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1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umerical investigations on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failure mechanism of outwash deposits based on random meso-structures using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被引量:3
1
作者 ZHANG Qiang XU Wei-ya +2 位作者 LIU Qin-ya SHEN Jun-liang YAN Lo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12期2894-2905,共12页
Outwash deposit is a unique type of geological materials, and its features such as heterogeneity, discontinuity and nonlinearity determine the complexity of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failure mechanism. In this wo... Outwash deposit is a unique type of geological materials, and its features such as heterogeneity, discontinuity and nonlinearity determine the complexity of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failure mechanism. In this work, random meso-structure of outwash deposits was constructed by the technique of computer random simulation based on characteristics of its meso-structure in the statistical sense and some simplifications, and a series of large direct shear tests on numerical samples of outwash deposits with stone contents of 15%, 30%, 45% and 60% were conducted using the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to further investigate its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failure mechanism under external loa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shear strength of outwash deposits are to some extent improved with the increase of stone content, and the shear stress–shear displacement curves of outwash deposits show great differences at the post-peak stage due to the random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content of stones. From the mesoscopic view, normal directions of contacts between "soil" and "stone" particles undergo apparent deflection as the shear displacement continues during the shearing process, accompanying redistribution of the magnitude of contact forces during the shearing process. For outwash deposits, the shear zone formed after shear failure is an irregular stripe due to the movements of stones near the shear zone, and it expands gradually with the increase of stone content. In addition, there is an approximately linear relation between the mean increment of internal friction angle and the stone content lying between 30% and 60%, and a concave nonlinear relation between the mean increment of cohesion and stone content, which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utwash DEPOSITS RANDOM meso-structures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NUMERICAL tests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FAILURE mechanis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direct shear tests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alus deposits based on self-adaptive PCNN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被引量:5
