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胶囊乳液型聚合物驱油剂的性能
1
作者 赵方剑 徐辉 +3 位作者 李德庆 宋倩 董雯 巩锦程 《油田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2-508,共7页
聚合物驱是提高油田采收率成熟的重要技术,聚合物在配制、注入过程中由于受到配注工艺及炮眼高速剪切,聚合物溶液黏度损失严重,降低流度比、减小波及能力,影响采收率。为了解决聚合物抗剪切问题,研究了以聚氨酯为壳材的微胶囊乳液型聚... 聚合物驱是提高油田采收率成熟的重要技术,聚合物在配制、注入过程中由于受到配注工艺及炮眼高速剪切,聚合物溶液黏度损失严重,降低流度比、减小波及能力,影响采收率。为了解决聚合物抗剪切问题,研究了以聚氨酯为壳材的微胶囊乳液型聚合物的溶解、剪切、渗流、驱油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微胶囊聚合物呈现胶囊微球的形貌,平均粒径在500nm左右。微胶囊聚合物在水中持续搅拌过程中3h开始出现破壳迹象,6h后快速破壳,充分破壳时间约为13h。而在孔隙介质渗流过程中,微胶囊聚合物运移至1.33m(10.6h)开始破壳,运移至2m(16h)后才开始快速破壳,运移至3.33m(26.6h)后实现充分破壳释放聚合物,聚合物在水溶液中分子链相互聚集,呈较致密的网络结构,表现出明显的增黏特性。在均质与非均质岩心中微胶囊乳液聚合物采收率均高于HPAM采收率的6百分点以上。微胶囊乳液型聚合物经高速机械剪切后的黏度损失率仅为5%,在孔隙介质中能够建立较高的阻力系数与残余阻力系数,能够实现扩大波及体积提高采收率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胶囊乳液型聚合物 聚合物驱 缓释增黏 破壳 抗剪切性能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阶煤体瓦斯减阻增渗与强化驱替试验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勇 王鹏飞 +2 位作者 刘荣华 王俏 刘开新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496-2508,共13页
为实现低阶煤体瓦斯的减阻增渗与强化驱替,基于煤体多孔介质本真属性下瓦斯吸附与驱替机理,首先利用水介质、表面活性剂CTAB、微纳米气泡的共存特性获得了液气耦合介质,以环管流量、旋转黏度表征了液气耦合介质的优化性能与提质增效特征... 为实现低阶煤体瓦斯的减阻增渗与强化驱替,基于煤体多孔介质本真属性下瓦斯吸附与驱替机理,首先利用水介质、表面活性剂CTAB、微纳米气泡的共存特性获得了液气耦合介质,以环管流量、旋转黏度表征了液气耦合介质的优化性能与提质增效特征;之后结合渗流瞬时流量、气测渗透率量化了液气耦合介质对低阶煤体瓦斯的减阻增渗与强化驱替效应。结果表明:质量分数0.05%的表面活性剂CTAB可有效降低液相表面张力50.41%,微纳米气泡可平均降低液相表面张力5.50 mN/m;基于表面活性剂CTAB与微纳米气泡的表面活性,液气耦合介质环管流量相对蒸馏水介质、含表面活性剂介质分别增大1.44、1.27倍;转速为100、200、300、600 r/min时,液气耦合介质旋转黏度相对蒸馏水介质分别降低60.00%、71.43%、50.00%、45.45%,相对含表面活性剂介质分别降低42.86%、60.00%、37.50%、25.00%。煤体分别在蒸馏水介质、含表面活性剂水介质、液气耦合介质平衡作用下甲烷渗流驱替时,随着介质环管流量的增大和旋转黏度的降低,瞬时流量与气测渗透率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基于液气耦合介质良好的减阻性能与流动性能,对长焰煤分别在轴压为3、5 MPa,围压为3、5 MPa瓦斯驱替时,瞬时流量相对蒸馏水介质分别增大1.43、1.67倍,气测渗透率相对蒸馏水介质分别增大1.44、1.68倍,且不同轴压、围压之间的渗流差异明显缩小。液气耦合介质进一步活化了表面性能,在高流量、低黏度作用下实现低阶煤体瓦斯的减阻增渗与强化驱替,尤其对煤体增渗解吸与抽采达标、高产工作面瓦斯涌出防治具有明确的工程导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气耦合 减阻增渗 强化驱替 旋转黏度 瞬时流量 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功能聚丙烯酰胺增黏及驱油机理
3
作者 李雅婧 伊卓 +3 位作者 胡晓娜 刘希 张瑞琪 范荣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95-501,共7页
