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4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cent Progress of Commercially Available Biosensors in China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Fermentation Processes
1
作者 Chen Yan Feng Dong +2 位作者 Bi Chun-yuan Zhu Si-rong Shi Jian-guo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14年第4期73-85,共13页
Biosensors, which are the products of the biotechnology industry, are among the key projects of the 7th, 8th, and 9th Fiveyear Plans of China Science & Technology Developing Programs, respectively, and they play an i... Biosensors, which are the products of the biotechnology industry, are among the key projects of the 7th, 8th, and 9th Fiveyear Plans of China Science & Technology Developing Programs, respectively, and the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developing and reforming traditional biotechnology. SBA series biosensor analyzer, as the only one commercial biosensor in China, has attracted lots of attention in the process of information gathering and measurement for biological industr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and society.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ed an overview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dealing with the monitoring of the biochemical analytes in fermentation processes using SBA series biosensor analyzers in China. Future trends of the biosensor analyzer in China were also mentioned in the last s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rmentation industry biosensor analyzer process monitoring biochemical analytes ofF-LINE ON-LIN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PTIMAL FEED STRATEGY FOR FED-BATCH GLYCEROL FERMENTATION DETERMINED BY MAXIMUM PRINCIPLE
2
作者 Xie Dongming, Liu Dehua and Liu Tianzhong (State Key Lab of Biochemical Engineering, Institute of Chemical Metallur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Beijing 100080 Department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S1期236-239,共4页
Optimal glucose feed strategy for glycerol fed-batch fermentation was investigated by Pontryagin’s maximum principle to maximize the final glycerol yield. The problem was solved by a nonsingular control approach by s... Optimal glucose feed strategy for glycerol fed-batch fermentation was investigated by Pontryagin’s maximum principle to maximize the final glycerol yield. The problem was solved by a nonsingular control approach by selecting the culture volume as the control variable, then the general optimal feed profile was numerically determi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ptimal feed strategy GLYCEROL fermentation Maximum principl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精药渣固态发酵生产蛋白质饲料工艺条件优化 被引量:1