2
作者 王盛年 徐卫亚 +1 位作者 石崇 张强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7期2904-2914,共11页
The macro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aterials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large scale and complicated structural composition can be analyzed through its reconstructed meso-structures.In this work,the meso-structures of tal... The macro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aterials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large scale and complicated structural composition can be analyzed through its reconstructed meso-structures.In this work,the meso-structures of talus deposits that widely exist in the hydro-power engineering in the southwest of China were first reconstructed by small particles according to the in-situ photographs based on the self-adaptive PCNN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and then numerical direct shear tests were carried out for studying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alus deposits.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reconstructed meso-structures of talus deposits are more consistent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because the self-adaptive PCNN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has a higher discrimination in the details of soil-rock segmentation.The existence and random distribution of rock blocks make the initial shear stiffness,the peak strength and the residual strength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pure soil" with particle size less than 1.25 cm apparently,but reduce the displacements required for the talus deposits reaching its peak shear strength.The increase of rock proportion causes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the internal friction angle of talus deposit,which to a certain degree leads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hear stress-displacement curves having a changing trend from the plastic strain softening deformation to the nonlinear strain hardening deformation,while an unconspicuous increase in cohesion.The uncertainty and heterogeneity of rock distributions cause the differences of rock proportion within shear zone,leading to a relatively strong fluctuation in peak strengths during the shear process,while movement features of rock blocks,such as translation,rotation and crossing,expand the scope of shear zone,increase the required shear force,and also directly lead to the misjudgment that the lower shear strength is obtained from the samples with high rock proportion.That,however,just explains the reason why the shear strength gained from a small amount of indoor test data is not consistent with engineering pract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lus deposits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pulse coupled neural networks(PCNN) direct shear test mechanical property granular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工格栅加筋碎石复合体作用机理细观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志杰 王有为 +2 位作者 杨广庆 周诗广 贾旭东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1-150,共10页
