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手持式马铃薯干物质含量无损检测装置设计与试验
1
作者 丛杰 张悦如 +3 位作者 李禧龙 潘宇轩 吕黄珍 吕程序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43-951,共9页
面向马铃薯品质抽检的需求,研发了手持式马铃薯干物质无损检测装置。装置硬件部分包括光谱采集模块、电路控制模块、控制与显示模块、外壳模块,装置设计为枪形,尺寸为180 mm×85 mm×210 mm。利用装置采集可见近红外漫反射光谱... 面向马铃薯品质抽检的需求,研发了手持式马铃薯干物质无损检测装置。装置硬件部分包括光谱采集模块、电路控制模块、控制与显示模块、外壳模块,装置设计为枪形,尺寸为180 mm×85 mm×210 mm。利用装置采集可见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比较Savitzky-Golay卷积平滑(SM)、一阶导数(first-order derivative,FD)、多元散射校正(multiple scattering correction,MSC)和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tandard normal variate transformation,SNV)的预处理方式,SM结果较优。采用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采样(competitive adapative reweighted sampling,CARS)筛选27个特征波长,建立马铃薯干物质含量的支持向量回归(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SVR)预测模型,结果显示,验证集决定系数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802和0.98%。基于QT开发工具编写装置软件,包括黑白校正与测量模块、电量显示模块、光谱数据显示模块、保存数据模块、光谱数据刷新模块、检测结果显示模块。开展装置验证,预测均方根误差为1.01%,单次测量平均耗时为0.62 s。结果表明,手持式马铃薯干物质无损检测装置可快速、准确检测干物质含量,具有在马铃薯生产源头与加工现场应用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干物质含量 手持式装置 可见近红外漫反射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距离校正和数据融合的苹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预测模型优化
2
作者 李阳 彭彦昆 李永玉 《农业机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1期336-345,共10页
采用可见/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对苹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oluble solids content,SSC)检测时,光谱采集探头到苹果表面的距离变化是随机和不可控的,造成检测精度降低。并且采用特征波长筛选算法优化预测模型时,忽略了被舍弃光谱数据中所... 采用可见/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对苹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oluble solids content,SSC)检测时,光谱采集探头到苹果表面的距离变化是随机和不可控的,造成检测精度降低。并且采用特征波长筛选算法优化预测模型时,忽略了被舍弃光谱数据中所包含的与成分含量相关信息,造成光谱信息丢失。针对以上问题,通过探究检测距离对漫反射光谱的影响规律,提出一种距离校正方法(Distance correction,DC),并采用数据融合方法将特征波长和非特征波长数据中的有效信息相结合,以提高苹果SSC预测模型的预测性能。为了验证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分别采用多元散射校正(Multiple scattering correction,MSC)、标准正态变换(Standard normal variate transform,SNV)和DC算法对苹果光谱预处理后,建立苹果SSC的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模型。结果表明,DC能更加有效提升PLSR模型的预测性能。为了减少模型数据量、消除光谱中共线性和无效信息,在DC预处理光谱的基础上,采用竞争性自适应加权采样算法(Competitive adaptive reweighted sampling,CARS)、自举软收缩(Bootstrapping soft shrinkage,BOSS)和区间变量迭代空间收缩法(Interval variable iterative space shrinkage approach,iVISSA)对光谱数据进行特征波长筛选。建模结果表明,DC-CARS-PLSR模型具有较好预测结果,并且大幅减少了光谱数据量。为了充分利用特征波长和非特征波长数据中与苹果SSC相关的信息,将特征和非特征波长PLSR模型的潜变量得分相融合,建立融合PLSR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数据融合方法能够进一步提高模型预测性能。其中CARS算法的特征波长和非特征波长数据融合建模结果具有最佳预测性能,校正集相关系数R_(c)、校正集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calibration,RMSEC)、预测集相关系数R_(p)、预测集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prediction,RMSEP)和相对分析误差(Relative percentage difference,RPD)分别为0.981、0.297%、0.957、0.469%和3.4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可见/近红外漫反射光谱 距离校正 特征波长筛选 数据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光太阳能驱动二氧化碳甲烷化实验研究
