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netic Correction and Hepatic Differentiation of Hemophilia B-specific Huma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被引量:2
1
作者 何琼 王惠荟 +4 位作者 程涛 袁卫平 马钰波 蒋永平 任志华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CAS CSCD 2017年第3期135-144,共10页
Objective To genetically correct a disease-causing point mutation in huma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Cs) derived from a hemophilia B patient. Methods First, the disease-causing mutation was detected by ... Objective To genetically correct a disease-causing point mutation in huma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Cs) derived from a hemophilia B patient. Methods First, the disease-causing mutation was detected by sequencing the encoding area of human coagulation factor IX (F IX) gene. Genomic DNA was extracted from the iPSCs, and the primers were designed to amplify the eight exons of F IX. Next, the point mutation in those iPSCs was genetically corrected using CRISPR/Cas9 technology in the presence of a 129-nucleotide homologous repair template that contained two synonymous mutations. Then, top 8 potential off-target sites were subsequently analyzed using Sanger sequencing. Finally, the corrected clones were differentiated into hepatocyte-like cells, and the secretion of F IX was validated by immunocytochemistry and ELISA assay.Results The cell line bore a missense mutation in the 6th coding exon (c.676 C〉T) of F IX gene. Correction of the point mutation was achieved via CRISPR/Cas9 technology in situ with a high efficacy at about 22% (10/45) and no off-target effects detected in the corrected iPSC clones. F IX secretion, which was further visualized by immunocytochemistry and quantified by ELISA in vitro, reached about 6 ng/ml on day 21 of differentiation procedure. Conclusions Mutations in human disease-specific iPSCs could be precisely corrected by CRISPR/Cas9 technology, and corrected cells still maintained hepatic differentiation capability. Our findings might throw a light on iPSC-based personalized therapies i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especially for hemophilia 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mophilia B huma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CRISPR/Cas9 genetic correction hepatic differenti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rdiotrophin-1 promotes cardiomyocyte differentiation from mouse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via JAK2/STAT3/Pim-1 signaling pathway 被引量:2
2
作者 Tong LIU Ran ZHANG +8 位作者 Tao GUO Sai MA Dong HAN Xiu-Juan LI Yan JIN Miao-Miao FAN Ya-Bin WANG Yun-Dai CHEN Feng CAO 《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6期591-599,共9页
Background The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iPSC) has shown great potential in cellular therapy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MI), while its application is hampered by the low efficiency of cardiomyocyte differentia... Background The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iPSC) has shown great potential in cellular therapy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MI), while its application is hampered by the low efficiency of cardiomyocyte differentiation. The present study was