为从细观层面揭示土工格栅加筋碎石作用机理,在室内大型三轴试验结果基础上,建立土工格栅加筋碎石离散元数值模型,分析加筋层数、筋材竖向间距对试样抗剪强度的影响,并从细观角度揭示试样局部孔隙率、颗粒位移、力链的变化规律。研究结... 为从细观层面揭示土工格栅加筋碎石作用机理,在室内大型三轴试验结果基础上,建立土工格栅加筋碎石离散元数值模型,分析加筋层数、筋材竖向间距对试样抗剪强度的影响,并从细观角度揭示试样局部孔隙率、颗粒位移、力链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加筋层数的增加,试样的抗剪强度峰值随之变大;颗粒局部孔隙率随着轴向应变的增加而显著增大,由于筋材的约束,加筋区域孔隙率波动较小,合适的筋材间距能够最大程度限制加筋区域孔隙率的增长;加筋区域的颗粒侧向位移受到明显限制,随着加筋层数的增多,试样侧向变形明显降低;通过分析试样的接触力分布可以得出土工格栅能够大幅提高试样的承载力,提升加筋区域的抗变形能力。研究成果可增进对土工格栅加筋碎石作用机理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三轴试验 土工格栅 细观组构 加筋机理 离散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静力触探试验和变维联合后验分布的土层剖面高效优化识别方法
4
作者 曹子君 胡超 +4 位作者 王亚飞 苗聪 刘涛 洪义 郑硕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6-354,共9页
基于静力触探试验数据的土体力学分类方法(如土体分类指数I_(c))应用广泛。然而,基于土体分类指数划分土层依赖于工程经验,主观不确定性较大,土体力学分层与基于钻孔取样的物性分层未必一致。在贝叶斯学习框架下,提出了一种基于I_(c)数... 基于静力触探试验数据的土体力学分类方法(如土体分类指数I_(c))应用广泛。然而,基于土体分类指数划分土层依赖于工程经验,主观不确定性较大,土体力学分层与基于钻孔取样的物性分层未必一致。在贝叶斯学习框架下,提出了一种基于I_(c)数据和土层力学剖面参数联合概率分布的高效优化识别方法。所提方法基于全高斯概率模型推导土体分类指数(I_(c))数据的似然函数,利用模拟退火算法搜索土层剖面参数联合后验分布的最大值,通过比较不同土层数目对应的联合后验分布最大值识别土层数目和土层厚度(边界)。最后,通过杭州某地铁区间CPT数据和模拟数据说明了所提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并结合土层识别结果说明了所提方法的分层原理和特点。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基于I_(c)数据识别土体力学分层的计算效率显著提高,适用于不同深度CPT数据分析,计算流程较简便,便于工程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力触探试验 土体力学分层 贝叶斯方法 空间变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个凝胶微球的流变性及凝胶微球在多孔介质中的运移力学机制研究进展
5
作者 张磊 倪军 樊平天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3-111,共9页
凝胶微球调剖是基于大量分散的凝胶微球个体在油藏介质中的变行与运移而实现的。凝胶微球的变行与运移在本质上取决于材料的流变特性,认识单个凝胶微球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变性对持续发展凝胶微球调剖技术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基于此,对单... 凝胶微球调剖是基于大量分散的凝胶微球个体在油藏介质中的变行与运移而实现的。凝胶微球的变行与运移在本质上取决于材料的流变特性,认识单个凝胶微球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变性对持续发展凝胶微球调剖技术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基于此,对单个凝胶微球流变参数测试方法、微尺度流变力学模型建立原理以及凝胶微球在油藏介质中的运移力学机制研究现状进行综述。通过组合不同的微尺度力学参数测试方法,可以实现从凝胶微球表面局部的或单一的性能指标测试转变至能反映凝胶微球整体的或综合的性能指标测试,为后续的力学模型研究提供更为准确的实验依据;基于黏弹性分解的原理,通过微尺度弹性力学模型和微尺度黏性力学模型组合叠加的方法,开展微尺度黏弹性力学模型研究,为后续的数值计算提供理论基础;基于微尺度黏弹性力学模型,结合多孔介质和凝胶微球的相关参数,通过计算凝胶微球在多孔介质中的应力-应变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可以定量刻画凝胶微球在油藏介质中的运移阻力大小。研究成果可为促进凝胶微球的性能表征、凝胶微球的高效调剖以及高分子材料流变学从宏观向微观的拓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胶微球 流变 测试方法 力学模型 油藏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高聚物浆液在裂隙中扩散特性影响研究
6
作者 李晓龙 桂云祥 +2 位作者 贾赫扬 钟燕辉 张蓓 《土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125,共15页
