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5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景观生态风险视角下皖西大别山区土地利用格局模拟及权衡分析
1
作者 於冉 魏靖阳 +1 位作者 苏越 王成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3-335,共13页
通过探究皖西大别山区景观生态风险时空演化特征,模拟不同情景下风险变化趋势,可为山区景观格局优化与生态风险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缓解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耦合景观格局指数构建的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和PLU... 通过探究皖西大别山区景观生态风险时空演化特征,模拟不同情景下风险变化趋势,可为山区景观格局优化与生态风险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缓解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耦合景观格局指数构建的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和PLUS模型,模拟多情景下皖西大别山区景观生态风险演化趋势,并权衡发展方向。结果表明:(1)研究区主要用地类型为耕地和林地,2000—2020年建设用地快速扩张,林地为主要转出地类,景观生态风险呈现南部高、北部较高、中部低的态势,草地、水域等用地类型交错区域为风险易发区,风险聚集性不断减弱,高、低风险区面积均缩小。(2)除建设用地外,研究区地类扩张主要受自然因素及风险指数的影响,城市发展情景下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增加,生态建设情景下林地、水域面积提升,协调发展情景下经济生态用地需求得到满足。(3)城市发展情景下各城区景观生态风险等级显著下降,高风险区面积略有增加;生态建设情景下水域林地地类风险降低明显,高风险区面积占比最小;协调发展情景下较高以上风险区面积最小,适合未来发展模式。该研究基于风险评价及预测结果,为山区生态安全治理措施及可持续发展模式抉择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风险 土地利用格局 多情景模拟 PLUS模型 皖西大别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丘陵山区市域撂荒耕地的景观格局特征研究
2
作者 杨华 苟颖怡 +3 位作者 胡明都 付钰 佘思秒 谢川 《绿色科技》 2025年第3期177-183,共7页
研究丘陵山区下市域的撂荒耕地现状景观特征,可以为制定合理有效的耕地保护、粮食安全和耕地资源利用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以四川省广安市为例,采用景观格局指数法探寻不同类型撂荒耕地的景观格局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各类型撂荒... 研究丘陵山区下市域的撂荒耕地现状景观特征,可以为制定合理有效的耕地保护、粮食安全和耕地资源利用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以四川省广安市为例,采用景观格局指数法探寻不同类型撂荒耕地的景观格局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各类型撂荒耕地地理集中度均较高。其中,水浇地撂荒远高于其他耕地类型撂荒;②各类型撂荒耕地景观贡献率均主要集中在高程300 m以下的区域。水田、旱地和综合撂荒景观贡献率主要集中在坡度带6°~15°,水浇地撂荒景观贡献率则主要集中在坡度带2°~6°。在平地上各类型撂荒耕地景观贡献率最小,其余8个坡向撂荒景观贡献率波动较小;③高程对不同类型撂荒耕地的斑块破碎化、地块形状复杂程度和聚集度影响较大。在坡度带6°~15°,各类型撂荒耕地的斑块破碎化和地块形状复杂程度较高。各坡向上撂荒耕地的平均最邻近距离与聚集度呈负相关;撂荒耕地的地块形状复杂程度、地块几何形状、斑块破碎化与聚集度则呈正相关。利用研究区撂荒地块的景观特征,可以提高耕地利用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撂荒耕地 景观格局指数 空间特征 丘陵山区 广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健康评价的哈尔滨松花江百里长廊生态规划对策研究
3
作者 赵志强 袁青 冷红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6-92,共7页
滨江湿地作为以水为主的复合生态系统,具有极高的生态功能和价值。以哈尔滨松花江百里长廊为研究对象,通过综合评价湿地生态健康状况,探究影响生态健康的因素,确定生态保护分区规划对策,从而为湿地管理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景观... 滨江湿地作为以水为主的复合生态系统,具有极高的生态功能和价值。