design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cardiotrophin-1 (CT-1) on cardiomyocyte differentiation from mouse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miPSCs) and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involved. Methods The optimal treatment condition for cardiomyocyte differentiation from miPSCs was established with ideal concentration (10 ng/mL) and duration (from day 3 to day 14) of CT-1 administration. Up-regulated expression of cardiac specific genes that accounted for embryonic cardiogenesis was observed by quantitative RT-PCR. Elevated amount of a-myosin heavy chain (ct-MHC) and cardiac troponin I (cTn I) positive cells were detected by immunofluorescence staining and flow cytometry analysis in CT- 1 group. Results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ic analysis revealed that cells treated with CT- 1 showed better organized sacromeric structure and more mitochondria, which ar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 of matured cardiomyocytes. Western blot demonstrated that CT-1 promotes cardiomyocyte differentiation from miPSCs partly via JAK2/STAT3/Pim-1 pathway as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s These findings suggested that CT-1 could enhance the cardiomyocyte differentiation as well as the maturation of mouse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derived cardiomyocytes by regulating JAK2/STAT3/Pim-1 signaling pathw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diac differentiation CARDIOTROPHIN-1 Mouse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PIM-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eneration of Transgene-free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with Non-viral Methods 被引量:1
3
作者 Tao Wang Hua-shan Zhao +2 位作者 Qiu-ling Zhang Chang-lin Xu Chang-bai Liu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CAS CSCD 2013年第1期50-54,共5页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iPS) cells were originally generated from mouse fibroblasts by enforced expression of Yamanaka factors (Oct3/4, Sox2, Klf4, and c-Myc). The technique was quickly re- produced with human f...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iPS) cells were originally generated from mouse fibroblasts by enforced expression of Yamanaka factors (Oct3/4, Sox2, Klf4, and c-Myc). The technique was quickly re- produced with human fibroblasts or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lthough having been showed therapeutic po- tential in animal models of sickle ceil anemia and Parkinson's disease, iPS cells generated by viral methods do not suit all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s. Various non-viral methods have appeared in recent years for application of iPS cells in cell transplantation therapy. These methods mainly include DNA vector-based approaches, transfection of mRNA, and transduction of reprogramming proteins. This review summarized these non-viral methods and compare the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 efficiency, and safety of these metho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non-viral methods transcription factor re-generative medicin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s)在牙再生中的应用 被引量:5
4