具有自膨胀特性的高聚物注浆材料已广泛应用于岩体加固工程,但关于其注浆机理尚缺乏深入认识。近期试验研究表明,温度对自膨胀高聚物浆液的流动扩散过程具有显著影响,原因在于温度变化会改变高聚物浆液化学反应进程,进而影响其扩散行为... 具有自膨胀特性的高聚物注浆材料已广泛应用于岩体加固工程,但关于其注浆机理尚缺乏深入认识。近期试验研究表明,温度对自膨胀高聚物浆液的流动扩散过程具有显著影响,原因在于温度变化会改变高聚物浆液化学反应进程,进而影响其扩散行为。为深入揭示温度对高聚物浆液在裂隙中扩散行为的影响机制,以一种工程中应用的自膨胀聚氨酯高聚物浆液为对象,基于浆液聚合反应机理和计算流体动力学理论,用准三维有限体积法离散浆液流动控制方程,用三维有限体积法离散裂隙壁热传导方程,建立模拟分析高聚物浆液在裂隙中膨胀扩散过程的热-流耦合仿真模型,实现对浆液化学反应进程、流场和“浆液-裂隙”体系温度场的耦合求解。开展不同注浆量、预热温度条件下无水平板裂隙高聚物注浆模型试验,通过浆液扩散范围、密度、温度等实测数据与计算结果的对比,验证所建立数值模型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分析预热温度、环境温度对浆液在平板裂隙中扩散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环境温度条件下,随着浆液预热温度升高,浆液扩散速率及升温速度加快,峰值温度增大,达到峰值点时刻越早;相同预热温度条件下,环境温度越高,浆液扩散速率越快,扩散半径越大;当浆液预热温度或环境温度升高至一定值时,浆液最终扩散范围不再发生明显改变;随着环境温度降低,所需的浆液最低预热温度逐渐增大。该文工作对高聚物裂隙注浆浆液预热温度设定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膨胀高聚物 裂隙注浆 扩散机理 温度 试验 仿真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碳酸钠脱除煤中硫的反应参数优化及机理研究
7
作者 高飞 张子琪 +1 位作者 贾喆 张芸鸣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79-1986,共8页
为寻找一种适用于煤炭脱硫的高效、环保型氧化剂,研究对过碳酸钠的脱硫效果、最佳反应条件及反应机理进行了探究,并采用X射线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及离子色谱等测试揭示了过碳酸钠脱硫反应的机理。研究结果显示:... 为寻找一种适用于煤炭脱硫的高效、环保型氧化剂,研究对过碳酸钠的脱硫效果、最佳反应条件及反应机理进行了探究,并采用X射线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及离子色谱等测试揭示了过碳酸钠脱硫反应的机理。研究结果显示:过碳酸钠可以有效降低煤的全硫质量分数,较相同浓度的过氧化氢其脱硫效果更显著。随着过碳酸钠浓度的增加、反应温度的升高、反应时间的延长,脱硫率均呈先上升后趋于平缓的趋势。当过碳酸钠反应浓度为0.4 mol/L、反应温度为30℃、反应时间为60 min时,脱硫率最高可达22.98%。过碳酸钠不仅能脱除煤中无机硫分,还能使煤中含硫键断裂,从而有效脱除煤中的有机硫。脱硫后煤中硫铁矿的含量有所下降,硫醇、硫醚含量显著减少,(亚)砜含量显著增加,且溶液中检测到了硫酸根离子,表明过碳酸钠能将硫铁矿等无机硫氧化成可溶性硫酸盐硫,将硫醇、硫醚、噻吩等有机硫氧化成(亚)砜、硫酸盐等高价态产物。研究结果为氧化脱硫法的工业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煤炭脱硫 过碳酸钠 单因素试验法 反应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框架平齐端板节点力学性能试验研究与参数分析
8
作者 刘卫然 周晋普 +2 位作者 方斌 于海丰 马康 《工程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74-286,共13页
为研究端板厚度小于规范构造要求的钢框架平齐端板节点力学性能,设计制作6个钢框架平齐端板节点试件并进行拟静力试验,对节点的破坏模式、极限抗弯承载力、滞回性能、耗能能力、延性系数和中和轴位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节点的主要破... 为研究端板厚度小于规范构造要求的钢框架平齐端板节点力学性能,设计制作6个钢框架平齐端板节点试件并进行拟静力试验,对节点的破坏模式、极限抗弯承载力、滞回性能、耗能能力、延性系数和中和轴位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节点的主要破坏模式为端板翘曲、柱翼缘屈曲和螺栓破坏;2)极限抗弯承载力和延性系数均随端板厚度、柱翼缘厚度和螺栓直径的增加而增加;3)滞回曲线均表现出显著的捏缩现象;4)通过合理布置,采用6个高强螺栓(M14或M16)的节点,其耗能能力大于采用4个M20高强螺栓的节点;5)节点端板中和轴位置靠近受压梁翼缘与规范具有一定差异。通过有限元分析进一步研究端板厚度、柱翼缘厚度和螺栓直径对节点极限抗弯承载力和延性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端板厚度小于构造要求时,其厚度每增加2 mm,节点极限抗弯承载力提高3.71%;螺栓直径小于24 mm时,其直径每增加2 mm,节点延性系数提高36.66%,并在直径为24 mm时达到最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齐端板节点 力学性能 拟静力试验 有限元分析 端板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DAMS的油茶嫁接机关键结构设计与仿真 被引量:2
9
作者 李袁迪 张立强 +3 位作者 郭鹏程 曹阳靖 李立君 廖凯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05-212,共8页