3
作者 丁梁斌 路光明 +1 位作者 汤敏 徐铮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5-133,共9页
以黄精药渣为原料,优选固态发酵生产蛋白饲料工艺条件。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混合菌协同复合酶发酵制备蛋白饲料工艺条件。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0.55 g/mL,发酵pH为4.5,纤维素酶添加量0.26%,木聚糖酶添加量0.05%,产朊假丝酵... 以黄精药渣为原料,优选固态发酵生产蛋白饲料工艺条件。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混合菌协同复合酶发酵制备蛋白饲料工艺条件。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0.55 g/mL,发酵pH为4.5,纤维素酶添加量0.26%,木聚糖酶添加量0.05%,产朊假丝酵母添加量9.90%,白腐菌添加量7.50%,发酵温度37℃。在最优工艺条件下,黄精药渣发酵产物的粗蛋白含量为19.79%、粗纤维含量为3.87%,粗蛋白含量增加9.17%,粗纤维含量降低3.08%。混合菌协同复合酶固态发酵黄精药渣可提高粗蛋白含量,同时降低粗纤维含量,为蛋白饲料的制备提供了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精药渣 混合菌 复合酶 固态发酵 蛋白饲料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棘百香果复合饮料发酵工艺优化及抗疲劳特性研究
4
作者 马勇 慕永利 +1 位作者 周硕 冉军舰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1-147,共7页
以沙棘和百香果为原料,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和植物乳植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1∶1)为发酵菌种,制备沙棘百香果复合饮料。以感官评分和小鼠力竭跑步时间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优化其发酵工艺... 以沙棘和百香果为原料,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和植物乳植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1∶1)为发酵菌种,制备沙棘百香果复合饮料。以感官评分和小鼠力竭跑步时间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优化其发酵工艺,并探讨沙棘百香果复合饮料对小鼠抗疲劳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发酵温度34℃,发酵时间14 h,混菌接种量5%,沙棘果汁与百香果汁体积比1∶1,木糖醇添加量6%。在此优化条件下,沙棘百香果复合饮料的感官评分和小鼠力竭跑步时间分别为(87.65±3.12)分和(138.1±3.5)s。相比对照组,沙棘百香果复合饮料喂食力竭跑步小鼠,肌糖原和肝糖原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58.7%和43.1%(P<0.05),乳酸脱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显著提高了50%以上(P<0.05),肌酸激酶活性显著降低了48.8%(P<0.05)。结果显示,沙棘百香果复合饮料对力竭跑步小鼠具有较好的抗疲劳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 百香果 混菌发酵 发酵工艺优化 抗疲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羊肚菌菌粮制备工艺优化及营养成分、理化性质和抗氧化活性分析
5
作者 顾丹丹 董雪 +3 位作者 张金秀 王晓茹 赵宗硕 王立安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37-245,共9页