作者 马珊珊 周延民 +5 位作者 赵静辉 孟星 朱红华 孙千月 罗雯静 方滕姣子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838-840,844,共4页
干细胞能够自我更新并分化成各类组织细胞,在再生医学中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随着组织工程的快速发展,以胚胎干细胞和组织干细胞为基础的牙再生技术有待成为替代缺失牙的一种重要方法,然而免疫排斥和伦理的争议等问题为干细胞的临床应... 干细胞能够自我更新并分化成各类组织细胞,在再生医学中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随着组织工程的快速发展,以胚胎干细胞和组织干细胞为基础的牙再生技术有待成为替代缺失牙的一种重要方法,然而免疫排斥和伦理的争议等问题为干细胞的临床应用带来很大的困难。由自体细胞产生的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发现将为牙齿再生带来革命性变化。本文就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研究背景及其在再生医学和牙再生领域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 牙再生 再生医学 间充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源性干细胞在泌尿系统疾病细胞疗法及建模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5
作者 严冬 刘百成 +3 位作者 曹禹森 李晨 申根 秦晨 《山东医药》 2025年第3期155-159,共5页
干细胞在泌尿系统疾病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具有修复组织和改善器官功能的作用。此外,干细胞还可被应用于开发新的生物模型及治疗方案,有助于提高临床医师对疾病潜在病理机制的理解。但绝大多数的成体干细胞都需要复杂且有创的操作... 干细胞在泌尿系统疾病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具有修复组织和改善器官功能的作用。此外,干细胞还可被应用于开发新的生物模型及治疗方案,有助于提高临床医师对疾病潜在病理机制的理解。但绝大多数的成体干细胞都需要复杂且有创的操作才能获取,且可能存在伦理方面的限制。尿源性干细胞(USC)是从尿液中获取,其分离仅需要简单离心,具有廉价、获取无创、操作简单等特点,是比较理想的自体干细胞来源之一。USC除干细胞本身外还包括尿液来源的诱导多能干细胞(UiPSC)以及细胞外囊泡(EV),在泌尿系统疾病的细胞疗法中具有巨大潜力,特别是在尿道狭窄、压力性尿失禁、肾脏疾病、膀胱疾病、勃起功能障碍等的治疗中;此外,USC还可以应用于泌尿系统一些罕见病和遗传病的细胞建模,如X连锁Alport综合征、隐睾症、X连锁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苯丙酮尿症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源性干细胞 尿液来源的诱导多能干细胞 细胞外囊泡 泌尿系统疾病 细胞治疗 疾病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化钴诱导hiPSC-CMs体外缺氧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4
6
作者 朱梦怡 柯敏霞 +2 位作者 王皓 齐念民 吴月红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年第1期84-93,共10页
为进一步了解缺氧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通过使用CHIR99021和IWP2抑制剂的组合诱导和单层诱导分化方法获得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来源心肌细胞(Huma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derived cardiomyocytes,hiPSC-CMs),并在hiPSC-CMs... 为进一步了解缺氧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通过使用CHIR99021和IWP2抑制剂的组合诱导和单层诱导分化方法获得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来源心肌细胞(Huma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derived cardiomyocytes,hiPSC-CMs),并在hiPSC-CMs的培养系统中加入氯化钴进行处理,通过CCK-8检测、Hoechst荧光染色分析、台盼蓝染色分析、qRT-PCR检测和Western blot检测确定最佳处理浓度和时间。CCK-8检测结果显示,低浓度CoCl2(100、300μmol/L)处理显著提高hiPSC-CMs细胞活力(p<0.01),高浓度CoCl2(900、1200μmol/L)处理显著抑制hiPSC-CMs细胞活力(p<0.001),并且作用趋势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600μmol/L CoCl2处理对于hiPSC-CMs的细胞活力影响不明显(p<0.05);Hoechst荧光染色结果显示,CoCl2处理24 h和48 h后,低浓度CoCl2处理对细胞无影响,Hoechst染色阳性细胞数量少(p>0.05),高浓度CoCl2处理剂量依赖性增加阳性细胞数量(p<0.0001),且48 h处理组的结果与24 h处理组无显著差异;台盼蓝染色结果表明,CoCl2处理可剂量依赖性促进细胞凋亡;CoCl2处理后,促凋亡相关基因Bax和蛋白Bax表达呈剂量依赖性上调(p<0.001),抗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蛋白Bcl-2表达呈剂量依赖性下调(p<0.001);CoCl2处理可剂量依赖性促进hiPSC-CMs细胞的凋亡。通过qRT-PCR检测和Western blot检测确定600μmol/L为最佳处理浓度,24 h为最佳处理时间,证明了该处理条件既不影响hiPSC-CMs细胞活力又可致其缺氧凋亡,建立了氯化钴诱导的hiPSC-CMs体外缺氧模型。论文结果为体外探索缺氧引起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理和寻找新的治疗靶点与药物提供了可靠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性心血管疾病 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来源心肌细胞(hipsc-CMs) 氯化钴(CoCl2) 心肌缺氧损伤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肩肱肌营养不良症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诱导多能干细胞的构建及骨骼肌分化
