细小病毒(HPV) DNA无交叉反应。本方法可快速、灵敏、特异地检测出对虾感染和携带IHHNV状况,为对虾健康养殖、无特定病原(SPF)种群选育及流行病调查提供了有效的检测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HNV)的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10
4
作者 范东东 魏永伟 +1 位作者 苗亮 陈炯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53-1159,共7页
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是对虾养殖的重要病原之一,可感染多种虾种。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是中国养殖的重要沼虾品种之一。根据国际兽疫局(Office... 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是对虾养殖的重要病原之一,可感染多种虾种。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是中国养殖的重要沼虾品种之一。根据国际兽疫局(Office International des Epizooties,OIE)推荐的IHHNV检测方法,在中国大陆地区首次开展IHHNV在罗氏沼虾中的感染和流行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在研究区的罗氏沼虾养殖区,IHHNV广泛流行,阳性率高达90%;但所有成年罗氏沼虾均未表现出明显的病症,仅表现为病毒的携带。通过基因序列分析显示,检测到的华南地区毒株属于Ⅰ型感染株,与菲律宾株进化关系较为接近;华东地区毒株属于Ⅱ型感染株,与东南亚株进化关系较近。本研究为IHHNV在罗氏沼虾内的感染、流行和防控提供了详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hnv) 罗氏沼虾 感染与流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HHNV PCR检测方法改进及广西流行株基因型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杨慧赞 童桂香 +5 位作者 郑晓聪 谭红连 黄国秋 廖永志 韦信贤 胡庭俊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27-1132,共6页
[目的]建立并优化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检测及其基因分型的套式PCR,并确定IHH-NV在广西流行的基因型,为有效防控广西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IHHN)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以PCR检测IHHNV现有标准的基础上,于389... [目的]建立并优化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检测及其基因分型的套式PCR,并确定IHH-NV在广西流行的基因型,为有效防控广西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IHHN)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以PCR检测IHHNV现有标准的基础上,于389F/R和309F/R两对引物扩增片段之外的绝对保守区域设计外引物IHHNV-WF/WR,优化退火温度和引物浓度后建立IHHNV检测及基因分型的套式PCR,并通过与一步法PCR对比以验证其优越性;采用建立的套式PCR对546株2010 2018年收集的IHHNV广西流行株进行基因型分析,确定IHHNV在广西流行的基因型。[结果]优化后的第一轮PCR反应体系20.0 L:2×F8 FastLong PCR MasterMix 10.0 μL,上、下游引物(20 μmol/L)各0.8 μL,DNA模板2.0 μL,无核菌酶灭菌水补足至20.0 μL。扩增程序:94.0 ℃预变性3 min;94.0 ℃ 10 s,59.0 ℃ 15 s,72.0 ℃ 15 s,进行35个循环;72.0 ℃延伸5 min。套式PCR检测IHHNV的灵敏度较一步法PCR提高100倍;对100份IHHNV阳性临床样品的检测结果与一步法PCR的检测结果一致,符合率达100%。从546株IHHNV广西流行株中均能扩增获得309 bp的目的条带,全部为感染型(基因1型和基因2型)。[结论]在PCR检测IHHNV现有标准基础上建立的IHHNV检测及基因分型套式PCR,其灵敏度较一步法PCR提高100倍,尤其适用于检测IHHNV含量低的样品,可为疫病监测及进出口检疫提供更敏感的技术手段。当前广西流行的IHHNV均为感染型(基因1型和基因2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虾 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 套式PCR 基因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凡纳滨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可视化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方法的优化与应用 被引量:6
6
作者 葛辉 吴建绍 +8 位作者 杨章武 吴丽云 张哲 杜秀萍 洪伟 林克冰 林琪 林嘉铭 周宸 《渔业研究》 2021年第4期357-365,共9页