3
作者 孙帆 辛宇 +2 位作者 邢学利 洪慧 娄佳慧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9-98,共10页
针对聚光光热驱动CO_(2)甲烷化反应过程中聚光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晰的问题,以具有优异反应活性及光热转换特性的Ni/Al_(2)O_(3)催化剂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聚光光热驱动和热驱动下的CO_(2)甲烷化实验及机理研究。通过表观活化能测试、温度梯... 针对聚光光热驱动CO_(2)甲烷化反应过程中聚光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晰的问题,以具有优异反应活性及光热转换特性的Ni/Al_(2)O_(3)催化剂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聚光光热驱动和热驱动下的CO_(2)甲烷化实验及机理研究。通过表观活化能测试、温度梯度实验及时间分辨的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实验,探究了聚光在反应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揭示了光热驱动CO_(2)甲烷化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与纯热驱动过程相比,光热驱动在相同温度下表现出更佳的催化性能。光热驱动下w(Ni)为15%的Ni/Al_(2)O_(3)催化剂在350℃下可达到86.8%的CO_(2)转化率,达到峰值转化率所需的温度比纯热驱动过程降低了25℃。此外,光热较热驱动过程的表观活化能降低了25%,且光致温度梯度进一步促进了CO_(2)的转化。时间分辨的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实验结果表明,聚光改善了CO_(2)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促进了关键中间体的转变,增强了CO*生成CH4的反应路径,从微观动力学上促进了CO_(2)的转化。该研究为认识聚光太阳能驱动CO_(2)甲烷化过程中聚光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光太阳能 二氧化碳 甲烷化 原位漫反射红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酮盐酸混合液提取土壤腐殖质组分的光谱学特征
4
作者 宋鸽 孔祥仕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74-479,共6页
采用丙酮盐酸混合液提取土壤胡敏酸(HA)和胡敏素(HU)组分,利用元素分析、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和红外光谱进行结构表征。元素分析表明,HA中C、H、N和S含量均高于HU,O含量低于HU。原子比分析表明HA的缩合度相对较高,分子结构相对复杂,HU... 采用丙酮盐酸混合液提取土壤胡敏酸(HA)和胡敏素(HU)组分,利用元素分析、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和红外光谱进行结构表征。元素分析表明,HA中C、H、N和S含量均高于HU,O含量低于HU。原子比分析表明HA的缩合度相对较高,分子结构相对复杂,HU的缩合度相对较低,分子结构相对简单。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分析表明,由于腐殖质(HS)的组成复杂,多种官能团互相干扰,HA和HU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无明显特征峰,吸光度值随着波长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且HA包含的吸光有机成分较多,化学组成较复杂。HA和HU紫外特征参数SUV254和E4/E6比较分析表明,与HU相比,HA芳香性较大,腐殖化程度较高。红外光谱分析表明,HA和HU具有相似的红外光谱,各研究对象特征吸收峰的吸收强度不同,其中开垦黑土20~40 cm和未开垦灰土18~37 cm土层HA的振动幅度较大,说明其包含的酚类化合物、含羟基化合物、脂肪族化合物和羧酸,以及含羰基的醛、酮、醚等化合物的含量较多。开垦黑土10~20 cm土层和未开垦灰土18~37 cm土层HU在各特征吸收峰振动幅度较大,说明其包含的酚类化合物、羧酸、脂肪烃和糖类化合物含量较多。红外光谱各吸收峰强度比较分析表明,开垦后黑土HA和HU酚类化合物、羟基官能团和脂肪族化合物等含量增加,而开垦后灰土HA和HU酚类化合物、羧酸和脂肪族化合物含量下降,表明开垦对黑土土壤有机质影响相对较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而促进了灰土土壤有机质的分解。综上所述,丙酮盐酸混合液提取法为HS生物化学和生理活性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为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敏酸 胡敏素 元素分析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 近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钾基复合氧化物上CO_(2)氧化乙苯脱氢制苯乙烯的原位DRIFTS研究