7
作者 焦娇 霍海芹 +4 位作者 季修庆 许伊云 陈昊 许争峰 胡平 《临床检验杂志》 CAS 2024年第7期527-534,共8页
目的建立并鉴定面肩肱肌营养不良症(FSH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来源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初步探讨其骨骼肌分化能力,评估该细胞模型应用于疾病机制研究的可行性。方法收集1例FSHD患者的PBMC,用含4个重编程转录因子(OCT4、SOX2... 目的建立并鉴定面肩肱肌营养不良症(FSH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来源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初步探讨其骨骼肌分化能力,评估该细胞模型应用于疾病机制研究的可行性。方法收集1例FSHD患者的PBMC,用含4个重编程转录因子(OCT4、SOX2、KLF4和c-MYC)的仙台病毒感染PBMC并获得FSHD患者来源的iPSCs,继续诱导其骨骼肌分化。通过基因组光学图谱技术、核型、免疫荧光染色、实时荧光定量PCR等分析iPSCs和骨骼肌细胞特性。结果成功获得FSHD患者来源的iPSCs,其可表达多能干性标记。FSHD-iPSC核型及D4Z4拷贝数结果与患者的临床背景一致,并在体外可定向诱导分化为骨骼肌细胞,该细胞同时表达DUX4致病基因以及调节基因。结论FSHD患者来源的PBMC可重编程为iPSCs,FSHD-iPSC可分化为疾病相关的肌源组细胞及肌管细胞,为FSHD发病机制的体外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细胞模型,并为寻找该病的有效治疗手段提供了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肩肱肌营养不良症 诱导多能干细胞 骨骼肌分化 肌管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人灵长类多能干细胞体外培养和诱导分化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沈可成 朱家桥 刘宗平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278-4289,共12页
干细胞在疾病发生、细胞治疗、药物筛选和临床应用等方面具有巨大价值。自日本科学家Shinya Yamanaka发现诱导多能干细胞以来,相关的研究立即成为研究热点并持续至今。小鼠干细胞的研究为其它动物的相关研究开辟了道路,但在药物筛选和... 干细胞在疾病发生、细胞治疗、药物筛选和临床应用等方面具有巨大价值。自日本科学家Shinya Yamanaka发现诱导多能干细胞以来,相关的研究立即成为研究热点并持续至今。小鼠干细胞的研究为其它动物的相关研究开辟了道路,但在药物筛选和疾病治疗等方面有很大局限性。非人灵长类与人类具有更高的基因同源性,在生理、病理、生殖、药理、神经等多方面与人类高度相似,是研究人类疾病和开发人用药物的理想动物模型。非人灵长类研究也是新药在进入临床实验前必须的一个环节。非人灵长类干细胞的研究在疾病的机理研究和药物开发中越发重要,同时避免了伦理问题。本文从体外培养系统的优化和诱导分化的方法两个方面对非人灵长类多能干细胞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非人灵长类干细胞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人灵长类 多能干细胞 体外培养 诱导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linicalTrials.gov及WHO ICTRP的中日诱导多能干细胞临床研究现状的比较研究
9
作者 杜慧 肖宇锋 张玢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28期32-36,共5页
目的基于ClinicalTrials.gov和WHO ICTRP比较研究中日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的临床研究现状。方法检索ClinicalTrials.gov和WHO ICTRP平台,对建库至2024年3月中日iPSC临床试验数据进行采集,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从注册数量、申办机构、疾... 目的基于ClinicalTrials.gov和WHO ICTRP比较研究中日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的临床研究现状。方法检索ClinicalTrials.gov和WHO ICTRP平台,对建库至2024年3月中日iPSC临床试验数据进行采集,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从注册数量、申办机构、疾病分类和研究类型及分期等角度,对中日该领域的临床试验注册现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中国注册iPSC临床试验15项,日本53项;中日临床试验申办者均以高校、医院等科研院所为主,中国企业表现也较为活跃;中国临床试验覆盖的疾病范围小于日本;中日两国临床试验均以实验性研究为主。结论中国的iPSC技术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未来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监管政策,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合理规划和建设临床级i PS细胞库,综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三者iPSC研发与应用优势,加强资源合作,促进技术成果转化,推动技术的进步和应用的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多能干细胞 ClinicalTrials.gov WHO ICTRP 临床试验 文献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诱导多能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前研究进展
10
作者 蔡松晏 戴青原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4-253,共10页