针对油茶嫁接机制造成本过高、结构复杂且嫁接动作繁多的问题,对油茶嫁接机的夹持、搬运、切削和对正等关键结构进行了设计与建模,实现了劈接式嫁接机的基本功能,同时将多个功能部件合理地整合在一起,保证了夹爪在夹持搬运时的合理性和... 针对油茶嫁接机制造成本过高、结构复杂且嫁接动作繁多的问题,对油茶嫁接机的夹持、搬运、切削和对正等关键结构进行了设计与建模,实现了劈接式嫁接机的基本功能,同时将多个功能部件合理地整合在一起,保证了夹爪在夹持搬运时的合理性和稳定性。对油茶穗木进行轴向和径向的单轴压缩应力-位移试验,得到了不同直径的油茶穗木力学曲线,得出轴向和径向极限破坏载荷分别为6.71 MPa和4.14 MPa;利用SolidWorks 2021建立夹持搬运机构动力学仿真模型,应用ADAMS软件对搬运机构,以及由夹持机构和切削机构组成的末端执行器进行动力学仿真,分析了油茶穗木在不同夹持力时质心处速度的变化规律,得到了适用于嫁接机结构设计的夹爪夹持力和油茶穗木脱离夹爪时的夹持力。仿真结果表明:本嫁接机夹持搬运工况的最小稳定夹持力为3.8 N。当夹爪的夹持力小于0.5 N时,油茶穗木在夹持搬运过程中脱离夹爪。该机关键结构设计合理、工况稳定,能够满足嫁接中夹持和搬运等基本需求,可为后续油茶嫁接机和油茶嫁接相关设备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嫁接机 劈接式嫁接 单轴压缩试验 搬运机构 动力学仿真 ADA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高承压“Y”型分支断层底板突水机理模拟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昂 张文忠 +3 位作者 周永根 王伟东 田胜祺 杨宇轩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23-233,共11页
普遍分布于淮南矿区的“Y”型分支断层由于其特殊的构造特征,较常规断层更容易发生活化突水,为揭示深部开采高承压水“Y”型分支断层底板突水机理,提出安全开采关键性技术参数,以刘庄煤矿8号煤工作面底板为研究对象,研发了一种新型原岩... 普遍分布于淮南矿区的“Y”型分支断层由于其特殊的构造特征,较常规断层更容易发生活化突水,为揭示深部开采高承压水“Y”型分支断层底板突水机理,提出安全开采关键性技术参数,以刘庄煤矿8号煤工作面底板为研究对象,研发了一种新型原岩相似材料及与之匹配度较高的承压水模拟系统,依托自制的相似试验平台,采用数字图像相关法、水压传感器、水流量监测系统及红外热成像等多种定量及定性监测手段,对开采扰动与承压水导升协同作用下底板突水机理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可循环使用的新型棒体、块体材料与硅胶水囊承压水系统契合良好,能够科学可靠地模拟现场情况;工作面推进63 cm是“Y”型分支断层进入活化阶段的临界点,此后承压水沿主断层向分支断层内导升,水压逐渐增大;当工作面推进至71 cm,底板分支断层完全活化,工作面发生突水,主断层水压降低、水流量增大;采动应力对底板裂隙发育具有显著的影响,分支裂隙呈现出沿垂直方向扩展发育的规律,工作面推过79 cm,底板裂隙逐渐闭合,突水情况得到缓解。结合模拟结果及现场实际情况,探讨了3种“Y”型分支断层底板突水应对治理措施和预案,为类似断层底板防治水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型分支断层 底板突水机理 相似模拟试验 数字图像相关法 红外热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水状态对硅质胶结砂岩抗拉特性的影响及颗粒流模拟
11
作者 朱作祥 骆祚森 +2 位作者 李建林 邓华锋 王乐华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84-92,共9页
为探究含水砂岩胶结微细观结构特征变化与抗拉特性的关系和影响机制,以三峡库区常见的硅质胶结砂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含水状态下砂岩的巴西劈裂试验及微细观结构测试;基于室内试验结果,提出含水砂岩胶结软化的颗粒流数值模拟方法,开... 为探究含水砂岩胶结微细观结构特征变化与抗拉特性的关系和影响机制,以三峡库区常见的硅质胶结砂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含水状态下砂岩的巴西劈裂试验及微细观结构测试;基于室内试验结果,提出含水砂岩胶结软化的颗粒流数值模拟方法,开展砂岩劈裂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1)含水状态对砂岩的抗拉强度和破坏特征均会产生影响。从干燥到饱水状态,砂岩抗拉强度下降了49.93%,破坏形态由沿中线笔直断裂向沿中线弧状弯曲断裂转变。(2)微细观测试结果发现,随含水率增大,砂岩劈裂断面的穿颗粒断裂破坏形式逐渐减少,转化为穿颗粒断裂与沿颗粒断裂复合破坏形式,很好地解释了砂岩宏观破坏特征随含水率的变化规律。(3)试验砂岩胶结物中存在增生型和沉淀型两种硅质胶结物,增生型胶结基本不受含水状态的影响,而沉淀型胶结易遇水软化,是砂岩抗拉强度随含水率变化的重要原因。(4)PFC^(3D)模拟发现,随沉淀型胶结软化程度的增加,试样裂纹起裂点逐渐提前,沉淀型胶结断裂逐渐取代增生型胶结断裂,最大接触力不断减小,抗拉强度呈降低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巴西劈裂试验 含水率 砂岩 微细观结构 离散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杠杆法的高灵敏度汽车电池气密性在线检测系统
12
作者 王勇俊 方皖 +2 位作者 程真英 沈益 李瑞君 《计量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286-1293,共8页
研制了基于光杠杆法的汽车电池气密性在线检测系统。探索了电池内部压强大小、焊缝处漏气口方向、检测高度等参数与焊缝处压强分布的关系。设计并优化弹性机构参数,建立了检测系统的灵敏度模型,并设计光学检测系统。通过纳米定位台和带... 研制了基于光杠杆法的汽车电池气密性在线检测系统。探索了电池内部压强大小、焊缝处漏气口方向、检测高度等参数与焊缝处压强分布的关系。设计并优化弹性机构参数,建立了检测系统的灵敏度模型,并设计光学检测系统。通过纳米定位台和带有直径75μm漏气孔的电池,对系统的性能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的分辨力为1μm,当电池内部压强分别为2×10^(5) Pa、3×10^(5) Pa和4×10^(5) Pa时,漏气口引起弹性机构的变化分别为(5.3±0.8)μm、(18.5±1.2)μm、(37.8±1.3)μm,检测时间为10 s。该测量系统具有灵敏度高、成本低且检测效率高的特点,可用于汽车电池气密性的在线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何量计量 气密性检测 汽车电池 光杠杆法 弹性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C技术在SHPB试验中的应用现状与优化