以小麦粒为原料,羊肚菌为发酵菌株,采用固态发酵工艺制备小麦羊肚菌菌粮(fungus fermented wheat,FFW)。以粗纤维含量和非淀粉多糖(NSP)含量为评价指标,料液比、基质起始pH、接种量、发酵天数为考察因素,利用正交试验优化小麦羊肚菌菌... 以小麦粒为原料,羊肚菌为发酵菌株,采用固态发酵工艺制备小麦羊肚菌菌粮(fungus fermented wheat,FFW)。以粗纤维含量和非淀粉多糖(NSP)含量为评价指标,料液比、基质起始pH、接种量、发酵天数为考察因素,利用正交试验优化小麦羊肚菌菌粮制备工艺,并分析菌粮的营养成分、理化性质和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工艺为:料液比为1:0.9(g:mL)、基质起始p H为7.0、接种量为5块(直径0.8 cm的菌丝块)、发酵天数为10 d,该条件下制备的小麦羊肚菌菌粮粗纤维含量为4.09%,NSP含量为9.31%。与发酵前相比,小麦羊肚菌菌粮表面出现孔洞,沟壑增多,褶皱加深,菌粮的蛋白质含量提高了78.79%,碳水化合物含量降低了17.79%;可溶性膳食纤维SDF增加了43.70%、不可溶性膳食纤维IDF降低了19.24%、总膳食纤维TDF在发酵前后变化不明显。发酵后菌粮的持水性、吸附不饱和脂肪酸能力、吸附饱和脂肪酸能力和溶胀性分别增加了77.84%,11.49%、25.00%、26.00%;在模拟人体胃和小肠的环境下对胆固醇吸附率分别提高了86.29%、290.14%。发酵后菌粮的总抗氧化活性、DPPH自由基清除率、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和羟自由基清除率分别提高了41.29%、14.54%、490.68%、10.80%。该工艺制备的小麦羊肚菌菌粮可显著提升小麦的营养价值、理化性质和抗氧化活性,本研究为开发小麦羊肚菌菌粮新产品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肚菌 菌粮 固态发酵 工艺优化 营养成分 理化性质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鲊广椒发酵工艺优化及风味品质分析
6
作者 吴克刚 徐嘉伟 +5 位作者 王胜利 陈家思 罗敬朋 温柔柔 吴乐萍 胡慧莹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33-238,共6页
该研究以新鲜辣椒为原料,以玉米粉、食盐为辅料,以植物乳植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为发酵菌种发酵制备鲊广椒。以氨基酸态氮含量和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及Box-Benhnken响应面试验确定鲊广椒的发酵条件,并利... 该研究以新鲜辣椒为原料,以玉米粉、食盐为辅料,以植物乳植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为发酵菌种发酵制备鲊广椒。以氨基酸态氮含量和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及Box-Benhnken响应面试验确定鲊广椒的发酵条件,并利用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检测其挥发性风味成分。结果表明,鲊广椒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时间5 d,食盐添加量4%,菌粉添加量5.5%,玉米粉与辣椒的质量比1∶1。在此优化条件下,鲊广椒感官评分为88.9分,总酸含量(以乳酸计)为1.13%,氨基酸态氮含量为0.17%,pH值为4.02。电子鼻结果表明,鲊广椒主要的挥发性成分有芳香成分、含硫化合物、甲基化合物、醇类及氮氧化合物等;HS-SPME-GC-MS结果表明,鲊广椒共检出25种挥发性风味成分,包括酯类9种、醛类7种、醇类3种、酮类2种、酚类3种和烷烃类1种,其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为4-乙基苯酚、正己醇和芳樟醇,相对含量分别为18.55%、17.38%和14.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鲊广椒 植物乳植杆菌 发酵工艺条件优化 响应面法 挥发性风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蚕蛹发酵工艺及其产物呈味特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覃芳丽 王思远 +3 位作者 邹宇晓 黎尔纳 穆利霞 李庆荣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1-238,共8页
为优化建立蚕蛹发酵工艺,探索其发酵产物呈味特性,本文研究了不同菌种、接种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对蚕蛹发酵产氨基酸态氮含量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对蚕蛹发酵工艺进行优化,并对比分析发酵前后呈味物质与滋味的... 为优化建立蚕蛹发酵工艺,探索其发酵产物呈味特性,本文研究了不同菌种、接种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对蚕蛹发酵产氨基酸态氮含量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对蚕蛹发酵工艺进行优化,并对比分析发酵前后呈味物质与滋味的变化。结果表明:清酒乳杆菌接种量1.0%、发酵温度32℃、发酵时间10 d是最佳发酵工艺,此时氨基酸态氮含量达0.95±0.02 g/100 g,与预测值相近。