5
作者 曾铁强 查凯文 +3 位作者 王晨宇 张征湃 宋磊 缪长喜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704-1711,共8页
采用湿法造粒法制备了Fe-K,Fe-K-Ce,Fe-K-Ce-Mo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利用原位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考察了催化剂在CO_(2)氧化乙苯脱氢制苯乙烯反应中的反应机理、促进作用和构效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在CO_(2)氧化乙苯脱氢反应中,Ce... 采用湿法造粒法制备了Fe-K,Fe-K-Ce,Fe-K-Ce-Mo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利用原位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考察了催化剂在CO_(2)氧化乙苯脱氢制苯乙烯反应中的反应机理、促进作用和构效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在CO_(2)氧化乙苯脱氢反应中,Ce的加入提高了催化剂的活性,Mo改性提升了苯乙烯的选择性。催化剂经改性后促进了碳酸盐物种的形成,Fe-K-Ce催化剂形成了更多桥联碳酸盐物种,Fe-K-Ce-Mo催化剂增加了双齿碳酸盐物种。这些碳酸盐物种在高温下分解进行CO_(2)脱附并释放活性位点,乙苯会吸附在这些位点上脱氢生成苯乙烯和H2,H2与CO_(2)进行逆水煤气变换反应。此外,引入CO_(2)后缩短了催化剂的活化诱导期,提高了苯乙烯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苯 脱氢 苯乙烯 二氧化碳 原位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果坚实度的近红外光谱检测分析试验研究 被引量:66
6
作者 傅霞萍 应义斌 +1 位作者 刘燕德 陆辉山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38-1041,共4页
应用傅里叶漫反射近红外光谱技术探讨了水果坚实度无损检测的方法。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了坚实度与漫反射光谱的无损检测数学模型,同时对不同光谱预处理方法和不同建模波段范围对模型的预测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傅里叶... 应用傅里叶漫反射近红外光谱技术探讨了水果坚实度无损检测的方法。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了坚实度与漫反射光谱的无损检测数学模型,同时对不同光谱预处理方法和不同建模波段范围对模型的预测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傅里叶变换光谱仪采集的原始光谱的平滑预处理对结果并没有太大影响;原始光谱在800-2500nm范围的模型得到了最好的预测结果:校正集样本的相关系数r为0.869,校正均方根误差RMSEC为3.88N;预测集样本的相关系数r为0.840,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为4.26N。通过本研究得出:应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检测水果坚实度是可行的,为今后快速无损评价水果成熟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 光谱 漫反射 坚实度 水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红外光谱技术实时测定土壤中总氮及磷含量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7
7
作者 陈鹏飞 刘良云 +3 位作者 王纪华 沈涛 陆安祥 赵春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95-298,共4页
及时、准确探测土壤中的氮、磷含量,有利于精准施肥决策,提高肥料利用率。研究表明近红外技术能够探测土壤的物理和养分状况。针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北京大兴地区采集85份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氮、磷养分及其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并利用傅... 及时、准确探测土壤中的氮、磷含量,有利于精准施肥决策,提高肥料利用率。研究表明近红外技术能够探测土壤的物理和养分状况。