以哈尔滨松花江百里长廊为研究对象,通过综合评价湿地生态健康状况,探究影响生态健康的因素,确定生态保护分区规划对策,从而为湿地管理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基础上,借助ArcGIS软件对研究区域进行地类划分,利用Fragstats平台研究哈尔滨湿地2020年景观格局指数,最后基于PSR(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湿地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研究区景观格局的类型水平特征方面,建设用地、林地、水域破碎化程度最严重,其他用地、湿地和草地的面积由于占总面积的比重较小,破碎化程度较小,景观指数特征结果相近;2)研究区湿地生态健康综合指数均值为0.513400,基本处于健康状态,但分布不均匀;3)通过评价结果指导保护分区规划,设立生态核心区、生态修复区、生态游憩区、城市协调区和生态农业区。人类活动干扰、城镇化扩张是影响研究区斑块破碎化的重要因素,应积极采取新技术、新政策,如生态廊道、分级分区管控等措施,加强生态保护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哈尔滨 松花江 景观格局指数 生态健康评价 生态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县域景观格局演进对国土空间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
4
作者 李彤辉 韩素波 +2 位作者 李强 高威 徐虹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5-43,共9页
探究景观格局演进对国土空间生态效率的影响可为国土空间调控和优化提供科学支撑。以京津冀176个县域单元作为研究对象,计算景观格局指数,运用超效率EBM模型测算国土空间生态效率,借助空间杜宾模型识别景观格局指数对国土空间生态效率... 探究景观格局演进对国土空间生态效率的影响可为国土空间调控和优化提供科学支撑。以京津冀176个县域单元作为研究对象,计算景观格局指数,运用超效率EBM模型测算国土空间生态效率,借助空间杜宾模型识别景观格局指数对国土空间生态效率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①景观格局总体呈现“北高南低”(PD/ED/SHAPE_MN)与“北低南高”(AREA_MN/COHESION)的稳定二元结构,自然本底条件复杂,地表景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趋于破碎化、复杂化;国土空间生态效率总体水平改善,呈现出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不同类型地区格局分异明显,分布随时间变化相对稳定。②京津冀北部区县,斑块破碎化通过增强边缘效应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破碎化—高生态效率”正向机制;位于中部和南部的部分区县,建设用地扩张导致景观破碎化加剧,生态效率下降;京津核心区则通过高效空间治理,能够在较高的城市化水平下维持较高的生态效率。③PD、COHESION和信息化水平通过本地及跨区域负向效应抑制生态效率,而AREA_MN和ED通过增强连通性产生正向促进与溢出效应,SHAPE_MN则呈现本地增益与区域损耗的冲突效应,2005—2020年AREA_MN、ED、SHAPE_MN对国土空间生态效率的正向影响增强。理清景观格局演进对国土空间生态效率的影响,有利于提升京津冀国土空间生态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指数 国土空间生态效率 超效率EBM模型 空间杜宾模型 京津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水河流域(贵州段)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分异及空间自相关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罗芹芹 刘凤莲 +2 位作者 朱柯权 杨磊 赵舒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2-290,共9页
[目的]研究赤水河流域景观生态风险时空演变并厘清空间自相关特征,为提高流域生态风险防控能力,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构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计算景观格局指数,分析赤水河流域(贵州段)近20年景观生态风险时空演变... [目的]研究赤水河流域景观生态风险时空演变并厘清空间自相关特征,为提高流域生态风险防控能力,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构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计算景观格局指数,分析赤水河流域(贵州段)近20年景观生态风险时空演变特征,并从全局和局部对景观生态风险空间自相关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1)林地、耕地和草地是研究区的主要景观类型,三者之和占比在95%以上。(2)2000—2020年,中风险面积占比均保持在50%以上,高风险和较高风险面积在近20年间共减少375.88 km^(2),较低风险面积增加413.96 km^(2),流域景观生态风险等级变化整体降低。(3)“高—高”聚集类主要分布在赤水河流域沿岸,在习水县表现为由西向东转移,在仁怀市则呈现出由南向北转移;“低—低”聚集类主要分布在流域东北部。[结论]赤水河流域(贵州段)风险等级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应加强对中风险区的监测,防止中风险向高风险转移,加大对赤水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力度,缓解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紧张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风险 景观格局指数 空间自相关 时空演变 赤水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演变的杭州长安沙圩田生态优化策略