与未发酵蚕蛹相比,发酵蚕蛹的游离氨基酸、核苷酸和有机酸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分别为52.19±0.11、1.01±0.03、65.54±1.61 mg/g。呈鲜味的天冬氨酸、谷氨酸、鸟苷酸、腺苷酸和琥珀酸的TAV值均大于1,特别是谷氨酸和琥珀酸,TAV值高达20.06、138.47,是发酵蚕蛹中鲜味的重要贡献者;蚕蛹发酵后的味精当量达74.44 g MSG/100 g,是发酵前的6.74倍。本研究表明,蚕蛹发酵可产鲜味物质,且风味良好,为蚕蛹的开发利用和鲜味物质的制备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蛹 发酵 工艺优化 呈味物质 鲜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葡糖酸醋杆菌发酵蜂蜜醋的工艺优化
8
作者 陈涛 李宁宁 +3 位作者 王进 陆筑凤 于单 李加友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1011-1019,共9页
蜂蜜醋营养价值丰富,风味柔和,蜜香纯正,是一种新型的醋酸饮品。因此本文利用木葡糖酸醋杆菌(Gluconacetobacter xylinus)发酵制备纤维素固定化菌膜,并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其最佳制备工艺,采用枣花蜜和木葡糖酸醋杆菌菌膜对发酵工艺进... 蜂蜜醋营养价值丰富,风味柔和,蜜香纯正,是一种新型的醋酸饮品。因此本文利用木葡糖酸醋杆菌(Gluconacetobacter xylinus)发酵制备纤维素固定化菌膜,并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其最佳制备工艺,采用枣花蜜和木葡糖酸醋杆菌菌膜对发酵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固定化菌膜最佳制备条件为:接种量10%,培养温度30℃,乙醇体积分数4%;固定化菌膜表面光滑平整,呈层状排布,具有致密度高的网络空间结构;蜂蜜醋固定化发酵的最佳工艺为:菌膜用量8%,发酵温度31℃,初始乙醇体积分数4%,初始pH值4.0。制得的蜂蜜醋饮料色泽金黄、酸度适中,具有浓郁的醋香和蜂蜜的蜜香。本文为提高蜂蜜醋的生产技术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葡糖酸醋杆菌 固定化发酵 蜂蜜醋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蓝莓与铁皮石斛叶复合乳酸菌发酵饮料工艺优化与品质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乔慧茹 房祥军 +5 位作者 吴伟杰 刘瑞玲 陈杭君 邓尚贵 沙浩 郜海燕 《浙江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54-666,共13页
为提高铁皮石斛叶的资源利用率,本研究旨在探究乳酸菌发酵对蓝莓-铁皮石斛叶复合饮料品质和风味成分的影响,以开发一种具有独特口感、营养价值和健康益处的复合发酵饮料。以蓝莓和铁皮石斛叶为主要原料,以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 为提高铁皮石斛叶的资源利用率,本研究旨在探究乳酸菌发酵对蓝莓-铁皮石斛叶复合饮料品质和风味成分的影响,以开发一种具有独特口感、营养价值和健康益处的复合发酵饮料。以蓝莓和铁皮石斛叶为主要原料,以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为发酵菌种,制备蓝莓-铁皮石斛叶复合发酵饮料。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蓝莓汁与铁皮石斛叶汁的体积比、蔗糖添加质量分数、植物乳杆菌接种体积分数和发酵时间,确定最佳发酵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参数为:蓝莓汁与铁皮石斛叶汁体积比为1∶1,蔗糖添加质量分数为6%,植物乳杆菌接种体积分数为2%,发酵时间为48 h。在此条件下,发酵饮料酸甜可口,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9.47%,总糖含量为56.28 mg·mL^(-1),总酚含量为1.80 mg·mL^(-1),花色苷含量为13.21 mg·L^(-1),感官评分为84.50分。与发酵前相比,发酵后饮料的DPPH、ABTS+和羟自由基清除率分别提高13.50%、11.00%和17.88%。此外,共检出73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以酯类、醇类、醛类和酚类化合物为主,其中壬酸乙酯、乙酸乙酯、丁酸乙酯、芳樟醇、1-壬醇、2-乙基-1-己醇、1-庚醇和1-戊醇含量较高。发酵促进酸类物质转化为酯类物质,显著提升了饮料的酯类物质含量,赋予其鲜甜柔润的口感。乳酸菌发酵显著改善了蓝莓-铁皮石斛叶复合饮料的品质和风味,提升了其抗氧化活性和营养价值。本研究为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和高值化利用提供了新途径,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饮料 工艺优化 风味物质 蓝莓 铁皮石斛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来源成团泛菌Y-03产低温甾醇酯酶发酵条件优化 被引量:1