针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北京大兴地区采集85份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氮、磷养分及其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并利用傅里叶变换光谱技术和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建立了土壤总氮(N)和总磷(P)的近红外光谱校正模型。所建模型的交叉检验决定系数(R2CV)分别为0.8626(N),0.6685(P)。用未参与建模的10个样品对模型进行外部检验,总N、总P的预测相关系数(r)分别为0.9698,0.8307,预测标准误差(RMSEP)分别为0.0095%(N),0.0086%(P),RPD值(检验集样品化学测定值标准差/预测标准误差)分别为3.78(N),1.69(P)。结果表明,采用适当的光谱分析方法可以实现用近红外技术对土壤总N的精确探测及对土壤总P的粗略估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漫反射光谱 土壤 总氮 总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红外在乳及乳制品质量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8
作者 王田子 郑丽敏 +3 位作者 田立军 吴平 朱虹 任发政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3208-3212,共5页
近红外光谱(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的高效、方便、不破坏样本等特点是其能够进行乳及乳制品质量检测的重要条件。首先探讨了近红外技术的基本原理,并分析了乳及乳制品特点及质量检测评定标准,重点综述了近红外光谱系统硬件... 近红外光谱(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的高效、方便、不破坏样本等特点是其能够进行乳及乳制品质量检测的重要条件。首先探讨了近红外技术的基本原理,并分析了乳及乳制品特点及质量检测评定标准,重点综述了近红外光谱系统硬件设备技术和数据处理的方法,在乳及乳制品质量检测中的研究成果,以促进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我国乳制品检测中得到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 乳制品 质量检测 透射 漫透射 反射 漫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红外光谱法非破坏性测定黄豆籽粒中蛋白质、脂肪含量 被引量:41
9
作者 李宁 闵顺耕 +2 位作者 覃方丽 张明祥 叶升锋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5-49,共5页
采用傅里叶近红外漫反射光谱非破坏性分析 ,能够提供完整籽粒黄豆样品成分的含量信息 ,结合偏最小二乘回归法 (PartialLeast Squares,PLS) ,以 39个不同品种的完整籽粒黄豆样品建立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 ,其中蛋白质、脂... 采用傅里叶近红外漫反射光谱非破坏性分析 ,能够提供完整籽粒黄豆样品成分的含量信息 ,结合偏最小二乘回归法 (PartialLeast Squares,PLS) ,以 39个不同品种的完整籽粒黄豆样品建立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 ,其中蛋白质、脂肪含量分析模型的测定系数R2 分别为 99 30 ,97 5 2 ,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 0 76 %和 1 3% ,检验集的化学值与模型预测值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 0 94 73,0 86 95。用所建模型对 2 6 4个不同品种的黄豆样品进行预测 ,并采用R error指标来估计分析结果的误差 ,其中蛋白质和脂肪模型预测的最小相对误差分别为 0 0 4 %和 2 4 6 % ,最大相对误差分别为 2 4 5 %和 4 2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豆 籽粒 蛋白质 脂肪 含量测定 非破坏性分析 近红外光谱法 品质育种 品质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丁和维生素C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定量分析研究 被引量:37
10
作者 杜德国 孙素琴 +2 位作者 周群 梁曦云 杨显荣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74-476,共3页
首次利用近红外漫反射技术和偏最小二乘法定量分析了复方芦丁片的主组分芦丁和维生素C混合样品的含量 ,所建立的预测方程对样品的预测值和真实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 99 75 %,芦丁和维生素C定标标准差分别为 0 3 63 %和 1 0 78%。该方法... 首次利用近红外漫反射技术和偏最小二乘法定量分析了复方芦丁片的主组分芦丁和维生素C混合样品的含量 ,所建立的预测方程对样品的预测值和真实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 99 75 %,芦丁和维生素C定标标准差分别为 0 3 63 %和 1 0 78%。该方法快速、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丁 维生素C 定量分析 近红外漫反射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漫反射光谱的香梨类别定性分析 被引量:24