6
作者 李伟成 沈实现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5-122,共8页
【目的】圩田是一种具有遗产和生态价值的传统农业土地利用形式。以长安沙圩田为代表的中小尺度传统圩田系统,正面临景观破碎化、生态功能退化等问题,亟须探究优化策略,以应对生态转型挑战,并为地域景观研究提供新的启示。【方法】基于... 【目的】圩田是一种具有遗产和生态价值的传统农业土地利用形式。以长安沙圩田为代表的中小尺度传统圩田系统,正面临景观破碎化、生态功能退化等问题,亟须探究优化策略,以应对生态转型挑战,并为地域景观研究提供新的启示。【方法】基于遥感数据与GIS绘制2000、2009与2022年土地利用图,分别利用Fragstats 4.2和InVEST模型计算景观格局指数与生态系统服务(碳储量、生境质量)的变化趋势,并运用相关性分析探讨两者的耦合关系。同时,模拟不同生态设计策略,评估其优化效果。【结果】长安沙圩田系统趋于破碎化,景观异质性增强,连通性下降,整体碳储量下降,而生境质量有所提升。进一步分析表明,景观破碎化程度越高,碳储量越低;形状复杂性越强,生境质量越高。基于此,从提升异质性与复杂性、优化斑块与廊道配置、发展基塘循环耕作系统3个方面提出生态设计策略。【结论】揭示了圩田景观格局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并验证了生态设计策略的可行性,为圩田景观的优化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与方法路径,推动其可持续转型与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学 生态系统服务 景观格局指数 生态设计 圩田系统 InVES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不同降水量带退耕草地生物结皮的斑块特征和分布格局
7
作者 吉静怡 赵允格 +2 位作者 王闪闪 黄琬雲 张万涛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44-1453,共10页
生物结皮是旱区景观的重要成分,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影响其生态功能。然而,已有研究中生物结皮的分布特征以定性描述为主,限制了对其生态功能的评估。以黄土高原不同降水量带封禁退耕草地的生物结皮为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图像处理... 生物结皮是旱区景观的重要成分,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影响其生态功能。然而,已有研究中生物结皮的分布特征以定性描述为主,限制了对其生态功能的评估。以黄土高原不同降水量带封禁退耕草地的生物结皮为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图像处理,采用景观格局指数量化生物结皮的分布格局,明确不同降水量带生物结皮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景观格局指数能够精确地量化生物结皮的分布特征。黄土高原200-550 mm降水量带退耕草地的生物结皮盖度变化于47%-73%,不同降水量带间生物结皮盖度差异显著。其中,200-250 mm降水量带生物结皮平均盖度(73%)显著高于250-550 mm(52%)。2)不同降水量带生物结皮的分布模式不同。从200至550 mm,生物结皮的分布模式由基底转变为基底或斑块共存模式,再进一步转变为斑块模式。3)生物结皮斑块特征在不同降水量带间差异显著。降水量从200-250 mm增至250-500 mm,生物结皮斑块数量增加3倍,最大和平均斑块面积降低42%和49%,斑块形状趋于复杂,450-500 mm降水量带生物结皮斑块接近圆形。4)生物结皮分布格局在不同降水量带差异显著。斑块长度随降水量增大而增加,破碎加剧。本文首次量化揭示了黄土高原不同降水量带生物结皮的斑块特征和分布格局,为准确评估生物结皮的生态功能奠定了理论基础,为旱区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土壤结皮 降水梯度 生态功能 景观格局 空间特征 环境因子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顾及成本-效益的市域生态安全格局保护优先区识别——以陕西省西安市为例
8
作者 姚龙杰 赵若男 +2 位作者 徐冰洁 朱宗斌 岳邦瑞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1-137,共7页