10
作者 魏振勇 于爽 +5 位作者 迟雪梅 郭信志 王聪 孙溪 迟乃玉 张庆芳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9-225,共7页
为提高海洋来源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Y-03产低温甾醇酯酶的酶活力,该研究首先通过单因素试验及Plackett-Burman(PB)试验确定成团泛菌Y-03产低温甾醇酯酶酶活的显著影响因素,然后运用Box-Behnken(BB)响应面试验对其发酵工艺进... 为提高海洋来源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Y-03产低温甾醇酯酶的酶活力,该研究首先通过单因素试验及Plackett-Burman(PB)试验确定成团泛菌Y-03产低温甾醇酯酶酶活的显著影响因素,然后运用Box-Behnken(BB)响应面试验对其发酵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成团泛菌Y-03产低温甾醇酯酶的最适发酵工艺为葡萄糖添加量3.7%、胰蛋白胨添加量1.3%、K_(2)HPO_(4)添加量0.4%、初始p H值8、转速180 r/min、接种量4%、装液量44 m L/250 m L、发酵温度27℃。在此优化条件下,甾醇酯酶活力为484.24 U/L,相比于优化前酶活力提高143.89%。该研究为提高成团泛菌的甾醇酯酶产量及酶活力和未来放大生产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甾醇酯酶 成团泛菌 发酵工艺优化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外诱变选育巴弗洛霉素A1高产菌株及其培养基优化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海敏 孙菲 +3 位作者 袁源 吴佳雯 江红 周剑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61,共11页
【目的】巴弗洛霉素是由灰褐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griseobrunneus)发酵产生的一类大环内酯化合物,对多种植物真菌具有拮抗作用,其代表性化合物为巴弗洛霉素A1(Baf A1)。为了进一步提升链霉菌(Streptomyces sp.)FIM-B0711合成Baf A1的... 【目的】巴弗洛霉素是由灰褐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griseobrunneus)发酵产生的一类大环内酯化合物,对多种植物真菌具有拮抗作用,其代表性化合物为巴弗洛霉素A1(Baf A1)。为了进一步提升链霉菌(Streptomyces sp.)FIM-B0711合成Baf A1的发酵产量,降低生产成本,以其为出发菌株选育Baf A1高产菌株,并对其发酵工艺进行优化。【方法】采用紫外诱变选育高产突变株,单因素试验、最陡爬坡试验和响应面法进行摇瓶发酵工艺优化。【结果】紫外诱变菌株UV-21的Baf A1产量达到397.99 mg/L,较原始菌株提高了23.60%。单因素试验表明,该菌株发酵的最佳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分别为麦芽糊精、大豆蛋白胨和碳酸钙,最佳培养条件为pH 7.0、接种量3%(体积分数)、装液量30 mL/250 mL、发酵培养时间96 h。最陡爬坡试验表明,在麦芽糊精45 g/L、大豆蛋白胨15 g/L、碳酸钙0.5 g/L时相对效价达到最高,为147.18%。响应面优化试验表明,该菌株的最佳发酵工艺:麦芽糊精45.98 g/L、大豆蛋白胨14.96 g/L、碳酸钙0.48 g/L、缬氨酸3 g/L,初始pH 7.0、接种量3%(体积分数)、装液量30 mL/250 mL、发酵培养时间96 h。优化后高产菌株UV-21摇瓶发酵产量为627.58 mg/L,较初始工艺提高了57.69%。【结论】基于紫外诱变及培养基的响应面优化试验获得1株Baf A1产量为627.58 mg/L的高产菌株,较原始菌株FIM-B0711产量提高了57.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弗洛霉素 链霉菌 响应面试验 发酵优化 紫外诱变 培养条件 工艺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生菌联合发酵芒果渣生产虾青素的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鲁天宇 杨劲松 +2 位作者 谭海生 谯化化 赵松松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6-133,共8页