采用常规实验评价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活性功能聚丙烯酰胺(A-HPAM)与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在不同温度和矿化度下的溶液性质,通过可视化实验明确运移规律,从原子分子水平探讨增黏及驱油机理。实验结果表明,A-HPAM溶液在一定... 采用常规实验评价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活性功能聚丙烯酰胺(A-HPAM)与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在不同温度和矿化度下的溶液性质,通过可视化实验明确运移规律,从原子分子水平探讨增黏及驱油机理。实验结果表明,A-HPAM溶液在一定的温度和矿化度范围内有温增黏和盐增黏趋势,可大幅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分散原油的能力强,驱油效率相比HPAM更高。A-HPAM疏水基团相互缔合是热增黏的关键因素。A-HPAM上磺酸基团使其受盐离子影响小,在高矿化度下黏度更高。疏水基团可增强A-HPAM与油相的相互作用,降低界面张力。同时,A-HPAM分子在孔道内形成的空间网络结构,使原油随驱替液稳定移动,提高驱替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功能聚丙烯酰胺 分子动力学模拟 可视化 增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海上油田的包覆型缓释调剖体系
4
作者 李彦阅 吕金龙 +5 位作者 庞长廷 鲍文博 李晓骁 徐国瑞 王浩颐 李宜强 《油田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0-268,共9页
海上油田调剖技术是高含水油藏的一种有效治理手段,聚合物凝胶封堵强度大但注入性较差,聚合物微球注入性能好但封堵强度受浓度影响较大。针对以上问题,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以单体AM、AA聚合反应物为聚合物微球的内核层,可分解交联剂PEGD... 海上油田调剖技术是高含水油藏的一种有效治理手段,聚合物凝胶封堵强度大但注入性较差,聚合物微球注入性能好但封堵强度受浓度影响较大。针对以上问题,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以单体AM、AA聚合反应物为聚合物微球的内核层,可分解交联剂PEGDA与功能单体AM、AA包覆聚合形成聚合物微球的外壳层,再将有机交联剂SZ修饰在高分子外壳层,得到包覆型缓释调剖体系。研究了体系增黏性能影响因素,结合显微镜、透射电镜、核磁共振波谱和傅里叶红外测试手段对增黏组分释放过程进行了系统表征,并开展岩心物模实验考察调剖体系在目标区块的注入性能与封堵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该调剖体系初始以微米级微球状态存在,在1~7 d溶胀、释放增黏组分,增黏释放过程受单体、交联剂加量及温度、矿化度、剪切速率等环境因素影响,其中丙烯酸加量为40%时体系黏度最优,通过调节交联剂PEGDA加量(0.005%~0.300%)可实现增黏组分的可控释放,高活性交联剂SZ加量为2%兼具最优成胶时间与黏度特性。该体系在目标区块高渗储层的阻力系数<5,注入端、中部、深部的残余阻力系数分别达18、8、5,具有良好的注入能力及深部封堵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油田 调剖 包覆型缓释调剖体系 增黏 深部封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填料对聚合物基体降黏机理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隋洋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13-1217,共5页
综述了纳米填料对聚合物基体降黏机理的研究进展,介绍了自由体积增大理论、约束释放理论以及选择性吸附理论三种降黏理论,总结了各个理论适用体系需满足的条件(包括纳米填料的尺寸、数量等)。指出大多数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降黏机理仍... 综述了纳米填料对聚合物基体降黏机理的研究进展,介绍了自由体积增大理论、约束释放理论以及选择性吸附理论三种降黏理论,总结了各个理论适用体系需满足的条件(包括纳米填料的尺寸、数量等)。指出大多数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降黏机理仍尚不明确,现有降黏理论无法对这些体系的降黏现象做出解释,仍需进一步深入探索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降黏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 纳米填料 降黏理论 自由体积增大理论 约束释放理论 选择性吸附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温耐盐双尾型疏水缔合聚合物的制备与性能
6
作者 郭光范 曹孟菁 +1 位作者 张玉平 刘也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16-1123,共8页