准确识别生态安全格局的保护优先区域是支撑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落地实施的重要基础工作。以往关于生态安全格局保护优先区域的辨识研究通常以生态连通性的相对重要程度作为单一标准,忽略了经济成本对规划实施的影响,因此制约了识别结... 准确识别生态安全格局的保护优先区域是支撑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落地实施的重要基础工作。以往关于生态安全格局保护优先区域的辨识研究通常以生态连通性的相对重要程度作为单一标准,忽略了经济成本对规划实施的影响,因此制约了识别结果的实施可行性。对此,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引入系统保护规划理论,构建了顾及成本-效益的保护优先区域识别方法,包括使用PrioritizR、InVEST和Linkage Mapper等模型识别达成目标效益且成本最小的保护优先区域。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实施试点城市——西安市为例进行方法应用。结果表明,西安市共有生态源地159处,生态廊道404条,在30%的保护目标约束下,满足目标效益且实现最小成本投入的区域面积约为2014.87 km^(2),相较于既往主流方法的识别结果,优化后的结果能够确保达成保护目标的同时大幅减少经济损失。研究构建的顾及成本-效益的优先区识别方法,旨在为未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方案的实施可行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生态安全格局 连通性保护 系统保护规划 空间优先级 PrioritizR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 关键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县域耕地破碎化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
9
作者 周雨彤 邓楚雄 邓志位 《湖南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88-97,共10页
为了研究湖南省耕地分布及破碎化情况,基于2000、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以122个县域为基本研究单元,选取景观格局指数构建破碎化指标体系评估耕地破碎化情况,并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的方法探究耕地破碎化的时空变化特征,最后借助地理探... 为了研究湖南省耕地分布及破碎化情况,基于2000、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以122个县域为基本研究单元,选取景观格局指数构建破碎化指标体系评估耕地破碎化情况,并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的方法探究耕地破碎化的时空变化特征,最后借助地理探测器分析耕地破碎化空间异质性成因。结果显示:(1)湖南省2000—2020年耕地丰度逐步下降,呈现东多西少的空间格局,整体由南向北递增;(2)耕地破碎化具有加剧的态势,空间上呈现东北向西南升高的分布特点,高破碎化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北部、西南部和东南部,湘西地区耕地破碎化加剧显著;(3)耕地破碎化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且集聚性有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高-高聚类主要分布在湘西和湘南,低-低聚类则集中分布在湘北;(4)自然、人文因素共同作用造成了湖南省耕地破碎化现象的空间异质性;自然因素为其主导因素,人文因素中人均GDP、人口密度、距道路距离对其影响较大。综上所述,湖南省耕地破碎化呈现复杂的时空变化特征,受社会经济发展、农业管理和耕地禀赋差异影响,其空间异质性增强。基本研究结论,建议:高破碎化地区应优先土地整合和生态修复;中等地区可通过土地整治和优化农业结构提升耕地利用率;低破碎化地区则需注重耕地保护和现代农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破碎化 景观格局指数 空间自相关分析 地理探测器 湖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钟山和雨花台风景名胜区周边绿地空间分布特点分析与优化
10
作者 白晓航 夏聪慧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2-187,共6页
绿地空间内部要素配比不合理会削弱其生态效益,而风景区周边绿地与人们生活紧密相连,是城市提质增效的关键区域。本研究以南京钟山、雨花台风景区周边1km范围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和遥感解译分析其绿色空间分布特点和变化趋势。... 绿地空间内部要素配比不合理会削弱其生态效益,而风景区周边绿地与人们生活紧密相连,是城市提质增效的关键区域。本研究以南京钟山、雨花台风景区周边1km范围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和遥感解译分析其绿色空间分布特点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10年,绿地空间在景观表现上更加破碎,附属绿地和防护绿地斑块所占景观面积比例降低、斑块数量和景观形状指数先增后降,部分防护绿地转变为附属绿地。绿地空间由风景区向外延伸,越靠近风景区,绿地斑块所占景观面积比例、多样性指数和连接度指数越大,斑块数量和景观形状指数越小,斑块面积越大且分布越连续,附属绿地更破碎、防护绿地更完整。综上,风景区周边绿地需加强与山水人文的景观耦合,打造多样化的绿地生长节点、拓展生态廊道、完善生态网络,为城市绿地空间优化和管理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 空间分析 景观格局指数 风景区 变化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1990-2020年耕地景观破碎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