为了确定益生菌联合发酵芒果残渣生产虾青素的最佳工艺,提高虾青素产量。以芒果残渣为原料,利用酿酒酵母、植物乳杆菌HCA6-2、红法夫酵母XYV_3共发酵,以虾青素产量和生物量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试验优化了益生菌复合发... 为了确定益生菌联合发酵芒果残渣生产虾青素的最佳工艺,提高虾青素产量。以芒果残渣为原料,利用酿酒酵母、植物乳杆菌HCA6-2、红法夫酵母XYV_3共发酵,以虾青素产量和生物量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试验优化了益生菌复合发酵生产虾青素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前发酵阶段酿酒酵母与植物乳杆菌菌株比例为2∶1,接种量为7.4%,发酵时间为63 h,后发酵阶段接入红法夫酵母,虾青素产量达到3.356 mg/L,较红法夫酵母单独发酵的1.822 mg/L产量提高了84.30%,3个因素对虾青素产量的影响顺序为:发酵时间>菌株比例>接种量。该研究为益生菌复合发酵生产虾青素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法夫酵母 益生菌 联合发酵 虾青素 响应面法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光发酵制氢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屈皓 李玉霞 刘玉香 《现代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6-61,共6页
回顾了生物质光发酵制氢的最新研究进展,对生物质预处理技术、制氢过程优化和工艺整合进行了总结分析,在此基础上,从提升制氢效率同时降低能耗方面对生物质光发酵制氢技术的未来发展做出展望。
关键词 生物质制氢 光发酵制氢 生物质预处理 过程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酸菌的筛选及在优化酸汤发酵工艺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伍桃英 易仕杨 +3 位作者 李剑锋 刘锦超 梁康 陈浩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52,共11页
[目的]挖掘并利用自然界丰富的乳酸菌资源,推动中国传统酸汤的工业化生产。[方法]从自然发酵的食品和原料中分离乳酸菌,经形态、革兰氏染色及16S r DNA鉴定,结合微生物生长特性筛选出高产酸耐酸菌株;以这些菌株为发酵剂制备酸汤,考察总... [目的]挖掘并利用自然界丰富的乳酸菌资源,推动中国传统酸汤的工业化生产。[方法]从自然发酵的食品和原料中分离乳酸菌,经形态、革兰氏染色及16S r DNA鉴定,结合微生物生长特性筛选出高产酸耐酸菌株;以这些菌株为发酵剂制备酸汤,考察总酸含量和色差,通过单因素及响应面法优化发酵工艺。[结果]从湘西酸汤等样品中分离出Limosilactobacillus fermentum、Pediococcus acidilactici、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Lacticaseibacillus paracasei等乳酸菌,筛选出了产酸能力强的L.paracasei LK10(LK10)和耐酸性能好的L.fermentum T1(T1);以LK10和T1为发酵剂,调整种子液OD_(600 nm)为1.00,V_(LK10)∶V_(T1)=5:1、总接种量4.23 m L/100 g、37℃发酵9.75 d为最佳工艺条件,酸汤总酸含量为(19.43±0.12)g/kg。[结论]以L.paracasei LK10和L.fermentum T1制备的酸汤酸辣适中,色泽红亮,乳酸风味浓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副干酪乳杆菌 发酵黏液乳杆菌 酸汤 接种发酵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昂酸茶乳酸菌发酵饮料的工艺优化及品质分析
15
作者 朱绍先 侯艳 +4 位作者 刘娅 卢凤美 杨卫星 李国友 肖蓉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5-140,共6页
该研究以德昂酸茶为原料,以植物乳杆菌和嗜酸乳杆菌为发酵菌种制备德昂酸茶乳酸菌发酵饮料,利用单因素试验和Box-Behnken试验设计优化发酵工艺条件,并检测其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指标。结果表明,德昂酸茶乳酸菌发酵饮料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 该研究以德昂酸茶为原料,以植物乳杆菌和嗜酸乳杆菌为发酵菌种制备德昂酸茶乳酸菌发酵饮料,利用单因素试验和Box-Behnken试验设计优化发酵工艺条件,并检测其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指标。结果表明,德昂酸茶乳酸菌发酵饮料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白砂糖添加量4%、植物乳杆菌和嗜酸乳杆菌接种菌液体积比1∶2、菌种接种量2.5%、37℃发酵12 h。在此优化发酵工艺条件下,德昂酸茶乳酸菌发酵饮料的感官评分为84.85分,pH值为4.01±0.01,总酸含量为(0.34±0.02)g/L,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4.00±0.01)%,总糖含量为(2.24±0.1)g/100 mL,茶多酚含量为(13.73±0.29)g/L,游离氨基酸含量为(36.30±0.13)mg/100 mL,微生物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GB 7101—202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料》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昂酸茶 发酵饮料 发酵工艺优化 品质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细菌素乳酸菌的筛选及发酵工艺优化