11
作者 马本学 饶秀勤 +2 位作者 应义斌 沈飞 樊玉霞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3288-3290,共3页
基于近红外(near infrared,NIR)漫反射光谱分析技术对库尔勒香梨中的脱萼果和宿萼果进行了自动化判别试验研究。用对不同波段范围、不同光谱预处理方法(MSC、SNV、微分光谱)和不同主成分因子数对香梨类别判别结果的影响进行了对比分... 基于近红外(near infrared,NIR)漫反射光谱分析技术对库尔勒香梨中的脱萼果和宿萼果进行了自动化判别试验研究。用对不同波段范围、不同光谱预处理方法(MSC、SNV、微分光谱)和不同主成分因子数对香梨类别判别结果的影响进行了对比分析,建立了香梨类别的定性判别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用判别分析(discri mant analysis,DA)方法在9091~4000cm-1范围结合原始光谱建立的DA判别模型最优,该方法对校正集正确分类率达100%,预测集正确分类率为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 漫反射光谱 香梨 判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测定黄芩中总黄酮及黄芩苷的含量 被引量:39
12
作者 黄倩倩 潘瑞乐 +2 位作者 魏建和 吴严巍 张录达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2425-2428,共4页
文章建立了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快速测定中药黄芩中主要活性成分黄芩苷和总黄酮含量的方法。对黄芩苷含量在12.24%~21.34%,总黄酮含量在16.08%~26.52%范围内的61个不同产地的黄芩,选择在8000-4000cm^-1范围内的近红外吸收... 文章建立了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快速测定中药黄芩中主要活性成分黄芩苷和总黄酮含量的方法。对黄芩苷含量在12.24%~21.34%,总黄酮含量在16.08%~26.52%范围内的61个不同产地的黄芩,选择在8000-4000cm^-1范围内的近红外吸收光谱,采用偏最小二乘算法(PLS)比较不同光谱预处理方法建立的校正模型,结果表明一阶导数和最小最大归一化的数据预处理方法分别为黄芩苷和总黄酮最优预处理建模方法。黄芩苷校正集相关系数(r)为0.9024,校正集标准偏差(SEC)为1.01,预测集标准偏差(SEP)为0.8764;总黄酮校正集相关系数(r)为0.9527,校正集标准偏差(SEC)为0.785,预测集标准偏差(SEP)为0.5211,该方法快速简便,适合于黄芩中主要活性成分的快速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漫反射光谱 黄芩 黄芩苷 总黄酮 PL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漫反射和透射光谱检测马铃薯黑心病的比较 被引量:27
13
作者 周竹 李小昱 +2 位作者 高海龙 陶海龙 李鹏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37-242,共6页
针对马铃薯黑心病不易检测,提出马铃薯黑心病的光学无损检测方法,并比较了马铃薯黑心病的漫反射光谱和透射光谱检测方法。通过高光谱图像采集系统、透射光谱采集系统和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获取合格马铃薯与黑心病马铃薯的可见/近红... 针对马铃薯黑心病不易检测,提出马铃薯黑心病的光学无损检测方法,并比较了马铃薯黑心病的漫反射光谱和透射光谱检测方法。通过高光谱图像采集系统、透射光谱采集系统和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获取合格马铃薯与黑心病马铃薯的可见/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可见/近红外透射光谱以及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并采用偏最小二乘-线性判别分析方法建立马铃薯黑心病的识别模型。透射光谱采集系统采集的可见/近红外透射光谱所建模型的判别正确率最高,对测试集样本的识别正确率为98.46%;高光谱图像采集系统获取的可见/近红外漫反射光谱经二阶导与标准化组合预处理后所建模型对测试集样本的识别正确率为92.31%;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获取的漫反射光谱经标准正态变量变换与标准化组合预处理后所建模型对测试集样本的识别正确率90.77%。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光谱检测马铃薯黑心病,透射光谱系统优于高光谱成像系统,高光谱成像系统优于傅里叶近红外光谱仪。研究结果为马铃薯内部缺陷的光谱定性判别及便携式仪器的研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模型 优化 马铃薯 黑心病 高光谱 漫反射光谱 透射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快速测定土壤锌含量 被引量:26
14
作者 黄富荣 潘涛 +2 位作者 张甘霖 潘贤章 刘登飞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86-592,共7页