11
作者 陈文彦 李婷 +3 位作者 孙俊颖 黄洁宜 冼智韬 李志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80-1491,共12页
在城镇化发展背景下,耕地破碎化已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和规模化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严重威胁着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基于景观格局指数等多种方法,评估1990—2020年广东省耕地区、县尺度的景观破碎度,并分析其动态变换特征,以最优参数地理... 在城镇化发展背景下,耕地破碎化已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和规模化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严重威胁着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基于景观格局指数等多种方法,评估1990—2020年广东省耕地区、县尺度的景观破碎度,并分析其动态变换特征,以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和方差膨胀系数检验法识别耕地景观破碎度的主要影响因子,揭示其时空演变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1990—2020年广东省耕地破碎度总体呈小幅下降—持续上升—迅速降低的趋势,破碎度高值集中于粤西,低值集中于粤北,随时间变化破碎度高值由粤西和粤东转移至珠三角;2)农林牧渔总产值、城镇化率和GDP等社会经济因子对广东省耕地破碎度演变影响显著,其中农林牧渔总产值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3)驱动机制方面,产业结构调整是导致耕地破碎化的关键动力,耕地“非粮化”及土地利用类型转变进一步加剧了破碎化程度,生态及耕地保护重视度的提高对耕地破碎化起到减缓作用。研究结果可为广东省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及耕地利用效率的提高与管理措施的调整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破碎度 地理探测器 景观格局指数 时空变化 广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风险时空分异及驱动力分析
12
作者 许静 廖星凯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4-134,共11页
黄河流域甘肃段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科学评估流域生态风险动态演变,揭示生态风险驱动因素,对于维护流域生态安全、促进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2000、2010、2020年土地覆被数据为基础,结合空间分析,构建生态风险评价模... 黄河流域甘肃段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科学评估流域生态风险动态演变,揭示生态风险驱动因素,对于维护流域生态安全、促进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2000、2010、2020年土地覆被数据为基础,结合空间分析,构建生态风险评价模型,探讨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分异特征,并采用地理探测器揭示生态风险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0—2020年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草地、耕地和林地为主,土地利用结构表现出林地增加、草地萎缩、人造地表快速扩张的特征,景观空间格局趋向分散化、复杂化和多样化。研究区生态风险等级以中等程度为主,呈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生态风险指数由0.0573增长到0.0631,高、较高、中等风险区面积占比分别增加了2.17%、2.27%和2.35%。生态风险在空间分布上聚集效应显著,表现为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为主的局部自相关格局。景观生态风险演变是自然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高程、公里网格GDP为生态风险分异的主要驱动因子。研究结果可以为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风险防范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景观生态风险 时空分异 驱动力 黄河流域甘肃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河湟地区“三生”空间格局与功能演变
13
作者 马睿晨 杨显明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35,共8页