采用单体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SAMPS)、丙烯酸钠(SA)、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和双癸基甲基烯丙基氯化铵(DC10MAAC),通过自由基聚合得到双尾型疏水缔合聚合物(PASSDD)。利用IR、1H NMR、AFM、黏度测试等方... 采用单体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SAMPS)、丙烯酸钠(SA)、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和双癸基甲基烯丙基氯化铵(DC10MAAC),通过自由基聚合得到双尾型疏水缔合聚合物(PASSDD)。利用IR、1H NMR、AFM、黏度测试等方法对PASSDD的结构进行表征并考察其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合成PASSDD适宜的反应条件为:n(AM)∶n(SAMPS)∶n(SA)∶n(DMDAAC)∶n(DC_(10)MAAC)=71.25∶7.5∶20∶1∶0.25,引发剂加量0.15%(w),反应温度45℃,单体总用量25%(w),OP-10加量1.2%(w),在此条件下得到的PASSDD溶液增黏能力最好。与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相比,不同水解度的PASSDD在高温、高矿化度下表现出良好的增黏能力和抗剪切能力。PASSDD具有良好的抗老化能力,老化90 d后黏度最低为39.2 mPa·s;PASSDD可提高采收率15.40%,远高于HPAM,驱油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尾疏水缔合聚合物 增黏能力 抗温抗盐 抗剪切 老化稳定性 驱油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化萜烯酚改性苯乙烯树脂的制备及其在压敏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郑琛 赵轩 +5 位作者 李浩 卢志易 韦伟 黄云 李军 雷福厚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79-1887,共9页
将α-蒎烯、苯乙烯、苯酚进行阳离子共聚氢化得到软化点为92℃,羟值9.9 mg KOH/g、Gardner色号小于1的氢化萜烯酚改性苯乙烯树脂(HTPS树脂),采用凝胶渗透色谱、核磁共振波谱、红外光谱等方法对HTPS树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将HTPS树脂应... 将α-蒎烯、苯乙烯、苯酚进行阳离子共聚氢化得到软化点为92℃,羟值9.9 mg KOH/g、Gardner色号小于1的氢化萜烯酚改性苯乙烯树脂(HTPS树脂),采用凝胶渗透色谱、核磁共振波谱、红外光谱等方法对HTPS树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将HTPS树脂应用于压敏胶中,粘结效果良好,通过正交实验获得初粘力16号、持粘力大于23 h、180°剥离强度能达到4.3 N/cm的配方。HTPS树脂与萜烯树脂制备的压敏胶通过80℃老化测试表明,180°剥离强度损失率分别为11.6%和50.6%。HTPS树脂压敏胶具有良好的耐候性,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化萜烯酚改性苯乙烯树脂 阳离子聚合 增粘树脂 压敏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茂铁在几种离子液体中的迁移行为 被引量:7
8
作者 刘秀辉 董存武 +2 位作者 杨俊 张凯 卢小泉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216-1219,共4页
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二茂铁(Fc)在几种离子液体中的迁移行为.计算了Fc在各离子液体中的扩散系数和粘度系数,探讨了离子液体粘度与离子液体结构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离子液体的粘度随阳离子取代基碳链长度的增加而增加,随阴离子对... 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二茂铁(Fc)在几种离子液体中的迁移行为.计算了Fc在各离子液体中的扩散系数和粘度系数,探讨了离子液体粘度与离子液体结构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离子液体的粘度随阳离子取代基碳链长度的增加而增加,随阴离子对称性的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 二茂铁 循环伏安法 粘度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备泡沫铝时增粘过程的基础研究 被引量:28
9
作者 吴铿 潜伟 +1 位作者 储少军 林怡娴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A01期80-85,共6页
对制备泡沫铝增粘过程中,在不同搅拌电压和加入MnO的条件下,搅拌扭矩随时间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熔体铝中加入钙、镁增粘剂的搅拌扭矩表现出与时间相关的特性。增粘过程产生的金属间化合物对粘度的作用不容忽略。低的氧化程度和采用... 对制备泡沫铝增粘过程中,在不同搅拌电压和加入MnO的条件下,搅拌扭矩随时间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熔体铝中加入钙、镁增粘剂的搅拌扭矩表现出与时间相关的特性。增粘过程产生的金属间化合物对粘度的作用不容忽略。低的氧化程度和采用较高的搅拌电压对得到高质量的泡沫铝是非常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铝 增粘过程 搅拌扭矩 多孔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泡沫铝制备过程中增粘剂的选择 被引量:17