采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和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了土壤锌快速分析的定量模型,并进行了波段优选。首先,基于单波长模型预测效果将全体样品划分为定标集和预测集;然后,采用多元散射校正(MSC)和Savitzky-Golay(SG)平滑方法对光谱... 采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和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了土壤锌快速分析的定量模型,并进行了波段优选。首先,基于单波长模型预测效果将全体样品划分为定标集和预测集;然后,采用多元散射校正(MSC)和Savitzky-Golay(SG)平滑方法对光谱进行预处理。选取全谱400~2500nm,400~1100nm,1100~1900nm,1900~2500nm,580~900nm等5个波段,每个波段分别采用原谱、一阶导数谱、二阶导数谱,共建立了15个定标模型。同时调整SG平滑点数和PLS因子数,每个模型分别进行PLS数值实验,按照预测效果进行优选。结果显示,采用1900-2500nm波段一阶导数谱的模型效果最好,预测相关系数(RP)、RMSEP、RRMSEP分别为0.806,31.0mg/kg和19.96%。这些结果表明,1900-2500nm波段可以代替全谱波段得到更好的预测效果,可为设计专用土壤近红外光谱仪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近红外漫反射光谱 偏最小二乘法 波段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技术测定完整油菜籽中芥酸和硫甙含量 被引量:22
15
作者 丁小霞 李培武 +5 位作者 李光明 杨艳燕 陈小媚 赵永国 张文 杨湄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76-79,共4页
利用傅里叶变换漫反射近红外光谱技术和大量代表性油菜籽标准样品建立完整油菜籽中芥酸、硫甙测定模型,内部交叉法和外部检验集样品对模型验证结果表明:芥酸、硫甙模型复相关系数分别为0.9618和0.9785,内部验证均方差(RMSECV)分别为1.97... 利用傅里叶变换漫反射近红外光谱技术和大量代表性油菜籽标准样品建立完整油菜籽中芥酸、硫甙测定模型,内部交叉法和外部检验集样品对模型验证结果表明:芥酸、硫甙模型复相关系数分别为0.9618和0.9785,内部验证均方差(RMSECV)分别为1.97和5.16。用所建模型对油菜籽样品芥酸、硫甙测定结果与国家和国际标准方法测定结果基本一致,建立的近红外分析模型能够满足油菜育种中对初级世代材料芥酸、硫甙含量的快速测定筛选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里叶变换 近红外光谱 油菜 芥酸 硫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校正集选择方法对于积雪草总苷中积雪草苷NIR定量模型的影响 被引量:22
16
作者 詹雪艳 赵娜 +3 位作者 林兆洲 吴志生 袁瑞娟 乔延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267-3272,共6页
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中,采用合适的校正集选择方法是建立预测性能良好的近红外定量模型的关键技术之一。校正集选择方法有RS法、CS法、KS法和SPXY法等,但是对以上校正集选择方法缺乏系统地比较。本文以积雪草总苷中积雪草苷NIR定量模型... 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中,采用合适的校正集选择方法是建立预测性能良好的近红外定量模型的关键技术之一。校正集选择方法有RS法、CS法、KS法和SPXY法等,但是对以上校正集选择方法缺乏系统地比较。本文以积雪草总苷中积雪草苷NIR定量模型为载体,对NIR定量模型的7个评价指标进行分类和筛选,比较了CS法、KS法和SPXY法三种校正集选择方法对NIR定量模型的准确性和稳健性两类评价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SPXY法与CS法、KS法选择校正集样本后所建近红外模型的RPD和RSEP两个准确性评价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模型的稳健性评价指标RMSECV和|RMSEP-RMSEC|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建立积雪草总苷近红外光谱的积雪草苷偏最小二乘定量模型时,SPXY校正集选择方法能显著提高该定量模型的预测准确度,但对模型稳健性的评价指标没有显著影响,以上结论为中药固体体系建立近红外定量模型确定校正集选择方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 校正集选择 偏最小二乘回归 漫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分析牛奶成分 被引量:25
17
作者 吕丽娜 张玥 周定文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093-1096,共4页