基于2000—2020年青海省河湟地区5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冗余分析(RDA)法分析河湟地区“三生”空间的时空演变过程和特征,并对可能引起该地区“三生”空间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河湟地区“... 基于2000—2020年青海省河湟地区5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冗余分析(RDA)法分析河湟地区“三生”空间的时空演变过程和特征,并对可能引起该地区“三生”空间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河湟地区“三生”空间以生态空间为主,占比约85.93%,生产空间次之,占比约12.72%,生活空间最少,占比为1.35%;近20年间,河湟地区生活空间不断扩张,挤压着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致使生产和生态空间呈破碎化发展;自然因素决定河湟地区“三生”空间的分布格局,人口和经济影响该区“三生”空间格局与功能的演变,政策因素对该区的人口和经济有着显著的推动和导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功能演变 景观格局指数 冗余分析 河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景观-植被-土壤”框架的海岛生态系统遥感评价——以辽宁长海县为例
14
作者 张新阳 池源 +3 位作者 刘大海 曲玉冰 张智玮 邢文秀 《海洋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1-246,共16页
随着人类开发利用的日趋剧烈,海岛生态系统正承受着多重压力。全面准确地评估海岛生态系统是开展海岛保护与管理工作的基础,但这同时也对本底数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海岛自身明显的空间隔离性和复杂的地形条件,现场调查难度大、成本... 随着人类开发利用的日趋剧烈,海岛生态系统正承受着多重压力。全面准确地评估海岛生态系统是开展海岛保护与管理工作的基础,但这同时也对本底数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海岛自身明显的空间隔离性和复杂的地形条件,现场调查难度大、成本高,本底数据获取困难。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海岛生态评估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来源,如何基于遥感数据全面准确地评估海岛生态系统亟待探索。本研究以辽宁长海县18个有居民海岛为研究对象,精细刻画了包含10大类、27小类的海岛地表覆盖体系,充分挖掘遥感影像生态意义,并构建了一套涵盖海岛景观、植被与土壤三方面要素的海岛遥感生态指数(Island 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IRSEI),以期通过遥感数据替代现场调查,实现海岛生态评估工作的成本降低和过程简化。在30 m×30 m网格尺度与海岛尺度计算三类遥感生态指数与IRSEI,并与海岛地理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网格尺度上,海拔、坡度、距岸线距离对IRSEI具有正相关性,其中海拔与坡度对结果的贡献度高;海岛尺度上,海岛离岸距离对IRSEI具有正相关性。本研究验证了IRSEI对于评估海岛生态系统的全面性、准确性及其在不同尺度上的空间显示性,可推广至不同区域、多时空尺度的海岛生态系统研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岛 海岛生态系统 遥感生态指数 多尺度 空间格局 长海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文山州石漠化治理的生态效益
15
作者 何承刚 李宇方 +2 位作者 杨爱陵 李泽宇 黄晓霞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0期55-60,共6页
基于MODIS数据反演的2005和2020年云南省文山州石漠化程度数据,分析文山州石漠化治理前后不同等级石漠化景观格局的变化以及生态调节服务的综合效益,并利用广义线性模型(GLM)探讨石漠化景观格局的变化对生态系统调节服务的贡献。结果表... 基于MODIS数据反演的2005和2020年云南省文山州石漠化程度数据,分析文山州石漠化治理前后不同等级石漠化景观格局的变化以及生态调节服务的综合效益,并利用广义线性模型(GLM)探讨石漠化景观格局的变化对生态系统调节服务的贡献。结果表明:2005—2020年文山州的重度、极重度石漠化的斑块面积百分比(PLAND)和斑块聚合度指数(AI)明显降低,主要向中度和轻度石漠化转变;轻度石漠化的PLAND虽然升高,但AI下降,转化为潜在石漠化的趋势明显。经过15年治理,文山州生态系统服务集成性指数(MESLI)提升明显,尤其是石漠化分布集中的区域,这主要是与植被固碳量(VSC)、土壤有机碳固存量(SOC)、水源涵养量(WCC)、营养物质循环量(NCC)的增加有关;2005年文山州MESLI主要受到重度、潜在石漠化斑块的PLAND影响(P<0.01);2020年中度石漠化斑块AI(P<0.01)以及轻度石漠化的PLAND和AI(P<0.05)不仅影响了区域的生态综合效益,也控制了各项生态系统调节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生态系统服务集成性指数 广义线性模型 石漠化治理 生态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街区单元绿地空间格局与植物群落碳汇效益优化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王晶懋 王一凡 +2 位作者 张涛 范李一璇 孙婷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7-45,共9页