10
作者 罗洪杰 姚广春 +3 位作者 张晓明 刘宜汉 孙挺 魏莉 《材料与冶金学报》 CAS 2004年第4期280-284,共5页
研究了铝熔体中添加不同种类增粘剂后的增粘效果,并通过对制备泡沫体的宏观观测和微观检测,研究了铝熔体增粘方式对泡沫体结构的影响及各种增粘剂的增粘机理.结果表明:铝熔体中加入金属钙、镁、氧化铝和粉煤灰后,其物相组成发生改变,增... 研究了铝熔体中添加不同种类增粘剂后的增粘效果,并通过对制备泡沫体的宏观观测和微观检测,研究了铝熔体增粘方式对泡沫体结构的影响及各种增粘剂的增粘机理.结果表明:铝熔体中加入金属钙、镁、氧化铝和粉煤灰后,其物相组成发生改变,增粘剂存在形式和增粘机理不同,得到的泡沫体在结构上差别也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铝 增粘剂 氧化物 金属间化合物 泡孔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高温酸液胶凝剂的制备及性能评价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晖 罗斌 +3 位作者 李钦 郭淑芬 鲁红升 兰健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89-594,共6页
两性离子胶凝剂具有价格低和合成方便的优点,并能基于胶凝剂之间的超分子作用提升酸液的黏度。为了构造可长期应用于深度酸化压裂的胶凝酸体系,以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或甲基... 两性离子胶凝剂具有价格低和合成方便的优点,并能基于胶凝剂之间的超分子作用提升酸液的黏度。为了构造可长期应用于深度酸化压裂的胶凝酸体系,以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或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等为原料,以自由基水溶液聚合法合成了2种两性离子胶凝剂PAAD1(AM-AMPS-DMDAAC)和PAAD2(AM-AMPS-DMC)。对胶凝剂的制备条件进行了优选,考察了其在酸液中的酸溶时间、增黏性能和耐温耐剪切性。结果表明,2种胶凝剂的酸溶时间低于40 min,增黏性能较好。将PAAD1和PAAD2按质量比7∶3复配后,酸液黏度(25℃、170 s^(-1))可达39 mPa·s;在160℃、s^(-1)下剪切90 min后的黏度为15 m Pa·s。相较于单一的胶凝剂,复配胶凝剂的增黏、耐温和耐剪切性能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性离子 胶凝剂 胶凝酸 增黏 耐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高分子的增粘与乳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赵玉竹 刘文彬 +2 位作者 徐晓慧 张璟瑛 王金本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08年第8期837-840,共4页
用胶束聚合法将丙烯酰胺、丙烯酸与自制两亲功能单体进行共聚,合成了三元共聚物,考察了其流变学性质及乳化性能,并通过荧光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两种功能高分子体系的聚集体结构和溶液中的分子聚集行为进行了研究,并对相应机理进行了... 用胶束聚合法将丙烯酰胺、丙烯酸与自制两亲功能单体进行共聚,合成了三元共聚物,考察了其流变学性质及乳化性能,并通过荧光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两种功能高分子体系的聚集体结构和溶液中的分子聚集行为进行了研究,并对相应机理进行了分析探讨。研究结果发现,45℃下1500 mg/L的自制功能高分子在矿化度为4 756 mg/L的模拟水溶液中,粘度仍可以达到200 mPa.s。另外,自制功能高分子对模拟水与原油的混合体系具有很强的乳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高分子 增粘 乳化性能 强化采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溶液磁处理参数优化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孙仁远 秦国鲲 +2 位作者 梅永贵 耿宏章 成国祥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1期47-49,共3页