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作为对虾疾病的主要病原之一,能够感染多种对虾,对幼虾危害尤其明显,虽然死亡率不高,但可以引起对虾生长缓慢,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 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作为对虾疾病的主要病原之一,能够感染多种对虾,对幼虾危害尤其明显,虽然死亡率不高,但可以引起对虾生长缓慢,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对虾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本文根据IHHNV病毒基因的保守序列,采用Primer Explorer V4软件设计6条LAMP特异性引物组合,建立了一种以环介导等温核酸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为基础的快速检测IHHNV的方法。对本研究的LAMP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分析,并将其灵敏度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普通PCR检测方法进行比较。结果显示:LAMP检测方法在63℃恒温条件60 min内完成反应,阳性结果出现可视化的绿色,阴性结果颜色不发生变化;LAMP方法的最低检出限为10.3 copies/μL,灵敏度与荧光实时定量PCR相当,较常规PCR高。结果表明建立的LAMP方法适用于对虾IHHNV的现场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 环介导等温扩增 快速检测 对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HHNV假病毒核酸标准物质定值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陈桂芳 李会杰 +2 位作者 高运华 杨佳怡 董莲华 《计量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92-400,共9页
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感染对虾引起急性传染病,对幼虾危害尤其明显。基于Genbank收录的IHHNV基因序列(AF218266.2),制备了含IHHNV全基因组序列的假病毒标准物质(NIM-RM4062)。针对ORF1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探针,建立了IHHN... 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感染对虾引起急性传染病,对幼虾危害尤其明显。基于Genbank收录的IHHNV基因序列(AF218266.2),制备了含IHHNV全基因组序列的假病毒标准物质(NIM-RM4062)。针对ORF1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探针,建立了IHHNV数字PCR检测方法,进行IHHNV假病毒核酸标准物质的均匀性和稳定性检验。标准物质拷贝数浓度的标准值及扩展不确定度为:(1.22±0.15)×10^(3)copies/μL(k=2)。利用多种数字PCR平台对标准物质进行定值验证,测量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4%,标准物质量值在不同检测平台复现性较好。采用市售IHHNV核酸检测试剂盒进行验证,标准物质量值与荧光定量PCR试剂盒的检测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量学 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 假病毒标准物质 数字PCR 对虾病毒 不确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SSV和IHHNV对虾病毒的胶体金免疫层析快速检测 被引量:1
8
作者 丁东 熊云 +1 位作者 方勇新 林标扬 《水产养殖》 CAS 2014年第10期1-7,共7页
为了快速、方便地检测出这2种病毒,研究将PCR核酸扩增的高灵敏度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快速、简便、直观的优点结合起来,建立了同时检测2种对虾病毒(WSSV和IHHNV)的同步PCR-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方法.采用了生物素标记和地高辛(Digoxige... 为了快速、方便地检测出这2种病毒,研究将PCR核酸扩增的高灵敏度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快速、简便、直观的优点结合起来,建立了同时检测2种对虾病毒(WSSV和IHHNV)的同步PCR-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方法.采用了生物素标记和地高辛(Digoxigenin)标记引物.PCR扩增产物利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进行检测.胶体金免疫检测试剂条的检测线(T线)处的层析膜处点上地高辛的单抗,经地高辛标记的PCR扩增产物可在T线上被检测到,在10 min内即可得到检测结果.同时,在PCR过程中使用UNG(尿嘧啶-DNA糖基酶),极大地控制了遗留污染.通过此方法检测对虾WSSV和IHHNV病毒的灵敏度均可达到10~100个拷贝,高于国家标准PCR检测法10~100倍.此检测方法让工作人员避免了接触有毒和诱导突变的试剂,免除基层检测实验室购买电泳设备和荧光检测系统的投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虾 白斑综合征病毒 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毒 PCR 胶体金免疫赏析 同步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凡纳滨对虾3种主要病毒和虾肝肠胞虫在辽宁地区的流行情况分析 被引量:29
9
作者 王博雅 王力 +4 位作者 刘美如 叶仕根 黎睿君 李华 李强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0-154,共5页