【目的】目前城市绿地已经进入存量发展阶段,如何在城市有限绿地空间条件下实现“碳中和”目标,合理布局低碳绿地空间格局,科学配置植物群落以增加生物多样性,成为目前城市绿地碳汇效益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方法】以西安市碑林区和沣西... 【目的】目前城市绿地已经进入存量发展阶段,如何在城市有限绿地空间条件下实现“碳中和”目标,合理布局低碳绿地空间格局,科学配置植物群落以增加生物多样性,成为目前城市绿地碳汇效益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方法】以西安市碑林区和沣西新城的城市绿地空间格局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区域内街区单元的绿地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并分类,探索街区单元绿地空间格局与碳汇量化关系,并从平面布局和垂直结构两方面提出城市街区单元绿地碳汇效益的优化方法,并选取碳储量最低的单核心辐射型街区单元的3个绿地样方进行碳汇效益优化设计。【结果】总结出4种西安市典型城市街区单元绿地空间格局模式,明晰了碳储量分布特征以及绿地空间格局对碳储量的影响机制,提出了城市街区单元绿地空间格局碳汇效益优化方法,发现碳储量与斑块类型面积(CA)、景观形状指数(LSI)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聚集度(AI)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各类绿地空间格局碳储量大小为多核心辐射型>散点分布型或廊道穿越型>单核心辐射型,建议在单核心辐射型街区单元优化中增加植物群落层次结构,并增加高固碳植物种类及数量,提升样方内年固碳量。【结论】从中观尺度讨论街区单元绿地空间格局与植物群落碳汇效益之间的关系,使城市中小尺度绿地发挥应有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探索街区单元绿地空间格局的构成要素与设计方法,为低碳绿地设计提供参考,提升城市街区单元内社区生活圈的人居环境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街区单元 绿地空间格局 景观格局指数 碳储量 碳汇效益 植物群落设计 陕西西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景观指数的关中地区耕地细碎化程度的时空变迁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3
17
作者 奥勇 张亦恒 +1 位作者 王晓峰 吴京盛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1-411,共11页
[目的]优化陕西耕地细碎化治理,协调粮食需求增长与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维护地区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方法]以关中地区为研究区,以土地利用数据和其他自然经济数据为基础,运用洛伦兹曲线、变异系数法、景观指数、空间自相关... [目的]优化陕西耕地细碎化治理,协调粮食需求增长与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维护地区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方法]以关中地区为研究区,以土地利用数据和其他自然经济数据为基础,运用洛伦兹曲线、变异系数法、景观指数、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构建耕地细碎化评价模型以探索关中地区耕地细碎化(Cultivated Land Fragmentation,简称CLF)的时空变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对区内CLF进行了驱动力分析。[结果](1)关中地区耕地资源空间分布相对均衡,耕地专业化程度保持较高水平。(2)关中地区的CLF程度变化时空差异显著,CLF程度整体呈现下降态势,但部分地区CLF程度呈增减并存趋势,整体呈现东低西高的态势。(3)关中地区CLF时空分化受多种因素影响,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影响明显强于自然因素,其中海拔高度、人口密度、人均耕地面积和地区总产值GDP为主要影响因素;因子间的交互作用效应强于单因子,以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为主。[结论]关中地区耕地细碎化问题在20年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呈现出较大的地区差异,应进一步在社会经济因素方面对耕地细碎化现象加强综合治理,以推动关中地区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细碎化 耕地细碎化时空变迁 地理探测器 景观指数 关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功能连接度的城市生态廊道空间范围划定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浪 余浩然 +2 位作者 仲启铖 张桂莲 张青萍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14,共9页