16
作者 赵露 迟雪梅 +3 位作者 李田田 迟乃玉 于爽 张庆芳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0-120,190,共12页
乳酸菌作为益生菌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但因其抑菌物质产量低而无法在食品防腐中大规模应用。为筛选出一株高产细菌素的乳酸菌并提高其抑菌物质的产量,该试验从海泥、酸笋、土壤、池水和纯牛奶中筛选高产细菌素的乳酸菌,并进行形态学和... 乳酸菌作为益生菌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但因其抑菌物质产量低而无法在食品防腐中大规模应用。为筛选出一株高产细菌素的乳酸菌并提高其抑菌物质的产量,该试验从海泥、酸笋、土壤、池水和纯牛奶中筛选高产细菌素的乳酸菌,并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通过响应面试验和正交试验分别对培养基和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最佳发酵工艺。结果表明,在酸笋中筛选出一株高产细菌素的乳酸菌,其具有较强的抑菌能力,并无抗生素耐药性,该菌被鉴定为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命名为戊糖片球菌SU-1(P.pentosaceus SU-1);优化后的最佳添加量为葡萄糖20 g/L、蛋白胨10 g/L、酵母浸粉12.17 g/L、牛肉膏5 g/L、MgSO_(4)·7H_(2)O 0.24 g/L、无水乙酸钠3.38 g/L、柠檬酸氢二铵2 g/L、MnSO_(4)·H_(2)O 0.1 g/L、K_(2)HPO_(4)·3H_(2)O 2 g/L、吐温802 mL/L、装液量80 mL/250 mL、接种量2%、初始pH值6.0、发酵时间30 h,在整体优化后P.pentosaceus SU-1的无细胞发酵上清液(CFS)的抑菌圈直径为(20.12±0.10)mm,较优化前提升了19.26%。该研究中优化后的乳酸菌可以高产细菌素且安全性高,为天然防腐剂的开发提供了优良的菌种来源,为细菌素的工业化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细菌素 响应面 正交试验 发酵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麦非淀粉多糖发酵富集法工艺优化及其免疫刺激活性分析
17
作者 高若涵 马楠 +3 位作者 杨明哲 曹家宝 王霞 鹿保鑫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1-32,共12页
为提高燕麦非淀粉多糖(ONSP)的产率,优化ONSP的提取工艺并探究其免疫活性。本研究采用微生物发酵辅助提取,并利用单因素实验、响应面试验优化了微生物发酵辅助提取燕麦非淀粉多糖(ONSP1)的提取工艺。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气... 为提高燕麦非淀粉多糖(ONSP)的产率,优化ONSP的提取工艺并探究其免疫活性。本研究采用微生物发酵辅助提取,并利用单因素实验、响应面试验优化了微生物发酵辅助提取燕麦非淀粉多糖(ONSP1)的提取工艺。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测定ONSP的结构,同时对ONSP的免疫活性进行探究,并与传统热水浸提法提取出的燕麦非淀粉多糖(ONSP2)进行比较。结果表明:ONSP1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接菌量5%,发酵温度34℃,发酵时间26 h,此时ONSP1的产率为8.60%±0.04%。ONSP1和ONSP2均由葡萄糖、阿拉伯糖和木糖组成,而ONSP1的阿拉伯糖和木糖含量显著高于ONSP2(P<0.05)。检测发现,虽然ONSP1的分子量(47.2 kDa)显著低于ONSP2的分子量(53.2 kDa),但是ONSP1的β-葡聚糖含量显著高于ONSP2(P<0.05)。并且ONSP1和ONSP2均能促进RAW264.7细胞增殖,ONSP1表现出更强的免疫刺激活性。综上所述,微生物发酵富集法得到的燕麦非淀粉多糖中β-葡聚糖含量更高,免疫刺激活性更强。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燕麦非淀粉多糖的结构特征、免疫刺激活性及其构效关系提供新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非淀粉多糖 微生物发酵 工艺优化 结构表征 免疫刺激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里氏木霉产β-葡聚糖酶的固态发酵工艺
18
作者 王娜 林青 +3 位作者 华兰兰 马贵军 娄恺 霍向东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4-112,共9页