为解决近年来辽宁地区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病害频发的问题,于2015年8月从辽宁省盘锦、营口地区26个发病的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中随机采集病虾样本,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 为解决近年来辽宁地区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病害频发的问题,于2015年8月从辽宁省盘锦、营口地区26个发病的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中随机采集病虾样本,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和对虾桃拉综合征病毒(TSV),并用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cation,LAMP)技术检测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EHP)的感染情况。结果表明:IHHNV和EHP的检出率较高,分别为65.4%和34.6%,WSSV和TSV的检出率分别为19.2%和7.7%;EHP的检出率与对虾体型大小密切相关,在小虾样本中检出的阳性率高达100%,而大虾样本中均未检出;26份对虾样本中有7份样本同时携带EHP和IHHNV。研究表明,IHHNV和EHP是2015年8月辽宁地区凡纳滨对虾的主要流行病原,发病率可能与对虾生长缓慢、个体大小差异明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 白斑综合征病毒 桃拉综合征病毒 虾肝肠胞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规PCR、实时定量PCR检测传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坏死病毒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周优 岳志芹 +6 位作者 梁成珠 徐彪 朱来华 高宏伟 孙敏 刘荭 汪东风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90-96,共7页
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HNV)可感染世界各地养殖对虾,给对虾养殖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本实验首次采用实时定量PCR法对广西地区的84份凡纳滨对虾样品进行检测,同时以常规PCR检测作对照。实时定量PCR检测阳性率为79·8%... 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HNV)可感染世界各地养殖对虾,给对虾养殖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本实验首次采用实时定量PCR法对广西地区的84份凡纳滨对虾样品进行检测,同时以常规PCR检测作对照。实时定量PCR检测阳性率为79·8%,常规PCR检测阳性率为40·5%,表明广西地区养殖的凡纳滨对虾IHHNV的感染率较高。将二者检测均呈阳性的30份样品扩增产物进行序列分析测序,测序结果通过DNA STAR软件包进行分析,并通过NCBI Blast与GenBank中的序列进行比对。结果证明,测定的是IHHNV序列。30份样品的IHHNV序列很保守,可以分为4种类型,仅有两个碱基的位置发生变异。实时定量PCR检测IHHNV,快速、灵敏、准确,特异性好,可以作为检测对虾感染病毒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传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hnv) 实时定量PCR 常规PCR 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衣壳蛋白基因的克隆表达及抗体制备 被引量:2
11
作者 彭小莉 刘棠 +5 位作者 徐维佳 王群力 陈伟玲 陈双雅 王景明 谢明星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7-42,共6页
本文根据GenBank登录的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的全基因组序列(NC-002190),设计出主要结构蛋白基因的相应引物,从厦门发病的对虾中,提取DNA,以此为模板,利用PCR扩增目的基因.再将目的基因分别与pGEX-6p1载体和pET-28a... 本文根据GenBank登录的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的全基因组序列(NC-002190),设计出主要结构蛋白基因的相应引物,从厦门发病的对虾中,提取DNA,以此为模板,利用PCR扩增目的基因.再将目的基因分别与pGEX-6p1载体和pET-28a载体连接,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GEX-IV、pET-IV,重组子经酶切和测序鉴定后导入表达型大肠杆菌BL21,IPTG诱导表达,SDS-PAGE检测,大小约为62KDa和41KDa,与预测大小一致.将pET-IV表达重组蛋白经纯化,免疫小鼠,W estern免疫印迹反应结果表明其抗体均可与pGEX-IV和pET-IV表达的蛋白发生特异性反应.本研究的结果为对虾IHHNV的快速检测及其免疫提供了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 衣壳蛋白 基因克隆及表达 蛋白质纯化 Western免疫印迹 对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美白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抗性相关基因的微卫星标记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许友卿 辛文伦 +2 位作者 陈晓汉 陈秀荔 丁兆坤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6-59,69,共5页