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是通过导入外源基因或在培养基中加入化学物质等方法使体细胞去分化而获得。与胚胎干细胞类似,iPSC可以分化形成三种胚层细胞系。iPSC能通过二维分化方法(如单层细胞培养和共培养),或拟胚体诱导法和基于支架的三维... 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是通过导入外源基因或在培养基中加入化学物质等方法使体细胞去分化而获得。与胚胎干细胞类似,iPSC可以分化形成三种胚层细胞系。iPSC能通过二维分化方法(如单层细胞培养和共培养),或拟胚体诱导法和基于支架的三维细胞培养方法分化为心肌细胞。iPSC分化成心肌细胞的过程还需通过激活或抑制特定的信号通路(如Wnt、BMP、Notch信号通路)来模拟体内心脏发育过程。近年来,通过生物反应器进行细胞悬浮培养,已能产生足够数量的iPSC衍生的心肌细胞(iPSC-CM)。iPSC-CM在移植前需要通过代谢调节和细胞分选等方法进行纯化,以消除可能导致畸胎瘤形成的未分化iPSC。目前,iPSC-CM的主要移植方法为细胞悬液注射和细胞片移植。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将iPSC-CM移植到梗死心肌中能改善心脏功能。本文综述了上述关于iPSC-CM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前相关研究,并讨论了iPSC-CM在临床应用中的局限性和挑战,以期为iPSC-CM的临床转化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多能干细胞 心肌细胞 急性心肌梗死 再生医学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角膜缘干细胞微环境诱导人多潜能干细胞分化为角膜上皮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武小斐 张怡 +1 位作者 柯洪敏 蔡莉 《国际眼科杂志》 2024年第1期30-35,共6页
目的:探讨模拟角膜缘干细胞(LSCs)微环境诱导人多潜能干细胞(hiPSCs)分化为角膜上皮细胞的可行性。方法:体外建立hiPSCs细胞系,利用transwell体系将hiPSCs与角膜基质细胞共培养模拟角膜缘干细胞微环境,添加小分子骨形态发生蛋白4(BMP4)... 目的:探讨模拟角膜缘干细胞(LSCs)微环境诱导人多潜能干细胞(hiPSCs)分化为角膜上皮细胞的可行性。方法:体外建立hiPSCs细胞系,利用transwell体系将hiPSCs与角膜基质细胞共培养模拟角膜缘干细胞微环境,添加小分子骨形态发生蛋白4(BMP4)和特异性转化生长因子β抑制剂(SB431542),诱导hiPSCs向角膜上皮细胞分化。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流式细胞方法检测角膜上皮细胞特异标志物CK3和CK12,角膜上皮细胞前体CK15,角膜缘干细胞标志物ABCG5的表达。结果:hiPSCs体外培养增殖活跃,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干细胞特异性标志物OCT4、SOX2、TRA-1-60、NANOG呈阳性。采用transwell体系将hiPSCs与角膜基质细胞共培养,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角膜缘干细胞标志物ABCG5及角膜上皮细胞前体标志物CK15阳性,角膜上皮细胞标志物CK3及CK12阴性;在共培养的基础上添加小分子BMP4和SB431542,免疫荧光染色及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角膜上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CK3阳性表达,且随分化时间延长表达比例增高。结论:模拟角膜缘干细胞微环境同时添加小分子SB431542及BMP4,可成功诱导体外培养的hiPSCs向角膜上皮细胞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人多潜能干细胞 角膜上皮细胞 诱导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2
作者 康晔 叶绍辉 +3 位作者 赵倩君 浦亚斌 关伟军 马月辉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08-212,共5页
畜禽遗传资源作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对其开展保护工作是一项迫在眉睫更是必须持之以恒的任务。作者对目前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主要方法和技术,包括活体保护及利用冷冻技术、基因文库技术、体细胞克隆技术和... 畜禽遗传资源作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对其开展保护工作是一项迫在眉睫更是必须持之以恒的任务。作者对目前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主要方法和技术,包括活体保护及利用冷冻技术、基因文库技术、体细胞克隆技术和分子遗传标记等技术保护,特别是对近年新发展起来的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技术在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方面的应用作了概述,以期进一步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畜禽遗传资源 保护 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导多功能干细胞在青光眼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霞 刘瀛 +1 位作者 刘旭 何媛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185-1188,共4页
青光眼是一组以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疾病,青光眼和其他视神经疾病导致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损伤和死亡是引起不可逆的视觉丢失或致盲的一个主要原因。诱导多功能干细胞衍生来的RGCs能够为青光... 青光眼是一组以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疾病,青光眼和其他视神经疾病导致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损伤和死亡是引起不可逆的视觉丢失或致盲的一个主要原因。诱导多功能干细胞衍生来的RGCs能够为青光眼提供一种新的细胞治疗法。并且,这些细胞能够在人类RGCs的研究进展、基因调控、神经生物学研究中开拓一个新的视野。本文就诱导多功能干细胞衍生的不同类型细胞在青光眼细胞替代治疗等方面的最新研究和应用进展作一综述,以探讨其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干细胞 诱导多功能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技术在帕金森病研究中的进展 被引量:7
14
作者 任佩佩 樊晋宇 +1 位作者 丰慧根 林俊堂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770-774,共5页