13
作者 甘会莲 许万敏 +2 位作者 乔永昕 万再春 王建国 《黄金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5-327,共13页
DIC(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技术通过追踪试样表面的散斑图像,实现了对材料动态力学行为的非接触式实时监测与分析。然而,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试验中,由于高应变率和复杂加载环境的影响,DIC技术仍面临测量精度受限和环境适... DIC(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技术通过追踪试样表面的散斑图像,实现了对材料动态力学行为的非接触式实时监测与分析。然而,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试验中,由于高应变率和复杂加载环境的影响,DIC技术仍面临测量精度受限和环境适应性不足等挑战。为全面掌握DIC技术在SHPB试验中的应用现状及优化方法,在阐述SHPB试验和DIC技术原理的基础上,从增量相关、形函数、初值估计和深度学习算法等多个维度,系统总结了提升大变形测量精度的相关研究成果。同时,结合SHPB试验的具体需求,从散斑制作技术和材料力学特性反馈等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DIC技术优化措施,包括:采用高速相机和优化图像处理算法以提升图像采集与处理系统的性能;增强DIC技术在高温、高压等复杂环境下的适应性;结合其他测试技术,实现多参数测量与综合分析,从而更全面地揭示材料的动态力学行为。DIC技术在SHPB试验中的优化趋势旨在提升测量性能、拓展应用范围,并推动测试系统的智能化发展。这将为材料动态力学性能的精确评估提供有力支持,进一步促进材料科学及相关工程领域的技术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 数字图像相关方法 散斑图像 测试技术 材料力学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连接方式和不同拉伸长度下新型全钢装配式屈曲约束支撑(BRB)的力学性能试验分析
14
作者 陈春益 杨晓东 +4 位作者 孙光宇 解崇白 徐林刚 梁英赞 谢锐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601-606,共6页
为明确连接方式和不同拉伸长度对BRB在实际应用中工作性能的影响,本工作设计了新型BRB进行力学性能的试验分析。设计BRB-WS1进行连接方式对BRB力学性能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在1—4级加载下,构件基本力学性能的滞回曲线稳定,经历初次屈服... 为明确连接方式和不同拉伸长度对BRB在实际应用中工作性能的影响,本工作设计了新型BRB进行力学性能的试验分析。设计BRB-WS1进行连接方式对BRB力学性能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在1—4级加载下,构件基本力学性能的滞回曲线稳定,经历初次屈服后,整体的滞回曲线平滑,无明显的刚度退化现象,在芯板轴力接近时,可以发现BRB-WS1的耗能表现较为优异。设计BRB-BL1进行不同拉伸长度BRB的力学性能试验,结果表明:设计位移下的滞回曲线整体稳定光滑,耗能性能优秀,且在BRB的设计中,合理的限位块布置可以满足芯板屈曲过程中的约束变形作用,也可以节省材料和提高材料的利用率。通过本工作新型BRB的设计与研究,明确了基于连接方式和不同拉伸长度下BRB的力学性能,为后续BRB的实际应用和新型BRB的研发及力学性能测试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曲约束支撑(BRB) 连接方式 不同拉伸长度BRB 力学性能试验 力学性能 滞回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向带复合材料0°拉伸疲劳试样构型对比分析及失效机理研究
15
作者 黄光启 宋贵宾 张强 《应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70,共7页
对常用的2种单向带复合材料0°拉伸疲劳试样构型开展了试验与仿真分析对比研究,通过采用非接触测量手段获取了2种构型试样在拉伸载荷下的应变分布,发现“双哑铃型”试样边缘效应显著,应力集中更加严重;同时通过仿真分析方法获取了2... 对常用的2种单向带复合材料0°拉伸疲劳试样构型开展了试验与仿真分析对比研究,通过采用非接触测量手段获取了2种构型试样在拉伸载荷下的应变分布,发现“双哑铃型”试样边缘效应显著,应力集中更加严重;同时通过仿真分析方法获取了2种构型试样在拉伸载荷下的应力云图,同样表明“双哑铃型”应力集中严重;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试样边缘发现机械加工将导致试样表面损伤,“双哑铃型”试样在机械加工过程中将对纤维造成更多损伤,不利于承载;试验与分析结果表明“直条型”试样较“双哑铃型”试样更适合开展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0°拉-拉疲劳门槛值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复合材料 疲劳门槛值 试样构型 失效机理 试验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RM法的直剪作用下不同随机节理倾角岩体尺寸效应研究
16
作者 牙兰开 刘远明 +4 位作者 陈庆芝 王忠星 张策 王义乾 田茂亮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7-230,共14页