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是南美白对虾养殖中最普遍的虾病毒之一。它能引起生长缓慢和畸形,通称矮小畸形综合症(RDS)。分子标记是研究抗病基因的有效手段之一,微卫... 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是南美白对虾养殖中最普遍的虾病毒之一。它能引起生长缓慢和畸形,通称矮小畸形综合症(RDS)。分子标记是研究抗病基因的有效手段之一,微卫星(microsatellite)标记是新发展的遗传标记。介绍用微卫星技术对南美白对虾抗病和感病群体筛选出的IHHNV抗性相关基因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 分子标记 微卫星 南美白对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衣壳蛋白基因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
13
作者 彭小莉 谢明星 +5 位作者 刘棠 陈双雅 王群力 陈伟玲 王景明 张其清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3期67-70,共4页
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是"须向OIE申报的甲壳动物重要疾病"之一。将该病毒主要结构蛋白基因克隆至毕赤酵母穿梭表达质粒pPIC9K,构建重组表达载体(命名为pPIC9K-IV),限制性内切酶BglⅡ对其进行酶切线性化,采用电穿... 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是"须向OIE申报的甲壳动物重要疾病"之一。将该病毒主要结构蛋白基因克隆至毕赤酵母穿梭表达质粒pPIC9K,构建重组表达载体(命名为pPIC9K-IV),限制性内切酶BglⅡ对其进行酶切线性化,采用电穿孔法转化到毕赤酵母GS115宿主菌。采用PCR方法分析和G418筛选来鉴定重组的毕赤酵母,诱导表达的产物分别进行ELISA分析或Western blot免疫印迹鉴定,分泌表达产物分子量大小为40ku左右,原核表达时制备的兔抗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衣壳蛋白的血清可与真核表达的目的蛋白发生特异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 衣壳蛋白 毕赤酵母 真核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凡纳滨对虾Rab6A基因的克隆及表达 被引量:3
14
作者 岳磊磊 邵朋威 +4 位作者 宗自杰 赵永贞 陈晓汉 郑喜邦 陈秀荔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2-26,共5页
为研究凡纳滨对虾免疫调节因子Rab蛋白在对虾机体的免疫调节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克隆了凡纳滨对虾Rab6A基因,并对其在感染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对虾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进行了研究。根据日本对虾Rab蛋白基因设计引物... 为研究凡纳滨对虾免疫调节因子Rab蛋白在对虾机体的免疫调节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克隆了凡纳滨对虾Rab6A基因,并对其在感染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对虾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进行了研究。根据日本对虾Rab蛋白基因设计引物,采用RT-PCR方法克隆了长为558bp的Rab6A基因的部分cDNA序列,其开放阅读框为442bp,可编码147个氨基酸,推算其分子质量约为16.977ku,理论等电点为4.828,Rab6A与其他物种的Rab基因比对发现,该基因氨基酸序列具有较高的保守性。半定量PCR结果显示,Rab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没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肝胰腺中表达量比其他组织略高,而在感染IHHNV的对虾心脏、肝胰腺、肠道、胃、腮、肌肉、血液组织中比正常组织中表达量增加,表明Rab蛋白参与抗病毒免疫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 Rab基因 免疫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福建株)基因组的克隆 被引量:5
15
作者 吴昊 徐丽美 杨丰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7-151,共5页
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是世界各地养殖和野生对虾的重要病原之一.目前,GenBank已收录了分离自夏威夷、加利福尼亚、泰国、中国台湾等地的IHHNV全长或部分基因组序列.虽然中国大陆在养殖对虾中也普遍检测到了IHHNV,但... 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是世界各地养殖和野生对虾的重要病原之一.目前,GenBank已收录了分离自夏威夷、加利福尼亚、泰国、中国台湾等地的IHHNV全长或部分基因组序列.虽然中国大陆在养殖对虾中也普遍检测到了IHHNV,但未见其基因组序列报道.本文首先利用DNA末端加尾和嵌套PCR克隆了IHHNV基因组两末端序列,并根据测定的末端序列设计引物,PCR扩增出中国福建株IHHNV基因组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 嵌套PCR 病毒基因组 5’和3’末端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致病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6