为提高牛奶成分化学分析的效率,研究了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在牛奶主要成分分析中的应用;讨论了光在牛奶中的传播方式和相关测量方法的选择;采用偏最小二乘(PLS)建立校正模型,比较了各种预处理方法和不同谱区的建模效果,其中脂肪的相关系数... 为提高牛奶成分化学分析的效率,研究了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在牛奶主要成分分析中的应用;讨论了光在牛奶中的传播方式和相关测量方法的选择;采用偏最小二乘(PLS)建立校正模型,比较了各种预处理方法和不同谱区的建模效果,其中脂肪的相关系数为0.99,标准偏差为0.048g/dL,蛋白质的相关系数为0.92,标准偏差为0.102g/dL.结果表明,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测量可以满足牛奶主要成分的测量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奶 脂肪 蛋白质 近红外光谱 漫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苹果可溶性固形物和糖酸比可见/近红外漫反射与漫透射在线检测对比研究 被引量:21
18
作者 刘燕德 吴明明 +2 位作者 李轶凡 孙旭东 郝勇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424-2429,共6页
可溶性固形物和糖酸比是苹果内部品质主要评价指标之一。为此进行苹果糖酸比和可溶性固形物可见/近红外漫反射和漫透射对比检测研究。180个冰糖心和红富士样品被分成建模集和预测集(136∶44),分别用于建立偏最小二乘模型和验证模型的预... 可溶性固形物和糖酸比是苹果内部品质主要评价指标之一。为此进行苹果糖酸比和可溶性固形物可见/近红外漫反射和漫透射对比检测研究。180个冰糖心和红富士样品被分成建模集和预测集(136∶44),分别用于建立偏最小二乘模型和验证模型的预测能力。在运动速度5个/秒时,采集了冰糖心和红富士两种样品的可见近红外光谱。漫反射和漫透射可见近红外光谱经多元散射校正、标准正态变量变换、基线校正等预处理后,建立了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未参与建模的44个样品用于评价模型的预测能力,经比较,漫透射检测方式优于漫反射检测方式,主要因为漫透射检测方式能更有效地克服杂散光。可溶性固形物模型预测相关系数达到0.936,预测均方根误差为0.476°Brix;糖酸比模型预测相关系数达到0.785,预测均方根误差为10.94。研究结果表明:应用可见/近红外漫透射光谱技术,可实现苹果可溶性固形物和糖酸比在线检测。为大宗水果内部品质分选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见近红外光谱 漫透射 漫反射 可溶性固形物 糖酸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快速无损鉴别阿胶真伪 被引量:64
19
作者 瞿海斌 杨海雷 程翼宇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0-62,共3页
采用近红外光谱漫反射光谱技术和模式识别技术快速鉴别阿胶真伪。收集来源不同的阿胶(真品8个,伪品6个),采集其近红外漫反射光谱,使用多重散射校正和小波变换对光谱进行预处理后,分别应用相似度匹配和马氏距离方法建立质量鉴别模型。相... 采用近红外光谱漫反射光谱技术和模式识别技术快速鉴别阿胶真伪。收集来源不同的阿胶(真品8个,伪品6个),采集其近红外漫反射光谱,使用多重散射校正和小波变换对光谱进行预处理后,分别应用相似度匹配和马氏距离方法建立质量鉴别模型。相似度法使用真品谱图作为标准谱图,用样品谱图与标准谱图的相似度值来鉴别阿胶质量;对阿胶样品进行重复扫描得到28张谱图,随机分为3组后应用马氏距离法建立交叉验证鉴别模型。两种模式识别方法均能准确无误的鉴别阿胶真伪,表明近红外光谱和模式识别技术结合可快速、准确、客观地进行阿胶质量鉴别,可推广到其他中成药的质量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阿胶 真伪鉴别 模式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对多年际建三江、五常大米产地溯源 被引量:27
20
作者 钱丽丽 宋雪健 +3 位作者 张东杰 张丽媛 阮长青 鹿保鑫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6期321-327,共7页
研究多年际地理标志大米产地溯源判别技术,保护地理标志大米的品牌效益。利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对试验田样品进行与产地有关的特征波段筛选,并在其范围内对2013—2015年来自建三江地区及五常地区的291份大米样品进行产地溯源研究。... 研究多年际地理标志大米产地溯源判别技术,保护地理标志大米的品牌效益。利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对试验田样品进行与产地有关的特征波段筛选,并在其范围内对2013—2015年来自建三江地区及五常地区的291份大米样品进行产地溯源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田样品在波段为5 136~5 501 cm^(-1)范围内产地因素差异显著。在此范围内利用因子化法建立的定性分析模型及聚类分析模型对建三江大米及五常大米的正确判别率均高于97.00%。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的定量分析模对两地区大米的正确判别率分别为95.83%、94.00%。因此,应用该技术对多年份大米的产地溯源进行判别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米 产地溯源 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 因子化法 偏最小二乘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