【目的】旨在揭示不同倾角区间的随机节理对岩体破坏特征、抗剪强度和剪切模量尺寸效应的影响规律。【方法】利用PFC 2D离散元软件的SRM技术,结合分形理论和Monte Carlo方法,对不同尺寸、内嵌随机节理的类岩体进行数值模拟直剪试验。【... 【目的】旨在揭示不同倾角区间的随机节理对岩体破坏特征、抗剪强度和剪切模量尺寸效应的影响规律。【方法】利用PFC 2D离散元软件的SRM技术,结合分形理论和Monte Carlo方法,对不同尺寸、内嵌随机节理的类岩体进行数值模拟直剪试验。【结果】结果表明:(1)岩体抗剪强度随内嵌随机节理倾角区间的增大均呈现“S”型非线性特征,且最小值多出现在15°~30°区间,最大值均在60°~75°区间。(2)不同尺寸的内嵌随机节理倾角区间变化对岩体破坏影响效果相似。低倾角区间出现明显的优势破坏面和次优势破坏面,随着倾角区间增大,其应力集中发生向节理中部转移,两优势破坏面的优势发生转换。(3)随机节理倾角区间变化显著影响岩体抗剪强度和剪切模量的尺寸效应,且对岩体抗剪强度尺寸效应的影响大于对剪切模量尺寸效应的影响。【结论】研究了相同尺寸条件下内嵌随机节理倾角区间变化对节理岩体抗剪强度及破坏特征的影响和不同尺寸条件下内嵌随机节理倾角区间变化对节理岩体抗剪强度和剪切模量尺寸效应的影响,为岩体力学性质的预测和工程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M法 PFC 随机节理 直剪试验 尺寸效应 抗剪强度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张法折线预应力混凝土I形梁钢绞线张拉-放张力学行为试验研究
17
作者 刘刚亮 郑小博 +2 位作者 卢涛 陈杰 周勇军 《桥梁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9-76,共8页
为了解先张法折线预应力混凝土梁预制过程中钢绞线张拉-放张所产生的预应力损耗和整体结构受力特性,设计、制作2片长30 m的先张法折线预应力混凝土I形梁足尺模型进行钢绞线张拉及放张试验,分析不同弯起角度钢绞线在张拉过程中的预应力... 为了解先张法折线预应力混凝土梁预制过程中钢绞线张拉-放张所产生的预应力损耗和整体结构受力特性,设计、制作2片长30 m的先张法折线预应力混凝土I形梁足尺模型进行钢绞线张拉及放张试验,分析不同弯起角度钢绞线在张拉过程中的预应力摩阻损失、放张过程中的梁端构造力学行为和有效预应力传递长度。结果表明:钢绞线张拉过程中的预应力摩阻损失与弯起角度正相关,与拉板式弯起器间滑动摩阻系数为0.23;钢绞线放张过程中梁端腹板最大主拉应力超过C50混凝土抗拉强度设计值,需进行腹板局部加厚处理,其余位置均不超过设计值;锚固区内直线钢绞线有效预应力传递长度约为77 cm,显著低于《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3362—2018)中后张法预应力钢铰线传递长度计算值,预应力传递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折线预应力混凝土I形梁 先张法 钢绞线张拉及放张 预应力摩阻损失 有效预应力传递长度 力学行为 足尺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丘陵区典型流域极端降水与径流响应研究
18
作者 王伟华 刘贵花 +4 位作者 丰青艳 王家雪 仝兴庆 谷新晨 林珲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4-42,52,共10页
基于定南水流域1982—2022年的气象水文数据,采用95百分位数法和最小事件间隔时间法识别极端降水事件,结合M-K趋势分析、突变检验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研究极端降水演变及其对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极端降水频次呈不显著下降趋... 基于定南水流域1982—2022年的气象水文数据,采用95百分位数法和最小事件间隔时间法识别极端降水事件,结合M-K趋势分析、突变检验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研究极端降水演变及其对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极端降水频次呈不显著下降趋势,但强度有所增强,呈现“低频高强”特征,且主汛期(5—6月)的发生概率显著高于其他时段;中雨日数(R10)、降水强度(SDII)、5 d最大降水量(Rx5day)等指标呈微弱上升趋势;年均径流量在2004年发生突变,2005—2022年极端降水对径流的贡献率由突变前的46%降至39%;总降水量(PRCPTOT)与年均径流的相关性最强(r≥0.82),大雨日数(R25)和强降水量(R95p)次之,而持续干旱日数(CDD)和5 d最大降水量(Rx5day)的影响较弱(r<0.30);极端降水指标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r>0.70)。研究揭示了定南水流域极端降水-径流响应的非线性机制,为区域防洪减灾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径流 最小事件间隔时间法 M-K检验 非线性机制 红壤丘陵区 定南水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跨连续梁桥锌铝芯GFRP高阻尼橡胶支座减隔震性能研究
19
作者 王江飞 梁春雨 +2 位作者 缪锋阳 徐建国 齐万帅 《桥梁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33,共9页