作者 闫冬春 陈博堃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67-172,共6页
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是一种分布较广、危害较大的对虾病毒,已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须向其申报的甲壳类重要疫病病原。IHHNV在我国已形成了一定的流行趋势,目前仍是严重危害我国养殖虾类的重要病毒。本文从IHHNV... 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是一种分布较广、危害较大的对虾病毒,已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须向其申报的甲壳类重要疫病病原。IHHNV在我国已形成了一定的流行趋势,目前仍是严重危害我国养殖虾类的重要病毒。本文从IHHNV的流行地区及危害、宿主、致病类型、对宿主不同年龄阶段的致病性差异、与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的干扰作用、感染机制和致病机理方面,综述了与IHHNV致病性相关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IHHNV防控提供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 致病性 宿主 病毒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编码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
17
作者 陈沈雪 魏永伟 +1 位作者 苗亮 陈炯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05-212,共8页
采用Matchmaker酵母双杂交系统,将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nfection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编码蛋白NS1、NS2和CP序列分别构建到酵母猎物载体p GADT7和诱饵载体p GBKT7上,分别转化至酵母AH109... 采用Matchmaker酵母双杂交系统,将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nfection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编码蛋白NS1、NS2和CP序列分别构建到酵母猎物载体p GADT7和诱饵载体p GBKT7上,分别转化至酵母AH109以检测重组猎物载体和诱饵载体的自激活作用及对宿主的毒性作用,发现无自激活作用和毒性作用,随后将重组猎物载体和诱饵载体两两共转至酵母AH109中,涂布于SD/-Leu/-Trp固体培养基上,再点种至SD/-Ade/-His/-Leu/-Trp/X-α-gal固体培养基以鉴定编码蛋白间的相互作用。表型鉴定结果显示,只有共转化有p GADT7-CP/p GBKT7-CP的酵母重组子能够在SD/-Ade/-His/-Leu/-Trp/X-α-gal上生长并显蓝,而其它重组子均不能在其上生长,表明病毒的CP能够自身互作,而其他编码蛋白间无相互作用。为了进一步研究病毒CP自身互作的作用位点,分别从CP的N端和C端截短若干个氨基酸序列,结果发现CP的自身互作是高度敏感的,任何较少氨基酸序列的缺失都将导致其自身互作的丧失。本研究为深入探讨病毒的组装机制和致病机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 编码蛋白 相互作用 自身互作 酵母双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主养区凡纳滨对虾8种流行病病原监测及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小明 安伟 张明辉 《水产科技情报》 2023年第4期235-240,共6页
为进一步掌握上海地区养殖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病原的流行趋势及特点,定期对上海主养区的凡纳滨对虾开展了8种流行病病原监测及分析工作。51份样品的分子检测和细菌分离鉴定结果显示,有4种病原检测出阳性,其中虹彩病毒1(DI... 为进一步掌握上海地区养殖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病原的流行趋势及特点,定期对上海主养区的凡纳滨对虾开展了8种流行病病原监测及分析工作。51份样品的分子检测和细菌分离鉴定结果显示,有4种病原检测出阳性,其中虹彩病毒1(DIV1)阳性检出率为29.41%,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为3.92%,致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副溶血弧菌(Vp AHPND)为1.96%,副溶血弧菌(Vp)为19.61%;而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桃拉综合征病毒(TSV)、偷死野田村病毒(CMNV)、虾肝肠胞虫(EHP)等4种病原未检出。408项病原检测结果中,4种病原的阳性总样本数量为28份,总体阳性率为6.86%。结果表明,上海地区养殖凡纳滨对虾的病原携带率处于较低水平,DIV1、副溶血弧菌(Vp)是携带的主要病原。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病原流行特点,从苗种选购、养殖过程管理、药物选用等方面进行综合防控,减少病害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十足目虹彩病毒1(DIV1) 致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副溶血弧菌(Vp AHPND) 副溶血弧菌(Vp) 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 虾肝肠胞虫(EH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