如何科学确定城市生态廊道空间范围是城乡规划和风景园林领域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基于电路理论模型量化源地间物种转移廊道的功能连接度,引入经济学“效益成本比”思想构建城市生态廊道空间范围划定模型,提取生态廊道功能连接度效益成... 如何科学确定城市生态廊道空间范围是城乡规划和风景园林领域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基于电路理论模型量化源地间物种转移廊道的功能连接度,引入经济学“效益成本比”思想构建城市生态廊道空间范围划定模型,提取生态廊道功能连接度效益成本比的拐点作为该条廊道规划建设的参照宽度。结果显示:(1)研究区共识别59个30hm^(2)以上的生态源地,其中大型生态源地多处在研究区外围,景观阻力面空间分布特征具有明显地“核心-边缘”特征;(2)基于最小成本路径模型与电路理论提取出126条生态廊道,并识别了重要生态源地、夹点及障碍点,发现障碍点与夹点空间存在明显拮抗关系;(3)整合电路理论(Circuitscape平台Pairwise模式)与分段线性回归模型划定研究区城市生态廊道的参考宽度范围处于60.27~371.83m,并对比了现有功能连接度量化方法对廊道参照宽度有潜在影响。以上研究结论可为今后城市乃至区域生态网络构建提供科学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生态廊道 廊道宽度 功能连接度 电路理论 形态学格局分析(MSP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感知的景观生态格局构建新思路与实施框架 被引量:1
19
作者 申佳可 李烨 王云才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63-69,共7页
传统景观生态格局构建的手段依赖于静态量化分析,忽略人类主体的动态作用及其主观认知,导致在实践中忽视了不同地域、文化和人群赋予景观的特定人文与社会属性。引入生态感知理论,并构建针对地方性特质、价值与需求分析的复合性生态感... 传统景观生态格局构建的手段依赖于静态量化分析,忽略人类主体的动态作用及其主观认知,导致在实践中忽视了不同地域、文化和人群赋予景观的特定人文与社会属性。引入生态感知理论,并构建针对地方性特质、价值与需求分析的复合性生态感知指标体系,旨在将人类主观认知与客观分析相结合,将对景观静态格局与时空动态过程的评估相融合,将对自然生态的尊重与人类需求的满足相并重,并基于对景观的整体认知构建具有地域人文社会属性的景观生态格局。生态感知过程包括4个模块:直观感受与要素识别、信息理解与特征认知、价值融入与景观评估、需求匹配与优先级识别。这些模块通过现代技术手段与人类感官感知的结合,实现对景观空间多维度、动态性的综合评估。基于生态感知方法,为十堰市构建了“三极、两带、两片、两心、多点、多廊”的景观生态结构与网络格局,该格局体系不仅能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健康,还充分反映了区域人地关系和人地共生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生态感知 景观生态格局 主客观结合 人地关系 评价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山地城市景观格局对城市内涝的影响研究——以贵阳市为例 被引量:5
20
作者 戴丽 尹昌应 +1 位作者 毛春艳 郑佳薇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3-61,共9页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随着城镇化高速发展,城市内涝灾害愈加明显,已成为造成喀斯特地区损失较为严重的灾害之一。选择西南喀斯特山地城市——贵阳市为研究区,基于2016—2020年实测和调查的内涝灾害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和相关分析方法,探...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随着城镇化高速发展,城市内涝灾害愈加明显,已成为造成喀斯特地区损失较为严重的灾害之一。选择西南喀斯特山地城市——贵阳市为研究区,基于2016—2020年实测和调查的内涝灾害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和相关分析方法,探究景观格局对城市内涝的影响。结果表明:1)2016—2020年贵阳市主城区内涝频发,且空间分布差异性显著,呈现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和集聚分布特征。2)不透水面、绿地与内涝频次的相关性显著,分别呈正、负相关。3)内涝周边500 m缓冲区内景观由少数聚集程度大的斑块构成,优势度较高,景观中的优势斑块类型仅有一种或少量几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景观格局空间聚集情况差异显著,其中铁路与道路、房屋建筑的景观指数空间聚类较为显著。4)内涝与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关系不显著,但与土地利用类型的景观指数有显著相关性,且不同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对内涝的影响差异较大。研究结果为喀斯特城市内涝防治和景观格局规划管理提供重要参考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山地城市 空间自相关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指数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