针对地震中大跨连续梁桥主梁的惯性力较大,现有隔震支座无法满足其抗震需求的问题,提出一种适用于该类型桥梁的Zn-22%Al芯玻璃纤维增强板高阻尼橡胶支座(ZA-GFRPHDR支座),开展该支座的拟静力试验,分析其基本力学性能。以某黄河特大桥为... 针对地震中大跨连续梁桥主梁的惯性力较大,现有隔震支座无法满足其抗震需求的问题,提出一种适用于该类型桥梁的Zn-22%Al芯玻璃纤维增强板高阻尼橡胶支座(ZA-GFRPHDR支座),开展该支座的拟静力试验,分析其基本力学性能。以某黄河特大桥为背景,建立采用该支座的大桥有限元模型,分析不同场地类别地震波作用下桥梁关键部位的地震响应,并与采用盆式橡胶支座的桥梁地震响应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相较盆式橡胶支座,ZA-GFRPHDR支座能显著降低桥梁地震响应,竖向和水平力学性能稳定,滞回性能优秀,其减隔震性能随地震动强度增大而提升;在Ⅰ类、Ⅱ类和Ⅲ类场地中,ZA-GFRPHDR支座对桥梁的减隔震作用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跨连续梁桥 ZA-GFRPHDR支座 拟静力试验 地震波 力学性能 地震响应 有限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A15/TaZrNb multi-element alloy prepared via diffusion bonding:Tensile-strength model and performance of a representative volume element embedded with a sphere
20
作者 Wei Chen Fenglei Huang +4 位作者 Chuanting Wang Ruijun Fan Pengjie Zhang Lida Che Aiguo Pi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2025年第8期36-51,共16页
In this study, to meet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requirements for high-strength and hightoughness energetic structural materials, a representative volume element of a TA15 matrix embedded with a TaZrNb sphere wa... In this study, to meet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requirements for high-strength and hightoughness energetic structural materials, a representative volume element of a TA15 matrix embedded with a TaZrNb sphere was designed and fabricated via diffusion bonding. The mechanisms of the microstructural evolution of the TaZrNb/TA15 interface were investigated via SEM, EBSD, EDS, and XRD.Interface mechanical property tests and in-situ tensile tests were conducted on the sphere-containing structure, and an equivalent tensile-strength model was established for the structure.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TA15 titanium alloy and joint had high density and no pores or cracks. The thickness of the planar joint was approximately 50-60 μm. The average tensile and shear strengths were 767 MPa and 608 MPa, respectively. The thickness of the spherical joint was approximately 60 μm. The Zr and Nb elements in the joint diffused uniformly and formed strong bonds with Ti without forming intermetallic compounds. The interface exhibited submicron grain refinement and a concave-convex interlocking structure. The tensile fracture surface primarily exhibited intergranular fracture combined with some transgranular fracture, which constituted a quasi-brittle fracture mode. The shear fracture surface exhibited brittle fracture with regular arrangements of furrows. Internal fracture occurred along the spherical interface, as revealed by advanced in-situ X-ray microcomputed tomography.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greed well with the theoretical predictions, indicating that the high-strength interface contributes to the overall strength and toughness of the sphere-containing struc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ffusion bonding Multi-element alloy Joint microstructure in-situ mechanical test X-ray mCT Sphere-containing struct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