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蜀南地区茅口组古岩溶识别标志及储层预测 被引量:18
1
作者 桑琴 黄静 +2 位作者 程超 吴昌龙 彭祚远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3-57,64,共6页
为预测蜀南地区茅口组储层,通过地质、钻井与岩心观察,地震及测井、地化指标分析等方法确定古岩溶发育状况,结合生产测试资料分析古岩溶储层在地震和测井上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该区主要储集空间类型为裂缝—溶洞型;储层地震响应总体表... 为预测蜀南地区茅口组储层,通过地质、钻井与岩心观察,地震及测井、地化指标分析等方法确定古岩溶发育状况,结合生产测试资料分析古岩溶储层在地震和测井上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该区主要储集空间类型为裂缝—溶洞型;储层地震响应总体表现为地震波的异常反射、相干剖面的不连续性及速度反演出现低速区;测井响应表现为深、浅侧向电阻率降低且出现正差异,密度减小,中子孔隙度和声波时差增大,而井径和自然伽马曲线的变化受空隙充填控制.该结果对该区储层预测及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蜀南地区 茅口组 古岩溶 识别标志 储层预测 地震解释 测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震联合识别复合砂体中单一河道——以朝44区块扶余油层为例 被引量:17
2
作者 肖佃师 张飞飞 +3 位作者 卢双舫 陆正元 谷美维 张鲁川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8-157,22,共10页
以朝阳沟阶地朝44区块扶余油层为例,分析了河流—三角洲复合河道砂体的地质与测井识别标志、地震响应特征以及井震结合精细刻画方法。研究发现:1根据相邻河道的期次及规模差异、复合砂体组合部位的微相、砂体厚度及宽厚比的异常变化,构... 以朝阳沟阶地朝44区块扶余油层为例,分析了河流—三角洲复合河道砂体的地质与测井识别标志、地震响应特征以及井震结合精细刻画方法。研究发现:1根据相邻河道的期次及规模差异、复合砂体组合部位的微相、砂体厚度及宽厚比的异常变化,构建出六类测井与地质识别标志;2单期河道砂体接触关系可分为同期对接型、非同期切割型、河间泥及河间砂型四类,分别对应"同相轴能量降低、视厚度变小"、"类断层式波形错动"、"同相轴突然下断"、"能量减弱、视厚度增大"的地震响应特征;3采用"地质认识定位、测井识别定点、属性趋势引导定向、地震剖面定型"的方法,井震结合有效刻画复合砂体中单一河道边界及连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一河道边界 复合河道砂体 井震识别标志 扶余油层 朝阳沟阶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非BG盆地BN区块下白垩统湖底扇沉积特征 被引量:8
3
作者 欧阳雪琪 王亮 +2 位作者 刘峰 郑荣才 任伟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6-94,126,共10页
湖底扇砂体是较为有利的油气储集体,深入研究其沉积特征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以中非BG盆地BN区块下白垩统P组为例,在沉积岩石学及层序地层学理论基础上,对该组岩心的沉积构造、测井曲线组合形态和地震剖面响应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区... 湖底扇砂体是较为有利的油气储集体,深入研究其沉积特征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以中非BG盆地BN区块下白垩统P组为例,在沉积岩石学及层序地层学理论基础上,对该组岩心的沉积构造、测井曲线组合形态和地震剖面响应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区域地质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非BG盆地BN区块下白垩统P组属于湖底扇沉积,自下而上表现为正旋回沉积序列,一般发育内扇、中扇和外扇等3种亚相,以及分支水道、水道侧溢天然堤与无水道前缘席状砂等微相类型;P组湖底扇砂体受重力流作用控制,主要沿北东—南西向延伸,总体呈扇形展布,其中,中扇分支水道的砂体顶、底常被灰黑色泥岩包围,具备较好的油气富集条件;湖底扇的物源主要来自盆地东北部,于盆缘先形成较大规模的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后以浊流的形式被搬运至前三角洲或更远的深水湖区,最终形成湖底扇沉积体系。P组有利储层主要分布于盆地北部陡坡带断层下降盘一侧湖底扇的内扇水道和中扇分支水道砂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底扇 测井相标志 地震相标志 沉积特征 沉积模式 下白垩统 BG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曲流带识别标志及其内部点坝叠加接触模式 被引量:4
4
作者 孙志峰 林承焰 董春梅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66-375,共10页
以现代沉积为指导,通过岩芯、测井地质、地震沉积学分析研究复杂曲流带边界砂体类型及其内部结构特征,提出了识别地下复杂曲流带的典型标志,即曲流带边界处废弃河道的长度与曲流带边界的长度比值大于65%,尤其在曲流带凹岸一侧此比值超过... 以现代沉积为指导,通过岩芯、测井地质、地震沉积学分析研究复杂曲流带边界砂体类型及其内部结构特征,提出了识别地下复杂曲流带的典型标志,即曲流带边界处废弃河道的长度与曲流带边界的长度比值大于65%,尤其在曲流带凹岸一侧此比值超过85%。通过对比分析正演模型、测井地质剖面及分频后地震反射轴的波形及振幅,识别并总结出研究区曲流带内部主要发育点坝主体—初期点坝—初期河道边缘、点坝伊始—废弃河道、点坝伊始—点坝伊始、废弃河道—废弃河道、废弃河道—点坝伊始、末期河道—点坝等点坝间边界叠加类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曲流带内部结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曲流带 识别标志 点坝间接触模式 井震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