近年来,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技术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基础与应用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显著进展。如利用iPSCs技术及定向诱导分化技术从体细胞获得的神经祖/干细胞或... 近年来,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技术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基础与应用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显著进展。如利用iPSCs技术及定向诱导分化技术从体细胞获得的神经祖/干细胞或者多巴胺能神经元,在PD的细胞治疗研究中取得了很好结果;通过i PSCs技术分别从携带LRRK2、PAKK2、PINK和SNCA突变的PD患者体细胞建立了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模型,并在线粒体功能和形态、氧化应激性、SNCA累积深入研究了PD的发生机制。文中从i PSCs用于PD移植治疗和建立PD疾病细胞模型等方面,对最近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 帕金森病 细胞移植 细胞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x2、Klf4、Oct4、c-Myc基因重编程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沙杭 艾民 +3 位作者 张清华 蒋知新 高毅 卢海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9期9-11,共3页
目的探讨利用Sox2、Klf4、Oct4、c-Myc基因能否将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SF)编程为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iPS)。方法①利用组织块贴壁法原代分离培养HSF细胞。②包装生产携带Sox2、Klf4、Oct4、c-Myc基因的逆转录病毒上清液感染HSF细胞。③病... 目的探讨利用Sox2、Klf4、Oct4、c-Myc基因能否将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SF)编程为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iPS)。方法①利用组织块贴壁法原代分离培养HSF细胞。②包装生产携带Sox2、Klf4、Oct4、c-Myc基因的逆转录病毒上清液感染HSF细胞。③病毒感染后HSF细胞培养,镜下观察HSF细胞形态学变化。④应用细胞碱性磷酸酶(AP)染色检测细胞基因表达量和体内分化畸胎瘤实验对细胞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结果原代HSF细胞编程后形态类似于胚胎干细胞,细胞AP染色阳性,内源多能基因Oct4、Sox2、Nanog、Rex1表达量增高,细胞体内可分化为畸胎瘤。结论利用Sox2、Klf4、Oct4、c-Myc基因可将HSF细胞编程为iPS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基质间充质细胞 细胞编程 造血干细胞 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研究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萍 马月辉 +1 位作者 焦淑清 关伟军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01-105,共5页
自从2006年研究者利用重编程技术发现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以来,iPSCs一度成为科学家们在干细胞领域研究的热点,这是继胚胎干细胞(ESCs)之后又一能够进行自体细胞移植、组织工程学研究、药物筛选、药物安全性检测研究和体外疾病模型研... 自从2006年研究者利用重编程技术发现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以来,iPSCs一度成为科学家们在干细胞领域研究的热点,这是继胚胎干细胞(ESCs)之后又一能够进行自体细胞移植、组织工程学研究、药物筛选、药物安全性检测研究和体外疾病模型研究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的细胞来源。目前iPSCs应用于临床实践还有一段距离,但因其在再生医学方面的优势,在临床应用上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多能干细胞 胚胎干细胞 再生医学 临床应用 重编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非整合重编程技术构建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诱导多能干细胞 被引量:4
17
作者 梁栋 胡焕然 +7 位作者 李雅红 刘安 林颖 马定远 张菁菁 王艳 胡平 许争峰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10期740-743,共4页
目的用非整合重编程技术构建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来源诱导多能干细胞(i PSC)。方法收集健康人外周血标本,分离PBMC,用含4个重编程转录因子(OCT3/4、SOX2、KLF4和c-MYC)的仙台病毒感染PBMC,并用无饲养层细胞的培养体系培育获得i PS... 目的用非整合重编程技术构建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来源诱导多能干细胞(i PSC)。方法收集健康人外周血标本,分离PBMC,用含4个重编程转录因子(OCT3/4、SOX2、KLF4和c-MYC)的仙台病毒感染PBMC,并用无饲养层细胞的培养体系培育获得i PSC。通过细胞形态学、碱性磷酸酶(AP)染色、免疫荧光染色、拟胚体形成和分化实验对i PSC细胞进行多能性验证;用核型分析和仙台病毒基因组RNA检测对其进行安全性验证。结果在仙台病毒感染后16 d后,PBMC出现i PSC样克隆。i PSC可进行传代培养,且经多能性验证实验证明其具有多能性;安全性验证结果表明,i PSC核型正常,外源性病毒基因组RNA可被完全清除。结论建立了对PBMC进行非整合重编程的诱导体系,并获得了具有多能性、核型正常且不含外源基因的i PS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重编程 诱导多能干细胞 非整合 仙台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绵羊iPS细胞诱导及转录组学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译元 郭延华 +4 位作者 王聪慧 唐红 南海艳 王立民 周平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142-2149,共8页