研究旨在优化里氏木霉ARTP-9(Trichoderma reesei ARTP-9)产β-葡聚糖酶工艺,为大规模固态发酵生产提供参考。采用单因素试验、Plackett-Burman试验、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里氏木霉ARTP-9固态发酵产β-葡聚糖酶工艺,分析接种方式、... 研究旨在优化里氏木霉ARTP-9(Trichoderma reesei ARTP-9)产β-葡聚糖酶工艺,为大规模固态发酵生产提供参考。采用单因素试验、Plackett-Burman试验、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里氏木霉ARTP-9固态发酵产β-葡聚糖酶工艺,分析接种方式、接种量、发酵基质、氮源、无机盐、表面活性剂、氮源含量、pH、水料比及发酵时间对产酶的影响。结果显示:固态种曲优化后孢子数为4.63×10^(8)CFU/g。最优产酶发酵工艺为基质中麸皮∶玉米芯粉=1∶1,硫酸铵2.5%,磷酸氢二钾1.67%,甜菜碱0.15%,液料比0.865∶1,固态种曲接种量18%,pH7.5,发酵4.6 d。其β-葡聚糖酶活性为66.32 U/g,较原始培养基提高1.34倍。响应面优化试验提高了里氏木霉ARTP-9产β-葡聚糖酶能力,酶制剂生产成本降低。证明该工艺具备良好的工业化生产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葡聚糖酶 里氏木霉 固态发酵 响应面法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定化酵母酿造百香果玫瑰茄复合果酒发酵工艺优化
19
作者 章雪玲 杨茜 +4 位作者 杨敏 管春花 王紫琳 陶亮 田洋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3-220,共8页
为提高百香果和玫瑰茄的综合利用率,增加果酒品种多样性,以云南紫皮百香果为原料,添加玫瑰茄水提物,采用固定化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发酵制备百香果玫瑰茄复合果酒,并评价其感官、理化、微生物等品质指标及抗氧化活性。... 为提高百香果和玫瑰茄的综合利用率,增加果酒品种多样性,以云南紫皮百香果为原料,添加玫瑰茄水提物,采用固定化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发酵制备百香果玫瑰茄复合果酒,并评价其感官、理化、微生物等品质指标及抗氧化活性。以感官评分和酒精度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优化百香果玫瑰茄复合果酒发酵工艺。结果表明,百香果玫瑰茄复合果酒最佳发酵条件为初始糖度20°Bx,酵母接种量0.6%,发酵温度28℃和玫瑰茄水提物添加量10%。在此最优条件下,百香果玫瑰茄复合果酒酒色澄清,果香浓郁,具有独特的发酵风味,感官评分为87.8分,酒精度为10.0%vol,且其品质指标均符合NY/T 1508—2017《绿色食品果酒》的相关规定。复合果酒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羟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73.7%、100%、89.2%和58.4%,表明百香果玫瑰茄复合果酒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香果 玫瑰茄 固定化酵母 复合果酒 发酵工艺优化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GABA乳酸菌筛选及发酵绵羊乳工艺优化
20
作者 姚瑜 张铭慧 +6 位作者 火钰翠 张晓莹 徐立清 胡启胜 宋宇轩 杨续金 葛武鹏 《中国乳品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4-80,共7页
对西部牧区传统发酵乳品中的13株乳酸菌产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能力进行筛选,选择1#菌株(Lactococcus lactis subsp.lactis)制备富含GABA发酵绵羊乳。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发酵条件,提高绵羊乳中GABA产量。... 对西部牧区传统发酵乳品中的13株乳酸菌产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能力进行筛选,选择1#菌株(Lactococcus lactis subsp.lactis)制备富含GABA发酵绵羊乳。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发酵条件,提高绵羊乳中GABA产量。结果表明,1#菌株与嗜酸乳杆菌HH-LA26复配比例为1∶1.2,低聚果糖添加量为1.5%,L-谷氨酸钠添加量为25 g/L,此条件下发酵绵羊乳中GABA含量可达(3.02±0.04)mg/mL,高于市售GABA牛羊乳制品含量1.23 mg/mL,为功能性乳制品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氨基丁酸 乳酸菌 发酵绵羊乳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