采用系列磁化器研究了磁处理对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溶液黏度的影响 .以聚合物浓度、磁场强度和峰数 3因素 3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方法进行了HPAM溶液磁处理参数的优化研究 .发现磁处理后HPAM溶液的黏度普遍提高 ,而且随聚合物溶液浓度、磁... 采用系列磁化器研究了磁处理对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溶液黏度的影响 .以聚合物浓度、磁场强度和峰数 3因素 3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方法进行了HPAM溶液磁处理参数的优化研究 .发现磁处理后HPAM溶液的黏度普遍提高 ,而且随聚合物溶液浓度、磁场强度和峰数的增加而增大 .影响HPAM溶液磁增黏效果的因素依次为聚合物浓度、磁场强度和峰数 .试验得到的磁增黏优化参数为聚合物浓度 10 0 0mg/L、磁场强度 5 0 0mT、峰数 4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溶液 聚合物浓度 HPAM 磁处理 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 磁化器 黏度 优化研究 正交试验设计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波采油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24
14
作者 顾春元 虞建业 +1 位作者 任永林 袁萍 《钻采工艺》 CAS 2003年第6期59-61,共3页
超声波采油技术是一种低成本、无污染的有效增产手段。介绍了超声波采油的机理和施工工艺。室内研究和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该技术可以提高岩心的渗透率 ,降低原油的粘度 ,有效地解除地层堵塞。
关键词 超声波采油技术 油田 油层岩石 岩心渗透率 油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驱采油污水增黏稳黏剂SC的研制 被引量:7
15
作者 赵修太 鲍敬伟 +1 位作者 邱广敏 李丽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3期65-68,83,共5页
针对影响污水聚合物溶液初始黏度和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从消除或降低其对聚合物溶液影响的角度,研制开发出了既能较大幅度提高聚合物溶液初始黏度又能使黏度保持相对稳定的采油污水增黏稳黏剂SC.孤东油田采油污水经SC处理后配成1500mg/L... 针对影响污水聚合物溶液初始黏度和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从消除或降低其对聚合物溶液影响的角度,研制开发出了既能较大幅度提高聚合物溶液初始黏度又能使黏度保持相对稳定的采油污水增黏稳黏剂SC.孤东油田采油污水经SC处理后配成1500mg/L聚合物溶液,初始黏度提高38%以上,略高于清水配母液污水稀释聚合物溶液,40d后的黏度比污水、清水聚合物溶液分别高出85.9%和61.2%.SC处理采油污水后可以代替清水配制聚合物溶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油 采油污水 增黏稳黏剂 胜利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效抗剪切聚合物驱油剂的合成及性能 被引量:13
16
作者 胡科 张健 +3 位作者 薛新生 陈文娟 华朝 施雷庭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0-107,共8页
为了提升驱油用聚合物在苛刻油藏环境中的耐温与抗盐性,设计合成了一种以多元胺-丙烯酸甲酯为聚合前体,具有超支化结构的聚酰胺-胺类单体,并在此基础上合成了一种长效抗剪切聚合物(LSRP)。考查了聚合单体浓度、引发温度、聚合时间、引... 为了提升驱油用聚合物在苛刻油藏环境中的耐温与抗盐性,设计合成了一种以多元胺-丙烯酸甲酯为聚合前体,具有超支化结构的聚酰胺-胺类单体,并在此基础上合成了一种长效抗剪切聚合物(LSRP)。考查了聚合单体浓度、引发温度、聚合时间、引发剂组成和加量及水解度等因素对LSRP溶液黏度的影响,采用FTIR和1HNMR表征了单体及聚合物结构,对聚合物增黏、抗剪切、抗盐、注入性及驱油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聚合物LSRP具有较好的增黏能力、抗剪切性和稳定性,当原油黏度70~300 m Pa·s时,室内驱油实验采收率较水驱增加20%以上,矿场试验注入后期压力平稳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驱油剂 长效抗剪切聚合物 增黏能力 抗剪切性 抗盐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酰胺凝聚剂的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毛源 张贵才 +2 位作者 葛际江 唐存知 孙铭勤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63-166,共4页
为了解决聚驱油田转后续水驱阶段地层滞留聚合物再利用的问题,运用微乳法制备聚丙烯酰胺凝聚剂的方法,研制出一种带有阳离子基团的体型聚合物凝聚剂,并对该凝聚剂的制备、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聚丙烯酰胺凝聚剂的阳离子度为5%、... 为了解决聚驱油田转后续水驱阶段地层滞留聚合物再利用的问题,运用微乳法制备聚丙烯酰胺凝聚剂的方法,研制出一种带有阳离子基团的体型聚合物凝聚剂,并对该凝聚剂的制备、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聚丙烯酰胺凝聚剂的阳离子度为5%、两种溶液质量分数相同、体积比为1∶1,剪切速率为170s-1的条件下,可以提高黏度约10mPa.s;在80℃水浴恒温4h,黏度降低率仅为3%;在氯化钠用量达到1%时,溶液中复合体系的黏度仍为32.9mPa.s。新型凝聚剂有显著的增黏效果和深部调驱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驱后 聚丙烯酰胺 凝聚剂 阳离子 增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亲聚合物活化剂对稠油的拆解-聚并作用及其动态调驱机理 被引量:9