【目的】建立绵羊(Ovis aries)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系,为绵羊转基因育种、应用绵羊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奠定基础。【方法】利用电转将OCT4、SOX2、KLF4、l-Myc、Lin28转染至绵羊成纤维细胞中并诱导培养至有光滑隆起、边缘整齐的细胞克隆,形态... 【目的】建立绵羊(Ovis aries)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系,为绵羊转基因育种、应用绵羊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奠定基础。【方法】利用电转将OCT4、SOX2、KLF4、l-Myc、Lin28转染至绵羊成纤维细胞中并诱导培养至有光滑隆起、边缘整齐的细胞克隆,形态学、碱性磷酸酶(AP)染色、免疫荧光染色以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克隆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诱导0、10、20、30 d的阳性细胞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筛选。【结果】克隆细胞中SOX2、OCT4、SSEA-1蛋白免疫荧光染色均呈阳性; OCT4、SOX2、Nanog基因表达量均极显著高于成纤维细胞;0和30 d转录组测序表明,被注释到GO数据库的差异表达基因有9 465个,其中,上调基因6 987个,下调基因2 478个;KEGG分析共有5 773个基因注释到259个通路中,其中,P53信号通路显著富集,且其在干细胞增殖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结论】初步成功建立了绵羊诱导性多能干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绵羊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s) 重编程 转录组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移植治疗宫内缺氧新生鼠脑损伤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旭东 徐纪伟 +3 位作者 王晓兰 袁科理 李兴山 王福青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6-29,F0002,共5页
目的:研究小鼠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s)移植对宫内缺氧新生鼠脑损伤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于孕14d开始孕鼠置于动物缺氧培养箱中,制作胎鼠宫内缺氧模型。孕鼠分娩后新生鼠经侧脑室注入BrdU标记的iPSCs悬液移植组和PBS缺氧组,对... 目的:研究小鼠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s)移植对宫内缺氧新生鼠脑损伤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于孕14d开始孕鼠置于动物缺氧培养箱中,制作胎鼠宫内缺氧模型。孕鼠分娩后新生鼠经侧脑室注入BrdU标记的iPSCs悬液移植组和PBS缺氧组,对照组不治疗,H—E染色观察脑组织形态学变化、八臂迷宫测试动物记忆功能、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脑BrdU阳性细胞和神经颗粒素(Ng)和神经元烯醇化酶(NSE)的表达、原位杂交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VEGFmRNA)的表达。结果:移植组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和脑皮质区细胞结构较缺氧组均明显改善;脑切片检出BrdU阳性细胞存在,缺氧组Ng和NSE阳性细胞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减少,而VEGFmRNA的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加;移植组Ng、NSE和VEGFmRNA表达均较缺氧组显著增加。结论:小鼠iPSCs移植于宫内缺氧的新生小鼠脑中,可减轻缺氧神经元的损伤和提高学习能力,其机制可能通过上调VEGFmRNA和Ng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 移植 宫内缺氧 脑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诱导因子Oct4、Sox2和SV40T的mRNA介导体细胞重编程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潘传英 陈宏 BISHOP E.Colin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733-1739,共7页
为利用特定诱导因子Oct4、Sox2和SV40T的体外转录mRNA实现安全的成纤维细胞重编程,本研究成功构建了特定诱导因子Oct4、Sox2和SV40T的mRNA体外转录载体,并对体外转录mRNA进行了5′和3′端加工修饰;进行了诱导因子mRNA的293和IMR90细胞... 为利用特定诱导因子Oct4、Sox2和SV40T的体外转录mRNA实现安全的成纤维细胞重编程,本研究成功构建了特定诱导因子Oct4、Sox2和SV40T的mRNA体外转录载体,并对体外转录mRNA进行了5′和3′端加工修饰;进行了诱导因子mRNA的293和IMR90细胞转染试验,利用免疫细胞化学、免疫荧光和Real-Time PCR分别检测了Oct4、Sox2、SV40T和Nanog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以上2种细胞以Oct4∶Sox2∶SV40T=2∶1∶1的mRNA比例转染后均表达这3种特定诱导因子,且相应蛋白都正确地定位在细胞核上。转染细胞中Oct4和Nanog的表达都特异性地增高。结果提示,3种诱导因子的体外转录mRNA能够在体内协同作用,激活细胞内源性干性标志基因Nanog的表达,为开启重编程过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定诱导因子 MRNA 重编程 诱导多潜能干细胞(iP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