18
作者 张健 华朝 +5 位作者 朱玥珺 杨光 康晓东 王秀军 王传军 张洪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25-1335,共11页
采用扫描电镜、黏度计、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稳定性分析仪、岩心驱替等手段,考察了两亲聚合物稠油活化剂(简称活化剂)对渤海S3稠油拆解降黏、聚并增阻作用及其动态调剖与驱油机理。结果表明:活化剂在水溶液中能形成含有许多空腔的致密空... 采用扫描电镜、黏度计、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稳定性分析仪、岩心驱替等手段,考察了两亲聚合物稠油活化剂(简称活化剂)对渤海S3稠油拆解降黏、聚并增阻作用及其动态调剖与驱油机理。结果表明:活化剂在水溶液中能形成含有许多空腔的致密空间网络结构,显示较强的增黏能力;活化剂可将油-水界面张力由37.8 mN/m降低至1.4 mN/m,在油膜上接触角由102°降低至30°,将油的连续相拆解至微米级甚至更小的分散相,在油/水质量比1/1时活化剂对渤海S3稠油的降黏率达91.1%;活化剂溶液-稠油分散体系静置60 min后,油滴发生聚并,其粒径由初始的81μm增大到294μm,体系黏度由73 mPa·s升至226 mPa·s;当聚并后的分散体系/模拟水质量比为1/1时,混合体系降黏率达到95.4%,吸附在油-水界面上的活化剂持续发挥作用。单管岩心模型中,与黏度相似的聚合物相比,活化剂的驱替压力更高,含水率下降漏斗分布更宽,采收率增幅(R_(EO))达到20.4百分点,比聚合物增加了10.6百分点;双管岩心模型中,低浓度低黏度活化剂溶液表现出比聚合物更强的调剖和驱油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化剂 稠油 拆解降黏 聚并增阻 动态调剖与驱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降粘提高稠油采收率技术初探 被引量:17
19
作者 张金波 鄢捷年 《钻采工艺》 CAS 2003年第4期92-94,共3页
微生物提高采收率是一种低成本、低伤害、高收效的技术,它同样可适用于稠油增产。通过菌种筛选,培养出了适合克拉玛依稠油的菌种,并考察了菌种的生存条件以及菌种对稠油的降解和乳化作用。实验结果发现,微生物可降解稠油中的大分子烃类... 微生物提高采收率是一种低成本、低伤害、高收效的技术,它同样可适用于稠油增产。通过菌种筛选,培养出了适合克拉玛依稠油的菌种,并考察了菌种的生存条件以及菌种对稠油的降解和乳化作用。实验结果发现,微生物可降解稠油中的大分子烃类,降低合蜡量,其产生的活性剂可降低稠油界面张力,形成油水乳状液,从而增强其流动性,达到增产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降粘 稠油 采收率 微生物菌种 表面活性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氧化石墨烯纳米片用于海上B油田提高采收率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奇 陈士佳 +4 位作者 陈斌 王成胜 张军辉 张强 吴晓燕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71-676,共6页
改性氧化石墨烯纳米片是一种基于氧化石墨烯改性的新型纳米材料。本文研究了改性氧化石墨烯纳米片的尺寸和形貌,并考察了改性氧化石墨烯纳米片与聚合物二元增效体系的油/水界面张力、乳化性能、黏浓关系、流变性能和驱油性能。研究结果... 改性氧化石墨烯纳米片是一种基于氧化石墨烯改性的新型纳米材料。本文研究了改性氧化石墨烯纳米片的尺寸和形貌,并考察了改性氧化石墨烯纳米片与聚合物二元增效体系的油/水界面张力、乳化性能、黏浓关系、流变性能和驱油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所用的改性氧化石墨烯纳米片的典型尺寸为217.7 nm,在水溶液中呈片状松散堆积。改性氧化石墨烯纳米片体系及其与聚合物的二元增效体系均能在改性氧化石墨烯加量为10 mg/L的极低浓度下使油水界面张力降至10^(-3)mN/m数量级,且在加量为50 mg/L的极低浓度下可使油水界面张力降至10^(-4)mN/m数量级,表明改性氧化石墨烯纳米片具有较高的活性,能在油水界面上均匀分布。改性氧化石墨烯纳米片具有一定的乳化能力,无论是否存在聚合物的情况下,乳化液的油水分离时间均随改性氧化石墨烯纳米片加量的增大而延长。改性氧化石墨烯纳米片与聚合物通过氢键和静电相互作用,加入100 mg/L的改性氧化石墨烯纳米片可使聚合物溶液的增黏率达60%以上。在水驱基础上改性氧化石墨烯纳米片与聚合物二元增效体系可使采收率提高26.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氧化石墨烯 提高采收率 聚合物 界面张力 增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